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智能教育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智能教育培训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创新;策略

一、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只有把握时展的脉搏,调整自身管理方向,才能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帮助党和国家在一次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突破性的胜利。加强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是促进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存在上传而下不达的问题,导致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和施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其次,部分高校还存在干部教育培训枯燥乏味,干部出勤率普遍不高的问题。还存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过于重视管理培训,忽视了对高校干部思想教育的问题。

二、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较差,缺乏思想教育。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缺乏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时间表的问题,多数培训都是提前一周或几天临时通知。这种情况使得干部们没有时间对本次教育培训内容进行了解,导致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较差。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过分重视对高校干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思想建设的问题,无法发挥通过教育培训来降低高校管理中违法乱纪行为发生概率的作用。思想教育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教育可以有效增强高校干部的廉政意识以及危机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教育的缺乏,无论是对高校干部的个人发展,还是对高校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2.教育培训过于频繁。公办高校为了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通常会在中央政策下达后组织统一的教育培训,导致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出现过于频繁的问题。及时学习中央最新政策可以提高高校干部的政治素养,但也造成了时间成本的增加。学习中央政策这一类教育培训通常是强制性的,高校干部们的时间被用于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的话,用于高校管理的时间就会被削减,导致高校干部的工作效率下降,出现工作积压的问题。干部教育培训过于频繁易使高校干部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其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积极性不高,就会导致课堂参与度较低,甚至出现在培训过程中处理工作事务的现象,降低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和实效性。3.教育培训缺乏与时代的同步性。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讲授者是其他高校的领导干部或各级党校教师。学校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讲授的管理内容通常是对以往的干部培训内容和经验的继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培训模式导致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缺乏与时代的同步性。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干部们所学习的部分知识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干部在将所学到的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管理过程中时,无法与时代要求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实现同步,导致高校以及学院的管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由于无法掌握时代的脉搏,高校管理出现方向性错误,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4.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导入,干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缺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导入,这种情况导致整个教育培训过程过于枯燥乏味,缺乏时代性。同时,高校以及高校干部对干部教育培训活动重视程度不足、干部对教育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因素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干部认为教育培训与高校管理工作相比,缺乏参与的必要性。这导致了高校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时存在听课不积极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三、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创新策略

1.制订教育培训计划,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制定时间表可以有效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在学年初制定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表,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之前给予高校干部充分的准备时间,使其提前了解教育培训的内容。同时,高校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在课上提出疑问并与其他干部讨论,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这种具有计划性的教育培训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还可以使得高校干部根据时间计划表的安排,提前处理好个人事务,提高高校干部在教育培训活动中的出勤率。2.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针对不同岗位的干部管理职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具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教育培训效果。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可以帮助高校干部掌握自己负责部门的实际需求变化以及专业发展情况。例如在经济类专业学院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可以结合国际市场变动趋势和汇率变动等情况,对经济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培养方向进行解析。对于职能管理部门干部的教育培训,以财务部门干部教育培训为例,应根据当前国际财务管理办法的变化,对其财务管理办法进行变革,帮助财务部门干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3.增强思想教育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比重。加强对高校干部的思想武装,增强其思想道德意识,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思想,这对于高校管理和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将思想教育与管理知识教育相结合,增加其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比重,用思想教育更好地推动管理教育内容的落实和发展,促进高校干部自身管理素质和水平的发展。4.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培训已经摒弃了传统的讲座形式的教育培训模式,转而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分组对抗的方式,通过组间KPI以及组内KPI的模式对教育培训的结果进行检测。这一教育培训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培训的效率,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的目标。高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应充分借鉴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将引入KPI(关键绩效考核)教育培训模式,促进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5.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推动高校管理的智能化。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可以推动高校管理的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为高校干部定制精准的个性化培训内容,鼓励高校干部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减少数据收集以及分析的工作环节。这有利于提高高校干部决策的科学性,促进高校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6.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督机制是提高高校干部学习效率和提高教育培训知识的应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干部管理能力的定期考查,对教育培训内容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是监督高校干部学习效果的好方法,同时有助于整个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穆玉兵,秦晓钟,高一丹.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71-72.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教育新生态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领域与其他技术有了更多的融合,中国的教育转型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也因此找到了新的发展和改革方向。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价值在于推动传统教育发展和制度的变革,在开放的教育理念之下,寻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以来的教育培训变革的新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在教育培训领域改革创新发展中,如何在新的教育培训理念、模式下合理利用新技术,采用新手段、新模式,如何让“互联网+”推动教育培训行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互联网+”优化教育培训中的办学机制、运行模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培训的改革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教育培训带来的冲击,需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提前规划布局,探索“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新形态、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1改进传统课堂的教与学

1.1基于VR的临场化培训

教育培训临场化,可解释为教育培训的实施场所突破传统教室的局限性,进入一个真实的现场或虚拟的现场,从而使教育培训场景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一致或高度相似,从而减少知识技能从课堂掌握到实践应用的障碍,促进知识与技能到绩效的转换,使培训学员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利用目前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VR、AR技术,为培训学员创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更加逼近真实的课堂环境,增强学员的临场感。随着VR这一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逐渐兴起,许多教育培训人员对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VR教育市场已经发展起来,首先从学校、语言培训机构开始,教育公司、出版机构等也逐渐加入其中。当然我们目前也能看到VR技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VR教育软件和培训教学内容的开发,特别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再创作上。

1.2移动混合学习

移动混合是随着移动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将原有的传统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结合起来,开始体现出移动的特征,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互结合起来,打破了原有传统课堂学习在时间、空间上的界限,提高培训效率、缩短培训周期、节约培训成本也是移动混合培训所想要达到的效果。而移动培训主要涉及到的是相应的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平台。企业在移动学习培训过程中,培训系统以企业内部员工为中心,为解决企业内部员工难于集中或者集中成本高的培训特点,由企业管理者自主定制开发课程,员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视频课程培训,另外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也能及时为培训管理员和个人提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分析。将传统方式下的面对面培训和线上移动培训相结合的这种方式,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双赢发展。

1.3跨区域协同研究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最明显的优势体现在突破时间、主体范围、空间等的限制,更好地促进了区域间和跨区域的优势资源共享,带动区域内外教育资源的均衡协调发展。想要解决学校管理上的困境以及数据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就需要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策略,有效地推动区域统筹。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本部培训资源优势,并且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区域员工培训,使参训员工专业岗位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得到提高。而在教师培训方面,每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由各地区学校组成,各地建联盟校,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等开展校际合作交流活动,提升跨区域协同地区学校教学培训水平,互派中小学骨干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和在岗培训,在课程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共同打造优秀培训师队伍建设。

2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服务

2.1培训需求识别精准化

培训的精准化首先体现在对培训学员需求的精准分析,教育培训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培训对象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培训项目之前,不仅需要一些教育培训一线的培训工作者,更需要专业的教育培训师队伍,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能够胜任开发与管理培训项目、监测与评估培训质量等专业培训工作。通过前期调研的每位学员的实际需求,并将学员实际情况反馈给培训者,使培训更具针对性。能够做到注重培训学员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满足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需求,不断适应新形势下不同学习者对不同方面的培训需求。其次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精准化评估,通过培训结束后的评估反馈、学习效果测试及后期跟踪等环节,深入全面地了解学员的培训效果,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质量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全面掌握学员学习效果和培训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2.2基于AI的多元化助学

“AI+教育”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教育培训的智能性、动态性,利用新的技术优势来拓展教育边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各企业正在不断研发出各类教育智能产品,能够理解培训学员周围的教学环境,从而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恰当的调整。人工智能能够在教育领域大有所为之处,目前能看到的有自动批改作业、拍照搜题的在线答疑、语音识别测评等。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依托于AI技术在教育培训领域中的应用,如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语音教学、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评卷等,也正在改变着传统教育培训模式与形式,推动着教育培训自身的不断创新,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教学、优化教育评价系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AI+教育”可以为培训者实现定制化教育内容和精准培训服务,帮助培训者批改作业、与学习者交流,促进其个性化学习。

3优化教育、科研资源配置

3.1培训需求、资源众筹

众筹这一词,原指企业或有创意的个人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聚合社会资本、智力等资源的融资模式。当前,将“众筹”的理念引入到教育培训领域,通过发起人、跟投人、平台共同筹资。众筹的投资者主要利用互联网,以捐赠或者以获得有偿回报的方式来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特定的需求人群完成特定目标。众筹培训改变了原来的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众筹、培训课程实施众筹等,当审核通过的项目将上线作为培训资源,众筹项目成功即进入启动阶段。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教师培训课程供给模式变革,需要以各大学校及其教师参与为基础,实现大众支持的课程供给、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众筹也是一项新趋势。

3.2培训资源精准推送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培训资源推送是培训学员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所需资源的一种机制,即个性化的资源推送服务。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庞大、资源丰富,导致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真正需要的学习资源,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学习者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不佳。因此,针对不同教师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从学习资源库中选取可以满足教师学员需求的学习资源,个性化地精准推送,能够满足个别培训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学习方式,适时适当地为其推送学习资源,也能将其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优秀资源适时地推送出去,使更多的培训者受益。这样既减少了每个学习者重复搜索资源的劳动,又为培训平台和培训机构减轻了开发资源的负担。个性化智能推送不仅按需推送资源,而且可以按需推送活动、服务、工具和人际资源等。

4创新教育培训发展形态

4.1基于社交的社群化培训

社群化学习是由有共同的兴趣、任务或需求的人,有组织性、有协作性、有交互性地组成的一个小型学习社群。社群化培训能够帮助企业或培训机构发掘和整理学习者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非结构性的、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外显化的隐形知识,这些隐形知识是知识创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与传统培训的形式相比,这种社群化学习模式具有学习效果良好、学习成本较低、覆盖面更广等特点。这种小型社交型学习组织促进了社群成员间的协作交流,并通过讨论、分享、矛盾解决等方式将学习者的隐形知识逐渐引导出来,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建构。社群化学习打破了部门壁垒,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加速信息交流速度,使沟通更顺畅,这种培训模式使得企业中跨部门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地流动。社群化学习帮助教育培训构建互联网化的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能帮助培训过程快速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群化学习将连接人与人、思想与思想,为培训学习创造无限可能性,每个个体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小分子,社群化培训将人与人、思想与思想连接起来,为学员培训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4.2培训价值链扁平化

价值链就是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一般用来指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行业内部多个企业合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教育培训领域,根据学员的需求不同,向学员提供的服务产品不同,价值链也就不同,不同的网络教育市场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链。从网络教育的价值创造过程来看,整个网络教育价值链的整体框架都包括了网络培训资源提供、网络教育培训服务运营等一系列环节。培训价值链扁平化是一种培训领域操作模式,根据培训机构、企业自身的条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简化培训链条过程,从而实现培训机构、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显现企业的成本优势。培训价值链扁平化能够减少培训机构和企业由于中间环节太多而导致的信息失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信息的畅通性,降低企业的成本,优化原有的供应链,促进供应链向价值链的转变,进而实现培训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5小结

教育培训是基于理念、能力和技术提升的服务活动,“互联网+教育培训”也是一个逐步变革的过程,要通过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来实现培训活动的价值创造和效益创造,创造出新的教育培训业务流程、新的教育培训形态、新的教育培训业务生态。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出新的教育培训生态模式,从而改进教与学、优化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发展形态等,促进“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创新性转型和全局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社,2016(10).

[2]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08).

[3]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02).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

[5]张巧文.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模式在乡村教师培训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5).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大数据;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

大数据是指海量的数据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提取、管理、分析、处置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资产。相比起现有的其他技术而言,具有“廉价、迅速、精准”等优势,且综合成本最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技术正在广泛影响着各行业领域,这其中,就包括电力供电系统。如今,推进电力供电系统智能化发展已大势所趋,这就对广大供电系统员工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利用新技术对原有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因此,将大数据思维合理地引入到职工教育培训中,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职工教育培训数据并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思考与探索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改革的新途径。

1当前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工学矛盾突出

供电系统具有点多线长、职工分散、人员紧、运行检修任务重,工作时间不确定等特点,由于传统的大规模中培训,受培训时间、培训规模、培训师资、培训场地、交通条件等影响,使职工培训长期处于工学矛盾中。因此,为搞好各种适应性培训,达到提升职工综合素质的目的,只好将培训任务下达到车间班组,车间班班组利用现场职工作业的零散时间或上下班前后时段进行培训,这不但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而由于经常占用职工休息时间,职工不满意,抵触情绪很大。

1.2培训缺乏针对性

在供电系统即便是同一个局,各个车间、班组,其培训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不同业务职能、不同技能等级、不同文化素质的新老员工,能否很好地考虑和照顾到这些关键因素,将直接决定培训的效果。这就要求各职教部门不间断地做好针对性需求调查,制定精细的培训计划。然而,目前的培训模式和技术手段,往往采取的是整齐划一的培训模式,一样的培训内容,这只能进一步加大职工内部的能力断层,个人的知识短板无法及时得到补缺。

1.3培训形式明显落后

主要表现为培训理念更新缓慢。目前,供电系统大部分单位针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规章的培训,还停留在编印下发资料、集中培训的旧有固定模式上;对于适应性培训也多以集中面授为主,课堂采用PPT讲授理论多,实际操作演练少,甚至个别专业受条件限制,极少进行实操培训,培训形式抽象,缺少新意,无法满足现场培训需求。

2大数据运用到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中的可行性

对于当前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以上突出问题,采用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加以改变将收效甚微,因此,急需在培训模式上寻求新的突破。笔者认为,具有多种创新培训手段和方式的大数据技术,为解决这些难题带来了一个契机。

2.1大数据的运用是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随着各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在供电系统中大量投入运用,这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采集、分析与深度挖掘等变为可能,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灌输式传授知识的传统方式,通过网络即可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培训课程及时地传送至职工面前,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能获取最新的教育行为数据,比如学生的资源浏览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论坛发帖行为等,它们都以日志记录的方式得以保存[1]。这种自助式的学习方式高效、便捷,广受欢迎。

2.2大数据的优势在于能极好地适应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特殊性

供电系统职工众多、工种多样,地域、年龄、学历、教育背景等存在很大差异,而大数据技术可以详尽的关注每一个个体职工的具体情况及微观表现,使得一切学习行为、学习偏好、学习习惯、所需技术知识可记录与可测量,给教育培训提供了更多可描述的具体信息。

2.3供电系统具备将大数据运用到职工教育培训的基本条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供电系统工作中的应用,企业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数据处理,分析。网络办公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并应用不但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的水平,也使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初步具备了进行大数据处理的软件和硬件条件。

3大数据时代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发展对策

3.1提高对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树立数据化决策思维

大数据是时展的产物,对于供电系统领导层和职教部门,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为提高培训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培训措施和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方式,善于透过数据,发现教育培训规律,以大数据推动职工教育培训的科学管理。从依靠经验作决定转变为通过数据挖掘来制定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培训策略。

3.2建立完善的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数据处理体系

目前的数据采集普遍存在数据不完整、数据利用率低、数据管理不系统和数据整合不深等问题。在教育培训中,切实做好数据收集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成立负责数据管理的专业机构。建章立制,统一建立采集、使用、管理和分享数据的标准;二是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大数据队伍;三是整合现有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多个信息系统之中教育培训数据,建立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数据库,并根据职工产生的教育培训数据及时更新,使教育培训数据得到更好的利用。

3.3加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办公设备的运用水平

目前,供电系统大部分单位已具备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数据处理工作需要的设备设施及简单的在线教育平台,但是现有信息化办公设备的利用还处在较低水平,在线教育平台的功能和实用性距离现场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继续加强硬件建设,及时更新数据处理设备以提升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要加大软件开发力度,在不断完善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大力开发职工在线培训系统及职工培训APP,强化职工教育数据的共享和运用水平。

4大数据成果在职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前景

大数据运用于供电系统职工培训,除了先天具备的信息传播优势,便于实现交互与拟真培训外,还可以预见其带来的培训思维改变,将进一步促进职工培训管理工作提升。

4.1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更具前瞻性

运用大数据,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的制定既不是简单的经验模仿与借鉴,也不是职工培训发展阶段的假设目标,而是在收集和掌握大量的数据后,从基于事实真相的教育培训数据中挖掘出来的。通过将有效的培训数据进行即时分析,从而使教育培训计划制定的过程更加科学化,内容更加符合实际需要,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培训工作的引导与预先指导作用。

4.2职工教育培训的形式更贴近现场实际

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将使集中脱产培训成为辅助手段,在线智能教育培训平台及手机APP成为职工教育培训的主要途径。在现场工作中,职工遇到的技术难题,可直接通过个人电子终端进行有关技术资料的查询,及时解决职工遇到的问题。寓教于乐的方式容易被职工接受。通过线上教学互动、培训模块菜单点取,可以让教学交互延伸到任何时候,解决不懂就学,学了就能即时考核的问题,大大增加了培训实效性。职工实操培训不再局限于实物模型,通过采用虚拟仿真、短视频传播等多种方式,使场景及操作真实度更高,更贴合现场实际

4.3职工教育培训实现真正的差异化、精准化

大数据在教育培训中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群体教育的方式,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关注到每一个个体,通过对职工工作行为及培训学习等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使实现个性化教育具有了可能性。

4.3.1学习需求预测

根据一段时间内职工的学习内容、学习风格、兴趣点、学习活动轨迹及参与程度等数据,进行学习规律等综合分析,并对学习行为相近的职工进行分类,实现职工教育类别细分,并结合各供电局、车间、班组的业务性质及阶段性目标等各种外部因素相关数据,有效地预测出职工下一阶段的学习需求,并结合实际纳入教学安排,实现准确的学习需求管理。

4.3.2学习内容推送

通过对个体职工的学习需求预测,结合课件资源库和再线教育平台已有的互动资源,动态推送学员需要的及感兴趣的课件、技术资料及相关论坛等内容,实现个性化教育培训。

4.3.3培训结果反馈

通过对大数据技术记录的包括培训措施、形式、内容及培训效果等全过程数据信息的综合运用,即可对培训结果进行科学实用的反馈及利用。如通过归纳培训中的大量数据,找出相关规律,从而进一步优化培训流程,并针对不足不断完善再线教育平台、app软件的功能及课件内容改进等,使培训质量得到不断提升;按照职工年龄、业务领域、成长路径、学习特点等条件对培训数据进行筛选,可分析出每名职工的能力水平、成长规律等,为开展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及人才选拔建议。总之,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在电力供电系统中应用的不断深化,对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只要重视数据的应用与开发,加强数据统计与分析,不断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和水平,大数据必将以其灵活的交互性、推送的即时性、信息的海量性和数据的共享性,使供电系统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获得巨大的突破,为供电系统的高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4

【关键词】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教育安置

退役军人安置是军人从军队退役、融入社会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政府主要通过指令性安排,将退役军人指派到企业等单位任职;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就业资源开始由市场配置,政府无权以行政命令直接要求企业接收退役军人。[1]这意味着指令性安排逐渐不再适用,退役军人安置需要寻求新的方式。在地方实践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等部门于2010年1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2]开始实行退役军人(主要包括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教育安置;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3]退役军人教育安置是指通过专门针对退役军人的技术技能培训,帮助退役军人习得就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使其顺利完成从军队到企业的过渡,重新融入社会。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释放教育培训在推动退役军人安置方面的巨大潜力,有助于退役军人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就。智能技术在缓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正常进行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军事系统和民事系统各自运行,形成了“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结构”;[4]学校和企业因“壁炉现象”的存在而合作程度不足;培训机构、网络学习平台与职业学校等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处于碎片化状态。这种割裂状态的存在阻碍了智能技术赋能我国退役军人教育,也阻碍了释放职业教育安置退役军人的巨大潜力。为此,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的变革,需要立足实然样态与应然愿景,整体推进各系统要素的重组。

一、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主要理念

1.教育理念

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在发展初期较为粗放,以教育机会扩张为主要目标。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培训项目种类单一且以理论内容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大规模教学或者让学生自学,缺乏个性化指导。这种大规模的教育培训虽然为退役军人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但其本质上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规模化教学,而非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为退役军人提供适合的个性化教育。为此,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应作为退役军人自由发展的肯定性存在,“以人为尺度”,在教育理念上应坚持“以退役军人为本”的价值核心,致力于为退役军人融入社会服务。在教育目标上,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要从以教育机会扩张为主要目标的“粗放”阶段迈向以帮助每个退役军人实现职业过渡为最高追求的“精准”阶段,充分考虑退役军人的个性特征、先前经验等,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不断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先前经验能为“民”所用,帮助退役军人学习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顺利就业,最终实现退役军人从军队到社会的过渡。

2.学理支撑

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的框架构建,应将有针对性的教育理论作为学理支撑。一是包容性发展思想。军人在服役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自我牺牲,退役后往往在就业方面存在困难。包容性发展理念基于公平正义思想,以实现所有人“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的发展”为其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5]为退役军人教育坚持“以退役军人为本”的价值核心提供了合法性基础。二是因材施教理论。“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特色的一个体现。[6]从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诠释不难看出,“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已有经验等进行全面了解,创设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应关注退役军人的个性特征与先前经验,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机会。三是技术赋能思想。技术赋能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方法或手段,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的变革。[7]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在数量上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在质量上为退役军人教育的个性化、精准化提供技术支撑。

二、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理论逻辑

1.宏观层面的军民融合

2017年6月20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8]在军民融合中,“军”是指国防和军队建设;“民”是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9]军民融合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将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军事和民事两个领域内的人才、技术、资源等互相流动、彼此共享,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政府职能聚焦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职能更多由军队代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彼此独立推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由民口和军口各自运行,军事系统与民事系统处于二元分离体制。[10]在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的理论设计中,宏观层面的理论逻辑体现为军与民的融合,即在退役军人安置过程中,军事系统与民事系统(包括学校、企业、政府等)通过资源共享和利益驱动的制度安排等,彼此之间加强交流、积极互动、高效合作,实现两大体系的需求统合、资源聚合、能力融合,共同服务于退役军人军事人力资源的转化与使用,使退役军人可以在“军”与“民”的转化中实现无缝衔接、自由流动。

2.中观层面的产教融合

退役军人由军队过渡到社会的关键在于接受职业教育、习得行业急需的技术技能。理论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学校的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论教学与在企业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操作相结合。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我国产教融合尚不成熟,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隔阂,退役军人教育仍以基于网络课程的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基于工作过程的企业培训。可以想象,这种理论化的教育模式很难使退役军人真正习得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教育安置效果自然大大降低。在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的理论设计中,中观层面的理论逻辑体现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隔阂得以消除、壁垒得以打破,双方资源共享、协同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退役军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产教融合,一方面,企业作为人才需求主体,与学校密切合作,可以实现退役军人技能学习的供需对接,从而使退役军人所学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企业作为人才供给主体,与学校密切合作,可以在基于网络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开发信息化教学平台,增加虚拟仿真实验室学习等实践学习机会,进而提升退役军人教育质量。

3.微观层面的教育融合

退役军人由军队士兵到社会人员的角色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政策、心理、技能、求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相应地,针对退役军人的教育培训也应该是一个经过设计的、系统化的、结构化的有机整体。在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微观层面的理论逻辑体现为内部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即通过职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微观层面的教育融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课程的融合,也就是将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的内容与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课程进行统筹优化、整体设计,消除其中的重复性内容,使教育培训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二是线上线下学习的融合。在线教育虽然可以解决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同时也有临场感不强、缺乏实践教学等弊端。比较而言,线下教学一般在面对面的环境中开展,真实情境下的体验与交互,契合了人的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的需求,能够弥补线上教学的缺点。[11]

三、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运行机制

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在运行机制上,力求体现上述三大理论逻辑的协同与优化,使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能够实现系统功能的最优化与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为此,该模式需涉及“智能指导”“智能培训”“智能沟通”“智能监测”四个关键环节。融合模式的运行需要在四大关键环节上体现出动态性、一体化的“联动”机制。

1.智能指导:利用画像技术进行项目选择指导

项目选择指导是引导退役军人正确认识自身个性特征、先前经验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等,合理定位其职业角色,促使其选择到合适培训项目的过程。[12]其中,退役军人的先前经验能否得到科学识别与有效利用是关系军事人力资源能否转化为民事人力资源、为“民”所用的关键。为此,要充分利用军队与教育机构之间搭建的沟通“桥梁”,建立起共建共享的退役军人军事人力资源数据库。退役前,军队可以将军人平时训练的各项技能考核情况及时上传数据库,形成军人军事人力资源个人档案;退役后,军事人力资源数据库就成为项目选择指导的重要数据来源。具体来说,在项目选择指导环节,项目选择指导人员可以依据退役军人的军事人力资源档案等数据信息对退役军人进行画像。画像技术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大数据应用技术,指的是主动或被动地收集用户的各种数据,用于对用户进行精准刻画。[13]对退役军人进行学习者画像,可以详细了解到退役军人的年龄、教育背景、先前经验等一般特征,为其选择合适的培训项目提供精准指导。

2.智能教学:信息化教学平台支持的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需要以真实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换言之,技能培训中连接退役军人(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媒介变得更加复杂,凡是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如与工作相关的物品和过程等都属于学习的媒介,它承载着创造这些媒体的“实践专家”的意图、知识、经验和技能。[14]在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通过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借助信息技术,将教学系统设计成一个指导性的工作系统,帮助退役军人习得相应技术技能。例如,德国支持实施了题为“生产过程中的职业学习”的典型试验项目,建立工学结合的学习平台并开展教学。[15]为此,在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还应该利用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教育资源为退役军人提供学术支持,帮助其完成理论学习课程。例如,美国利伯缇大学(LibertyUniversity)就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完善的学术提升支持服务,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16]

3.智能沟通:5G等技术支持下的供需双方沟通

学校与工作岗位之间还存在着需要跨越的鸿沟。倘若在由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过渡过程中,学校与工作场所之间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退役军人安置效果也将“大打折扣”。现实中,我国退役军人安置效果欠佳就与校企之间存在的隔阂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在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利用学校教育系统与企业工作系统之间的沟通渠道,借助5G、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沟通机制,有效加强人力资源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对话与沟通。第一,在线沟通。5G的性能目标是高数据速率、减少延迟、节省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容量和大规模设备连接。[17]借助5G技术,退役军人可以与企业人力资源代表实现在线实时沟通交流。第二,借助校企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企业人力资源代表可以到退役军人实训现场,直接在技能学习过程中了解退役军人的技能学习成果。第三,借助与企业建立的联系,退役军人可以直接到企业内部,在实际工作中展示自己的技能水平。

4.智能监测:借助智能监测机制持续跟踪监测

实现就业并不意味着退役军人教育安置过程的结束,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经宣告“一次性”学习时代的终结。退役军人需要及时更新技术技能,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然而,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基本止步于退役军人实现就业,缺乏对退役军人就业状况的持续跟踪监测。按照“以退役军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关部门应该持续跟踪监测退役军人的就业状况,为其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此,在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联系,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对退役军人就业状况进行评估,收集有关退役军人工作的数据,监测其就业状态。这样,既能及时了解退役军人的工作状态和对在职技能培训的需求,又能实时发现培训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优化退役军人的培训项目。例如,在美国社区学院为退役军人提供的教育培训中就包括持续跟踪监测机制,社区学院利用与企业建立的联系会定期对退役军人就业状况进行调查,以及时改进培训项目,使培训项目更好地为退役军人职业过渡服务。[18]

四、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目标框架

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应该立足于当今退役军人教育安置的应然愿景与实然样态,着眼于为退役军人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教育培训,力求构建“适应性培训”“观念改变”“技能提升”“数字素养”四位一体的目标框架,助力我国更好地实现退役军人教育安置。

1.适应性培训:了解安置政策和就业形势,适应社会生活

军人长期在封闭的军事环境中进行训练,刚刚退役时完全不能适应军队外的社会生活。这使得军人在退役初期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需要通过适应性培训逐渐熟悉社会生活的特点、社会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安置工作的具体过程等。当前,我国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时间较短,一般在5天左右。如此短暂的培训时间既不能让退役军人充分了解有关退役安置的政策内容、确定自身对未来职业的规划,也难以使其从心理上真正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重在借助军民之间的联系,利用信息共享机制,帮助退役军人适应角色转变。具体来说,要增加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的时间,可将适应性培训由退役后提前至退役前、由军队之外改为军营之中,在军人退役前的三个月或半年之内就开始进行职业过渡的准备工作,让其及早了解退役军人安置政策、社会就业形势,进行职业规划,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调适以适应社会生活,在军营与社会之间实现“无缝衔接”、顺利过渡。

2.改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

文化资本是指在文化生产场域中积累的劳动成果。退役军人在军队中形成的文化资本也是影响其职业过渡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安置过程中,由于退役军人原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会与社会场域发生冲突,这就可能造成退役军人在过渡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职业过渡积极性消退,甚至产生“等靠要”思想。在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积极引导退役军人改变依靠政府直接安置工作的价值观念,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第一,军人在军队中形成了意志坚定、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等优秀品质,可通过引导帮助退役军人将这些品质转化为在就业过程中敢想敢干、创先争优的意识;第二,通过心理疏导,强化退役军人个体的主观意识,让其具有通过习得技术技能实现自我就业的主体意识,以自己的努力与实力来实现职业过渡。第三,可以将“工匠精神”融入退役军人教育,使广大退役军人具有“匠心”“匠艺”“匠魂”的崇高劳动境界,充分激发其追求劳动“真、善、美”的思想信念与精神品质。

3.技能提升:提升技术技能,谋得合适职业

职业是基于市场化交换,以人的生计需求为目的的、连续的、制度化的社会活动。[19]对退役军人来说,职业有着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双重意义,不仅是满足退役军人物质需求的来源,也是给退役军人带来情感满足,使其获得自信与尊重,实现自身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重要渠道。为此,在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帮助退役军人掌握劳动力市场所需的相关技能。新技术浪潮以强势力量倒逼退役军人的技能学习要实现“双向对接”:一方面要与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适应,与知识的需求方相对接;另一方面要与人才培养主体占有的知识、技能等教育资料相适应,与知识的供给方相对接。唯有如此,才能使退役军人习得胜任其职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实现生存与发展。如果说技能学习体现的是退役军人教育的工具理性,致力于培养退役军人的技术技能,提高其专业劳动的有效性,那么破除退役军人“等靠要”的思想,唤醒其主体意识,助其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培养其对专业劳动的认同,则体现了退役军人教育的价值理性。可以说,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体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合,使退役军人在“成事”与“成人”上实现统一。

4.数字素养:培养数字素养,适应终身学习

要求快速的技术变革要求教育和就业机构重新审视技术的发展和就业环境的变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为此,退役军人不仅需要习得特定领域的技术技能,还要具备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是人们在访问或创建数字资源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了解、理解、诠释和使用数字资源的能力,对退役军人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保持未来学习动机和职业适应能力、实现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为此,在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中,要融入数字素养的学习内容,鼓励退役军人通过制作数字作品,学习数字作品的创作方法;参与数字技能和知识应用的实践,具备数字素养的意识、能力与责任感;从事数字研究与探索,发展应用数字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通过培养数字素养,退役军人可以解释大量信息的含义,了解如何使用在线资源,这将使退役军人教育由“他教”变为“自学”,使退役军人安置由“被动等待安置”变为“主动自我安置”,可以极大地提升退役军人的教育效果和退役安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罗济.我国退役士兵安置制度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J].社会主义研究,2008(6):74—78.

[2]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EB/OL].(2010⁃12⁃09)[2022⁃05⁃04].

[3]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8⁃07⁃27)[2022⁃05⁃04].

[4]钟新.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N].光明日报,2017⁃11⁃16(13).

[5]任保平,王新建.论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生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78—86.

[6]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7]万昆,任友群.技术赋能: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方向[J].电化教育研究,2020(6):98—104.

[8]中国政府网.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EB/OL].[2022⁃10⁃17].

[9]肖凤城.军民融合的概念和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8⁃08(7).

[10]张建卫,乔红,陆云泉.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4):7—13.

[11]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1):13—23.

[12]肖凤翔,马钰.对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选择指导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20(5):21—27.

[13]余明华,张治,祝智庭.基于可视化学习分析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画像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36—43.

[14]赵志群,黄方慧.德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73—79.

[15]赵志群,陈玉琪.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8(4):109—121.

[16]童莉莉,周伟,张鹏.5G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理论模型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2):131—135.

[17]LibertyUniversity.CollegeofAppliedStudiesandAca⁃demicsSuccess[EB/OL].[2022⁃05⁃17].

[18]InstituteforVeteransandMilitaryFamilies.AdvancingVeteranSuccessInHigherEducation:CaseHighlightsofVocationalAcceleratorProgramsatDelMarCollege,Tar⁃rantCountyCollege,andWakeTechnicalCommunityCol⁃lege[EB/OL].(2018⁃02⁃28)[2022⁃10⁃17].02.28.18.pdf.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教育培训;互联网;营销

在教育体制变革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行业发生了许多变化,民办教育、教育培训机构等等多种教育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得到了快速地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市场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其开放性,这在无形中打开了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大门。然而,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其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传统陈旧的营销模式已经跟不上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的速度,势必会影响其发展走向,对其产生消极的影响。现阶段,网络营销在市场营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决定着一个行业的兴衰成败,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培训行业融合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使其顺应现阶段的社会需求及市场需求,教育培训行业亟须摒弃旧的发展营销模式,探寻新的营销模式。

一、教育培训行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营销的作用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教育培训行业也不例外,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培训行业的营销模式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并且成为当下营销的最主要模式,这是因为网络营销对教育培训行业而言,其影响意义非凡。第一,教育培训对象以青少年人群居多,众所周知,青少年在网民中的比例较多,并且教育培训大多针对青少年进行,因此教育培训行业通过网络展开营销能够更精准地找到目标人群。第二,互联网能够很好地展现教育培训行业的人文特色,增加其辨识度与知名度,为其带来更多的培训需求。

二、互联网时代教育培训行业的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网络营销在教育培训行业的运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教育培训行业对于互联网营销模式的运用不够成熟,在某些方面还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培训市场的需求。我国某些地区的教育培训行业还是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单页等方式进行宣传、招生。一些教育培训的办学模式还是沿用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能够在上课时对学生严加管理,课后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而言就会松懈。一些优秀的教育培训机构已经把网络营销运用的十分成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充分地开发了一系列的网络产品,如网上报名、网课、网校等。我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网络营销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在探索新型营销模式,而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还是沿用传统的营销模式。虽然有些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开始运用网络开展营销,但是其在运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第一,教育培训机构对网络营销的重视度不够。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只是建立了官方网站,认为有了这个网站就可以了,并没有及时更新相关信息,甚至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上的基本信息填写的都不够完善。第二,对网络营销的宣传方式不够了解。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不知道如何进行网络营销,还是利用传统印刷单页的方式对一些网络课程进行宣传。第三,网络营销服务不够完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官网和网络产品,但是在人们在网络上咨询问题的时候回复不及时,网络营销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教育培训行业网络营销模式的创新策略

教育培训机构所采取的网络营销模式往往综合了多种不同的营销方式,并且在这些营销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通过相互作用来实现效果叠加,最终达到大范围网络营销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机构采取的营销手段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

(一)官方网站

教育培训机构用来介绍自己公司涵盖的服务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网站常被大众称为“官方网站”。最初,这些机构开设自己的官方网站,其目的是让消费者群体更加深入地、及时地了解本机构所涉及的具体业务,进一步去宣传自己、抢占市场、吸引客户,尽最大努力去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进行网络营销的前提是建立自己品牌的官方网站,一个好的官方网站是企业精神文化和品牌形象的代表,它在帮助客户用更短的时间深入了解机构服务的同时,还能激发用户的学习兴趣,引导用户参与到网上试学、在线咨询、在线报名等过程中。所以,教育培训机构要重视对其官方网站的建设和及时更新,不仅要指派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及时地维护和管理,还要时刻关注发展潮流,及时对网站内容进行扩充,严格把控官方网站的动态变化,积极应对消费者在浏览时所遇到的问题,贯彻“个性化、系统化、品牌化”的网站发展理念,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面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移动互联网

“4G”网络时代的来临极大地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在今天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象征着新型便携式媒体工具的快速更新,它所涉及的业务非常广泛,除了接打电话、收发信息外,还可以进行无线联网、视频通话、虚拟转账等。智能手机凭借其极高的性能、便捷的使用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大部分人群的认可,其被信任程度远超同时期其他媒体工具。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培训机构要想完善其网络营销策略,就一定要对手机的应用提起高度的重视,妥善地应用手机这一媒体工具,引导其发展成为营销的又一条主要通道。

(三)网络搜索引擎

网络搜索引擎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媒体工具,其操作相对灵活,通过浏览、搜索、点击就能够直接与大数据库对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人工管理的成本,使广告宣传与电子商务之间不再脱节,因而成为许多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宣传途径。作为教育培训机构,为了更好地提升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常常参与网络竞争性排名,通过网站排名的提升暗示消费者自身师资力量的雄厚,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和信赖感,进而促进其主动咨询、自主消费。另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社区、个人网络媒体等进行实时宣传营销,进一步扩大其宣传范围。

(四)个人网络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下,个人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体工具所带来的影响力已展露出日渐超越传统媒体工具的趋势。个人网络媒体以及独特的及时性、个体性、开放性、交互性,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市场,为广大消费群体所接受和青睐,因此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对这种新兴的营销和服务方式加以规划、利用,发展更高层次的网络营销。个人媒体工具,既是展现个性的平台,也是社交网络中的一个连接单元,它并不是信息孤立的存在,并且其使用魅力往往就在于其以个体信息平台为中心,其信息脉络成网状辐射,与多人多平台对接互动,更加便利、及时地传递信息。其个性化、独立化的形式所承接的正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交互性网络平台。迅速及时的信息和传播常常会造就海量的阅读和点击,而个人媒体工具集交流、评论、通信等功能于一体,这种强大的信息可读性往往能够将网络营销功能发挥到极致,在宣传的基础上引发消费群体与客服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互动。

(五)即时通讯工具

实时传讯(InstantMessaging,),即IM,它能够为使用者在网络上开辟私人化聊天区域,进行及时地信息传递。在互联网时代下,这类APP产品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应用,他们已经逐渐成为网民日常的重要交流工具。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这种通讯方式已经逐步取代了电子邮件成为广大互联网用户的主要联络途径,而教育培训机构在进行网络营销时可以借助这类即时通信工具庞大的受众群体进行信息的和传播,让品牌宣传在海量受众中发生连锁效应,得到进一步推广。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培训机构滞后的市场营销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难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新媒体环境,广大教育机构应及时创新其营销理念,主动引入新兴媒体技术,多方向、多元化对接各大媒体平台,开展现代化网络营销,让教育培训行业以全新的姿态进入大众的视野。

参考文献:

[1]蔚鸣.职业教育是教育培训产业的未来——访精品教育营销服务机构总裁张洪昌[J].教育与职业,2017(11):23-25.

[2]凋飞.网络时代教育培训行业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商业,2016(02):57-58.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6

通常,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通病,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尽管兴师动众轰轰烈烈,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由于一味地听命于上级部门的“统一”安排,形式主义作祟,存在着“一锅煮”的现象,培训内容不尽合理,缺乏新意,不够直观,二是固然聘请外部培训师能收到一定成效,但是外来的和尚念的经虽好却不大管用,也就是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当然还有其他。分析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从主观原因来讲,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在教育培训中担当着被动者的角色,也就是随大流地“叫我学我才学”,其中有的老员工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不愿意深入钻研思考问题,凭经验干活吃饭,而有的年轻员工在传统学历教育的束缚下,片面认为到了工作单位,干活就是一切,而没有真正树立起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愿意主动地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培训中来;从客观原因来讲,教育培训的内容过于陈腐,不够丰富,未能满足员工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再就是培训内容过多而时间过短,未能就某一重点深入挖掘,指导实践的作用不强,还有学习形式比较单一,教育培训一般采用上大课的方法,你讲我听,缺少互动,难以使参与者产生共鸣。

二、创新基层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内涵

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各业务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第一责任者,班组长是班组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管理工作的直接责任者。人力资源部(科)是基层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教育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培训师是基层供电企业教育培训的具体执行者,企业自主培养的内训师应当成为企业培训师资的主导力量。至于员工则是培训的直接参与者,或者说教育培训的受众主体。那么,县区级(包括县级市)的基层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只要明确了以上几者的关系,就不难理解教育培训是需要责任者、管理者、执行者和直接参与者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工作。教育培训最深层的东西,就是应该让每位员工都有一个基本的目标,知道学习技术是有用处的,把自己的未来设计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满怀信心地从事本职工作,就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全员学习,全程学习,本着“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宗旨,提高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从而使每位员工都能达到“我会、我能、我精通”的技能水平。教育培训对于员工来说是一种最大的福利,而绝不是一种惩罚行为。我们应该充分汲取若干年前盛行一时的“下岗培训”的教训。所谓“下岗培训”是奉行冷冰冰的“末位淘汰”的做法,让一些员工只领取基本生活费而参加教育培训,或许其本意是刺激员工知耻而后勇,却不知伤害了员工的感情,使这样的“教育培训”变成了“落后者”的标志,其效果可想而知。当把“下岗培训”改为“轮岗培训”后,尽管是一字之差,却使教育培训工作的内涵的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员工们充分地认识到,教育培训并不是个别人的事情,更不是“落后者”的“待遇”,而是全体员工义不容辞的职责,正因为如此,在供电企业任何人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都必须接受教育培训,谁也不能游离之外。可以说,当员工真正懂得了“我要学”的道理之后,那么精神面貌必然焕然一新,视教育培训不仅为当前工作的必需,更为为终生奋斗的必需,接受教育培训主动性、积极性必然大增。

三、创新基层供电企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做法

1、培训管理的创新

一是培训制度。根据基层供电企业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既能与当前教育培训要求相适应又能逐步与先进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接轨的培训制度。主要措施由主管副经理负责,利用冬训时间加强统一培训及考核工作,各专业班组利用全年工作空余时间加强本专业专门培训。二是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上做到“广、新、专”。“广”是指专业班组员工除了精通本专业技术之外,还要了解其他专业的技术知识,甚至要了解整个电网运转的技术知识,使员工能站在全局的视角来看待本职工作。“新”是指培训的内容应该是相关技术领域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知识,例如智能电网技术、配网自动化技术等。“专”是指对自己从事的专业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切忌一知半解,样样通样样松。三是培训形式。教育培训的形式必须采用新颖的形式,尽量避免填鸭式教学培训,即使是课堂教授法也不能照本宣科,而是由培训师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并借助板书和其他辅助工具,特别是要突出重点,联系实际,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大力推行引人入胜的培训方法,例如互动的知识讲座,采取整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交流活动,精心组织辅导讲座、学习交流会、知识测试、研讨会,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等等。特别是要借助信息时代的优势,利用网络培训实现异地远程实时教学,使员工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网络交互式个性化学习。四是培训类型。目前,供电企业员工教育培训主要分为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在岗学习、离岗轮训、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在职学历学位教育等类别。在类别的选择上,针对不同的员工群体,既要坚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通常以岗位培训、在岗学习为主。岗位培训要明确对各类员工群体的培训天数,在岗学习,就是本着“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原则,特别是将现场培训作为班组生产人员学习的主要形式,积极创造条件,激励员工在岗学习。

2、培训方法的创新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全职妈妈;培训

家庭教育通俗而言是父母教导子女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包括父母教养能力自我建设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两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把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当做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完备的家庭教育体系,实现家庭教育服务产业化。我国政府亦重视家庭教育,近年妇联、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推动中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百姓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培训有巨大市场需求。本课题组做了一项关于家庭教育培训需求的调查,有效问卷202份,85.5%的被调查者认为家长去专门的机构学习家庭教育有必要,48.52%的人愿意为此每年消费1000-3000元,16.57%的人愿意消费3000-5000元,8.28%的人愿意消费5000元以上。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家长自我情绪管理、亲子沟通技巧、和睦家庭建设、文化修养;而是孩子性格培养、社会意识,安全教育、学习能力培养。不仅是学习,有57.89%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培训取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但是从现实来看,我国家庭教育人才储备不充足,家庭教育行业发展不充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要重视家庭教育行业人才培养。家庭教育人才培养对象的层次、背景多样,培养方式应有所不同。全职妈妈是新出现的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将他们纳入家庭教育培训,使之成为家庭教育的从业者,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一、对全职妈妈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一)全职妈妈是人数庞大的弱势群体,缺少福利保障

全职妈妈是指辞去工作,在家照看孩子的母亲。中国新闻网的一项关于“全职妈妈”的调查显示,“全职妈妈”的人数按照每年30%的比例不断增长,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中尤为显著。笔者通过问卷星做了一份《家庭教育必要性》的调查,有效问卷202份,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18.87%是全职妈妈,配偶是全职妈妈的占5.4%,有69.4%的人承认认识的人中有做全职父母的,这证明全职父母是一个数量巨大的群体。全职妈妈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我国现行《婚姻法》及《妇女权益保障法》虽然均明文规定了离婚时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应当秉持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但是没有司法解释对该原则做具体的规定。失业妈妈不在生育保险保障范围内。失业的全职妈妈要享受养老保险需自行缴纳保费,国家没有减免优惠政策。现行个人所得税政策是以个人为单位而非家庭为单位征收的,抚育家属所需的最低费用没有纳入个人所得税扣除基数中。我们的调查显示,全职妈妈家庭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占10.81%,年收入5-12万元的占32.43%,全职妈妈的家庭收入整体偏低,

(二)全职妈妈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承担者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对于健全人格培养而言,情感智能比智力商数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决定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而情感的建立来自母子依恋关系。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能够在安全感的支持下饶有兴趣地探究周围环境,对于陌生人也能友好相处,表现出自信,独立,适应性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些社会品质的发展与积极进取的探索行动进一步促进了儿童智能尤其是认知的发展,改善了整体素质,增强了身心发展的和谐性。调查显示,全职妈妈是小孩的主要抚育者,可是文化层次整体偏低,学历在高中及以下的占36.67%,专科的占43.33%,本科的占20%。她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多,承受的压力大,对学习家庭教育有迫切需要,在调查中,90%的全职妈妈认为去专门的机构学习家庭教育是有必要的,有30.77%的全职妈妈参加过家庭教育培训。

(三)全职妈妈有重新就业的需要

全职意味将面临诸多困难,例如夫妻关系,再就业,生活保障,子女的尊重与理解、社会脱节等方面,尤其担心与社会脱节,占66.33%。因此96.55%的全职妈妈有重新就业的意愿,同时75.86%的全职妈妈认为重新就业有困难,因此将全职父母纳入培训计划,可为他们提供再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他们很向往能从事家庭教育行业,有85%的全职父母希望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其中愿意从事家庭教育行业的达到95.65%,已有全职妈妈获得家庭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占6.67%。

(四)全职妈妈家庭教育培训是社会福利的一种新尝试,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生产率下降,社保支付压力增大,促进人口增长是减缓老龄化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成本高,工作压力大,即便放开二胎政策,也未起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能实行对全职妈妈的家庭教育培训计划,使一部分有意愿的女性能安心辞职在家抚育小孩,同时通过学习获得家庭教育从业资格,解决未来的就业问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妈妈们多生育的意愿,同时也是一项有中国特色的全职妈妈福利政策。

二、如何开展培训

目前培训机构分为官方机构(如关工委和教育部)和民间机构。他们共同的缺陷在于培训时间过短,只有几天时间集中授课,且收费较高,高者近万元;两者稍有不同之处是官方机构培训缺乏实践指导,以获得从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的;民间机构培训突出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缺乏系统学习,不适合无基础者。因此目前已有的培养模式是满足不了人才培养需要的。我们提出设想,将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考试废除,改为在教育部指导下,依托各地师范类院校成立集培训、咨询、科研为一体的家庭教育中心,该中心属于成人教育,有独立的教学科研场所,配有专职及兼职老师,中心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认定资格。中心下设培训部,科研部,咨询部。培训部门负责培训及资格认定工作,安排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大纲计,负责教学管理和教职人员的工作考核以及学员学业考核,以及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定工作。科研部门负责调查研究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及新问题。为培训制定有特色、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编写培训教材。咨询部门承担对内对外服务工作,采用线上及线下方式,对家长在养育孩子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做心理辅导。家庭教育中心的教育、科研和建设开支和收入纳入学校经费预算,统一由当地财政管理。在培训中心单独设立全职父母的家庭教育培训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培养全职父母的家庭教养能力以及家庭教育行业的从业能力。培养有志于从事家庭教育行业的全职父母,他们向培训中心提出申请,通过审核入学,学习结束,考核合格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从业资格。入学条件是:1.全职父母,包括辞去工作,怀孕中的准妈妈,由居住地居委会提供相应证明:2.学历条件: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中心在确定培训名额时,一方面考虑当地需要培训的全职父母数量、培训资金规模和可支配的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根据当地家庭教育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状况,结合该地区家庭教育行业发展规划,确定每年需要培训的数量。全职父母录取后预交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如果学业期满考核通过,获得从业资格,保证金退回;若不能完成全部学业,或不能获得从业资格,保证金不退回。培训内容大致包括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家庭教育理论及实务,包括儿童心理学、幼教人员专业伦理、儿童教保概论、幼稚教育概论、儿童游戏、亲职教育、婚姻与家庭、家庭医疗与保健、人际关系与沟通、两性教育等课程、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实务类、咨询与辅导类等课程;另一类是企业经营管理,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培训期限1-2年时间,总学时不少于360课时,每门课的实践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不低40%。实训课程一般以学员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为实践对象。培训方式结结合全职父母的现实情况,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对孩子尚未入学的全职父母可采取以网络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对孩子已入学全职父母,可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必要的时候父母与小孩一起上课,接受老师的现场指导。为考察学习效果,老师定期、不定期要到学员家里进行访问,对其孩子受教育情况进行评估。学习期满后,学员通过考核获得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认定办法是:1.所学课程成绩达到合格;2.学员家庭教养对象身心健康测评合格;3.提交家庭教育社会培训实践报告一份,目的在于考查学员从事家庭教育培训推广的能力及获得的社会评价,经评审合格;4.制定个人职业规划书一份,目的在于了解学员对家庭教育行业发展远景的判断和对未来在行业中的工作安排,由此判断其对行业的推动及发展能力,经评审合格。

三、全职妈妈家庭教育培训的扩展

考虑到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父亲的高尚行为和情操是孩子最好精神财富,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父亲能够发挥正面管教作用。并且有部分男性乐于做全职爸爸,因此该计划也可以将全职爸爸纳入其中。除了对全职父母需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在职的父母也需要,可利用家庭教育培训中心,针对在职父母的实际设计可行的教学形式和内容。如果能将家庭教育再延展至学校课堂,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学习阶段建立学校与家庭共建的家庭教育学习、培训机制,那么我国的家庭教育才真正做到了普及和推广,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起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爨理焓.台湾家庭教育人员专业化硏究[D].河南大学,2015.

[2]丁艳华.母婴依恋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幼期认知和行为发展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

[3]李松涛.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在线培训;大数据;用户画像;标签;学习行为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企业教育培训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用户的价值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以用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的智能化学习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邮政企业教育培训过程中,用户画像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使企业教育培训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底层学习行为数据,对用户进行分群和特征分析,深入挖掘学习需求、学习规律和特征偏好,有助于分析企业培训现状,对于提升企业教育培训的精准性和个性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流的用户画像模型构建和分析方法有基于用户行为的画像方法、基于用户兴趣偏好的画像方法和基于主题的画像方法。基于用户行为的画像主要是对用户上网行为日志的深度挖掘,对用户行为模式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到的不同群体的用户画像,有助于剖析用户不同阶段决策行为的动因要素、特征行为、变化过程等,从而进一步发现该用户属于哪种群体,该群体与其他用户群体的差异,用户行为画像的构建依据是用户上网行为日志以及爬虫工具爬取的数据等。基于用户兴趣偏好的画像方法体现了用户在特定领域的某种行为偏好与特征,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基于用户在网站上的注册信息对用户的显性兴趣进行分析,然后构建用户画像;二是采用隐式方式对用户兴趣进行搜集与推理,由此建立基于用户潜在兴趣的画像模型。基于主题的画像方法是利用用户各种文本信息构建的用户画像,例如微博主题、用户收藏内容的文本信息主题等,其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主题细致描述用户兴趣的多样性,减少用户画像的存储空间,避免关键字数量高于主题数的问题,增强算法的有效性。

1邮政企业在线培训用户画像构建

1.1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学员的学习行为构建用户画像,数据来自学员在中国邮政网络学院(以下简称“中邮网院”)培训和学习的数据,涵盖邮政业务、邮储银行、寄递业务和中邮保险四大业务板块,用工形式包括合同用工、劳务用工、劳务承揽、小时工、保留关系人员等,总统计人数为95.2万人。截至目前,中邮网院学习点达到2.8万个,网上课程1.2万门,年访问量超过6000万人次,员工活跃度79.14%,年在线学习1000万小时。

1.2构建流程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基于学习行为分析的用户画像,从数据库和Web日志中抽取和清洗用户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偏好等数据,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首先,结合邮政企业教育培训实际开展情况,建立用户画像的分析维度和标签体系,聚焦事实指标,对学习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次,通过分类、聚类、预测等算法对用户行为建模;最后,构建邮政企业教育培训的用户画像。

1.3标签体系

本文结合邮政企业教育培训的特点,从学员的基本信息、工作信息和学习行为三类数据维度统计,梳理了40项常用的统计指标。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与学员相关的人口学属性,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政治面貌、学历学位等;工作信息是与学员在邮政企业工作相关的属性信息,包括所属板块、地域分布、工作年限、岗位信息、专业类别、职务级别、用工形式、环节类别、专业职称等;学习行为信息是学员课程学习和网站操作行为的合计,包括参加培训班数、考试合格率、培训时长、学习偏好时段、登录次数以及点赞、评论、搜索、关注、收藏和分享等,统计的指标涵盖在线培训、集中培训、自主学习、移动App学习、慕课学习、考试合格等学习的各个形式。

1.4用户画像构建

为展示学员的学习行为全貌,选取用户活跃度、参与度、投入度、积极性和开拓性五个维度构建用户画像:活跃度为用户登录次数,参与度为培训班累计学习时长,投入度为学员累计学习时长,积极性为自主学习时长,开拓性为慕课和移动App学习时长。采用雷达图的形式,将学员自身学习情况与全网平均学习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在展示学员自身学习画像的同时,也反映出学员与全网平均学习水平的差距。在学员学习五大维度的基础上,将学员聚合为三大学习类型,分别为潜力型、成长型和榜样型。潜力型学员各维度数据都较低,低于全网平均水平,特点是参加的培训均是组织行为,单位没有要求的很少主动参加学习。成长型学员至少有三个维度的数据高于全网平均水平,特点是参加的培训除了组织行为外,根据个人意愿进行了少量的自主学习。榜样型学员各项维度都较高,均高于全网平均水平,特点是不仅参加了组织要求的培训,还经常登录中邮网院进行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2基于用户画像的学习特点与规律分析

2.1全网学趋势

对2018年度邮政企业全网近百万员工在线学习情况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分析学员通过电脑、移动App、慕课等多种渠道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并通过雷达图的形式展示学员画像,将学员数据与全网平均数据进行形象化对比。结果显示,全网学习者中榜样型学习者占比1.1%,成长型学习者占比33.9%,潜力型学习者占比65%.通过分析发现,全网学习者中榜样型学员占比最少,榜样型学员与成长型学员合计约占学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潜力型学员约占学员总数的三分之二,这说明主动并经常登录中邮网院开展学习的学员仍较少,大部分学员还停留在被动进行组织学习的阶段,主动利用移动App开展学习和参与慕课学习的学员也较少。进入“互联网+”时代,移动学习已然是未来学习的重要趋势,而反思现有学员对移动学习的热情不高,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重要原因之一是中邮网院对新学习方式的推广和运营还存在较多不足,这也启发中邮网院要不断反思现有远程学习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从学员角度出发,不断改进学习体验,提升学习黏性。

2.2学习峰值规律分析

从2018年全年用户登录中邮网院进行学习的时间点分布情况分析,学习随时在发生,用户学习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以全天24小时单位来计量,会出现3个学习峰值区间,分别是9~11点、14~16点和17~21点,说明在这三个时间段内参与在线学习的学员人数最多,其中上午和下午的高峰值相当,晚上的高峰值较低。

2.3课程学习投入时间分布

通过对用户自主学习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投入时间分布情况分析发现,投入时间最长的前10名课程中,技能实操类课程占比60%,业务类课程占比20%,其次是管理类和新技术、新方法类培训课程,说明学员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程更加关注,特别是与实际业务相结合的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投入的时间成本也更多,相反如果课程内容对学员日常工作没有帮助,学员的自主学习意愿就会降低,很难主动和自觉学习。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影响自主点播学习课程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业务需求、急需技能和标题吸睛,满足这些因素可以大大提升课程关注度。

3对中邮网院运营管理的建议

3.1针对三类用户群体的运营建议

3.1.1关注潜力型学员的学习体验,增加学习黏性

首先,对中邮网院功能和界面进行升级改版,使学员每次登录中邮网院都有新鲜感,利用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技术手段引导学员更多地点击网站内容,促进学习模式从“千人一面”向“千人千面”的个性化转型;其次,不断丰富中邮网院学习资源体系,覆盖所有岗位和专业,学员可以方便快捷地查找所需资源;最后,丰富在线学习形式,开展智能问答、直播课堂等形成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在线学习的交互性,提高潜力型学员在中邮网院的学习投入。

3.1.2提升成长型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中邮网院应通过各种措施,规划成长型学员学习路径,并展示同单位榜样型学员的信息,形成联动效应,激发成长型学员学习的自主性;其次,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个性化资源推荐功能向学员推送感兴趣的课程等资源;最后,丰富远程课件形式,加强慕课、微课、音频课等碎片化课件的研发和应用,提升在线学习效率,促进成长型学习向榜样型学习转变。

3.1.3激励榜样型学员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效果的转化

首先,充分肯定榜样型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先进学习个人评选和表彰,以及各种抽奖活动形式,勉励榜样型学员继续加强学习;其次,推广远程移动学习,增加手机端的培训学习方式,同步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使学员通过手机终端便能随时随地参与培训、学习、考试等,提升培训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最后,利用学习积分、学习勋章等展示学习成果,并鼓励榜样型学员分享学习经验,带动更多学员主动学习。

3.2针对学习时点分布情况的运营建议

通过对24小时学习时点分布情况进行宏观的比较分析,发现中邮网院的学员在白天投入的学习时间会更多,这就要求中邮网院的业务服务、技术支持、400客服等工作人员要全力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和高效运行。同时,数据也显示有相当多的学员偏好晚上学习,此时就要发挥智能问答机器人、智能学习助手等系统自动化服务的功能来保证学员的学习,以满足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学员仍能正常学习。

3.3针对课程学习投入时间分布的运营建议

中邮网院在针对一线员工的课程设计和开发中,要着重提升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对理论阐述部分的内容要尽量做到精炼、简洁,强化课程的实际运用,通过大量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生动鲜活的案例,使学员学到实用的方法和技能,课程学习与一线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解决学员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和痛点,提升学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之,中邮网院要不断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利用新技术、新思维提高中邮网院的综合实力,提升学员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体验。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