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教育范例

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教育范文1

发达国家较早将政府购买方式运用到青少年社区教育中,形成了各自特色。分析德美日三国在社区教育领域开展政府购买的主要做法,将为我国推进政府购买社区教育服务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政府购买;社区教育;青少年

社区教育是全面提升青少年能力素质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需求多样性的增加,原来的供给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政府购买为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放眼世界,各国均将开展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国家软实力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发到国家因起步早,在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德国民众教育———直接资助制

1844年,科隆威建立了是世界上第一所民众中学。民众教育的思想从北欧逐渐扩展到法、英、德等国家。在多年的实践中,德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府购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模式。德国学生放学早,节假日多且长,因而课外辅导对德国而言尤为重要。在青少年暑假期间,德国各市的青少年局会向青少年群体发售“假期证”。这一证件的功能与消费券类似,实则是凭证制的政府购买形式。凭这一证件,青少年可以免费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景点等公共场所,可以以低廉的价格参与体育馆、青少年活动中心、音乐厅提供的兴趣课程。[1]除此以外,政府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如果企业或个人开展社会救助事业,则会在企业营业税获遗产继承税方面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在这一制度之下,社会教育机构、组织可以接受社会捐赠,获得持续发展的实物、资金支持。

二、美国社区学院———合同外包

社区学院是美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美国开展社区教育的标志性产物,它被称为“家门口的高等公立教育”。为保障社区学院的推进,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莫雷尔法案》、《高等教育法修正案》、《学校与就业机会法》等多部法律。为提升青少年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早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就颁布了“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对于做满140小时的青年义工,政府给予4725美元的奖学金奖励。[2]美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持,由此造成政府财政紧张。因此,美国由最初的政府主办服务逐渐转型为政府购买服务,由单一的政府全包型向综合经济型转变。[3]其典型做法就是社区学院的教学外包。依据外包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承包、部分承包和准外包三种类型。全面承包服务(full-service)是指承包商不仅提供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而且在课程推广、资金运作、课程管理等方面全面负责。[4]I/Tech公司提供的IT证书培训和认证就采取了这种方式。部分承包包括专业培训者提供课程教学服务和在线课程教育者提供课程教学服务两种方式。前者指承包商提供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相关的设备条件、教师资源,学校负责课程组织、管理等事务性工作。飞行培训、机车操作等课程都采用了这一方式。后者指学院直接向EducationtoGo这样专门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的企业购买在线教育课程,共同为学习者服务。准外包(quasi-outsourcing)是指承包商提供课程内容,并负责教师的培训,最后由接受完培训的教师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

三、日本社会教育———资助性购买

日本在其社区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体现出政府主导的特性。这一特性首先体现在行政组织框架上。从文部省到教育委员会再到市町村的社会教育主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负责社区教育的行政体系,为社区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其次,日本重视以法制建设推进社区教育。日本以社区教育三法———《社会教育法》、《图书馆法》和《博物馆法》为保障,对社区教育进行政策扶持,促成了青少年社区教育持续快速的发展。“公民馆”是由立法所确定的日本最具特色也是最主要的进行社区教育的场所。日本90%以上的市町村均设有公民馆,几乎在城市每所中学,农村每所小学的社教区内都设有公民馆。[5]公民馆的设备和日常经费都依赖于政府资助。《社会教育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库对于设置公民馆的市町村,……,提供其运营所需要的经费补助和其他的援助。第三十六条规定:职员所需要的经费、基本事业所需要的经费和图书及其他必须设施所需要的经费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资助。这种国家补助也是日本社区教育的一大特色。最后,日本具有完善的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在公民馆之外,还有公立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专门机构以及民办或公私合办的职业训练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等社会机构,为青少年智力与体力的发展提供的设施保障。通过对以上三个国家政府购买社区教育的特色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

无论是政府主导式的日本还是政府积极参与式的德国、美国,政府都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不是政府意识到社区教育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地加以推动,那么他们的社区教育显然不能快速发展。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法制的大力推动。

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和促进社区教育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同。有了法制的保障,政府对青少年社区教育进行政策倾斜才有了依据,才可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

资金短缺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在国外社区教育的实践中,政府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筹资方式。同时,各国依据自身情况,采取了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充分整合了社会力量,盘活了社会资源。德美日三国的实践为我国在社区教育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我国而言,政府购买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唯有社会各方不懈努力,才能让这一制度发挥应有的功能,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法宝。

作者:沈玲燕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参考文献]

[1]德国政府积极引导青少年暑期生活,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2009(9).

[2]陈静.美国社区教育一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2).

[3]张耀灿,朱志刚.发达国家政府参与社区青少年教育的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

青少年教育范文2

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心态都较为叛逆,好胜心和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些心态特征使得他们在感恩意识方面较为短缺。受经济发展、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据此提出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将感恩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等。

[关键词]

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2.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

青少年教育范文3

美国的少年法制教育在社会层面上与法律层面上均有其价值所在:

(一)法制教育内容倾向于社会化

美国的少年法制教育的社会理念较强,在对于少年自身的发展上,要求其与社会的整体政治趋势相符合,以政治的最终目的为指导,深入到法律所限定下的生活的各个角度中,将基础教育作为其根本,进行全面的普及推广。同时,在法制教育的切实实施过程中,美国模式下的教育理念也与每个人的个体差异相结合,依据人们生活的发展所需,考虑学生接受拘束的范围与特点,进行有效力的协调。在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中,美国的法制教育强调了法制教育的政治性,在不同的年级,教育的本质是大体相似的,即要说明美国法律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权威性,而且这种制度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是永恒的,是以让美国的青少年都要立志于成为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合格公民。

(二)注重行为方式的养成

教育只能是思想层面上的主观指导,法制教育的真正效果还要通过行为来做出具体的体现。在当下,美国法律知识的传播依然以课堂讲授为主,但也有不少的学校开始设置“走向法庭”的授课活动,即是让学生们通过切身的法庭体会来加深对于法律制度的了解,增强其对于社会责任感的明确体会,从而在日常的行为中规范自身,将法制教育所追求的基本理念进行实践应用。

(三)教育方式的多角度开展

美国的法制教育以多途径、多渠道、多视野的方式进行全面的社会普及,将学校、社会、家庭相统一,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性资源设置,同时,将法律知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从语言再到历史,任何一个可以被掌握的知识中都加入法律的理念的闪光,这样,法律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其单调的条文制度模式,而是以全新的多样式的知识体系展现于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层面之中。

二、美国青少年法庭变革

(一)青少年法庭的历史发展

青少年法庭的设立是美国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整体框架下,对于青少年犯罪的一种处理程序上的基础设置。美国的少年法庭的最初设立,大约在一百多年以前,其初始宗旨在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建立一种能够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都能做到正确的指导与错误的根本纠正的司法制度,引导未成年人犯罪后改过自新,重新融入到社会体制之中。随着美国国内的国情不断变化,顺应社会对于法律制度的需求,先今,美国在处理青少年犯罪上,对于少年法庭所实施的法律制度加大了处罚的力度与实施强度,2005年和2012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先后作出了废除未成年犯死刑和未成年犯终身监禁不得假释两项历史性的判决,在最高司法层面显示了回归康复和矫正型少年司法理念和维护少年法院制度的司法倾向,然而,鉴于少年法院的走向历来受到社会各方力量和复杂因素的影响与牵制,因此其未来的命运究竟如何,目前还难以定论。

(二)青少年法庭的制度变革

青少年教育范文4

一、青少年社区教育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所居住的社会环境,都期望所处的社会环境能为自己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社区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广大居民特别是青少年获得对社区的进一步认识,加深认同感,并从中受到有益的教育影响。总体而言,青少年社区教育有以下作用。

(一)加强青少年社会归属感

青少年有青春期的躁动,社区青少年教育平台可以有效地使社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友谊得到深化,让青少年在对社区逐渐认同的过程中找到一种心灵归属感。

(二)加强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中,随着青少年本身对社区认同感的加深,其对社会的认同感也会加深,从而社会责任意识也会得到加强。

(三)扩大青少年认知视域

社区青少年教育活动将全社区青少年按一定的方式聚拢,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特色技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进而实现认知视域的扩展。

二、当代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服务力度不足

当前社区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动,因此普遍存在政府干预过多,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具体体现为:1.政府部门以管理者身份推动青少年社区教育,过度强化政府角色,忽略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2.对社区教育的所谓指导,往往以文件形式转达,行政化色彩浓重,缺乏亲民感;3.社区教育课程设置由政府一厢情愿地进行,缺乏充分调研,脱离现实,不符合青少年需求。

(二)社区居民参与度不高

当前我国社区居民普遍公民意识不高,对社区认知不够,对社区教育活动参与度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确实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此过程中,社区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较强的影响力,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左邻右舍的浅表层,缺乏公民意识支撑的社区意识,对社区总体上认同感低,对以社区为名义开展的活动存在距离感,参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青少年,多数时间在接受学校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的机会更少。

(三)青少年社区教育宣传力度不够

社区教育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主动推进,才能使社区教育逐步深入人心而获得自主发展的可能。要推动社区教育发展,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是必要的。但遗憾的是,当前各级政府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往往都是不系统的、随机的一些小宣传,难以使广大民众受到切实的影响。因此,为了扩大社区教育影响,政府应积极加强宣传工作,特别要在青少年中加强宣传,与各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在社区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

(四)青少年社区教育制度不完善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社区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尚无相关法规予以保障,相应立法工作明显滞后。在国家层面,暂时未见将社区教育纳入法治工作计划。在此背景下,青少年社区教育就无规可循,处于散乱发展状态。一旦控制不好,极有可能导致负面问题产生。

(五)青少年社区教育资金来源单一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主要由政府推动,所需的资金也主要由政府财政划拨,而社会资金所占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比例明显不足。资金来源单一,会导致社区教育活动对政府过度依赖,一旦地方财政吃紧,资金一时不能到位,就可能导致社区教育搁浅。

(六)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单一

青少年社区教育内容往往是政府主导下的课程内容,而当前中国社区发展的实际却是东西南北各地人员的集中地,整个社区往往呈现多元文化交融模式。与多元文化交融的现实相对照,单一的社区教育内容明显不能满足社区青少年的需求。

三、新时期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建议

分析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和经济水平,建议新时期青少年社区教育加强以下工作。

(一)强调政府作用,构建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社会资源还未自觉加入到社会教育活动中。为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要注意根据本地社区实际,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建立合理的资源调配机制,及时为社区教育注入必要的资金资源,使青少年社区教育活动能顺利开展。同时,要在政策上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使社区教育活动能够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二)整合社区各路资源形成合力

青少年社区教育要整合各路资源,形成合力,开拓发展路径。在教育经费上,一方面要提高政府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开拓渠道,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在教育场地上,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建设专属的社区教育基地,确保活动有场地可开展;在教育资源上,要充分联系学校和家长,使学校师资参与社区教育,并获得家长广泛支持。

四、结语

青少年教育范文5

[摘要]

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心态都较为叛逆,好胜心和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些心态特征使得他们在感恩意识方面较为短缺。受经济发展、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据此提出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将感恩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等。

[关键词]

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2.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

举办感恩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体验到感恩的美好,从而逐渐培养感恩意识。不同的学校都会有日常教育活动,而班队活动又是日常教育活动当中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活动来开展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感恩故事汇等形式。在感恩活动当中,青少年能够进一步理解、意识到感恩意识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对青少年品德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

作者:潘静 单位: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望高镇中学

第二篇: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国家引导人民,人民配合国家。感恩教育是德育主要的一方面,德育离不开感恩教育。部分影响整体,量变引起质变。只有把部分问题处理好,才能为处理整体问题减少困难,“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肩负着继承祖国大业的使命,是不容忽视的元素。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国民素质也要同步提高。尽力使各种发展因素之间达到和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汪瑞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第三篇:青少年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逆反情绪,表现在: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参加活动,害怕失败,自暴自弃,漠视关心,不接受建议,抵触情绪严重等等。很多学生甚至感受不到同学的友谊,老师和家长的关心。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增强感恩意识,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正确引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情感基础: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为家长、学校实施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

感恩思想得到古人的推崇:“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救命之恩。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社会角度来说,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他们的智力、性格发展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在这个时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起到重大影响。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孩子人品的好坏就是父母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从课程角度来说,思想政治课本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但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受到课程化的限制。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重智轻德、强调政治性、忽视德育实践、无视德育评价,导致学校德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却谋得好处;有权有势,在学校受到照顾,甚至欺负同学;做了好人好事,却被人敲诈勒索。这些现象,让青少年感到困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形成扭曲的人格,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足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青少年成绩不好,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对他人漠不关心,厌烦抵触。他们感受不到温暖的同时,也不会感恩他人。

(五)感恩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关于感恩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还没有建立,导致感恩教育很难落到实处。知恩却不知如何报恩;施恩却不知道如何评价;感恩却不知如何去做。没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只能空对空,无法正确引导青少年,最终失去感恩的激情和愿望。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借鉴科学理论,树立感恩意识

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庭美德教育,可以树立青少年感恩意识,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1.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不以享乐的姿态出现在家庭中,“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亲子阅读,用书中的故事教育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读《爱心树》,这是关于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大树为小男孩遮阳,和他一起玩耍,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通过这个故事,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陪伴读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阅读世界经典名著《秘密花园》,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名字叫玛丽,性格霸道孤僻。后来玛丽通过两个朋友,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感恩他人。最后玛丽变成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小姑娘。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玛丽的成长故事,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2.培养青少年孝恩理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对待老人要提倡孝道,终身勿忘养育恩。3.培养青少年回报意识。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回报父母的哺育、培养,回报老师的教导、指引,回报同学的帮助、支持,回报救护自己的人,通过付出和努力,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优势

1.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活动,弘扬母爱,倡导母爱。比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等等。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学校可以借助父亲节,邀请父亲来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上课,讨论,做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父亲的教育力量,感恩父亲。每年教师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师恩的活动。比如,学生为老师制作爱心卡片;学校组织教师节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向老师表达最真挚的祝福。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学校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感恩活动。2.在学校日常习惯中培养感恩意识。在教科书的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上父母的生日。开展为父母多做事,为父母过生日的活动。学校为每个学生过生日,过生日的同学感恩父母。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图书馆是武装青少年头脑的最好阵地,配备大量感恩励志的书籍;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力量,平时要播报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学校要请典型人物做报告;展览馆可以展出各种感恩励志的图片和视频。4.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身姿感动着我们,学习文章的同时,也体会到父爱的朴实无华,润物细无声。5.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学校的感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具有感恩的心,感恩情怀;应做到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激。

(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全民感恩氛围

1.优化社会大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花园之国——新加坡,关注中华文化,重视儒家伦理思想,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全民动员,社会风气非常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2.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正能量。比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就是很好的题材。3.完善社区环境,“建立社区一体化”德育网络。v社区聘请校外德育辅助员,利用假期和周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社区建立学校、家长、街道干部联系沟通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五)启动心理疏导

为感恩教育保驾护航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作者:邱悦雯 王惠莉 单位:山东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

[3]叶澜.为“性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第四篇:和谐社会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规范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当代的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道德滑坡。从近几年的媒体报道可以看出,由青少年引起的社会负面现象逐年在增加,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求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优化社会环境,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国家引导人民,人民配合国家。感恩教育是德育主要的一方面,德育离不开感恩教育。部分影响整体,量变引起质变。只有把部分问题处理好,才能为处理整体问题减少困难,“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肩负着继承祖国大业的使命,是不容忽视的元素。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国民素质也要同步提高。尽力使各种发展因素之间达到和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汪瑞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第五篇:青少年感恩教育初探

[摘要]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心态都较为叛逆,好胜心和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些心态特征使得他们在感恩意识方面较为短缺。受经济发展、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据此提出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将感恩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等。

[关键词]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f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2.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

举办感恩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体验到感恩的美好,从而逐渐培养感恩意识。不同的学校都会有日常教育活动,而班队活动又是日常教育活动当中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活动来开展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感恩故事汇等形式。在感恩活动当中,青少年能够进一步理解、意识到感恩意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对青少年品德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

第六篇:管窥提升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时效性

一、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

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因此,让学生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二、开展一系列具有时效性的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点滴做起,重视感恩教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在学生中间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1.每一位学生学会唱一两首感恩的歌,例如,《感恩的心》《父亲》《母亲》《儿行千里》等,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2.要求每一位学生算一笔感恩的账,算一算自己的爸爸妈妈已经为自己付出或预计将要付出的经济支出。以此来让学生了解父母为自己物质与精神上的付出到底有多少,进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理解父母的艰辛。

3.每一位学生都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封感恩的信,与爸爸妈妈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

4.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学会感恩,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教育演讲会,并在演讲比赛中观看《我们怎样感恩的》教育短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

5.做一件感恩的事。每一位学生要为同学、或为班级、或为教师和为学校做一件感恩的事,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比如,为父母亲整理房间、洗碗、倒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亲的负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

6.每周安排学生进行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7.组织学生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以此来教会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从点滴做起,做一些感恩之事,学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8.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从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

9.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关感恩的歌曲及感恩故事,以氛围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

10.每班以“感恩”“爱国”为主题,每人办一份小报,以此来激发和增强学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感情。

11.还可以通过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来熏陶学生,创设良好的的育人环境,从而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青少年教育范文6

我们都知道一件事,当青蛙在水中,我们对水慢慢加热,青蛙感觉舒服自在直到水温高到接近致命时才想要跳出来,实际上已无力跳出来了;而如果直接将青蛙投入一定温度的水中,它倒是有可能奋然一跃、摆脱危险的。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们,有没有危机感是我们能否获得“重生”的重要因素,而平静的生活更易导致危机感的丧失。惟有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感才会确保我们具备足够的思维能力和行动力,而这实际上就促成了我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并使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成为了可能。因此,学校、家庭应该通过更多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对于生活、对于学习、对于个人发展有适度和充分的危机感,为他们能主动提升创新能力创造一种可能性。

二、引导青少年多渠道丰富提升自己

创新从来就不是闭门造车,而一定是依靠学习和实践活动。学习和实践活动必须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但是,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还存有瑕疵,实际上对于学生的广泛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鼓励、引导是不够的。这一点应当予以纠正,加以改变。没有广泛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就形不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不会有丰富的利于思维的素材,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惟有全面、丰富、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才会被青少年喜欢,才会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与习惯,才会真正地促进他们丰富和提升自己,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养料。

三、培养青少年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任何创新都可能面临某种困难,这就需要具备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目前,在这样一个风气比较浮躁的大环境下,让青少年变得乐于探索、变得充满斗志地克服困难应当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但是要有信心。我们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要引导青少年开始努力探索,当努力探索成为他们习惯之后,他们就会乐于探索,并且在“丰硕果实”的激动和感召之下,自然会更加勤奋和专注,自然也就慢慢进入研究、探索的佳境。有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专注”二字。他会为了一项试验而在实验室里待上一周,几乎忘记疲倦。他多年不看电影、不参加娱乐活动而不觉得生活枯燥。这实际上就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已经让他尝到了成功的甘甜果实,已经让他渐入佳境,已经让他把努力探索变成了一种生活的常态,这样才使其获得了事业发展上的巨大成功。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不同程度有些浮躁的青少年一代能够变得“静”下来,能够具有冷静思考的能力,能够明确自己的方向,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变得有些担当,能够变得乐于付出,能够有正确的价值观与远大的理想。当他们有一天能够变得安静下来,变得乐于探索,变得思路流畅,变得认识深刻,变得不骄不躁时,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才会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民族才可能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四、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青少年教育范文7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养成教育应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要界析养成教育的内涵,首先要从分析人的属性入手。人的属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物性(自然属性)和理性(社会属性)。人的物性与生俱来,具体包括人的生物性和动物性;人的理性由文化、文明为载体而传承,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互动活动中逐渐养成。一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物性正常发展与理性逐步提升的结合过程,人的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和决定地位。人的理性一般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是指知识技能和伦理规范的认知与行为,即个体对社会意识、规则、价值标准的接受以及与之相吻合的个体行为表现;后者是指道德品行与人文精神,即个体对以上社会意识、规则、价值标准的认同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标准,同时将此标准外化为自己自觉、主动地行为表现。因此,工具理性的内核是求真,价值理性的内核是求善求美。其中,工具理性是基础,价值理性是导向。养成教育的责任就是在承认人的物性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人的理性。人的理性提升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二是个性道德理性的形成。前者是后者的生活外化,对应人的理性属性中的工具理性,后者是前者的精神基础,对应人的理性属性中的价值理性。养成教育既要塑造个体的外化行为,培养个体的行为习惯;也要促使个体逐步认可道德规范、树立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前者注重对个体德行的生活养成,后者注重对个体德行的价值启蒙。这便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即养成教育包含外在养成和内在养成。当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价值体系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德育的重心不应仅是单一的价值体系的传输,而是提升个体在遵循社会基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自主选择的意识与能力。外在养成固然重要,然而内在养成因其着眼于对个体的价值启蒙而应成为养成教育的核心。由此,“养成教育”中的“成”应释作“生成”、“长成”,却非“约束成”、“规范成”;而“养”应释作“培养”、“修养”、“习得”。“养”是“成”的手段和途径,“成”是“养”的目的和结果。

2青少年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

养成教育之于德育的重要意义虽已成共识,但在对养成教育的内涵理解和实际操作中,尚明显存在问题。

2.1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受我国传统教育制度的思维惯性,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分数论成败”的人才评价标准。考试,这一原本作为衡量教育目的实现与否和实现程度的工具,却成为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结果导致教育目的的异化。与之相关的,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学习行为结果上,并认为好的学习习惯是达成良好学习结果的充分必要条件,于是许多学校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本该作为养成教育终极目标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养成教育的宝贵品质———“提升学生自我意识”却被忽略掉了。

2.2重视外在养成,忽视内在养成。

目前的养成教育实践主要体现了两种价值取向:“规范→规范”的知识性养成观和“规范→行为”的行为性养成观。前者是指将道德知识的传输当作养成教育的全部,表现为德育教学化,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知行脱节。后者将道德行为的外在表现当作养成教育的全部,片面追求德育行为,把行为凌驾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之上,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表面化和虚假化。在这两种养成观的指导下,教育者常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出现,强调“他律”的作用,学生往往难以真正内化道德规范,更难以产生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是在道德信念的支撑下产生的稳定、自觉、持久的行为,道德信念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内化道德认知、升华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激发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信念→行为”养成观的指导下,才能具有长期稳定的自觉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成教育。

2.3纠结于问题行为,忽略发展学生的优势。

目前养成教育更多地将视角定格在学生表现出的所谓“问题行为”,继而以帮助与被帮助的线性方式进行教育,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首先产生的是心理上的“问题认同”,接下来便将“问题”作为回避学习、逃避责任的理由,最终导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自暴自弃。这种结果背离了养成教育的初衷。养成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前提是树立“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应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线性关系,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的“问题行为”中发掘闪光成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调整自我认知,唤醒自我悦纳。

3青少年养成教育的路径选择

养成教育是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青少年养成教育必须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全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整体合力。具体说来,青少年养成教育应遵循系统化、发展化、生活化的发展路径。

3.1青少年养成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是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素功能的优化是系统功能优化的前提,要素之间的协调配合是系统功能优化的重要条件。首先,优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的功能。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提升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改进家庭教养方式,改善家庭成员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提高自身修养,身教与言教并重,以榜样的作用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在学校教育方面,树立正确的养成观,淡化教育功能的工具性,搭建养成教育平台,组织养成教育活动,同时建立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机制,面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在社会环境方面,要联合社会相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其次,学校教育要充当好协调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的中介角色,通过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同时与校外相关部门保持长期稳定的联系,广泛利用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并积极联手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总之,在青少年的养成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缺一不可,三者虽然分工不同,但应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和功能上的互补。

3.2青少年养成教育是发展化的教育。

青少年是发展的人,这一本质特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青少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二是青少年在某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行为”不具有终身性,青少年具有不断发展的可能。第一层含义要求养成教育的重点任务应具有阶段性,如在初等教育阶段应重点训练学生基本的卫生习惯、遵守规则习惯、读写习惯、作息习惯等,在中等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为人处世习惯、锻炼习惯等,在高等教育阶段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研究习惯、实践习惯、创新习惯。每个阶段养成教育的任务虽有侧重,但各阶段应前后连贯,保持一致,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是后一阶段任务完成的基础,后一阶段的任务是在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基础上的提升。第二层含义要求教育者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不是竭力挖掘学生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正是通过“问题行为”所带来的经验才不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问题行为”终有原因,与学生一道寻找原因,发现学生的潜能,时刻抱以期望,指引学生发展才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

3.3青少年养成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

青少年教育范文8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应当说每个人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这种压力,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必然受到影响。因为当下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当种种的迷茫始终盘踞在内心时,自然就会导致心理失去平衡。失衡心理影响下的行动自然是潜藏着种种危机。因此,必须着力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对于这项工作,应当说各级各类学校重视程度是不够的,经验是欠缺的,基本理念是不成熟的。甚至我们能意识到整个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够高的,期待他们在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得不到提高的情况下去对学生开展高水准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显然是一件非常勉为其难的事情。因此,要想抓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先抓好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当然,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更多依靠的是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教师要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分析,不断理顺,不断纠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自己具备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教育青少年更加珍爱生命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实际在很多事情上的表现都有些冲动、不理性,甚至在关乎生命的问题上表现得也是不够谨慎。实际上在他们心中,往往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意识,缺乏一种珍爱生命的态度,这就导致他们可能会因为一些琐事就走上犯罪的不归路。这种对生命的淡漠态度不仅是表现在对自己的生命上,对别人生命所抱的态度也是如此。当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程度时,他们才会感到追悔莫及,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他们一定程度上的侥幸心理。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加强针对青少年的珍爱生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要让他们明白违法犯罪必然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身心伤害,要让他们明白在任何情况下都要选择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三、引导青少年多渠道学习法律知识

较之以往任何时期,现在的青少年学习法律知识的途径要更为宽泛一些。目前好多媒体都有办得很好的法制栏目,这都为青少年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法律知识创造了可能。我们应当通过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明白,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公民是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的。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就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应付一些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就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同时也免于形成对他人的伤害。我们还应当推荐给青少年一些好的法律知识读本,让他们尽可能学一些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法律知识,并尽可能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以利引导他们最终走上自主、自愿、自觉的学习之路。另外,老师还可以专门利用一些时间和学生一起就一些典型的法律案例作一些评析,以期不断强化青少年明辨是非和深层次剖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知法用法,更好地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相信也一定会因此从整体上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发案率。

四、创设学法用法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