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例6篇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 考生;考试作弊;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04X(2012)04-060-02

从近几年来全国的教育考试中发现,考试作弊现象突出,考试环境十分严峻。

从考试作弊方式上,群体协同作弊现象较为突出。从这几年的考试中,考生考试作弊人数呈上升趋势,考试作弊案件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作弊方式复杂。有的学校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千方百计寻找作弊“空间”,有的考生与社会人员由于相互利益驱使,双方一拍即合,形成相对稳定的“作弊链”,有的有组织、有预谋、分工明确服务“一条龙”的群体协同作弊。

从考生认知心态上,心理方面发生偏差较为明显。由于受社会上营私舞弊现象潜移默化的熏染,使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误入歧途,在道德标准上产生模糊认识和“好逸恶劳”的思想,他们的荣辱之心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这种扭曲最突出地表现在考试作弊方面。有的作弊考生心态由过去的偷偷摸摸,害怕羞耻,变得比较坦然,似乎考试作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的作弊考生抱有侥幸心理,仍然愿意冒着“一门作弊被发现,当年全部成绩作废的风险”;有的对学习的功利性太浓,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使用作弊工具上,快捷隐蔽,作弊手段“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考生作弊的手段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逐步走向高科技、智能化。考试前,一些作弊考生便开始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策划、制定“作弊方案”,以便在考场上大显身手。考试中,他们从原来的手机、呼叫器接收答案,到针孔摄像头、内藏接收仪器的“钢笔作弊器”、隐形耳机,到如今的神奇作弊[镜、作弊笔、作弊表、钱包接收器等先进的作弊设备器材在考试中派上了用场。利用数码拍照技术迅速地将试题复制下来,通过电脑网络和短信群发技术将试题答案在短时间内发给不同地区的众多考生,使作弊变得更加简便迅速。

国家的教育考试,涉及到考生的切身利益,强化对考场舞弊行为的防范,减少和杜绝舞弊现象的发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考试的具体行动。针对上述特点,我们认为要从强化教育考试管理、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净化考场环境等方面遏制考试作弊现象的发生。

1.强化考试管理,扎实打好教育考试工作的基础。加强考试管理工作,扎扎实实打好教育考试的基础,是防范考试作弊的重要环节。第一,成立考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考、副主考职责,并根据考务工作需要设立各方面的工作机构。对各类工作人员明确职责、任务、责任,保证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效防止机构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管理不到位,任务不落实等现象;第二,加强考生的档案、网报信息管理。档案管理者、计算机操作员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做好本职工作,严禁监守自盗,不能履行职责,从制度上、技术上堵塞各种漏洞,加大监管措施力度,使不法之徒无机可乘;第三,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组考队伍,从选聘监考、巡视人员工作上入手,切实选聘政治素质高,负有责任心,熟悉考试业务的人员担任监考、巡视工作,同时要积极抓好岗前业务培训工作,做到熟悉本次考试的操作规程、考试要求,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挂牌上岗,不合格者一律不准参加监考工作。

2.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生对考试的认识态度。注重把握好“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诚信应考光荣,考试作弊可耻”的信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层次的人格水平和正确的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二是要把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在考试上有不良心理的,要通过上心理咨询课、心理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心理上的输导和教育,正确引导他们克服“好虚荣”、“侥幸”和自制力弱等心里方面的不利因素,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考试,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考生考试作弊的思想认识问题。三是把思想教育和考试法规教育结合起来。考试法规是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维护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保障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人员,从事和参与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人员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要牢牢抓住思想教育不放松,同时在思想教育时,也要重视抓好考试法规教育,自觉把考试法规教育融入思想教育之中;要加大考试法规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辅导讲座、案件分析、学生座谈等形式促使学生真正对考试法规的理解,充分认识考试作弊的危害性,树立良好的考风,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3.净化考场环境,创建和谐教育考试平台。考试安全是高校招生工作的第一要务。各级招生委员会要始终高度重视,继续完善国家教育考试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对考试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细化落实各部门工作职责,完善考试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预案,进一步提高考试安全保障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考试安全、平稳、顺利进行。为考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要做到考前认真清场,统一编排考场、摆放桌凳,统一发放草稿纸,以清除作弊的种种客观诱因。积极配合公安、无线电管理、通信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加强对有组织的团伙舞弊、雇人代考或替考、利用互联网及无线收发装置等通讯手段传播涉嫌泄密或诈骗信息、非法兜售高科技作弊工具等行为的联合防范和治理;要加大高科技反作弊设备的投入,采取技术手段,对考场实施监控或屏蔽,阻断考场外非正常的无线通信联系;要专门成立由考试管理机构、无线管理委员会及公安部门组成的防范高科技作弊无线信号巡视小组,分赴各考区,在考点周围巡回检测。及时屏蔽和干扰不良信号,尽可能杜绝考生作弊,把考试作弊扼杀在萌芽状态,对扰乱考试秩序的不法分子进行查处和打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Z].教学[2009]2号.

[2]蒋极峰.严惩作弊维护考生权益 高考需拿出法律武器[N].中国教育报2007-09-5。

[3]茆琛.重庆女教师贩卖英语四级试题答案被判4年刑[OL/EL].新华网,2004-12-14.

A Brief Discussion on Features of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Cheating on Education Examination

JIANG Cheng-yu

(Xiangyang Education Examinations Authority of Hubei Province, Xiangyan, Hubei 441021, China)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 教育;素质教育;开除制度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4-0064-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又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建立有赖于教育的和谐发展,教育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保障公民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这样才能促进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其他部门的和谐发展提供丰富而充足的人力资源。

现在绝大部分学校在学籍管理中仍存在开除制度,学生因成绩太差,或者犯了严重的错误等,将面临被开除。这与学分制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对于学校开除学生或清退学生之利弊,我们应当重新认识。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智者的故事与开除制度

有这样一则关于智者的故事。

一位智者广收天下门徒,聚有百余人。每天智者都教他们修身养性,习文练武。弟子们大多刻苦研习,只有一人不服管教,只知吃喝玩乐、招惹是非,甚至试图搅乱师兄弟们的学业。几年之后,弟子们几乎都掌握了一技之长,除了那个冥顽不化者。弟子们请求智者开除那个坏蛋,否则他们就要集体离开,但智者没有答应,仍然收留了他,于是弟子们纷纷离开了。

十几年后,智者最顽劣的弟子终于修成正果。

有一百只羊走失了一只,人们急忙到处寻找的不正是那遗失的一只,而不是其他的九十九只吗?智者的智慧在于他帮助了最需要帮助的。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全体性,即素质教育不是只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而是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所有的学生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在其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重视全体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有差别的全体教育。

现在很多学校在学籍管理中仍在实行开除制度,如《北京地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中规定,对学生的处分就包括开除学籍一项,却没有说明开除学籍的学生后续教育的问题。

显然,这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违背的。因此,对于开除制度的利与弊,对于学校是否应当开除或清退学生,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

二、开除制度弊大于利

开除学生的学校制度自古有之,但不像现在的教育规范这么明确规定。我国自建国以来,学校的校规校纪里面就一直有开除的这项规定。可以说,在教育发展的历史上,开除发挥了惩戒作用,对学生违反校规也起到了很好的威慑作用;但在讲究人性化管理的今天,在讲究宽容与接纳的今天,显然是有些格格不入的。

教育是为培养每个人、每个学生服务的。对于学生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在校学生来说,他们的可塑性较大,可能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如果学校没教育好,就把他们扔向社会,而社会又没有提供相应的后续教育与接纳转化机制的时候,对于学生的发展无疑是弊远大于利的。

第一,开除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扩大化。

试想,开除学籍这一不光彩的记录,将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负面影响?我们知道,教育要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而人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其中心理素质是很重要的一项素质,它能影响人的一生。对一名学生来说,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将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如果孩子因此而自暴自弃,寻仇觅恨,报复社会,将是教育的悲哀。

出了问题,只有先将问题的症结诊断出来,然后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学校将问题孩子一律推向社会,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对社会构成一定的压力,成为不安定因素,问题也会因此进一步扩大化。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弊多利少。

第二,开除极有可能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损失。

开除学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还违背了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本质。被开除的学生也许并不“坏”,有的可能还很棒,他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才能,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如果由于被开除出了校门而从此扼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将意味着一种莫大的损失。

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个美国老教师点拨刚毕业的同事:平时考试能得A的孩子,你一定要善待他,因为他将来可能是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能得B的孩子你也应要善待他,因为他将来可能返校成为你的同事;得C的孩子你要善待他,因为他将来会为我们学校捐助大笔善款;考试作弊的孩子你更要善待他,因为他将来可能成为国会议员或总统。

这虽然是则笑话,但仍然透射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思想: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张扬,而不能唯分数论人,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如果那位智者听信了其他弟子们的话,将那个所谓冥顽不化的弟子“开除”,很可能就没有后来那个终成正果的弟子,岂不损失大哉!

三、以更加人性化的制度取代开除制度

“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即使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曾经犯过错误。”浙江省教育厅基教处的董惠铭处长的话仍然掷地有声。

写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安娜 ・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两部小说的俄国著名大文豪托尔斯泰年轻时却是一个功课特别差劲的花花公子;爱迪生小时候在班上的成绩永远是最后一名,在8岁时因为满脑袋稀奇古怪的想法而被老师劝退,可这些却没有妨碍他日后成为“世界发明大王”;钱钟书上学时数学总是不及格,清华却破格录取了他,使得他的文学才能得到更好地发挥;现任香港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当今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五常曾两次被学校开除,中学都没毕业,可是他从进大学到成为正教授,仅仅用了9年时间,他的专业是经济学,但是他和香港三位名摄影家一起出摄影集,还被上海中国画院封为画师。

可以说,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有些学生暂时落后,犯了错误就一棍子打死或认为不可饶恕,甚至赶尽杀绝。孩子的可塑性极强,所以有人说,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这个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我们必须尊重和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学校有责任把每一名学生教好,而不是通过开除,把少数学生‘踢’向社会。”① 从2004年9月1日起,浙江省对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进行重大修改,新的《浙江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办法》取消了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并明确规定不得开除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新的普通高中学籍管理办法也取消了勒令退学和开除学籍的处分;对学生给予处分的,学校必须举行有教师、学生代表参加的听证会,给被处分孩子申诉的权利;处分撤销后,学校必须及时将处分记录从学生个人档案中撤出。“勒令退学”、“开除”等字眼退出了浙江省中小学管理条例。

浙江省教委的做法是有勇气的行为,也是充满了智慧与爱心的教育行动,是与时俱进的,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负责任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即为培养每个人、每个学生服务。

当然,废除开除制度以后,一些学校的领导、教师不免担心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会不会导致一些调皮的学生更加肆无忌惮,更随便地违反校规校纪?无疑,取消了开除学生和勒令退学之后,这些情况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尤其是班上的“活跃分子”、“害群之马”之类,可能会更加有恃无恐,对班风、学风甚至校风造成较大影响。这就对学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改进教育手段与教育方法,完善管理制度。不仅需要传统的教育方法,更需要现代的教育方法,如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第二课堂等,来矫治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教育理论和实践表明,对于犯错误的学生,只要我们以热情的态度关心他们,以严谨科学的方法教育他们,以诲人不倦的精神感化他们,他们总会变好的。就连罪犯都可以因感动而转化,何况少年学生呢?但是对于学生犯错误,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如果学生犯了重大事故,或者构成违法犯罪的,要依法惩办,比如让这些学生去另外一些相关的学校接受特殊教育;给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进行功课补习;采用延长学制或者实行学分制的办法,不及格者允许考多次;凡此种种,学校管理制度应当提供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过多的惩罚,是有益的疏导而不是盲目的堵塞。

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却会将好人变成坏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也一样。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取代开除制度,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可选择途径。这是时展的必然,也是历史的进步。让我们以宽大的胸怀,像那位智者一样,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接纳与教育那些最需要教育的人,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关怀与发展,真正实践素质教育中全面教育的思想。

注释

①浙江规定中小学校不得开除学生和勒令学生退学,2004年05月21日,深圳新闻网

参考文献

[1]解析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管理办法,2004年6月1日,.

[2]孙天纬,崔巍编著.现代典故――人生哲理小故事精华.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3]新锐主编.名人与伟人的成长历程.沈阳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4]素质教育的含义,浙江师范大学学记网站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3

关键词:美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变革趋势

一、美的本质及美育的概念

(一)对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的几个子命题

1.人是“世界的美”:认为“世界的美”不在自然,而在于人,有了人才有世界的美,美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没事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

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离不开人,人的本质决定美的本质,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到了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于是就产生了美。

3.美是自由的形象:凡美都是形象的,但形象却不一定都美,美的形象除了能够给人带来愉、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外,还应该给人带来自由感。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美都应该是自由的形象。美的理想就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就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就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

4.美在创造中:美处在不断地创造中,随着历史条件和时空结构的变化。

(二)美育的概念

美育,一般理解为“美的教育”或“审美教育”。顾名思义,美育,离不开“美”这个载体,而美又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所以,“美的教育”、“审美教育”孕育在万事万物之中。人们要去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美的教育”还不仅仅教给我们一些关于美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审美知识和技能之上的长期积淀下来的审美素养。这些素养又会内化为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人格、生活和工作等表现出来,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美育是教育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中的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美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因素渗透于德、智、体诸育中,可以增强道德意志力、思维能力和体质体能发展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审美教育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领悟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人们按照美的规律直接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自觉地美化主观世界,从而实现美好生活。

二、审美教育缺失阻碍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发展

(一)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美学课程结构单一

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主要是为自学考试考方和考生服务,其次才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其教学科目完全按照自学考试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以天津市自学考试为例,1999年以前,美学只在汉语言文学等个别本科段被列为选修课。1999年以后,美学才随着天津市加大“考教分离”力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被列为汉语言文学等少数本科段的必修课。问及美学的有关知识,绝大部分自考生认为高深莫测,或仅仅停留在对文学、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的欣赏上。

(二)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缺乏美育隐性课程

隐形课程主要是指校园文化。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校园文化发展滞后是许多社会助学单位的通病。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陶冶功能”,也即美育的功能。

通过举办讲座、社团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传递进行各种没有课堂讲授的教育,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是提升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品牌价值的一条捷径。但是,当前的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往往忽视美育隐形课程。即使有个别办学单位许可自考生创立社团,也是管理混乱,有的甚至由好的初衷滑向仅仅收取入会费这样一个尴尬境地。

(三)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只重招生不重结果

现阶段社会助学活动的开展是健康的, 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管理不严、质量低下的现象,有的不仅不够美,甚至是由美滑向了丑。有个别自学考试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只重视招生,甚至打着可以获得与普通统招本科生在同一个校园上课、自习,拿同一个大学学位证书的幌子,蒙蔽考生,以达到扩大招生,学费创收的目的。还有的招生单位雇用已入学的考生回考生生源地招生,采取每招收一名新生给予若干回扣的做法。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学考试严格的“考教分离”制度,他们对考生学业成绩往往无所作为,或干脆放任自流。

(四)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忽视校漂自考群体

校漂族自考群体在高校,特别是著名高校的存在由来已久。所谓校漂族自考群体,就是指因为各高校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全日制班、业余班招生,而来到高校进行的以全日制学习为主的求学群体,他们以高校适龄青年为主,在一个专科或本科学习计划周期结束后未能按期毕业,仍滞留于高校继续学习考试。甚至有少数求学的有志青年在第二学年为了节省学费或认为助学效果差放弃社会助学,仍滞留在高校。他们通过租住校内、附近,甚至原有学生宿舍,自行安排学习和报名考试。他们中的精英分子有相当一部分则是为了考研而滞留高校。这部分群体的存在,一直以来是各高校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所忽视的。因为自学考试学生的人事档案并未调入高校的自学考试办公室统一管理,而成为自考校漂族后,开展社会助学的高校便完全忽视了对他们的管理和培养。毫无疑问,自考校漂族的存在对社会助学带来的是负面影响。

三、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中推进美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自考生作弊现象

当今自学考试作弊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夹带资料,抄袭他人试题答案,利用高科技手段,替考、监考人员协助考生作弊,等等。作弊的有普遍性、多样性、隐蔽性,作弊考生年轻化,作弊主题多元化,作弊手段现代化等特征,令监考防不胜防。山东省2005年考场查处的作弊率在0.1%-3.53%之间浮动。仅山东省2005年上半年毕业生审档案中就发现替考248人。运用美育提高考生的道德品质和诚信特质大有可为。

(二)有利于消除自考生自卑心理

据浙江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社会助学学生的自卑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危害性,成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67.6%的助学自考生直接评价认为他们与全日制统招生之间相异的待遇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87.1%的自考生间接评价因参加自考助学而引发自卑心理。研究认为,关于自卑心理的问卷调查容易使个体产生不悦感,因而主体在完成问卷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掩饰自卑心理的倾向。实际情况很可能比实际调查所得的情况更加严重。

(三)有利于减少自考生流失现象

有利于提升自考生非智力能力。北京教育考试院的学者毕胜运用聚类算法对2005-2006年北京市自考生流失率做了统计调查,得出结论认为:自学考试专、本科总流失率为64.6%。其中专科流失率为67.8%,本科流失率为51.4%。约有50%的考生只参加了第一期考试,还有约20%的考生只参加了两期考试。通过美育,可以加强自考生对参加自考的荣耀感,在自考生中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产生管理学中的“群体效应”,并有利于获得使考生获得通过自考时的胜利的愉悦感,进而为减少自考生流失率,提高毕业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有利于自考生感悟人生价值,

当前,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异化倾向。在裸的金钱面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与为富不仁一起摧毁了人的精神世界。人与人的不和谐,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团结。美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偏离。审美教育能够使人从日常操劳的现实世界进入到一个蕴涵着生命意义的审美的人生境界。

(五)有利于提升自考生人格境界

美育唤醒人性,解放大众被日常生活奴役的审美意识,它可以通过培养自考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理想来实现对健康审美意识的培养。更为实际的是,可以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性、启迪人心,使每一个自考生都拥有心智生活,从而拥有提升了境界的人生智慧,获得内在的自由和充实。由此,提升自考生人格,促进自考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完美和完善。

(六)有利于提升全民的整体素质

自学考试是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的教育,在未来建设的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有利于为适应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需求开辟更为广阔的途径,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为提升我国全民整体教育素质服务,为全民的终身教育服务。不断追求审美的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必将为提升全民整体素质提供坚实的教学保障。

四、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发展与改革趋势分析

美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因素渗透于德、智、体诸育中,可以增强道德意志力、思维能力和体质体能发展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由美育带来的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变革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必将渗透到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方方面面,具有划时代意义。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从2006年起,电大不再招收普通本科生,高等教育由扩大招生、发展规模向稳定规模、提高质量转变,这无疑为自学考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从单一化教学模式转向多样化教学模式

学习型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多样化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为不同的学习个体提供相应的学习媒体和平台。知识爆炸为人来带来的不仅是可以教授的知识的增多,还有传授知识的途径的多样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在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中不再享有垄断的统治地位。网络课堂、各种视听媒体将逐步和课堂教学平起平坐,在社会助学中共同发挥作用,成为对考生的知识传授的有效途径。

(二)从标准化教学设计转向个性化教学设计

由于考生所面对的最实际的目标是通过考试,当前很多社会助学的课堂往往以传统高校标准化教学设计为主,教学课堂也以通过考试为主导,导致了对学员个性化发展的忽视。随着学业生涯规划在高校的不断推广,自考社会助学也必将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自考生对职业生涯的认知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当前对学习方向的选择、日常的学习情绪以及学习效率,从远处看,甚至是对其一生学习、工作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促使考生群体多样化发展。将培养目标细化为研究生、就业、创业等具体化目标将成为社会助学未来发展趋势。

(三)从应考型教学目标转向能力型教学目标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自考向农村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自学考试已经越来越游离于学历社会的怪圈。单纯的应考型教学目标不再在社会助学中享有一票否决的优势。自学考试向农村的发展以及非学历教育的普及,意味着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将朝着更加实用的路线挺进。由单纯的智力教育转向重视考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培育考生运用知识能力的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必将呈现强有力的生机和活力。

(四)对自考生精英群体加强研究彰显美的本质

重点研究自考生中的精英群体,探讨自考生成才的途径、条件和规律,把精英群体创造美、将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在课内外给予宣传,突出崇高美,并运用在教学中,用榜样的力量增强考生追求成功的欲望,是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提升办学效率的重要突破口。在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风雨考研路――在职考研卷》刊登了27位在职人员的考研历程,自考生占10位,比例高达37%强。这其中,自考生有3人最终考上名校博士,其中的审美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五)对校漂族自考生建立健全培养制度彰显社会公平

普通高校对进校的自考大学生负有招录、教育、出题考试和指导就业的职责。同时,高等教育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存在的,这已经得到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认可。那么,自考生进入高校以后,需要有一个更加公平的教育培养和关注。

他们大部分是中学学业失败而不得已选择自学考试。高校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有必要运用美育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制度及方法,加强对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减少自考校漂族,并采取针对性美育措施,改进管理,为校漂族获取好的求学效果添砖铺路,彰显社会公平。

五、总结

总之,终身教育体系下,自学考试社会助学任重道远。一方面,要面对经济转型所引起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价值实现的不同步以及由于转型而带来的某些暂时而无序的社会现象,要面对各种社会观念的交织、摩擦、抗衡, 不同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反差、冲撞。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平稳高速发展为自学考试提供新空间,普通高校扩招趋势放缓为自学考试迎来新机遇。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加强美育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强后盾,将拓宽自学考试社会影响,延续其中国第一大考试品牌的地位;不仅有助于增强社会支持力度、社会认可度,消除社会有色眼镜看待自考生的不良风气,更有助于自考生最终成才。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309-324.

[2]李毅.山东省自学考试作弊问题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4).

[3]杨晓红.当代审美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1).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4

关键词:借班上课;利与弊;价值意义;思维方式

一、什么是借班上课

借班上课已经成为我们教育研究、教学评比或竞赛、课堂观摩等活动的主要选择的形式,那究竟什么是借班上课呢?顾名思义,借班上课就是相对于原班上课而言的,主要是指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所属关系,参与授课的教师与由活动的组织者从其他学校抽调的一个班或抽取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而拼凑的“临时班级”之间的一次特殊形式的教学活动。借班上课形式的采用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的教学活动是异地进行的,大批学生跟随教师参加活动也不切实际,所以,就选择就近抽调学生来参与教学活动。除了校级的教学活动可以直接由授课教师进行原班上课外,其余大部分的教学活动还是采用的借班上课。

二、不同教育群体的利弊解读

借班上课作为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在诞生之初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问题形式,本身极大的教育关注度和敏感度给其带来了诸多教育争论。借班上课的利与弊众说纷纭,下面主要从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或评价者、教育研究者等角度来进行解读。

(一)教师

利:借班上课可以帮助教师自己比较便捷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展示教师在面对陌生教育环境和情境下的应对能力,对自身的教学机智进行一次实地检测,以便找出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和缺陷。弊:借班上课是一种为适应教育实际的顺应,但并非能成为我们去值得推广的模式。借班上课存在的特殊性并不能诠释教学活动的本真面目,也不能充分地检验出教师真实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更不能通过借班上课来检验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常态化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一个个看客,只会对重点进行标记,而不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1]

(二)学生

利:面对这样一次特殊安排的课堂教学活动,好奇和期待带给自己的新鲜感已经可以替代重读教材所带来的厌倦感,可以被认为是一次“履新”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也可以让自己领略到同一个学科里不同老师所带给自己的“别开生面”,获取对教学内容的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弊:“重复课程学习的内容”很容易造成自己对该课堂学习的厌倦感,失去对该活动参与的兴趣。新老师对自己不了解,不知道该如何针对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就会容易导致无效的课堂学习。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评价者

利:为减轻组织活动单位和部门的负担,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借班上课的实行是一种必然要求。针对教师而言,借班上课可以提高教师针对陌生环境和教育情景的教学机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针对学生而言,借班上课可以提升学生在面对新教师的适应性,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和多维地理解,获取新的学习启示。弊:借班上课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缩短因师生生疏而产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摸清学生学情,就不容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会影响教师的授课和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也会被动地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气氛之中,难以还原一种真实的课堂生活。在短暂的几十分钟的新教师与新学生的接触中,需要更迅速地导入课堂,而往往出现由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了解老师而造成整堂课始终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四)教育研究者

利:每种新形式的应用都可能会存在其必要性,也就是自身优势,借班上课也能够从其产生的理由中找寻自己存在的优势:考查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区分度、关注学生在面对新教师新课堂的反应和表现来改进教学等。但针对专业化的教育研究者而言,借班上课可以作为研究教师在新活动氛围中、新的教育情景下的专业发展问题的重点参考,以及学生在这种公开式、特别式的课堂生活中的不同反应的问题等。弊:借班上课的弊端是比较多的,不是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导致的,而是在实施借班上课的过程中,当事主体很难从一个客观的、标准化、科学化的立场上来实施和评价借班上课活动。一堂优质的课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被评价的对象、过程在最后只是针对教师及教师的教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及学生的学法,评价的结果也直接由教师一人独自接受。

三、借班上课利弊分析背后的价值意义和思维方式

(一)价值意义

为什么要有借班上课?借班上课的出现似乎带着一种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它的优越性突出地显现在可以避免因异地授课所带来的诸多不便,提高活动开展的效率,更有利于发现教师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学生时能否上好课的问题。即使借班上课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但是为了各种教育实际的需要,借班上课仍然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的范围有所缩小。借班上课的教师为尽量缩小借班上课固有局限所带给课堂活动的负面影响,往往会通过设计一些巧妙的教学环节来尽力拓展教学设计的思路,建立在这些设计上的教学内容就会重新焕发出活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由此看来,借班上课的固有局限并不能绝对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思维方式

每个教育主体的思维模式的形成都是基于其自身经验与理解的,针对借班上课所作出的各种各样的反应,正验证着各个主体的思维方式。所有的思维都没有优劣之分,切不可对其据此作出的反应评出好与坏,教师、学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育研究者等不同的角色在这样一次公开的教学活动中都在发声,而且都有权利去发声,这样才能在不同与争论中找寻共同点、找寻新鲜点。不论借班上课是否可以在未来的教学中继续存在,都不可对这种教育现象背后所潜藏的教育思维进行显性地评判,因为思维在教育中的价值就在于此。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小学生心智还未成熟,对世界充满探索欲,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心,在课堂上他们很难做到一本正经地听教师授课,很容易被周围事物干扰。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是极低的,学生真正吸收的授课知识也是很少的,这对于智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的小学生是极其有害的。然而小学生天性如此,缺乏学习的动力与毅力,小学语文教师应对小学生性格特点深入分析,将劣势变为优势,增加课堂趣味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探寻有效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方法,开设趣味问答、小组竞赛等活动,寓教于乐,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使小学语文教育真正发挥作用。

一、小学语文传统课堂弊病

1.课堂氛围差,学生积极性低

小学语文的传统课堂上,大部分小学生认为语文知识枯燥无趣,所以会转移注意力在其他事物上,不能完全跟上教师的思路,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自然不能积极主动回答,导致课堂氛围死板,课堂知识吸收效果差。

2.学生心智、能力开发不完全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启蒙的重要科目,而小学语文课堂更是语文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不能获取有效的语文基础知识,心智、能力得不到完全的开发,价值观、人生观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这会贻害终生。

3.基础工具学科不能掌握,贻误高阶段学习

小学语文教育是在为以后接受更高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若基础不能打牢,势必会影响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帮助他们学好语文,打牢基础。

基于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种种弊病,钻探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打造新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且必要,它是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目的的重要举措。

二、创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措施

1.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的好奇心对于语文学习亦是坏事,亦是好事。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开设竞猜等小互动,多提问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让学习变得生动,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趣味化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授课学生被动听课,导致课堂效率极低。从趣味入手,将课本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课前预习提问开始,到课后复习巩固,赋予知识活力,让学生爱学、爱听、爱看,热爱学习。

3.潜移默化,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语文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去找寻语文的乐趣。在课堂上,多举办一些班级小型比赛,如朗读比赛、写字比赛等让课堂变得有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乐趣,在课堂上便会积极投入,乐于学习语文。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每个学生都融入学习过程中,切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小组争光,形成责任感与荣誉感,在整个班级中营造一种奋发向上的积极状态。小组分工,让每个同学都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获得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5.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语文课堂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范文6

【关键词】教育;手机;利弊

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走进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终端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现阶段智能手机充斥整个校园每一角落,初中生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已成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而言有利也有弊,但是手机作为新时代高科技的产物,它带给人类的生活和学习的便利,把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信息的交换更直接有效。手机本身并无利弊对错。进入校园后出现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暴露了学生在遵守规则意识上和手机使用的认知上存在不当之处,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德育问题,所以学校不能仅仅用一纸禁令来掩盖本质问题。对中学生有手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拥有一部手机就是拥有互联网的接入工具,是未来必不可少的一个生活与学习工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当然,也不能忽视手机进校园带来的新问题,要达到“利大”,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升学校德育水平,让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使用手机智能手机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但如何好好利用双刃剑发挥他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在处理学生处理手机问题上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学校应循循善诱,制度落实,加强督促,科技辅助

作为学校应加强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宣传和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对于手机使用的正确认识,让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好好地把把不利因素排除,充分发挥现代工具带给学生的便利与高效。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除了德育引导外要制度上给予保障,制定校规要求学生严禁在教学区内使用手机,而且在非教学区也要求按要求、按时间段使用手机。为能使学生在手机使用上趋于合理,我们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签规范使用手机的承诺书,要求学生熟知使用手机的规定,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学校还在学校醒目的位置粘贴手机使用的宣传标语,务必要求学生谨记学校关于手机使用的相关规定。每天还有学生会学生在校园进行不定时巡查,教师不定期的检查防止学生不合理的使用手机。发现违规使用手机行为,要严肃批评,没收手机直至学期结束,要求家长配合处理并把相关处罚通报全校,从而起到警戒作用。另外我们还通过一些科技手段引导学生上网,安装屏蔽系统在规定时间内才能上网,避免学生在宿舍无人监管之下随意上网。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手机存放处,保证被存放手机的安全,并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影响课堂秩序等。最后,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用高雅、健康、活泼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远离手机的负面影响,并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二、社会要关注学生使用手机问题,出台指引,企业尽责,共同构筑符合学生上网的桥梁

在智能手机使用上,据有关部门在2015年统计,国人平均一年花在微信上的292个小时,所以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包括上网安全、网络健康、舆论导向等等,而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更是重中之重。而针对中学生使用手机各个国家也有相应的措施:日本允许中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但是不允许在上课的时候使用。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2009年8月,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下发通知,要求下属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教职员工甚至来访的父母也不允许使用手机,以减少手机对校园学习环境的干扰。所以我国也应出台相关规定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手机为自己学习和生活服务。通过国之大法既可以要求全社会予以重视,也可以对学校指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作为移动运营商应该对学生使用的号码实行实名制,针对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推出校园卡,再对使用校园卡的这一群体实施“保护”,即保证使用校园卡的人不会收到诈骗、等不良信息,在上网时段在网站的选择,功能的应用也应作出限制。而手机供应商可以研发多款专门供中学生使用的手机,并保证手机中含有字典、计算器等学生需要的功能,并在手机中不设置游戏,并尽量减小手机的辐射,使手机变成一款集便捷、健康于一身的高科技产品。只有社会联合,共同承担为下一代健康成长社会责任,这样智能手机能事半功倍地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三、家庭配合,合理引导,家校联合监管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课堂,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家长应该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有关工作,多与子女做思想教育工作,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手机的利与弊;另外,家长也应该对于手机的使用负起监管职责,不能盲目的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当孩子使用手机要求,要正确指导学生使用手机不能听之任之,助长他使用手机的歪风邪气,为手机能正确使用很好方便我们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支持和配合。

四、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培养,明确手机的利弊,引导自己正确使用手机

作为学生本人,对各个方面起着决定性因素。学生应该培养抵御诱惑的能力,养成正确是非观念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应该要有明确的态度去对待中学生手机使用问题,要求学生对于手机有个正确使用观念,使手机更好地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只要学生明白个中道理,他就很容易接受学校与家长对于手机使用的管理,不会出现逆反心理。同时通过提醒、引导、督促从而达到在手机使用中扬长避短的目的。

任何何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还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只有把握好它积极向上的一面,我们才能物尽其利!所以使事物朝着积极有用的方向发展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目的。只有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者达成一致,互相依靠,互相配合,社会服务再提供一些平台,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的使用手机等科技产品!学生应该把使用手机看的很平常,把手机当作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让我们真正的享受科技文明带与我们生活和学习的便利,真为提高学习能力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