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资源;环境;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CGE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通过开发资源环境获取生产资料来谋求生存和发展,在早期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是随心所欲、毫无节制的裸的“掠夺”。然而人类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开发观,做到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在对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既要满足当前现实生活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还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充裕的资源来满足其未来的需求,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通过大量地消耗能源资源,以资源环境作支撑才铸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增长。然而通过大量地消耗资源来谋求经济的增长,从长期来看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寻找可再生的替代能源,使资源的消耗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达到最大化,对环境的危害达到最小化,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长期高效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产品资产和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经济学家定义资源环境为:能够向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提供一系列服务的“复合性资产”。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无形资产及资本、人力资源、知识技能、产品资产等都属于资源优势的范畴。在这篇浅谈里资源侧重于指自然资源。

我们知道要达到资源环境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证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相关的法规进行约束,在经济学中我们知道经济生活的理性人都是利己的,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很多人对资源环境大肆掠夺以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时候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只有在有关的法规约束下,才能保证行为主体的行为既合乎行为主体自身的利益也合乎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其次,资源环境与经济的正常运行也离不开政府的行政监管。作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资源具有外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其进入经济领域需要政府采取一定的公共政策以保护环境不被破坏。

最佳的经济开发模式应该是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保持在可持续的最大收获量之内,同时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等要低于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于像土壤、水、森林、鱼类等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要低于其再生速度,若是高于其再生速度则容易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枯竭。对于像化石燃料、优质矿石等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应该适当的放缓,积极的寻找可替代的资源。

具体的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的可用措施包括:(1)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参考资源的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恢复成本这些指标确定合适的各种资源价格。(2)建立和完善资源的产权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3)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这些因素来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循环农业示范区,促进循环经济改造。完善循环经济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和工业废弃物处理认证等制度。(4)创新资源开发管理机制。以促进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为目的,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5)完善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有效促进社会、企业节约能源资源。

估计某一个特殊的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其对经济系统整体的全局性影响可以通过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即CGE模型。所谓CGE模型,它是以阿罗-德布鲁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明确定义了经济主体的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从而反映多个部门、多个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揭示比部门均衡模型或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更为广泛的经济联系。通过CGE模型,研究者能够估计某一个特殊的政策变化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及其对经济系统整体的全局性影响[1]。在环境政策的分析上,典型的CGE模型具有四个优点:第一,价格由市场内生决定;第二,基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价格调整使商品和要素的供求达到平衡;第三,模型中的供需函数分别由基于厂商利润最大化和居民效用最大的行为导出;第四,CGE模型通常是多部门和非线性的,并包含资源的约束[2]。张越扶[3]建立了中国环境 CGE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了经济政策调控对环境影响的模拟,对提高污染排放收费标准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将损害中国的经济增长,但是GDP的下降幅度并不是很大。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先天优势,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选择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工业化步伐不断推进的今天,我国经济的发

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迫使我们必须选择新的经济增长路径,通过技术革新、制度的优化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矫正市场失灵[4]。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要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就需要立足于当下同时要有长远的眼光,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快对可替代能源资源的探索,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做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丕东.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厦门大学,2008.

[2]周睿,王维.环境CGE模型研究述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brings material comforts, also brings other areas, including environment, great change.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defini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fter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y to carry on the simple discussion.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如看待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有利措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它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环境的自净力能力,减轻甚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这样才能提高环境质量,环境和自然资源才能充分、永续为人类所利用,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 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标志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指经济指标数量上的单一增长,也可以是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和质量,只有后者才是可持续的,才有可能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以沉重的生态代价换取的所谓经济增长不但不是真正的发展,反而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值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被破坏,努力寻找可替代的新资源,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充分持续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如何没有环境保护,就谈不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随着传统发展,环境与资源正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显得越重要。

据统计,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6%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左右。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建设不但会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从长远上看也会极大的拖累经济建设。所以说建设合理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是不容忽视的。

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建设策略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使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持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当今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唯一正确的抉择。

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针,将环境与资源的承载力作为要素参与综合平衡,把保护环境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机结合起来,使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国土规划、人口计划、生态建设规划互相衔接、互为补充。建立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得实施。党委政府要定期召开各有关部门参加的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对与环境有关的决策进行会审,通报重大决策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协调环境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努力提高环境与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组织程度。建立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对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与发展决策,通过召开公众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要建立相应的程序和机制,使广大群众能够及时了解环境与发展决策内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立法手段使公众参与得到法律保障。建立有关环保的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协调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利益关系,促进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环保的法律机制

依法加强环境管理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只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将环境管理中一些切实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上升为地方法规,完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环境法规体系。全面推行和落实执法责任制;完善环境保护系统内部的监督制约机制。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强有力的屏障。

改进工业生产技术的流程和管理

要加强工业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强污染的预防,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物耗少、能耗少、排污少而效率高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并扶持环保企业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制定有利于环保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积极引导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环保产业园区,建立并健全环保产品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规范环保技术和产品市场,逐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推动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领导者和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以人为本,要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上开辟环保专栏、专题节目,及时宣传重大的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围绕本地区环保工作.每年开展一次主题突出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创建一批高质量的环境保护教育基础。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环境教育体系,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在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类管理干部院校开设环境保护课程,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水平。同时也要继续抓好大中小学环境教育工作。

结语

希望通过环境保护的策略建设,能长期、有效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寻求人类永续发展之路。让我们树立绿色的科学发展观,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 周晨煜,周雪婷,徐志伟,石晓霞. 中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分析及应对[J].中国市场,2011(1).

[2] 张艳艳, 刘春捷. 辩证法看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J].北方环境,2011.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 云南旅游经济 生态 环境

一、云南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扩张的工业生产体系在给云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已成为主要污染源。云南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城市附近河流和湖泊的水污染呈加剧趋势,城市和部分城镇的大气污染逐渐加重。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使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随之而来的是云南省大面积的旅游资源也遭到了被污染的命运。云南省其它著名旅游区的不少名山胜水也处于伤痕累累的生态恶化困境。旅游活动会给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带来多种污染,其中包括垃圾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视觉污染等。旅游者在住、食、行、游、娱、购等消费活动中,很容易打破自然生态系统中原有的平衡和协调。

二、云南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资源

1.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云南跨越7个气候带,几乎囊括了全国从南到北的各种气候类型,独特的气候多样化孕育了植物的多样性。云南有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密集、种类最多、时代最早的恐龙动物群化石的“恐龙之乡”(禄丰县);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软体动物化石群地(澄江县);以及世界闻名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猿人化石地(元谋县)。20世纪50年代以来,云南省先后建起了92个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区,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网络,占全省面积的38%,部级、省级及地(州)级自然保护区其数量和保护范围居全国第一。wwW.133229.coM

2.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云南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富饶秀丽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在国际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云南是亚洲几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以形态多样的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自立,兼容汉、藏、巴蜀、荆楚、南亚、东南亚文化的精华,形成异彩纷呈的多元民族文化。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强。云南共有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2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景观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为典型、最为集中的,这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

3.旅游产业体系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结构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综合接待能力位于全国的中上等水平。在旅游产品方面,丰富绚丽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多姿溢彩的旅游产品,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会议节庆旅游、雪域旅游、探险旅游、漂流旅游等旅游产品,被广泛分布在全省六大旅游区,并分别连在11条部级精品旅游专线中。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以及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和昆明世博会的拉动下,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已经颇具知名度。

三、发展云南生态旅游的思路

1.生态旅游进行合理规划。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做到有控制、有选择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不具备开发能力以及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一律实行严格的封闭性保护,对开发条件趋于成熟的,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规划先行,实行有序开发。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到实处。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生态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要在对生态旅游地区全面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同时,规划时要注重多方的参与,普遍征求所有与区域总体布局等相关利益集团的人员的意见。

2.加强政府的宣传与管理。面临着日益开放的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云南旅游业,竞争更加激烈。与国内外著名的精品景区相比,云南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景区景点特点不突出,规模小、档次低,旅游基础及服务设施不配套,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不强,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抓好宣传促销工作,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是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主导旅游发展,应当科学处理政府、企业、市场三者的关系,政府主要对旅游业实行宏观调控,而不是以政府代替企业或市场本身。地方行政领导不得越权审批资源开发项目,不得利用行政权力干预环保执法,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给予保障。把资源、生态状况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以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的弊端为依据,对旅游企业实行间接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进行系统实施。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补偿机制。云南地区应该按照“资源共享,成本共担”原则,由国家出面,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由国家对下游生态受益地区统一征收生态保护税再返还给上游生态建设地区和人民;通过国家预算,加大对西部生态重建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补贴范围和数额,如对西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特别是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建设项目应优先向这些地区倾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给予补贴;继续实行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休养生息政策;加大国家的综合扶贫力度;建立生态旅游发展基金等等。

参考文献: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北京市山区

中图分类号:F1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018-07

动态模拟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理论和方法。动态模拟研究的是问题而不是实际系统本身。因而研究的问题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思路和动态模型。我们曾先后采用动态模拟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我国西部牧区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西部省区退耕还林与粮食供需平衡、天然林保护工程、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吕晓英等,2001,2003,2006,2007)。本文以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为例,再对区域动态模拟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

山区是典型的区域地理单元和行政辖区。在北京都市经济的建设中,北京市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京山区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要动态地把握具有复杂反馈机制的大系统的行为趋势,不仅停留在传统定性描述阶段的“这种只是叙述的分析形式对揭示系统的真实性是不够的”,即使“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已经被用于建立知识结构的数学,在处理重要的社会系统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方面,也不是完全适应的”(福瑞斯特,1968)。因而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而动态模拟尤其是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建立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展示2005年到2025年期间,北京市山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并通过各种情景下的发展方案比较分析,为山区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以下就山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研究思路、模型建构以及政策模拟等作一简介。

1.山区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它要求的是,不仅当前的发展是可持续的,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甚至对于下一代来说,同样应该是可持续地发展。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和判断。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山区林业、畜牧业、种植业、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山区作为首都绿色屏障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不断持续增长。这是研究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把握的基本内涵和研究的重点内容。山区可持续发展有许多评价指标。根据北京山区的功能定位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最基本和核心的评价指标是,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和农民以及乡、村收入这两大类指标。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指标,主要是指随着北京山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的防止水土流失、固碳制氧、净化空气和净化水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的变化趋势。收入指标包括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以及乡、村两级企业和农村私营企业的收入变化趋势。这两大类指标值的不断增加,反映了随着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山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同时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只要突出研究这两大类基础性指标变化的趋势,就可以对北京市山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

2.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思路

北京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要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北京市政府提出的山区发展规划为依据,通过调整农林牧结构和加快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在实现山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要促进山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不断增长,构筑和强化山区对北京市的绿色屏障作用。

为此,本项研究建立了大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展示从2005年到2025年未来20年间,北京市山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乡村两级和私营企业、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以及山区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多种情景的方略比较和分析,为政府和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由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乡村两级和私营企业以及人口、生态服务功能及其价值等六个模块构成。这六个模块之间的基本关联,如图1所示。种植面积、种草面积、荒山造林面积及其变化过程都要受到现存荒山荒地面积的制约,而且它们相互之间也存在使用面积的制约,例如林业中的退耕还林会直接减少耕地面积,荒山造林面积的不断扩大,也会使荒地中可用作耕地和草地的面积同时减少。草场和种植业为家畜提供饲草并对家畜存栏数量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在市场条件下,还可以通过异地购进饲草饲料减轻本地饲草料对饲养家畜的制约)。从生产函数来看,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劳动力、农业产品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生产要素的影响。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取决于林地面积和质量。环境受到生态服务功能以及乡村和私营企业污染排放和治理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就是上述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和促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就是以山区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极性为依据,通过上千个方程构建而成的大型模型,使上百个变量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用动态模拟的方法,展示出未来20年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3.山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学模型

下面概略地介绍种植业模块、乡村和私营企业模块、林业和森林服务功能及价值模块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结构。

3.1 种植业模块介绍

种植业模块主要研究荒地、耕地面积变化趋势,以及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收入变化状况。

3.1.1 荒地面积。根据有关资料,2004年北京市荒地总面积为77.75万亩。今后荒地主要用于人工造林和作为草场,少量通过流域治理后形成耕地。荒地面积等于上年面积减去当年荒地减少的面积。荒地减少的面积主要是京津风沙工程造林面积、水源涵养林面积、山地种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新增耕地面积。今后,每年可能新增加的京津风沙造林面积、水源涵养林面积和耕地面积,都采用表函数形式来赋值,而且通过变化这些表函数值可以达到对各种规划方案进行比较和分析的目的。

3.1.2 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是流位变量。当年耕地面积等于上年末耕地面积加上当年新增加面积,再减去减少的耕地面积。每年可能新增耕地面积以表函数形式赋值。每年可能减少的耕地面积主要包括:用于水源涵养林占用的耕地面积,耕地种草面积,果园新增面积,非农占用耕地面积,都以表函数形式赋值。

粮食作物中主要研究小麦、玉米和其它粮食作物的占用耕地面积、产量及收入。经济作物面积通过其占耕地面积的比例求得,主要研究油料和药材等。耕地面积减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后等于其他农作物面积,主要研究蔬菜、瓜果类、青饲料和其他作物。在完成上述计算后,最后汇总得到粮食总收入、经济作物总收入、其他农作物总收入以及种植业总收入。

3.2 乡村和私营企业收入模块介绍

从货币角度看,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一种资金周而复始,不断流转的过程。企业依赖一定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购买原燃、材料而开始进行生产,销售产品获得收入,除去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包括销售成本、销售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营业外收支等,形成企业可分配利润,然后再提取企业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应付利润等,最后形成企业未分配利润。利润是企业投入资本的增值,也是企业可以自有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筹资部分。企业上述资金流转过程,形成了资金流转回路,如图2所示。北京市乡村两级企业和私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运转过程及其扩大生产和增加收入的动态模拟,基本都按照这种分析思路所展开。由于企业资金流转和扩大生产的机理和过程基本相同,因此,可以采用系统动力学中高级DYNAMO的宏函数(宏指令)进行描述,然后在乡、村和私营企业的运算过程中逐一调用。

宏指令MACRO是具有特定功能和相应的指令名的一组方程。宏指令常常在下述情况时应用,即当模型中的一块结构多次重复出现,唯一的差别是可能具有不同的参数或输入值。把这些方程用一个单一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命名,即形成用户自定义的宏指令。自定义宏指令简化了描述过程,缩短了程序请单,更便于阅读和理解模型。

3.3 林业模块

和其他生物体一样,林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也是一种具有反馈机制的动态过程。从整个群体而言,无论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当成过熟林枯死被采伐后,经过人工造林或迹地更新,林木便开始进入了幼龄林,再经过中龄林组、近熟林组后,又转入到成熟林和过熟林组。各个林龄组依次周而复始地循环,构成了森林群体不断繁衍再生的完整的大回路。

在这种往复循环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按林龄划分的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的变化都是一种累积过程,因而它们在系统动力学中被看做是流位变量。而林木的自然增长和枯损以及前一个林龄组向后一个林龄组的转移速度,还有人们对林木的各种方式采伐等,都具有流率(或速率)变量的特征。森林林分变化的过程和轮伐周期很长,因此特别适宜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建立相应的林龄结构模型,开展林分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过程的动态模拟和政策分析。

按照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林分来源,模型划分为天然林、人工林和飞播林,在每一林分中,又划分为幼龄林(1~2)、中龄林(3)、近熟林(4)、成熟林(5~6)、过熟林(7)等7个林龄组。以天然林为例,林龄结构动力学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中只包括了林龄面积和蓄积量及其与主要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在逐年计算出各林种的林龄面积和蓄积量之后,再根据林龄面积或蓄积量,利用不同计量公式,十分方便地计算出历年森林的直接价值、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以及人工造林和森林管护投资等多项指标。

4.动态模拟的政策分析――以林分变化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为例

4.1 林分变化趋势

4.1.1 龄林面积变化趋势。北京市山区荒地面积为77.75万亩,主要用于栽植生态林、果园、牧草地和少量耕地。2005年,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总面积为573.1万亩,从扩大牧草地为主、适当扩大林地角度,预计2010年有林地总面积可能增加到580万亩,新增面积6.9万亩,年均递增率为0.24%,2020年可能增加到586.5万亩,1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0.11%,到2025年有林地总面积可能为587.1万亩,比2005年增加14万亩。

在上述方案下,总体看,林分面积结构将逐步趋于合理(图4)。有林地面积中,幼龄林地面积将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总趋势,2005年幼龄林地面积为336.1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58.64%;2010年预计为292.23万亩,2005年减少43.77万亩,所占比例下降为50.40%;2020年减少到198.91万亩,所占比例下降到33.91%;2025年再减少到160.54万亩,25年间共减少了175.56万亩,所占比例下降到27.34%。总体看,中龄林地面积变化较小,2005年中龄林面积为141.17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4.63%;2010年面积略有增加,预计为141.63万亩,2020年略有减少,预计为141.16万亩,到2025年预计减少到133.2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22.69%。近熟林、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地面积都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趋势,它们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由2005年的9.10%、6.28%、1.34%,提高到2010年的13.24%、9.51%、2.43%;到2025年分别提高到19.51%、21.61%和8.86%。

4.1.2 林地蓄积量变化趋势。和林地不同龄林面积变化趋势一样,不同龄林的活立木蓄积量结构,也逐步更加合理(图5)。2005年以前,北京市山区林分龄林蓄积量结构很不合理,林分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幼龄林和中龄林地面积较大且活立木蓄积量较多,而近熟林和成熟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都较少。2005年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活立木总蓄积量约为884.55万米3,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地蓄积量分别为255.71万米3和263.58万米3,分别占有林地总蓄积量的28.91%和29.80%,而近熟林、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分别占总蓄积量的15.26%、19.66%和6.37%。到2010年,幼龄林和中龄林地的蓄积量合计占到总蓄积量的51.43%;到2025年,幼林龄和中龄林地的蓄积量占总蓄积量的比例,才分别降低到17.68%和16.72%,届时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地的蓄积量分别占总蓄积的19.24%、29.64%和16.71%,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变得比较合理,林分质显著提高。

4.1.3 天然林地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北京市山区天然林地总面积为276.59万亩,今后基本保持不变。天然林地龄林面积的构成很不合理(图6)。2005年幼龄林地面积占天然林地总面积的64.39%,也就是说,在天然林地中,约有2/3是近些年里成长起来的幼龄林; 中龄林面积占27.88%,近熟林和成熟林才各占5.38%和2.11%。到2025年,天然林中的幼龄林面积可能减少到99.5万亩,仍然占天然林面积的35.97%,也就是说,经过25年的龄林转化,幼龄林面积还要占到天然林面积的1/3以上。中龄林面积基本上保持在77万~79万亩之间,所占比例大体在29%左右。2025年,近熟林和成熟林面积分别占天然林面积的20.25%和13.98%。可见,虽然经过25年的生长,天然林各龄林面积结构仍然不合理,表明对北京市山区天然林需要进行更长时期的保护和加强抚育。

天然林地各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也很不合理(图7)。2005年幼林蓄积量占天然林总蓄积量的47.01%,中龄林蓄积量占37.38%,幼龄林和中龄林地合计蓄积量占到总蓄积量的84.39%;而近熟林蓄积量占10.62%,成熟林蓄积量仅占4.52%,可见,幼、中龄林蓄积量明显偏大。到了2025年,幼龄林蓄积量所占比重仍然达到38.63%,中龄林蓄积量比重为25.04%,近熟林蓄积量比重上升到19.39%,成熟林蓄积量比重也仅上升到14.75%,即经过25年的生长和抚育,天然林各龄林立木蓄积量结构仍不合理,林分质量仍然较差。

4.1.4 不采伐方案人工林地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人工林总面积为262.53万亩,2010年可能增加到268.74万亩,年均增长0.47%,2020年可能增加到274.77万亩,年均增长4.45%,2025年可能达到275.13万亩,比2005年增加12.6万亩。从各龄林面积来看,2005年人工林龄林面积结构极不合理,幼林和中龄林地面积所占比重过大(图8),幼龄林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49.31%,即人工林地中将近有一半是幼林地;中龄林面积占到22.92%,近熟林面积占13.60%,成熟林面积仅占11.50%。到2025年,预计幼林地面积占人工林总面积的比重将下降到18.91%,中龄林面积比重下降到17.14%,近熟林面积所占比重上升到18.41%,成熟林面积比重提高到29.11%,过成熟林面积所占比重也上升到16.43%,龄林面积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2005年,人工林地立木总蓄积量为511.93万米3,2010年增加到620.24万米3,年均增长3.91%,2025年可能达到1013.8万米3,25年中年均增长率为2.77%。人工林龄林蓄积量相对比较合理(图9),2005年,幼龄林蓄积量占人工林总蓄积量的15.59%,中龄林蓄积占24.55%, 近熟林蓄积占18.35%,成熟林蓄积占30.82%,过成熟林蓄积占10.68%。此后,龄林蓄积量结构逐渐向过成熟林演化,到2025年,幼龄林蓄积占人工林总蓄积量的比重下降到4.34%,中龄林蓄积比重下降到11.25%,近熟林蓄积比重为19.02%,成熟林蓄积比重为39.11%,过成熟林蓄积比重上升到26.27%。龄林蓄积量结构的这种变化表明,人工林可以适量采伐,以便减少过成熟林蓄积量所占比重。

4.2 人工林采伐方案的林分变化趋势

根据前面对人工林龄林立木蓄积量分析,设计从2005年开始,对人工林的成熟林(第6级)和过成熟林的立木蓄积量分别按其存量的10%进行采伐,并叫做方案2。采伐以后,对有林地林分及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动态模拟情景分析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4.2.1 采伐总面积和总蓄积量变化趋势2005年采伐总面积和立木蓄积量为1.81万亩和12.46万米3,2010年为1.92万亩和11.62万米3,2020年为2.96万亩和14.43万米3,2025年将达到3.50万亩和17.22万米3。可以看出,采伐面积将逐年增多,采伐立木蓄积量先是逐年减少,到2010年以后,又逐年增多。

4.2.2 采伐后龄林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趋势。由于采伐后迹地更新,新造林面积增多,方案2幼龄林地面积比不采伐时呈逐年增多趋势(图10)。2010年,方案2幼龄林面积为121.09万亩,比不采伐面积(112.36万亩)增加8.73万亩,2025年方案2达到83.66万亩,比不采伐面积(50.03万亩)增加了31.63万亩。与不采伐方案相比较,采伐后成熟林面积和过成熟林面积将比不采伐时的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方案2成熟林面积比不采伐时面积减少了4.32万亩,2025年减少面积扩大到13.44万亩。2010年方案2过成熟林面积比不采伐时面积减少了4.56万亩,2025年减少面积扩大到33.01万亩。

与不采伐时相比,采伐方案2人工林立木总蓄积量减少数量呈逐年扩大趋势。2010年方案2立木总蓄积量比不采伐时减少了59.84万米3,2020年减少量继续增加到182.61万米3,2025年减少数量进一步扩大到257.53万米3。

4.3 人工林采伐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

一般认为,森林资源价值可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大部分。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存在价值、遗产价值和选择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指与森林产品和生态服务的利用直接相关的价值,例如木材、非林木产品、游憩等。间接使用价值指人们间接从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中获得的效益,例如流域保护、固碳制氧、净化空气等。选择价值是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森林资源的某种服务功能所意愿支付的价值。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存在所意愿支付的价值。遗产价值是人们为子孙后代将来利用森林资源所愿意支付的价值。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还很不规范,计算结果相差很大。李忠魁等(2001)对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作了初步测算,结果表明,林地价值、木材和果品产出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及社会效益价值四大部分的现值分别为20.8亿、159.16亿、2 119.88亿和13.53亿元人民币,总计为2 313.37亿元。其中,环境资源价值占总价值的91.63%。余新晓等(2002)对北京市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面积为4 056.64km2 的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每年为167.78 亿元,其中涵养水源价值为91.67亿元,净化水质价值为15.3亿元,保持土壤价值为2 806.92万元, 固碳制氧价值为2.24亿元。净化环境价值为48.65亿元,游憩价值为9 074.98万元,林果品价值为8.73亿元。高云峰等(2005)对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结果是,2003年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整体价值(现值)为3 143.51亿元。其中,使用价值为2 974.96亿元,占94.64%;非使用价值为168.55亿元,占5.36%。在年直接使用价值中,林地总价值为7.47亿元,林木总价值为23.58亿元,经济林产出价值为12.23亿元。间接使用价值中,涵养水源总价值为50.46亿元,保育土壤价值为1.01亿元,净化环境总价值为17.74亿元,固碳和制氧价值分别为4 781.60万元和3 541.93万元(合计为8 323.53万元,)防风固沙价值为602.88万元,游憩价值为7 543.34万元。

目前,在森林资源价值估算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一是,大多以林地总面积和总蓄积量去计量功能价值,而很少从龄林组成角度进行估算。其二是,现有的价值计算中,有些功能,如涵养水源中森林蓄水功能与净化水质和调洪等功能价值重复计算。其三是,大都没有开展动态模拟,因而也很少进行有关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吕胜利等,2006)。

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很多,从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考虑,我们以龄林变化为基础,动态地研究了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森林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固定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吸引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等)等主要功能及其价值。在不采伐森林情况下,2005年初步测算的上述森林主要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为32.34亿元,其中森林涵养水资价值为26.50亿元,保土价值为0.67亿元,保肥价值为3.68亿元,固定二氧化碳价值0.73亿元,制造氧气价值0.65亿元,净化空气价值0.11亿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也具有动态特征。到2025年预计北京市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将达到45.07亿元,比2005年增长39.39%,年平均增长1.34%

人工林采伐方案,虽然每年可得到一定数量的木材和薪柴,但是整个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将逐年减少(图11)。2010年预计方案2全市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为35.04亿元,比不采伐时生态价值减少近0.8亿元,减少了2.23%;2015年方案2生态价值为37.59亿元,将减少1.67亿元,减少了4.26%;2020年方案2生态价值为39.69亿元,将减少2.68亿元,减少了6.34%;2025年方案2生态价值约为41.24亿元,比不采伐时减少3.83亿元,减少了8.51%。可以看出,分别采伐成熟林和过成熟林地立木蓄积量的10%,在2015年以前对全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的影响小于5%,而在此后影响将越来越大。所以,在2015年以后,对人工林的采伐比例应不超过成熟林和过成熟林立木蓄积量的10%,并要逐年有所减少。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种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又假设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山区有林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100亿元,达到132.34亿元,但此后不进行人工林采伐,称之为不采伐方案3。同时,在方案3基础上,又假设和方案2一样进行采伐,并将此称为方案4。对方案3和方案4运行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2010年采伐方案4比不采伐方案3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2.16%,2015年减少了4.19%,2020年减少了6.83%,2025年减少了8.84%。这说明,即使在估测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增大的情况下,在2015年以后,北京市山区人工林地成熟林和过成熟林的立木蓄积采伐比例,同样不能超过10%,否则山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将显著下降。

5.结语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要用于了解系统行为和设计系统,并非用于预测未来。实际上,用模型去设计一个系统也就是在创造未来(福瑞斯特,1987)。系统动力学导取内部的观点,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内部结构和政策变量引起的。因此,系统动力学研究问题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出哪些政策变量和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善系统的行为。同时,在现实社会里,经济、社会、科技的管理和发展的决策,都面临着长期目标和短期行为之间的抉择。几乎每项决策或政策,如果从长远来看它是有利的话,则它的短期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反过来也一样,有利于短期利益的政策,则往往使长期发展的环境恶化。因而判断某项政策或决策是否恰当的标准,一般来说,不应着重于它的短期效应,而应着眼于是否能促进系统的中、长期发展(福瑞斯特,1987)。通过上述对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建模思路、模型结构的介绍,尤其是对林分龄林结构变化以及人工林采伐方案对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影响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意图,不是偏重于一般的经济数字预测,而是在于通过对各种可能情景下的系统行为趋势的比较,寻求更加有利山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如何在情景分析中能够体现决策层的经验和想法,是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动态模拟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加强的重要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农学院三项基金资助项目“京郊山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模拟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吕晓英等.退耕还林与西部省区粮食供需动态平衡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1.(2):10~14.

[2]吕晓英等.中国主要牧区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甘肃社会科学,2003.(2):115~119.

[3]吕胜利,吕晓英.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价值的动态模拟与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开发研究,2006,(3):11~16.

[4]吕晓英等.西北内陆干旱区流域综合治理方略的动态模拟.甘肃社会科学,2007.(3):114~118;新华文摘,2007,(16):28~31.

[5]Forrester,Jay W.1968.Principles of Systems.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

[6]Forrester,Jay W.1987.系统动力学及其在城市区域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深圳:华夏文化交流中心编.

[7]李忠魁等. 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初报[J].林业经济,2001,(2):36~42.

[8]余新晓等. 北京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2002,(5):783~786.

[9]高云峰等.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5,(7):19~29.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5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都是以粗放式发展道路为主:出口产品高耗能且附加值低,且某些进口资源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粗放式发展道路与循环经济产生了诸多矛盾,面临着很多制约因素,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循环经济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紧迫而有效的路径。本文在深刻剖析我国传统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的种种矛盾以及所面临的外贸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科技进步,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对进口方面来讲,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4]麦文伟.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新趋势及策略选择[J].中国检验检疫,2006,(7)

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范文6

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问题

(一)什么是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资料显示,对于可持续性发展基本含义的界定即是,从根本上剔除过分关注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绿水青山的保护的发展方式;从对资源肆意浪费到技术发展占主导的转变,从整体上衡量社会、资源以及发展的最终效益;利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利用科研技术成果,进行安全生产以及清洁消费,实现资源可持续性利用。降低能源的开采规模,降低废气废物的排放数量,最终平衡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关系,保证当代人的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同时也可以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协调整个社会经济、资源以及整体环境的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现阶段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理念,其提出了传统意义上消费资源存在差异的生态发展理念,综合衡量经济发展、生态优势、人口环境、技术要求以及文化要素,全面深化了人类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发展经济不是初衷,其最终目标是提升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造福人类发展的主要方式,对整个环境发展和资源节约的持续利用有时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使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受到损害。经济发展就意味着人类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现状

2014年经过总体统计,内蒙古全省GDP总量为17769.5亿元,经济发展的增速为7.8%。在总体增长中,农业产值增加为1627.2亿元,同比增加3.1%;工业增加总产值为9219.8亿元,同比增加9.1%;服务行业总产值为6922.6亿元,同比增加了6.7%。全省人口平均GDP为71044元,同比增加了7.5%,按照每年平均汇率核算人民币为11565美元。内蒙古地区三个产业总比例为9.1:51.9:39。全省总共财政总预算主要为1843.2亿元,公共全部财政预算总支出为3884.2亿元,同比增长数量为7.1%和5.4%。在全省政状况都捉襟见肘的状况下,依然实现了全省增长目的。各地区的整体财政收入也便显出新情况,整个区域中共有102个旗县(市、区)中,其中100个地区总体公共财政预算大于医院,5亿元以上的有51个。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正处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调整时期,未注意对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陷入“资源开发陷阱”。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不得不采取毁林种粮、涸泽而渔、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不断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关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漫漫历史中人类吸取教训,假如人类毫无节制地开采和肆意掠夺,基本上都会对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进一步对生态安全形成困扰,更有严重状况造成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代际伤害,给周边地区和子孙后代带来深重灾害。

三、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问题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结构、工业化、农村农业、反贫困等方面。

1.经济结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结构都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结构的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区域内部的平衡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质量,这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路径。

2.工业化问题。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资源短缺地区工业化问题相对严重,进程滞缓,而资源丰富的地区大部分工业都是资源为发展核心,最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导向发展策略。

3.农村农业问题。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传统农业得不到现代化改造,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同样难以提高,农业剩余就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无法得到突破,因而,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

4.反贫困问题。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贫困人口居住相当分散,客观的自然条件给扶贫工作增加了难度,使得贫困问题成为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四、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转变观念,增强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强生态观念,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矛盾突出,必须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利用功能分区和生态经济区划,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建立以循环经济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就是要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实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那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得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只有利用一定自然资源并将其应用于生产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必须要鼓励全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只有全员共同努力下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但蓓.浅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国土经济, 2002, (07)

[2]陈雪莲.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经济师, 2004, (08)

[3]沈耀良.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苏南科技开发, 2005, (06)

[4]王璞琦.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04)

[5]郑易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城市科学论集), 2006, (S1)[6]刘一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西南造纸, 200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