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例6篇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1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摘 要:目的:为了了解青少年身体锻炼与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身体锻炼量问卷与焦虑自评量表(SAS),随机抽取225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身体锻炼持续时间长短对焦虑有显著的影响(P<0.01),且身体锻炼持续时间越长焦虑程度越轻;青少年是否主动参与身体锻炼对焦虑的有显著影响(P<0.01);青少年身体锻炼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1),且可解释焦虑32.4%的变异量。结论:身体锻炼对青少年焦虑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青少年;身体锻炼量问卷;焦虑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236-02

收稿日期:2015-02-08

基金项目:新乡市2014年度社科重点调研课题“青少年体育与健康成长研究”。

作者简介:柳絮(1982-),女,河南新乡人,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学教育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身体锻炼,人们认为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益,查阅文献发现目前绝大部分关于青少年体育与心理健康结合研究都出现在欧美国家,中国的相关研究比较少。青少年指13岁以上到成年之前(也就是满14岁不满18岁)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也进入一种人身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因此对青少年身体锻炼与健康成长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它能唤醒公众对青少年身体锻炼与健康成长的关注;帮助青少年有效提高自己的成长质量;并能通过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家庭的稳定,促进青少年身心的更优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焦虑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体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成份,因此,试图探寻青少年身体锻炼与焦虑的关系,开始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随机抽取2500青少年名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483份,有效回收率99.32%。其中,年龄范围14岁-17岁,年级从初二至高二。调查时间为2014年9月。

2.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青少年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城乡、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等。采用由日本桥本公雄制定、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从身体锻炼的强度、一次锻炼的时间及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身体锻炼量,并以身体锻炼量来衡量身体锻炼参与水平。身体锻炼量的得分=强度*(时间一 l)*频率。每个方面各分5个等级,记分从1-5分。身体锻炼量最高分为100分,最低为0分。身体锻炼量制定标准是:小锻炼量为≤19分,中等锻炼量为 20-42,大锻炼量≥43分。该量表重测信度为 0.821[1]。采用国际上比较权威和常用的焦虑自评表(SAS),评定结果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2]。

3.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及回归分析。

二、结果

1.身体锻炼的主动与否在焦虑得分的差异比较(表1)

表1显示,是否主动参与身体锻炼在焦虑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主动参与身体锻炼的青少年焦虑显著低于不主动锻炼的。

2.身体锻炼持续时间长短对青少年焦虑的差异检验(表2)

表2显示,不同程度的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在焦虑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组内差异多重比较显示:在焦虑上的得分,从高到低顺序为,小锻炼量,中等锻炼量,大锻炼量,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

3.青少年身体锻炼量与焦虑的相关分析(表3)

表3显示,身体锻炼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P<0.01)。

4.身体锻炼量预测焦虑的回归分析(表4)

为了进一步了解青少年身体锻炼与焦虑的内在关系,以身体锻炼量为自变量,以焦虑标准分为因变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考察身体锻炼量对焦虑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青少年身体锻炼量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焦虑得分32.4%的变异量。

三、讨论

主动参与身体锻炼的青少年焦虑显著低于不主动锻炼的,主动参与身体锻炼可以改善焦虑状况;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张昆等人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从生理方面治疗焦虑[3]。不同程度的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在焦虑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且从锻炼量高到低顺序为,小锻炼量,中等锻炼量,大锻炼量在焦虑上的得分逐渐减少;可能原因是身体锻炼可以释放压力,当压力、痛苦让人产生焦虑时,通过身体锻炼可以转移注意力,身体锻炼量越大释放的压力就会越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出入,夏果等人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焦虑状况具有一定作用[4],韩丽丽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身体锻炼的干预对状态焦虑的直接效应效果最好[5]。身体锻炼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可解释焦虑得分32.4%的变异量。表明身体锻炼量对焦虑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梁德清.高校学生应激水平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

[2]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53-156.

[3]张昆,蔡瑞金,等.体育锻炼治疗焦虑的机制[J].辽宁体育科技,2014,26(6):40-41.

[4]夏果,夏会林,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抑郁焦虑的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3,17(3):506-507.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2

摘 要 随着国家对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的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加强。本文将从体育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加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印证体育锻炼对青少年成长的重大作用。

关键字 运动生理学 青少年 体育锻炼

一直以来我国都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培养,近些年来教育体制经历了重大的改革,从过去只注重知识教育到现在重视知识和身体素质的综合教育,可知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把“高校的体育工作要搞好,要发展少年的业余训练”,这是改革开放思想对于中国教育的重大冲击,使得高校更加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21世纪以来,我们领导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祖国的明天,高度重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问题是必要的。为更好的保护青少年身体健康,本文将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于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工作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希望对青少年体质状况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加强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血管机能的促进作用

(一)青少年心血管系统独有的特征

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身体机能相对欠缺,在心血管系统中主要表现为心脏的容量和重量相对较小,但是心脏占整个身体的比重却比成年人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的重量也一直在增加,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心脏已经拥有成人心脏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在发育时期,青年人的心脏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而慢慢长大,但是身体血管的发育却跟不上心脏发育的速度,在身体分泌系统分泌旺盛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血压身高,由于许多青少年对体育锻炼采取漠视的态度,因而现在出现青少年高血压疾病患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心肌发育不全的情况下,运动时,青少年通常都是通过心率加快来维持呼吸通畅的。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发育的作用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少年心血管系统会受到一些生理性刺激,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发生与运动相适应的的变化。其变化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脏会变大,科学研究证明,运动员的心脏往往比普通人的心脏大很多,且不同类型项目的运动员,其心脏变大的大小不一,这种增大对于人体来说是有益的,心脏在增大后能够适应一些超负荷的工作;其次窦性心动徐缓,所谓窦性心动徐缓,实质上是指心脏在安静状态下心率低于60次/分。这种心率是通过长期的运动才形成的。正常情况下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安静时心率一定是窦性心动徐缓状态;最后,心血管机能增强,青少年多参加体育运动,能够使心脏在机能上更加完美,从而更好的适应周边的环境。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呼吸系统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的骨架发育较慢,因而胸部轮廓较小,在呼吸时肺活量比较小,且呼吸频率比成年人快很多,这种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有所改变,因为越长大呼吸肌就越成熟,肺活量慢慢增加,且呼吸的频率也慢慢减小。体育运动可以对呼吸肌进行调整,能够使呼吸器官以更快的速度吸入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这种调节作用反复运行,便能够使呼吸系统机能得到完善,从而增加青少年的肺活量。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肺活量较大,因此在跑步时喘气次数少,呼吸顺畅,这些都得益于平时的运动。

三、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神经系统机能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通常会精力充沛、兴奋好动、且往往很难集中注意力,在做运动时身体动作无法协调,这些都归咎于青少年不成熟的神经系统。因为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不稳定,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青少年,不仅身体抵抗力增强,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程度都有所加强,从而能够适应集中的课程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而一些不运动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身体无法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而休学或者放弃学业,这对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四、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运动系统机能的促进作用

(一)青少年运动系统的独特性

从青少年骨头的发育程度来看,青少年软骨的成分很多,无机盐很少,且骨密度低,这样的骨质虽然具有柔韧性,却不具有坚固性,因此特别容易骨折。其关节也发育不完善,相对成人来说,青年人的关节并不牢固。青少年的肌肉水分充足,但是蛋白质无机盐很少,这样的肌肉的收缩能力很差,肌肉容易疲惫。

(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运动系统发育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骨头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青少年长骨会经受来自锻炼而来的纵向压力,从而使骨头的骨盐增多、血压循环加快,养分供应也加快,从而促进骨骼发育,使得骨头变长、变粗、重量增加。研究发现,同年龄的青少年运动员比普通青少年骨骼厚两毫米作用,这意味着前者骨骼更加具有耐压性。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血液循环加速, 吸取的养分迅速的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肌肉在吸取养分后边的更加结实,且力量增强。在肌肉力量增强的情况下,青少年的关节便受到了更好的保护,关节间的稳固性也更强了。同时,体育锻炼能够增加肌纤维的数量,从而增大肌肉的体积,使得肌肉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五、结语

从生理学角度看,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不仅能够促进心血管机能的成熟,还能够有效的促进神经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发育和完善,这对于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效率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9(5).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3

摘 要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科学的体育锻炼、强健的体质是青少年成长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芜湖市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及成因的调查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系统研究了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生活方式 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健康问题渐渐成为一个人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不仅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1]。部分青少年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生比例明显增加[2]。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作为行为因素对人类的健康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芜湖市初中2所,高中2所共计57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中生共287人,高中生共291人;女生280人,男生298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的要求。查阅了有关青少年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的相关文献。

2.问卷调查法。使用上海课题组统一编制的“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选取芜湖市初中2所,高中2所共计600人,发放共578份问卷进行调查,回收578份,回收率96%。

3.数理统计法。将回收的问卷进行数字统计,采用百分比的数字统计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

体育观念。体育观念及体育思想,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直接或间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体育问题的认识和回答。

(二)对体育的喜好程度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273名学生很喜欢体育锻炼,占总数的47%,162名学生比较喜欢体育参与体育活动,占总数的28%,而参不参与体育锻炼都无所谓,对体育的爱好程度很一般的有115人,占总数的19.8%,而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学生有28人,其中12名学生较不喜欢体育,占总数的2%,很不喜欢体育的学生有16人,占总体的2.7%。

(三)课间10分钟度过方式的分布情况

表1是学生课间10分钟度过方式的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间10分钟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只有64人,仅占总数的11%,在其他选项中,选择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的有162人,占总人数的28%,选择休息(喝水、上洗手间)的人数较多,有115人,占总数的52.9%,选择与同学聊天、打闹的有115人,占总人数的19.8%,选择与同学讨论问题的有34人,占总数的5.8%,选择找老师问问题的有6人,占总数的1%,选择看书籍、听音乐的人有29人,占总人数的5%,老师拖堂有81人,占总数的14%,选择其他的有93人,占总人数的16%。

(四)班主任指标

我们调查我们得出,班主任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的分布情况。其中很关心的占209人,占总人数的36.1%,比较关心的有238人,占总人数的41.3%,无所谓的占74人,占总人数的12.8%,不太关心的占35人,占总人数的6%,很不关心的有22人,占总人数的3.8%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从整体上看,体育深受学生的喜爱,从性别上看男女生差别不大,在不同学段的是学生占的总比例也分别高达79%以上。在被调查学生中,普遍觉得只要几天不锻炼,就想运动,男女生比例也都在50%;我们同时还发现,普遍学生认为阻碍参加体育锻炼较多的原因主要集中“场地不足”及“质量太差”,及因为这些阻因,能开展的项目也较少。

(二)建议

目前对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较少,不能很好的反应各个地区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成因的差异。本研究对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获得芜湖市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成因的资料,并对芜湖市青少年体育生活方式的成因要素进行分析,为引导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提供方向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莫连芳.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J].江汉论坛(自然科学篇).2007.35(1):91-93.

[2] 林雪峰.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3).

[3] 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72-74.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4

论文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抽样,调查显示,体育人口仅占28.7%体育活动内容简单、枯燥,以校园及家附近为主低强度活动方式,活动以突出爱好。交友的形式进行锻炼。体育锻炼意识,保健的意识粗浅等行为,并揭示影响这些行为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对高校青年教师的锻炼意识、行为研究甚少。高校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们脑力劳动者,他们不但知识水平较高,而且工作形式相对自由,课余的时间相对较多,他们是现代知识的传播者和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健康状况而言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没有合理的科学体育锻炼和自我保健意识和行为。因此,本课题通过对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行为的调查并分析影响这些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研究高校的研究者提出可行性分析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2)问卷法。问卷内容涉及教师的自然情况及影响运动因素:参与运动时间、地点、方式、目的、强度、内容、体育消费情况共九个方面,25个问题。问答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7份,回收率96.75%,其中有效问卷380份,有效率95%,问卷发放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3)数据统计法。运用了调查数据进行常规的数据统计,归纳整理法进行分析。

2.研究对象

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为整体研究对象。(华侨大学、泉州师院、泉州黎明大学、泉州理工学院)青年教师界定为35周岁以下。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400名(其中男250名、女1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数量根据各高校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进行。

二、结果与分析

1.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现状分析

体育人口是指总人口中从事体育或体育活动密切相关的那些人口。我国体育界把符合每周身体活动3次(含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为30分钟。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为中等出汗者视为“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反映人体的锻炼意识和行为客观属性,调查显示,泉州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仅占28.7%远低于全国和福建省的体育人口。从性别上看,男性高于女性,这说明女性锻炼意识行为更为极少,其原因由于自身条件和家庭等方面的影响。

2.泉州市学校青年教师的体育活动特征分析

(1)从体育活动内容和体育消费方面分析。从体育运动项目选择中(图表略)可以看出,青年教师集中于首选跑步,散步,其次是球类和低消费的场馆设施活动。而从事的项目过于倾向于单一和大众的体育项目。一些新兴、休闲、高雅的项目却极少人去锻炼。另一项数据说明了青年教师的体育消费并不乐观。而这些行为却与现代的社会发展相制约。一个健康、文明、科学的运动方式应逐步为年轻人所爱好。内容更应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的选择转向。

(2)从参加运动的频度和时间分析。频度是指锻炼次数,时间是指每次参加活动的时间。频度是保证锻炼效果的前提,只有长期稳定的锻炼意识和行为才能取到一定的健康和保健的作用。大部分青年教师不是出于自身的锻炼意识,而是交流或个人的兴趣为出发点。因此是人非主动参与者,对朋友的依赖性强,自觉锻炼习惯差,从而影响锻炼频度和时间。体育锻炼通常选择于傍晚或双休日,目的是为了使大脑得到放松,缓解疲劳,调整生活为主要目的而采用低强度的运动。由于教师对体育锻炼认识的粗浅,没有深入的了解,从而没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概念,无法实现人生的精神生活价值取向。

(3)从运动效果分析。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健康,使自己能以一个良好的精神状况投入于实际工作中。但除此之外,还能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感情交流和协调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趋势。

3.影响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体育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体育锻炼意识行为的开展,综合以上现状,归纳起来有5个因素。即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体育因素,经济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中的内外激励是主要因素,环境因素中的锻炼氛围缺乏是第二成因,社会因素中的校园教育文化开展是第三成因,体育因素中的场地器材缺乏是第四成因,经济原因中体育投资比率是第五成因。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宗教,伦理观念及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体育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也是青年教师缺少体育锻炼的潜在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泉州市高校青年教师的体育人口平均仅为28.7%,体育消费水平低,体育活动内容单一、传统。女性稍有向多元化趋势发展。跑步,散步为首选。这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另外锻炼时间过于集中在傍晚和双休日,运动形式过依赖于家人、朋友、同事、无形成锻炼的习惯。锻炼地点集中于校园较多。其次家附近的公园、马路。虽然已认识到体育锻炼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真正身体力行付之实际的只是小部分人。体育正逐渐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生活中的一部分。参与锻炼的目的主要是身心放松,通过锻炼获得最大健康,参加锻炼以低强度的方式为主并随着年龄、职称增高趋势越明显。

2.建议

(1)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健康意识,使其自觉自愿的体育行为。人人行为角度讲,体育锻炼是人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由主体内在需要所致,激发出动机,最终产生行动。

(2)营造一种良好的锻炼氛围。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沙爀特提出“情绪三因素说”认为,情绪产生是由外界刺激机体生理变化和认知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锻炼气氛越浓越吸引人们投入于锻炼之中。

(3)要建立有组织机构,使无序的群体纳入有组织有制度有管理的轨道上。因为,学校的一些体育职能部门如体委、学生处、体育教学部等。其主要对象是学生,教职工群体工作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

(4)政府要努力改善和营造体育设施场地的同时,还要依托社会,走多元化的道路,充分调动社会、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共同发展体育。

(5)实施全民健身运动计划。当今社会的全民健身运动是为了整体适应能力、智力、事业、社群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良好发展。没有健康的体能就无法适应高效率、快节奏,竞争力加强的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如今,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因此,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仅是学校的任务,更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2].刘桐华.试证大学生体育理论教育问题[J].体育与科学,1992.2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5

摘 要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新疆石河子市青少年运动锻炼的相关情况,掌握新疆石河子市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对于提高新疆石河子市青少年身体素质具有现实意义;为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运动锻炼 现状分析 影响因素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取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考虑不同学校的体育教学、规定等的差异,以其中10所中学为调查对象,各随机抽取80名学生,共8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并以其中4所中学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充分调研,对石河子市青少年锻炼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

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中数据充分说明了石河子市青少年参与运动锻炼的动机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强身健体”、“健美、减肥”、“娱乐”、“促进学习”、“交际交流”等几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男生对“强身健体”、“交际、交流”的追求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在体育锻炼中,更注重的是“娱乐”调节和“健美、减肥”。

二、新疆石河子市青少年体育课和课外体育运动的调查分析

(一)青少年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调查

体育课是培养和挖掘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潜力,体育课能否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表2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青少年都喜欢上体育课,并且男生人数多于女生人数。相比而言,这个时期,男生比女生更爱运动。针对调研结果,学校以及体育教师都应该给于足够的重视,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教师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学生对于运动锻炼有正确的认识。同时,调查还发现一部分青少年认为上体育课不能满足自身的锻炼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分组应该有区别对待,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

(二)青少年课间操的情况调查

根据实地调查,石河子市青少年课间操均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或采取全校统一行动。调查结果如表3显示,在课间操里集体做广播操、跑步的锻炼项目占到了51.63%,剩余时间才自由活动,包括和同学一做游戏、跳皮筋、踢毽子等项目。有极少数青少年在课间不参加体育活动,这个结果还是比较乐观的。然而这种统一组织的课间操多数流于形式,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因此,学校应抓紧组织与管理,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特长来丰富课间活动项目,提供更多种类的体育器材,激发更多的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三)课外体育运动的主要项目以及运动时间

课外体育锻炼不同于体育课,它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能力的自由空间,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运动特长和体育爱好。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可以尽情发挥,通过其它渠道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参与运动实践,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范文6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69-01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正常的状态和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它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心理系统的高标要求。近几年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青少年思想活跃,富于理想,积极向上,情感丰富,乐于与人交往,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在中小学生中,男生的心理问题低于女生,而在大学中,男生的心理问题却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于城市学生。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紧张,性格内向,缺乏锻炼加之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常常被一些心理疾病所困扰,严重地影响着学习和身体健康。由于青少年的心理正处于半依靠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很多心理的苦恼冲动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以致使不少学生感到难以获得理解,只好隐抑内心,备受煎熬,任其折磨,从而诱发心理问题。

2 体育锻炼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2.1 改善情绪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的研究者和体育锻炼者所认可。据研究报道,30分钟的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在高水平;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韵律感`,力量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2 强化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与其他锻炼的人接触,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进行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积极的自我评价,也依赖于愉快和自主支配的活动。自我概念对于社会的适应和人格的形成起很大作用。运动可以提高人的自尊,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群体通常都能见到这种效果。

2.3 协调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羞怯等性格缺点,同时在运动中人们可以得到归属于群体的崇高感、亲情之间的伦理感、服从于规则的道德感、相互关怀和沟通的信任感、协作意识的独立人格,从而协调人际关系,以提高人的心理适应能力,扩大社会交往。

2.4 治疗心理疾病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既可以预防心理疾病,也可以治疗心理疾病,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不但减轻症状,而且增强自信心。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预计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情绪通过运动得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2.5 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活动是有一系列随意动作所构成,在进行锻炼时,紧张、激烈的对抗产生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它要求参加者必须动员较大的(有时是极大的)意志努力,克服自身心理、生理与运动项目,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完成预定任务,使之达到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3 实施体育锻炼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1 教书育人,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在受教育阶段,能否使青少年形成终身健身的意识,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关键在于学生们在学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是否成功。体育教师是体育科学技术和技能的专职人员,他们的所作所为,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和拓宽自己的体育科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的文化知识,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人师表。

3.2 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创设特殊的比赛情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比赛常常会出现一些激动人心的关键时刻。如短跑、中长跑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场篮球比赛的最后几秒钟双方比分只差一分等。在这种情况下,领先的一方如何将优势变为胜势,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转乾坤反败为胜,双方运动员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都要经历重大的心理考验。比赛的最终结果往往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多经历这种情形的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必将得到提升。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类似的情景,让更多的学生投身其中,磨练他们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3.3 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练习动作某个失败时,给以热情的鼓励、正确的分析和耐心的帮助,增强继续练习的信心和勇气;上课时进行比赛或游戏,有胜利者也必然有失败者,应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并分析失败的原因,帮助寻找成功机会的途径和办法。练习的成功往往是兴趣的催化剂,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的智力,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心理冲突和异常情绪行为的高发阶段,通过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的研究,可以发现体育锻炼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