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教育范例6篇

青少年体育教育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育;中西方;比较研究

体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和身体机能的重要途径。我国具有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光荣传统,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西方国家在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开展现状

在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具有完善的教学大纲以及详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各阶段学校教育中,青少年体育教育以体育课程教学和自由体育活动课为主。面对繁重的升学压力,体育教育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要为文化课教学无条件地进行“让路”,青少年身体素质严重不达标。加快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发达国家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

(一)日本的体育教育。

在日本,青少年体育教育是各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日本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增强身体素质,树立愉快的生活态度,并最终形成“终身运动”的理念。在课程设置方面,日本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其中实践课所占比例约为四分之三。实践课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田径、体操、相扑等等。理论课程主要的授课内容为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等。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及爱好选择运动课程和项目,由教师进行专业的指导。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并不会对学生设置运动标准和强度,完全由学生自行掌握。

(二)德国体育教育。

德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大量吸收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经验及做法。德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创造力,将体育教育与社会学习充分融合。在德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没有统一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标准,都由学校自行安排。根据授课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竞技体育项目及健身体育项目两种。青少年自主选择课程项目,由教师进行授课指导,并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三)英国体育教育。

英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具有固定的授课标准,并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身心特点统一进行,既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又要满足共同要求,特别强调运动技术的培养。英国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包括田径、游泳、舞蹈等项目,低年龄段的学生体育教育主要采取必修制,根据制定教学内容授课,而高年龄段学生的体育教育则实行选修制,由教师控制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课程学习。

三、中西方青少年体育教育模式对比分析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1.具有国家层面的强力措施保障。日本的中小学阶段属于强迫式的义务教育,体育教育大纲由中央政府直接颁布,各地区必须按照大纲为基础开展体育教育。英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课程教学标准由政府统一制定,全国的体育教育在政府统一指导下按年龄段推行。美国联邦政府根据本国青少年体质状况监测报告,在各州实施强制性体育教育,设置必修课和授课参考书。正是在国家层面强力措施的保障之下,西方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水平才能迅速提高。

2.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巨大。在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对体育教育的经费投入十分巨大,基本上可以达到教育总经费投入的10%以上。这些国家的学校都建有完备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供学生上课或日常运动使用。除了政府大量投入以外,社会团体和有识之士也加大了对青少年体育教育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基金,捐赠体育设备和运动器材,社会运动场馆免费为青少年开放。

3.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授课体系。在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体育教师必须通过国家认证资格考试后方可任教,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水平较高。教师还可以定期接受义务培训和教育,免费享受进修或学习待遇。此外,发达国家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授课体系较为灵活,除了专业课程教学以外,校内各种体育俱乐部和社团都能带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方式更加灵活,时间更长,效果也更加理想。

(二)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借鉴意义

1.切实转变观念。国内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当切实转变观念,引导学生树立体育运动终身制的理念,在完成授课内容的同时,指导学生科学运动,强健体魄,实现对人的全面培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均衡发展。

2.切实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要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育教师的待遇水平,建立行业准入机制,定期安排教师接受业务培训,稳定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3.加大经费投入。要在政府加大青少年体育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资金来源和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教育活动,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韩国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走向[J].四川体育科学,2000(6).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2

关键词 体育教育 青少年 网络成瘾 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tervention Youth Internet Addiction

LIU Jingyang, BAI He

(Liaoyu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Liaoyuan, Jilin 136201)

Abstract Youth Internet addiction is already a well-known contemporary social disease, the author combined with psychology, medicine and sociology researchers from each perspective trying to solve problem of Internet addiction method, proposed that increasing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 approach adopted and means of intervention, with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ideas and forms, will be conducive to solving the problem of youth Internet addiction.

Key words sports education; youth;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1 国内外戒除网瘾方法的研究

1.1 国外戒除网瘾的干预方法

1.1.1 韩国政府建立免费训练营

特色:三种训练合而为一(军事、体能、心理康复)

韩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了140多个心理咨询中心。其中,“跳出网络”特训营受到极大的关注。其特色为军事训练、体能训练、心理康复训练三者合一。在训练营中,年龄在16岁至18岁间的“网虫”需要度过为期12天的特殊营地生活。在此期间,他们将会学习骑马、练搏击、做陶艺等诸多课程。训练期间,要求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特训营纪律:在营期间不得上网,不得用手机打游戏。

1.1.2 德国创建网瘾诊所

特色:治疗方法形式多样,注重家长参与

为帮助青少年拜托网瘾,德国建立了全球首家网瘾治疗所。由医学、心理学和运动专家所组成的医师队伍主要针对年龄在10~17岁的青少年为服务对象,通过多种多样的治疗手段(如艺术疗法、运动疗法、自然疗法等),帮助青少年离开虚拟世界,重新认知周围社会以及自身才能,逐步回归到正常的人际关系中。另外,在治疗过程中,特别强调父母的关键性作用。诊所会要求家长一同参与某些课程,架起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并让父母明白帮助孩子戒除网瘾的最佳方法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控制上网游戏时间。

1.1.3 美国“弗里斯”音乐疗法

目前在众多网瘾治疗方法中,美国“弗里斯”网瘾音乐疗法被认为是最健康科学、最安全有效和最深层次的治疗方法。该方法根据对青少年的网瘾程度诊断,让网络成瘾者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特制心理音乐,缓解网瘾者的紧张心理,消除抑郁情绪,从深层次进行无意识的音乐心理安抚,进而从根本上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瘾,恢复正常生活。

1.2 国内戒除网瘾的干预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行为有其一定的病理心理或心理问题。很多网络成瘾者成瘾行为形成之前都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因此,目前抗抑郁和稳定心境类药物是药物治疗法的主要选择。虽然通过这些药物的治疗,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药物治疗也有其一定的缺陷。例如,这些药物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极大的副作用,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网络成瘾者大部分为青少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在选用药物治疗方法时必须要小心谨慎。

1.2.2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时目前网络成瘾的主要干预方法,也是国内外公认为成熟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团体治疗和家庭治疗等。认知行为疗法通常先挑战网络成瘾者的不适应性认知,经过反复练习接受心理医生教给他的新的观念和行为,并使其逐渐成为患者们自发或习惯性的行为,从而替代其原有的不适应认知行为。团体治疗主要借助团体的力量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达到协助网络成瘾者从失序的上网行为与失序的生活中回归秩序与平衡的目的。家庭治疗研究家庭内部的心理过程、行为沟通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着重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

2 体育教育对网瘾干预的理由

体育运动可以从时间、空间和生理三个方面来干预和避免青少年网络成瘾。第一,从时间上来说,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占用青少年的课余时间,从而减少了他们的上网时间。而且,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还可以使青少年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充分发展自身个性,形成较为广泛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网络成瘾的发生。第二,从空间上来说,通过体育运动,青少年的身心可以得到完全的释放,从中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宣泄诸多不良情绪,从而达到调节心理状态和调节情绪的目的。通过运动所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是虚拟的网络无法给予的。第三,从生理学上来说,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体释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内啡肽、脑啡肽和其他神经肽。因此,适宜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人的免疫力,预防发生一些生理或心理疾病。

3 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对网瘾的积极干预作用

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益智功能、育德功能等。青少年网瘾群体上网主要倾向于各种网络游戏所带来的娱乐性。体育运动也可以提供娱乐功能,因此与网络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之处在于,体育为青少年提供的是现实世界,使其可以直接参与或观赏,体会其中的乐趣,愉悦身心。与此同时,体育运动还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适应能力。体育运动对于未成瘾的青少年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对于已成瘾的青少年,在减轻网瘾程度和网瘾的过程中,与众多治疗手段比较,其特殊作用也是其他治疗手段所不具备的。

4 体育锻炼对网瘾干预应注意的问题

对网瘾进行体育锻炼干预,首先应该对网络成瘾原因进行具体的细致的分析,然后再制定与之相应的运动方案,这直接关系到干预的成与败。由于每个网络成瘾者想从虚拟的网络中所寻求的满足都是不同的,因此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也是千差万别的。在利用体育来对网瘾进行干预时,应对成瘾原因进行具体的分析,然后再根据其形成原因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运动项目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由于运动项目的种类繁多,因此,在选择时应当以运动参与者的兴趣和爱好为根本出发点,确保参与者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获得乐趣和心理上的满足。

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体验到勇敢与顽强、拼搏与成功所带来的兴奋与快乐;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进而达到戒除网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5)[N].中国青年报,2005-11-23.

[2] 昝玉林.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

[3] 顾海根.国外网络成瘾研究简介[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9) .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3

关键词:性教育;性道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最近有两则新闻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的性教育。一则,是2011年07月新华网的名为《博士硕士夫妻结婚3年未孕以为“同房”就是同床睡觉》的新闻:一对夫妻结婚三年未孕去医院检查,专家询问后发现这位妻子竟还是处女!无奈专家不得不对他们补上一堂“性启蒙教育课”。另一则,是2009年12月浙江新闻网名为《桐乡12岁女孩医院做人流说出打胎两字很轻松》文中写道:11月底的一天,石门卫生院妇科医生冯医生像往常一样在上班。……冯医生觉得十分震惊,“她说话的声音和表情……她对怀孕和堕胎根本就不懂。”“小女孩说自己当时并没有反抗,并且是自愿的,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了。”

以上的两则新闻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性教育的匮乏。有文化不一定有性知识,高智商的夫妻却没有最基础的性知识,而一位仅有12岁的小女孩对发生性关系表现的坦然且无知。当今的中国在性方面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性是肮脏的、的,讨论性就是传播思想教人变坏。另一种是受近20年间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在青少年中间出现婚前、性关系混乱等诸多问题。

我们很多人在童年期都问过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父母一致的惊慌,不知怎么回答。我们从小就教育女孩子必须穿衣服,穿裤子。男女要用不同的厕所。但是没有一个人正面地回答过我们的迷惑,为什么我们就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中国性教育匮乏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 家长对性的态度问题

(1)家长错误的“性”和“性教育”观念。(2)家长的长幼观念。(3)家长的保守观念。(4)家长性知识的不足。性知识的不系统使父母不知如何去教。性教育不是单纯的性知识的传播,还包括性角色、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的培养,所以要求父母必须具备科学的性知识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

2 孩子自身的原因

(1)孩子对“性”和“性教育”的态度。孩子由于教育和社会影响,从小就形成了性可耻的心理。(2)孩子的错误认识。他们不敢向家长询问相关的性知识,认为家长会认为他们不是好孩子了。所以他们宁可向身边的朋友请教或从书刊、影视中探求,殊不知从这些渠道得来的信息,往往是幼稚、肤浅、狭窄甚至是错误的。

(二)学校的原因

(1)学校不重视。(2)缺乏专业老师。(3)教育手段陈旧。很多相对贫困地区几乎没有相关的挂图和课外读物,老师照本宣科、书本知识远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社会的原因

在我国当今社会中有两种现象:(1)我国传统的禁欲思想。(2)大众传媒中性信息的泛滥。(3)性道德缺失。随着经济大潮的澎湃不息,性解放、性自由至上的理论的泛滥,社会环境呈现出很多不安全因素。未成年人视频随处可见、很多所谓的“非丰流”以处女为耻、未成年人发生关系越来越普遍。

二、介于上面的问题我们的相关对策

(一)三位一体,家庭起好头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启蒙的地方,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成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抓住早期性教育

从小确定性别观。从孩子起名开始、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

2 提高父母自身素质

父母是儿童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儿童性观念形成的启蒙师。所以,父母的素质决定了孩子受到性教育质量。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呢?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必须明确“性”是可教的。(2)掌握正确的性知识。(3)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二)学校为核心

学校作为教育的核心,无疑是承担性教育的主力军。学校教育是人生中树立正确观念的重要阶段。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同辈群体;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青少年学生作为我们明天的后力军,对于他们的价值观教育,家庭、学校、社会都非常重视。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青少年同辈群体我们可界定为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青少年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特点主要有群体自发结成,凝聚力强;群体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群体成员关系平等,但一般都有核心人物。

一、青少年同辈群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青少年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具有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同辈群体对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一)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

1.青少年同辈群体促进青少年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在现代的家庭中,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与同龄人员的沟通与交流,比较注重自身利益,利他、集体主义意识淡薄,长此以往,这些青少年很容易孤僻。青少年同辈群体这一平台能够提供给那些孤僻的青少年结识其他人员的机会,学会与他人沟通,懂得去包容理解他人,明白集体的重要性。这为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平等的地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健全人格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一般情况下,正式群体提供给青少年学生表现的机会有限,很多青少年学生常常为自我能力得不到施展而自卑。同辈群体成员间平等的地位能够提供给青少年广大的空间去施展发挥他们的才能,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树立自信心,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

3.群体健康亚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青少年同辈群体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其积极健康的一面对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每一个群体都有其自身的行为语言规范,这些行为语言规范是约定俗称的,是大家一致认同的。正因如此,群体亚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体,其群体文化也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青少年同辈群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影响

1.消沉的群体环境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养成

青少年时期的特点是半成熟半幼稚,不管是他们的生理还是心理都不成熟,人格也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家长和老师们一般只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学习成绩上,对于环境这一因素往往会忽略。但是,当今的社会和校园中都存在着各种欺负弱小、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青少年受这种消沉的群体环境的影响,必定会影响其道德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更有甚者,一些尚且缺乏明晰、是非观念的青少年走上了道德堕落甚至犯罪的道路。

2.青少年在同辈群体中的不同角色扮演影响其积极价值观的形成

虽然在同辈群体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但是在群体活动中,他们也都担任了某些角色。同辈群体虽不是正规群体,但是也有自己的群体规范,一些活动也是逐层逐级的去完成的。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青少年心里多少都会有些不满,当他们希望改变这种状态又无法实现的时候,他们就会心生怨恨、自卑等,长此以往,错误的或畸形的价值观或心态可能会形成,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3.消极的同辈群体亚文化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

由于同辈群体成员间的频繁交往和相互信任,他们能自由探讨一些问题,并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更基于心理上、感情上的相容,他们较容易接受对方的影响。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自制,“成人感”的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可能会逐渐认同或接受群体及周围同伴的一些不良的行为或错误的观念,并盲目效仿。一旦这个群体中出现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拉帮结派”等消极文化占据主导地位,那么这个群体的成员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甚至于服装、发型也会主动效仿,并抵抗外界的教导,而继续自己的行为。

三、青少年同辈群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成因分析

(一)同辈群体的从众性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

青少年时期的发展阶段正处于心理不成熟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具有较强的从众性。当青少年学生融入一个群体中,他们会与群体成员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保持一致,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并获得大家对自己的认可。同伴的一言一行,整个群体的价值导向都会潜移默化的被个体内化,影响个体以后价值观的形成。

(二)同辈群体的模仿行为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发展

青少年时期认知水平不高,内在的行为准则正处于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经常在他人的刺激和影响下对别人的言行进行效仿与再现,而他们对此种效仿行为的对与错又不能真正辨别,因此他们的模仿行为对其自身的影响有其消极的一面。例如,每个学校里都会有违规学生,这些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受老师和同学欢迎的,又得不到家长的肯定,因此他们常常聚集在一起上网、打架、破坏学校公共财产等,甚至会和社会上的一些不法青年结识在一起,做出一些违法行为。他们以为在其中就可以寻找到归属感并得到关注,而那些不法青年的头目就会成为青少年的模仿对象。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各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影响其人生价值观的发展。

(三)同辈群体的对其成员的反应调整青少年的价值观

青少年时期,随着身体的急剧变化,他们产生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他们开始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同辈群体中生活,群体成员的反应对于青少年的行为就相当于是一种强化物,对其进行着调整和塑造。他们在与群体成员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同辈群体成员对自己不同行为结果的反应,会注意自己行为的对与错以及所造成的不同结果,推断出哪些行为在哪些情境下比较容易被群体接纳,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价值观。

四、同辈群体影响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之对策

青少年同辈群体作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学校与社会理应齐抓共管,共同努力,而青少年的生活实践范围主要集中在学校内,为了方便研究,笔者在这里就重点探讨学校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一)学校要接纳同辈群体,正视和尊重同辈群体的存在

我国现在的教学活动一直把班集体以及其他正式团体的教学活动视为重中之重,而学生们自己组织的群体教育活动,学校一般都会忽略。青少年学生有他们自己非正式群体的课外生活,随着同辈群体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要接纳同辈群体,老师应改变对同辈群体的观念,正视和尊重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存在,并积极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注意到在运用常规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时,这时非正式规则或许可以有效地应对。

(二)掌握同辈群体运行规律,积极引导其向正式群体靠拢

同辈群体作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同辈群体的运行规律,并积极引导其向正式群体靠拢。首先,教育人员要尽量收集同辈群体成员的构成、了解其核心人物、把握群体目标以及活动规律等信息。其次,教育者可以深入到群体组织内部进行暗访,进一步了解群体成员的思想层面问题。最后,教育者应把发生在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道德事件整理起来,利用班会或是课堂呈现给他们,组织他们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他们分辨善与恶,对与错。同辈群体成员在接受此类事件的熏陶后,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会更加的理性,更注重知情意行的结合,更积极的向正式群体靠拢。

(三)加强对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引导教育

同辈群体作为一个非正式群体,他们会有一个自然存在的“核心人物”。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核心人物”在群体内的威望和凝聚力,促进整个教学活动的良性进行。加强对同辈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引导教育就成为关键。我们的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而大多数学生从内心来说,是非常渴望参与班级管理的,学校应主动吸纳“核心人物”到班级管理中来,增加“小干部”岗位,并用纪律和制度约束其行为,提高其素养,使小干部从“教师的助手”变成“学生的代表”。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只要他们发挥好模范带头的作用,就可一点带面,促进整个群体的价值观教育。

(四)培养正确的群体舆论和良好的校风

群体舆论是成员意识的反映。正确的群体舆论对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和教育群体成员的重要手段。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校园内的一些现象与行为进行评议,要努力把舆论中心引导到正确方向。良好的校风是整个校园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整个学校学生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和表现。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的支配着校园内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教育者可以通过讲清道理、树立榜样、反复实践等方法培养和树立良好的校风,使与正式组织靠拢的同辈群体与之更亲密,使与正式组织相悖的同辈群体尽快转轨,积极向正式组织看齐。

参考文献

[1]刑占军.浅析:同辈群体[J].大众心理学.1993,(4).

[2]陈正良.同辈群体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0)

[3]王 磊.同辈群体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2011,(12)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联动的原则,摸清底数,建立健全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数据,围绕学习教育、就业创业、身心健康、困难救助、犯罪预防等领域,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各部门加强联动,推进教育、管理和服务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让其学有所教、业有所就、困有所帮,使重点青少年群体数量明显减少,服务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

(一)闲散青少年群体

闲散青少年是指6周岁至25岁之间不在学、无职业的人。

1、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失学或流失,从源头上减少或避免出现闲散青少年。发展职业教育,让初中、高中毕业未升学青少年能够继续学习和接受培训。(市教体局)

2、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信息咨询等服务,提高就业技能,拓展就业渠道。尝试将农村户口的闲散青少年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将城镇户口的闲散青少年纳入失业人员培训体系。促进社会闲散青少年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闲散青少年信息管理网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把闲散青少年的联系管理纳入基层综治工作平台体系。(市民政局、公安局、教体局)

(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

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是指从事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6—25岁的人。(参见《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第十四条、三十四条)

1、推动专、兼职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并发挥他们的作用,研究和推广法院、检察、司法等部门帮教“问题青少年”的专业方法和工作经验。(市民政局、公安局、司法局、法院、检察院)

2、实施农村和社区警务战略,建立健全辖区不良行为青少年动态信息库,加强对辖区内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及时发现、预防和制止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市公安局)

3、指导基层派出所、司法所等基层单位开展工作,组织志愿者、“五老”和社会爱心人士,开展帮教和服务。(市公安局、司法局、团市委)

(三)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群体

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

1、推进各级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建设管理。(市民政局)

2、加强流浪乞讨青少年收容、救助和医疗救治,帮助其回归家庭。(市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

3、严厉打击操纵未成年人和盲聋哑青少年流浪乞讨、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市公安局)

(四)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指在监狱接受劳动改造或在社区接受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在劳教所接受劳动教养的在教人员的未成年子女。

1、对无监护人或监护人无法履行职责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妥善做好家庭寄养、生活照料和帮扶等安置工作。(市民政局、司法局)

2、动员青年志愿者、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等各类社会力量和各种社会组织开展普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市民政局、司法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团市委)

(五)农村留守儿童群体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持续半年以上)在城市打工就业而被留在家乡的6至17岁的青少年。

1、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为重点,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和管理,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托管以及校内外文化体育活动等需求。(市教体局、妇联)

2、落实包保责任制,确保家庭困难农村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市民政局)

3、组织社会力量和青年志愿者,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援助,对家庭困难或有情绪困扰的留守儿童及时给予帮扶。(教体局、团市委)

(六)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群体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是指艾滋病致孤儿童、父母一方感染艾滋病或因艾滋病死亡的儿童、携带艾滋病病毒或感染艾滋病的儿童。

1、为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提供与其他儿童一样便利的基本医疗条件、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市卫生局、教体局)

2、对未能升入高等学校就读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其实现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3、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慈善爱心人士关爱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市民政局、卫生局、团市委、市妇联)

三、推进步骤

(一)排查摸底阶段(2011年6月—7月中旬)

继续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建立动态数据库,健全基础数据动态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原则上,以乡镇街道综治办(中心)统筹推进,以社区(村)和学校为基础统计单位填写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调查表(见附件1),各乡镇街道填写汇总表(见附件2),上报县市区综治办及预青办(设在各县市区团委)各一份,再由县市区综治办及预青办最后汇总(附件3)上报市综治办及预青办,各级调查表均需留存一份用于建档备查,其他逐级上报至市预防办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以便于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数据汇总分析阶段(2011年7月中旬—8月)

2011年7月中旬,县市区逐级汇总、审核、上报统计报表,市综治委预防办汇总全市统计报表,并形成数据分析材料,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上报省综治委预防办;

(三)工作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9月—2012年6月)

镇(街道)、社区(村)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基础台帐资料,每年更新一次,及时上报。各县市区预防办统筹安排,根据数据分析材料,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深入开展不同群体的分类帮教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实预防和减少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活动中,要认真总结,深入分析重点青少年群体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预防工作长效机制。

(四)效果评估总结阶段(2012年7月—8月)

在工作全面推开的基础上,深入总结有效的工作模式和理论成果,注重挖掘基层好的经验做法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创建表彰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示范社区(村)、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等先进典型。

(五)建立长效机制阶段(2012年9月—长期)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格局,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建设。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强化经费保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狠抓工作落实。各基层组织要以务实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配合预防办组织开展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预防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发挥在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教育、帮扶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积极配合预防办组织开展不同群体的分类帮教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各部门要按照本意见的具体安排,立足部门职能,加强联系沟通和协作配合,既要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要注重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此项工作纵深发展。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6

 

关健词:体育社会属性;素质教育;青少年;社会化;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青少年教育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把培养下一代作为国家“兴衰存亡”的重点工程来抓。要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体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形象的确立,健康人格的养成,身心的正常发育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与体育社会属性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体育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其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还以赋予积极意义为其内容,身心活动为其形式的结合统一,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因此,从社会学、体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去探讨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体育社会属性对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规律;揭示体育于培养青少年自我意识、良好心理品质、公平竞争意识,以及引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增强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核心标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体育与社会的关系看,体育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体育的发展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体育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属性。那么,体育的这些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它与青少年教育又是什么关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

    三、研究对象

    10-17岁青少年。

    四、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1、内涵与本质。在哲学范畴中,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那么,体育社会属性就是指在体育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而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新世纪理想教育的代名词,是有别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一种教育体制,目前对其本质和内涵的诊释很多。综合起来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4个方面。它是一种注重个性成长的教育,是一种将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情感意志和完善人格等融为一体的综合型、开放式教育,是一种适应现代化社会知识迅速增长和不断更新科学技术综合化发展的创造性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社会属性比体育社会属性的范畴广,它既包含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但又不能取而代之。两者之间相互交融和促进,形成互补之势。譬如,运动竞赛承载着丰厚的体育文化内涵,这一属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和平”、“公正”、“参与”的体育精神,这也正是人类理想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德的反映。“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理想目标的奋斗精神;“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坚持不懈与困难斗争到底”的顽强拼搏精神等;无一不是人类最优秀的精神文化财富。

    2、对象与目的趋同一致。从上述不难看出,无论是体育的社会属性还是素质教育,它们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目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这对处于社会化转变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好胜心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情绪情感丰富、渴望交往;对勇敢、刚毅、果断、顽强、沉着、机智等心理品质,充分发挥和利用体育运动所特有的社会属性—教育功能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求实的精神和谦虚纯朴、互助友爱,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例如,可以通过上课、换项时的整队和队伍调动以及每次练习开始和结束的要求,培养组织性,纪律性;通过场地的布置和体育器材的借用和归还,培养学生热受劳动、爱护公物的思想和习惯;通过游戏和比赛法的运用,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团结协作、具有竞争意识和拼搏向上的思想和风尚等。体育运动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特殊的集团〔微型社会的教育环境

[1] [2] [3] [4] 

和形式,通过这种环境和形式我们可以在“训育”(即指培养学生的情操,态度和思想)中培养学生关爱集体和团结向上的思想品质,同样也在“陶冶”(指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中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善于思考,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体育活动正契合了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强烈的,合理共鸣,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变化特点,因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能力和创造性。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以具有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人,即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人为前提的。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客观上越来越要求所培养的人必须是具有良好身心素质的人才,特别是具有必备的创造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怪乎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潜能充分开发的过程,又是推动青少年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与贯彻主体性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而体育的积极参与对于青少年个性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体育运动与个性发展。由于人际关系是个性发展的依托,共同活动是人的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基础,集体于是成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熔炉。体育运动作为形成青少年社会化经历的重要途径,不仅提供了多种群体活动的形式,还提供了值得记忆的、富有影响的、以及个人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经历,因而体育与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集体与个性发展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在对青少年教育时应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体育运动与其他教育的融合。“非运动员或定期参与运动的人们在其他活动中同样可以学到在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暗示我们应该辩证的把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体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但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体育社会属性与素质教育其实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体育不能一味强调自然属性的教育,必须将其社会属性与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结合来进行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青少年在学习和掌握各项运动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时,是在一种集体(或称微型社会)的环境之中进行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多数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各项运动的知识、技能、发展身心,同样也接受了品质、毅力、智力等方面的良好教育。

    (二)体育社会属性与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人类社会的种种特征属性,且有不断发展之势,我们称之为体育的社会属性。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主题之一。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在社会学的视野中,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人的运动、教化、修养、精神品质、政治观点、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在“人”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过渡的社会化进程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育社会属性对青少年生活技能学习的影响。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它源于生活,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能、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与综合,但它又高于生活。因此,对青少年进行相应体育活动的影响,通过其掌握各种身体练习的方法和手段(因为这些方法和手段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属性的反映,而是有着深深的社会属性烙印,如正确姿势的坐立行走对青少年外在形象气质的塑造),来逐步使他们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是终身影响的。如:青少年及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学会各种走、跑、跳、攀登、爬越、搬运等技术,从而提高他们基本的身体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并逐渐内化为日常生活技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