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范例6篇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范文1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范文2

作者简介:李秋华,男,(1977-),博士,副教授,从事环境生态学教学和科研.

【摘要】通过对全校公选课《环境生态学》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旨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提高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特点;实践能力

Characteristics and reform practical on the imcompulsory course"environmental ecology"

LI Qiuhua(Key Laboratory for Information System of Mountainous Area and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Guizhou Provinc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compulsory course"environmental ecology"are analyzed.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so on are explored according to curriculum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im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stimulate to innovate the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effect and quality of teaching of the imcompulsory cours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ecology; characteristic; practical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54-02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诸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蓝藻水华与赤潮、重金属污染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相继出现,并呈恶化趋势,全球环境生态问题倍受关注,加强环境生态教育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重视。为强化环境教育,很多高校开设了环境生态保护类全校公选课程,《环境生态学》为其中课程之一。《环境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伴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在选修课《环境生态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研究、探讨与总结。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全校公选课《环境生态学》教学中课程特点与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分析,对近年来取得较好地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的探索的总结。

1 选修课《环境生态学》的特点

目前,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和生态学专业中的《环境生态学》的教材相对较少,主要有金峦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和盛连喜主编的《环境生态学》等教材,但是在高等学校全校的公选课中,基本上没有教材,主要靠任课教师自己组织和收集资料改编的教材,教师的自主性较大,因此选修课《环境生态学》具有《环境生态学》学科具有地综合性强、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其特殊性:

第一,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课时比较少,仅36课时,该课程不可能向环境类专业学生一样,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知识点都详细的讲解。因此需要对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重点突破。

第二,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的内容相对自由,可以根据专业课中的《环境生态学》内容选择性的讲解,同时涉及到环境生态方面的知识都可以作为讲授的内容,但是作为一门学科,还需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讲解内容,而且《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面较广,强调的是一种宏观的思想和整体性、统一性的思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性,这些都给授课老师更大的挑战。

第三,作为公选课《环境生态学》更应该注重该学科的应用性,但是应用是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因此需要权衡基础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的比例,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选修课《环境生态学》学生特点

第一,《环境生态学》作为选修课,学生主要面向全校的学生,而且大部分是文科学生选择的较多,因为学校规定文科学生修一部分理工类的课程。从近几年的选修课的学生来看,专业涉及较广,几乎涵盖了全校的所有专业的学生,而以非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占多数。在每个80人或100人的专业班中,中文类、法律类、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经济学院的学生偏多。多专业的背景,缺乏环境类专业课系统知识,这成为该门选修课最大的特点,也给这门课程增加了难度。

第二,《环境生态学》作为选修课,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兴趣选择,所以选择该门课程的学生大多数是对该门课程有比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希望从该门课程了解到一些环境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是完成规定的学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给这门课程老师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3 教学实践的探索

只有充分掌握《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特点,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环境生态学》的心态,才能够真正的提高《环境生态学》教学质量,取得较好地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从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手段上对《环境生态学》进行了创新和探索。

3.1 教学内容上探索

3.1.1 结合实际,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环境生态学》的内容其实包括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和环境学方面的知识。学习《环境生态学》就是学会如何利用生态学知识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学生较好地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需要授课老师结合专业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材料,适当取舍和补充教学内容。建议授课教师选择一本难度和深度恰当、条理清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的教材为基准,结合个人的实际科研工作组织材料编写环境生态学教学教材。这样既确保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能够掌握和了解环境生态学最新的动态和研究热点,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够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范文3

关键词:生态学;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97-02

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与人类、生物生存现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息息相关的前沿学科,其知识体系涉及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在21世纪的科技、工业、社会、自然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生态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步入了稳定发展期。

西安科技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生态、环境相关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资源环境、自然地理、生态学以及地理地质等相关类知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市政、规划、环保、能源、旅游、国土资源、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部门从事区域分析与规划、资源环境评价与管理、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与国土资源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生态学概论”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对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掌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特别是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预下的各种运行机制及变化规律,了解如何解决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重大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众多生态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和结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特点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课程的学习兴趣及实践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尝试解决矿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达到专业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一、“生态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1.课程定位

“生态学概论”课程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课程以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系统论述了生态因子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机制,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与生态学研究的关系,明确了解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及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分布;体现生态学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前沿领域、热点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目的在于树立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治理以及管理等方面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环境相关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日后从事生态、环保相关专业工作作铺垫。[3]

2.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生态学概论”课程相较于其他一些传统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在于学科内容中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问题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内容具备了综合性强、覆盖面广等显著特点。在“生态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比如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等,需要具备生物、化学、化工、物理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是不断变化和发展更新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和实际生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更新教学知识内容。另外,西安科技大学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在测绘学院,课程设置也向测绘类课程倾斜,因此在“生态学概论”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将测绘知识运用到生态环境实践中,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性。

3.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与实际生产、生活结合)

相较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程,“生态学概论”课程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较为紧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生态系统、群落生态、种群生态等基本概念和一般规律都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工程设计等紧密相关。此外,当前社会生活中经常报道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其本质和机理都与教学中的多个知识点相联系。[4]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笔者所在专业的“生态学概论”课程设置为32个课时,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而言,相对较少。如果在这样的课时安排内进行通篇讲述并且让学生完全掌握所有内容,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和压力。因此,要想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目的就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上寻找有效的方法。笔者通过自身的教课经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社会热点的课堂结合引导式教学

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生态学科领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进展的报道层出不穷,但是授课选用的教材在原则上是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和固定性的,不可能根据行业发展实现年年翻新,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不断更新自己的学术研究内容,把一些和课本基础内容相关的新的热点研究成果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科研发展现状,反映生态学的时代性与变化特征。比如在讲解生物多样性问题时,除了讲解课本上的定义及相关公约外,还应着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意义,通过对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分析以及近年来灭绝的野生生物进行举例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和间接价值,进一步明晰其重要意义。通过运用真实的照片和相关报道材料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认识,并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通过这些前沿性和热点研究的知识点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课上和课下的资料搜索也可以扩大生态环境相关的知识视野,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基础。

2.紧扣知识点的扩展式视频教学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授课方式已由传统的板书授课改为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将原先无法在板书上进行展示的一些图片、动画等资料很好地呈现在课堂上,有效增加了信息量,同时,也可以使教学实现讲授和视频播放结合。通过放映一些与课程某专题相关的视频可以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并且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会更加牢固。比如在讲解海洋生态系统时,首先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进行视频教学,让学生观看一部生态纪录片“海洋”,然后再进行课程讲述,此时会发现学生能够主动结合视频中的内容来理解书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都保持兴奋状态,更易于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由感性了解上升到理性认知,切实将生态理念贯彻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3.案例与专题报告式教学

生态学的知识内容应用非常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工作和科研的各个方面,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运用案例和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通过听“故事”、看“故事”轻松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内容。

三、增强学生实践认知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除了课堂教学外,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开展生态环境相关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资料搜集和相关实验。笔者所在专业在此方面主要从两个层面对开展教学实践给予支持。

1.校内实践安排

可以结合学生在一、二年级所学“地理学”等课程,建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综合实验平台,并且无条件地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学习和实验考证;同时,要多组织课外科技活动。按照不同的专题研究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课题小组,对学校内部及周边环境(学校旁边的城中村―吊庄)进行初步的认知、调查,要求各小组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汇报PPT,之后利用2课时的时间让学生上台就自己小组的专题作报告。该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科研业务能力。

2.校外实践安排

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与澄合矿务局签订了实践基地共建协议,由澄合矿务局提供实践场地,在暑假期间由专业教师带队,带领学生进行实训。利用矿区的煤矸石进行生态恢复利用的实验研究。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将他们视为教学的“主体”之一,针对“生态学概论”课程的综合性、应用性等特点,充分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理论讲述和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的兴趣,拉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意识,注重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通过对“生态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出的学生不但可以满足当前工作及市场的需求,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中也会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木壮,林媚珍,谢献春.基于创新理念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122-123.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范文4

关键字:电工基础;职业技能;电类;非电类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62-01

一、电工基础课程教育的意义

电工基础课程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门重要的技术理论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广大非电类专业和电类专业的学生大致掌握基本电阻电路(包括电阻电路的基本组组成、原理、分析方法、运算放大器、二端口、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内容)、动态电路(通过时域、复频域以及状态方变量的形式来对电路进行分析)、稳态电路(包括正弦稳态电路、三相电路、非正弦电路)等内容,了解当前电工基础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新技术、新器件和新的应用领域,使学生能清楚的了解电工基础知识。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待电工基础课程的态度及思考

在电工基础的学习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的,结合他们专业的特色,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电类和非电类。

1.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工基础的态度以及思考

结合自己教学来说,电类学生大多数能比较认真的学习电工基础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问题理解,对于难点和重点,电类学生也很主动地去理解思考,总的来说课本上的东西学生能较好的掌握。可是对待实验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电工基础的实验课是毫无意义的,去做电工基础的实验纯粹是浪费时间等等,即便是做实验也有一大部分不能有效的完成规定的内容,得到相应的结果。

2.非电类专业学生对电工基础的态度以及思考

同样结合自己教学来看,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更注重的是本专业的内容学习,而对电工基础则是相对冷淡。一方面是由于枯燥无味的课程内容引起的,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非电类学生电工基础的基本基础知识还能勉强掌握点,稍微有点难度或者比较晦涩难懂的东西,他们往往选择放弃。但是从他们实验课程的表现来看,虽然课本知识不怎么想学,但是对动手实践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是比较喜欢实验课而且也能很不错的完成实验的内容,这往往是因为本身自己专业的限制,想多锻炼下动手能力,这样一来将来才会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三、电工基础教学内容上的思考

1.电工基础教学内容概述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而言,电工基础是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电路基本知识、分析电路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职业技术类学校的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内容可以参考如下体系教学:第一模块,基本电阻电路。该模块涉及到电路的基本组成、概念、规律、分析方法以及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学习,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为以后学习电工知识打下基础;第二模块,动态电阻电路。该模块涉及到动态电路的时域、复频域以及状态变量分析(利用状态方程来描述电路),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路进行分析取证;第三模块,稳态电路。该模块涉及到正弦、三相、非正弦电路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和实际生活结合较大,通过这个模块的学习极大的增加学生们学习的目的性,使学生更能清楚自己学习电工基础的意义;第四模块,实验。通过一定数目的实验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一定数目的电工基础实验课来对学生们所学电工基础知识、原理等进行彻底的消化理解,因此设置一定学时的实验课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

2.不同专业电工基础教学思考

电工基础是一门重要的技术理论基础课,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教学上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手段,以便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电类专业电工基础教学分析。对于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工基础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加深本课程的学习,以便更有利于满足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的需求。为此,按照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以及电类学生对电工基础课程的态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该大力贯彻教学力度,将每个模块层次分明的教授给学生。基于本课程枯燥无味的特点,在教学中要实施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动画模拟、计算机仿真等对难点内容进行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加深印象。同时还必须重视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验课程是理论的真实再现,通过实验课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工电子器件的用途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非电类学生也应该增设基础实验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好的使学生掌握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方式,了解常见的电工电子器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宽阔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所学电工基础课程内容的理解,形成较好的知识脉络,从而刚好的掌握电工基础内容。

四、结束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一把抓的形式教育,这样不仅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有害,而且还加重了非电类学生的负担,本篇文章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电工基础教学上差异性进行较为简单的论述和分析,着重思考了不同专业的电工基础教学上的问题,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以便在日后的电工基础教学中达到科学合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特色化建设;思考

可以认为,任何有生命力的职业教育都蕴涵着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上的艰辛探索,任何有知名度的高等职业院校,其特色化建设过程本质上都是一种基于本地区实际的建设模式的创新与超越。如何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进程相呼应,不断创新与构建具有特色化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模式,将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学院高职办学的实际与发展现状,就高职院校特色化建设中所涉及的特色内涵、发展途径与发展道路等问题,阐发认识与思考,以期推进此项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讨论特色化建设,应基于对办学特色内涵的挖掘

1 办学特色的基本含义。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解释:“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可能体现在不同层面,包括总体上的治学方略、教育特色、教学特色、教学管理特色等层面。按照特色概念的内涵来理解,它具有长期性(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独特性(本校特有的)、优质性和稳定性(积淀形成的)。从学术研究角度分析,任何特色风貌,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特色未必完全都是优质;任何办学特色的创建,当然不能是一朝一夕做成的,它是在一定条件背景下长期探索的结晶。因此,办学特色本身蕴涵着探索性、发展性、区域性和体现方式的多元性。特色的产生受到校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只有把培养特色当做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工程来做,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实现特色的创建与彰显。

2 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既然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那么,每所院校发展过程的重要节点都是该院校追求自我完善的里程碑,都是追求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体现。从发展的角度说,任何有影响力院校的办学特征既肇始于时代需求,也发展于时代进步。其特征的具体内涵势必随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校企合作的模式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根据王振洪先生的研究,校企合作的初期阶段为“企业配合”的单向性浅层次合作,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阶段为“校企联合”的双向性的中层次合作,校企合作的深化阶段为“校企一体”的交互性的深层次合作。吋至今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提炼特色、提升竞争力的途径,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特色建设内涵已非昔日可比,已经进入到体制机制创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办学特色的发展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特色的形成过程就是高职院校不断寻求完善与创新的过程,高职院校的发展没有终点,高职院校的特色建设也就没有终极。

3 办学特色的建设过程,是着意提高质量与水平的过程。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命力的重要表征,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体现。鲜明的办学特色应该与高质量的办学水平相匹配,特色化建设也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来实施。特色化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刻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实际措施与行为。特色化建设与教育市场的竞争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相连,但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决定因素。任何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或模式之所以被人们称道,关键的也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效应好。特色化建设的宗旨本身也主要体现在质量的意义上,而并不是为特色而特色。商界的名优品牌之所以得到人们的认可,主要的也是对质量与功能的认可。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说,改革不适应时展的旧模式,摈弃落后的陈腐观念,创建新的有价值的模式,无疑是提高质量的需要。所以,办学特色的建设过程就是着意提高质量的过程,特色的建设是为更好地提高质量,这也是办学特色内涵的应有之义。

二、确定特色化战略,必须关注发展策略与途径

1 关注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院校不同,办学特色形成的背景差异不同,办学特色形成所经历的道路也不完全相同。不同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积淀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不同院校办学个性特点的形成。有长期历史积淀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培植和挖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办学特色;处于后发展型的高职院校,则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吸纳高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创造性地进行特色化建设,进而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

2 探究办学特色的区域化。许多高职院校之所以能够办出特色,其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紧密结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基于地方特色的经济,蕴涵着经济发展的特色。不同的经济带有不同的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导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上的若干差异。尽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高职人才培养的宏观模式,但在实施层面上,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工学结合,如何实现与新的高端经验的嫁接,仍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与本校的实际,不能盲目地生硬照搬。因此,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就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

3 研究特色化的起步途径。尽管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一种历史的积淀,但不等于特色是一种历史的总结,是一种简单的抽象。从一定意义上说,特色是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新的起步。历史的积淀未必就是形成特色的唯一前提。办学特色的形成,可以是上百年,也可以是几十年,而有的特色层面,比如某一教学模式的形成很可能就是最近几年的探索而成。从实现途径角度看,对经济建设的“最新发展区”的认识、对高职教育的“最新成果区”的认识、对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最新探索区”的认识,往往成为特色化建设起步阶段的关注点。

4 选准特色化建设突破口。创建办学特色,关键是选择适当的突破口。应当将传统的优势与新的办学需要紧密结合,基于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分析,确定自身的特色化办学方向和突破点。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发展为例,学院根据历史传承、所作贡献、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了立足生态行业,以培养生态建设人才为特色,以服务生态建设领域、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绿色产业发展为己任的特色化发展战略,确定了“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质量优良”办学指导方针,谋求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北方唯一一所生态工程类高职学院。

三、实施特色化建设,必须脚踏实地扎实前行

特色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王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探索,需要将具体的工作任务与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紧密融会,脚踏实地、扎实推进。

1 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先进的理念,包括新的知识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等,不能只作为几句标语口号悬挂起来,应该落实在行动上,落实在群体行为中。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在实施特色化建设进程,确立了“德育为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等教育理念,并将这些教育理念融人到教育教学及管理过程中,通过实施“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系统工程,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努力把先进的理念融人到具体的行动中,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2 确定特色化专业建设,实施重点突破。特色化专业建设是办学特色化的重要表现,注重特色化专业建设,发挥特色专业的引领与连带功能,会大大促进学校的特色化建设进程。

工业生态学的基本特点范文6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2012Z-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43-01

《环境生态学》是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增强多学科知识交叉运用

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适应形势,强化环境教育,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高等学校的很多专业都开设了环境保护及其相关的课程,进行公共选修或必修,把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本手段。《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对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的环境问题如何解决,在高等院校中如何开设好《环境生态学》课程,应该讲由于本专业学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又对环境保护实践缺乏感性的认识,仅依靠板书和大量的语言课程显得抽象和枯燥。另外,从以往多年的教学效果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环保技术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强对环境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能够综合运用其它专业知识的进行环境规划、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增强动手能力的提高,则是《环境生态学》课程应该最为重视的内容。

2.改变学习方式,增加教学资源

针对环境生态学涉及的交叉学科较多(环境工程、水土保持、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经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变化大,时间跨度长太多,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详细介绍所有内容难点的特点,注意学习方法的掌握,掌握正确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对教材中出现的学科间知识就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正确处理理论知识传授和自学能力培养的关系,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工程专业行业网站资源,扩大掌握最新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动态。积极指导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扩大学习范围。将主要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材料、主讲教师讲课教案、教学讲义、实验指导、习题库及参考答案、课程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环境生态学》全部课程录像等全部放在《环境生态学》教学网站上。

3.课程与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创新及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本课程与实践结合紧密,考查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任务领会、计划落实、展示讲解等职业能力,考查任务方案设计、生态调查、生态监测、自主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环境生态评价、生态影响分析、环境生态保护对策等问题解决及报告撰写的能力等,进行环境生态学课程实践环节建设。开展教学计划内的实习实验,包括在实验室进行的结构实验、生产实习、企业参观实习,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记入学生的课程总成绩。 鼓励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对一些前沿生物技术和环保设备的研制,增加学生的创新设计与实际操作能力。选择性的设置一些有关生态调查、生态监测或者生态规划设计的毕业设计课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与技术问题的能力。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利用现有的实习基地,有选择的让学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进行参观学习。

4.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

现有的《环境生态学》教材单一、内容已显陈旧、重点不突出,需要加强教材建设,课题组成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突出工科特色,从培养学生的素质出发,编写新的《环境生态学》教材。针对生态学生物学技术发展速度快的特点,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了解国内外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前沿,邀请一些著名教授和环境保护局工作人员,介绍环境科学及工程的发展前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前沿技术内容教授,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改变考试内容,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强化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本课程的考试增加了平时成绩,作业、课堂练习、提问、辩论、讨论及其他表现机会都被列入考核范围,提高其在考核学生时所占的比重。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环境生态学》教学质量,培养新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课程组在深入调查其它院校环境生态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研究现代科技发展对《环境生态学》提出的新任务,结合高等高专学校环境工程与科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并在教学中逐步完善和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下,紧紧围绕“育人成才”、“质量第一”的办学生命线,在课程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为搞好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云,李兆华.面向对象的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J].大众科技,2009(4):161-163.

[2]余顺慧,程聪.关于《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916,13934.

[3]韩玉杰.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2009(1):147.

[4]雷泽湘,谢勇.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科教文汇,2008 (2):44- 45.

[5]王红新.《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6):135-136.

[6]黄一绥.美国大学”环境生态学” 课程体系及其借鉴[J].高等理科教育,2008(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