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智能化生产系统的逐渐发展和成熟,时代对职业技术工人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工人的生产方式来看,生产给过程分工模糊化、人才结构统一化、技能操作智能化、工作方式工程化和服务生产一体化方向发展趋势明显。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发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和重点内容。下面,本文将从智能化时代教育背景入手,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讨论如何培养一批符合新时展需求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 智能化时代; 人才培养

模式自从 2013 年德国联邦教育部和经济技术部门提出“工业 4. 0”的概念以后,人们对智能化时代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中国也逐渐开始加入了智能化时代的研究队伍之中。2015 年,我国国务院引发了《中国制造 2025》,“智能化”也成为了现阶段最热门的词汇之一,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今时代正式智能化发展十分迅速的时代,生产生活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社会各界要积极做好准备,迎接智能化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智能化生产对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的影响

所谓职业教育,是指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相关机构的教育是根据人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模式和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制定教育目标的,其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的工作人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因此,生产模式的变化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生产管理的组织模式对职业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在美国某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采用的是“流水线”的生产组织方式,半成品在生产线中的流动,每个员工仅完成某一个步骤的生产; 而日本的一家汽车企业则采取“生产岛”的组织生产模式。二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两国的职业教育也有不同的方式和方向。在智能化生产管理模式下,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例如,在齿轮作业中,一个作业者可以同时操作 16 台机器,这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是无法想象的。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的诞生改变了整个生产管理的组织模式,减少了人工的工作内容和压力,也加剧了社会竞争的力度。智能化生产突破了信息化生产的极限,不仅局限于某一台机器的自动化生产,而是通过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将多台机器的程序进行串联,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式完成生产作业的几乎全部内容。智能化生产技术是以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作为基础的,主要以以上两种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将生产信息和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构建网络关系,通过智能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管理和调配,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和差异化管理,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代替了传统的人工操作,这也对相关人才的工作模式带来了以下几种根本性的影响。

( 一) 工作过程的去分工化。相较于传统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而言,智能化生产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生产模式,一旦企业采取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大型机械代替人力的生产方式后,其所招聘的员工数量正在以几何形式减少,大多数企业在完成智能化生产改造后,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员或换代,将作业人员从传统生产模式时的 700 人减少到仅有 35 名员工,而曾经需要二十多人才能顺利流传运营的车间,现在仅需一名员工的监督和管理即可顺利流转。由此可见,这种生产管理模式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方式,原来的分工模式被一名员工进行综合性的生产监管替代,对员工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 二) 人才结构去分层化。传统的企业生产中通常将工作人员划分为三个类型,分别为工程型人才、技术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种类型的人才分工明确。在实际工作当中,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产品的设计、规划和决策等相关方面的工作; 技术性人才主要负责生产过程中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或提供生产的技术指导等工作; 而技能型人才则是在生产一线操作设备完成生产工作。为了满足该生产模式的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也是在该人才结构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而随着智能化生产体系的发展,特特层次之间的人才相互融会贯通,人才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使得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技术性人才与工程型人才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开始提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整体上移。

( 三) 技能操作高端化。现阶段的智能化生产模式并不能完全脱离人工的管理和检测,而是作为一种生产的模式,在相关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下正常运转,甚至在某些工作环节需要比传统的生产模式更多的人力; 同时,智能化生产也并不完全排除技能操作,反而在高端技能操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未来的生产工作岗位将逐渐提高技术的专业性,而减少熟练工的种类,能动性岗位数量将逐渐增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模式和发展。

( 四) 工作方式研究化。所谓的生产智能化仅是生产组织模式的一种手段,而具体使用什么样的生产技术来完成生产工作、智能化生产能为社会提供何种产品才是企业竞争过程中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也是我国智能化生产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后所总结出的重点。如果忽视了对技术本身的创新,一味地追求实现生产的智能化,则必然是舍本逐末的。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要想促进我国生产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从工艺层面进行创新意义重大,智能化生产仅作为生产的一种手段或形式来辅助生产这一过程,并非工业生产改革的重点内容。( 五) 服务于生产一体化。对于员工个人而言,服务于生产二者是相对分离的,服务属于销售或售后服务的工作范围,而随着智能化生产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悄悄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智能化生产的目标是建立生产、库存、客户系统化管理,包括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四大主题。在此背景下,技能技术人员的生产工作将会直接面向广大客户市场,这是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对于个人的交际、沟通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智能化时代人才培养教育的困境

( 一) 培养过程缺乏促进职业能力持续累计的完成教学体系。由于智能化生产的设备价格十分昂贵,在管理和维护方面也有着十分复杂的要求,大多数企业在用人环节往往倾向于将操作设备的机会提供给本科毕业生,这也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固然,本科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知识储备在一定程度上是远远超过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但本科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却无法培养学生真正具备实践操作和生产的能力,而这一点往往却是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强项。因此,为了迎合时展的背景和智能化生产的需要,我国还需要一种可以实现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术。

( 二) 人才的培养方式过于依靠学校的职业教育模式。从我国生产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短时间内通过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是一项并不是十分切合实际的期盼,因此,相关部门要从技术手段入手尽可能发挥工艺层面的突破,以生产工艺为基础,逐步提高我国生产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地位。

( 三) 缺乏合适的职业能力开发和课程的组织方法。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是不能脱离课程实际而独立存在的。只有针对生产实际工作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完成课程的设计,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但就现阶段而言,如何基于工作实际设计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让处于开发阶段,没有明确的课程组织方法。

三、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案

( 一) 构建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了满足智能化生产对技能和知识两方面的需求,职业教育部门不仅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要对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领域知识的普及,使其熟练地掌握操作技术的同时扩充知识储备,提高创新能力和意识。因此,教育部门可以构建中职到高职到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结构,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 二) 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智能化生产归根结底仍然是一门技术,这也就需要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追加现代化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法,深化校企合作,解决社会青年毕业后就业的问题,通过技能培训教师的经验传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训提供了优良的机会和场所,而学校不断地向企业输送新的劳动力并提供技术的指导,有效地实现了校企之间的共赢。一是制定符合自己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个目标是为了给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素养、优秀的专业能力和新颖的创新思维等。二是要确立所要培训人员的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校企合作中共同确定时候双方的培养目标。学校方面应该发挥教育优势,对企业的员工制定理论性的知识教育目标,从而企业也要发挥自己环境场地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目标。三是还有制定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目标,学校和企业都离不开这两点,因此学校和企业都要充分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要共享所拥有的资源,进而来突破技术壁垒,研发高科技产品,达到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目标。

四、结语

总而言之,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我国是否可以利用自己先进的智能化生产技术,跻身世界先进制造国家的行业还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的发展动向对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有效的调整,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作者:陆生芹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