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范例6篇

课堂教学改革趋势

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范文1

[关键词]高职;小班化;障碍因素

[DOI]10.13939/ki.zgsc.2016.22.221

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已经步入了内涵建设阶段,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努力构建优质高效课堂,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诉求。小班化教育是一种班级人数较少(人数以当地学额为参照)[ZW(]各国、各地关于小班的班额标准不一,美国小于24人,日本小于30人,法国小于23人,意大利小于25人。中国关于小班化的规模大多见于基础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鲜有发现。目前比较公认的高等教育小班化教学班额是30人以内,本文沿用此标准。[ZW)]、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组织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职院校,更为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小班化来实现。因此,本文分析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障碍因素,研究今后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发展趋势,为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小班化教学提高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1 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客观必要性

1.1 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1)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传统班级的教学,任课教师通常只能通过课堂理论授课、教师实操演示、学生观摩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很多任课教师在课程结束都没能将学生的名字与个人对上号。学生对教师的学识背景、社会关系和个性特征也是非常模糊,师生关系松散,感情不深。课堂教学通常是强调教了些什么,对于学生学到些什么顾及不深。无论是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手段,在传统课堂中的教学效果始终不佳,且教学组织活动的开展很难实施。

(2)实施小班化教学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在于班额较小。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比较方便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是高职院校,强调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企入校全真环境的育人模式改革、顶岗实习、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在小班化的状态下比较容易实施。譬如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调的就是师傅带徒弟,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亲力亲为、言传身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比较有益。小班化组织形式下,几个专业教师、企业师傅联合培养,可以达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班额都在50人左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任课教师很难做到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逐一辅导,手把手教更难以实现。

1.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小班化

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转型期,面对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面对企业传统经营方式变革的阵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必然要依靠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人才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基础条件。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需要985、211等高等院校输出知识型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高等职业院校供给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从现实发展的情况上看,现在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人才供给结构不平衡,深度契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不足,制约了中国制造的质量和中国服务的水平。尤其是对于培养工匠类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少家长还存在精神误区,认为子女就读此类专业会低人一等,实际上,企业高薪聘请紧缺的高级技师比比皆是。面对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提供可供解决的有效办法并不多见,实施小班化教学成为解决现实矛盾的重要手段。

2 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障碍因素分析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本研究提出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障碍因素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2.1 高职院校硬件条件的制约

小班化教学必然涉及将原有的大班拆分成若干小班来单独建制,这样将会对教室、实训室的数量提出要求。不少学校的教室、实训室本来已经在满负荷运转,新增加的班级更是雪上加霜。硬件上的不足,使得一些高职院校的小班化教学只能在局部开展,在部分二级学院进行试点。

2.2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不足

实施小班化教学必然涉及课时的增加。这部分增加的课时量要求高职院校通过聘用更多的校内外专兼职教师来解决。由于校外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因此,聘请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先决条件。然而,在学校收入来源稳定的状态下,增加的师资必然会分摊原有师资队伍的收入总额,这使得不少二级学院不愿意引进专任教师,不愿意实施小班化教学。

2.3 高职院校体制机制的缺陷

大力实施小班化教学需要高职院校决策层下定决心,从顶层设计入手,严格规定实施程序,设计路线图,研究实施方案和作业步骤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然而,在一部分高职院校,对待是否实施小班化意见比较模糊;在制度设计层面,关于小班化的制度约定和激励安排力度不足,使得小班化教学在学校成为口号,并未真正落地。

2.4 高职院校经费保障的不足

实施小班化教学需要在课时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这需要高职院校在资金层面给予支持。应该说,高职院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小班化教学改革上,但这取决于高职院校是否下定决心去推进这方面工作。

3 高职课堂教学小班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3.1 国家高度重视小班化教学逐步向地方高度重视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教育部在多项文件中均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快实施小班化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明确要求,到2016年7月,各学校学年小班化教学学时占当期总学时的40%以上,积极推动小班化教学。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采取大班和小班、长课和短课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小班化教学占总学时数的比例。增强教学互动,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术兴趣。湖北省教育厅公布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一制三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

3.2 课堂理论教学小班化教学逐步向实训小班化发展

课堂教学小班化将从单纯的理论教学向实训教学方向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小班化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将在实训设备上加大投入,增加实习实训工位数,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的操作频次。

3.3 课堂传统教学手段逐步向教学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课堂教学将从传统的理论授课向信息化教学推进。一是随着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微课、慕课的实施范围将逐步扩大。二是远程教学将成为小班化教学的重要补充。三是网络课程将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平台。四是教学资源库建设将更加体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特点。

3.4 课堂教学小班化的体制机制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

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小班化的实施力度将不断加大,体制机制上去破除制约小班化教学瓶颈的决心更大。在制度设计上会更加科学、更接地气,更强调实施效果。在管理架构上,将更强调整合各部门资源,协同开展小班化教学项目。

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范文2

一、现代整合教育课堂教学的构思与启动阶段

为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现代整合教育的教学活动体系,在2003年至2006年间,我校主动顺应当代以追求优质教育为主题的全球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开展了“21世纪优质教育”的课题研究。遵循学校“整合”、“和谐”、“创新”的办学理念,对古今中外的教学理论,特别是对现代西方各种流派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实事求的研究和分析。

在把握当代教学理论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的基础上,经过周密的论证,我们形成了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思,并相应地组织开展如下三项专题的校本研究:一是开展课堂双主体和谐互动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二是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与实践;三是开展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的研究与实践。在研究和实践的全过程,都要以激活生命活力,彰显生命价值,学生和教师素质协同发展为内核。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和探索,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教材观、学生观都得到了转变,意识到现代整合教育的课堂教学重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开发学生蕴藏的潜质,焕发其创造才能,发展其个性特长。我们将初步获得的成果整理收集在《现代整合之路:继承、借鉴、超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之中,并在2005年12月举办了“现代整合教育实践和研究”汇报会,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和同行的赞扬和肯定。

二、现代整合教育课堂教学的认识向实践转化阶段

2006年,走过一段历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学目标的虚化、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这些都聚集在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操作层面上。在“理想化”和“形式化”掩盖下的教学低效和无效,是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学面临的极大困惑和挑战。

在课题研究汇报会后,学校需要使现代整合教育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运作方式和操作技能,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实践状态和操作能力,进一步发挥其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

实践证明,通过校本研究就可以带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要素优化和整体整合,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着力于对校本研究平台及其运作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在专家和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我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校本研究运行机制的操作模型,以校本研究的追求价值为抓手,充分调动校本研究的三主体的力量:教师、同伴、专家共同参与,教师以自身的课堂教学为研究案例,分析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和状态,与同伴和专家互动对话、引发思维碰撞、集思广益,释疑解惑,吸取教学改革新信息,从而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通过开展学科小课题的教学行动研究,课堂教学系统诸要素在教学活动中呈现了相辅相成、互促互向、共生共长的态势,教学活动从“教与学分离”转向“教与学互动”、师生双赢的教学生态,形成了“积识趋智――转识成智――化智成德――转德成行”的教育文化,展现了现代整合教学的特色和优势。2009年,我们在出版的《现代整合教育刍论》专著中,系统阐述了教学文化的准备、生成和积淀的过程和运行机制,总结了以“安全性、生成性、共长性、有效性”为基本特性的课堂教学文化,受到了领导、专家和同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

三、现代整合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面提升阶段

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范文3

本学期,我校将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狠抓有效课堂教学,按照区、镇教育部门的工作部署和我校的工作要点开展工作;发挥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功能,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积累与提升。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寻求新发展,用敏锐的眼光审时度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适应时展。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失时机地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不断提升自我,以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将学习与教研工作紧密结合,在学习状态下工作,在研究状态下提升,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专业引领水平;工作上要开拓创新,讲求实效;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有关会议精神的学习,增强发展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以确立重新学习、终身学习,重新认识、重新积累经验的理念;倡导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从积极的角度去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从常规入手抓有效课堂教学。

1、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本学期,教导处希望老师们能够继续学习《课程标准》、《标准解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等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倡导自主、创新、合作探究、实践体验等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切实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设计、学习评价等教学常规工作。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避免华而不实,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好教学质量关,是对教师的常规要求。

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课改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思想上要趋于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活动为重点;过程上趋于开放和灵活;组织形式上要趋于宽松民主;评价上要趋于多元。课堂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除关注学生的一般能力外,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以及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

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范文4

一、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科研内容及其变化趋势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逐步实施,加快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进程。历史教学科研内容的重点转移到了对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上,兼顾学生个性、学习兴趣、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长远发展。新课改背景下我国中学历史改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安排科学化、教学内容突出化、教学质量高效化都保证了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内容的安排上重点突出了全球化史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整合教材内容,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以高三一轮复习为例

1.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首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握教学目标,认真备课。以人教版历史教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例,新课标要求学生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主要史实,并认识其历史意义。通过解读课标,来安排学生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掌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减少了板书时间,也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内容,还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 新课程背景下打造高三一轮复习课堂的教学方式。高三一轮复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最大,所占的教学时间也最多。为此,要求教师在进行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同时要参照江苏历史考纲要求),引领学生展开对高中历史的复习工作。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标出重难点,通过复习“旧知识”掌握“新内容”,是一轮复习的两个重点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复习体系,对散乱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三、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范文5

关键词:发展趋势;推进改革;实用性;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37-02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存在的问题

1.高职公共英语课课堂存在的问题。大学新生,尤其是大专新生在升入大学后,会面对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高中英语学习环境。很多新生在高中时听老师讲得多,讲得细,过于依赖老师,但到了大学后,由于讲授重点知识点和高中不一样,导致其在语法知识方面的漏洞得不到弥补。加之英语教师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听起来毫无生气,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把它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放弃英语的学习。

2.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存在的问题。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越来越差,他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识记单词困难、理解语法晦涩、阅读课文迷茫和练习写作无从下手,最终导致说不出,听不懂,读不明,写不来,长此以往就不再想学习英语,导致英语成绩越来越差。

3.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存在的问题。高职英语师资水平问题是另外一个存在的问题。当前,公共英语课教师的授课任务相当繁重,普遍超负荷工作,加之大多数从师范院校毕业,虽具有较高的英语理论知识,但技能性较弱,不具有“双师”资格,对其他不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内容对接。

二、现代高职公共英语课发展趋势

1.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实用化。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还要为个体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处理能力的课程,如英语和计算机等,也越来越为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所需要。但对英语的需要仅仅是阅读一些路标、简介、说明书、科普之类的就行了,这就让英语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成为了一种趋势。

2.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任务化。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办学方针,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中,已有人提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体系,即英语基础知识整理和巩固模块、求职就业模块和专业用途英语模块。专业课教学的开始、展开与结束均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整合所有教学要素,公共英语课就是其中的一个要素。因此,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也被“任务化”了,也成为了高职公共英语课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

3.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学习主体化。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越来越普遍。此外,Internet网带宽不断增加,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化逐步改造,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和计算机的配备都有了较大提升,为学生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新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应用,实施计算机网络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重要途径,让学生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三、结合我校英语课教学,谈谈公共英语课改革

1.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内容要实用性。突出实用性、生活性是普通文化课程改革思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有联系的,要突出实用性,就必须与生活相结合;与生活结合了,就必然会突出实用性。大学英语专家刘润清教授10年前就说过:“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ESP将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因此,在我院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加强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使其了解所任班级的专业发展对英语课的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英语知识以及掌握程度。

2.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学模式要“任务型”。高职英语学习强调“能力本位”为主,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是很好的选择。因为掌握完整的工作过程对职业能力培养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任务型语言教学是一种以交际任务为核心的语言教学途径,强调“做中学”。这种教学途径体现了语言教学目标由语言结构向语言功能的转变,强调由“教”向“学”以及由“学什么”到“怎样学”的转移。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既要求传授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又要求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公共英语作为专业课教学的一个要素,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能为专业课教学打好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把学习者看成是目标情景中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课堂上单纯的语言学习者,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选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的事例围绕某一话题即任务展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动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并结合亲身经历,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做中学”(Learningby doing)和“学中做”(Doing by learning)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并同时获得知识和技能。

3.高职公共英语课学生要主体化。“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能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最大的发展。比如在美国的学校,英语阅读(相当于我们的语文)课程的内容就比我们灵活得多,他们没有固定的教材,而是由教师自己挑选一些时代感很强、学生很感兴趣的小说让他们大量阅读。这样既能大大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内容要选择一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材料来进行,如:或布置一个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展示或拍成视频通过e-mail转发给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如:英语广播建设、英语晚会、英语技能比赛等。

4.高职公共英语课教师要职业化。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职业院校英语教师的成长不应只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应成为社会的责任。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教师要想实现行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学校和高职高专职称评审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我院英语教师应该主动学习第二专业,多与所任班级的专业课教师沟通,了解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专业术语和英文缩写,阅读英文说明书和科普文章,积极承担行业英语的教学。同时,多与外校英语教师交流,听示范课、观摩课,参加国培省培,甚至出国培训。

四、结束语

根据当前高职发展趋势,推进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同时高职公共英语课改革对学生、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及全面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都有很大好处,所以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推行它,把它的影响辐射作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与对策[M].北京:上海外语育出版社,2004.

[2]刘润清.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版社,1999.

课堂教学改革趋势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新课标 教学特点 发展趋势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大潮,新课标披着新的世纪的霞光走进我们的生活。新课标的提出无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天地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给我们的语文教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课标的实施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崭新的变化,但要真正的构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课堂,我们必须抛弃那些陈旧的、不合理的、束缚课堂教学手脚的东西,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让课堂教学如沐春风,不断改革教学模式,稳步向前发展。

一、语文教学的改革成果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扎实的基本功,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良好素质,成为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新思维、新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钱梦龙的“三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教学思想,于漪的“三观”(学生观、兴趣观、整体观)教学思想,魏书生的“三系统”(计划系统、检查系统、反馈系统)教学思想及“知识树”教学法等,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某些范围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还是很难摆脱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的瓶颈。

语文教学的整体状况虽不能说完全是多少年一个样,但基本上没有什么新的重大的突破,难教、难学、难考、难提高已经成了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制约因素。古人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就是说要打开制约的瓶颈就必须深入了解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掌握其发展趋势,才能作用于语文教学。

二、语文教学的特点

1.语文学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仅“语文”一词的概念,就争论了几十年,究竟是“语言文字”还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化”,或是“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定论,因而直到目前,《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语文”的解释还是多义项的。《辞海》竟然没有这个词。由于这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给语文学科的内容和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学科的对象不确定,学科的学习教学乃至考核当然也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现实问题还不在于对中学语文教学要求的界定,而在于语文教学必须瞄准高考、中考,因为招生考试带有选拔性,容不得你仅仅停留在水平合格的基点上。既是选拔,就须高要求,要求一提高就没有个准了。在这种情形下,教与学可以说就是无止境的,师生一门心思都用在应付考试上,欲速不达、煮夹生饭的情况就势所难免,语文的学和教也就愈显得难乎其难。

2.语文学习具有很长的周期性,因而语文教学难有短期效应

数理化等学科体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纵向性,即它们总是具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下而上的鱼贯性、递进性,好像链条似的一环套住一环地向高深发展,缺少其中的一环,往往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学习这些学科基本上是采取纵向切割的步骤进行的。语文学科的体系则是属于交叉并列型的,具有密切难分的横向性、平面性,它没有明显的一环套一环的链条,因而语文学习很难采取纵向切割的办法,而只能采取螺旋式,需要有一个相对循环、“潜滋暗长”的进程。语文学习必须靠勤奋、靠积累、靠多读多写,靠“铁杵磨成针”的功夫,才能有所建设。

三、语文教学发展趋势

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形式,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根据上文的分析,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教学改革。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还是从人的发展要求来看,作为实现基础教育目的重要途径之一的中学语文教育,必须适应21世纪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服务。那么,面向新世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发展趋势之一:由“应试教育”向全面提高“语文素质教育”转轨。

在巩固“普九”成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解决推行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困惑,即“语文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界定、语文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以及课型结构的矛盾、语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意向的确定性和教学操作的可调控性的矛盾、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教学评估和教学效果量化测定间的矛盾”四大困惑;二是确立语文素质教育中的原则,即“面向全体与重视个性发展并重、促进学生全面整体发展、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学会学习和语文教育活动应具开放性”五大原则;三是改革现行教材的体系和结构。

发展趋势之二: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当代意识。

这里所说的当代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新时期,从发展趋势看,应是世纪之交的新时代,它具有立足当代不同于前代的新质,理由有四:第一,原有的语文教学中不科学的内容,有待用当代意识重新加以辨识。比如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人物形象分析采用公式化、简单化、标签化的方法及传统语文教育模式采用“一律化”、“齐步走”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等。第二,新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需要引进到语文教学领域。我们可以引进“接受美学”来研究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欣赏,借以强化教学中的美学意识。第三,新生代的当代意识要加以建塑。教育面临世纪之交,要培养具有独立性、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中华一代新人,必须以建塑他们的当代意识为前提。诸如培养科学意识、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发展趋势之三:语文教学结构的各要素得到科学优化。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多种要素的组合。语文教学改革结构的科学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十几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于教学方法的修改,基本属于形式的范畴,观念和教学内容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今后语文教学改革将会突破以往的惯性,实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系统优化,研究出新的教学结构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发展趋势之四: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会更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记述教师队伍建设时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这里指出了教师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除了具备教师共性素质之外,还应具有语文学科教师特殊的素质,那就是高超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及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练就一手漂亮的文章和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以此熏陶、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要素,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一定的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语文课程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反过来,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有利于语文课程的发展,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改变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必须通过相关部门领导、广大师生、众多的研究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谈语文新课标的创新与突破.语文建设,2003,(4).

[2]张伟忠.自主、合作、探索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语文建设,2003,(3).

[3]冯军;初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浅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