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发展报告范例6篇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智能化;日本;社会系统;市场调查

日本富士经济股份有限公司从能源、交通、零售分销、安全和防灾、医疗保健等五大领域对日本国内的智能系统进行了研究。

该研究调查分析了社会系统中14个项目的市场及其智能化发展动向,并做出了预测。此外,还调查分析了构成社会系统的11种组件设备以及以社会系统为基础的4种服务的市场,并做出了预测。该研究的结果整理在《智能社会系统关联市场实际情况总调查2011》报告书中。报告书显示,在目前的社会系统中,通过使用ICT技术可使社会的智能化发展得以升级,并与其他系统和服务相联动。报告书中将装配蓄电池便可自主操作的系统定义为智能社会系统,以下简称为智能系统。

1 调查结果概要

由表1可见,2011年,日本五大领域14个项目的智能系统的市场同比上一年增加了2.4%,达到了938亿日元。日本一直致力于提高电力、交通、通信等领域的基础设施等级。虽然日本新的基础设施较少,但日本寄希望于在更新老化设备的同时,通过ICT技术将社会系统向智能化推进。特别是地震后,日本的电力系统极不稳定,日本更需要创建一个新的机制。此外,交通、安全和防灾、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合作,向智能化发展的解决方案也越来越具体。专家预测,到2020年,日本在智能系统的市场将是2010年的4.4倍,达到4 054亿日元,社会系统的智能化比例将由2011年的15.6%上升到2020年的43.3%。

2011年,日本的11种组件设备的市场同比上一年增加了29.0%,达到2 855亿日元。2020年之前,智能系统、服务将越来越普及,组件设备的市场也必将扩大。能源领域的智能电表、功率调节器以及交通领域的PHV、EV都将成为牵引市场扩大的主力军。

表2显示,2011年的日本服务市场同比上一年增加了2.4%,达到85亿日元。电力、通信和运输供应商都已触及该市场。各汽车和家电制造商不甘心止步于商品的销售,也打算亲自涉猎系统和服务研究。

2 应重视的市场

报告书中通过分析显示,智能系统、组件设备和服务是日本未来应当重视的主要市场。

(1) 智能系统。表3所列是交通领域中的智能系统市场发展动向。

(2) 组件设备。表4所列是能源领域中蓄电池的市场预测。

(3) 服务。表5所列是电动汽车共享服务市场预测。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范文2

[关键词]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应用方案

一、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是重资产类企业投资的主要内容,建设项目审计既是内部审计的重点领域,也是资本市场对投资进行监管的重要环节。对于以基础设施为主要资产的企业,如电信运营企业,其建设项目具有数量多、涉及面广、管理日常化等特点。传统的建设项目审计一般基于事后审计、被动式审计,依赖建设单位提供的审计资料,存在审计效率低下、制约因素多、审计质量不高等弊端。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和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内部审计须坚持业务创新,摒弃传统意义上的审计思维和审计方式,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实现流程再造,构建数据驱动、敏捷高效的审计新模式,这也是建设项目审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通信运营商建设项目审计实践为例,探讨如何构建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方案。

二、建设项目审计特点分析

建设项目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或部分环节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效益性进行的独立监督和评价活动。按审计所处环节一般分为预算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工程结算审计、竣工决算审计(如图1所示),各阶段审计需求依据企业建设项目的性质及其管理规定而定。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立项、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物资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财务管理、后评价等各环节的审查和评价。项目建设是投资形成资产的过程,为加强和完善资产监管,国有企业一般规定建设项目须通过审计方可正式竣工。建设项目审计与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其他审计类型相比,其特点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建设项目审计已融入项目管理全流程,是其中一个环节;二是对审计机构来说,建设项目审计是被动式审计,当项目流程到达审计环节时,由项目发起者提交审计申请方可安排审计;三是审计结果作为招标控制价、施工费结算、项目竣工决算的依据,审计报告是建设项目档案的一部分。基于上述特点,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必须在项目管理流程信息化基础上,将审计环节嵌入项目管理信息化流程,才可发挥审计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审计成果应用及时性等优势,高效支撑项目建设投资管理需求。

三、建设项目审计信息化基本流程设计

建设项目审计作为项目建设总体流程的一部分,当项目流程进展到应提交审计环节时,方可触发审计。预算审计、结算审计属于造价审计。一个项目一般会有多个单项工程,根据合同及施工内容性质、金额确定是否必须进行,可多次报审,也可能无须报审。竣工决算审计对整个建设项目进行会计核算,只允许报审一次。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两种审计的结合,主要区别在于审计过程的日常跟踪审查和评价、审计阶段性报告的多次出具。建设项目审计业务信息化流程如图2所示:1.项目报审。当项目流程到达可报审环节时,项目管理人员收到项目报审待办任务,打开任务后展示需要填写的项目基本信息及必需的审计资料。项目基本信息应由系统根据前期信息、所处环节自动判断填写,不能自动判断或者可由人工修改的可以在此阶段人工填写或选择,所需审计资料凡系统前期生成的应有链接列表,未生成的方可人工上传资料。对于可多次进行的预结算审计,提交审计申请时应可以建立多次报审任务,但流程将仍处于本环节;对于无须审计的项目可填写说明,选择无须审计。必需信息均填写完成并经审批同意后,提交到项目或地域对应的审计管理人员,进行资料初审。2.审计安排。审计管理人员判定审计申请符合条件后,根据内部规定选择自行审计或委托外部中介审计,依据系统设定的权限提交审批或直接派发至对应的审计中介。对于合同约定需要对单个项目发送审计委托函的情况,此阶段由系统自动生成电子委托函发送给对方,审计中介可通过门户网站收到任务待办。3.审计过程监控。审计实施过程一般分为资料审查、现场勘察、定案确认三个环节。在此阶段多数需要审计人员与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多方沟通,必要时还可启动审计暂停,审计过程监控应实现三个环节的进展信息互通、审计暂停申请和审批、补充资料传递、审计时限超时预警提示等功能。4.审计报告审核。审计人员将审计报告初稿上传系统后,提交审计部门审核,一般通过审计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两级审核,并对本次审计质量考核打分。系统可内置审计报告模板,将审计发现的问题作为模板内容,并内置可选问题分级类别,审核通过的报告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由审计管理人员进行归类,并纳入案例库,便于后续统计分析。5.审计问题整改跟踪。对于需要整改跟踪的重要审计问题,选择“整改跟进”选项后,审计问题将随审计报告一起发送给建设管理部门和其他配合部门,问题整改完毕后,由建设管理部门将整改结果及相关证明资料反馈给审计部门,形成问题整改闭环,并与审计报告一并归档。除上述正常流程外,还应考虑特殊情况下的审计报告调整,当审计报告已审批分发归档、后因特殊原因需重新调整时,须履行报告调整的审批流程,调整接入点一般应在上述流程的“审计报告复核”环节。与上述基本流程相匹配,还应建立对应的数据库及数据配置功能,如对中介信息数据、审计管理人员数据、审计资费数据等进行管理,实现审计任务的自动分派和审计费用的自动核算,并具备审计区域配置、审批人员及权限配置功能。

四、建设项目审计数智化应用方案

(一)建设项目审计数智化功能架构

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建立在工程项目流程各环节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期望结果输出、数据来源确定与各信息系统间的接口开发需求。从建设项目物资信息、造价信息、转资信息、合作单位信息等方面设计关联信息输出结果,从而将物资采购管理系统、LIS库存系统、合同管理系统、ERP系统等与项目相关的物资采购审批、物资出库领用和退库信息、合同信息、转资信息等审计所须数据信息,统一接入数智审计平台,实现多系统数据在审计系统内的共享、交互分析、稽核验证等功能。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基于智能工具应用及大数据分析,从而减少人工判断误差、降低审计风险、提升管控质量,数智审计平台的功能架构如图3所示。

(二)建设项目数智化审计功能应用案例

1.报审数据的系统间稽核与校验。将物资采购管理系统、LIS库存系统、合同系统、ERP系统与报审项目相关的物资采购审批信息、物资出入库信息、合作单位信息、转资信息统一在审计系统作业流程中呈现,同时引入AI能力,实现多系统数据和报审数据的自动比对、稽核与校验,输出多单匹配表,以便审计人员对异常数据进行重点核准。比如,依据出库光缆材料规格及数量自动核对结算表中敷设各规格光缆长度工作量,依据ERP转资数量核对设备、材料安装工程量等。2.报审时效性监控预警。为解决建设单位项目经理久拖不报审、历久难审的被动局面,更好地督促建设单位及时提交结算审计和决算审计,开发基于项目流程数据的“探针式”报审及时性预警功能,即根据项目前期预设的报审时间节点,统计验收后未及时提交结算审计或决算审计的项目信息,并对报审及时性进行统计和分析,自动提醒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报审,实现事后审计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职能转变。3.结算标准与定额标准、材料价格自动比对。在系统内建立工信部颁发的信息通信建设工程预算定额标准数据库,将运用通信工程定额的项目与标准定额中的定额编号、定额名称、人工工日数量、机械及仪表使用费进行自动匹配和稽核,提示未采用定额标准的子目。引入“爬虫”技术,抓取当地造价管理机构在互联网上的材料信息价,建立材料信息库,与建设项目开、完工时间信息匹配出相应材料价格,为项目材料审计提供结算标准和依据。4.基于大数据的异常结算费用预警和分析。按专业类型将同类专业的主要工作内容依据标准定额用工进行权重赋值,并将地域差别、特殊场景一并纳入权重值考虑,审计人员录入结算工程量,逐步积累各年各市同类项目结算数据,形成各专业标准工程量费用数据库,并形成各专业平均造价指标库。审计时可输入报审工程量,查看本项目单位工程量结算单价与造价库比较结果,也可定期对全省同类项目、不同地市的结算费用单位比值进行分析比较,对异常费用自动输出预警。5.基于NLP和OCR的审计结果准确性一键核查。为减少审计报告人工审核误差、提升审核质量及效率,在审计系统中开发基于NLP和OCR的审计结果准确性的一键核查按钮。当审计中介人员审结并提交报告及相关信息后,系统调用NLP、OCR智能识别功能,完成项目审计报告及附件内容的信息识别、提取和分析,完成审计报告、支撑附件、系统页面关键数据三单匹配稽核和结果一键展示。比如,在结算审计流程中,可实现“审计报告”“定案表”“系统页面”三个维度的“送审金额”“审定金额”“审减率”一致性一键稽核。6.现场勘察的真实性、准确性监控。为加强对审计中介人员外出勘察工作的监督及管理,开发现场勘察轨迹呈现功能,对勘察照片中的日期、时间、经纬度等信息进行分析识别并展示轨迹。对进行远程站点勘察作业的项目,依靠GIS定位技术建立偏离算法模型,比对实际勘察点与应勘察点是否一致。该功能可确保审计中介人员现场勘察工作的真实性,杜绝编造虚假勘察数据的现象。

五、建设项目审计数智化发展展望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范文3

尽管社会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关注持续升温,但现有针对大众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意见的调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2017年内对人工智能产业的调查报告,仍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行业的产业规模、资源配置和意见领袖。缺乏对大众参与和理解的足够关注,是当前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作为塑造并指导大众意见的重要社会资源,尚未寻找到有效整合大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专家意见和产业发展一同协调合作的道路。尽管如此,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通过主流社交媒体迅速形成了人工智能意见领袖群体,并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舆论导向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以脸书公司总裁扎克伯格为代表的技术乐观派认为,过度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所引发失业率上升的担忧,都是不必要的;人工智能最终会促进人类进步,而非取代人类。与之相反,比尔·盖茨和史蒂芬·霍金则认为人们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缺乏了解,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是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一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专家、产业领袖群体,俨然在公共媒体中成为技术乐观派的对立派别。当前媒体对大众意见的整合和引导,主要通过呈现技术乐观和谨慎忧虑派的意见纷争,激发大众讨论的方式完成。

事实上,仅仅依靠意见领袖吸引新闻流量,激发大众关注,远不足以打造一个健康、稳定的社会意见体系来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发展。当前大众意见同专家学者意见欠缺有效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是大众意见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力估计,同专家意见存在明显落差。在学者专家看来,人工智能全面取代诸多就业岗位这一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例如,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曾预测,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但在北极星和ASM联合撰写的调查报告中,普通民众出于对安全和效率的双重考虑,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在重型制造、物流、公共交通、医疗、军事、消防、农业和烹饪领域,人工智能无法胜任人类工作。学者专家和业界领袖对人工智能的变革影响力非常乐观,而大众对此则相对保守,甚至过于谨慎。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范文4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研究相当敏感,涉及民众与投资机构的切身利益。作为主要组织方,笔者在半年多的准备时间里,体会到了中外智库合作的诸多难处,尤其是在思想磨合上,需要克服的问题相当多。幸好,从效果上看,这份报告应该算是成功的。因此,笔者希望能趁热打铁,把一些心得写下来与读者分享。

为什么跨国智库交流很有必要

在中国,智库仍然是新生事物,智库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历史不算长,频率也不算高。横向比较,智库的跨国交流不会像官方外交那样机制化、高层化,不会像媒体报道那样日常化、大众化,也不会像大学合作那样学术化、理论化。然而,单纯从思想沟通的角度看,尤其是在一些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上,智库却是中外思想磨合最好的剂。

相比官方辞令与外交沟通,跨国智库交流更方便,更能去敏感化。在智库交流中,参与者可以完全放下不必要的政治顾虑,非常放松、丰富、充足地阐述各方立场与观点。这种智库交流有一些观点可能会有偏差,但是会成为对方思考中国、提供切实客观对华政策智库方案的重要参考,为防范战略误判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比媒体报道与舆论论战,跨国智库交流更严谨,更能聚焦问题。在智库交流中,参与者可以不必考虑博人眼球、民众接受度等因素,非常专业、厚重、富有耐心地交换各自的看法。这种智库交流对于深入了解中国具体议题,尤其是专业性、行业性很强的问题更具有积极作用。

相比大学交流与学术切磋,跨国智库交流更务实,更能关注现实。在智库交流中,参与者可以抛开理论束缚与学术窠臼,细致、全面、综合地阐述本方就某个特定议题的思考或顾虑。这种智库交流对思想的跨国传播,尤其是在对方国决策层、精英层的传播极有帮助。

可惜的是,目前跨国智库交流与合作仍有待加强。以某国内排名相当靠前的大智库为例,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上半年立项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仅8个,主办或参与主办的涉外会议12个,向国外知名智库派出研修人员仅4名,这个数量对于该拥有数十个下属研究机构、上千雇员的智库而言,数量实在是太小,质量也不太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以来,不多的中国智库与国际智库研究合作进程中,中方很容易处在被动、受牵引的地位,很难在研究方法、结果与进程上占有主导权,这使得中国思想的对外传播大大受到限制,有时还遏制、削弱了本应该不断提升的中国软实力。从这些方面看,如何提升跨国智库合作与交流的数量和质量,是中国智库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何中国智库怕跨国交流

据笔者观察,在中国,国际研究领域(包括外交、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的学者对中外智库交流最为热衷。这首先是出于研究本身的需要,也因为这批学者大多英语水平高,不少还是“海归”,与海外智库学者的交流自然很多。然而,其他领域的学者,如偏重于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区域问题等智库交流就少很多,人文科学方面的交流量就更缺少了,在中西部地区的研究机构,类似国际交流更是稀缺。

除了研究领域差异造成的国际交流偏好下降,语言能力不足以支撑国际交流之外,笔者认为,还存在其他一些值得扭转的智库研究倾向。

第一,国内议题研究不应闭门造车,而应开门做研究。

一些善于研究国内议题的智库学者以为,老外不可能了解中国,尤其是目前中国发展日益复杂,问老外是没有用的。笔者亲历一位农村研究的智库学者曾在主题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国际研讨会上,对一位欧洲学者的观点嗤之以鼻,认为对方讲的根本就是皮毛。

事实上,且不说对方讲得对不对,即使是错误或不完整,那不更显得跨国智库交流的重要性吗?目前世界关注中国的热情与日俱增,国内议题研究的智库学者,更应抓住机会,敢于走出去,也善于请进来,把中国国内政治的客观进程、国内经济的事实情况、国内社会的复杂博弈等向海外解释与传授,这样将大大提升国外智库对中国事实情况的掌握,摆脱旧有的西方理论套路来看中国。换句话说,过去中国学者当惯了发达国家的好学生,现在也要学着当好老师。对此,智库学者责无旁贷。

第二,国内议题研究不应自说自话,而需要国际话语。

跨国智库合作想要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达成共识,至少实现理解双方难处,了解双方观点的程度,通常会受到智库天生具有的意识形态、价值偏好以及国别立场等因素的阻碍。

以2月份笔者所在单位与英国智库合作的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研究为例,国外的视角通常是处于批判与消极评价的态度,认为中国偏于保守,开放进程太慢,但事实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一直都处于循序渐进中,既要不断提升金融效率,又要确保金融稳定,推动中国拥有抵御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这高度考验中国金融决策者的把控力,也是国际上许多大国在开放进程中所不具有的。要把这层意思说清楚,且能让对方听懂,最好还能接受,进而使报告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结论,就需要充分沟通、交流和解释,且要用国际话语的逻辑。这正是跨国智库合作的重大意义所在。

第三,国内议题研究不应只靠国人,而应有包容之心态。

笔者常去上海浦东陆家嘴、北京金融街,常会感慨:为何旨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国两大金融重心,外国人的比率却那么少?且不比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就是比起香港、新加坡,国际化程度也还是差很远。智库领域也是如此。

美国智库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能吸纳各国人才来研究各国。比如,在美国,研究中国政治,不少美籍华人学者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中国,几乎没有纯美国学者为中国外交智库工作,提供对美研究的地道咨询。从这点看,缺少足够多的外籍雇员,是中国智库跨国交流的重大障碍。

如何提升中国智库的跨国交流水平

中国智库的国际化水平不足,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知耻后勇。随着中国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智库的国际化水平也水涨船高。比如,中国智库学者的整体外语水平逐年提升,中国人对外心态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愿意到中国“淘金”,此时,提升中国智库的跨国交流水平,就不再是“道”的问题,而是在“术”的层面。

笔者建议中国智库至少可以在两方面做出“立竿见影”的努力:第一,勇于邀请外国“退休老干部”为中国献计献策。过去一年,人大重阳邀聘了如伦敦市前商业与政策署长(相当于副市长)罗思义、罗马俱乐部前秘书长马丁・李斯等数位前政要担任外籍高级研究员,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他们的智慧与建议是能够为中国发展提供很好借鉴的。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范文5

你也许曾经使用过商务智能软件来创建报告和表格,也感受到了传统商业智能软件令人难以忍受的复杂操作方式和获得信息的封闭性,可能就会明白为什么“商业智能”的概念被呼唤了这么多年,但直到今天,它在企业中依然处于“曲高和寡”的地位。显然,商业智能要真正兴旺起来,必须要克服它在用户心目中所留下的诸多不良声誉。

当商业智能邂逅Web 2.0

尽管生活在Web 2.0时代的消费者所进行的每一项在线活动都变得日趋简单,但商业人士却依然高度依赖于各种复杂的数据表和报告来做出决策。随着Web 2.0技术的逐渐融入,这一面貌正在逐步得到改变。就像美国畅销书作家Don Tapscott在她与人合著的《维基经济学》里所说的那样,Web 2.0使得商业智能正在演变成“协同智能”,这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个新趋势是随着互联网的聚合和API趋势的加强,为商业智能软件厂商带来了新的灵感:让企业的内部数据同外部的网页资源实现快速聚合,来创建一种更简单、更直观的商业智能分析应用。

例如,全球商业智能系统的企业巨头Information Builders最近了面向Google地图搜索的企业商业智能套件,并宣称自己是在商业智能市场实现的首次快速聚合应用。Information Builders在面向Google地图的商业智能套件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而对开发者来说,不需要接受专门的编码训练,就能创建混合电子地图的商业智能应用。通过创建混合式的网络应用,将不同来源的软件进行混合、匹配,这种面向Google地图的企业商业智能套件,将交互性可视化带到了主流的商业智能方向中。

今天全球的企业都是在分散的地理环境下来经营业务。在"无国界业务"中产生的关系非常复杂而难以解释,但是如果创建出新的企业商业智能应用,将业务数据库和各种报告与电子地图叠加起来,用户可以得到更清楚的性能说明,并快速把握各地区的发展趋势。“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创新的方法,以保持市场趋势的领先地位。”Information Builders 的首席执行官Gerald Cohen说,“聚合式应用连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流行,使我们得出一个针对企业商业智能套件的快速网络应用概念。”

来自网站的报告显示,Google地图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应用编程接口,大约占据了50%的份额。由于Google地图是免费的,而且是被广泛应用的服务,通过对企业商业智能套件背后施加力量,将逐步为大众带来地理学上的企业商业智能。

同样,也是在今年4月1日,美国加州的流程管理软体公司Tibco Software也推出了最新的Spotfire 2.1版本,允许开发者采取通用脚本语言来开发高度可视化、交互性强的快速商业聚合式应用。TIBCO同时还了一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让合作伙伴和客户为任何商业流程建立分析应用。Tibco宣称其新的新版spotfire企业分析平台把更多的权力交到了分析团队的手中,并且节约了做出决定的时间,引导客户具有更有效的战略洞察力。

由API趋势导致的商业智能更简单直接的另一个例子是今年3月份初,Google宣布旗下的Google Docs服务新增客制化图表功能,让用户可在Google Docs中嵌入Gadget,并提供可视化的 API gadgets供开发人员使用。Google开放API gadgets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将任何可视化的资料嵌入网站上,并重复使用多个数据来源来编写程序,而对于用户来说,这意味着可以在很多类型的数据源中享受到丰富的可视化选择。

Web 2.0为商业智能带来什么?

在不久前Gartner的一份报告提出了包括来自于Web 2.0所带来的交互性可视化在内的五项技术革新,认为它们将有助于打破商业智能被广泛应用的阻碍。Gartner在这份报告中指出,受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应用的驱动,“交互性可视化,在未来的两年内将作为分析应用的普遍前端,而被人们所快速接受。” 的确,在数据库和报告中引入Web 2.0技术来开发可视化的展示之后,因为其具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将会更广泛地被那些不习惯传统数据库和报表的用户所接受。Gartner在这份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这些创新技术将导致到2012年,积极利用商业智能的人数将达到15% 到20%。

智能交通发展报告范文6

关键字:智能公交系统;“互联网+智慧公交”;公交服务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城市交通压力的增加,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公众对城市交通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智能公交系统虽然起步晚,但是近几年发展迅速,将GPS技术、GI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公交系统相结合,构成了现在智能公交系统,实现了实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运营调度、公交信息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交系统的服务质量。

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印发了《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18年要基本实现公众可“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及时获取交通动态信息”,享受导航、票务和支付等“一站式”服务。这意味着我国交通运输正在进入综合协调、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提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如何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运输服务成为了交通运输发展成了关键问题。

1 智能公交系统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智能公交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及广泛的应用。系统通过GPS/BD卫星定位、无线通信、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网络、计算机、自动控制、软件等多种技术,实现了调度信息管理、运营计划管理、调度执行管理、实时监控、实时调度、公交信息、统计分析决策、视频监控等功能,公交管理中心与公交车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信息互动。各系统之间的互联和大量的数据交换指挥并协调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推动了城市公共交通管理规范化、运行监管自动化、决策支持科学化、运营调度合理化、信息服务一体化,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服务与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让市民出行更安全、便捷、环保。

2 “互联网+智慧公交”应用平台的功能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为了使公共交通更好的为市民服务,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互联网+智慧公交”平台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2.1 公交查询

用户可以直接选择查看该站点电子站牌所示车辆位置信息来了解线路的到站情况,线路规划结果也会显示用户所乘车辆的到站时间预测。乘客也可以通过公交网站和手机APP或微信平台查询实施的公交信息,包括下一趟车在哪一站、大概几分钟到站。

2.2 最优路线规划

当前的线路规划基本以静态数据为主。智能线路规划功能综合考虑乘客出发的时间及目的地,出发时间的路况预测,公交到站预测等因素,给出最优出行方案,包括所选择线路、车辆,所消耗时间,所换乘次数及所花费费用等信息,同时会对车辆拥挤度做提示。乘客也可以直接输入自己的所在位置、目的地和时间限制,系统将根据目前的交通拥堵情况来规划最佳的路线,使出行更加便捷和高效。

2.3 手机移动支付功能

目前公交系统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投币或者刷卡系统,但近年来使用移动支付功能,尤其是微信支付的消费者越来越多,而现金支付和刷卡支付占领的市场比例正在减少。同时,手机自带的NFC功能正在逐渐完善当中,因此,“刷手机”坐公交的想法也正在被实现。

2.4 报警功能

公交车上偷窃、骚扰事件频发,但是很多乘客出于安全等多种因素的考虑选择了沉默,而让犯罪分子更加猖狂。可以在手机APP中加入报警选项直接连接到110报警中心,输入乘坐的车辆,指挥中心根据响应的GPS信息可以连接实时的车内视频监控系统,及时派出警力,保证乘客的财产及人身安全。

2.5 B2B业务

根据不同公司、小区的需要,可以添加以公司、企业、小区、社区、物业等为客户的B2B业务,提供公司员工接送上下班定制服务、市中心接送服务等,也可以添加旅游包车服务等。使公共交通服务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

2.6 智能广告推送

通过公交客流数据分析挖掘可以辅助解决户外广告无法精准评估广告的到达率及转化率的问题,可以将乘客出行信息、线路信息、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信息融合挖掘,实时获取公交站点客流量及停留时间,分析出不同渠道广告受众的流量,为广告商提供精准的广告投放。[2]

3 “互联网+智慧公交”新技术的应用探索

3.1 微信公众平台

为了发挥公交系统的优势,并更好地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智能公交系统需要建立一个微信公众平台,让乘客可以随时了解路线信息、到站情况等,还可以进行留言,对公交管理系统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3.2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

目前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就是智能化,交通信息来源于直接的交通参与者。利用互联网企业的数据能力,实现“事前预判”, 将“先知”逐渐变为现实,通过信息整合最终为人服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大数据信息被合理的利用,在乘坐公交车规划最优路线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大大提高了交通工具和道路的使用效率。

3.3 NFC技术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之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NFC 提供了一种简单、触控式的解决方案,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NFC功能目前大家熟悉的主要是应用在手机应用中,主要是接触通过、接触支付、接触连接、接触浏览和下载接触等方面。而自带NFC设备的手机充当公交卡的功能已经实现,坐公交刷手机的方式即将被广泛应用。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公交系统必将逐步完善,“互联网+智慧公交”平台也将逐步建立并推广,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交服务。市民通过查询路线相关信息,可以快速高效地找到最优线路,以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生活[3]。同时,也使公交公司管理中心更好地、更高效地管理车辆,整顿公交运营的客观环境,创新运营模式,强化公交企业自身的监管改革,推行人性化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梁春雷;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公交系统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