经济基础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经济基础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经济基础知识

经济基础知识范文1

(一)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意思表示能力

案例教学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枯燥的理论引入到生动的案例中去,通过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和研讨,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的意思表示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经管类学生在初学经济法的时候普遍认为经济法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程,都是一些法律条文,学习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案例教学中,老师通过课前结合相关知识点准备一些贴切且生动的案例,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深入思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并予以充分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分析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法律条文,使学生明白经济法的学习并不枯燥,学好经济法需要在理解中记忆,并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有助于在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案例的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老师的适当引导,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相互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法课程经管类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学习对象包含了经管类所有专业的学生。经济法的授课是具有中级职称以上和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学历的讲师、副教授担任,并且具有较长的工作年限,故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能力和经验。然而,经济法教学中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知识储备不够

基础知识储备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基础知识储备不够。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几乎没有没有任何其他专门的法律课程。虽然在《思想政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有少量涉及,但内容非常浅显,而且也只是对法律进行简单的宏观介绍,加上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予以重视,故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储备相当不足。另一方面是经济法中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很多高校的经济法课程都安排在大一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基础课程,经济法相关的专业知识涉及很少。就以经济法中证券法为例,在证券法中要介绍股份有限公司在主板、中小板以及创业板发行股票和债权的条件和要求,但很多学习对股票和债券知之甚少。即使知道的也是从电视、互联网等地方了解的,还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学习。所以老师在讲授时不得不边介绍课前储备知识,边介绍经济法的内容,这样就挤占了经济法教学内容的时间。同时,学生学习也比较吃力,案例分析中抓不住要点,甚至不知如何下手,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课程学时不足,而且参差不齐

经济法课程主要包含法律基础知识、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票据法等等,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在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学时安排不足的现象,一般为64学时,有些专业为48学时,甚至还有32学时。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在介绍完相关基础知识后,给出具体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参与课堂讨论的时间就相当有限。

(三)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不一致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而言,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叫新颖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习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被动地接受老师介绍的知识,进入大学后还没有把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转变过来,部分学生还不能接受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全程参与、与师生互动,培养自己意思表示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老师上课过程中积极引导,但部分学生仍然表现出缺乏兴趣、不够积极参与,甚至时时出现冷场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四)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经管类学生所用教材缺乏专业差异性,案例教学应专业施教流于形式。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市场上有很多经济法教材是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学生不适合。虽然也有部分是针对经管类学生的,但章节的安排、重难点的介绍上也参差不齐。作者通过多年的经济法教学认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的经济法是一本很好的教材,比较适合经管类的学生。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重点强调了经济法中的经济,实现了经济和法的有机结合,而且具体内容的介绍详尽、清晰、总结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经济法典,故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太广,知识点太多,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全书有789000字,学生不可能什么都学,这是就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有重点的介绍。如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对《票据法》这一章就应该详细介绍、金融学专业对《公司法》、《证券法》就应该重点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对《竞争法律制度》这一章就不能简单的一笔带过。案例教学法就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重点的安排案例教学。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课前精选案例

经济法包含的案例很多,有针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案例、有针对某一章的小综合性的案例,也有横跨几章内容的大综合案例。比如对担保这一知识点,在《公司法》、《证券法》、《合同法》中都有介绍,而且担保的要求都有不同,所以在单独介绍这些部门法时可以选择只包含此知识点的小案例,这几章内容介绍完后可以选择一个综合性的案例供学生分析,而这样的案例在历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中都鲜有出现。同时,案例的内容要新颖,可以是当前网络、新闻媒体的热点或会计师考试真题,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觉得经济法的时效性很强,能够马上学以致用,都后续的课堂讨论大有裨益。

(二)课堂上的讨论与总结

讨论和分析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环节,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要真正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由于经管类学生刚涉及法律,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储备薄弱,案例的讨论事宜安排在老师讲授完某个知识点、某一个部门法之后,让学生对相关法律理论知识有一定认识,在开展课堂案例讨论,这样学生才能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反过来又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和案例有机结合,对知识点融会贯通。二是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在讨论过程中,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三)因才施教、因专业施教

针对学生专业不同、课时不同的特点,老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案例的难易程度时应有所区别。比如对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的普通本科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可以和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经济法内容想结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对《公司法》《合同法》和《票据法律制度》等章节的知识点应予以重点介绍。而对科技学院本科、专科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不能和普通本科一刀切。

(四)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经济基础知识范文2

1.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

目前在大多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一般放在一年级上学期开设,其中很大一部分涉及到了经济基础以及法律基础的相关知识。但是,经济法基础作为专业课程一般在二年级的时候才能开设。但是,这两个课程从主旨思想以及相关知识点方面都有很大衔接,可是两个课程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年左右,这样使学生在学习经济法基础课程时感觉与前面的知识点衔接不上,好多基础的东西全都忘记了,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难度大大增加,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并且感到枯燥乏味经常走神。

2.教学的方法过于僵硬

经济法基础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是由于法律本身的性质,硬性的法规条文比较多,所以课程主要是以讲解为主。可是如果单靠老师一味的说教,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比如通过案例分析让同学参与讨论,一方面调动了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应该努力寻找其他的教学方法,比如模拟法庭,增强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3.中专生自身特点

中专生所处的年龄段有其固有的特点,有些同学缺少学习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些同学严重偏科,有些同学叛逆心理比较强,情绪起伏比较大。这些都使得他们对条理性比较强的经济法基础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学习这些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不大。另外,由于阅历较少的关系,很多同学无法把学习的知识点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些法律仅仅存在于案例中。因此在教学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针对经济法基础教学的改革建议

1.教材的改革应更具有实践性

经济法基础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职业性和实用性。现在的教材一般都是针对老师讲解用的,并没有针对学生未来实践的目的编写,教材多以理论为主,缺少案例分析,在课后的思考题大多是名词解释等,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样缺乏实践性。因此新的教材的改革必然要添加足够的实训内容,不仅要包括知识理论,还要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另外,教材应该突破传统的纸质版,应该不断引入多媒体教材和电子教材。

2.教材的改革应更具适用性和时效性

选择教材的基础是“适用性”,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必须注重所选教材是否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还要联系到学生的特点,看教材是否具有启发性,难度适中,深度适宜。其次,时效性也是选取教材的重要标准,很多老的教材,其中的案例已经过时,学生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随着近几年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体系的完善,许多法律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选择最新的版本,更要站在科学的前沿对内容进行讲解,及时对教材中的陈旧内容进行纠正,确保学生的知识来源的正确性。

3.针对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中职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人才,通过课堂的学习可以熟练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单纯的理论研究根本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中职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此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有些是较简单而非重点的,有些是重点难理解的,对于前者可以设立情景自学,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展示自学成果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后者需要教师首先对知识进行过讲解,再带领大家在案例讨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样避免了知识点太难学生产生受挫心理。最后,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贴近生活,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启发学生说出身边和所学知识相关的事,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结语

经济基础知识范文3

(一)农业相关的实用科学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

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行了三十几年,农业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国粮食增产稳定。与此同时,与农业相关的各项科学技术,如种子处理技术、效果良好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等,也得到了更好的推广,这加快了农作物产业的进步速度。

(二)技术教育的培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技能培训,使我国农村中出现了一批具备相应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素养的技术能手,那些经培训之后的学员成为了农业工作中的技术骨干,不仅具备相关的农业基础知识,也具备农业科技技术,使农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更强。

(三)基层的培训机构的建设相对滞后

科技工作如需在农村工作中进行推广,则必须加强对基层培训机构的建设,这将是工作的关键。但是,目前由于各省市的各级农业方面的科技培训学校以及社区中的一些教育培训资源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建立长期的、系统的培训工作,在基层的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大多没有真正的发挥其应该有的培训功能,有的话也仅仅是形式,因此农民科技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更大的提高。

(四)基层培训形式较少

基层的农业科技培训多以教室授课的方式进行,结合网络电视、多媒体等传播方式的比例较少,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培训的效果,还影响了农民们的听课积极性。

(五)具备培训水平的人才较少

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严重、年龄结构需要调整、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能适应现在科技程度较高的农业、特色产业的人才较为缺乏,使得我国的农业工作进步速度提升不大、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发展。据调查,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人员基本存在学历低、学习水平较差等客观现象,加上培训人员知识逐渐老化,跟不上更新换代的速度,培训人员相应的待遇较低等都是培训人才队伍的不安定因素。

二、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重点

(一)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培训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如今的经济形势相比之前更加紧迫,我国经济正步入“新常态”阶段。在这平稳发展的市场经济阶段,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以及挑战,市场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等的出现,将会对传统的农村的经营规模及农户的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农民对现行市场经济相关知识的了解。

(二)加强对农业相关标准等知识的培训学习

现如今,市场上已经颁布了约4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以及农药的安全生产技术,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这样就可以让这些标准真真正正地落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并建成一系列高水平的符合标准的生产基地、全面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无公害水品、从源头上加强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的环保意识,从而间接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途径

(一)使用多种形式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1.第一线课堂。通过让农民在田间地头所设的课堂进行学习,教育形式采用非正式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与培训教师的互动性,在实践操作中加强每个参训学员的培训积极性,提升学员的课堂学习效率,并可以有效的激发参训学员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2.多媒体教学。除了在第一线课堂进行学习,将最新出现的各种与农业有关的科技成果带入到培训课堂中来还有另一个提高学员培训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在集中授课的时候采用多媒体的方式配合理论教学工作。

(二)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活动的宣传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传媒也得以迅速壮大,这也就为农业科技培训的宣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科技人员不仅要对农业科技培训质量及数量进行加强,还需要加大在各种传媒上的广告量及宣传力度,如在网络、电视机、广播、微博、微信等。这样也可以让科技培训这一名词及有关基础内容更加为农民所熟知,也就间接的提升了农民参加类似培训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培训体系

在如今农业科技的基础上,建议全国各市县的农村增设农业科技培训点,每个地区的农业科技培训统一管理,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将对本地区农民进行科技教育培训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协调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分批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作。

四、结语

经济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农村小学;足球教学;教学氛围

足球是一项极具魅力的对抗性体育竞技活动,有着悠久的运动发展历史,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甚至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1]。2015年2月27日,主席主持召开第十次深化改革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这说明国家逐步加大对足球事业的重视力度,足球教育事业普遍受到关注。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学校的体育教学设施过于简陋,致使农村小学足球教学开展的并不顺利。对农村小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足球训练,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一、影响农村小学足球教学开展的因素

(一)缺乏足球活动的场地和器材

当前农村小学足球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教育经费缺乏,导致学校缺乏相关的体育器材和足球场地。通过对一些小学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小学没有配备相关的足球场地和足球用具,学生在进行足球学习时,实践活动无法开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在操场上进行,没有标准的球门和平整的场地,导致学生在进行足球运动时,经常会受伤,无法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二)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不足

通过对家长和教师的调查可知,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重视,担心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受伤,或由于参加体育活动而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因而不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因为没有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所以学校减少了学生体育课程的时间,导致学生每周只有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足球的学习和训练。在课下,学生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没有对足球运动进行巩固,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促进农村小学足球教学的开展

(一)营造良好的足球教学氛围

要想在农村小学中开展足球运动,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足球活动氛围。首先,需要教师和家长转变思想观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进行足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意义的事情,只有转变他们的思想,才能促进足球活动的有效开展,才能将小学足球教学落到实处。其次,应该在农村中进行足球运动的宣传,让家长和学生充分认识到足球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教师也应该教会学生学习足球的技能,让学生掌握足球活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足球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足球运动。

(二)培养足球兴趣,讲解足球基础知识

在足球入门阶段,培养小学生的兴趣极为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让学生了解我国足球的起源,激发学生兴趣,并为学生简单介绍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足球的相关知识,然后再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解,规范动作地示范,给学生传授基本的足球技术。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纯粹的足球游戏,让小学生在足球课上享受运动的快乐,让他们从心灵深处喜欢这项运动。此外,合理的战术学习和体能练习,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也能很好地促使小学生提起兴趣,进而主动参与足球训练。

(三)创新足球教学方法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兴趣的不同和足球相关技能的不同,所以应该针对学生学习足球的现状进行分析,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授足球技巧时,可让学生根据自身特征选择合理的练习方法,并融入游戏进行教学。以控球练习为例,控球方法很多,脚内侧、脚外侧、脚底、正脚背,还有身体的其他部位,同时还要伴随很多的假动作。教师可分男女组,也可混合分组,安排“喊数反应”游戏活动。全班每人一个足球,在规定的范围内,用脚自由运球控制球,行进间听到喊数,快速做出不同的动作,看谁反应快,做得准确。此外,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开展足球技术竞赛,训练学生的足球技能,使学生对技术及战术的运用有一定的掌握[2]。

(四)在学校建立足球队

为了提升小学生的足球素养,选拔对足球有兴趣的学生,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训练,应该在学校建立足球队,为培养足球人才奠定基础。为了选拔出优秀的足球人才,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逐年级进行选拔,通过组织足球活动的方式,掌握学生的足球水平,选出成绩较好的学生组建足球队。

三、结语

加强对学生思想的了解,提高小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识程度,通过采取各种措施的形式,教授学生足球技能,提升学生足球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农村小学应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增加足球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足球活动氛围,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飞宇.在山西省农村中小学开展足球活动可行性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

经济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国际金融理论;跨时分析;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

0引言

最近几年国际的金融学的理论知识飞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跨时均衡的研究办法的进步,致使对国际上一系列的金融问题的研究融入更多的微观理论知识。著名学者Obsfeld以及Rogoff(以下简称“OR”)的有关“再论汇率动态变化”的文章发表之后,国际金融学研究进入了“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全新时代,引导了国际上金融学新的发展走向。当今国际金融学的进步主要展现在以下角度:首先,核心的微观以及宏观的经济知识理论广泛的使用到国际经济的趋势当中;其次,探究的学者们运用理论知识以及以往经验的分析更深入地研究国际经济方面的一些古老的课题。

1经常账户的跨时均衡分析

汇率基础知识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包含一个特殊的部分,那就是日常账户的跨时均衡的研究,把最合理的上升内容使用到开放经济当中。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学者们就构建了日常账户的跨时塑型,当中存钱以及投入代表着将来最合理的执行措施。在凯恩斯学术的探究办法中,出口基本上是由当时的平均收入标准以及对外产生纯利息的支付决策。在跨时均衡研究的办法中,忽视了这些问题的原因。这种模型跟初期的开放型经济的上升模式比较起来有所不同。这类模型可以解决短时间内的变化问题,比方说经济条件打压下的短时间和长时间的变化效果,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研究一个国家的跨时预算限制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的跨时预算限制。开放地区的经济和封闭地区的经济的最简单的差别就是,一个开放地区的经济可以从世界上任何国家地区引入或者输送物品。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收入产生短时间内的浮动时,可以凭借国外的借贷躲避花费以及投入的快速减少。相似的情况还有就是国家和地区假如贮存上富足,就可以参加国内外的产出型的投入项目以及对外借款的项目。这样的资源上的跨时交换方式即跨时贸易。在开放的经济基础上,很多的宏观经济做法都和它的跨时贸易有些许关系,而跨时贸易一般可以通过日常账户的收入支出的平衡情况来反映。模型通过观察干扰花费和投入做法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和实际利率来做出决策,可以研究日常账户等部分跨时均衡的浮动情况。另外还有叠代的模型,这种模型要求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之间允许存在差异。依据这种模型,可以做出下面的推断:人口波动的幅度和税收的影响也是影响国民经济水平和日常账户的基础要素。比如说,依据叠代模型研究框架致使美国储蓄率变低、日常账户赤字升高的一些因素就是它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大额超出预算和接连不断的大额养老金的支出。另外一个角度就是日本的储蓄率升高以及日常账户结余升高也可部分算成它较为年轻的劳动力的储钱做法。要真是这样的话,伴随着大量的劳动力在21世纪初期的时候离职,日本日常账户结余可能会快速的降低。在以往的国际金融的记载当中,没有考虑到宏观上的经济举措的微观基本问题,而微观基本问题却是确保经济举措之间内在关联的重中之重;以往的国际金融记载,不能使用单一的结构对变化的经济问题展开说明,对国际的资本主义市场一体化的研究也不是那么的透彻。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以往的记载并没有对很多目前重要的经济举措及问题展开研究,比如:日常账户问题,政府超出预算问题,投资货币撞击问题,还有金融市场遭遇全球化对金融以及证券的衍生物的干扰等等。跨时研究办法给予了一个理论探究的结构,可以分析部分外部均衡互相关系的举措问题,外部的持久性和真正的均衡汇率,这些全部都是和国家经济所产生的跨时均衡互相牵连才获得的。跨时方法可以研究开放型经济下举措的福利成效。

2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开放型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以及汇率经济学在知识和理论研究上有很多重大的进展,并且可以得到很多质量高的宏观经济以及金融数值也进一步地加快了试验研究的进展。新型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的由来和成长是国际金融的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范围。著名研究学者们在自己的论文“再论汇率动态变化”当中深度探究了汇率决定的变化的一系列均衡模型,它的分析加入了微观经济的基本含义、零售价格刚性和非刚性的竞争,这种探究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构建一个开放型的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全新的工作模型。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学者的的超调模型有以下几个方法论上的不足,最基本的不足就是缺少显而易见的知识理论作为基石,尤其是缺少总的供给这种微观基础。所以在价格没有提前确定和市场说明的情形下,模型不可以解决总需和产出之间的不足,因为它没有设想到个人以及政府的跨时预算的限制。Dornbusch模型也不可以说明日常账户的一般变化以及政府的支出的反应,模型缺乏微观基础致使它不可以使用任何天然的福利要求去预测互相可以代替的宏观经济举措。相对于Mundell-Fleming-Dornbusch的研究结构,因为加入了微观的经济基础,新型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就可以展开研究。在市场没有完全并且名义价格处于刚性的情形下,可以展开举措的预测。因为新型的开放经济模型的研究与固有的微观基础互相关联,所以举措预测以及研究有赖于固有的爱好以及名义价格的刚性。

3新的发展方向

OR说明了随机展开的开放型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的全新的走向,他们留意到在众多货币的国际金融经济里面比在单纯的货币的封闭经济当中,价格名义刚性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认为国内的经济市场的分割是相当有必要的。OR觉得本地区的货币定价或者是其他国家的货币定价的以往问题跟现实情况有些相近。假如入进口是采用进口的国家的货币标准,不是预期的货币降价节能和改良的经济条件是保持一致的,他们认为这和以往的数据不同。真实情况就是证据表明的总数据有可能符合以往的研究结构,出口主要是以自己国家的货币进行定价,名义上汇率的变化对国际上的金融竞争和经济贸易有重要的短时间作用。OR的研究主要来自以下情况。首先,脱离定价标准主要是因为顾客价格指数当中的部分不属于贸易品的原因,市场的分离以及本地货币定价的标准是否说明了脱离定价标准还不明确。其次,收入黏性致使的价格黏性在说明宏观的经济的接连变化中有可能是比较重要的,这是由于交易的定价不会致使大部分的持久的脱离。再者,价格的直接证据以及出口方使用进口方的货币价格是不一样的。最后,有关价格与投入之间的差距的国际证明和使用出口方货币价格的实践是保持不变的。OR构建了以劳动力当作名义刚性以及国外货币价格机场上的随机开放型的经济模型。全部产品的定价是具有浮动的。OR给予了收入提前确定的均衡方法以及有效的答案,还有就是每一个内在变量的封闭模式的解。尤其是汇率解表明名义上的收入确定之后,对应的自己国家的货币提供的上升致使汇率的降低。但是全部打算的浮动致使收入的差距以及汇率发生一样的浮动。OR得到了以下的福利结论:第一就是它们说明的有效限制的货币举措要求构建了弹性定价的平衡,产出对生产率的冲击力是按照周期变化的。比如,在浮动的收入下,致使更多的劳动力提供以及产出的正面的生产率打击在收入是不是事先确定的基础上,致使自己国家的货币扩张的反应以及国外的货币紧俏的反应,可是全球性的纯货币反应是正面的,并且最好的货币举措让汇率对不一样的国家的生产率的不同发生变化。第二就是OR算出了三个不一样货币条件下的预期效果,也就是最好的波动汇率举措,全部的国家实行的货币主义以及最好的固有的汇率举措。假若选取好的货币举措会让汇率对不一样的国家的生产率差别的冲击浮动,这样的结果是非常明显的。假若国内外的生产率冲击是互相关联的,那么固有的汇率举措是占有优势的。名义上汇率的浮动在短时间内致使全球的需求在不一样的国家之间的波动,这样的说法在以往的MFD模型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与事保持一致,并且是随机的开放型经济模型的重要基础。

4结语

综上所述,值得一提的是开放的经济宏观经济学始终假设没有国际贸易的投入。不过引进国际贸易的投入,有可能对改善以往的汇率模型有很大的好处,可以说明国际的宏观经济学的不解迷雾。总而言之,国际上金融学的发展仍需要后人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

主要参考文献

[1]缪庆宝,谢晓琪,朱琪琪,等.浅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J].纳税,2018(12).

[2]刘昕.宏观经济数据短期统计预测的应用及展望[J].中国统计,2017(9):6-8.

[3]李素青.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J].全国流通经济,2017(36):49-50.

[4]洪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本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33).

[5]李如梅.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问题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3):35-36.

[6]赵长明.P2P网络借贷经济犯罪防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7):198-199.

[7]王莹.宏观经济状态下的统计分析发展研究[J].时代金融,2017(12):9-10.

[8]孙美,苏在荣.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7(5).

经济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法学教学;改革思考;实践教学

经济法是高校法学专业核心学科之一,内含大量实用性课程,涉及到社会应用中大量的法律法规,内容整体呈抽象化和理论化,有一定教学难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大量的理论性和概念性内容存在,教师与学生双方都会感觉压力极大。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对法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法学教学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破杂乱的法学知识体系构架,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制度,使学生真正学习到实用性法学理论知识,提高日常生活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当前法学教育改革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法课程特点研究

(一)课程综合性较强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法学学科,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劳动法、企业制度法、合伙制度法、合同条款法、民事诉讼、社会法律法规等许多社会门类。在后期应用中,与计算机、保险、金融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都有交叉对接,所以在日常学习中,不仅要求学生对法学理论概念进行探究,还需要对其他经济类学科基础知识进行广泛性了解。其内在综合性导致学生知识理论学习压力巨大,内容驳杂,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混淆,所以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具有很高的难度。

(二)教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环境变更,经济法作为社会经济类行为准则,为适应社会需求,维护人民经济利益,解决经济类纠纷,一直处在不断修订、扩充阶段,以至于法学教材内容也会随之而修改补充。所以经济法学科整体处于常态化变更状态,这给相关研究学习工作带来了不适应性。

(三)教学内容理论抽象化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以大量法律条款和概念信息为主,虽然存在一些案例分析,但整体内容具有绝对抽象化理论化特点。学生在没有法律基础的前提下,缺乏对专业性术语的理解认知。学生社会经验较为薄弱,而经济法学内容又大多以社会经济纠纷现象为事实依据,所以学生只能靠脑海,臆测法律事件和相应处理办法,缺乏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对于具体经济事件的认定和判断,不仅需要学生熟读教学内容、法律法规条文,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二、经济法教学问题研究

(一)经济法教材不统一

作为一科社会类部门法学,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一定区别于民法、刑法、宪法等其他部门法学。其教学内容,必须严格按照时下部门经济法来确定。在常规教材编撰中,经济法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经济类法学基础知识和经济类法学各项制度两个方面,但是现阶段出版应用的各种教材又出现内容分歧。比如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长林教授编撰的《经济法学总纲》有五章内容,分别为:经济法学基本理念概述、市场经济类法规制度、市场经济类法规秩序研究、宏观调控与经济类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分配经济法学制度。而在北京地区流行的由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法》,则记录了四章内容,虽然内容上由一定相似,但是整体构架结构完全不同。教材的不统一,导致在全国经济法教育交流会上,各地教师很难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横向对比划分,完成教学经验交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法对于我国法学教育来说是一个新兴的教育学科门类,其理论应用知识很多没有达成共识,也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在教材编撰和指导教师日常授课中,大多都是学科权威教授基于自己对经济法学科的理解,把握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由此导致不同教师授课内容不能统一,不仅给学生造成了困惑,也不利于相关教育交流探讨。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教学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想要做好“传道受业解惑”工作,除了自身需要拥有过人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外,还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甚至还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依旧沿袭了传统法学教育方式,只注重法学基本概念分析,法学基本原则讲解、探究具体法律程序和相应法律原理等。所以在课堂上,大多以指导教师为主体依据,形成传统的“一人讲,多人听”的课堂格局,不注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法学思维模式的建立,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性差异。经济法学是一门需要探讨辩论的学科,如果仅靠老师的单方面讲解,很难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指导教师也无法了解学生,从而针对学生个体性差异,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改变。

(三)考核方式的不科学性

经济法学期末考核成绩,一般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组成。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大概在30%左右,试卷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指导老师对出勤率、平时小型考核成绩、作业完成度等情况统计后自行给出。由于学生较多,老师对出勤率和作业完成很难做到有效统计,大多以直观印象给与相应分数,从而存在一定不合理性。而试卷考核大多以概念解释,情景分析判断、填空、简答等形式题目组成。无论是主观类型题还是客观题,其硬性记忆内容占到整体比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只要学生提前做概念记忆,就能达到考核标准。由此可见,这类考核只注重学生概念性记忆,而没有对学生实践能力做出考核。

三、经济法教学与改革方式研究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高校学生通过在校学习经济法课程,必须可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掌握经济法学基础性内容,包括:基础性概念、基础原理、体系整体框架、基本案例判断、基本经济问题解决等。所以在经济法内容教学以前,应该先对学生进行法理、法制史、社会学、行政法学等内容进行了解,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性基础知识和经济法基础应用环境后,在对其进行经济法内容教授。在课程编撰方面,必须统一教学内容,将经济法整体课程分解为总纲概括和分论概括两方面。经济法总纲概括应该涉及到一切经济类基础概念信息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应该在整体内容方面占据核心地位。因为经济基础理论的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对整个经济法学科基础原理的掌握,也有助于学生对经济法学制度做出相应理解。在这方面教学中,相关经济法指导教师必须将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完善的经济法学理论体系传递给学生,将法律条款,制度内部背后存在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白经济法学科的本质研究方向。在教育学领域,没有任何一门学科是永久不变的,所有学科都需要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从而对自身做出相应改变。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类学科,拥有比其他学科更深刻的社会环境依赖性,所以也注定要频繁进行自我更正和扩充。作为学科导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以外,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当下经济法发展学术动态,给同学们介绍,更多更新的社会经济法认可理论,从而是学生的基础性学习与社会环境相接轨,提升其实践性。经济法分论因为涉及领域较广,指导教师必须提前做好范围划分,确定大致的授课范围内容,将必讲内容和选讲内容提前做好标注。根据现阶段社会需要,经济法分论内容讲解可以有以下三部分构成:经济法主体部分、市场监管部分、宏观部分。宏观部分则涉及到:国有资产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有土地保护法、金融财政法、社会税法、价格法等。需要说明的是,我国社会大环境仍处于市场机构变革阶段,对于经济法的制定和编制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和空白层,所以必须给学生灌输一种观念即:不能满足现行法律的学习,必须具有扩散性学习思维,时刻准备扩充法律知识库。而指导老师也应该将国外成熟的法律体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丰富学生的法律思维。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

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科学的教学方式做依托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不同教学方式下,对学生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适合学生教学诉求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济法作为一门综合性灵活性较强的学科,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在现代高校经济法教学课堂中,除了传统的概念性基础知识教学,还要引入案例教学。案例分析,作为经济法教学科目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自主探究能力。要想做到合适的案例引入,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案例的选择。案例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成败。案例的选择不仅要紧扣教学内容,还需要与时下社会环境和学生认知相结合,最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否则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案例来源可以从最近的社会报纸或者网络事件加以提炼分析。二是案例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如何将案例整体传导给学生。最好的做法是由指导老师做出PPT课件,或以纯文字资料的形式,提前打印再交给学生。也可以由老师口头叙述,甚至可以选择几个学生配合进行案件重演。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能将学生切实拉入课堂教学中来。无论用哪种方式进行传述,都必须保证案件完整性。对于传述时间的把握,可以由指导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安排,既可以在相关理论内容讲解后,将案件当做综合应用考核,也可以在课堂讲解以前,将案件作为启发教学工具。除了案例引入,指导老师还可以进行举例教学。举例教学也是经济法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即指导老师在已经对基础经济法知识做完系统讲解后,通过实例对已讲解的知识进行相关论证,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性认知。和案例教学相比,虽然都是以实例为基础进行探究,具有一定关联性,但是也存在细微不同。相比较案例引入,举例教学更加偏向泛在化,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说服力,缓解课堂氛围,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听课效果。

(三)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经济法的考核成绩确认依旧以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两部分构成,但是需要调整分值比例结构,两部分各占期末成绩的50%。这样做可以减少学生突击学习情况,让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平时成绩考核内容,除了传统的出勤率和课堂测验内容外,还可以增设开创性内容成绩。授课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课堂讨论、课后小组研究、法理辩论、模拟法庭、专题研究等方式,丰富学生经济法学习方式,并根据学生参与度和报告信息完成情况酌情给分。帮助学生多方面研究经济法学知识,而不是单纯的凭借期末测试。在试卷考核中,指导老师应该减少概念性考题,重视学生学术理解,但是不能过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除此以外增设探究类综合性考题,考研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控,而不是对某一个概念或知识点的集中把控。考试方式也可以改为开卷考试,帮助学生熟悉教材、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在题型选择中,可以适当借鉴司法基础考试,帮助学生为以后司法资格考核提供解题经验。

四、结语

经济基础知识范文7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因为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育制度引导、社会环境影响以及学生家庭影响等因素,致使部分高中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存在着显著的困难,成为后进生。通过转变教法、学法认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和政策,营造益于历史教学的社会环境,促进家长转变学科偏见,形成合力推动高中历史学科后进生转化。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后进生转化;教法转变

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因为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社会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包括历史学科在内的中学学科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不少后进生。在笔者刚担任高中历史教学时,学生的高中历史成绩并不好,很多次月考中及格率只有55%左右,有时优分率甚至为“0”。通过调查了解得知,不仅本人任教的班级如此,其他教师任教的班级也是如此。不仅本校如此,本地其他兄弟学校也是如此。只有通过系统的训练,到了高三学生的成绩才会有较大的起色,达到75%左右的及格率和10%左右的优分率,即便如此,还是会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表现得很吃力。

一、黔南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成因分析

1.地理环境制约

黔南州多山少地,农业及工业发展都受到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加上交通不便,学生就学困难重重。经济基础及交通条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形成了相应规模的后进生。

2.社会文化熏陶

当地民众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少,根据黔南州统计局2011年5月1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州居民每10万人中大学以上文化层次有4303人、高中以上文化6878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6.9%。民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氛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后进生的出现。

3.教育制度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高考理科招生人数比文科多,招收专业比文科多,大学毕业就业选择理科也比文科更有优势是不争的事实。受此影响,学校和家长也会有意识地向理科倾斜。笔者曾经担任过文科班班主任,一直承担文科班历史教学任务,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止一次地提及读文科不是因为爱好,而是迫不得已。极端的情况是笔者带的班级到高三的时候都还有学生从理科班转入我的文科班。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后进生的产生。

4.家庭文化的影响

部分家长没有高文凭,在沿海地区打工也能够拿到比较满意的薪酬。受此影响,部分高中学生无心学习,却不知接受更多的教育本身就是财富的累积。即便坚定信心培育子女读书的家长,受教育制度的影响,也会重理轻文,选择相对好就业、就业后薪酬待遇较高的理科就读,以期迅速改变家庭的经济现状和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致使包括中学历史在内的文科受到冷遇,学生无心向学,基础薄弱,成为高中历史后进生重要诱因。

5.学习方法不对

学生学习方法不对路、不科学,除了机械记忆外别无他途。不善于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善于借鉴别人的长处,不善于构建自己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不会利用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实现知识迁移。学习方法不对致使成绩长期在低分徘徊,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热情下降,出现高中历史后进生。

6.教学方法欠佳

很多学生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教师。导致学生厌恶历史的原因有:一是课时太少,历史教师为了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赶得太急,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节奏或进度过快,学生追赶吃力。二是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衔接断层,学生难以从初中注重史实传递的生动情景中转化到高中注重史实分析、背景探究和影响分析的思辨情景中来。三是在教学中坚决贯彻平均主义,忽视弱势群体。四是在教学中攀高求难,忽视基础知识的铺垫或高估学生的知识水平。五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语言平淡而缺少机智幽默,课堂沉闷压抑等。六是很多历史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欠佳,让学生难以对历史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对催生历史后进生影响不容忽视。

二、转化策略探究

对历史后进生的转化,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齐心协力才能解决。

1.社会方面

(1)大力发展社会经济,体现出知识型经济的时代特征。政府要充分利用黔南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精品旅游产业;还可以利用贵州省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有利时机,推动知识型经济的发展,以实际的案例教育学生,学好科学知识就能改变实际命运。这样,学好中国近代史,就可以在从事导游等职业的时候向游客介绍黔南的猴场会议、深河桥抗日等内容;学好中国古代史,就可以向游客介绍黔南布依族苗族的历史渊源和民俗文化。学好世界现代史,就可以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介绍平塘“天眼”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衍生出来的产业。以黔南实际的例子体现知识的经济价值,学好历史也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引导学生向学,克服后进生倾向。另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可以极大提高社会民众的经济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必然带动教育的投入增加。也才能改变家长读书无用论和早出学校早挣钱的错误认知,减少家庭对高中生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有利于后进生的出现。

(2)强化社会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政府部门应该利用电视台、沿街广告灯箱等载体,大力宣传一些通过努力学习最后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给地区带来较高效益的先进人物,在社会中释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信息,渗透“知识改变命运、进取成就未来”的理念。在高新技术方面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全社会海选及隆重表彰等,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减少包括后进生的形成数量。

(3)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当前畸形而不对称的教育制度对历史学科后进生的形成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取消高考对文科的轻视性政策,赋予文理学科平等的政策待遇就算不能有效解决历史学科后进生的问题,至少能有效降低政策诱导的消极影响。当然,学校也不能仅仅因为理科招生人数比文科多和高考理科分数普遍比文科低而人为的干预学生文理分科的自主选择。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才能有效减少历史后进生的产生。

2.家庭方面

(1)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在学科选择的时候往往会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学科选择,不能因为社会环境或主观好恶简单粗暴地干预孩子的文理选择。因为没有兴趣支撑的职业生活是黑暗的。

(2)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在家庭中建立平等的交流沟通机制能确保孩子不会因为畏惧父母而不敢表达自主意见,父母应该通过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及今后的生涯规划,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粗暴干涉孩子的选择,这既有利于历史后进生的减少,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为孩子的人生路还很长,父母和长辈不可能陪他走完全程,让孩子以更谨慎和科学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选择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学生方面

加强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改进,努力提升历史学科成绩。除了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之外,进行理性的学习是提升历史学习成绩的关键之一。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时,仅仅简单地记住四大发明是无法彻底理解章节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将西方近代科技的相关内容与其进行比较,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是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而西方近代科技是实验探究成果的体现这一认知。同时,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借鉴别人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提升历史成绩的渠道。

4.学校方面

(1)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法,结合教学实际努力提升教学成绩。教育实践证明,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比被动接受效果更好。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学习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本领和技能,带动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进入或沧桑变幻或危机四伏或波澜壮阔的历史情境,赋予学生历史学习新的生命力。最好是布置类似于撰写本族家谱或简史、考察本地历史名胜的沿革、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具有实操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触摸历史,让历史不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让历史鲜活起来是一名优秀历史教师的具体使命。还有,在教学中使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或者现代教学设备也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例如,利用“慧学云”智能教育平台,可以将枯燥的历史利用视频真实再现,通过“课中”环节实现课堂师生的实时互动,检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反应情况,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是有效解决后进生问题的有效办法。另外,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感悟他们的感悟,悲喜他们的悲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的同时对历史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因材施教,补足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学习差距,增强其学习信心。

(2)加强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知识较为庞杂,尤其近年来历史高考更是强调对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考查,只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无法完成全部教学任务的。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生课下自行学习解决。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有效阅读、分类归纳、对比分析、因果整理、逻辑解析、有效表达等方面进行。我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

三、结束语

后进生的出现,在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大程度上会对后进生本人造成诸多消极影响,如自卑心理出现、自闭现象产生、烦躁焦虑、品行不端、自暴自弃等。对学科后进生的转化不仅对促进学科教学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对转变学生命运轨有重大影响。

作者:陈德亮 单位:黔南田家炳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娇凤.中学语文后进生转化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仲伟光.后进生转化的有效性对策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8):49-50.

[3]马新峰.论后进生转化的教学策略[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3(5):97-98.

[4]蹇跃芳.关于后进生转化问题的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2):94-96.

[5]丁刚.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后进生转化的几点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0):195.

经济基础知识范文8

【关键词】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学方法

一、高中生学习经济生活的重要意义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同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的是,经济生活更贴近学生生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经济行为,在学生的理解与运用上都有直接的作用。同时,高中也是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习经济生活学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格局演变几百年,即使各个国家之间存在文化差异,经济也永远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从建立新中国以来,国家要解决的问题始终都是如何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可见学习经济生活对学生的重要性。

2.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方面的问题,例如,如何合理地使用零花钱、如何抉择、如何进行交易等。政治经济这门课程教会学生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帮助解决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3.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经济局势。学习经济基础知识,为学生了解我国的经济局势奠定基础。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经济局势日新月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机会和挑战,也希望学生能够把握住机会和挑战,给自己的未来画上灿烂的一笔。

二、高中政治经济生活教学方法

1.情景创建分析法

课堂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学生心理、情感和思维方式而营造的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并掌握知识点的学习场合和氛围。运用情景创建法,其目的是为了让书本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贴近实际,也是贯彻新课改理念,体现“三贴近”原则。因此,创建符合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是坚持素质教育原则,也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开放互动课堂的应有之举。运用情景创建分析法,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在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中,枯燥的文字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对知识进行盲目地背诵,并没有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情景创建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形成感性认识,进而通过抽象思维转化为理性知识,不断巩固所学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概念教学法

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原有教材进行组合,对知识有一个较好的结构,再将知识结构教授给学生。在“经济生活”篇章中概念通常以概念群的形式出现,他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相互联系。概念分析法涵盖两点内容:(1)逻辑分析法。逻辑分析的做法是将新学的知识归纳到原来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样便于记忆新概念,又方便地将所有概念联系到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2)整体考查法。将几个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同时掌握其中相同点和不同之处。比如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中包含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它们之间的联系在哪里?即它们都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是生产要素之一。

3.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指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引出。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能够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兴趣前提下引发进一步的思考。老师在抛出问题时要把控住一个点,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结合所学知识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想象力。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要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为宜。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上的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由被动灌输转为主动研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条件。显而易见,这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想达到课堂的有效性,老师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精心准备有效的问题。比如第七课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性的问题是复杂的,学生对其认知程度不够深,如何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社会公平对老师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4.探究讨论式教学法

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又叫做研究法、发现法,是指在老师给学生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只是给问题和例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步骤从中发现并掌握规律的过程。同样是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尊重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

三、总结

不管从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政治经济都能使学生受益匪浅,政治经济的教学方法一直都在摸索前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茜.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