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培训范例

智能教育培训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1

关键词:教师教育培训;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信息素养

一、研究背景

2017年底,笔者有幸参与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应的新教材的编写工作,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两本书——《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和《高中信息技术(选择性必修4):人工智能初步》中,负责编写前者的第四章《走进智能时代》和后者的第四章《人工智能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此前,本人一直从事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工作,对于人工智能伦理学了解不多,但关注后发现,该领域内容的研究和推广非常重要,但教材中受篇幅所限,仅写了一些基本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的第四章虽也讲到了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但讲得还不够。该部分内容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发展很快,内容变化也比较大,因此笔者通过本文呼吁更多的人加入人工智能伦理学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对中学教师的相关教育和培训,以便相关内容能有效传递给学生。2018年,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研究和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对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幸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应注重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学习。但因其具有内容新、变化快的特点,唯有先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培训,才能将相关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笔者为中学教师做过培训,但培训涉及的技术内容较多,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内容较少,因此应加大、加强后者的培训工作,以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使用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韩愈有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对学生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恰恰体现了课程思政,即教导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做一个正直的人、担当起社会责任。

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挑战和教育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技术就是双刃剑,不能正确使用,就有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工具。目前,人工智能在隐私、安全和伦理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新的挑战,值得深思和研究。

1.隐私的挑战与教育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大数据驱动为主导模式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使用大数据资源时,必然涉及对用户隐私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和显示等。隐私被侵犯主要出现在数据应用的三个环节:数据采集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存储和传输中的隐私侵犯、数据分析中的隐私侵犯。教师应先学习如何面对隐私挑战并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应教导学生知道何谓隐私数据,当智能系统采集涉及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密码、指纹、声纹、虹膜、步态和心跳等数据时,学生应产生高度警惕并正确处理。此外,应教导学生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遇到问题找警方处理,以尽量减少个人隐私泄露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

2.安全的挑战与教育

人工智能的安全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家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可能会带来影响国家安全的风险。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军事、信息和经济三大方面,特别是在国防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密系统等领域中,由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影响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数据,因为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学生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数据,学生应从小树立数据安全意识,不要因为无意间的数据泄露给国家造成安全隐患,要有安全保密的意识。

(2)社会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安全风险是多层面的。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替代了大量以体力和重复劳动为主的工人,导致市场对该类劳动力的需求大幅下降,失业人员增加,影响了社会安定。教师应教导学生关注和了解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准备。

(3)网络安全风险

网络安全风险主要指网络传输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例如,黑客常使用一些技术攻击或窃取服务器上的数据。网络安全风险还包括对人工智能算法、系统和应用进行恶意攻击;利用干扰技术使计算机在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欺骗;利用数据欺诈等手段远程控制网络设备,使设备发生故障或停止工作等。教师应在教学中教导学生保障网络安全的一些技术和方法,更要教导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不能成为黑客这样危害社会的人。

(4)人身安全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安全造成一定风险。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智能产品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一旦这些智能产品(如智能医疗设备、自动驾驶汽车等)出现故障,就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教师应教导学生在使用一些可穿戴的智能产品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懂得做安全测试,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3.伦理的挑战与教育

人类的思考和行动受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的约束。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希望机器能像人一样理性地思考和行动,因此,让机器也能像人一样遵守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以及法律法规,成为当前学者热议和研究的一大问题。如何采取措施保障研究人员开发出的智能产品和智能系统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道德伦理一致,确定人工智能产品或系统的法律主体、权利、义务和责任,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面临的伦理问题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对“什么是人”问题的新挑战;对以往伦理关系的新挑战;对原有社会秩序的新挑战;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新挑战。该内容可探讨的内容很多,在此不赘述。本文只讨论与青少年关系较大的两个问题。第一,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用户的日常行为信息,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用户数据画像、信用评估并产生信用报告。信用报告在找工作、买房、买车、办信用卡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诚信信息也会记录到个人信用体系中,因此要教导学生诚信使用网络,自觉遵守信息社会的法律法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否则会给社会和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隐患。第二,有些青少年终日沉迷于各种智能终端体验而不能自控,他们认为虚拟世界才是真实、亲切的,对虚拟对象产生过分的眷恋和依赖,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乱了正常的伦理关系,这个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安全感和价值感。对已经陷入虚拟世界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帮助他们走出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专家咨询组的《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版)》指出了人工智能技术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人类利益原则,即人工智能技术应以实现人类利益为终极目标;二是责任原则,即在技术开发和应用两方面都要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以便可以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人员或部门问责,在应用层面建立合理的责任和赔偿体系。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动力,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更好地利用其为人类社会服务,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带来了伦理及安全方面的很多挑战,教师应知道如何面对挑战和应对挑战,并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并通过创设一些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相应的能力。

三、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教育和培训的一些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科技伦理与法律问题,有关研究正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并已出台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2017年,国务院立足国家发展战略制定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即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可见,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如果等写进教材、进入学校再讲授给学生,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尤为重要,这是给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应研究团队

各省市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上述内容,建议在相关教研室建立研究团队,首先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搜集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其纳入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内容中。其次强化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提供师资保障。最后加强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教师人工智能伦理学专业素养,成立科研小组,加强学术交流,确保教师能够用专业知识对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伦理学教育。

2.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

现代社会技术和信息发展非常快,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定期参与一些培训,才能不断提高,跟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社会,终身学习者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通过网络与学生家长或监护人进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笔者曾参与过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的教师教育教学新技术培训工作,十几年间一直利用寒暑假给教师进行慕课、微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培训,但大多侧重技术,几乎没有涉及人工智能伦理学。笔者认为,今后一方面应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力度。未来的国际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如果培养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迅速发现新机会的能力,就很难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人才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受到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定期组织教师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工智能伦理及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让教师能接触到最新知识,并在教育教学中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从小就能得到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来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

3.利用相关网站或平台进行相应宣传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2

[关键词]提高;素质能力;调研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和转运途中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治服务和转至院内的交接等相关活动。急救中心运转效率的高低,会受到从业人员素质高低的直接影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建设是急救中心管理的重中之重。在中心全体职工中开展的教育培训对提高职工素质能力的调研工作中,了解到职工队伍素质能力与自身受到教育培训的关系密切,该文旨在更好地提升职工队伍的素素质能力建设,积极查找不足,制定相应的对策。

1职工调研现状

1.1职工的年龄、学历和职称情况

至2018年6月,通过对该中心全体117名职工进行调研后发现,对于加强培训教育提高个人素质,存在以下现象,见表1。①年龄层次不同,职工的职业需求不同。分了四个年龄阶段:50岁及以上人员,35名,满足现状;45~49岁之间的人员,26名,能够参与,可以接受,主动性欠缺;35~44岁的,37名,参与性较以上两个年龄段高,主动接受,但是受客观因素的干扰影响多;34岁以下者,19名,个人要求提升素质的迫切度高,希望单位能多组织、多创造条件,给予他们晋升的机会。②职工个人知识构架不同,决定个人的整体需求的差异。本科学历以上人员,30~40岁之间的人员,对学习机会的渴望度高,素质提升的需求强烈;大、中专学历,35~45岁之间的人员,工作经历丰富,对现状已接受,考虑客观因素较多,冲劲不足,希望通过单位组织培训学习得到机会提升素质的欲望一般。学历较低的人员,对培训学习素质提升也就缺乏了热情。③一线的初、中级技术人员比较普遍,而中青年职工队伍中高级职称、全面、多技能者相对较少。职工多为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医疗、护理、司机,希望得到素质提升转化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2职工队伍现状分析

调研数据表明,中心人员工作分工为行政人员、调度员、出诊医生、护士、司机、担架员,职工梯队年龄阶段组成与各年龄结人员的知识构架不合理,所具有的文凭与个人的知识水平有差距,行政管理人员逐年增加,高、专、精业务精英断档,院前急救一线成熟的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青年职工从事院前急救工作时间短,岗位流动性大,急救队伍不稳定,技能素质提升愿望强烈,急救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制约院前急救事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急救中心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发展远景。素质能力不足带来的问题:①观念落实,对目前业务的前瞻认识不足,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工作的效能。②在工作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性不足,针对性不强。③单位激励晋升机制不完善,不能很好地激发职工的的从业积极性。

1.3通过能力提升的职工状况改变

2014—2017年职工参加专业培训、技术比武情况,见表2。2014年1名在全国技能大赛获得奖励。2015年3名市级技能大赛获奖,1名获市级技能提升奖励,2名参加了工会组织的优秀职工修养。2016年4名市级技能大赛获奖,3名参加了工会的组织修养,1名选派台湾学习院前急救业务。2017年1名获得省级技术比武大奖,或市级技能提升奖励;1名获得全国技能大赛和省级大赛大奖,获得市级技能提升奖励和三等功各1次。

2提高职工素质能力的做法

立足于急救中心的工作实际,以业务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实训和思想品质教育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派出培训学习与邀请专家、团队来单位授课相结合,大力开展全方位、深涵盖的培训教育,以着力提升职工队伍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明素质为目标,以急救导师授课、专家评测、技术比武等为手段,扎实、有效深入开展服务理念、思想品德、组织纪律、专业知识良好的院前急救人才队伍。

2.1提高认识,强化思想根基

加强队伍建设工作。发动党员、骨干模范、比武状元的带头作用,通过党群团专题教育活动,在职工队伍中开展正能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座谈讨论、交流互动,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在紧急时刻服从大局的意识。职工学习可通过科务会、座谈会、工会活动、党课学习、技能操作实训课等活动相结合,让所有职工参与进来,通过互讲、互学、互评切实取得了实效,牢固树立“时间、质量、仁爱、奉献”的服务理念。

2.2广泛开展技术比武,以赛促学

为了及时掌握职工队伍能力状况,查找不足,及时整改,逐步提高,每年组织开展院前急救人员开展技能比武竞赛。竞赛活动前先集中理论学习、操作培训,然后进行理论考试、个人技术操作比拼、团队合作的技术操作评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以赛促学。通过技术比武使业务能力过硬的职工脱颖而出,为职工树立起榜样,技术比武也为广大职工提供展示业务才能的舞台,激励职工特别是年轻职工立足岗位,锻炼成长,全面提升岗位技能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

2.3培养新生力量,储备专业人才

通过科室、班组推选年轻的业务骨干、比武选拔的手段,将优秀者重点扶持培养,增加外出学习机会,输送参加级别更高的技术竞赛,打造成院前急救行业的技术领军人物,授予光荣称号给予奖励,培养院前急救行业的“急救状元”,对具有优秀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推荐加入上级部门的“青年人才库”,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晋升创造优先的条件,留住专业人才,稳定院前急救专业队伍。

3提高职工技能素质的对策及措施

3.1更新思想观念,拓宽培训内涵

近年来,随着群众医疗需求的提高,院前急救也相应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急救网络、急救车辆、急救装备等硬件设施的配置也在随之提升,也就决定了院前急救行业的教育培训有其自身的内涵和外延,在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集中体现急救中心“人文关怀,尊重生命”的核心及价值观,通过科学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深培训的内涵,激发职工的潜能,提高工作责任心;开设国际化培训课程,学习先进的技术,让从业者具有过硬的业务技能;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和培养,有利于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理解、体谅患者的疾苦,开展适当的礼仪、应变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训以,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满意。

3.2加强科学管理,提高业务能力

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工作流程、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及业务培训合理规划,在巩固基础理论、常规技能操作的基础上,加强国际上的交流学习,普及AED的使用,广泛开展BLS(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学习,推进ACLS(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应用,积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

3.3探索有效手段,丰富培训的方式

多形式、多内容组织职工技术比武、技能大赛、岗位练兵等活动,激发学习参赛的热情,为职工施展才华搭建多方位的平台,尽可能让大多数职工都能站在舞台的中央,营造重视“以比武促成才”的良好氛围。开展操作性强的学习方法,采取医患互动、情景模拟、桌面推演、措施研究等手段,增强医患之间、工作人员与带教、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技能素质提升培训的灵活性。学习培训时间灵活多样,根据工作之余的零碎时间多、整块时间少的特点,以岗位自学为主,着眼于解决现实工作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培训讲座的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采用会议讨论的模式或者网络、微信群讨论的形式,采用生动的多媒体视频授课。也可以采用建立微信群、QQ群等及时的探讨在工作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等

4建立职工奖励机制

在工作中,管理者要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要为职工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还要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提高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待遇,让优秀人才有成就感,得到实惠,有工作的动力,从而带动其他职工积极工作,与其承担的社会职责、劳动强度相符合,更加体现他们的价值,给予专门的岗位津贴补助,激发职业热情,更好地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来不断地突破自己,提高解决克服困难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琼.加强医学生院前急救医学培训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1):1061-1062.

[2]朱阳春.院前急救中的常见问题及防范[J].现代医学,2010,10(1):113-114.

[3]周丽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820.

[4]曾惠洁,赵爱兰.人文关怀融入急诊护理初步的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47-48.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微课;体育教育;职业技能培训

所出现的微课教育于体育教学有很多新的解释,能够通过对互联网信息的使用,将精彩的视频与体育中的重难点等在课堂中传播,能够引起课堂中较好的反响。在使用微课进行体育教学时能够得到很多不同的发展,体育教学不会像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单一,其资源也和以前的不一样,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提高教学效率。

一、应用探究

1.优势条件。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为了开展中学微课教育提供很多有利的条件。很多的学习都有多媒体设备,并且教师对于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越来越成熟,老师不但能够熟练地对其进行利用,学习还有专门的技术指导人员,使学校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现在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信息通讯设备,能够在三者之间建立沟通群。提供了教师将微课开展的方便,教师能够通过使用微课让学生与其家长对体育的内容更加直观与形象。2.开展微课的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微课的使用是发展信息教育的必经之路。微课的“碎片化”的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中所需要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在一节课中学习一项或者是多项体育的动作,很多的学生都只是对其基本要领进行掌握。因为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很多的学生慢慢的忘记了之前学习过的技术动作。这样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微课进行解决,教师通过特定的动作对微课进行设计,学生对其有选择的去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发展中学生的素质需求,使学生能够在信息时代中成长,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其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掌握技术动作。

二、应用

1.与课程结合。虽然“微课”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积极性,但是在传统的理论教学无法被微课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所研究出来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完全被微课教育所代替,教师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微课看课堂有机的结合与利用,将传统的课堂的优势继承,发挥出微课最大的优势,将教学的目的达到。2.与其他资源配合。目前微课教学依然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学习与教学的资源,在很多的方面还不成熟,尤其是在其在体育教学当中的利用,此时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微课教学的时候,将微课有效的与其他的方式与资源相结合与利用。例如使用教学资源库,将自己需要的效率达到。有些时候还需要将教学模式按照自身的情况对其进行优化与调整。3.选择方法。在使用微课教学的时候,需要有实际的应用方法。虽然传统的课堂有缺陷,但是这是这些年以来,一直都在应用的方法,并且是目前主要的方法。因此在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将其与传统的课堂优势相结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优势最大化。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选择性的对教学进行利用。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引入,起到帮助学生记忆的作用,在课堂下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将重难点内容进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微课是一项完整的教学过程,其性质为系统性,学生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学习就不会有断节的情况出现,其能够使学生学习时更自由,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根据教学的要求对微课进行设置,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在课下能够将师生与家长的关系促进,使得有效率的教学情况出现。4.创建应用平台。系统化的微课教学平台也是极其重要的,学习这样的平台,应当是学习的微课能够更加系统化,有一个系统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可以有效地集中微课的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学者。网络教学在早期的教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进入平台之后,通过微课去学习。发展科学技术,很多的平台能够通过微课去学习。在目前有很多的微信平台,有很多较为个性化的服务,并且其为公开的平台。目前不断发展的科技水平,提供了很多教学的平台,为教学提供了学习中的捷径小路。

三、结语

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知识结构是组成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将体育教师的技能进行培养需要与一定的实践结合,立足于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对现代的技术设备充分的利用,将教学的效果提高,通过使用微课教育,将教师的技能培养建成互动的平台,通过教育者的努力,将其功能进行挖掘,将其价值最大程度的进行发挥,创造教师职业技能的优良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华.“微课”教学理念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过程本质新论[J].运动,2018(02):8-9.

[2]魏廷龙.基于课改理念的小学体育微课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3):104-105.

[3]郁彦妮.融合创新理念下微课辅助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4):175-176.

[4]任军.体育微课设计的趋势与理念再认识[J].武术研究,2016,1(11):125-127.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4

从2008年至今,云南省妇联、云南省农业厅在云南农业大学举办了9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共有1489名来自全省16个州(市)的从事种植和养殖农村女性农民参加了培训,参加种植培训的人数为688人,占培训人数的46?2%;参加养殖培训人数为801人,占培训人数的53?8%。参加培训的农村女性农民中23?4%为云南省各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傣族、白族、彝族、哈尼族等18个民族。参加培训的农村女性农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其中小学文化水平占5?3%,初中文化水平占65?7%,高中文化水平占24?5%,大学专科文化水平占3?8%,大学本科文化水平仅占0?7%。通过近年来“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实践,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培训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通过16年来共23期“云南省农村致富女能手种植、养殖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实践,主办单位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村女性农民的实际需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层次,满足农村女性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不仅提供种养殖技能培训,还增加了农产品营销、现代企业管理、创业技能等培训内容;培训方法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与实地考察、实际技能培训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培训质量。

(二)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

通过多年来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累计培训来自云南省16个州(市)的农村女能手2299名。培训不仅仅教给她们种植、养殖的技能,经营管理方法、创业技能等,更重要的是让她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她们的技能,增长专业知识,更能将她们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财富,这些来自各个州(市)的致富女能手回到当地,她们的亲身经历影响着更多的女性农民,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较大地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希望能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素质,将知识和技能转化成财富。

(三)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虽然云南省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目前云南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年轻女性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女性大多数都愿意留在城市工作,很少返回农村,造成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学历较低,整体素质不高。近5年来,参加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种养殖女能手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总人数的71%,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的仅占0?7%。可见,农村女性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急需提高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通过近年来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让来自16个州(市)的种养殖女能手参加培训,并将各自所学带回家乡,带动当地的女性农民一起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通过培养她们主动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云南农村女性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四)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创业能力

农村女性农民由于长期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与外界接触较少,更加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往往不具备创业能力。通过近年来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不仅提高了她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她们的眼界,提供参观考察成功的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机会,使农村女性农民不仅学习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知识,还能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创业能力。

二、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在促进云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促进了农村生产的发展

通过多年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培养了来自各个州(市)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种植、养殖女能手,提升了她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并带动了各个地区的农村生产发展。如培训班学员王世菊,她在培训班学习了新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回到家乡后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了新的蔬菜品种,并对当地农户进行宣传,介绍最新的种植技术,已有150多户当地农户加入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采用新的种植技术,建立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目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433hm2,并修建冷库和蔬菜加工工厂,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村生产发展。

(二)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通过多年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教育实践,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村生产发展,也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云南各个州(市)的种养殖女能手,通过培训学习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了解前沿的知识、学会经营管理和营销策略,她们回到家乡后成为懂生产、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性农民,带领当地农民生产致富,发挥着她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培训班学员陈玉琼,通过培训,提高了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在她所在的村,带动842户村民加入专业技术协会,创办养鸡场,当地村民协会会员共存栏蛋鸡10?2万只,专业技术协会还定期为农户提供养殖培训,累计培训人员1880余人次,由于技术先进,生产出的无公害鸡蛋供不应求,大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带领他们逐渐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有利于优化农村环境、促进乡村文明和管理民主

云南农村致富女能手培训的教育实践,提高了农村女性农民的整体素质,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村环境得到改善,由于村民素质的提升,乡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管理也更加民主。如培训班学员杨君芹,由于她所在的村社,田地全被征用,许多农村妇女无所事事,面对这样的情形,杨君芹决定将自己所学的农业知识和经营理念传授给她们,并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带动村民种植高原特色农作物,并寻求当时农业科技部门的帮助,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成立了一个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公司,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许多村民都参加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工作中,改变了以往无所事事的局面,由于公司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和集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在农业企业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重视生态的保护,生产也更加规范,大大改善了农村的环境条件,随着村民们文化生活越来越封面,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农村管理也更加民主。

三、结语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5

1.教育培训方式的单一性。

总队因成立时间短,起步晚,缺乏具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存在培训方式单一的短板,原有“自上而下”“开会式”“要我学”的培训模式难以适应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社会治安日趋复杂的形势。基层民警普遍存在“等、靠”的思想,认为培训与我无关,只要完成当前的工作就可以了,特别是新录用民警和转岗民警的培训工作明显跟不上公共安全管控的需求。因此,总队急需找到一系列快速提升基层民警能力素质,调动基层民警积极性的方法。

2.教育培训内容的滞后性。

世博之后,上海的轨道交通增至567公里,路网全面形成,日均客流占上海总人口的30%左右,特别是部分轨道线路已经向外省延伸,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出现结构性变化。然而世博安保工作结束后,总队教育训练工作没有及时加以调整,许多培训教材还是沿用十年前的大练兵、大比武的内容,业务培训内容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轨交公安业务发展。

3.教育培训开展的差异性。

由于轨道各条线路及车站分布较为分散,各派出所跨区管辖较为普遍,有的派出所管辖范围横跨4个区,甚至连接至江苏省,而有些派出所辖区虽以换乘车站为主,但单站客流每天高达几十万人次。针对各辖区不同的治安情况,如果采用相同的培训课程,一定会影响培训质量。有的车站民警有空余时间,但未配备培训教员,有的车站有带教师傅,却因工作繁忙安排不出带教时间,加上基层领导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各单位培训质量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较为明显。

4.教育培训实施的困难性。

目前,总队大量缺编,常常依靠民警加班加点才能保证“一站一警”的勤务模式,基层单位普遍采用“三班二运作”翻班和“45钟工作15分钟休息”的勤务模式,如果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习,一定会对原本警力就非常紧张的基层雪上加霜。此外,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民警、转岗民警进行培训的制度设计,青年民警缺乏学习动力,转岗民警安于现状,专业能力跟不上现实需求。

二、总队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的实践

针对转岗民警多、青年民警多的队伍现状,自2012年起总队从提升民警职业能力入手,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借鉴外单位成功培训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改革,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更新教育培训理念

总队借鉴企业培训提出的“知识、技能、经验”分析方法,确立了一套符合基层民警岗位培训的理念。

1.结合具体职位所要求的相关知识,将民警的岗位能力进行纵向划分,建立能力模型。

建模的方法就是对民警所需的每一项技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力争分析到技能点上,然后具体分析民警技能掌握程度,设定每一个培训项目的能力等级标准,使培训的组织者、课程的讲授者、培训对象都对培训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总队在实践中首先设计了“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在能力要素上提出了较高的标准和要求,由相互网状交错的“单项工作技能”构架出民警职业能力蓝图。

2.在细分“单项工作技能”的同时,还从“知识、技能、经验”三个方面对工作技能进行横向的细分。

将各种“单项技能”的“知识、技能、经验”剥离出来,例如对“五类车管控”这样一个简单的工作技能,可以进行细分:“知识”就是五类车管控方面的法律知识、工作流程等;“技能”就是拦堵两轮拉客车的合理站位、民警面对冲撞的快速处置方法等;“经验”就是采用实战的方式让民警把“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切实达到通过培训提升能力的目的。在这期间,要把“经验”作为检验“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抓手。

3.针对没有加以详细规范的新问题、新知识、新技能,采用“研讨”的分析方法,对一些特殊的难点进行破解。

例如反恐防范培训,以往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然后给一些题目,大家背一背答案,最后组织一次考核。这种方式如针对的是有标准化答案的培训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轨道公交反恐防范工作,其在国内没有现成的做法,那么还采用这种方式,其针对性就不强,因此必须在培训理念上要进行更新。在2014年总队反恐防范专项培训中,将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有明确的内容,第二阶段只有工作目标但不设定具体内容。在第一阶段大家对基本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充分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如分析哪些培训内容掌握得还不够,哪些是培训内容本身设置的问题,哪些是没有开展培训但确实是实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些问题在第二阶段予以补充完善。其间充分收集了一线民警的意见、建议以及好的做法,并予以推广。这种培训方式有效增强了民警在反恐方面的主动意识,提升了民警的实战能力。

(二)改革教育培训模式

面对公安工作新要求、新形势,培训工作急需一种高效的运作模式。总队针对队伍现状,将重点放在民警的基础培训、网络培训和深挖资源潜能等方面。

1.采用积分制的核算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队针对1054名站区青年民警在培训方面存在“两多一少一散”即民警数量多、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少、民警分布分散的情况,采用了近年来被广泛运用的培训积分制考核制度。总队先后制定了《轨道公交总队青年民警积分制培训试点方案》和《轨道公交总队2014年青年民警培训积分制方案》,通过先行试点,然后成熟推广的方法,落实青年民警的在岗培训。培训积分制简单地讲就是“教”与“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核算方式。在“教”的方面,依照“轨道公交民警职业能力要素结构图”编写培训教材,制定标准的工作流程和能力考核等级标准,并给每一种能力核定一定的积分值;在“学”的方面,就是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结合“能力模型”中民警能力短板,以积分核算的方式对民警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由于积分制的制度设计是通过对民警已具有的能力、学习能力进行评估,给每一名参训民警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将结果予以公示,大大激发了每一名民警的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有效推动了队伍职业能力建设。

2.推行“值训一体”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视频教程,提高培训的适应性。

一方面,总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资源,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积极联系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筹建网络“e班”,通过网络教学形成“总队—民警”的扁平化培训模式。另一方面,根据总队站区勤务模式和值班备勤制度的要求,针对民警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驻站工作、翻班运作”的特点,探索建立了值班备勤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值训一体”培训模式,切实解决在岗培训难题。网络加小班化的培训模式,有力推动了民警在岗培训工作的扎实开展。

3.充分挖掘培训资源潜能,提高民警综合能力。

根据市局“教官新十条”的要求,总队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官聘用和教官考核制度,将“助理教官”“兼职教官”“职能部门领导”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了“助理教官”在基层岗位以点带动面,兼职教官在培训基地系统教学,“职能部门领导”积极开展业务探索创新的三级组合模式,由职能部门领导提出项目,兼职教官研究并实施项目,助理教官最后落实项目,从而紧密联系一线实际,及时开设贴近一线的新课程。此外,总队充分挖掘企业资源,邀请企业领导、老师来总队传授轨道交通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推行轨道区域“最小作战单元”培训项目中,民警和保安、车站员工等一起参与培训,通过培训不仅学会了技能,还形成了车站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的战斗实体,进一步提升了轨道区域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完善教育培训内容

根据市局提出的总体要求,总队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加以调整。

1.保证培训的专业性。

总队着重在民警的处突、安检、对抗等职业能力方面开发课程,在专业消防知识、专业轨道运营、防范知识、网络办案平台、PDA综合运用等方面都以反恐防范作为标准,突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例如轨道区域消防业务理论知识培训,要求民警不仅能够应对普通火灾,还要具有应对自焚、纵火甚至爆炸后产生的火灾的能力,这是在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可能对于一般巡逻民警来说这项技能不是必需的,但对于轨道区域工作的民警来说,就需要通过培训确保其能掌握这项专业技能。

2.突出培训的自愿性。

总队在培训积分制考核、“轮训轮值”、“轮岗实训”等制度上均按照“自愿”的原则去设计。例如在培训积分制考核中,总队抽选30门微课程进行网络评选,从中筛选出民警选票最高的12门课程,然后让民警自愿选取6门以上课程进行学习。这种做法从民警自我需求出发,尊重了民警的个人意愿。比如在武器警械培训中,总队采取单位专场的形式,让民警自行申报培训量和培训时间,如有部分民警的实弹射击能力已经很强了,那就可以少些这方面的培训,而对于能力较差的民警,则在培训量和培训时间上不封顶,让民警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在“轮训轮值”中,总队根据民警集训的意见统计表,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如对于“五类车整治”“PDA盘查”“危险品辨识”等基础课程,民警表示已经掌握了相关内容,总队就立即在下一期培训班中将这些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在轮岗实训中,总队制定了实训工作办法,在每次实训中期都召开实训座谈会,听取意见,然后在后半程实训中加以改进。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由于公安工作任务繁重,有些基层所队领导明知民警的业务能力已经跟不上工作需求,但又不愿意在培训上花时间而影响勤务安排。为此,总队对该岗位的警察职责进行分析,找到民警在能力上的欠缺,然后对该项目的考核分数和民警个人培训积分制考核比例进行调整,以提高基层单位和基层民警对该项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有效促进培训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在培训的制度设计上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提升培训的实战效果。

(四)扎实推进教育培训项目

管理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制度改革的成功率和效率有一个公式:E=Q×A。E是指改革的成功,Q是指决策的质量,A是团队对决策的认同程度。由此可见,人的因素是决定变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根据人对知识的学习方式将培训项目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顾名思义,陈述性知识就是“知道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指“知道怎么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被告知的,是一次性完整地获得的,而程序性知识则是通过操练或练习渐进获得的。在实践中,总队将两种知识进行区分,然后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培训。有时同一科目、同一工作内容,是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共同组成的,那就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式传授陈述性知识,通过模拟训练的方法使之获得程序性知识。由于培训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方式,有效提高了民警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效率,加大了民警对培训的认同度。例如,轨道区域配置了612套钢叉盾牌,为了教会民警如何使用,并有认同感,总队一开始下发了学习光盘,组织教官送教上门,像钢叉盾牌的使用目的、方法和要点等常规知识,则要求民警先网上自学,然后制定了该科目的实际操作考核办法,采用集中训练、对抗训练、小团队训练的方法,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总队在课程设置时,对“消防监督检查”“危险品识别”“纠纷调解技巧”“扒窃案件的初查”等课程不仅设计了笔试积分,还有实战考核积分,会操作的民警才会有积分,而对“管制刀具、仿真枪的认定”“如何在日常盘查工作中识别身份证真伪”“轨道票务系统在侦查破案中的作用”等知识性课程则设定笔试积分,采用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既简单又有效,有效落实了培训项目。

2.严格按照职后教育在职人员“自主”“行动”的学习原则开展培训。

现代警务机制对民警个人能力的需求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也有态度方面的。针对在岗练兵,总队通过制度设计,注重民警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以核算考核积分为抓手,如果考核不合格就没有积分,没有积分就没有机会晋升警衔。采用考核时间是固定的,但学习时间是不固定的方法,通过建设网络视频库,将所有课程均制作成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民警可以自行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自学,同时结合集中答疑,提高民警学习效率,把握学习进度。此外,总队将考核方式设定为变动方式,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而加以及时改变。

3.采用360度综合成绩测试的方法以达到科学评价的目标。

警察培训工作是一项目的性非常强的工作,简单来讲,就是要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的行为发生改变。例如民警实弹射击成绩作为积分内容,年底每个民警都要通过考核,但当派出所领导要求该名民警成为配枪民警时,其却提出自己心理素质差,无法配枪巡逻,这样就会出现培训无效的情况。所以,总队在实践中将实战绩效纳入培训积分,采用“测试成绩+实战绩效=培训积分”的方式,多方位、立体地将民警的培训参训率、工作态度、工作成效等纳入考核项目。

三、教育培训工作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升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民警的业务能力要求将会不断提高,增强领导干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参训民警的履职意识是培训的关键。一方面要树立“动态化”的培训理念。工作要求一定是变化的,并且会因为量的积累出现质的转变,所以培训工作一定是动态的,标准一定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领导干部也需要不断学习培训方法,从上至下地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其关键就在于“考”和“用”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更为科学、细致、公平的评判标准。目前总队在民警范围内推广的“教育培训创新知识初级版”,需要市局职能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才能进一步推行,特别是在面临育用衔接方面的困难时,更需要教育训练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如能在干部任用方面开展更大范围的育用衔接,就能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进一步扎实推进教育培训的基层落实工作

大量的培训工作最终都落实在基层派出所,基层派出所对培训工作是否落实最终决定队伍的核心战斗力和执行力。目前,上级职能部门指导还不够多、基层派出所领导注重短期成效、基层民警难以克服“工学矛盾”、基层“四随”培训“走过场”等情况或多或少还是存在的,特别是自上而下的培训模式没有根本得以改变,在市局倡导大练兵、大比武期间,基层的培训工作做得非常好,大练兵、大比武一过,基层马上就不重视了。因此,我们要完善考核制度,发挥好考核的“杠杆作用”,从对基层单位、基层领导的考核入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加大对基层“四随”培训的管理力度和考核力度,形成在岗培训“打基础”、离岗培训“拔高度”的培训模式。

(三)进一步探索教育培训的能级打造

能级建设能有效强化民警培训意识,并给予民警一个职业愿景,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同时,能级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训练工作的难点,警察职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民警能级标准制定的难度,能级打造的基础首先要设计出不同岗位的“能力模型”,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摸索、修订才能形成不同岗位的能级课程、能级标准,最终实现能级建构。目前,总队采用的在岗培训“积分制”和市局推出的“积分银行”,都是能级建设的基础工作,具有从下到上细致构建民警岗位能力模型的作用,但要全面制定能级标准,必须先要建立完备的民警岗位职责、追责和育用衔接制度,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大量的基础工作相结合才是构建民警能级的关键。

(四)进一步强化教育培训的专业塑造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6

[关键词]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策略;实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经济状况,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总体收入,为了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需要注重农民素质的提高。在促进他们生存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够使其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然而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是决定农村社区教育成效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注重农村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使其为农村社区成员脱贫致富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一、注重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的采用

由于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全日制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活动的开展,其培训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人数以及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确保农村社区能够更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农村社区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单一办学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农村社区中不乏人员以务农为主要工作,这样就可以通过农村职校或者是相关的技术推广机构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培训、推广等活动,使他们能够对农业新品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样既能够实现对新技术的推广,又能够有利于新思路的宣传发展。然而在农村社区中也包含有逐渐与农业脱离的工作人员,对这类人员,在教育培训开展中不仅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还要对其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促使农民的经济负担能够通过学习得以减轻。因此,农村社区为了切实落实更具实效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的方式开展教育,并注重其培训形式的多样化,这样不会对农村社区人员的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便,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素质的发展。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更加便于农村社区开展学习活动,可以将教育活动的开展地点设置为人员聚集地,如工厂、企业或者是聚居区,由此使其学习条件更加便利,让农村社区人员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为教育培训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以市场为导向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进行设置

农村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其目的除了是提高农村社区人员综合素质之外,还需要注重提升农村社区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一方面,需要对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对劳动力市场中所发生的需求变化进行了解的同时,也要对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敏锐把握,这样才能够确保培训内容更具专业性,也能够针对性地对培训专业进行调整,使其能够与市场变化要求相适应,为培养更具专业性的人才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人才是推动农村未来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息时代化的今天,各类前沿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所以,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时需要注重其综合性,在提高农村社区人员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够有助于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掌握和了解,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三、注重基础教育以及高职教育内容的增加

农村社区人员作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为了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中有必要注重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内容的增加,这样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劳动力价值,又能有效避免农村社区劳动力盲目流动的情况出现。因此,其农业生产教学内容不仅要融入农村基础教育中,更要融入高职教育中,使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得以扩大。为了能够使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可以通过资格认可的方式将职业技能培训贯穿至基础教育与高职教育当中,这对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加强对新增农民转岗的劳动技能培训,对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新增长点进行寻找和发现,由此促进新农民专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促进效益的提升,将剩余农村社区劳动力进行有序转移。其次,根据市场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探寻符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的优势产业,从而培训农村社区成员成为符合未来农村发展需求的新人才,由此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人才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前提,为了能够整体提高当代农村社区人员的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必要与时俱进,注重农村社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只有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强化,才能够培养出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现代化技术人才,在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对富裕劳动力进行顺利转移,由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管志云.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29).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7

关键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实践;创新;策略

一、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只有把握时展的脉搏,调整自身管理方向,才能帮助高校毕业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取得更高的成就。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举措,帮助党和国家在一次次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突破性的胜利。加强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是促进高校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存在上传而下不达的问题,导致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和施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其次,部分高校还存在干部教育培训枯燥乏味,干部出勤率普遍不高的问题。还存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过于重视管理培训,忽视了对高校干部思想教育的问题。

二、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较差,缺乏思想教育。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缺乏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时间表的问题,多数培训都是提前一周或几天临时通知。这种情况使得干部们没有时间对本次教育培训内容进行了解,导致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较差。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中存在过分重视对高校干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思想建设的问题,无法发挥通过教育培训来降低高校管理中违法乱纪行为发生概率的作用。思想教育是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教育可以有效增强高校干部的廉政意识以及危机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一教育的缺乏,无论是对高校干部的个人发展,还是对高校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2.教育培训过于频繁。公办高校为了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通常会在中央政策下达后组织统一的教育培训,导致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出现过于频繁的问题。及时学习中央最新政策可以提高高校干部的政治素养,但也造成了时间成本的增加。学习中央政策这一类教育培训通常是强制性的,高校干部们的时间被用于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的话,用于高校管理的时间就会被削减,导致高校干部的工作效率下降,出现工作积压的问题。干部教育培训过于频繁易使高校干部产生厌烦心理,降低其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积极性不高,就会导致课堂参与度较低,甚至出现在培训过程中处理工作事务的现象,降低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效率和实效性。3.教育培训缺乏与时代的同步性。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讲授者是其他高校的领导干部或各级党校教师。学校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所讲授的管理内容通常是对以往的干部培训内容和经验的继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培训模式导致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内容和手段都缺乏与时代的同步性。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干部们所学习的部分知识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干部在将所学到的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管理过程中时,无法与时代要求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实现同步,导致高校以及学院的管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由于无法掌握时代的脉搏,高校管理出现方向性错误,会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4.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导入,干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缺乏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存储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应用,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导入,这种情况导致整个教育培训过程过于枯燥乏味,缺乏时代性。同时,高校以及高校干部对干部教育培训活动重视程度不足、干部对教育培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因素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干部认为教育培训与高校管理工作相比,缺乏参与的必要性。这导致了高校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时存在听课不积极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三、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创新策略

1.制订教育培训计划,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制定时间表可以有效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在学年初制定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表,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之前给予高校干部充分的准备时间,使其提前了解教育培训的内容。同时,高校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在课上提出疑问并与其他干部讨论,加深对教育内容的理解。这种具有计划性的教育培训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还可以使得高校干部根据时间计划表的安排,提前处理好个人事务,提高高校干部在教育培训活动中的出勤率。2.改革教育培训内容,增强针对性。针对不同岗位的干部管理职责和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具体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教育培训效果。通过有针对性的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可以帮助高校干部掌握自己负责部门的实际需求变化以及专业发展情况。例如在经济类专业学院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可以结合国际市场变动趋势和汇率变动等情况,对经济类专业学生未来的培养方向进行解析。对于职能管理部门干部的教育培训,以财务部门干部教育培训为例,应根据当前国际财务管理办法的变化,对其财务管理办法进行变革,帮助财务部门干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和工作效率。3.增强思想教育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比重。加强对高校干部的思想武装,增强其思想道德意识,帮助其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思想,这对于高校管理和建设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将思想教育与管理知识教育相结合,增加其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比重,用思想教育更好地推动管理教育内容的落实和发展,促进高校干部自身管理素质和水平的发展。4.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培训已经摒弃了传统的讲座形式的教育培训模式,转而在培训过程中采用分组对抗的方式,通过组间KPI以及组内KPI的模式对教育培训的结果进行检测。这一教育培训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培训的效率,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的目标。高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应充分借鉴企业培训管理模式,将引入KPI(关键绩效考核)教育培训模式,促进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升。5.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教学,推动高校管理的智能化。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可以推动高校管理的智能化。运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为高校干部定制精准的个性化培训内容,鼓励高校干部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高校的日常管理中,利用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减少数据收集以及分析的工作环节。这有利于提高高校干部决策的科学性,促进高校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营。6.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教育监督机制是提高高校干部学习效率和提高教育培训知识的应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干部管理能力的定期考查,对教育培训内容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是监督高校干部学习效果的好方法,同时有助于整个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穆玉兵,秦晓钟,高一丹.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71-72.

智能教育培训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教育新生态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教育领域与其他技术有了更多的融合,中国的教育转型和教育现代化建设也因此找到了新的发展和改革方向。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的价值在于推动传统教育发展和制度的变革,在开放的教育理念之下,寻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以来的教育培训变革的新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在教育培训领域改革创新发展中,如何在新的教育培训理念、模式下合理利用新技术,采用新手段、新模式,如何让“互联网+”推动教育培训行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互联网+”优化教育培训中的办学机制、运行模式和学习方式,如何实现“互联网+”时代教育培训的改革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教育培训带来的冲击,需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提前规划布局,探索“互联网+”教育培训的新形态、发展方向和实施路径。

1改进传统课堂的教与学

1.1基于VR的临场化培训

教育培训临场化,可解释为教育培训的实施场所突破传统教室的局限性,进入一个真实的现场或虚拟的现场,从而使教育培训场景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一致或高度相似,从而减少知识技能从课堂掌握到实践应用的障碍,促进知识与技能到绩效的转换,使培训学员在集中注意力的同时,提升学习效果。利用目前正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VR、AR技术,为培训学员创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更加逼近真实的课堂环境,增强学员的临场感。随着VR这一新技术在教育行业的逐渐兴起,许多教育培训人员对其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VR教育市场已经发展起来,首先从学校、语言培训机构开始,教育公司、出版机构等也逐渐加入其中。当然我们目前也能看到VR技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VR教育软件和培训教学内容的开发,特别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更新和再创作上。

1.2移动混合学习

移动混合是随着移动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将原有的传统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结合起来,开始体现出移动的特征,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互结合起来,打破了原有传统课堂学习在时间、空间上的界限,提高培训效率、缩短培训周期、节约培训成本也是移动混合培训所想要达到的效果。而移动培训主要涉及到的是相应的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平台。企业在移动学习培训过程中,培训系统以企业内部员工为中心,为解决企业内部员工难于集中或者集中成本高的培训特点,由企业管理者自主定制开发课程,员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实现视频课程培训,另外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也能及时为培训管理员和个人提供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分析。将传统方式下的面对面培训和线上移动培训相结合的这种方式,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双赢发展。

1.3跨区域协同研究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最明显的优势体现在突破时间、主体范围、空间等的限制,更好地促进了区域间和跨区域的优势资源共享,带动区域内外教育资源的均衡协调发展。想要解决学校管理上的困境以及数据互联和资源共享的问题,就需要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模式、策略,有效地推动区域统筹。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培训能够充分利用本部培训资源优势,并且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跨区域员工培训,使参训员工专业岗位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得到提高。而在教师培训方面,每个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由各地区学校组成,各地建联盟校,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等开展校际合作交流活动,提升跨区域协同地区学校教学培训水平,互派中小学骨干教师、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工作交流和在岗培训,在课程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共同打造优秀培训师队伍建设。

2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服务

2.1培训需求识别精准化

培训的精准化首先体现在对培训学员需求的精准分析,教育培训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培训对象的学习与发展需求。教育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培训项目之前,不仅需要一些教育培训一线的培训工作者,更需要专业的教育培训师队伍,通过接受系统专业的训练,能够胜任开发与管理培训项目、监测与评估培训质量等专业培训工作。通过前期调研的每位学员的实际需求,并将学员实际情况反馈给培训者,使培训更具针对性。能够做到注重培训学员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满足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需求,不断适应新形势下不同学习者对不同方面的培训需求。其次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精准化评估,通过培训结束后的评估反馈、学习效果测试及后期跟踪等环节,深入全面地了解学员的培训效果,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质量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全面掌握学员学习效果和培训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2.2基于AI的多元化助学

“AI+教育”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发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教育培训的智能性、动态性,利用新的技术优势来拓展教育边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各企业正在不断研发出各类教育智能产品,能够理解培训学员周围的教学环境,从而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做出适时、恰当的调整。人工智能能够在教育领域大有所为之处,目前能看到的有自动批改作业、拍照搜题的在线答疑、语音识别测评等。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依托于AI技术在教育培训领域中的应用,如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语音教学、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智能评卷等,也正在改变着传统教育培训模式与形式,推动着教育培训自身的不断创新,在解决教育资源不均、提高教育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教学、优化教育评价系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AI+教育”可以为培训者实现定制化教育内容和精准培训服务,帮助培训者批改作业、与学习者交流,促进其个性化学习。

3优化教育、科研资源配置

3.1培训需求、资源众筹

众筹这一词,原指企业或有创意的个人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面向社会公众,聚合社会资本、智力等资源的融资模式。当前,将“众筹”的理念引入到教育培训领域,通过发起人、跟投人、平台共同筹资。众筹的投资者主要利用互联网,以捐赠或者以获得有偿回报的方式来提供资金支持,支持特定的需求人群完成特定目标。众筹培训改变了原来的培训的组织与管理模式,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众筹、培训课程实施众筹等,当审核通过的项目将上线作为培训资源,众筹项目成功即进入启动阶段。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教师培训课程供给模式变革,需要以各大学校及其教师参与为基础,实现大众支持的课程供给、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众筹也是一项新趋势。

3.2培训资源精准推送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培训资源推送是培训学员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所需资源的一种机制,即个性化的资源推送服务。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数量庞大、资源丰富,导致学习者在短时间内很难找到真正需要的学习资源,这样就很可能导致学习者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不佳。因此,针对不同教师学员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从学习资源库中选取可以满足教师学员需求的学习资源,个性化地精准推送,能够满足个别培训者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的学习方式,适时适当地为其推送学习资源,也能将其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优秀资源适时地推送出去,使更多的培训者受益。这样既减少了每个学习者重复搜索资源的劳动,又为培训平台和培训机构减轻了开发资源的负担。个性化智能推送不仅按需推送资源,而且可以按需推送活动、服务、工具和人际资源等。

4创新教育培训发展形态

4.1基于社交的社群化培训

社群化学习是由有共同的兴趣、任务或需求的人,有组织性、有协作性、有交互性地组成的一个小型学习社群。社群化培训能够帮助企业或培训机构发掘和整理学习者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非结构性的、难以通过语言文字外显化的隐形知识,这些隐形知识是知识创新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与传统培训的形式相比,这种社群化学习模式具有学习效果良好、学习成本较低、覆盖面更广等特点。这种小型社交型学习组织促进了社群成员间的协作交流,并通过讨论、分享、矛盾解决等方式将学习者的隐形知识逐渐引导出来,使得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个体和群体的知识建构。社群化学习打破了部门壁垒,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加速信息交流速度,使沟通更顺畅,这种培训模式使得企业中跨部门信息能够更加快速地流动。社群化学习帮助教育培训构建互联网化的学习型组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能帮助培训过程快速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群化学习将连接人与人、思想与思想,为培训学习创造无限可能性,每个个体都是互联网上的一个小分子,社群化培训将人与人、思想与思想连接起来,为学员培训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4.2培训价值链扁平化

价值链就是一系列创造价值的活动,一般用来指企业内部各部门或者行业内部多个企业合作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在教育培训领域,根据学员的需求不同,向学员提供的服务产品不同,价值链也就不同,不同的网络教育市场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链。从网络教育的价值创造过程来看,整个网络教育价值链的整体框架都包括了网络培训资源提供、网络教育培训服务运营等一系列环节。培训价值链扁平化是一种培训领域操作模式,根据培训机构、企业自身的条件,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最大程度地简化培训链条过程,从而实现培训机构、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显现企业的成本优势。培训价值链扁平化能够减少培训机构和企业由于中间环节太多而导致的信息失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信息的畅通性,降低企业的成本,优化原有的供应链,促进供应链向价值链的转变,进而实现培训过程的可持续发展。

5小结

教育培训是基于理念、能力和技术提升的服务活动,“互联网+教育培训”也是一个逐步变革的过程,要通过利用互联网等技术来实现培训活动的价值创造和效益创造,创造出新的教育培训业务流程、新的教育培训形态、新的教育培训业务生态。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出新的教育培训生态模式,从而改进教与学、优化教育培训管理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发展形态等,促进“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创新性转型和全局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社,2016(10).

[2]陈丽.“互联网+教育”的创新本质与变革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6(08).

[3]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02).

[4]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

[5]张巧文.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模式在乡村教师培训中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