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教育范例

青少年思想教育

青少年思想教育范文1

比如,民族寄宿制中小学教育稳步发展、认真推进民族双语教育、推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师对口支援工作硕果累累、民族团结及少数民族高层次教育得以加强、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扶持民族教育等。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云南民族教育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边疆青少年思想教育方面。充分了解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思想状态,发掘其思想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其思想问题的办法,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具体而言,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思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青少年道德素质低下,道德情感单薄。例如:在西双版纳勐腊县第二中学,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学校刚刚投入使用的新教学大楼,楼梯及走廊上的电灯开关就已经找不到完好无损的了,而刚放在楼梯口的不锈钢垃圾桶也在几天之内被学生踢扁,在墙上还随处可以看到脚印。除此之外,学生“出口成脏”现象明显。在西双版纳州关累中学也有相关例子,每次班级的宣传委员出好的黑板报,学生会还没有进行检查打分,就已经被班里的部分男女生破坏。教室里的桌椅被学生弄得遍体鳞伤,特别是椅子绝大部分都是坏的,就连老师的讲桌也会遭到破坏。天花板上挂着的电风扇没有几个是好的。每当教导主任来批评的时候,学生并不觉得羞耻,反而哈哈大笑。其次,没有尊长之心,我行我素。例如:昭通细沙中学一位初三的学生嫌父母啰嗦,在学校操场上和父母吵起来。一般来说,父母子女间小吵小闹难以避免,但他的言辞让人听了心寒。他这样说道:“你们现在可以管着我,等我长大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你敢打我一下我一定会打死你们!”。在关累中学,一次老师去上课时,发现班里几名同学在课堂上打架,无论老师怎么劝说,怎么想办法把他们分开都没有用,最后班主任来了,他们才把自己的手从对方身上挪开。课后问其原因,他们直接用哈尼族语骂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在该学校,课堂上打架的现象、课上还是课后对老师直呼其名、进出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很随意等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第三,学生之间人情冷漠,缺乏信任。在2012年11月18日,关累中学初二的几名女生被校外的社会青年殴打,地点就位于女生宿舍的一楼,现场有很多同学在围观,旁边也有本班同学在晒衣服,从开始被打到结束,长达15分钟左右,在这期间里没有一个同学报告老师或者是报警,他们都在那里看热闹。在围观的同学中,有人是被打那几个同学中的同桌和好朋友,他们也仅仅只是旁观。直到后来老师通过监控录像才知道有这么一件大事发生。同学之间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普遍存在,值得深思。第四,铺张浪费,节俭意识弱。随着国家不断加强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目前大多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生每天都可以享受营养餐,一般都是一袋牛奶加面包或者一个鸡蛋,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懂得珍惜,牛奶、面包和鸡蛋在他们眼里可称不上是食物,而是变成了打闹的工具。牛奶被他们用来相互泼洒,鸡蛋用来打架。当发完营养餐之后,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满地泼洒的牛奶和粘在地上或墙上的鸡蛋。有的学生连父母给的钱也在浪费,校园里随处可见喝了一半多就随手扔掉的饮料,或者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到处请客,到网吧玩等。第五,早恋、早婚现象严重。早恋这一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早婚却只局限于一些地方。对于云南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来说,早婚现象正常不过。文山州广南县就存在大量这样的例子。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过早地结婚,甚至部分学生在学校不认真学习,辍学回家结婚。正直读书大好时机的年龄,他们却过早地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小小年纪就为父为母。文山州是壮族、苗族之乡,因而广南县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壮族和苗族,在初中这个阶段年龄一般都是13~16岁左右,根本没有达到法定的结婚年龄。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有些初中女生是因为跟一些男生发生关系后怀孕而退学回家结婚的,还有一些没有读书的也有早婚现象。他们在15、16岁就结婚了,18岁就已经是孩子的爸妈了。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但这些地方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不只是父母,就连一些学生也认为女孩子迟早是要嫁人的,读书也是浪费钱,不如早点嫁人,还可以有个家,也可以为娘家赚点彩礼钱。第六,厌学、沉迷网络及校园暴力现象严重。在“知识改变命运”的社会大背景下,按理来说人们都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可事实并非如此。少数民族青少年辍学现象严重,有的地方是因为陈旧的“读书无用”观念。他们认为读书浪费钱,还不如趁早回家赚钱,到外地打工比读书划算。还有的地方是受环境的影响。在西双版纳,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种植橡胶,而橡胶又是特别值钱,因此,一些学生家里很有钱,他们就不愿意读书了。在他们的观念里,无论读多少书也无济于事,即便是上大学回来以后也是种橡胶。特别是如今,大学扩招,随之而来的就是就业压力增大,许多大学生毕业了也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读书无用”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更深了一层。他们不重视教育,我们姑且不说没来学校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就连待在学校里的学生有些也不是来学习的,部分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特别是各种暴力的网络游戏之中。同时,由于学生纪律单薄,民族气息浓厚,校园里时有暴力发生。比如,云南边疆孟连一中爆发的校园暴力事件,其恶劣程度令人震惊。总之,民族地区青少年在思想上和其他地区青少年一样,道德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等诸多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背后则带有更多的民族特点。因而,我们必须挖掘出这些思想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来,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二、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思想问题出现之根源

民族地区出现的问题只有结合民族实际来解决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则必须要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做一个详细而客观真实的调查,并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而才能获得较为客观的结论来。具体就云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思想问题之根源来说,主要可以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中观的学校层面及微观的个人层面入手去分析。就宏观的社会层面来说,首先,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并存杂糅现象明显。改革开放以前,民族地区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里,外界对于他们的影响不大,因而他们还可以生活在传统民族文化编织的意义世界中,自得其乐,自我满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流动人口的涌现,民族地区的人们走出大山,外面世界的人进入大山,“一来一往”中民族地区这个封闭的世界变得开放了,各种思想都传入到民族地区和民族地区人们的脑中,再加上民族地区人们对外界思想的抵抗力和鉴别力低,这就直接导致民族地区出现多元文化并存杂糅的现象。而民族地区青少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也就变得无所适从,这直接导致了其思想动荡,选择多样。其次,民族地区环境多样,差距明显。云南是个多民族地方,地域差异明显。比如,有深处乌蒙山贫穷落后的昭通,也有号称旅游“圣地”的丽江和香格里拉,还有靠橡胶致富的西双版纳等。民族地区青少年所处环境不同,所受影响也各异。昭通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出现思想问题的很大原因在于其所处环境恶劣,生存问题的解决还未完全解决,理想前途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如果说昭通境内的一部分青少年还在为生存而犯愁,西双版纳州的一部分青少年则在面对着大自然带给他们的丰厚馈赠的时候变得不知所措,迷失了自我;地处滇南的文山州的苗族、壮族同学则还被传统的早婚习俗所束缚,不能自拔。因此,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面临着不同的环境,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思想状态。再次,“读书无用论”像瘟疫一样在云南民族地区传播。就整个中国大地而言,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正在兴起,引起这股思潮的原因多样。但就民族地区来说,其原因则更为复杂。对于大多数地处民族、边疆、贫穷的青少年来说,翻越大山的勇气刚建立,走出大山的无能无助又凸现出来。对于这些青少年来说,读书的意义被眼前的现实所掩盖,自甘堕落之心再现。就中观的学校层面来说,第一,学校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资源缺乏,教学设备落后。民族学校大多处于边疆山区一带,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很难为学校提供经济支撑。学校教学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校舍危房还没有完全改造。据统计,云南省有7个民族聚居的乡镇中学还有危房5.7万平方米,需要经费3000多万元,正在建设中的这7个民族聚居地的13个县的学校建设,需经费3580万元。正在扩建和新增建的150所寄宿制小学,基建和设备费约1.5亿元,这些资金现在都没有落实[2]。资金投入问题,具体表现为:其一是总体投入不足,按照要求,全省确定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全省不低于20%,地州市要高于20%,但一半地州教育支出比例在20%以下,全省教育支出比例仅达到16%~18%;其二是各级配套投入不足,省里加大了投入,县、乡两级在配套投入上也花了不少财力,但地州的配套投入落空;其三是教育投入浪费大,很多地区校舍规划、布局不合理,工程质量差,甚至校舍建设上贪大求全;其四是多渠道投入不足,除政府投资外,只有群众集资,其他投资渠道不顺畅。如此的教育投入现状,直接导致了民族地区教育上的滞后,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难以落到实处,也就不以为奇了。第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具有不稳定性。对于师资方面来说,首先是教师的素质普遍偏低。民族学校发展滞后和师资力量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些教师的文凭比较低,对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着局限。有些地方还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在这些代课教师中,有的是任职多年的老教师,长期处于闭塞的环境之下,导致其价值观和思想的滞后,因而对学生的教育会有一定的影响。还有部分代课教师只是高中学历。高中毕业后,由于学习成绩差而无法上大学,当地政府就出低于其他教师的工资来聘请他们到学校担任教师。据统计,云南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高中专的任课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0.94%、89.04%、71.27%,比全国基础教育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低7.68、6.18、12.2个百分点。其次是教师的数量远远少于当地的需求。大多民族学校都处于落后的边疆山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落后,许多教师不愿到这些地区任职,即使在职的教师都是想通过各种考试远离这些偏远地区,因此学校缺乏教师。有的地方甚至是一师一校,整个学校的全部事物都由一名教师来承担。第三,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理念亟待更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有限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其教育理念的落后,再加上受民族地区学生素质状况参差不齐、当下的教育考评体制、民族地区社会及家长的需求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使得民族地区很多学校上至领导,下至一般教师都认为让学生走出大山就是其教育的成功。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升学率是动力,尖子生是关键,后进生是累赘”、“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人文”的思想十分突出。总之,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上的不足也是促使当地青少年出现各种思想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微观的个人层面来说,首先,一部分民族青少年思想意志薄弱,自卑心理严重。少数民族学生重体力、轻智力的现象比较明显,再加上深处边疆民族地区,传统语言的阻碍使得他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显得十分吃力,很多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成绩较差,学生自卑心理严重。其次,家庭原因导致个人思想问题突出。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民族地区由于早婚现象严重,离婚率相对较高,单亲或者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受家庭环境影响重大。比如,据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初中里面所谓的“男老大”或“女老大”都是这样家庭的孩子。因此,我们认为民族家庭原因导致民族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残缺,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发展。第三,民族习性浓厚。在短短的三个月实习期间,很多学生在实习地青少年身上发现了许多问题,但对于他们来说,印象最为深刻而又突出的问题就是民族地区民族青少年早婚现象,看到了早婚现象对于当地青少年个人身心发展上带来的种种弊端。同时,民族青少年由于受民族风格和习俗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不是采取协商、和平的方式,而是采取暴力、群体斗殴的方式,这就为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云南少数民族青少年思想问题的教育对策

通过描述和分析云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思想问题存在的现状及原因,切实解决其思想问题,我们认为教育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要真正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着力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效应”,从而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及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一)家庭教育要体现现代性和时代性

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一直以来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民族传统文化虽然在塑造民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要使家庭教育在民族青少年思想教育上发挥出更大的积极作用,则要改变以前的一些过时或者不合时宜的家庭教育模式和方法,使家庭教育走向现代化,和时代有机接轨。第一,提高民族地区家长的文化素养。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子女。因此,国家应该在民族地区实施文化扶贫,让民族地区家长建立起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第二,改变民族地区家长不良的民族习性。酗酒、早婚、过度娱乐、注重物质、得过且过、多子多福等是很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众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思想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要改变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思想问题,还要注意到影响其思想发展道路上的这些不利因素。第三,家庭教育要体现和谐。民族地区重男轻女现象比内地更为严重,因而应该树立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念;针对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家长谋生意识大大强于孩子的教育意识,因而要提高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加强学校及家庭的沟通与合作;民族地区暂时的经济窘迫使得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难以形成一个长期的谋划,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思想出现波动,因而应该让民族地区家庭从长远着手,克服暂时困难;针对民族地区家庭离婚率高的现实,因而应该教育家庭成员“离婚不伤害孩子”的理念,避免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创伤等等。总之,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失误或不足,将给儿童青少年的一生带来不可弥补的缺陷或障碍。

(二)学校教育要体现优先性和主导性

当然,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突出作用,则要处理好边疆地区的现实状况与民族教育之间的矛盾,从边疆山区的现实情况出发,抓住重点,把民族教育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使青少年从根本上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切实提高民族教育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第一,坚定不移地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个地区经济要发展,人民素质要提高离不开教育的重大作用。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有利于维护各民族的团结,促进祖国统一,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边疆地区教育落后,人民素质低下,民族教育是重点。因此,始终把民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选择。第二,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前文提到,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民族地区的经济支撑能力是确保民族教育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部分地区青少年学生流失严重,很大原因是落后的经济条件难以支撑其接受更好的教育,再加上教学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其教育步履维艰。根据云南的实际,应该按《教育法》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好教育经费增加的各项要求,增长的部分,要向民族地区倾斜,“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点,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确保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第三,提高民族地区的师资水平。“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一个民族地区要发展、要进步始终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又取决于师资力量,因而提高民族地区的师资水平和力量迫在眉睫。其途径可有以下三种:其一,大力实施“国培计划”。民族地区要从现有的教育基础出发,从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出发,把“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和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国培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大学生深入乡村中小学,可以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二,国家通过更多有效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毕业后到民族地区任职。例如:加大工资福利待遇等等。其三,提高教师入职的门槛。民族地区还存在大部分不合格的教师,国家可以通过相应的政策慢慢取缔这些教师,从根本上改善民族地区教师的合格率。

(三)社会教育要体现先进性和引导性

青少年思想教育范文2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包括的门类很多,可供借鉴的地方很多,具体可以在“仁爱”“和谐”“德性”等方面能对个人产生良好的影响。首先是“仁爱”。“仁”字在儒家文化中出现了多次,传统文化认为人生天地间,最重要的道德使命便是要“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不断的提高自己,通过教育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要学会“爱人”,关怀别人就是这种理念的最好体现通过自身道德丢杨能够至于“三德”的境界,“若行五道,必须达德,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故必须三德也。”其次是“和谐”。传统文化的思想便是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古人还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这种思想强调,做事要恰当,合乎原则和规律,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万事万物有着自身的运转规律,人要按照规律从事自己的活动;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处理长辈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要凭借自身的道德,靠自身的修养去帮助别人,影响别人。现代传统道德文化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和谐”的博大、包容精神。再次是“德性”。这主张的是每个人从自身的道德出发来完善自我,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传统文化要求个人从自身思想和行为出发,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传统文化讲究秩序,也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代际之间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

(二)传统文化对青少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自古以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协作、勤劳朴实,这些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能够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准则,它通过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引导人们明礼知耻,强化个人正确的道德意识。同时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有助于锤炼青少年的个人品德,学善戒恶,涵养良好的德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境界,逐渐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这是儒家提倡的君子操守。其次,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对如今的应试教育模式加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很多青少年在人格上容易即兴,出现了袁源杀父弑母,马加爵杀人等极端事件,青少年缺乏与人共处、与人合作的意识,这些悲剧说明了部分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让青少年学会尊敬、关心和体贴自己的周边人和事,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培养责任心、爱心、感恩的心,做一个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品质较高的人。最后,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建设现代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弘扬传统,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使整个民族形成民族软实力,能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以此推动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一)把握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更多是训斥、批评,学生的接受度比较差。笔者认为通过传统文化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不能继续这样,青少年的不良思想道德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去认识,去思考。比如可以小悦悦无人救的悲惨遭遇,以及古代的司马光砸缸等为例进行对比论辩,让班级小组组成不同的阵营进行论证,在课堂探讨“见死不救”的对不对中形成了热烈的气氛,有力的揭示当今社会道德的缺失,并激发起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完成德育教学的目标。这样就摆脱了那些声嘶力竭的训斥,摆脱了无聊的灌输,形成了另外一种平实的风格,充分的让大家意识到了不良价值观带来的辛酸。另外很多青少年年龄小,思维活跃,学校教学还可以展开一些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课程,能够充分的调动青少年的参与感和教育的有效性。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以董永“卖身救父”等为话题自己编个话剧,把要扮演的情景及其特征加以说明,鼓励组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自己自主的决定内容和台词,最好包含矛盾和克服矛盾的剧情冲突。在宽容、安全的气氛下,学生通过投入演出来了解自己内心的感受,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了解对与不对到底在何处。这种模式能让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奥妙,这样都可以更好的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二)掌握社会教育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相互组织课外活动,增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和倡议,如组织“为家长洗一次脚”、“一日打工者”、“一日小老师”“一日交警”等具体的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到各行各业的不易以及自己曾经的不良行为,活动之后可以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慨,这样会在不同学生之间的带动下行动起来。还要加大一些实践文化的宣传力度,注意挖崛正反两方面的典型,然后采取适当的段加以宣传,宣传社会里的好人好事,用典型的力量去影响、感化被教育者人的思想,引导他们从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中分辨出哪些是需要弘扬的,是学习的榜样,而哪些是应该抑制、是应该坚决给予取缔的。还可以建设一些书法社、围棋社、象棋社等组织机构,帮助青少年闲暇时间多贴近传统文化,少接触不良信息。只有在实践中,青少年的一些不良的行为和问题都能够得到纠正,自我修养和社会文化价值观显著提升,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三)注重家庭教育

一个人价值观念的萌发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是和家庭有关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离不开父母的辅助。作为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父母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礼貌待人,孝敬孩子的爷爷奶奶,坚守诚信。现代社会流行起了传统价值观,很多传统家训对指导孩子教育非常有用,如司马光一生侍亲至孝,当他的父母相继病病殁后,他“毁瘠如礼,哀不自胜”,既伤痛父母双亡,更深感孝道重要,於是闭门钻研孝经,曾说“:孝经文字虽不多,然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矣。”司马光的孝行,深深影响儿子司马康,他生性至孝,遗留给后代子孙就是孝以侍亲、忠以事君、诚以待人、俭以养德的家风,这对调节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促进家庭和睦、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吸收这种特色,对日常生活进行统筹安排,家庭成员以身作则,为社会办实事,尊敬长辈,善待老人,邻里互助,团结无纠纷。

三、结语

青少年思想教育范文3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走来的。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份文件再次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首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正义、谦让、天下为公等文化精髓和文化典故,不仅与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目标相吻合,而且更能够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感。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以“仁”为核心的人文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意识,团结友爱、宽容大度以至于“厚德载物”的包容胸怀等等皆是极其适用和有效的教育资源。再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教育方法。例如,正确认识道德力量,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示范作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内外兼修,外在教育与内省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德育的有效途径在于身心兼修,知行合一等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传统与现代之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空白,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困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之一。一是,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上海交通大学一项调查显示,在过节问题上,68.77%的学生选择喜欢过“洋节”;相较于对西方节日的熟悉,仅有50%左右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中国传统节日的日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持乐观态度的人数仅占29.91%。二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应有价值认知。汤新芳在对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数据显示,“除艺术类专业以外,受访者中约有1/10的学生对书法、国画、传统武术、民族器乐、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基本不懂,约45%的人能欣赏部分,16%的人有所掌握,仅限考级而已,只有4.5%的人能精通一门技艺”。三是,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行不一。“一些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不高,践行传统美德的能力较差,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出现了毒害室友、追求享乐等不良事件,从而折射出我国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某些严重缺失”。诚然,一部分当代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但是,当今青少年学生现实存在着的传统文化缺失已经不容忽视。教育的功能并不仅仅是传递一般性的专业知识,而是人类文化发展,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生命机制。这就注定了任何时期的教育都不是对传统的彻底背离,而是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正是在这种批判与继承中,人们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人类社会才可能前进。割裂了传统,任何一种教育都会成为空中楼阁,从而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行之有效的教育必然是在传统中的延续与发展。缺失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会变成无根之木,大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还会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著名文化学家哈里森认为,文化不是一个自变量。影响文化的因素包括了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位置、政治以及历史环境变化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其产生一样,都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境况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同样的,造成当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不仅是一个当下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理应不能止步于对现状的清醒认知,而更要的是在于客观分析其原因,并从这些分析中探寻解决的办法,避免历史的重演。以文化传承的历史来看,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近一百年以来的两次文化运动的错位批判、经济基础的转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样一些历史因素。

1.一个世纪以来,传统文化遭遇的两次错位批判是造成传统文化缺失的历史原因。

当西方列强在一个世纪前,用侵略的铁蹄踏破满清大门时,中华民族也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急剧动荡中,“五四”爱国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展开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面批判。当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现实与新文化运动的觉醒成为历史的主角之时,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圣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就在“五四”运动开始后的半个世纪之内,一场“”再一次使中华传统文化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洗礼。这一次,“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重新复苏,并化为现实的力量使传统文化丧失了最后的尊严。在短短一百年间,“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在客观上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笃信与遵从,动摇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如果说上个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半个世纪前的“”可谓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粉碎。在短短一百年间,传统文化遭遇的两次错位批判,不仅严重侵蚀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根基,而且直接影响了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

2.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转变,造成了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震荡性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以强大的力量不断地冲击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功利主义获得了死灰复燃的机遇。“就业至上”论成为学习的惟一目标,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成为高校教育的评价指标。英语、计算机、法律、经济等一些“实用”的知识与教育不停地吞噬着“不实用”的传统文化课程的生存空间。在社会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人心。各种新奇、前卫的商业炒作迅速吸引了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眼球,并在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不断膨胀、发酵,最终彻底吞噬着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唯经济论已经转移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原有兴趣。实用主义的价值选择使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从怀疑到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以致知之甚少,也难以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意识。传统文化在经济基础发生转变之时,也正在经历着震荡性的缺失。

3.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多元的外来文化也在不断吞噬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具有强势地位的影视作品、信息技术,对我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渗透”。一些人开始用西方文化取代对现代文化的定义,文化领域中“崇洋媚外”也随之死灰复燃。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智还不够成熟的阶段,对外来事物往往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迷茫和怀疑充斥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接受,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时刻遭受着新的挑战。甚至,在某些环境中,传统文化已经让位于种种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慢慢被边缘化,成为一种缺失。

4.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快速发展的新兴网络文化也对传统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中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在网络世界,越来越多的网络符号和英文内容替代了中文的日常表达。这使得中文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正在不同程度的被削弱。还有一些网络上的非理性语言表达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许多人为了宣泄情绪而在网络上肆无忌惮地辱骂,其措词不堪入目,严重损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优雅,更谈不上修身养性。这些都必然致使在网络上传播的中华传统文化被曲解或误读,直接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应有价值的正确判断,有的甚至对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抵触情绪。

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多元文化正在不断冲击着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更是各种文化争夺的对象。然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还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转变重知识轻思想的教育观念,把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渗透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等多方面,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统与创新、经典与时代中,完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体教学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构建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以和为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思想在今天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广博精深的文化体系,不能漫无边际的宣传和利用,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现实性和生动性,注意结合学生具体和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找准传统文化与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契合点,有针对性地用具有时代性的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方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和事例来进行分析、讲解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达到有机的融合。

2.利用易于接受的传统教育方法,将传统文化的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并不断得以传承,就在于它有一套相对完善的传承方法。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不仅重视因材施教,而且提倡学习中的举一反三等教育方法的应用。我们在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更要注意运用这些传统文化中已经存在的传统教育方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在这些传统教育方法的传承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坚持中,肯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在传统教育方法的应用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利用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构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时空教育环境。

青少年思想教育范文4

新形势下,要解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观念陈旧、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等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做到贴近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贴近教学,就是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教学质量,始终坚持教育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回答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更加具体实在,深入扎实。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学生生活,解决具体问题,用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学会宽容、理解、参与、合作、创造、奉献,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入情入理。

小学德育工作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导因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上起着主导作用。它渗透于智、体、美、劳和社会教育工作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因此,小学德育工作对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尤为重要。德育肩负着铸造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的重大使命,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生(青少年)能否健康发展人人关注,但是只有做到“三贴近”,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增强针对性的实效性,也才能从现实生活中吸取鲜活、丰富的营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社会客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家庭关系的不稳定,现在的孩子不是过于溺爱,就是缺乏关爱。两种极端造成孩子性格的自私、冷漠、自负或自卑等等。在家庭中不能得到正确的爱护,学生就更需要与教师建立融洽、温馨的师生情谊。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学会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新生言传身教是教师身上德育功能的总体表现:

1.思想渗透功能。指教师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坚持马列主义等政治思想对学生思想的影响。

2.品德熏陶功能。指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的道德情操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态度对学生真情厚意使学生受感动,从而自觉地接受教育。

3.语言打动功能。指教师以丰富的学识和卓著的见解征服学生心灵,从而激发学生道德养成。

加强研究,认真把握德育功能的特点是开发利用德育功能的思想保证。

从德育功能存在的范围看,它具有普遍性,学校事事处处有德育。从德育功能的表现形态看,它既有浅显性又有隐蔽性。学校有一些事物(如雕塑),其德育功能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学校的自然环境,是由学校各种场所、各种物体所组成。在学校生活学习中引发学生各种感受、联想,并通过自己的文字表露出来。花草树木和池塘雕塑,亭子等。可用来进行爱学校、爱集体、爱生活、环保教育和陶冶学生情操。至于各种宣传工具和宣传阵地,其本身具有德育功能。

需要氛围。如同优质的种子需要沃土、阳光、雨露一样。因此,德育工作的重点要上升到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高度上来,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德育上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转化工作是教师真诚奉献爱心的过程,是使其时刻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只要教育方法,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二篇: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管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托和历史使命。守护好广大青少年美好的精神家园,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全面成长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旺,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兴亡。

我们党历来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就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青少年主流思想积极进步,人生追求积极向上,主体意识显著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代青少年表现出的“聪颖活泼,思维活跃,自信自立,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个性突出,追求广泛,竞争意识较强”的新特点,并感受到信息时代背景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相互激荡融合,给青少年带来巨大影响。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已成为广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要把握形势,顺势而为,牢牢把握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核心。“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准确把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主旨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扎实开展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切实抓好整个国家倡导的实现“中国梦”的机遇,在广大青少年中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中入脑入心。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团结教育青年的作用,动员鼓舞广大青年牢记提出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要求,在勤学中夯实知识根基,在修德中提升个人素养,在明辨中找准奋斗方向,在笃实中创造青春业绩,积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优势,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牢记“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殷切嘱托,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载体新颖的少先队活动引导广大少年儿童从小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早日成长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要依托大环境,结合青少年成长特点,将“思想灌输”和“体验教育”融为一体,将不好理解的、虚的“主义”具体化、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将有意义的事办得有意思,让青少年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让广大青少年在愉快的体验中形成正确的成长取向。

二要转变观念,持续创新,切实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化水平。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常为常新的,适应时代特点的创新创造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继续发展的生命源泉。我们要把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力求以创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新颖的形式载体和内容贴近青少年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努力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紧扣时展脉搏,深刻认识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各方面的因素,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建立一种充分体现青少年主体地位的德育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德育观念,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的放矢、卓有成效的开展。

三要锤炼队伍,砥砺作风,切实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的队伍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蓬勃发展的根本所在。我们要不断完善德育工作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按规定配好德育队伍,特别是要配备好德育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邀请德育工作的各界热心人士担任兼职教师、辅导员,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覆盖广泛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通过开设讲座、参与组织活动、座谈交流、观摩学习等方式,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德育队伍的选拔培养,不断加大各级各类培训力度,在保证学时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培训质量,持续推动德育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

四要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切实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抓紧抓好抓实。“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各界共同的重视、支持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有力保障。我们要依托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着力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动机制,让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媒介作用和独特的组织影响力,探索建立由团队主导,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合教育委员会制度,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监督,引导家长和社会勇于承担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探索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促进全方位育人的模式,进一步凝聚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良好局面,全力促进青少年知行合一、德才并进、全面发展。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育优良品德,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新时期,我们要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夯实基础抓规范,强化保障抓落实,突出重点抓实效,坚持不懈抓创新,常抓常新,抓出成效,为守护好广大青少年美好的精神家园持续奋斗。

第三篇: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述评

摘要: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简要的述评,这有利于进一步深入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关键词:新世纪;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述评

新世纪以来,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深入,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遭遇了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涤荡,而沉浮于其中的青少年群体受到的影响极为深刻,其思想道德状况不断凸显“时代话语”特征。在这过程中,学术界围绕新世界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展开了深入研究,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

新世纪来,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这个问题,学术界是众说纷纭。概括地说,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研究主要有“爬坡说”、“滑坡说”和“中间说”三种不同观念。学术界认同“爬坡说”观点的人数较多,他们主张青少主流思想道德较好,同时承认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相对于“爬坡说”,认同“滑坡说”的学者人数相对少,他们同样认同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现状整体上较好,但不否认青少年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持“中间说”的学者较少,他们认为目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喜忧参半。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爬坡说”

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学者们主要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虽然承认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许多不足,但坚持认为青少年主流思想道德状况较好。

有学者认为较多的青少年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能够清楚地辨别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蚀。一方面对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定位基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一方面,他们注重不断学习积累知识,追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

此外,还有学者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归纳出了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四大特征:“对知识如饥似渴孜孜以求,其强烈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追逐时尚生活;追求人格健全,企盼道德回归。”[1]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滑坡说”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又组织了一次大型调查,在对“您认为在当前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限选两项)”问题的回答中,有48.3%的青年选择“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严重”,列第一位;有30.8%的青年选择“社会上拜金主义日趋严重”,列第二位,并由此得出我国城市中由于人际关系冷漠和异化,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沟通,致使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交往半径短、家居生活封闭性强的特点[2]。有的学者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阐述了当前世界青少年道德问题,如犯罪率上升、泛滥、性混乱、家庭暴力等,并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道德下滑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对金钱的追求成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主要,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吸毒贩毒猖獗、冷漠心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衰落。犯罪是道德沦丧的表现,目前已查获的作案成员尤其是严重犯罪的作案成员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半数以上,而犯罪率的上升则无疑表明道德水平的下降。有的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对青少年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影响较大,这种道德滑坡现象在青少年身上不仅表现为“不思进取、沉迷虚幻、自私狂妄”,还表现在丧失自强不息精神和诚信缺失[3]。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中间说”

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这个问题,有学者持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没有呈绝对的上升趋势,也没有显示绝对的下滑,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是持乐观的态度。

有学者指出,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呈向上发展的趋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吻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与和谐社会建构不符的问题。如,个人的价值取向居于社会的价值之上,重视个人利益取得忽视了社会利益,损害社会利益;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没有把对道德的理论理解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的许多不良之风明知道是不正常的,但是无法消除面对这样不良风气的矛盾心理。有学者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做了探讨,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但也有部分青少年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财产;在社会工作中,青少年具有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热情,但在奋斗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诱惑,做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对父母的赡养、履行做子女的义务,但是有部分人在履行自我的责任中只注重自我的感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面前就显得无力。

二、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学者们围绕这几方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的活跃,侵蚀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某些领域滋生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浸染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4]。有的研究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方法方式出现问题,学校的道德教育趋于理论化、形式化。因此学校的教育让学生只知道一些空洞知识,而没有真正让学生把这种理论落到实处,造成青少年对社会道德认知不够全面、深刻;对于社会丑陋的现象只能流于口头上的斥责,而无法抵抗这样的丑陋现象[5]。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偏激失控;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教育方式,阻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提高;人格教育现实作用的无力、道德教育凸显的功利性、文化教育的失重、审美教育的匮乏,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偏离了社会主流;网络技术发展的利弊、使诚信面临危机的现状,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失范,使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陷于困境。

三、加强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起阻碍作用,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素质教育首位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校要自觉地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强化青少年积极向上的良好道德目标。一是健全教育内容。加强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教育。二是改善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注重实践式的教育方式。把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智与德的统一。三是抓好师德建设。学校一定要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知识影响青少年学生。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的态度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父母应担任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要改变“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式;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把握好对孩子的关爱;还要与孩子共同欣赏积极健康的作品,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思想道德素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正确引导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其监督,把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德育基地;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净化各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取缔各种不文明的文化场所。

四、简要述评

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状况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不足方面。

第一,研究内容深度和广度不足。目前关于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的知识点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特点、原因和对策方面。其研究大多延续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研究的传统套路,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第二,相关研究有待深入。目前,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概念尚未明确,研究者往往把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淆。在许多研究成果中,更多的是将思想道德教育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思想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种教育内容、目标和目的各不相同,所以应将这两种教育区别开来,加以深入的研究。

第三,在对策研究中。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一些问题,在对策研究中几乎都是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着手,而很少从青少年本身提出相关的对策。所以,我们不仅要从外部客观的因素入手,还要根据学生的内在因素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喜英.道德教育矛盾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05(7).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200年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问卷与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00(4).

[3]方相苍.对部分青少年“道德滑坡”与“责任丧失”的一些思考[J].新西部,2006(24).

[4]杨根乔.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5]张博颖、李兰芬.近期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综述[J].道德文明,2004(4).

第四篇:孝道教育是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摘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深刻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的走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德行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道德教育;孝道;知恩报恩

一、青年大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和希望。所以总书记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而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深刻影响着未来人类社会文明的走向。德育是做人之本,亦是教育之本,更是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之本,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二、青年大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现状。

当代的青少年在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强大的社会欲望的诱惑下,普遍存在极端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现象,如深渊般的欲望,对父母师长满腔的怨气与不满。没有基本的礼貌礼节,课堂上让同学们写出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做的十件事,居然有很多同学写不出来,对父母国家及他人为我们的付出麻木不仁,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德行教育存在的现状及难题:1、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中普遍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轻德行的培养;2、德行教育目标太高,都找不到着力点或立足点,因而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因此,德育教育和德行培养迫在眉睫。

三、孝道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1、孝为德之本。大家都知道: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却少有人知道:孝为德之本。孝为百善之首万行之门。中国几千年古代文明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它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一个“孝”字,《孝经》:“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所以“百善孝为先”,教育要从教孝开始,人的一切行为也要从行孝开始,孝应该是德育教育的绝好切入点。由此才找出现代德育教育的问题所在:德育教育缺乏根基!老师相信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宽阔的心胸,要把国家、民族和社会装在自己的心里,可在教的时候总感觉到不得力、不踏实,是因为这一崇高的道德理想和要求没有根基,因为一个人在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和付出之前他必须先回报父母――生他养他给了他生命为了他的成长付出了全部心血的恩人。一个不知感恩和回报父母恩德的人,是忘恩负义之人,是不仁不义之人,这样的人如果说要为国家、民族、社会牺牲奉献,那一定是假的,是另有所途,即使是真的,那他的这一想法和行为也是没有根基的,是无根之花,无本之木,是不会有结果的。因此“孝道也是我们生命的根本”

2、怎样孝养父母?作为学生的我们,不伤害自己的身体,不上网成瘾,不结交酒肉朋友,不懒散怠惰,就是孝养父母。《孝经》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子女之身是父母之心,不让父母伤心、忧(纠)心、操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经常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在学校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就是让父母放心、安心、欢心,就是在“孝养父母的心”,进而按父母的所希望的去做,完成父母的志向,了父母的心愿就是在“孝养父母的志”。其实,孝亲的核心就是让大家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人道的大根大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实也只是报恩而已――报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天地众生恩而已。

3、孝养父母的核心是敬--表现为有礼。孔老夫子说:“犬马皆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在行孝修德的时候必须要有内心的恭敬,内心没有恭敬,那和养犬养马养宠物没有什么区别,内心有敬,就会在他们面前低下我们的头弯下我们的腰,那就表现为礼。人的每一个言行举止都表达的是他的内心,代表着一种修养,也就是说这个人内心对父母孝不孝,有没有德行,道德修养高不高,是通过这个人有没有礼来表现。礼是天地万物本有的秩序,是人们进退应对的行为法度和规矩,是一个人内在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所以有“不学礼,无以立!”之说。礼的本质是敬――内心对人事物的恭敬诚敬,就可以从父母祖先那里得到我们生命所需的养分。

4、“孝道与环境保护”。自然界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天、地这对父母孕育的,我们人类分分秒秒都离不开空气、阳光、水、大地的哺育,知道天地这对父母对我们无尽的关爱与无私的奉献,了解天、地、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人类生命的根本,我们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及至宇宙万物都有着整体同生共死的生命联系。是整体同生死共存亡的生命共同体!可是我们今天的人类也成了那不孝的子孙,不仅不感恩天地这对父母对我们人类的无私付出,还疯狂地向天地索取,而回报给天地的是凌辱、污染、破坏、毁灭,这样的行为等于我们是在杀父弑母,由此下去可以想象得到,我们人类未来的道路不会走的太远了!地球母亲死了,我们人类还有路可走吗?我们个人还有活路吗?为了不让我们人类的末日来得太快,保护地球、感恩天地、节约资源、过勤俭朴素的生活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当我们从地上捡起一片垃圾,就相当于从地球母亲的脸上檫掉一块污渍,也许我们人类的路会由此向前多迈出一步,我们个人的命运也许会由此而改变,保护地球、爱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正是从如何孝亲、孝国、孝天下众生和孝天地自然等各个层次,从小到大,从低到高去培养我们的德行,使我们的德行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仍是我们进行自我修养的精神食粮,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一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青少年思想教育范文5

[关键词]网络文化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存在。网络文化正在以自身的便利和优势极大地吸引着青少年群体的眼球,给青少年群体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满足,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群体存在着极其危害的一个方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面对网络文化的狂风暴雨式进攻,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所作为成为时代的课题。因此,面对新时代、新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地更新思路、创新教育方式,才能在面对极大冲击力的网络文化背景下提高青少年的思政政治教育工作。

1网络文化的特点

1.1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科技的产物,网络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引领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网络文化当然也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念,在互联网技术快速的发展下,网络文化的内容、形式和价值观念都会在不断地变化和升级。

1.2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相对传统的文化形式具有很多新时代的不同点,无论人们怎样概括和总结网络文化,当时网络文化最基本包括这几个方面:1.超时空性。2.兼容性。3.多元性。4.普及性。以上几个基本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的一些特质,也是网络文化风靡的一个原因。

2青少年网络文化的特点及现状

网络文化在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青少年网络文化是这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青少年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主要创作者,网络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在青少年网络文化的传播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规范和指导。一些低俗的文化打着网络文化的旗子对青少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网络文化拓宽了青少年的知识面,使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了阅读效率,网络文化增强了青少年群体的交往能力,提高了青少年的交往信心,加快了青少年社会化的步伐,最重要的是提高了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看到网络文化积极一方面的同时也不要忽视网路文化对青少年不健康发展的一面。在网络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刻,抵御和反对网络文化都是不现实的,通过网络文化的不利影响的梳理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使青少年过于沉迷于其中,网络文化尤其便利快捷,这很容易引起青少年对网络文化的青睐,青少年面对巨量的网络文化,他们眼花缭乱,容易被这多彩的东西所吸引进而沉迷其中。在沉迷其中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文化造成了青少年的性格扭曲,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青少年很容易得到他们所想要的并且海阔天空的畅想,可是在面对真实的世界时,他们并非随心所欲地实现理想,这就造成了青少年极大的心理反差,最终造成了青少年的性格扭曲,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在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影响下,再加上青少年处于人生的不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些纷繁杂乱的文化难免污染了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选择。

3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面对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不利的影响,各级政府、家庭和教育工作者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来帮助青少年走出网络文化负面的影响,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走在最前列,用最新的思想理念武装青少年头脑,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使青少年走出错误的思想误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利用好网络文化,做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3.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占领网络文化的制高点

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是培养新时代建设者的主要渠道,在网络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抢占制高点,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在网络系统里占领文化主战场。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主动把自己的教育融入网络技术手段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质,能够很好地驾驭和利用网络,在网络中开展文化引领、批判工作,能够在多变复杂的网络文化中为青少年指明道路、指点迷津。

3.2大力造就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在网络文化以势不可当之势风靡的时候,每个人都被卷裹其中,更不要说青少年,他们心智不完全成熟,认识问题还不全面,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在海水一样的网络中游泳的人要有健康的水源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大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时代的要求。对此,需要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主体和重要的场所,三者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3.2.1家庭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需要高度重视。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人生价值观念形成,未来成才与否的最重要场所,家庭不是一个简单提供吃喝的地方,家庭是人生理想杨帆的起点。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家庭的潜移默化,没有家庭的文化熏陶,一个人要想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是不可想象的,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在历史上有所贡献的人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好的家教家风文化的耳濡目染。历史上的“精忠报国”,钱氏家族等都是杰出的代表,究其渊源都是好的家教家风所带来的。在如今,网络文化带有很大诱惑的背景下,家庭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必须要身体力行,不要给青少年一个反面的影响,要节制利用网络,要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文化,要多关注青少年平时上网都看了啥,要及时纠正和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大力营造健康有序,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远离暴力、色情等网络文化。3.2.2学校要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开展网络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机构,每个人在现代社会都离不开学校的系统教育。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完善个体的人格,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提供一致性,因此,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如何生活下去,还有更深的如何活得有意义,这种有意义也不是个体自己的意义,必须是社会和个体意义的结合和双层的实现。学校教育第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清晰的社会引导性,学校教育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系统性,学校教育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可控性,基于以上这三个特点,学校教育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更面临着挑战,更加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学校对青少年教育的目的。面对青少年的认知和传统的认知方式不同,学校系统的教育,引导教育和可控的教育都需要面对网络文化这个新兴的事物做出积极的调整,单纯的说教和填鸭式教育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对网络文化教育中要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发挥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通过自身的参与去体会网络文化中的优势和不好的一面,通过主题活动的感悟,这样的教育效果远远胜于课堂的说教。3.2.3全社会要达成共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铺路。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是人们交流的产物,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社会具有育人功能不会变,好的社会环境使人健康、积极成长,体会到人的快乐,相反,不好的社会使人压抑不快乐。青少年生活的社会环境就像空气一样需要清新而不是压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此,社会要达成共识打造好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高维峰.基于社会原子化背景的新媒体重塑青少年价值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4).

青少年思想教育范文6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青少年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对增加学生学科知识积累,拓宽视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均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随着多种先进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快速发展,网络化信息技术逐渐融入和渗透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其中尤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表现的更为明显,对其个人学习和成长等均具有一定影响,利弊各异。本文主要从网络化对青少年思想的影响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并探讨了网络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网络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逐渐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其身处并成长于网络化生活环境中,极易受到网络信息影响,虽然快速、便捷的网络技术可拓宽青少年文化视野,使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促进其个性化发展,但其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如青少年道德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薄、沉迷网络无心学习等,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故当前环境下,笔者结合这一社会现状,积极思考和探索新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以纠正其不良思想,帮助其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自律意识

从本质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其涉及面广,内容复杂,与青少年的思想发展与政治观念的形成等联系密切。故现阶段,各级教育部门需对青少年进行网络信息教育引导,加强其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认识,以培养其自律意识,做到健康、文明上网。当前环境下,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需提前了解和明确教育目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教学重点,重视并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充分结合青少年好动、活泼、好奇心重等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信念教育活动,以吸引青少年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思想政治教师可在校内开展一些“公益讲座”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或者学校可聘请教育专家在校举办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文明健康上网”、“如何正确运用网络知识”等,使青少年在参与课堂教学或知识讲座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促进其思想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还需注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向青少年宣传与“网络”有关的相应法律法规,培养其法制观念,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与自律意识。

二、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

当前环境下,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均需以学生为中心。故现阶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充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科学、灵活的课堂教学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首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需尊重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通过向其讲解网络来源、功能、生活应用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青少年、网络、社会等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加强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使其占领“思想政治”网络阵地,引导其成为网络生活中的主人,以顺应时展,满足青少年学习需求,并帮助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其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构建“网络教育平台”,开拓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开辟和占领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由原来的“平面化”、“单向化”发展至“立体化”与“交互化”,使其能够在轻松、平等的网络平台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进性与便捷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关心爱护青少年,促进其健康成长

对于青少年来讲,其身心发展尚处于断乳期,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极易产生孤独感,导致其心理闭锁,与教师、家长、朋友之间产生距离,不愿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思想与情感等,此时网络便成了大多数青少年最佳的倾诉、交流与情感寄托对象。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多关心爱护青少年,以情育人,引导其助人自助,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教师需多与青少年进行交流,了解其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个人性格,并在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中做到尊重、信任、帮助、爱护与理解青少年,在此基础上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友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互相之间的情感,使青少年愿意或乐于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积极内化教学内容。其次,由于大多数青少年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该课程教学并未发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故现阶段教师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需及时改进和革新教学方法,并重视情感教育,以增强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政治思维与道德品质。

总之,对于青少年来讲,快速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其思想影响较大。故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教育机构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意识,并重视其教育主体地位,加强其对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同时教师还需关心爱护青少年,以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何丽娜 单位: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青少年思想教育范文7

1.1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影响和作用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不同家庭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也不同。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素质的局限性等各种原因,未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错误价值观往往是青少年不良习惯形成的重要诱因,这就要求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1.2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和作用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成为他们心中的楷模。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仍然处在“摇摆不定”的阶段,他们在面对一些现象和问题时仍不能做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和分析。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本身存在着不良的癖好,如酗酒、等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在子女面前毫不避讳,这些不良的行为举止被子女看在眼里,很容易效仿。

1.3家庭周边环境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

家庭周边环境也是父母对子女教育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周边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家庭周边开设的娱乐场所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个别青少年由于沉迷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逐渐变得萎靡不振、意志消沉,这种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也不利于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2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家长仅重视青少年智力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其道德素质的提高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学校和家庭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评定学生,这就使得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仅重视和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了其道德等其他素质的培育和提高。青少年教育,只有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综合发展,才称得上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这种教育才算是合格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也不应忽视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地位。

2.2家庭中物质生活丰富多样,但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

当代青少年的物质生活状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衣食无忧。这种生活状况下的学生追求的仅仅是对现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占有。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一些新的优秀思想潮流毫无兴趣。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受社会的整体氛围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家庭单纯重视青少年物质生活保障所致。在物质生活丰腴和浮夸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们已经不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发展,注重物质的占有和享受,不思奋斗,追求奢侈,嘲笑简朴等“去崇高化”的错误言行大行其道,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与家庭生活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及其满足有关。

2.3家长因自身素质的限制忽视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对子女的成长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部分家长未能及时跟上前进的步伐去提高充实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对子女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3在家庭教育中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3.1引导青少年的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自觉性

部分家长认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任务和责任,忽视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不仅是家庭内部的私事,同时也是社会赋予家庭的职责。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增强广大家长为国育才的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理念,以保证家庭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2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但是我们要善于教育他们———这都需要才能和广博的生活知识。”在家庭教育实例中,很多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不注重了解子女成长的规律和内心需要,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在对家庭教育进行调查和研究中,多数家长表达出其对于子女教育的困惑和担忧,时展和社会进步需要家长与时俱进。家长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现状,采用正确且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3.3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家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由于其处于模仿性极强的阶段,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的举止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他人而来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注重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正确的言谈举止来树立良好的榜样,为教育子女做出表率作用。这就要求家长要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最佳的行为方式,通过明断是非的能力,以正面力量影响和教育子女,以德树人,以德树威。

3.4重点把握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时,家长应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各阶段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思想道德教育,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人的教育、习惯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抗挫折的教育。

3.4.1做人的教育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应试教育下,我们不能仅仅追求青少年文化课分数的高低,而忽视了对他们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无数实践和实例证明,仅仅在文化课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培养的青少年未必能在成长路上一帆风顺,如留日学生机场杀母案等实例,暴露了在家庭教育中忽视道德培养的恶果。在对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如家长注重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等做人教育会帮助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2习惯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无数实例表明,成功人士均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长也要注重对青少年良好习惯的培养。一些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表达了其教育的难度和力不从心。结合子女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早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父母教育的及时有效。在家庭早期教育中,如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为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埋下有利的伏笔,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会因此受益终身。而如果不重视早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今后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困难重重,同时也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3.4.3理想的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并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向往的追求。崇高的理想犹如一盏前进路上的指明灯,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人们才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远大理想的树立不仅为青少年奋斗过程树立了重要目标,同时也是他们前进的不竭动力。家庭教育中,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生活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前进的动力,从而保障其健康成长。

3.4.4抗挫折的教育

家庭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也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必然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困难。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他们多是在父母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一些家长甚至为子女成长全程“买单”,使得子女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无能为力,不能自理,甚至采取消极的措施和手段处理问题。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要积极培养青少年战胜挫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正确的心态,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克服问题,以培养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应培养青少年在战胜困难和挫折时适当的方式和方法,以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最后,应教育青少年在克服困难后及时作出总结和反思,以积累生活经验。

4结语

青少年思想教育范文8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要求。它深深根植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土壤之中,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而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认为,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是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它是国家对青少年的要求以及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重要性。他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表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014年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多年来,一批批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像你们一样在西部地区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贡献。”的这些话不仅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当代青少年社会担当的殷切希望,也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从历史上看,虽然古代封建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有其时代的局限,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美德,如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是鲜明的写照。从现实来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确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坚持着集体主义的原则,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主张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无论从现实还是从历史和文化传统来看,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都是我们的主导价值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坚持以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公民为目标,既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现实的需要。然而,当前在经济市场化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下,有一些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中过于张扬个性,提倡自我的解放,有的青少年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理想,社会责任感缺失。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存在忽视个体利益诉求、用集体压抑个性的倾向。但是过分强调个人的价值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是极其有害的,突出表现就是当前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对政治的冷漠、对社会的疏远,如“宅男”、“宅女”就是其生动的体现。有的青少年成天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还有的为了满足自己的不当需要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些表现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轻视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强调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忽视思想品德的修养;重视自我的功利,忽视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青少年中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呼唤着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把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大批有责任感、有担当的青少年作为后备军,在当前的形势下,把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培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教育内容上顺应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时代要求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是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有着强烈的时代性特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以及历史和时代任务的新变化,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着力加强的方面,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内容,凸显出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动态性。

1.加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梦”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崭新课题,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在多个场合对“中国梦”进行了阐释,突出了“中国梦”为中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中国梦”本质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国梦”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梦”不是虚幻的,而是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在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对“中国梦”平实而富于意蕴的阐释表明“中国梦”是一个民族的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想,它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理想信念的具体化。对“中国梦”的阐释和一系列的观点,根据时代条件变化对青少年的要求,丰富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彰显了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教育,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的精神动力,引导青少年选择正确的成长和成才之路,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的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追求。一个社会要凝聚社会共识就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从立体的层面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指出:“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上,强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核心价值观关涉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共识,在多元文化竞争激烈的今天,只有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及校园建设之中。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非常重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放在文化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起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就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的阐述表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渊源,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依托,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新鲜内容。不仅如此,本人也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总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阵地,也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一方面可以丰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活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新传统文化,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4.重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

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表征着人们遵循人、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而改造和利用自然所形成的文明成果的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的集中体现,因此,生态文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和谐的一种文明指向。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对新事物、新观念接受能力强,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用教育的方式使其树立生态文明观能够取得更高的效率。因此,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环境状况、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生态和谐等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纳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能够更好地促进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

三、教育实现路径上注重实践育人和榜样人物的作用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就是采取何种方式向青少年传达思想道德教育理念和内容,从而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课堂理论讲授、理论探讨、案例教学等路径。在一系列的讲话和论述中倡导青少年到基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注重榜样和道德模范常态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等方面思想,开拓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路径的新思维和新视野。

1.实践育人,强调知行合一。

通过实践育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德育思想,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宁曾指出:“实践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源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过程,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客观规律、内化社会规范、强化思想道德观念并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这种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进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动活动过程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思想观念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在实践得到检验、强化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在谈到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时,除了勤学增加知识外,强调要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此,坚持与实践相结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线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坚持实践育人就必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将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切实解决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实践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是一本“无字之书”。理论学习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祖国和人民的需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关于实践育人、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指明了思想道德的最终落脚点体现在实践中,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典型示范,发挥榜样人物的作用。

通过典型示范,发挥榜样人物的感召作用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途径。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以品育人更具效力,这种力量和作用是通过活的道德榜样———人的影响而实现的,而榜样作为体现社会追求和道德规范的现实的具体的人,则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好的价值载体,榜样教育也因此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有效的形式。榜样示范主要是通过其人格感召力、情感共鸣力和行为带动力来凝聚人、鼓舞人、塑造人。教育工作者的榜样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青年学生而言,榜样示范的力量是无穷的。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对青年模范人物的高度评价和殷切期望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发挥榜样人物的示范,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与使命。2013年9月26日下午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这是总书记又一次强调道德示范的重要精神价值和意义。2014年“六一”儿童节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在谈及小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指出:“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少年英雄的故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也涌现了大批少年英雄。”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