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创新培训范例

青少年创新培训

青少年创新培训范文1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对于创造力能否培养的问题还存在着广泛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人类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才的稀缺是基因注定的,不可更改的,至少在基因工程启动之前的历史中是这样的……我们知道怎样摧毁创造力,特别是根据中国的经验;我们不知道怎样判断和促进创新潜力,即使囊括全世界的经验。”中小学生不能侈谈创新,这种观点在中小学教师中具有广泛的市场,在他们看来,创新成为正常教育教学活动不必要的负担。教育观念上的种种迷惘必然会最终反映到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五。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与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盛行的神秘主义创造观有关系,也与创造力科普工作不到位有关系,导致了对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必要性、可行性的质疑。事实上,包括创造力在内的人的素质发展是具有明显的连续性特征,即使会在某个特定的节点表现出明显的飞跃性特征,但也必定离不开一个量的积累。一个人的创造力不会在某个特定的人生节点突然出现,它需要一个累积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少年是个体科学创造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表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在14岁时要下降,在17岁时趋于定型。还有学者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创造力整体呈阶段性发展,在同一阶段内其发展呈连续性。青少年创造力从小学四年级起呈上升发展趋势,六年级到初一时水平明显提升,到初三时达到最高峰,进入高中后,其水平有所下降并呈稳定状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帮助青少年有意识地去完成个体创造力的累积过程。当今中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弊端之一是对创造力培养的重视不够。因此,青少年创造力开发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它是培养一大批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工程,更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石。

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理论阐释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误区:人才培养即教育是学校的任务,是教师的职责,其他社会主体的教育责任被严重边缘化。就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来说,普遍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情,殊不知学校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责任。我们从来不曾质疑过的“教育”和“学校”本身需要得到理性的检视。丹尼尔•科顿姆提出“教育是无用的”这一命题。他说“:如果我们打算全面彻底地思考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就必须想想教育的无用性……如果教育有任何价值可言,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教育是无用的。”这种观点无疑挑战了大多数人的教育常识,但却不乏其真知灼见。同样受到挑战的还有学校,家长们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尤其那些所谓“名校”,似乎就给孩子的人生买了一重放心的保险。盖托却提出了“上学真的有用吗”这一质疑,尽管这是针对美国教育和学校而提出的,但是,其独特的视角无疑能够引人深思。根据某研究机构的《中国在家上学研究报告(2013)》,国内约有1.8万学生没有在校接受教育,而选择了“在家上学”。学校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局限性,它难以独自完成其教育使命,以开发青少年创造力为旨归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建立和优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就是从大教育观出发,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以学校为基地,社会各类主体协调配合、共同开发青少年创造力的社会系统。它至少包括以下重要的构成要素:一是学校。学校依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面向青少年创造力开发,学校应当在教师专业素质、课程教学体系、教学设施设备等做出相应调整。二是家庭。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其创造力开发。三是企业。企业应当肩负起社会公民的责任,承担起促进教育发展的社会义务,尽其最大能力为青少年提供参观与实践的机会。四是社区。社区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环境,社区应当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学校开展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五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建立机制、搭建平台、统筹协调各类社会主体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六是群团组织。如团委、关工委、科协等组织应当多组织校际之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区域范围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七是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是地方的智库,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能够走进实验室、走近专家学者,亲身体验创新过程。八是科技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展览场馆都是人类创新成果的集中展示,青少年们走进科技场馆,能够从无形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建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实践

近年来,绵阳市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了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创新竞赛、创业实践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喜人。在科技博物馆建设、创新中心建设、乡村少年宫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投入,成效显著。在创新教育机构方面,绵阳师范学院成立了专门开展创新教育的创新学院和部级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西南科技大学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部级综合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绵阳市建有以展示中国核科技发展历程和展示“两弹一星”功勋获奖者及感人故事为主题的绵阳科技博物馆、绵阳市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担当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等。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由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体育局等单位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举办一次,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辅导员评选、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等;此外,2014年还增设了科技城“小发明家”评选活动。由绵阳市教育体育局根据中小学课程组织开展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为生活而设计”创新实践活动成果展、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绵阳市团市委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年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青年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当然,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科技创新教育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必要的协调统合,主要涉及的政府部门有教育体育局、科协、团市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中国科技城的科技人才、科研院所、科教场馆等科教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多为业余性质,许多单位缺乏专门的、高水平的指导教师;经费投入需加大,相关政策制度需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的层次较低,制作较粗糙,知识与技术含量偏低。

四、优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

绵阳市作为中国科技城,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这方面的工作还大有潜力。根据创造学原理和系统原理等理论,建构科学的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

(一)明确一个目标

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青少年创造力,倾力打造科技城创新文化。系统、科学的科技创新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能够促进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绵阳市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作为中国科技城,绵阳市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在“软实力”方面还需要提升。通过系统、全面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与实施,在全市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同时,带动中小学校、社区、教育机构的创新氛围,同时影响家长和教师,形成更多、更大范围的市民关心、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能够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中国科技城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搭建三个平台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是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需要搭建合理的创新实践平台以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三类:教育培训平台、实践活动平台、展示提升平台。

第一,教育培训平台。

科技创新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对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从现有的教育体系来看,传统的师范教育没有相应的创新教育师资,高水平的创新教育师资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是在教师培训方面,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力军,需要组织开展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教师不仅要学习创新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而且要掌握如何在校内外有效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二是在学生培训方面,应该在最大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的培训,并结合学生兴趣、需求、知识背景等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培训。三是在家长培训方面:可在有条件的学校中开展家长培训;可借助“绵州讲坛”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市民进行宣讲、培训。此外,在培训形式方面,可以借助“科技夏令营”“智能机器人培训班”“创造发明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通过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互动式的、体验式的不同方式,激发创新创造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活动平台。

实践活动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往往是各种类型的创新竞赛,通过竞赛来吸引青少年进行学习和实践,并从中启迪创意思路,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目前,创新竞赛包括多种类型,尤其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青年创新创业竞赛等。一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主要有部级、省级和市级三类层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环保总局等联合主办的青少年学生科技竞赛和展示。二是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活动是一项综合多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计算机编程、工程设计、动手制作与技术构建,结合青少年的日常观察、积累,去寻求自己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发展自己的创造力。三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是一项更贴近社会、更为复杂的创新实践活动。目前,国内有多个创新创业竞赛,例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2014年5月,绵阳市启动了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四是各类专题创新竞赛活动,例如:创意设计竞赛、航模比赛、劳技创新作品竞赛、“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都是激发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

第三,展示提升平台。

通过教育培训和创新竞赛,将产生较多创新成果。为了营造创新氛围,激励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创新实践,设置不同类型的展示提升平台,不仅促进青少年自身的成长,而且能够较好地营造城市创新文化。首先,设立“市长创新奖”,每年评选2至3名在创新创造或创新竞赛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少年,颁发市长创新奖。通过对获奖者的宣传报道,营造创新氛围。其次,设立科技城发明奖,每两年进行一次评奖,对突出的青少年创新发明成果进行奖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科学家”评选活动。此外,还可以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科博会上对绵阳市青少年的优秀创新成果进行展示。在绵阳市的新闻媒体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展示等活动,营造科技城创新文化。

(三)提供四项保障

为了确保中国科技城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力促进绵阳市创新文化的宣传,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中,还需要明确保障措施。

一是人员保障。

人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主体。在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方面,需要确保三类人员。首先,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市科技创新教育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其次,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专家委员会,聘期国内外科技创新教育领域的专家,由他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评审、指导等工作。最后,各类学校的“种子教师”,从各个学校抽选出骨干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然后回到原单位对其他教师进行培训培养,扩大科技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二是条件保障。

青少年在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时,需要一定的实验室、资料室等条件,因此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首先,在绵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设立开放实验室,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其次,遴选科技创新基地,将绵阳科技博物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绵阳国家科技城创新中心等作为基地面向青少年开放。此外,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借鉴北京市的“翱翔计划”、重庆市的“雏鹰计划”,设立专门的、系统的、科学的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三是制度保障。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还需要在制度方面跟进,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明确职责、规范经费使用、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创新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四是经费保障。

青少年创新培训范文2

关键词:群众工作;文化传播;社会和谐

在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过程之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和谐社会构建,深化素质教育等都是工作落实的具体体现,为了推动社会进步,以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加强对于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正确认识,从而转变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制度以及工作方法等,促进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良好进行。

一、加强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重要意义

事实上加强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创新不仅仅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同时从宏观角度上来看,也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引导,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全新的发展时期下,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青少年文化追求以及文化观念的变化,这是多种文化混合与更新的结果,所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需要提升青少年们的文化需求层次以及精神层次,给予青少年们较好的思想政治引导,帮助广大的青少年们坚定理想信念,同时避免外界文化强势挤压我国文化,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认识,对于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也要构建其认识形态的防护墙,从而能够在根本上推动我国青少年群众文化事业建设。所以加强青少年文化工作创新,不仅仅能够实现对于青少年自身的素质培养,同时也能够优化目前我国的社会文化方式以及群众文化工作,实现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意识的有效引导,并且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构建。

二、目前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现状

在群众文化工作进行过程之中,目前最为主要的问题还是无法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不能对青少年这一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群众工作,在发展渠道以及文化阵地的挖掘方面往往还存在欠缺,仍然将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看成单一性质的工作,却忽视了群众文化工作的产业事业一体化等特性。另外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在进行过程之中是需要基于一定的资金投入与物质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我们青少年群众文化场所,如基层文化馆、青少年宫不仅文化设施不够完善,文化活动也无法普惠性的开展,我们只能举办一些小型公益性的文化活动,这样不仅制约着文化活动的开展次数,而且也会大大影响文化活动的内涵。因此加大资金与物质的投入力度,开展符合青少年的思想审美以及喜好的文化活动,落实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才是目前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过程之中的主要难题。因为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并不是仅仅是单一的事业工作,或是产业工作,而是集事业化、产业化于一体的群众性工作,所以很多的群众文化活动有滥竽充数、过多追求经济收入等现象,使得青少年的群众文化工作流于表面,不能够真正的实现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文化建设。而这些都是目前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所以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从目前的硬件设施、管理制度、工作体制以及工作观念等多个角度实现对于问题的优化与解决,从而满足目前青少年的发展要求,以此推动青少年群众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体系

在加强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创新的过程之中,首先需要优化青少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体系,转变工作方式,从管理向服务方向转变,通过建立完善的青少年服务体系,来实现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培育、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从仪式活动的丰富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为了增强青少年思想引导作用,需要加强仪式教育,形成思想教育的深化,例如入队仪式、成人礼仪式、入团仪式等,另外在实质性的服务上,也可以通过开展青少年培训基地建设、创业基地建设、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种活动,推动对于青少年的发展。另外作为信息传播最为迅速的各种媒体,在优化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体系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多种媒体的相应管理,从而实现对于广大青少年思想意识的保护,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服务平台,为青少年们的发展以及维护权利、保障青少年们的思想意识安全奠定相应基础,优化媒体报道的内容,控制整体的舆论导向,从而实现青少年群众文化信息的过滤。为青少年们打造一个绿色的媒体环境、网络环境以及信息环境。同时在优化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体系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其工作的基层性,应该在坚持以基层为主体的工作导向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于工程的深化,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同时扩大城乡区域范围内,对于青少年群众的覆盖面积,从而实现区域内的组织建设。所以群众文化工作服务者需要利用举办多种群众文化活动、优化信息环境以及扩大青少年群众覆盖面积的基础之上,推动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较好发展。

(二)加强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事业性与产业性的有机结合

想要推动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持续发展,就需要从事业性与产业性的有机结合这一层面进行分析,实现其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才能够推动其工作的进步,把握好事业化与产业化两个特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加强对于青年群众文化的理解。事实上青年文化有几种特性,例如无限性、反复性、叠加性、可增值性、可创造性以及推动性等。加强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这一过程是无形的,但是背后所延伸的链条是无限的,比如在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引导下,很多青少年“饮水思源、反哺故土、回报社会”在文化的叠加之后,实现了对于家乡的建设,并且还有很多青少年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引导下,都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实现社会发展。另外在青少年的文化活动之中,要保持其活动的本质与基本性质,不能够过多的追求利益,而是需要明确青少年们的培养目的,实现积极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输出,并且一些与价值的青年群众文化也能够对青少年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改变青少年们的理念与生活方式。所以需要拓宽文化活动的渠道,拓宽青少年的群众文化阵地,通过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满足青少年们思想意识的多样化要求,比如说在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的过程之中就需要对于人员配备、资源等进行合理化配置,通过立足文化的本体,明确市场热点,从而形成培训、服务、演出、市场等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信息公关环节、创意筹划环节的优化,在实现价值输出与青少年引导的基础之上,也能够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的前提下,满足经济核算的相应要求。实现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培养,加强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事业性与产业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使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实现多样、迅速、忙碌的繁荣景象。

(三)加强文化载体以及群众文化工作硬件设施建设

在创新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之中也需要加强文化载体以硬件设施的基本建设,比如青少年艺术馆、少年宫、青少年体育馆等等,同时在这一过程之中也要注意文化品牌的打造,利用品牌效应,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广泛性与群众接受度,因为品牌不仅仅能够提升群众文化的层次与品位,同时也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引导手段。所以在加强文化载体建设时也需要改善青少年基层群众文化设备,通过自身潜力的挖掘,实现群众文化阵地的扩大化,文化也是目前社会所提供的一种服务产品,所以利用文化馆建设的物质优势、器材资源优势以及服务优势等,综合带动培训工作、服务工作、管理工作的进行。

四、结语

在目前的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进行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不能够从根本上明确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要求,并且无法实现青少年基层群众的全面覆盖。所以需要在明确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对于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改进,可以通过加强文化载体以及硬件设施建设、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事业性与产业性的有机结合以及优化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体系等多种方式,实现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内容的有效转变。从而加强我国青少年思想建设,实现社会的和谐文化构建。

参考文献:

[1]陈玉平.浅析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J].华章,2012(9):287.

[2]王雪荣.关于开展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意义和措施的思考[J].赤子,2014(3):53-53.

[3]林子雄.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策略[J].魅力中国,2016(6):91-91.

[4]乌日妮.浅谈如何开展青少年群众文化工作[J].科学与财富,2016(3):623-623.

青少年创新培训范文3

关键词:体教融合;后备人才;培养

一、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我国各级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健康发展日益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但是在实践操作中仍然存在多层次的发展矛盾。面临当前我国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形势和社会环境需求,准确定位体育转型特征和发展任务,融合体育、教育与社会等多元化主体的协同治理能力,对于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一)政策、社会、学校的培养环境失真

当前,我国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普遍较落后,发展融合环境落后,导致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指导和引领思想。(1)制度实施环境的不足。近年来,国家和相关部门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在市区县的具体执行力度却严重不足,实施方案和办法无法满足青少年体育发展需求,在管理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竞赛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度不够,缺乏有效性、灵活性和科学性。(2)学校和社会环境无力。学校的“有体无育”、社会的“锦标主义”,家庭的“体育非主科”等观念对体育存在片面的理解,忽略了体育的教育功能,竞技体育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忽略了“健康第一”的培养理念,社会训练环境的匮乏导致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欠佳。(3)保障环境的欠缺。一些地区的青少年选材等方式较落后,对竞技体育人才输送渠道的单一性,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缺乏一体化的沟通和互助,导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链条短缺。

(二)制度建设失灵

体教融合需要以健全的制度作为保证,这也是推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1)培养制度上:在体教融合发展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宏观、中层培养制度较为完善,但是在实践环节中的具体落实制度还欠缺,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2)培训制度上: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师资队伍、教练员的专业水平、执教能力、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对相关教练员的选拔、晋升、培训、激励等管理制度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3)竞赛制度上:竞赛制度有待对青少年的竞赛体制、竞赛体系、竞赛内容等作出进一步的规范,竞赛内容设置的不合理会使青少年文化学习水平受限,竞赛体制的不科学会与“健康第一”的培养理念相违背,与体育发展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等相冲突,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4)激励与评价制度上:当前,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激励与评价制度缺乏科学合理性,激励与评价形式较为单一,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性,无法对运动成绩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起到积极的鼓励作用。

(三)培养机制失衡

体教融合发展环境中存在的层层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不同主体之间的职责、利益等冲突和矛盾,导致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缺乏“一体化”的运行机制。(1)体育与教育部门制衡缺失。二者在体育目标和体育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体育部门对青少年的竞技体育能力普遍具有较高的要求,在体育人才培养制衡较大,但是在教育资源上具有一定的缺陷性,而教育部门则具备充足的教育人力资源优势,但在竞技组织和管理方面却较为欠缺,因此二者之间的制衡缺失会严重制约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进程。(2)协同不利。二者由于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一定的博弈性质,导致体育、教育系统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划、不同实践培养举措,进而导致资源浪费、职责模糊、劣势凸显等问题的出现。(3)融合不畅。体育与教育部门没有形成统一的培养思想,没有建立融合性的发展策略,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引导、学制衔接、保障监督等方面没有构建协同的发展机制。另外,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缺乏权衡的发展共进机制。

(四)培养模式失新

探索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是解决现实困境的突破口,应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治理体系的要求,遵循青少年体育发展规律,深化体教融合的发展改革。(1)培养思路不新。面临青少年体育环境、运行机制、组织体制失衡等多方面的问题缺乏符合时代特征的创新性培养思路,现代化治理理念强调多元化的协同治理能力,需要秉承开放性的培养思路,实现多方优势互补,目前培养思路较闭塞,没有建立特色型的培养特点。(2)举措不新。针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选材、训练、竞赛、社会市场等多方因素的制约,体育、教育与社会组织未能形成统筹战略性的融合措施。(3)办法不新。体教融合过程中多元化主体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联动机制不够明确,职责分工模糊,未能采用高效统一的创新治理办法。

二、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

(一)深化开放融合的治理理念

总书记强调深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发展需要强调体育、教育、社会组织等部门的一体化融合推进,通过开放性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资源共享、组织优化、有机协调的治理理念,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营造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体教融合的发展新目标。体教融合理念不只是将体育与教育相加,而是坚定体教协同育人的理念,在教学理念、目标、过程和评价上始终贯彻二者的优势,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1)体育部门应转变“锦标主义”培养理念,要深刻认识到体育属于教育的特殊范畴之一,离开教育的体育失去了其本质意义,应将青少年体育能力主动纳入教育领域,并与之协调融合共同推进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建立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和品格塑造等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2)教育部门应转变“应试教育”的培养理念。体质健康水平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过度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思想使体育学科边缘化,忽视了体育育人的重要价值,因此应重新定位体育的重要性,加大学校体育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力度,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能力。(3)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为竞技体育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尊重、鼓励和支持青少年体育特长的发展需求,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遵循教育、体育服务于个体的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夯实目标融合的组织基础

体教融合的宗旨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体育与教育部门的功能和价值正在被进一步挖掘,各部门之间应围绕统一的培养目标,实现全领域、全阶段、全方位融合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1)健全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夯实传统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业余训练、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青少年俱乐部、体育活动培训服务等团体,为体育赛事、培训供给提供优质的服务资源,与社会体育市场建立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有利于提升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平。(2)充分挖掘“以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体育、教育与社会组织深度融合培养目标,秉承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实现不同类型学校间的有效联动,推动小学、中学、大学以及与特色学校之间的体育系统建立衔接有序、优势互补、资源调配的良好发展机制,协同配合实现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3)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参与和支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贯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致力于实现学生的个体特征、体质健康、人格塑造和意志锻炼等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资源融合的运行机制

新时代体教融合需要多元化主体协同推进,厘清各协同部门的职责,建立联动落实、配合、督导的运行机制,因此亟待建设新常态化下体教融合的一体化创新发展机制。(1)实现资源共享机制,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制定相应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可建立相应的资源共享机制,开展体育教学和运动竞赛中的体育设施、经费投入、风险管理、资源整合等协同发展机制,促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2)推动行业联动机制,制定相应的青少年体育工作练习会议制度,针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重大问题、举措,集中开展讨论与研究,建立相应的实施、督导和评估等联动制度,形成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与学校、家庭等协同配合的“四位一体”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格局。(3)推进赛事融合机制。统筹设计由教育、体育部门、社会组织等多元化主体参与的体育赛事,建立科学、系统的一体化联赛、选拔等制度,共同制定和完善青少年从小学到大学的竞赛体系;明确体育教育赛事系统的参赛资格、标准要求和认定制度,确保公平公正与公开性;完善赛事配套措施,确保等级与赛事的配套机制,有效实施竞赛等级的激励作用。

(四)推进措施融合的发展模式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首先应巩固学校体育的培养基础,其次重视体校培养的提高效能,最后在社会市场中进一步得到完善。体教融合的培养机制和组织体系需要建立在具体的操作措施中得以实现。(1)进一步推进和巩固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与教育部门要协同配合,共同为青少年营造、提供优质的各类教学资源,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青少年拓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和实践机会,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2)体校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了中坚拔高优势,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体校要结合育人根本理念,结合青少年发展特征,深化与教育部门的合作,突出体校育人的本质属性,从文化理论、竞技训练、道德培养等方面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3)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产业优势,为青少年体育服务开发相应产品,为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建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培训服务,提供校企合作机会,为学生提供科学化的数字化训练、健康管理、技能培训等服务,在体教融合改革下推进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互融互通。

三、结束语

青少年创新培训范文4

关键词:社会实践青少健康成长

当前,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带来很多方面的社会影响源,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能够让广大青少年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学习知识、锻炼意志、体验生活、感受时代精神,社会实践教育不同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后两者都是阶段性的,而社会实践教育则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不断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一.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第一,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仍处于转型期,快速变动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带来很多方面的社会影响源。必须通过开展青少年社会课程实践教育整合此类影响源,使他们朝着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方向发展。第二,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需要。发展社会实践教育,利于青少年在宽松自在的环境中激发传统道德教育兴趣,提高道德主观实践能力。随着青少年成长,社会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实践教育担负着为青少年提供学习和成长榜样等责任。第三,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是改善学业水平的需要。过去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忽略了包括社会认知的学习、社会经验的学习、社会情感的学习等等。第四,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是弥补学校教育理论课程不足的需要。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如:学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相脱节,学科之间的知识体系不完善,学生缺乏整合运用知识的机会等等,都需要由社会实践课程教育来配套和补充。

二.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现状

(一)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据调查了解,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在寒、暑假开展实践活动。在校期间,绝大多数小学已经把综合实践课排上课表,按照有关规定,作为重要的必修课开展,情况良好;初中、高中的学生开展实践课程的情况较少,与升学压力、学习时间有一定关系,课余时间多用于辅导班,自主利用时间较少。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1.学校统一组织。如户外春游、清明节扫墓;2.家庭安排。如:外地旅游感受风土人情、参观博物馆、文史馆等;3.社区组织。如社区志愿服务、居民宣传动员等。青少年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且实践活动缺乏创新性、连续性。

(二)大学社会实践教育。据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参与度较强,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明确要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算在课外学分里面,必须在学习期间修满才能毕业。问卷调查显示,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观目的而言,45%的学生是“为就业做准备”,30%的学生是“关注、了解社会现实”,15%的学生是“结交朋友”,10%的学生是“赚点生活费”。显然,服务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定位要求。尽管各高校努力结合自身特色设计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是自上而下的组织行为,又传承多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大同小异,活动模式千篇一律,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且高校的经费保障不充分,资金有限,成为制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青少年实践教育。青少年实践教育指的是校外教育机构如家庭、社区、公众舆论、社会传媒等在学校教育之外,利用青少年的课外时间和节假日,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实践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向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促进全面、健康发展。1.当前形势的社会青少年实践教育。作为青少年实践教育机构,如家庭、社区、舆论、社会媒体等在开发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是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实施教学的场所,而家庭和社区是青少年生活、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2.家庭教育的现状。趋利现象较多,传统结构中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重要,参加社会实践是浪费时间,会影响孩子学习。忽视青少年的心理感受。较多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真实感受,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视孩子为私有财产。较多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喜欢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坚信“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老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家庭氛围不和谐,孩子的身心发展受阻。3.社区教育状况。社区在社会青少年教育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在社区开设的青少年“四点半课堂”“周末公益影院”“爱心读书角”等,社区党员与青少年结对帮扶、社区普法宣传、居民日常垃圾分类等志愿活动,就是面向社区青少年设置的平台。但是目前社区的活动主题较杂乱,没有针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活动组织,活动开展成效不甚明显。4.公众舆论和社会传媒教育的问题。时代的发展、网络科技的普及,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网络上海量信息良莠不齐,青少年由于好奇心重、易冲动、自制力弱,容易受到不良舆论的蛊惑和诱导,网瘾、、性侵害、网络暴力等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致带来吸毒、偷窃、早恋、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建议。1.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管理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地方教育部门应指导督促学校落实,引导学校建立起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保障社会实践教育的专业性、严肃性;优化综合实践课程内容,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从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来综合组织。2.注重教师培训,提高社会实践课程实施的针对性通过开展系列新课程师资培训,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如实践理念、新课题研究等活动来提升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课程改革,研究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消除守旧心理,大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敢于创新创优。3.学校要加强课程整体规划、完善课程管理机制社会实践课程要常态化实施,离不开学校对该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此外还需要有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如教师管理制度。学生课程评价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等,使社会实践课程走向规范化。4.齐心协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化的教育改革实践,其课程实践资源广泛蕴含于学校之外的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中,这就要求社会相关部门和所在社区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为社会实践教育创造良好的实施条件,构建出便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环境和全社会重视和关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

(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1.社会实践基地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地区的社会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基地所在地的课程资源,构建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丰富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地域文化为主线,开发多样化课程,基于自然环境开放课程,课程的内容应该突出实践教育功能、创建特性模块。2.丰富社会实践教育载体。积极构建新的组织机构或模式,促进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的事实和拓展。譬如加强青少年宫建设,开展“小小少年游学记”、“童绘中国梦”、“故事大王比赛”等特色实践活动;坚持与公益活动相结合,经常性开展“爱心1+1”结对共建、“城乡少年结对关爱”、“快乐书屋村小行”等志愿服务,拓宽实践教育资源,让更多的青少年从中学到知识、开拓视野、从小培养志愿服务精神,立志回报社会。3.建立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机构发展的资金支持良性机制。建议政府主导和监督运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起支撑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机构发展的资金或基金。政府依法管理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机构使用基金,开展公益活动,而由社会筹集的基金部分所产生的增值,要按照市场规定分利,从而吸引政府之外的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到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机构中来。政府可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发放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专项资金,鼓励优秀的社会组织承接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项目,优化社会资源,合理利用专业人士开展专门性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4.建设面向农村青少年的社会实践教育机构。建议以基础设施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或其他阵地资源为依托,整合农村现有的优质宣传文化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技服务站等教育资源,配备社会实践基本的设施设备,建立乡村青少年儿童活动场所,为农村青少年方便参加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提供条件。在农村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机构实施运行中药充分发挥市青少年宫等城市青少年实践教育活动阵地的引导作用,与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紧密联系,在乡镇建设留守儿童关爱阵地、乡村青少年读书站等,与大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苏北计划”等活动结合起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活动内容,使城乡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发展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是一个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造福民族未来的崇高事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各界要站在时展的前列,立足当地青少年发展实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精神,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做出实效,做出影响,牵动全社会,推动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高素质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邹?.关于加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参考,2019(6).

2.候志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思考【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4).

青少年创新培训范文5

关键词:体育舞蹈;青少年;形体塑造;生长发育

一、体育舞蹈含义及特点

(一)体育舞蹈的含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兼具艺术美和体育竞技精神两者优点的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够增强体魄、锻炼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认知,增强形体美。体育舞蹈训练过程能够塑造形体美、艺术美等多种美。体育舞蹈种类繁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华尔兹、探戈、狐步舞、快步舞、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以及粗犷豪迈的斗牛舞。可谓是多种多样,各有侧重,风格迥异。

(二)体育舞蹈的特点

体育舞蹈与其他舞蹈相比,有相似之处。比如对基础的舞蹈步子以及相关专业知识均要求严格。因此,教师以及学生在进行体育舞蹈培训和学习时,要授予基础舞蹈知识的高度重视。打好基础,坐实基础功夫。加强相关基础动作舞步的规范化训练,提高体育舞蹈最终成果的完整性。其次,与其他舞蹈一样,体育舞蹈同样对相关配套组件的要求很高。和一支专业的舞蹈一样,完成一支完整的体育舞蹈需要相匹配的服装、妆容、形态以及背景音乐的加成。另一方面,与其他舞蹈不同的是,体育舞蹈兼具体育性。体育舞蹈融合了竞技性质和体育性。其中竞技性指的是运动员在经过长期严格且刻苦的训练之后能够报名参加各式各样的体育舞蹈比赛,从而在实战中不断锻炼自己、提升专业能力。[1]

二、体育舞蹈训练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人体的形态体态只有一小部分由基因决定,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和练习来加以改变与调整的。尤其是正在型塑身体关键时期的青少年,青春期正是塑造身体形态以及体格的关键期。一旦忽视了这段时期的训练,那么将会对以后的成长带来永远的影响。因此对于一些想要拥有良好体型的人来说,把握好“黄金时期”,加强对体型以及体态的训练不仅能够改变基因带来的一些“缺陷与不足”,更能够使得广大青少年拥有完美健康的体态。体育舞蹈作为兼具体育与舞蹈两者优点的运动,不仅对于青少年的形体塑造起到优化作用,而且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均衡发展。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改善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格外重要,尤其对于正处于“黄金成长期间”的青少年。一旦没有把握好这个黄金期,就会影响往后的健康成长。体育舞蹈不仅塑造学生韧性柔软性,满足家长以及青少年对美的追求的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健康的体格和强健的体魄。适用于广大青少年,满足女生对美的追求以及男生对健美的需求。因此,学生家长和学校要加大对广大青少年体育舞蹈的训练和学习。[2]

(二)提高青少年形态美

作为发育“黄金期”的青少年,身体进入发展的不稳定期,各个部位都在进行变化。具体表现为:男子柔韧性降低,而女性会因为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导致肌肉当中的水分增加,从而拉低柔韧性。而胸腔功能则有所差异,具体表现为,男性心脏功能发展欠缺完善;而女性却表现出稳定的心胸功能。因此,针对男女性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体育舞蹈最能够满足青少年身体特征。并且在更大程度上满足青少年对形态美的需求。

(三)增强青少年竞技精神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融入舞蹈元素的竞技项目。刻苦锻炼之余,还经常参加一些竞技比赛。在赛前准备阶段,可以培养青少年坚韧不拔、刻苦训练的精神品格;赛中可以锻炼青少年良好的心态;比赛结束后还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相关心理素质等。培养多种能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未来的学习以及成长之路上,为成功成才铺路。并且还可以培养广大青少年加强与他人的配合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在社交活动中打磨成长。

(四)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体育舞蹈在推进青少年身体素质茁壮成长的同时,还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身体身材。能够给广大青少年带来身材自信,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爱美”的阶段。“容貌身材”焦虑往往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有必要加大体育舞蹈训练在学生中的推广力度,给广大青少年带来健康的同时,也送去自信,助力广大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能够更好地助力青少年未来的成才发展。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并不是单一的体育形式。由于体育舞蹈教学涵盖了音乐、身体、健身、美学等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参与体育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升华学生的精神,陶冶学生的灵魂。在体育舞蹈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体育舞蹈动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此外,学生在参与体育舞蹈活动时,可以通过相互互动和学习来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三、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体育舞蹈了解较少

在开展体育舞蹈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青少年体育舞蹈缺乏全面的认识,认为体育舞蹈只是单纯的舞蹈。此外,在体育课程学分要求下,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只是满足学分要求和学分绩点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体育舞蹈的相关内容和知识。此外,许多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教学重视不够,很少对学生进行理论层面的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态度。这不利于他们积极正面的理解。

(二)教师专业能力薄弱

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与其他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教师的舞蹈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然而,目前大多数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能力比较薄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培训。这就造成了当前青少年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教学设备不够齐全

体育舞蹈教学不仅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且对教学设备也有具体严格的标准。要求必须有较大的教学场地进行教学,并有相应的音频、舞鞋等教材。但是在现阶段,很多学校没有合格的教学场所,很多教材只能由学生自己购买。这样一来,一方面阻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又会降低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四)场地设施不完善在体育舞蹈形体课的教学中,通常对教学环境和设备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地板。必须选择安全、环保、经济、实用、舒适的材料。在设备上,多选择多媒体设备、手柄、音响等。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许多学校的舞蹈教室设备不齐全,整体环境相对较差,导致整体教学失败。同时,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教室,取而代之的是体育馆,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五)缺乏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

通过调查发现,健身课程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体育舞蹈课的教学中,我国还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在体育舞蹈课的教学中,仍有许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体育舞蹈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由健美操、体操和其他运动的老师教的。这些教师通常是通过网络上的相关信息来学习体育舞蹈的相关内容,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动作叙事和知识理论的学习不够专业,导致学生在体育舞蹈课上学习的整体素质较差,也影响了后期体育舞蹈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体育舞蹈教学课程对青少年形体塑造的教学方法

(一)加强学生柔韧性的训练

柔韧性是舞蹈学习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提高学生舞蹈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柔韧性的培养。例如,在一些舞蹈中,为了完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舞者需要有良好的柔韧性,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腿部、肩部、腰部等身体动作的训练,以保证高质量完成各种动作。此外,在舞蹈练习中,学生会出现韧带拉伤等各种损伤,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因此,在日常体育训练教学中,学生热身后,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坚持按部就班的原则,引导学生做各种韧带伸展的基础训练,如臀部压、腿部压、腰部压、肩部压等。

(二)加强学生芭蕾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芭蕾基本功的训练是各种舞蹈教学的基石,对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和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在人体舞蹈的训练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基本芭蕾舞技能的训练。在体育训练中,芭蕾的基本技能主要体现在身体上。具体可分为把上练习、把下练习、地面练习等几种训练方法。

(三)基本体能锻炼

在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具体训练中,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腰、腹、肩、腿。在这个过程中,培训内容比较复杂。因此,在培训的具体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体育舞蹈训练的有效路径

(一)打造一批高质量教师人才队伍

教师作为传授体育舞蹈训练知识的主体,其专业知识的高低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广大青少年的训练与练习成果。一个拥有丰厚知识储备以及长期实践经验的老师能够有针对性质的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从事自己擅长的训练项目,还能够更加轻松的拥有良好的体态。而一个缺乏经验与知识的老师则难以准确的看出学生的优点与特长,“囫囵吞枣”式的向学生们灌输体育舞蹈知识。长期下来,不仅没有明显的成效,还严重的打击和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舞蹈的热爱,形成不好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高素质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人才队伍,加强对体育舞蹈训练的支持。为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作为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老师,应当首当其责,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利用班后时间多多进行体育舞蹈练习与培训,加大与同事之间的交流,相互成长促进。定期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中培训活动,态度认真,积极对待,不应付。其次,学校要为广大教师提供机会进行培训晋升。安排广大教师定期进行集中培训活动,并且将培训结果以及培训期间的表现作为晋升考核的指标。刺激激励广大教师认真对待培训活动内容。另外,国家相关部门也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顶层设计层面规范体育舞蹈教师的从业资格与招聘渠道。对于体育舞蹈教师的选拔,要进行更加严格规范的规定。提高相关从业教师的门槛,将真正有实力有能力的人选拔上来,真正做到为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卓越成长负责。

(二)加强对青少年形体的训练

体育舞蹈的训练能够对青少年各个部位进行锻炼,起到塑造作用。而形体训练多侧重于外界对身体的刺激,从而使得肌肉得到锻炼。体育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训练的运动,不仅能够锻炼青少年的身体形态,纠正不良坐姿站姿,还能够美化青少年的形体。可谓是好处颇多,以肩颈部位的锻炼为例子:处于青年期间的孩子们,正处于学业压力负担重的时间段。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使得广大青少年的身体难以得到训练。尤其是长时间坐在凳子上以及趴在课桌上看书,缺乏课外活动对身体疲劳的缓解,稍微有一些空闲的课余时间也会纷纷选择去看手机,玩电子游戏,加剧身体以及视力的负担。很少有时间主动去进行室外活动锻炼,放松身心。这样长时间下去,不仅影响学生的视力,还会导致学生的颈椎以及身体素质的下降。侧重于练习和锻炼肩颈、脖子以及整个身体部位的体育舞蹈能够很好地改善这种困境与难题。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肩颈部位,拉伸身体的各个部位。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对肩颈部位的肌肉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3]

(三)重视学生体育舞蹈课程的理论教学

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缺乏好奇心和新鲜感,对体育舞蹈没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很多学生在后半段的教学活动中会出现兴趣低、学习不认真等问题。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进行理论教学与体育舞蹈对学生有关,如体育舞蹈的类型,区分不同的体育舞蹈,标准等,以保证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体育舞蹈。

(四)创新教学内容

青少年创新培训范文6

【关键词】武汉市青少年宫;群众文化建设;公益活动

武汉市青少年宫建宫60年来,常年开展一系列富于时代性、体验性、创新性、教育性、普惠性的公益活动,深受武汉市广大青少年喜爱。常年来,通过努力,在推动青少年群众文化建设中,重点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办宫宗旨,承担起引航育苗的工作责任

武汉市青少年宫是武汉市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我宫兑现了“一切为了孩子”的诺言,始终坚持引航育苗的工作责任。(1)每年有一百多万名青少年参加我宫主办的各类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坚持寓教于乐、百花齐放。(2)夯实校外教育阵地,抓住校外教育的客观优势,使青少年在校外教育广阔空间尽情驰骋。把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工作,加快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3)我宫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专业优势、阵地优势、场地优势、灵活优势使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接受应有的教育和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合格地培养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以“普惠”为原则,大力开展公益性的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活动

我宫多年来秉承“普惠公益”原则,开展公益性演出、专业兴趣培训、科普展览、示范倡导、文化传承、特别关爱公益课堂、红色旅游、比赛交流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校外教育文化生活。(1)几十年来,我宫逐渐打造成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理论与技能相统一的青少年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我宫的吕锡三纪念碑,成为全市青少年革命传统的教育阵地;“友谊杯”乒乓球比赛、水上世界安全救护知识培训、万张游泳票暑期大赠送活动;“梦之翼”特殊群体青少年以及贫困家庭、农民工子女爱心课堂;周末公益大讲堂交流活动、月末音乐会、换客欢乐汇极大地丰富了青少年校外文化活动。(2)常年开办的美术、书法、舞蹈、声乐、器乐、语言、科技、武术、球类、棋类、劳技等50多个门类的素质教育培训班,六十年来丰硕的教学成果积攒下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度。(3)近几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宫普惠公益活动更是精彩纷呈,受惠者众:“与军运同行闪动金秋”“逐梦前行拥抱新时代”“美丽武汉我的家”“关爱留守儿童助力健康成长”“情暖童心暑期安全伴我行”“来少年宫与老爸一起嗨”“喜迎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春风拂面佳节乐享文化餐”“为市民送春联”“暑期地质科考夏令营”“奇奇亲子嘉年华”等武汉市青少年素质教育系列公益活动,真正做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为全市数百万青少年增长见识、展示才华、提高综合素质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树立精品意识,致力于打造我宫环境文化新风貌

武汉市青少年宫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环境宜人,多年来,在政府和社会的关怀下,配备了专业艺术综合楼、音乐厅,近些年来,更是树立精品意识,为各类专业教学用房、活动场所进行专业改造,提档升级。为青少年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

四、建设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市级青少年活动阵地

武汉市青少年宫除了建设校外素质教育阵地外,还组织起多个青少年社团和活动平台,承担了辐射、示范、指导、服务武汉市的基层和武汉城市圈所属城市青少年活动场所,以便于更广阔的地开展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工作。

五、关于武汉市青少年宫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多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武汉市青少年宫已经打造成硬软件全国同系统数一数二、精品品牌牢固树立、辐射面广影响巨大、“普惠公益”深入人心的格局,正向精耕细作的模式转型。此转型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值得深思、亟待解决。(1)武汉市青少年宫在越来越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中,邀请了大量的志愿者。志愿者也以大专院校的青年居多。这些志愿者是自觉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付出自己的时间、心力,为文化活动提供自己的专业知识、场地联络、活动服务等与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相关的教育性工作和机动性工作是不少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宝贵的人力资源。目前缺乏配套的志愿者的管理经验,经常是临场请人,往往出现志愿者经验不足、容易造成帮不上忙,浪费宝贵人力、时间的混乱场面,志愿者的资源宝库没有系统建立,让宝贵的人力资源白白流失。(2)特殊青少年、贫困家庭、农民工子弟的爱心课堂课程不够系统,缺乏延续性,近几年由老师们免费上课、奉献爱心。而北京市自2010年就开始探索政府购买青少年工作服务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发展,逐步形成北京市青少年社会服务政府购买工作的基本框架。武汉市青少年宫如果也采取政府购买模式,会更多地普惠到需要特别关爱的青少年,形成更为系统、有延续性的公益活动,也为武汉市政府分忧解难,便于政府更多地提供多元化的公共供给。(3)校外素质教育可为青少年文化活动提供更多配套相关的专业指导。大的方面,如家长们渴望的人生规划路线图的制定,如果孩子有艺术天赋,将来的人生该如何规划?顺着这条规划,如何设计校外培训和艺术活动的参与?在这条人生规划线路图的培养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家长和孩子如何应对?这样的专业指导是家长们和孩子们渴求的。另外还有,除开学校的专业学习应对高考之外,家长和孩子们迷茫如何正确树立人生观以应对将来复杂的社会挫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小的方面: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关爱社会环境,如何尽自己微薄之力求助他人等等校内较少涉及的专业指导。(4)如今互联网大大普及,青少年群众文化活动,因为时空的限制,大可转移到互联网上,目前,此类活动在我宫尚属空白,有广阔的空间进行开发并能惠及到更广大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中共武汉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意见.

[2]徐建生.银杏树下.

青少年创新培训范文7

一、科学教师:科学教育的第一资源

提升乡村科学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是解决师资问题。科学教师与一般学科教师不同,他们可以说是科学界在科学课堂上的代表,不仅要懂得一般教学知识,还要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精通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因此,要对乡村科学教师的培养环节给予特殊关注。加强乡村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其核心素养。进一步加大现有“国培计划”中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要扩大乡村科学教师的培训范围;充分利用互联网,利用好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中的资源,创新培训模式;深化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协同培养机制,聚焦科学教师的日常实践,提升教师们的专业核心素养。激发乡村科学教师的内生动力,提升其教学能力。只要勤于思考,乡村地区的科学教育也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不少乡村地区的科学教师在弥补科学教育资源不足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挖掘当地科教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小学。学校坐落于山脚下,学生抬头就能看到山。科技教师充分发挥山区的优点,积极开发科学教育资源,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计了合适的校本科学课程:一二年级,主要让学生认识身边的植物、了解植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三四年级,让学生进一步走近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开设植物的种植与栽培、植物的收获与储藏等动手实践的课程;五六年级的学生则学习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采收与加工等。这样的科学课,不需要高级的实验器材、复杂的仪器,就开展得很好。学生们通过以“认识植物”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了解和认识了身边的植物,特别是山区的药用植物,还能指导家人、邻居栽种药用植物,农民因此增收,学生也因此切身认识到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因地制宜的科学教育课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热爱家乡,还有效丰富了其科学知识、提升了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养成。

二、社会力量:丰富课程资源的重要依托

为解决科学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乡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育部门及各类组织团体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启动了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重点面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680个县)配置农村中学科技馆。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为每所农村中学配备价值30万元的优质科普展品,通过教师培训,让学生们能够在玩中学、做中学,充分体验科技的魅力,享受科技的乐趣。此外,教育部开展的“圆梦蒲公英”暑期主题活动、中国科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农村青少年校外教育项目”也在培养农村儿童的科学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学校、教师应把握此类契机,在参与的过程中认真学习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组织科学课程、开发科学教育资源的能力。送教到乡村不失为一条好的路径。2019年,中国科普研究所曾为山西省吕梁市岚县一所乡村小学的学生开办了一次STEM主题夏令营。夏令营活动以创意车模大比拼为主,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形式开展。学生们为了实现“制作一个从高坡上滑下就能跑,且尽量跑得远的小车模型”的目标,经历了组队、设计小车模型图、制作小车、探索小车能够跑得远的科学原理、进行车模停车比赛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投入比赛。夏令营活动用材简单、活动场地要求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科学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积极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学校的科技教师在观摩整场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学习活动设计的教育原则和理念,提升了探索、研制校本科学课程的能力。

三、家庭教育:滋养科学精神的幼苗

青少年创新培训范文8

关键词:青少年活动;教育;素质

青少年活动是团体或自发组织青少年参加到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实践活动。这样更利于青少年体验到校园外的生活,利于加强他们与社会间的联系。通过青少年活动中心还能学到校园内学不到的知识。因此,现在的中小学越来越多地组织青少年参加这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家长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青少年活动中来,为让青少年成长为对国家有用之人贡献一份力量。

1研发校本课程,紧扣本地区的区域文化

随着青少年校外生活的日益丰富,以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教育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为保证本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有序、科学、全面的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理论、并且深入分析本市区域独有资源,陆续开发一些与学科相衔接的课程,比如科技制作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非遗”教育传承课程。亦或者以《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古籍作为内容的国学文化课程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绝好途径。此外,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要定期举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美德”等方面的讲座,邀请专家解读,彰显文化本色。向学生们展示出中华民族蓬勃昂扬、健康向上、不断奋进的精神风貌,这样的教育也必将能够推动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加强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让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社会体育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常言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让每个青少年秉承的信念和目标。中央文件中也提出“亿万阳光体育活动”的概念,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达到全民皆运动。而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这一群体,青少年可以说是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基石。但是,体育教育仅靠校园体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挥重要作用。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体育活动要始终坚持与学校体育有机相结合,要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和参加体育括动。尤其是学校的运动会、篮球赛、拔河赛、排球赛等重要的体育活动,一定要作为重点进行宣传。一定要突出活动开展的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多途径多渠道地创新校外体育活动培训和活动组织,进而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注重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

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因此,活动中心一定要在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再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首先体现在环境方面。比如,可利用活动中心的围墙进行墙面文化建设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需要指出的是,条件允许,可单独开辟出特定的平面,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要遴选出学生中的一些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真正体现我的世界我作主,我的学习我作主的办学风格。当有了强烈的文化氛围后,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4加强家庭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工作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家庭————家庭教育。”针对家庭与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相对弱化的情况,加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工作力度是关键。一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细胞,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上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得以强化,尤其是素质教育意识相对薄弱的家庭,需要加强家校间的合作力度。比如,在平时多对孩子的素质态度和素质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渐加强,全社会有责任还青少年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素质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措施,以及通过素质教育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 青少年参与到其中,为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育人为本,素质为先。”作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属于我国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应该积极倡导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响应国家素质教育,促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开展有效的校外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涵养,引导其健康地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采取多种途径、多个层面提高科技、艺术领域中的素质教育,让青少年都拥有亲历知识建构的机会,去真正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之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为实现青少年个人素质全面提高,进一步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探索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3(9):155.s

[2]王轲,吴湘玲.家长视阈下的青少年社会教育问题探讨———基于对509位青少年家长的调查[J].广西社会科学,2016,(3):211-2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