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专业范例

智能教育专业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1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教育;教师专业

发展人工智能与教育的不断融合给教育系统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智能教育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和关键因素,不论是国家、社会、教育自身都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1]。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如何适应智能教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将产生变革,教师的专业实践将更具创新性,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将更加多元。

一、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变革

1.教师专业发展将回归育人本质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并不能代替教育,智能教育时代的教师教育最终要以人为本,回归育人本质。一方面,智能技术变革了教育,但不能代替教师,只是教育教学的助推器。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形象地将教育描绘为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2]。另一方面,智能教育时代,学生的生命成长能否得到促进,是衡量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教师教育要关注到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和纵深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因材施教,启发每个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2.教师专业活动将更具创造性

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将不再是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培训,而是对学习的深入理解和专业创新,更强调教师专业活动具有创造性。一方面,智能教育的逐渐应用,已经覆盖到了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包括教师的教学、评价和管理,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劳动,教师曾经从事的知识的重复讲授、资源的冗余搜集、作业的定时批改及事务性任务的管理等一些工作,都由人工智能替代教师完成。另一方面,与以往信息技术不同的是,智能技术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超越了技术的工具属性。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智能技术中的人机协同、自动化测评及自适应学习等,能够进一步代替人类进行简单的智能活动,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最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去研究,去发挥专业的创造性,更能与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更加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去找寻教育的真正意义。

3.教师发展途径将更加多元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将有机融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这三个方面。林攀登认为,课堂教学、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三者的割裂是教师专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根源,三者是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基本途径,具有内在的一致性[3]。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要基于教师的自主发展需求,并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出发,充分发挥研培工作绩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在课堂教学备课、上课及课后反思中,教师会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实践探索,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教师自主自觉地实现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基于阶段性研究主题、教学重难点以及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同伴交流分享,并得到专家的指导,教师有的放矢地实现专业发展。最后,在教师培训中,通过专家引领、实践观摩及与同行的交流分享,教师学习到系统课程和系列专题,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会有深入的反思,自身也会有所成长。

(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创新

1.立足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研究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实践性研究[4]。它是一项既注重问题解决,又注重理论提升、经验总结和规律探索的研究活动。在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中,中小学校和教师将校本教研的重心聚焦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和行动跟进上。校本教研在转变教师学习方式、改进学校教学管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将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其结果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教师基于课堂教学数据进行有依据的自我反思,针对教学实践中的行为表现、行为依据和产生结果,开展基于数据的审视和分析。同伴之间基于教育教学大数据的分析,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指向,实现教师主动持续的自我提升、相互合作。专家基于教师成长数据及教育教学大数据分析进行有重点的专业引领,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行动跟进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有效落实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师着眼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基于教育大数据及其分析解释,进行深入的反思与调整。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了数据支撑,改变了仅停留在教师以往的经验和反思的情况,促进教师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对学习研究的深入理解。

2.聚焦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

教育正朝着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和泛在化的方向发展,未来教育是一种“人机共生”的教育,人工智能与教师之间是一种互相补充的关系,人工智能发挥其计算能力,教师发挥人类情感的优势,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高效的课堂及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堂氛围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良性互动的一种体现。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包括“人”和“机”两部分,即教师的经验智慧和机器智能,是两部分的有机融合。人工智能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挖掘,全方面地分析和解释学习过程数据,为课堂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人工智能作为教师的助手帮助教师完成大量简单、重复的任务。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对学生的指导是否有效,关注自身教学行为是否合理,选取更加科学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生成智慧教学方案。机器智能助力教师运用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来进行教学决策,解决了以往基于经验教学决策的不精准问题,提升了教学的科学性。以课堂练习为例,传统课堂上教师凭借经验来判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一般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习题完成情况,并选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人机协同的课堂中,能够对学生习题完成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生成学习情况动态报告,为教师提供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错题情况,使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决策有了科学的依据。智能教育系统能够收集教学过程的大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解释,精准地指出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为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3.开展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与应用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等关键技术[5]。未来的学习分析不仅仅是单纯的数据统计和单一的数据挖掘,将基于实际需求,利用物联网、人脸识别和手写识别等实现自动化的数据采集,收集包括行为数据、心理数据、生理数据的学习体征数据,以及人机交互数据和学习情况数据等多模态的数据,并采用大数据智能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分析与解释。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通过对教师数据的收集,解决教师个性化学习和规模化学习的矛盾,针对教师的需求来制定独立的培训方案,能为教师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使教师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如通过问卷调查、课堂实录、作业及测试等数据的采集,构建教师课程学习模型,对教师培训课程进行量化分析,为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对教师多次培训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基本情况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情况加以分析,形成教师的成长档案,促进教师根据自己的成长档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习提升规划,为了终身教育开始终身学习,保持对事物探求的热情,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一)统筹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愿景,激发教师内在动力

基于辩证关系的视角,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由外因和内因两方面组成,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教师专业发展根本且决定的因素。主观能动性是教师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因素。只有激发教师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促使教师不断成长发展。一是外部层面。国家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省—市—县—校四级实施体系,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系统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要明确办学理念与特色,统筹谋划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校本化课程实施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努力将学校的发展愿景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力量源泉,唤醒和激发教师的成长动力,并以学校课程规划为抓手,引导教师通过积极的实践探索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二是教师自身。职业是幸福的来源,教师要对自身的职业有认同感,教师工作虽然平凡,但却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对职业生涯有很好的规划,知道自己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如何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自身的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学习与实践。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智能教育应用探索,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智能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智能教学实施能力,提升自身的智能教育素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

(二)关注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特质,积累教师实践智慧

教师实践智慧是教师智慧在人机协同的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呈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特质。传统教学中,教学智慧是教师准确把握教育规律与机遇、领悟教学真谛,采取恰当措施,敏捷而高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智能教育时代,教学技术已经被广泛纳入教师智慧的框架中,实现了教师智慧的重构,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推进智能教育发展。一是教学智慧。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教育系统和学习分析技术做好课前准备,详细分析学情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方案和个性化学习计划,为学生推送精准的学习材料。基于课堂练习、问题回答及学生状态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教师能够感受和判断出教育教学的实际,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对教育教学大数据的分析与解释,精准地发现实际问题,并基于数据开展教学反思,积累教学智慧。二是育人智慧。智能教育时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多元化,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要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善于发现日常教学中的育人规律,将其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人机协同的课堂,亦师亦友的关系越来越明显,要与学生互相合作,形成学习共同体,要懂学生,尊重学生,将对教育的热爱和责任转化成教育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力量,让教育在不知不觉中顺其自然地产生。

(三)开展持续的研培活动,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教研部门要积极开展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持续性研培活动,创新研培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承担起促进教师从对智能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到人机协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的专业发展任务,推进教师在学习理解中成长,在实践创新中发展。学校要积极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用数据说话,让校本教研有据可依。一是研究活动。教研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引领教师开展智能教育及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加快教师适应智能教育的步伐。分层次建立研究团队,关注研究过程和研究提升。充分了解教师在智能教育应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对教学实践问题进行系列研究。关注教师对持续参与研究活动是否有兴趣及具体的收获,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二是培训活动。智能教育时代,要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积极开展基于学习分析的教师培训,通过教师情况及个性化需求分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有个人特色的培训和资源。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优势,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沟通交流机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培训过程中要关注培训专题是否适合、是否是教师所需、具体收获如何、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等,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精准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校本教研。要开展基于数据驱动的校本教研,进一步优化和重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分析和解释教育大数据,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数据支撑。引导教师打破常规的学科局限和学科边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整合意识和多学科合作能力。教师要积极进行基于数据驱动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改变以往仅停留在经验反思中的校本教研,不断加深对学习研究的理解,更科学规范地开展教学研究。

三、结束语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2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改革

一、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与发展

人工智能(ArtificalIntelligence,AI)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的智能、会思考,是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在实践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更适合理解为一个产业,泛指生产更加智能的软件和硬件,人工智能实现的方法就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三个阶段,基础阶段是计算智能,计算机开始能够帮助人类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这是认知和感知的基础,例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另外一个阶段是感知智能阶段,计算机可以感知外界,能看懂听懂,做出相应的判断,采取一些行动,帮助人类完成基本的听、看工作,如头像识别技术、语音转换技术。还有一个阶段就是认知智能,计算机可以像人一样的思考,主动采取行动,实现全面辅助和代替人类的工作,如自动驾驶的汽车,自主行动的机器人。

二、人工智能时代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极大的成果,任何体现重复性、有大量数据积淀的事情,都可以取代甚至超越人类,在教育行业也是一样。原有的教学思维过于顽固,不能够及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排斥人工智能。对教学领域中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了解不够,对其产生的效果不清楚,相应的在教学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不够,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如何尽快改变思维,充分的利用人工智能,转变教学实施形式,把教学和人工智能融合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最大的挑战。

三、人工智能时代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改革策略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帮助教学的开展,教师可以使用深度学习、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技术增强教师、学生的现实感,大大提高教学中的情境性和实操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可以在人工智能技术平台上来进行改革,融入机器思维,养成更加融合时代的教学理念。

(一)形成新的教师观念,掌握新的技术手段

人工智能在逐渐的代替人类机械性的劳动,智能识别、智能判卷、自动翻译等会代替教师完成大部分工作。教师应该把创造技能和养成情感沟通能力作为自己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摒弃传统的教学思维,通过人工智能教育的技术手段,不断融入到人工智能技术中去,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成为教学的媒介,借此延伸出更多元的教学形态。以计算机思维来同化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够使学生有创造性。而交流的变革也尤为重要,未来的交流不光是人与人的交流,还有人机之间的交流。人机融合,人机合作,才能最大化发挥人与人工智能各自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是教师在养成学生良好品格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二)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构建自适应学习系统

因为区域教育水平及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职业院校学生的个人差异化较大,入学基础不一,相同课程内容掌握能力也各不相同。再加之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受学习情绪左右严重,利用大数据分析构建自适应的学习系统,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能有效的弥补学生不足,提高学生信心,达成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精确的把握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教学。不同基础的学生依据自适应系统所推荐的符合自己能力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按照规划的学习路径逐步提高。在人工智能的干预下,这样的教学与学习更加精准,更加科学有效。

(三)人工智能融入课程,开拓新的教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目标以实际的岗位就业需求为导向,充分结合计算机自身的优势和人工智能行业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在课程中尝试以云计算、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技术等技术为基础,添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并在课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置难度,对于那些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学生对其专业素养进一步强化。单一的以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或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逐步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要把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引入到教学模式中,将新的理念和方法付诸实践。

四、结语

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要求。在时代的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也需要在现实中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创新与变革。在搭建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开展分类教学改革,依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课程上不断融入大数据、云计算、深度学习等技术,更新教学内容,确立新的教学标准,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找到人工智能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发展的契合点,从而培养紧跟时代步伐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人工智能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修南.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J].职业教育研究,2019(08).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3

关键词:人工智能;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提升;教与学互动及评价

0引言

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t,AI)技术引起各行各业的极大关注,教育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对AI产生浓厚兴趣,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彼得?戴曼迪斯曾经说过未来的人工智能将会提供给人类最好的教育。教育界一直追求着教育公平以及教育个性化,但是这似乎难以实现。如今教育公平因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得到了理论解决,教育个性化也是随着AI技术的进步得到了一种可行的解决途径。近些年有关学者围绕AI引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研究,给本文研究提供了思路。周利〔1〕提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对当前高校教育冲击,进一步分析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于高等教育中,阐述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政策建议。文献〔2-4〕认为高等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智慧教育的发展态势速度惊人,但与人工智能在其他领域的运用相比,还相差甚远,需要不断地变革、创新。潘克明〔5〕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了高校的管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文献〔6-7〕提出人工智能优化高校教学,加强了高校教育的智能信息化建设并指出人工智能在高校教学中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问题,未来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张可为〔8〕研究了利用认知智能技术有效提升教学系统和学习者之间的便捷交互,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教学系统得到传统教学中意想不到的学习成果。郑洁,康晓岚〔9〕提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下高校教学发生了改变,它不仅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资源共享,还可以将学生在课堂的各种表现及时反馈给教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能力。本文结合工业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工程专业教育中的应用探讨研究。

1AI+工业工程为专业教育提供了新机会

AI研究涉及机器人、言语识别、图像辨认、自然言语处理和专家系统等,其理论和技术日趋成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通过对人的意识的模拟和思维过程的信息处理,机器可以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慧才能实现的复杂任务。工业工程(即)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专业。专业范围广、学科交叉性强,对学生学习和教师传授专业知识都是较大的挑战。专业知识有时间研究、动作分析、工厂布置、物流规划、生产排程、作业计划编制等。这些知识通常需要以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兼容并蕴涵了诸多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知识,包括机械、电气、石油化工、冶金、纺织服装等。目前,国内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偏重于科学管理,一般在管理学院设置此专业;另一个学派偏重于技术开发,一般是在机械学院设置此专业,这样一来导致背离了专业设置的初衷。传统的工业工程专业教育这些年一直在徘徊中前进,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深深感受到专业知识很难学习和传授。直到近两年我国公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新时代背景下,AI为工业工程专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会。首先,AI重塑了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工业工程的应用性、专业技术、生产等多个方面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难以预料的影响。在应用环节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工业需求挖掘、言语识别、图像辨认等;在专业技术环节中,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技术、形成高新技术从而达到效率的提高;在生产情景环节中,当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时,会发现其在网络生产、智能工厂、虚拟实验室等方面都发挥着一定程度的优越性,为师生展示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现场情景,如图1所示。其次,AI促使了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升级。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由于前述专业知识的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做到统一的规模化、标准化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在个性化、定制化课程教学和专业培养方面做的还不够,甚至可以说是不完善,并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进行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将会因为代价较大会遇到极大阻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就快速地减少了这一阻力,将AI应用于专业教育中,促进了传统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提高。

2AI+工业工程模式的专业教育挑战

AI技术尽管发展迅速,但是其与传统高等教育结合,特别是与具体的专业教育结合还有一段很长且艰巨的路要走。从近几年的国内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建设来看,在AI应用的大背景下还存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尚未完善,懂人工智能技术的专业师资匮乏,学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教务管理者面对改革存在抵触情绪等。具体表现为:(1)实验课程体系构建不完善,导致人工智能融入缓慢。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具有实践性,需要在理论学习之后结合实验,让学生对课程的知识点都有一个透彻的理解;(2)懂人工智能的工业工程专业师资力量较为缺乏。AI技术运用于工业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离不开一批懂人工智能、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师资队伍,并能够很好地将AI技术运用到工业工程的教学中。(3)专业改革涉面宽广,阻碍了AI+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的植入。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交叉型学科,涉及较多领域理论和实践知识,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的高校存在较大差异性,而且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诸多范围。每个学校、每个学科在长期发展中均已经形成了固有模式,这样一来教育系统本身复杂性与AI技术的适配性出现了对抗性矛盾。(4)专业知识传授的隐忧。有人认为AI技术导入专业课教学,学生可能会降低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而产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和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传授过程中对人工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将会导致与起初的专业教育了质量提升目的相违背。

3AI+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的改革举措

针对前述的机会与挑战,为适应新时代、新管理、新工科背景下AI+工业工程专业教育需求,高校要做到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具体的改革举措能够采取以下方式,如图3所示。(1)解放教师在备课、批改作业、评分等方面的重复性劳动,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和思考探索和创新内容。开发一整套符合新专业定位的工具、平台、服务、数据信息、案例研究和在线课程等一系列资源,为相关课程的设计和实践提供完整的处理方案以及全面的教学支持。通过面对面交流与互联网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利用互联网学习一些基础课程,进而增强专业基础的实力;一般的教学课程会采用案例实战教学,提供全程录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化的获得效益。(2)在AI+工业工程专业模式中重新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实验环境建设、基础编程、实践培训实验室建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应用指导等方面,识别学生学习情绪。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到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在制造和服务范畴的相关应用情况,并掌握这一范畴最重要的技术原理。并在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帮助教师迅速确立对相关课程的全面了解,为课程的准备和顺利进行,研究和项目开发任务奠定了扎实的根基。(3)加强教辅管理,强化专业知识学习与应用的实战性和真实性相结合。课程内容需要围绕各种实际的企业项目进行,让高校教师连同学生一起走进企业的一线工作现场,真实感受现场的工作环境,这将会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增加学生对抽象概念和枯燥原则的理解的直观性。(4)“VR”提升教学效率,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对业内知名企业的教学、讨论、实习、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加强产政学研深入融合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化工厂环境实验室,来进行工业工程的实践教学新模式。(5)运用当下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有效阐述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更快地了解到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实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题,这可以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深入。

4结论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与探索,通过将新技术引入到传统专业教育中,不断改善与提升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各类专业人才。在总结与归纳现有文献基础上,结合十余年的专业教学实践,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导入工业工程专业教育中的机遇和挑战,给出AI+工业工程专业教育模式的新举措,为同类高校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和课程变革指引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周利.人工智能与中国高校教育:冲击、应用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59):185-186+205.

〔2〕赵斌,黄天元.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与变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04):18-25.

〔3〕杨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17(07):92-93.

〔4〕董婷婷.智慧教育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教学变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8(10):86-88.

〔5〕潘克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J〕.教育信息技术,2018(Z2):3-5.

〔6〕褚吉瑞,岳颖.论人工智能(AI)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关系〔J〕.人才资源开发,2018(16):48-50.

〔7〕胡贵强.浅析人工智能驱动下的高校教学方式优化与变革〔J〕.文教资料,2018(07):178-179.

〔8〕张可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民办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18):217+219.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素质;特征;功能

纵观人类教育的发展历史,无不重视专业教育,在当代社会,专业教育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提出素质教育思想以后,更是把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党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新时代,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对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对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

专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若干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专业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一种物质或某种学业的作用范围及专门从事某种学业、职业以及专门的学问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从事某种学业、职业及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应获取的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一是学科知识,在知识范畴上涵盖所有学科领域,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知识类型上主要是指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即基本原理知识和实践知识。二是创新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使大学生的思维及感知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信息知识与技能,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不但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娱乐乃至思维方式。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学生必须站在获取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前沿,能够灵活自如的应对及驾驭信息知识与技能,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四是意会能力,也可以称为经验知识能力,主要涵盖专业技能经验、管理经验、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等,体现在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及人的生活技能方面。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教育现代化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专门机构,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背景和基础。大学毕业生走向专业工作岗位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修养,专业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若干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等学校应把专业素质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战场。

二、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1、专业素质教育的自主性特征

专业素质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一致,这是一条基本规律。同时,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也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专业素质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一般来说,专业素质教育要优先发展,这既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也是专业素质教育自身的必然属性,因为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周期性,即经历过人才培养的一个周期,才能对社会发展发生实际作用,这种优先发展反应了专业素质教育的自主性特征。如果专业素质教育缺乏自主性,就难以优先发展。二是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过程模式,在规划、远景、决策等方面不能照搬照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模式,而是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独立自主的发展。三是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既受外部趋势影响,也受内部动力的推动。一方面,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外部变革的推动;另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还受其自身运转动力的推动。专业素质教育自身的动力来源于教育者自身内部的矛盾,例如,知与未知的矛盾,不同因素发展之间差异的矛盾等等,这些因素都能推动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所以,专业素质教育在很多情况下是受其自身运转动力的趋势而自主发展的。

2、专业素质教育的超前性特征

超前性是指专业素质教育与现代社会其他事物相比较,要超越现实,面向未来,先行发展。超前性是现代化专业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专业素质教育只有超前走一步,为社会发展生产和再生产提供充分的科技知识和文化,培养足够的有用人才,社会的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早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了这一变革趋势:“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专业素质教育要超前发展,既包括专业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和办学模式、教育方式等因素的超前发展,也涵盖资金投入、校舍建设、技术装备等因素的超前发展。据有关方面评估认为,我国某些重点高校在物质条件方面已经可以和发达国家相媲美,但是其教学科研质量与世界一流大学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落后,专业教育模式和方法陈旧。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考核手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与现代教育思想格格不入。从这些因素来看,我们的许多高校落后二十年、三十年。所以,要实现教育的超前发展,在加大资金投入、物质条件实现现代化的同时,更要重视思想观念和专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方式方法的革新,努力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只有物质条件与思想观念的超前发展相适宜,才能使专业素质教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战略基础。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专业素质教育的超前发展要适度,既要超越现实,又要依存于现实。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规划教育的超前发展时,是以自己现实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的总体布局为基础的。现实的经济实力有大有小,因而提供教育超前发展条件亦有差别。

3、专业素质教育的能动性特征

专业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能动性。这既表现在专业素质教育能动地适应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又表现在专业素质教育自身动力的发展方面。现代专业素质教育对现代社会变革非常敏感,而在专业教育中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通过社会传播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影响了社会发展,这表明现代专业素质教育已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是能动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素质自身的发展也具有能动性,例如,专业素质教育应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协调一致性规律、教育者各因素整体变革优化规律等。当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方式与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协调一致时,专业素质自身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引起能动发展。当高等学校中的某些因素之间发展不协调、不一致时,专业素质教育自身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或调整。例如,在专业素质教育的现代化过程中,一些学校的校舍、设备等硬件已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思想观念、理论等软件未实现现代化,还是陈旧的思想观念和理论,这就必须进行软件的革新,从而引发专业素质教育的能动发展。

三、大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功能

1、专业素质教育能够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专业素质教育传播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技人才,对推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在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生产力的发展更加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反过来又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人类知识呈现几何级数增加,知识陈旧周期加快,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社会生产走向信息化和自动化,科学技术向社会生活的渗透,使人类生活方式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在高等教育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修养,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目前,终身教育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因而专业素质教育的作用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扩大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定位,预示着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总体发展趋势,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更为显著,尤其是专业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实施专业素质教育,对提高全体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

2、专业素质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智能发展

专业素质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智能发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专业素质教育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特殊本领,没有相应的知识武装,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由于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专业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必须通过专业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学习,掌握先进的知识,促进大学生智能的发展。素质教育能把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转化为个体的知识和智能,而这种知识和智能又能够创造出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知识。因此专业素质教育对人的智能发展起促进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的那样:“为了真正的过一种光明而又幸福生活,就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应该学会用脑子和双手来工作。生活需要知识,正如战争需要枪炮一样。”可见专业素质教育对于人的综合素质形成和提升起到基础性作用。

3、专业素质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通过实施专业素质教育,可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完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此话鞭辟入里,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知识是有限的,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一边工作一边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展需求。因此,“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也就是说,在学校里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是不够的,与其给学生一些“金子”,不如教给学生“点金术”,让学生掌握“点石成金”的本领,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正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大学生的全面和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学习比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P:58.

[2]万丽.教育哲学视野下的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20.

[3]付平,宋军.试论“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25.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5

关键词:多元智能;医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各国交往的日益密切,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英语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大学英语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新时期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朝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因此,各种以现代化教学为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为,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事实上,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针对医学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因此,将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到医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利用其优势智能学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多元智能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指出人的智能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多元的方式存在的。它包括八种智能要素: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此外,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每个人都具备这八种智能,但都有各自智能的强项和弱项。正是这种强弱智能的组合给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导。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强弱组合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出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目前,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依然在采用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过多的侧重于语法和词汇的学习,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教学导向。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学习习惯的机械化,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人文关怀,体现出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三.医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医学专业的学生专业课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留给英语的学习时间便少之又少。正因为繁重的专业课学习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他们的英语学习不能持之以恒。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为考试而学习英语”的临时抱佛脚的状况。另一方面,英语在医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而且医学生面临的考研压力是相当大的,这又迫使很多学生不得不好好重视英语学习。因此,对他们来说,大学英语学习就陷入了一种两难的境地。在这种境况下,把握好大学英语课堂学习时间显得尤为重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他们的各种诉求。首先,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其次,选材的多样化。可以在课本的基础上,多选取与医学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到医学与本专业的高度融合。

四.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医学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Armstrong教授曾经说过:“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并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创设出创新的、新颖的、多元化的、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能够有效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多样化,包括教学目标多样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多样化、评价体系多样化等诸多方面。

1.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导向,此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它来展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开发出自身的多种智能潜力。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除了大纲统一要求的目标外,还应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制定出更为细化的教学目标。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依据他们各自的专业,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英语教学目标。比如说,医学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或培训中对英语的实际应用比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但由于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公共科目,课堂人数也一直都居高不下。为了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强弱智能分布,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教学之初对学生进行多元智能调查和测试必不可少,这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也能更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强项与不足。

2.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教学内容应该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专业性于一体。教师应该多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兼顾共性和个性。每个学生都有某些特别发达的智能并倾向用这些方式来学习。因此教师要能够观察出学生的倾向,并借助他们喜欢的智能,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根据医学生个性的特点,他们比较关注英语与本专业的融合。仅仅一本传统又枯燥的教科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他们更倾向于活泼而具有专业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这方面的诉求,既要重视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强调专业的融合,以此来增加大学英语课堂的参与度与活力。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参与视频学习、对话、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富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分别制定不同类型的活动。但前提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简单灵活性,方便教师与学生完成。事实上,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八种智能都会用到。如上图所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有趣。此外,除了指定的教材,教师还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行业需求和自身智能倾向,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英语综合发展的学习材料,作为他们课后学习的拓展和补充。

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多元智能理论比较强调个体的差异,因此评价系统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在过程中的态度和参与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这种评价方式是片面的,不可取的。而合适的评价机制,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形成一个积极奋进的学习氛围。由此看来,大学英语教学评估应当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也可以检验他们的语言掌握和应用水平。

五.结语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6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高职高专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根本目的是培养小学英语教学人才。自从“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开始,英语教学对师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对高职高专学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相较其他学校,在“师资市场化”的影响下,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例如招聘教师和竞争上岗,各大用人单位更侧重学生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高职高专学校必须加强教学能力,这样可以在就业竞争中站稳脚步。而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职业技能,是广大高职高专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设计理念和思路

(一)设计理念

1.职业技能训练必须突出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注重和中小学合作,根据“职业岗位—岗位需求能力—确立教学项目”的导向式的运行机制组织教学,保证顺利完成“专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的英语教师职业人才培养目标。2.注重学生语用能力、语篇能力、英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行动导向和能力本位,坚持“做中学、思中学、自己学”的教育理念,另外要做到“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3.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展职业能力,强化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仅要考量学生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还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今后步入教师行业奠定基础。

(二)设计思路

在设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方案时,可以将“校校合作”为切入点,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为总指导,以“培养学生英语教师职业能力”为核心,积极优化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为实现培养目标夯实良好基础。1.校校合作:高职高专学校可以邀请中小学英语优秀教师或者专家到校指导,带领教师走进中小学,互相沟通交流,了解英语岗位需求,结合需求分析岗位职业和课程内容。2.英语职业能力:首先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学生通过基础英语、语音、语法、英语视听说的学习,可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其次是职业技能: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时,应该将课程布置在最后两个学期,主要是因为已经在所在区域内进行见习和学习,对中小学英语教师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英语教学现状已经有充分的了解,掌握了课堂教学技能。最后在教学法理论方面:职业技能课程和《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例如备课、写教案、课堂管理,提高学生教学技能。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弊端

(一)学生对职业技能缺少深入了解

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将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简单化,认为只有板书和普通话,这表明学生并没有深入了解职业技能。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职业技能,直接决定这部分学生不知道英语职业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在翻阅《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探究》文献中得知:A高职学校针对教师职业技能发放了一份调查问卷,发放数量是95,回收91份。通过该调查问卷发现有45%的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技能”是非常重要的,37%的同学认为比较重要,18%的学生认为不重要。由此见得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职业技能重要性。“对教师职业技能具体内容了解程度”中,主要涵盖了多个方面,在这些技能中,学生选择语言表达和普通话比例最高,有深入的了解,但是在书面表达和教学设计、教学设施方面的了解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关于“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态度”方面,部分学生积极面对职业技能训练,占总数的65%,不积极的同学占8.9%。由此可知,仍有大部分学生希望借助职业训练提高自身职业水平和技能水平。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在专业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行为,主要表现出结构单一、课程比例失调。从课程形式分析,专业课程占据重要地位,专业技能课所占比例较小,并且单一,技能培养方面不完整,尚未做到坚持实践教学。上述问题表明,目前高职高专学校主要将专业课程放在首要位置,侧重专业课程,忽视技能课程,不能起到培养学生专业意识的作用。甚至部分学校将职业技能和教师教育工作当作附加工作,各种课程在整合时间方面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和技能课程主要安排在后期,并且课时少,占总课时的10%,教育实习和专业课程间隔时间长。教育课程、技能课程在开设时间上存在晚和短的特点,导致学生不能尽早接受职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没有做到循序渐进,不利于学生培养教师角色理念和意识。

(三)教师技能素养具有缺陷

英语专业学生接受技能训练,教师职业水平是重要保障。但是大部分高职高专职业技能授课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知识储备含量并不高,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技能操作不规范和没有实效性特点,因此不能传授给学生专业培训,直接对学生职业技能产生不良影响。养成英语教师职业技能本身具有实践性,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岗位实践。很多专业技能培训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实践教育经验,在试讲和说课等方面不能做到计划性,因此不能独立担任指导学生实践工作。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进行示范教学,还可以有效引导培养学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为学生提供大量锻炼机会。

三、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策略

针对我国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具备的教师技能水平,首先应该侧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教师具备的技术水平是需要进行实践和训练的,制定多元化手段和方法进行专业训练,保证技能训练具有实效性和规范性。另外要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还需要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一)注重职业意识熏陶

强化英语专业学生今后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对教师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生在进入到大学前对教师行业认识比较模糊,并且在认识方面比较浅薄,存在误解和感性。因此当学生开始进入到上课前,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职业意识,将“职业教育”深入贯彻落实在“教育专业”教育全过程。让英语专业学生明确认识中小学阶段教育对今后学习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认识到自身职业和专业的重要性,使其进行充分了解教师行业,逐渐热爱教师职业,而不单单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渠道。为让学生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教师可以提前从互联网下载关于贫困地区教学视频或者小学课堂现状,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并将当前我国小学学生课堂表现和水平做成数据,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养成职业意识。另外教师在开展技能训练时,应需要保证内容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将英语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通过生动和简洁的方法传授专业技能培训内容。

(二)优化课程设置

1.提升实践课程所在全部课程比例

根据培训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高校高专在设置课程前应该适当缩减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技能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实践课堂,实践课内容要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师岗位需求,并根据教师岗位需求增加其他内容。规范、重视开设的技能课堂,例如多媒体技术和英语写作等。培养学生英语素养和综合素养,在实践课程中将英语教学和技能相结合,提升学生教学水平。

2.英语教法课和技能培训先融合

在教法课方面,可以每周设置四节,主要围绕实训设计课堂,在教学课堂中渗透技能培养。另外在班型方面应该采用“小班教学法”,小组间进行模式训练,在课堂中完成课堂演练、评价任务。针对专业技能培训要有重点,将各技能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落到实处。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

1.采取“院校结合”培训方法

高职高专学下组织教师到教育一线进行教学实践和科学研讨,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奠定基础。高职教师通过和教育一线教师相互沟通交流,探究培养师资的举措,保证在学校内可以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

2.增加实训比重

英语理论课堂应该占总课时的1/3,将剩余的课程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模拟教学和备课、课堂点评,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3.理论知识和课外实践相结合

高职高专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到英语教学课堂中进行实地观摩,并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利用实践活动和教学观摩,让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课堂中延展到课堂外,确保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掌握英语职业技能。

4.由“教”转变为“学”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围绕学生开展教育工作,将“以生为本”理念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思想从“我是学生”转变成“我是教师”。而要培养学生具备“我是教师”的理念,需要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观摩,培养学生创造性,为今后教师生涯奠定基础。

(四)培养实践技能

培养实践技能,首先让学生具备独立操作板块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将理论知识生动表达在课堂中,因此,在训练操作板块时,应该将板块氛围四个部分,一是训练英语毛笔字,二是训练简笔画,三是学习英语歌曲,四是制作道具模型。在每学期课程结束前,对学生进行检测。开设简笔画和制作教学道具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课堂中,可以将其合理应用。另外根据“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训练学生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能力。根据教师职业和师范教育特点,应该将教学模块分为三个模块:①训练学生的教师基本功、英语专业具备的能力。这个模块中可以开展英语书法和英语口语训练,采取“课堂集中训练”和“学生自练”形式;②开展“微格”训练,利用多媒体和音响设备,将技能训练内容与训练过程进行可视化;③见习、实习。当学生对英语教学技能和教师具备的素养有认知后,安排学生走进课堂进行实习。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上交实习报告,并进行讨论、评价。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设计理念和思路、英语专业学生在教师职业实践技能的弊端进行探究得知:当前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在职业训练中仍存在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探究和实践,并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院校结合和一体化教学模式,强化高职高专学校与教育部门的沟通联系,为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做好保障工作,使其在职业生涯中成为优秀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春瑶.试析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对策[J].时代农机,2018,45(5):73+75.

[2]高欣.试析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对策[J].英语广场,2015(9):133-134.

[3]李建莲.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J].才智,2015(20):147.

[4]韩书.高职英语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从教技能训练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32):36-38.

[5]徐莉莉,常卫萍.浅谈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S1):290.

[6]伊丽娜.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探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6):134-135+138.

[7]伊丽娜,刘海红.高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18(3):169-170.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7

关键词: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形结合;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湖南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中指出:“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加强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根据湖南省教育厅(湘教发〔2017〕22号)文件,长沙师范学院是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农村小学、幼儿园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市州项目计划的培养学校之一。不断提高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是长沙师范学院的重要任务。笔者作为长沙师范学院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数学教师,在如何提高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方面有一些思考。根据长沙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公费定向师范生中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数学课程目标,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课程中,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方法。同时它对于初中起点的公费定向师范生来说,也是学习难点。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谈谈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培养策略。

二、数形结合思想简介

数形结合思想一直是学者和教师研究的热点。根据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呈大幅递增趋势。笔者研究了多篇被引次数较高的文献,对数形结合有了更深的认识。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思想方法。数形结合中的“数”是一种符号表征,是用数学符号或文字叙述来呈现数学问题的;“形”是一种图像表征,用直观的几何图形来呈现各个数学元素间的数量关系。数形结合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构结合起来考虑,既分析其数量关系,又揭示其几何直观,使数量的精确刻画与空间形式的直观形象巧妙、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数形结合的理论基础有多元智能理论、表征理论等。这从理论上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适应学生不同的智能优势,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三、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形结合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和策略建议

通过采访调查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和数学教师,笔者发现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学习和培养情况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一些老师对数形结合思想不够重视,不注重对学生数形结合思维的培养。第二,有些学生较难将代数形式与几何形式互相转化,难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第三,有些学生的作图能力较差,不能准确画出对应图形。针对以上问题,参考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学生实际和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出以下策略建议。

1.注重数形结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而且应把数学知识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有目标有计划地渗透给学生,真正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新理念。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课堂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延伸,来实现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习题课中,教师不但要给出解题的方法过程,还要分析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不能只求结果,只图学生知道这道题的解法就行了,要从学生的基础和思维现状出发,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般地达到正确解法。数形结合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不能只作为解某几道题的独门绝技,而要让学生真正领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教师只有对数形结合思想足够重视,树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维能力的意识,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逐步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思维能力。

2.挖掘教材中的数形结合素材

数形结合思想要始终贯穿于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材中挖掘它,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方法地将该思想对学生进行渗透。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教材包含十六章,几乎每一章都有着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3.加强数学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数学语言可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一般来说,数学思维用文字表达则生动,用符号表达则简练,用图形表达则直观形象。学生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在大脑中建立三种语言的熟练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数形结合思想,才能将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那么如何训练呢?第一,要让学生熟悉数学中特有的符号系统,能将数学符号转化为文字语言。根据mathtype公式编辑器,我们可以总结,数学符号系统包括加减乘除、集合运算符、括号、上下标、分式和根式、逻辑符号(因为、所以、存在)等。熟悉数学符号,即能将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进行熟练转换。第二,要让学生熟练函数图像等数学图形,能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和符号语言。就函数图像而言,学生要理解如何从函数图像中看出函数的对应关系、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单调区间、最值、极值点、奇偶性等。熟悉了图形语言,即能将文字语言和图形符号进行熟练转换。第三,重视图形语言的作用,能将符号、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的思索问题的解法。”笔者认为不仅在解决问题时转化为图形益处很多,而且在理解概念方法时益处也是不少。数学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四、结束语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本文提出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形结合能力培养策略:第一,注重数形结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二,挖掘教材中的数形结合素材;第三,加强数学的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

参考文献:

[1]刘丽海.浅谈数形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

[2]霍华德•加德纳著.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罗增儒.数学解题引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智能教育专业范文8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信息化教学

一、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提出了“三教改革”,改革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优化教师能力结构放在了首位[1]。在新时代职业教育背景下,分析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对教师成长、教学团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二、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立德树人的内在需要。

(一)课程思政紧迫性微博、微信、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介重塑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信息零门槛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广泛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和互动传播等特点,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西方打着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救中国”“普世主义”“民主自由”试图制造民众的思想混乱[2],以遏制中国发展;国内部分别有用心的群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虚假报道、主观臆测和过度发酵放大社会矛盾,大学生思想体系的形成比以往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3]。如何把思政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课程思政新途径、新方法,增强实效性,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每个教师亟待攻克突破的重大课题。

(二)课程思政路径创新培育“四个自信”,要求教师能够将思政教育厚植专业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热点、民族文化等有机融合,落实课程思政,解决思政与实践脱节问题,切实推动实践德育、行为德育及生活德育。我国在信息化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设备、船舶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思政教育与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同向同行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增强道路自信。基于有效解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等现实问题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时代性理论[4],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和大国关系转型的敏感时期,专业教育融合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有助于增强理论自信。从改革开放初期解决温饱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经济体量、百姓生活水平以几何级数提升;抗击肺炎疫情展现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数万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全国城乡迅速行动阻断疫情传播路径,充分证明了优越的社会制度。增强文化自信,要求教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有机融合学校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全面实现文化育人。

三、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有序安排、制定教学活动的预设,是教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基本功。

(一)精准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根据学习者实际进行的“量体裁衣”,是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因材施教的依据[5]。但在日常教学中学情分析往往泛泛而谈、一概而论,如“00后”前期学习了哪些课程等,缺乏针对性、具体性和准确性。随着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高等职业院校招生方式多样化,生源日趋复杂化。不同生源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等多个维度上的差异更加显著,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没有变,标准不能降,实施分层分类精准培养、因材施教成为必然选择。做好学情分析,需要教师精研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以及职业标准,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诊断不同生源已经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知识基础,整体分析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成长规律,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研判重点难点及其解决路径和突破方法。

(二)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相关联,应该是清晰的、可实现的、可评可测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单次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统一,实现素养持续提升、技能有效衔接、知识承上启下。素质目标应对接企业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养成“正直中和”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技能目标要对接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要求的职业技能,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育就业、创新创业本领。知识目标承上启下,尊重知识建构的系统性,要有助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学习者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应紧扣课程标准,承上启下、衔接有序,又要容量适度、结构清晰,及时吸收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1+X”证书内容,有效支撑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情分析准确研判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错落有致、轻重有别、主次分明。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正确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难点突破有效,重点掌握扎实。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职业场景,提升趣味性,尊重学习规律,体现学习主体地位。教学设计要引用企业真实工作案例,切忌自编虚构,误导学生。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案例式、项目化、模块化等教学模式,扭转“理论灌输多、实操实训少[6]的局面”,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贴近,育训融合,在“做学教”中实现知识建构、技能培养、素质养成有机融合;落实实践德育、行为德育,推动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

四、教学组织实施

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适时的教学调控能力,实施客观的考核评价检验教学成效。

(一)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能力是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石,其影响因素有专家权威性、人格魅力、师生关系等。树立专家权威性,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等经验智慧的集成与转化。专家权威性能够促进学生自发接受教师指导、遵从教学安排,保持课堂秩序。提高人格魅力,要求教师加强师德风范、人文素养建设,宽以待人关爱学生、严以律己引领学生、举止端庄示范学生,用文化培育学生,用品格影响学生。加强交流沟通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欣赏眼光看待学生,平等包容对待学生,用激励性评价唤起自信、激发潜能,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信任和接纳教师,柔性的课堂管理辅以恰当运用课堂纪律,宽严相济,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述简明,富有逻辑,既能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又能通俗易懂。课件制作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揭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内在关联,善用图片、视听资源将抽象化为形象,有效补充学生的想象力。引入企业真实案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多角度、多侧面设计问题,点燃学习兴趣,构建灵动课堂;实施任务驱动的案例式、项目化教学,让学习者通过讨论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激活创新性思维,让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调控是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情况对教学设计做出合理调整,需要敏锐捕捉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动态信息,要巧于设问、善于追问,点拨学生思维,适时地调整教学进程和内容,适当地变动教学程序。

(二)考核评价与诊改。考核评价应坚持标准性、多元性和多维度的原则。实施师评、自评和互评的多元性评价,用教师评价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评价标准、评价维度,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中掌握更多的学情信息;自评能够让学生分析和认识自我,审视反思自我,寻找差距,激发学习动力;互评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社会、倾听意见,学会如何尊重他人、欣赏他人和正确评价他人,提升社会适应性。一要坚持素质评价、技能评价、知识评价相结合,实施全方位评价。二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日常行为数据库,强化全过程育人。三要坚持学生整体性评价和个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人人皆可成才。建立教学诊断改进数据库,把握质量监控重点,了解学生成长进步和障碍,实施教学反思与诊断改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践行“三全育人”。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技术推动了职业教育生态的深刻变革,构建了开放的教育服务体系和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7]。

(一)教学流程优化重构。“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技术等支持下的教育流程优化重构,它突破了时空界限,使得个性化推送、师生深度交互、学习者群体协同与探究分享更加灵活便捷,满足了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学习者对教育教学的新需求。基于信息化技术优化重构教育流程,要求教师以学习为中心创设翻转课堂,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习者,强化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与现实融合、学科跨界融合等运用能力,构建充满创造力的学习场域,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围绕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培育终身发展力。

(二)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互联网+职业教育”追求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教育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技术规范,按照“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组织建构逻辑和实际教学需要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把准学习者需求,扩大有效供给,同时有助于教师自由搭建课程,推送个性化学习,发挥“辅教、助学”功能。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