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例6篇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文1

论文摘要:关爱与创新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促使青少年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精神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的变化与人们价值观、生活观、婚姻观的演变,社会不良现象、不良文化的负面影响与家庭、学校、社会疏于教育和防范,在青少年中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误区,主要在于: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塑造健全人格和完美德性的两个教育观念。从实效和终极目标看,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目标的实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属另一门类,它只限定在教育整体的一个窄小的“点”上,而教育的唯一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因此,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二是受“树大自直”论的影响,为数不少的家长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一点小问题用不着大惊小怪的”。事实上,如果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或是管理教育不当,树不会长大成林,一点小问题会酿成大患,必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遗害无穷。学校和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以人为本的关爱与尊重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归根结底是和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即教书育人。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巨匠,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国强民富的重任;恪尽维护人类生存、民族兴旺的天职。它不仅是一项涉及整体社会的系统工程,更是教育思想、理念,教学模式、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理应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局出发,以为社会造就一代层次不同的专门人才位己任,转变观念、锐意创新、主动探究、积极实践。 

 

1.以人为本的关爱 

关爱学生的身心成长,为发展他们的潜能创造基础,促使所有青少年成才,既是师长的期盼,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需求。这种关爱首先体现在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成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智慧,以便在他们的学习和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这种关爱还体现在以培养与发挥人的能动性为主的教学实践层面,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尊重的关爱 

尊重青少年的自尊心、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及其创造性,体现了对青少年的最深切的爱。这种关爱不仅是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尊重,同时也是极大地促进学生未来学业、事业的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受到伤害,那么只能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因为“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挫折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感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进步的完美的人”。 

 

二、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发展 

 

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有心理因素的参与:一是认识(认知)性活动心理机能,即智力因素;二是意向(非认知)性心理机能,即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能力,如思维力、观察力、记忆力等方面,其中核心是思维力。它作为智慧活动的学习,与智力因素息息相关,十分密切。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兴趣、情感、意志等,其中个性是核心。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配合。离开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虽然可以在智慧活动中进行,但收效远不如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互为作用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结果。 

从青少年发展过程看,凡是学生自身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挥,在其智慧活动中无不收效明显,其个人潜能也得以释放。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的作用都至关重要。因此,作为教师应善于协调二者的作用,特别是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挥。 

 

三、全方位培育青少年良好的人格 

 

就心理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而言,作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成长成才重要环境的学校和教书育人的教师,理所当然地承担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持与维护心理的健康与发展,促进自我认识的深化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亟待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 

1.某些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造成不良影响的氛围中,作为青少年成长成才主要施教者的学校、教师、家长都理应承担对有心理问题青少年进行疏导的责任。引导他们自我调节、学会心理调整和心理自助,在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进程中形成合力。 

2.经由多种途径,培育青少年形成积极的人格素质。积极人格素质的形成,除创造条件为青少年构建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外,学校、家庭和社会还应全力培育青少年发展自身积极因素和追求完美的精神;须知,只有人的内在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并得以增生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人性的消极因素,促进人的积极人格的形成。 

3.抗挫折的教育。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刻意追求或事与愿违,往往产生了诸多的心理问题,如挫折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焦虑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心绪,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对他们本身和社会构成了负面影响。可以说,人的挫折心理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抗挫折心理适应能力主宰着人的心理活动。心理学家马其洛曾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也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四、把教育创新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 

 

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人才强国战略为指导的教育发展格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教育以其不可替代的功能承载着为国家、为民族培育人才的重任。 

党的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明确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要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育出创新人才”。 

社会的前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青少年一代成长成才,呼唤着教育工作者去开拓、去创新。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必然以培育人才为己任,继往开来、殚精竭虑地传承着这一神圣的使命。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到一代新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繁荣富强。我们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为这是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心灵关爱。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 舞蹈教育 意义

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人智慧和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也是思想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我国青春期的年龄跨度为10~18岁,它包括从小学到大学的青少年,舞蹈教育对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的智力和个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的意义在于:促进人体的健康发育,有利于青春期的智力开发,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一、 促进人体的健康发育

青少年时期是幼儿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它是人生成长发育的重大转折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期,也是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适量的舞蹈运动能使青少年骨骼生长得到良好刺激,促进人体肌肉骨骼的发育,消除生活中的各种不良姿态和习惯,逐渐形成挺拔、匀称、完美的体态。而通过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则能发展人体的柔韧、力量、速度、灵活、平衡、耐力等。尤其是柔软性和肌肉力量的发展,最能使青少年的形体趋向完善,从而达到形体的健康完美。还有利于个别青少年减少脂肪,降低体重,增加瘦体重,从而使人具有较低的体脂含量和较低的体重,具有控制体重和减肥的效果。

舞蹈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促进心肺功能适应水平提高,使精力和体力越来越充沛,不仅能完成更多的学习工作,而且不易疲劳。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和加强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使青少年的大脑更灵活、健全和细密,反应迅速、动作灵敏。

舞蹈运动对人体的身体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舞蹈运动不同于体育运动,舞蹈是人体在优美动听的音乐节奏中展现的各种姿态,它能使青少年肌肉的各个部分在愉悦有趣的舞蹈运动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有利于青春期的智力开发

舞蹈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不仅要求人民具备良好的外形条件和运动素质,还要求人民具备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且对人的智力要求标准也比较高。目前,许多人还未认识到舞蹈运动对开发青少年智力的重要性。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中年人学芭蕾的倾向,这说明了人们到了中年时期才认识到了舞蹈对形体的塑造及大脑智力的维持与拓展的重要性。

在我国幼儿园所进行的各种舞蹈律动活动和幼儿舞蹈表演,其目的就是锻炼幼儿神经系统,提高幼儿中枢神经指挥运动系统的能力,这是开发幼儿智力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在青少年时期,舞蹈活动同样具有开发智力的重要作用。舞蹈教育,就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全脑”教育。舞蹈通过动作施展教育,以科学的方法训练身体,使得人类认识世界的各种感觉器官不断的完善和加强,从而促进大脑的完善,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精神上获得自由,提高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应变能力,学会关心别人,加强合作精神。因此,在校园里,安排舞蹈教育这一课程,是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目前,我国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各大、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舞蹈课程,其目的就在于:从教育入手,培养青少年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用舞蹈来训练形体,陶冶情操,培养坚强意志,以达到成才的目的。

三、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

舞蹈能够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们的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舞蹈也是同样。如原始社会的舞蹈主要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狩猎耕种的生活,具体表现形态为自娱性舞蹈;奴隶社会的舞蹈,由于阶级分化,出现了娱人歌舞,主要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享乐生活;封建社会的舞蹈,由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人民得到了一定的自由,各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群众自娱性舞蹈大量出现,舞台上的舞蹈带有了商业性质;社会主义的舞蹈,劳动人民当家做主人,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转变,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舞蹈主要反映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精神面貌。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学习了这样的舞蹈,就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从小树立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努力拼搏的远大志向。同时青少年学习舞蹈能够接受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教育,陶冶情操,并且在学习舞蹈欣赏舞蹈之中不知不觉净化灵魂,认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使自己变得高尚、善良。

2.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

舞蹈是对社会生活形象反映的意识形态,它同其他艺术一样直接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现实生活。青少年学习舞蹈后,能通过各种舞蹈来了解不同的社会生活。

用舞蹈来帮助、教育青年一代,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被原始先民所认识。从上古时代到现代,这种方法一直在延续着。我国现代社会里的各种舞蹈,如《龙之舞》、《鱼舞》等舞蹈,能够帮助青少年了解到广大人民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彝族舞蹈《快乐的罗嗦》,能够帮助青少年了解到广大彝族人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能够帮助青少年认识、了解世界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与民族的情感爱好。

3.培养青少年舞蹈欣赏的能力

舞蹈欣赏活动与一般认识活动的规律一样,也是从感觉到直觉到思维。只有了解舞蹈艺术的特点、形象以及构成的各种要素,才能很好地进行舞蹈欣赏活动。因此,我们在指导青少年学习舞蹈时,在进行课堂训练的同时,要给学生讲解动作及舞蹈风格形成的来龙去脉,以便使青少年学习舞蹈与欣赏舞蹈的能力同步提高。目前,在我国的校园舞蹈教育中,舞蹈欣赏的教育比较薄弱,这致使许多青少年走进剧场,坐在观众席中,在观看丰富多彩的舞蹈表演时,不知道怎样去欣赏舞蹈,区分不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以及不能很好的运用不同舞蹈审美观念去欣赏舞蹈,这是以往校园舞蹈教育的缺憾,它与青少年进行舞蹈普及教育的不足是有关的。青少年不应之成为学好数、理、化的偏科学生,而应成为符合当今信息时代潮流的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青少年学会欣赏舞蹈是一种文化修养的表现,因此,青少年在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会欣赏舞蹈,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中,提高舞蹈欣赏的能力。

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普及性教育模式,认为任何人都有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中国舞蹈普及教育十分重视的吕艺生教授,在专著《舞蹈教育学》中谈到:“普及型舞蹈教育制度,是一种将舞蹈教育渗透在普通教育中的制度。它与普通教育同步进行,教育覆盖面很宽,这种制度对于提高全民舞蹈文化水平,提高普通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舞蹈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让我们共同为了祖国的后代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参考文献: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文3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青少年 生命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首倡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enm.e)。积极心理学与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不同,它不是把研究视野专注于消极、障碍、病态心理等负性方面,而是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用一种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并以此来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

我国长时间内没有把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体系重视起来,只是在部分课程教育中有所体现。直到2000 年前后,随着中学和大学校园中自杀事件的不断出现,才开始被关注。生命教育得以重视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 号)之后,2005 年3 月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这是政府教育部门第一次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定义,但它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继上海之后,其他一些省市的中小学校也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主要是以珍惜生命、日常生活安全知识、面对突发事件如何生存等教育为主。[1]目前高校实施生命教育几乎还是空白。

从国内外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而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28.7 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我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青少年死因中列首位,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危机事件频发正暴露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推动,但很多东西照搬西方的模式,还没有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在实施生命教育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生命教育的理念上存在误区。在现行的教育中,大多是从近几年来青少年越来越高的自杀率、犯罪率等残酷的现实而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而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多限于教育青少年要预防自杀、珍惜生命的理性层面上,仅仅将生命教育看成降低青少年自杀率的工具,当成解决青少年生命问题的权宜之计,并没有对生命教育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解读;不是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自身的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对生命教育进行思考。

情绪教育的缺失。情绪教育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观念,主张教育不应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授,也应当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指的是认识自己的情绪、克制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2]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商》一书中的研究发现:人生的成就与eq(情商)的关系远大于iq(智商)。我国的情绪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较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更加重视青少年理性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绪智力的培养。

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建构还不到位。生命教育是一项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但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各自的生命教育活动单一,缺乏互动和交流,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命教育网络系统。在家庭环境中的生命教育一般是隐性的,无计划、无规律,内容往往比较零碎;学校的生命教育通常是

接受生命理论知识的学习,一般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价值取向;而社会却极少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使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在社会中很容易形成真空地带。因此,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生命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已是推进生命教育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主张对人性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研究个体如何更好的发展、生活,让人学会分享幸福、创造快乐,使其具有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保持生命最佳状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积极的情绪

积极的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积极情绪目前比较公认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六大类:快乐、兴趣、满足、自豪、爱和感恩。

(二)积极的人格特征

所谓积极人格指的是个体能在生活中不断主动追求幸福并时时体验到这种幸福,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积极人格理论强调要研究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共同拥有六大类美德:智慧、勇敢、仁爱、公正、克己和超越自我,具体包括诚实、热情、感恩等24种人格特质。

(三)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的组织系统主要研究如何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构建生命教育多维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williams 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朋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3]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青少年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挖掘潜能,以促进青少年更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生命教育,不应该仅局限于自杀、抑郁、焦虑等消极层面,而应着眼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情绪智力、发挥潜能、塑造完美人格品质等积极层面。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不仅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积极生命教育不仅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

(二)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是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的关键

情绪智力水平不是由遗传所决定的,是经后天的学习和经验而不断提高的,因此,拥有高水平的情绪智力并不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培养良好的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1)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动机、性格和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2)妥善管理自我情绪的能力,就是对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能够自我认识、自我协调。(3)自我激励的能力,就是面对自己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遇到的挫折。(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对他人的各种感受,能“设身处地”地进行直觉判断。了解他人的情绪、动机等,并能做出适度的反应。比如,在人际交往中,能从对方的语言及其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姿势等透露的情绪情感做出判断。(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就是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一个人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

(三)塑造完美的人格品质,是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

积极生命教育要把培养和发展青少年积极人格品质、进而拥有那些品质作为终极价值目标,使青少年学会用自己的美德与优势去积极面对生活,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建立自尊和自信,使青少年接纳自己,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和克服遇到的挫折,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四)构建多维教育组织系统,为我国青少年积极生命教育搭建了平台

积极的生命教育是个系统的工程,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培养、潜能的发挥、人格品质的塑造、生命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家庭的配合、学校的推进、社会的支持,三者缺一不可。

家庭在青少年生命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持有一种积极健康

、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给孩子塑造一个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便能从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怀着积极关爱的心态去看待外面的一切生命现象,领略到生命的真谛。

目前,学校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倡导积极的生命教育理念;完善生命教育体制,构建优秀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等。

生命教育除了家庭、学校努力之外,也离不开社会的大力支持。社会要承担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不良文化的重任,通过舆论、媒体大力宣传生命的可贵和生存的意义。同时,为了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社会可以建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完善其机构管理机制,提高其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广泛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活动,为青少年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许海元.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启示[j].中国学校卫生,2008,(10).

[2]高健.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情绪稳定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5).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文4

关键词:乒乓球教学;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

前言

步入21世纪,随着2008年奥运会和2009年十一运会的召开,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运动对于青少年的非智力资源的培养。体育能增强人的体质,体质的增强又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其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它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这项运动是集健身、竞技和娱乐为一体的运动,也是世界上开展得十分广泛且受人们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素有“第二球类”之称。它的设备比较简单,在室内、外都可以进行,运动量可大、可小,是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条件的人都可以参加的全民性的体育活动。因此,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比较容易开展和普及。经常参加这项运动可以发展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上、下肢活动的能力。改善人的心脑血管系统的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并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品质。

因此,非智力因素与乒乓球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针对这一关系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了乒乓球教学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而为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六年级随机抽取100名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和查阅CNKJ、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等数据库中与本文有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2.2 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9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7%。

1.2.3 观察法

在教学期间通过观察乒乓球教学课,观察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及训练情况。

2.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收集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归纳与总结,得出结论。

1.2.5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对研究过程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非智力因素的提出

国内外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现状不一。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并且随着人们对非智力因素重视程度的加深,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的研究起步却比较晚,直到1981年,吴福元教授才正式提出“非智力因素”。

然而国内外对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学者却没有提出统一的看法,基本认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本文所指的就是狭义上的非智力因素。

2.2 非智力因素的构成

2.3 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培养

2.3.1 动机的培养

动机是直接引起、推动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因。它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是人们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

由表2可得,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目的中以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所占比例最多,占59.79%,其次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占57.73%。崇拜明星而模仿的较少,占7.22%,为得到老师家长同学好评而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没有。可见青少年参加乒乓球的动机有内部和外部动机决定。

因此,培养青少年运动动机的方法有:第一,适当安排游戏、竞赛,增加乒乓球趣味性。因为娱乐和有趣是青少年参与乒乓球运动和锻炼活动的主要原因,失去了娱乐性,青少年就失去了参与乒乓球活动的主要动力。第二,创设新颖的练习内容、方法,启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新颖的练习内容与方法,可将青少年引入到新的认知矛盾之中,诱发他们对乒乓球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对新的技能、新方法产生惊奇与疑问,想要尝试与探索。第三,经常性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在以小组或班级的形式开展活动时,可将乒乓球学习和锻炼活动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归属需要,促使他们为自身所在的集体而努力,加强自己的乒乓球学习与锻炼。第四,给学生选择乒乓球活动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自主要求。允许青少年根据自己的技能和体能状况去选择自己的体育活动内容和标准,使他们的自主感和责任心提高,激发他们学习乒乓球的成就动机,更自觉和主动的设计与实现学练标准,完成更具有挑战性的成就目标。

2.3.2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

从表3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兴趣不一样,非常喜欢的没有,不喜欢的占2.1%,一般喜欢的占17.5%。但是通过经验可知青少年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以惊人的毅力专心致志去实现目标。无论是看电视,还是看报纸、杂志,总是首先注意有关乒乓球方面的信息,对乒乓球运动十分向往,并富有深厚的感情。而且一有机会,还要亲自参与到这项运动中去,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反之,情绪就会低落,注意力就会分散,神散而心疲。

培养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兴趣:首先要满足青少年的运动需要。运动需要会促使学生对所渴求学习或参与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其次,根据学生现有的技能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而且要注意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他们的爱好。第三,注意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安排学习内容。

2.3.3 情感的培养

情感一般指个体通过社会化过程发展起来的特殊心理现象,因此,多与社会文化、个体社会需求的满足相联系。在使用情感的概念时,人们侧重于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它是内在的、稳定的、意识性的,往往无明显表情和行为冲动伴随,故又称高级社会性情感。对动物则不使用“情感”一词。

从表4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关注乒乓球的相关信息并不是很多,一般在59.8%。但是青少年在学习中总是伴有主观的情感,而情感又是在认知过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观察,当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得到满足时,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越深,学习情绪就越高涨,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反之,青少年就会感到压抑,厌倦,情绪低落。

因此在乒乓球教学中首先要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只有较高的动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孜孜不倦的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性,尊重和爱护青少年。再次教师制定合理的目标,让青少年体会成功。因为,青少年体会到成功,就越有兴趣去学习乒乓球。鉴于此,体育教师要积极促使青少年形成运动兴趣和成功的良性循环,使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技能。

2.3.4 意志的培养

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就是意志。

从表中可以看出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持续时间不等,持续时间在30-60min最多为45.3%。而在乒乓球教学中,青少年不仅需要克服学习教材所遇到的困难,而且还要克服外界环境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因此,学生的意志对完成乒乓球教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而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主要有:第一,在传授技术的同时,有计划的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第二,要有严格的要求,通过艰苦的训练来培养。第三,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列入教学大纲。

2.3.5 性格的培养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性格对于我们教练员选材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性格一方面反映人的行为取向,它可以从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性格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但动机和态度却很不一样。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个性中最本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区别一个人与众不同的明显的和主要的差别所在。它直接调节和反映人的行为方式,是非智力因素中的最高层次。坚强的性格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或弥补能力的不足,反之,成为智力活动的障碍。

因此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来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其次给青少年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尊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需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青少年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动机大多是个人的兴趣,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以及健身的需要。

3.1.2 大多青少年对乒乓球运动感兴趣,而且关注乒乓球相关信息的程度和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持续时间不同。

3.1.3 乒乓球教学与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通过乒乓球教学实现,而利用乒乓球教学特有的优势又可以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

3.2 建议

我们强调培养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可根据乒乓球教学的特有优势,开发青少年智力的同时,在教学中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保证青少年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3.2.1 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充分调动青少年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如结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进行教学。

3.2.2 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学习活动的指导,如进行分组教学并分层指导来培养青少年浓厚的学习兴趣。

3.2.3 教师要加强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培养,如在训练比赛中根据青少年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方法,并让青少年在不同的情况下完成多种练习。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 祝蓓里.对青年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研究[J] 心理科学通讯1986年第5期.

[3] 吴福元.大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87年第5期.

[4] 燕国材.论非智力因家及其在教育工作中的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5] 燕国材、马加乐.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6] 赵万润.乒乓球运动特点及防守与进攻[J].山东体育科技, 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1995年 第2期.

[7] 周郁秋.心理学基础[M].2004年12月.

[8] 魏秋珍.乒乓球教学与训练[M].2004年04月.

[9]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附件:

影响青少年乒乓球运动的重要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性别-------- 年级---------

1. 你喜欢乒乓球这项运动吗?( )

A.喜欢 B.一般喜欢 C.不喜欢 D.非常不喜欢

2.你一般参加乒乓球运动的时间是多长?( )

A.十分钟之二十分钟 B.二十分钟至三十分钟 C.三十分钟至一个小时 D一个小时以上 E.根据自己的心情而定

3.你参加乒乓球的目的是什么?(多选)( )

A.个人的兴趣爱好

B.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

C.个人荣誉

D.崇拜明星而模仿

E.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知识F.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G.健身的需要

J. 其他

4.你经常和同学、老师、家长一起聊乒乓球运动吗?( )

A.经常B.偶尔C.和家长、老师聊不和同龄人聊D.和同龄人聊但不和家长、老师聊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文5

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教育,由于血缘亲情,家长可以“以情?尤恕钡姆绞蕉宰优?进行教育。对青少年而言,家庭是其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其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儿童最初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在儿童进入学校乃至社会,家庭仍然发挥着其独有的作用。因此,家庭对一个未成熟的个体而言,其意义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1]。家庭教育与孩子的成长和各方面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农民工的外出致使家庭教育缺失,牵一发而动全身,致使青少年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一、梅香村农民工回流前出现的青少年教育问题

(一)父母缺位致使青少年启蒙教育缺失

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性格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与早期(一般指0~6岁)的家庭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儿童教育的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儿童初生几年的最初阶段。正是这个时期,儿童的脑和感觉器官才发展得特别急遽,许多偶然的联想――人的心理基础,特别迅速地形成起来,牢固起来。”[2]幼儿时期,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养育、合理的教育和训练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脑的发展。然而,很多农村地方就做不到如此。在梅香村走访所得的结果显示,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在孩子的母乳期满便双双外出务工,由家中老人照料,或是父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照顾。如此,父母缺位必然存在,通常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因照顾家庭而疏于照顾孩子,孩子在成长期间得不到来自于父母的悉心教养及合理训练,贻误最佳教育时机,导致儿童的启蒙教育缺失,从而直接影响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可弥补的缺陷和障碍。

(二)隔代教育致使青少年存在不正确的价值观

一方面,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极端的教育方式埋下道德隐患。隔代监护人观念陈旧,教育方式跟不上现代化教育,启蒙时期的思维得不到开化训练,潜意识存在的道德及价值观认知程度差。另外,隔代监护人大多年迈,青少年除承担日常家务外,要帮着干农活,照看弟妹,早当家的孩子在处于青春叛逆期时厌烦当下的境况,父母的缺位使他们缺少寻求帮助、情感倾诉的对象,造成心理失衡,且青少年自律能力相对较弱,极易出现不良行为举动。当青少年出现不良行为时,或是不犯大错的默许,或是“棍棒教育”,隔代监护人极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不能意识潜在错误,反而增长他们的叛逆之心,埋下人格、道德价值观的隐患。

另一方面,民族语言环境跟不上汉语智育,青少年的学业得不到辅导,潜在隐患的价值观难得纠正。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落伍是不可置否的,但梅香村地处民族地区,村里4/5的隔代监护人沿用民族语言,不懂汉语,不具备教育下一代所需的素质水平。生活中的交流都用的是民族语言,面对汉语一无所知,隔代监护人即使想要辅导青少年的学业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素养得不到提高,青少年在易模仿的时期对社会是非的辨识仅凭自己浅陋的认知,其思想和价值观念得不到父母的及时引导和正确帮助,在不确定的是非判断标准下也就导致了青少年不正确的价值观的存在。

(三)父母的远程物质教育深化了青少年不正确的价值观

青春期易受外界诱惑的青少年是否能抵制住诱惑,父母的正确引导是关键。但在梅香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自知不能陪伴孩子成长,普遍存在着“补偿心理”:只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让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满足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或是用钱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甚至教育孩子“向钱看”变成了常态。另外,学习的好坏也用金钱来衡量,基于只要父母看到好成绩就会给零花钱的习惯,“改分”之风盛行。父母继续外出后,对金钱的渴望迫使他们做出偷、抢、收保护费等行为,而这些情况是隔代监护人和教师无法及时发现的。父母的物质教育,不但没有对孩子起到好的教育作用,教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而恶化了孩子的价值观,产生拜金主义思想。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3] 2013年以前的梅香村只有其中一种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失联。一方面,梅香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春节才返乡,所以孩子上学期间,要享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奢望。虽然教师会联系孩子的父母说些情况,但毕竟“天高皇帝远”,父母也只是通过电话警告而已。另一方面,教师可能会联系隔代监护人,祖辈通常会因文化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落伍、不懂汉语等原因,对学校反映的情况理解不透彻,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再者,偏远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严重缺乏,承担的教学任务重,智育之外还有德育,即使梅香村的人数再少,教师所涉及的领域也只是学校。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不论是性格、心理、道德,还是学习教育上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督教导,与学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以致青少年教育问题堪忧。

二、内外合力下的农民工回流与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13年的梅香村出现了农民工回流这一现象,显然这为健全家庭教育及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缓解了一定的压力。但若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支撑长期的家庭教育,农民工依然会选择外出务工,如此周而复始,虽然缓解问题,却不是根本解决之道。那么如何把握农民工回流这一契机来“留住人”,就成为了健全家庭教育的持续发展、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首要任务。

(一)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在教育的综合工程中,农民工父母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是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关键性因素和决定性力量[4]。农民工父母是否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要从农民工自身寻找原因,找到原因所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回流的农民工才能坚定、专注于青少年教育。通过调查发现,梅香村农民工回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换届后的梅香村村委对满目疮痍、冷冷清清现象感到辛酸,建设好家乡的想法在村委的心里萌发。同时“十二五”计划中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等一系列的强农惠农的加快社??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针对性政策出台,并且高效落实实施,在外务工的农民看到了回乡后的保障。

二是外出务工的人员心灵疲惫,归乡心切。据访谈人员所述,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其中一部分人只懂民族语言,难以沟通,外出只能做劳力活,十几年间都从事单一的工作,在外生活压力大、消费水平高,照顾不到老人和孩子,经年累月在外务工的生活压力使他们身心疲惫,在政策的保障下毅然选择返乡。

三是有自我创业的想法。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创业的背景下,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水平,务工培训中获得了一定的技能和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在有一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萌生回乡创业的想法。

四是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相较于传统农民来说增长了见识,文化素养有一定的提升,外面良好的教育状况令他们考虑到家中孩子的教育情况,虽能通过电话了解情况,但鞭长莫及,只有亲眼所见和长期教导沟通,才能了解、教育好孩子。

(二)外力作用下国家和政府的推动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要目标,要达到目标就务必要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统筹城乡得以实现的关键点是正确引导农民工,统筹城乡中的亚层次是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农民工子女教育[5]。在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引导回流农民工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专注家庭教育是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所以,梅香村村支两委在解读政策的同时言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在政策的引导下针对本地做出了一系列的整改:一是学校针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失联开展家长座谈会,言明培养人才、孩子在长成人的过程中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学校挑起的只是一部分担子,另一部分需要家长与学校密切沟通,共同为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教育环境。二是针对存在根深蒂固的“读书无用论”、重养轻教观念的家长进行走访调查,举行座谈会,回流农民工的眼界相较于老一辈人来说宽泛得多,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并且村委以身作则,回流农民工在看到成功的身边案例时,渐渐地对家庭教育上心,虽然目前并未达到全部摒弃的效果,但也是指日可待的。三是改变重智轻德的普遍现象。在德智并重的社会,有时候德比智更重要。梅香村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前期思想深入行动后,对子女的教育呈现“先国后家”“知识改变一切”“感恩常驻心间”层层递进的态度。

近年来,农民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正渐渐向西部回流,政府要认清农民工回流的现状,做好回流农民工的安置工作。青少年教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综合过程,经济基础的支撑成为了回流农民工是否能专注家庭教育、健全家庭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本地经济发展,梅香村做出了很好的决策:

一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留住人,保障健全的农村家庭教育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的很多民族传统比其他地区更有优势,苗绣这一资源的利用及后期“锦绣计划”的实施一方面能够留下外出务工的妇女,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让她们就近创业就业,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照顾家庭,给予青少年应有的关怀呵护,填补父母长期缺位带来的空白,给予青少年在道德价值观、性格培养、学业辅导上应有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

二是引导回流农民工利用“家庭禀赋”自主创业。“家庭禀赋”是家庭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并可以划分为家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主要方面[6]。对于返乡的青壮年来说,苗绣是不切实际的。怎样运用好家庭禀赋来解决教育孩子的后顾之忧就显得尤为重要。经梅香村村委考察与返乡农民工共同商议,决定摒弃单一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利用物质资本改种市场前景广阔、种植技术简单。青钱柳,这种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结合更加坚定了农民工不再外出的决心,青钱柳的简单种植技术也为教育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解决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回流的农民工不再选择外出务工,给了青少年一个稳定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躬行身教的榜样示范,为及时树立青少年的生活观、价值观提供了可行性[7]。

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范文6

关键词:舞蹈教育;必要性;青少年;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执行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教育是美育中具有较为独特的美感价值的艺术形式表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要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比重。

1.有利于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培养

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者在素质教育中要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从教育方式上来说,需要用一种直观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舞蹈通过对真实生活中美德的升华对青少年有较好的影响,能让青少年在学习的时候对其所蕴含的含义和道德产生一定思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养有一定的影响。在素质教育阶段应该针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进行舞蹈教育,这样才会对青少年产生更大的道德品质助益。

2.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

舞蹈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舞蹈的审美特性能促使青少年对舞蹈动作所代表的情感与含义进行思考,在强化青少年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能促进青少年对生活中的一些美的存在加以思考,并将这种美感经过抽象思维的升华与舞蹈的动作形式结合在一起,加强对舞蹈的学习与认识,发展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舞蹈是一种模仿性较强的艺术,通过青少年自身的模仿过程体会到的关于舞蹈的感情和精神,利用联想思维进行联系和分析,对青少年的各种思维都有一定的训练,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智力提高。

3.有利于青少年气质的培养

舞蹈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气质培养体现在两方面,分别是对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和对青少年形体气质的培养。

青少年艺术气质的培养是舞蹈教育带给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舞蹈动作能对人的心理世界进行陶冶和锤炼。沉浸在舞蹈学习中,青少年能够更多地发现艺术的魅力,提高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并且不断把自身的欣赏趣味往更加艺术化的方向引领,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气质。

舞蹈对于青少年的形体训练作用更大。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适当的形体训练可以对青少年的不良体态进行纠正,也可以塑造青少年在发育期中的健美肢体。舞蹈动作对青少年的协调性和身体要求比较高,所以舞蹈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动作协调性和血液循环,改善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的身体状况,促进其身高生长及肌肉的拉伸等,对其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都有着较大的改善。

4.有利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

舞蹈是艺术形式中借助人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做出的最具有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舞蹈所体现出的情感可以对人的心灵造成较大的震撼,使得人们能够较为直接地体会到舞蹈所带来的感情。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这种途径为青少年培养正常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趣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可以使青少年产生正确的审美观。舞蹈教育就能让青少年在接触不到很多艺术形式的情况下对艺术的评价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体会,提高青少年对于艺术的欣赏标准,丰富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5.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好的艺术对人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舞蹈对青少年而言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抒发自身感情、消解不良情绪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舞蹈的训练过程一般都不会很容易,这样也能训练青少年吃苦耐劳的意识,增强青少年的意志力,使青少年的人格更加完善。

舞蹈教育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帮助。针对目前舞蹈教育并不受重视的现象,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人员都应该在这方面引起注意,确保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占有一定地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多力雅.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 青春岁月,2013(23):62―63.

[2]董玮华.舞蹈教育如何在广大青少年中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J].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