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传统文化范例6篇

青少年传统文化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1

关键词:青少年 传统文化 教育 缺失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群众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青少年完美人格的需要,是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研究和探索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培养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的一代新人。

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首先,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民族自信与国家认同的核心,是在新时代进行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思想养分。尤其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在一定程度上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声称,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全世界被翻译成最多语言的书,第一本是《圣经》,第二本就是中国的《老子》。国外的大街小巷中到处都是人们捧着《圣经》的影子,而在中国,又有几个人曾翻开过《老子》的扉页呢?显然,我们的教育应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不仅要靠科学改造世界,更需要以文化精神来修养、熏陶自身,培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提升心灵的觉悟。

第三,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来看,社会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崇尚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很多青少年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以致许多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反而被认为已经过时,而违背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良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还相当严重。一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宝贵的精神给养,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休养我们的品性,对我们自身素养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可以这样说,这些散发着沁人清香的传统文化,离我们越近,就越能给予我们温暖、感悟和力量。因此,我们应选择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带在身边,种在心里。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加强

1. 学校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加强学校内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制订相应的计划,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相结合,通过组织社团、兴趣小组研究宣传传统文化,并指导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节俭、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搞好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在弘扬、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骨干作用,这是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一支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好的教育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让青少年不知不觉地受到情感的熏陶;比如孝,就是唤醒他们对父母的爱的情感。改变枯燥的的说教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五千之久,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宝库,我们不仅能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得到道德心灵的慰藉,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得到应有的启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领悟的重要问题。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符合当今时展方向的积极因素。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注重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振奋民族精神。

4.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抓好舆论引导。借助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网络形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浅显明了的方式,如童谣、民间故事、卡通等,将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展现在青少年面前,引导、熏陶、感染青少年。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导向。创作更多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和视听产品,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2

关键词:德育;传统文化;青少年

一、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健康问题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厚重,格调高雅,哲理深邃,博大精深,意境悠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

当前的青少年德育从总体上来说,精神世界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较差的心理素质。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经历都是一帆风顺,他们缺乏挫折感,当他们面对学习、生活的压力,面对极大的信息量和宽广的信息来源,面对挫折时,却一下跌入人生低谷。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他们容易进入一种自我估价错误的模式,继续下去,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

(二)宽容心的缺乏。现在有些孩子缺乏良好的礼仪和高尚的情趣,在家不做家务一切依赖父母。有的中学校园里,有的学生追求高消费,讲排场,穿奇装异服、染发、说脏话、拉帮结派,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缺乏宽容之心。

(三)无理想、无目标。目前,在中学生中,有少部分学生存在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考试作弊不感觉到难为情的现象。这些学生没有健康的荣辱观,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做为青少年应有的远大志向。对于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目的是混个毕业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部分学生的道德出现“滑坡”现象。

(四)诚信意识浅薄。有的青少年面对父母和老师的辛勤付出,不懂得感恩图报,而是感到厌烦;对社会日异发展而带来的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不是对国家心存一颗感恩之心,相反总是抱怨太多;还有的办事说话不守信,不诚实,缺乏应有的纯朴,常常给人以一种浮躁感。

基于在青少年中存在上述不足,我认为在青少年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势在必得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以经典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发展路径。用传统文化去建构青少年的品德美,用传统文化去培养青少年的才能美,用传统文化去铸造青少年的行为美。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形成道德行为规范,最终使我们的教育培养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

(一)搞好校园文化,营造教育氛围。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的传习和普及要自觉服从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时代要求和校园精神。而对于传统文化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承受、不知反思地接受,以至于背上了传统文化的包袱,应该培养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培养中华民族健康的传统文化心态。积极主动地将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框架、价值体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并以之指导实践。

(二)完善课程设置,丰富知识结构。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自编校本教材,将传统文化课教学引向健康发展轨道。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传统非物质文化中的民间歌谣、诗词、故事、手工技艺等内容的比重,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力求在这些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把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成细致入微的养成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又要在第二课堂和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点滴渗透。定期举行讨论会、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校园活动,鼓励其交流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3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几千年以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正被荡涤着,变革中的教育也几乎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归宿,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迷惘。我们的教师上课是为了传达考试大纲的知识结构要求;我们的学生埋头苦干,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即使是进入大学的大学生们,大多数时间也是用在英语和计算机的等级考试上,而剩下的少部分时间才是用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近期,我在校文教书店做的一次“课外阅读”调查显示:78%的同学在“最喜欢的书”一栏选择了《红楼梦》、《论语》等,然而在“看得最多的书”中选择了英语、计算机等实用书籍的却达到了72%。有同学说:“现在课程紧,又忙着过级,哪有时间读那些‘闲书’啊?这些书又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追逐的只是一个世俗的现代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效率、功利、成功似乎成为人生的全部意义。我们的评判标准也逐渐由过去注重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转向注重人的功利取向和社会实用性。我们的很多同学,早已忽视了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浪漫,浮躁地追求着个性与自我的貌合神离,趋之若骛地扑向了功利性,高效性的纯工具理性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正迅猛地吞噬着一切高品味文化。也就是说,教育的这种功利性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向了迷惘的境地,导致了我们教育丧失了最为本质的人文性。为此,笔者提供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法仅作参考。

一、提倡人文性教育

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是以人为本,德法统一,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方略。当前的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与此方针相结合,提倡人文教育,建立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人性”的教育,使教育人道化和人性化,其手段是要加强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坚持科学性与倡导“人文精神”相结合。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的基本立场。“以人为本”的教育就要求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价值。当然,我们的“人文教育”不需要口号、呼声,而是要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站稳脚跟,使他们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优良性格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舍生取义”的崇高人格、“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二、充分挖掘文化宝藏

我们要充分挖掘文化宝藏的可利用性,注重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利用。我们的文化,多是以历史典籍、文物古迹、文艺作品等客观形式流传下来并呈现出来的,它是世代人智慧的象征,是中国人坚韧性和创造精神的结晶。我们的教育应该创造这样的条件,让青少年有机会去触摸、去了解、去关注这些蕴含了数千年文化的客观事物,让青少年领略它的璀璨,提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它们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或图书馆里的线装书,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并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让青少年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让他们不只是算计事物对于自己的功利价值,而是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精神的归宿与寄托。

三、营造高品味的学校文化环境

高品味的学校文化环境可用“文”、“雅”两个字来概括。“文”体现知识,不仅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而且在整个校园环境都应该体现文化的气氛。学校的历史文物、名胜景观和花草树木该有标牌说明;道路房舍、实用设施和工作规范等有明文指南。“雅”是高雅、雅致。学校要体现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景观布置、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要给人以美的感受与熏陶。总之,校园的环境该使任何人一进入校园便能意识到一种文化,感受到一种科学人文的气息。校园处处传达的是一种崇高广博、自然深邃的文化气息。

四、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适时邀请校内外学者、思想家、文学艺术家以及各界名流登台讲演。集人文、社会与自然学科知识和思想精粹,聚时事和人物焦点,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一体,开办一系列面向全校师生的人文讲座。另外,积极倡导社团活动,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校文化氛围,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性和科学素质。带动全校各种读书会、沙龙、学生社团等多元文化的文化活动,形成浓郁典雅的文化氛围。

当代青少年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是通常所说的拥有某种职业或某种学历,而是意味着能够运用理性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客观真理、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脑力劳动者。对于当代青少年,他们应该不只算计事物对自己的功利价值,而是更多关注自己的全面发展;他们该不是无条件地顺应时尚与潮流,不是盲目顺从于规范的体制,而是有自己独立的体验能力、独立的人格;他们不该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者,而是有一种博爱的胸怀,对于他人、社会及自然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不断追求中获得生命的提升、找寻精神的归宿。

总之,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着眼于青少年思想精神的传承与拓展,我们的教育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精神的充实、人文的追求;应该毫不怠慢地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学子们终身牵系的灵魂故乡、文化家园;应该理直气壮地树立传统文化的权威,使学校成为莘莘学子心驰神往的学术殿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

注解:

[1]张壮年、张颖震,《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山东济南画报出版社2003年P214。

[2]1998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参考文献:

⑴董广杰,龙的传人与龙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⑵李淑贞,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⑶钟明善,中国传统文化精义[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4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德育教育价值取向 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文明之魂,是民族素质的精髓。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传统文化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吸取借鉴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的优秀思想,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是德育资源的一部分,德育资源是德育价值取向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价值取向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德育价值取向内容包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为公,先义后利等。它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载体。

1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各族儿女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它不仅外显地表现在民俗风情、经典文献中,而且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民族的心理和性格,成为制约人们的重要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伦”为本位,将道德作为文化体系的核心,因而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许多德育资源,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和青少年的培养目标相契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二)倡导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三)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人际和谐。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所蕴涵的青少年德育资源举不胜举,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艰苦朴素、尊师敬贤等。 在青少年德育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赋予新的内容,使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辉。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

2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文化的交流在不断加深。目前,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在交流中还处于劣势地位,外来文化的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外来文化,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同时,在外出务工大潮的冲击下,农村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处于真空、半真空地带,传统文化对他们来说处于空白状态。在升学的压力下,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德育教育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合格人才、促进学校改革方面,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而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冲击。青少年的德育教育也受到挑战,青少年德育价值呈现出多元化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德育教育内容缺失、形式教条,人文素质弱化。其次,价值选择单一,基础知识不牢。最后,道德认知与行为的不和谐。

3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的导向作用

德育资源是德育实施的条件和保障,有效的德育需要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作为支撑。传统文化既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青少年德育的载体,对我们拓展德育内容和途径,改进德育方法,实现德育目标有重要作用。

(一)可以增强青少年德育的人文底蕴,提高青少年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往我们在青少年德育中,对德育内容理解太狭隘,太过于政治化了,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德育内容空洞,形式单调。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状况。在青少年德育中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完善文化品格,增强人文底蕴,提高德育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可以有效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削弱市场经济的负效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使青少年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勤于思索,勇于挑战,容易接受新事物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受到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克服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冲击和影响是青少年德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三)可以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形成了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体系,提出了有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内省、自讼、慎独、知耻、笃行等道德修养的方法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传统文化提倡“修身为本”,激发了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注重道德践履,对我们改进德育方法,提高青少年德育的艺术重要的启迪。

我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中,青少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中德育价值取向资源的途径和方法,获得民族文化的精神支柱,健康地成长,担当起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参考文献】

[1]高乐.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完善与社会责任感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15―16.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5

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自私、任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责任心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现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人享受着来自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溺爱。随着离婚率的升高,单亲子女越来越多,面对父母无休止的战争,有些孩子的心理渐渐扭曲变形。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误导。他们往往以个人的欲望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以“顺我者亲,逆我者仇”的心理,不断琢磨父母长辈的心理软肋。今天要手机,明天要MP5;非品牌的衣服和鞋不穿;吃饭挑三拣四,稍不顺心没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就以哭闹要挟,甚至以死相逼;做事往往自以为是,我行我素,无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挫折,他们总会把责任推向客观、推给别人。

青少年的这种自私、自我中心主义的结果,就是“只要求别人为他付出,不愿为别人考虑,不会尊重他人,自己才最重要”的写照。他们在娇惯中长大,听不得批评,唯我独尊,自私狭隘,这种严重的心理偏差慢慢就会演变成恶劣品质。

现代青少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更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有知识、有素养、有文化、有纪律的人。那么,如何提高现代青少年的人文素养、优良品质呢?

一、在家庭教育中,要做到以下方面

1. 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感恩之心。爱心和感恩的心是做人的最基本品质,更是青少年情感教育的核心。作为家长,从小就应该让孩子做家务,培养劳动的能力和意识,让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如饭前帮忙摘菜洗菜,饭后收拾饭桌,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

2. 教孩子学会做人。经常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孩子体验到受他人尊重、获得同伴支持和帮助的快乐。

3. 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有时甚至还故意“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依据条件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及正视挫折的态度,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学会承受,学会容人,学会崛起。

二、在学校教育中,要做到以下方面

1. 在课程设置中,结合实际渗透传统文化思想。如,在语文和品德课中,多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教育学生注重自身修养,真正领会“修齐治平”的道理。

2. 拓宽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真正将学校信息技术综合课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3. 为学生提供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以诚待人,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用“正己正人”的道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为营造充满爱心的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 结合学校地方特色,举办各种校园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如,辩论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音乐会等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演讲、辩论等形式,让学生接触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生活和环境的能力。

青少年传统文化范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 源泉;途径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30—03

1 “恶搞”古诗词引发的思考

笔者偶然从一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湖北陈女士的儿子小熙,读初二的小家伙从小学习古诗词,能熟背百余首唐诗,担任班级语文课代表。一天,陈女士正忙着做午饭,小熙凑过来献诗一首:“日照厨房生紫烟,遥看腊肉挂窗台。口水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饭碗。”还没等妈妈盘问,小熙兴奋地掏出本“诗集”,向妈妈炫耀:“这里的20多首诗经过我妙笔改编,比原诗更贴近现代生活,更幽默风趣,还挺压韵呢!”。笔者然后在网络上搜索了一遍,恶搞的诗句何止小熙的这些,数不胜数,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改成“举头肯德基,低头麦当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改成“春日不洗脚,处处蚊子咬”、“我劝天公重抖擞,天公对我吼三吼”、“天生我才必有用,关键时刻显神通”…等等。就在前不久,笔者还亲耳听到身边的一中学生在振振有词地朗诵这些“诗句”。

这是无聊庸俗?还是所谓的“幽默创新”?

梁启超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价值取向,会对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这种颠覆传统的恶搞并非推陈出新,积极进步,容易让孩子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是不珍惜民族文化财富的行为,以一种轻视并嘲讽的心态来对待祖先的文化遗产,不知多少青少年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流传多年的诗句背后隐藏的深刻含义,而恰恰是这些寓意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构建科学的价值体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2 传统文化是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从广义范围来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一切,包括物质、制度和思想等各个层面。从狭义范围讲,是指历史上形成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抛弃民族的传统而重新开始。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儒、道、佛三家都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如敬畏天地、体察阴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志存高远、大同理想、百折不挠、家邦一体、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上善若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亲以敬,为人以诚,先义后利、扶危济困,修身克己、知耻守节、安贫乐道、清洁自奉等等。这些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进而铸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诞生的肥沃土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融入到中国人骨血里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和维系民族统一与延续的文化基因,是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我们需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确认这种文化身份,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基础和重要来源,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养分, 也是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源泉。

3 加强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途径

当代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发展和定格阶段,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以网络为文化载体

据统计,我国网民人数目前已达1.37亿,其中青少年网民超过8000万,年增长率23.4%。利用网络来传播传统文化,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古代文明资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无疑会具有“承前”和“助推”的双重意义。网络是个文化载体,又是先进的传播方式,它有开放、便捷的优势,可以把少年儿童最易接受的动漫和游戏作为切入口,让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其中。通过网络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网络文化中渗透传统优秀文化血脉,引导年轻一代加深对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理解与认同,并利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资源建设我们自己时代的先进文化。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超过任何其它渠道的影响,怎样抢占网上舆论阵地,确立网上正面舆论强势,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它是一把双刃剑,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如亵渎经典,网络“恶搞”英雄人物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种消蚀剂,必须引起警觉。而这些所谓“幽默的词句、笑话”却在青少年当中广为传播。父母、教师、团学组织,有时候这三个“臭皮匠”,也顶不了网络一个“诸葛亮”,一夜之间就可以“颠覆”来之不易的传统观念。当前,要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还需各部门努力配合、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