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城市管理范例

智能化城市管理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1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及水平愈来愈高,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作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及信息文明的主要场所,也是一个极其复杂与特殊的综合体,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尤其体现在城市管理方面。如何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及能力,充分发挥出城市应有的效能,成为了现阶段城市管理者首要解决与思考的问题。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价值。

[关键词]

大数据;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价值

大数据作为推进我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战略资源,其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管理意义与价值。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管理情况来看,大数据只被应用在简单与初步的工作范围内,这一方面严重阻碍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质量及水平。如何根据我国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探索与分析大数据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思想力、决策力及实施力的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大数据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思想力的价值

第一,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管理理念,主要以信息数据采集、信息数据分析及信息应用为基础。大数据的中心理念为:一切事物实施量化,从而衍生出“4V”理念,即数据量与数据完整度、信息数据之间的内在与关联性、数据必须满足实际需求、使用数据分析养成价值。这样的管理理念,一方面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达到和谐统一,即精确、准确、细化及严格;另一方面也与专业能力、细致量化及科学细节的城市管理原则保持一致。与此同时,该管理理念能够不断丰富与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提升其对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认知及了解。若城市管理者能够坚持以“4V”理念作为基本的管理依据,还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精细化管理成为城市管理者的自觉性行为。

第二,大数据是一种创新的城市管理技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内容有:细化城市管理的空间、量化管理的对象及优化管理的流程,必要之时还需采用科学、规范及合理的方式,促进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能够高效、统一并有序运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技术主要是由空间信息技术、交换技术、目录技术、空间信息可视技术及空间信息挖掘技术等组成,而大数据技术能够与其相吻合。大数据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城市管理技术,不但可以起到信息数据整合、信息共享、网路开放与集成运用的作用,而且能够搭建起一个全新的智慧化与自动化信息舞台,不断融合城市管理与科学技术,最大限度上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大数据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管理文化。大数据是一种蕴含丰富内涵的城市管理文化,利用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科学技术,全面感知、采集、统计与共享数据,能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首先,大数据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与实际情况的文化,因为数据能够详细记录客观事实。其次,大数据是一种追求准确的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及声音来描绘具体实施,但只有数据才是最为精确、准确与科学的工具。最后,大数据是一种具有逻辑思维的文化。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范围内,大数据能够推动城市实施更为科学及更为明确的管理工作,并为更多的人民群众带来便捷与实效的服务。

2大数据对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中决策力的价值

第一,大数据能够实现城市管理者决策力的科学化,使其准确决策。大数据本身具有的特征,能够影响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策水平。首先,要求城市管理者要有数据推动决策能力的思想,在决策时要根据具体的数据与实际情况,不能凭借自己感觉与他人的认知。城市管理者一定要重视数据、关注数据并相信数据,一切从数据出发,这样的做法能够全面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科学性及规范性。其次,要求城市管理者全面掌握数据的综合度。大数据的相关科学技术手段促使了人民群众在不同领域及不同层次之间获取到想要的信息,并且该数据会呈现出类型丰富、信息量大且智能化的特点。再次,要求城市管理者全面掌握数据的准确度。因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不仅仅是定性,而且包含了量化,即所有的数据必须提供给城市管理者更大更多的价值,并且能最大限度上发挥出原本的性能,不断放大细节,促使城市管理者能够全面掌握城市中任一目标、对象、位置场所、属性等各方面的详细资料,为城市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准确及科学的依据。

第二,大数据能够探索出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关系与规律。由于大数据主要的工作原理为不断能够对数据进行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的深入研究与分析,并建立模型,可以将城市管理之间存在的工作关系与规律发掘出来。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应当从多个角度与多个层次来提炼历史数据与现实数据,丰富城市管理者的思维空间,并使其找到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具体方案。

3结语

本文就大数据时代对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的价值展开剖析,分析了大数据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中思想力及决策力方面的价值。通过这样的做法,能将大数据真正贯穿落实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使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能够全面提高。

作者:谭丽莎 李学锋 吴晓鑫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邵宇,王鹏,陈刚.重塑中国:新型城镇化、深度城市化和新四化[J].金融发展评论,2013(1).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城市规划已经不能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基于公共管理及城市规划职能,给予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中的计划、组织、领导等职能新定义。

[关键词]

公共管理;城市规划;职能定义

一、公共管理及城市规划职能

(一)公共管理

管理是促进人类协作劳动、维持和谐生活的重要手段。管理工作在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各方面均有表现。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与非公共领域是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公共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公共利益,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是其主要组织形式,承担着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并且遵循社会公共生活的制度和规则。

(二)城市规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城市发展进行计划与控制,城市规划通过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从而制定实现规划目标的战略、途径、方法以及行动纲要,并通过引导社会实践以及干预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可操作手段,其需要在社会不同范畴以及层次实施。城市规划在经历不同经济体制的影响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已经成为国家管理以及宏观调控中的重要工具。在城市化趋势不断加深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规划将具备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二、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传统城市规划中对城市规划的定义就是为了实现一段时间内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性质、规划以及发展方向进行明确,从而合理开发城市资源,科学划分城市空间并且实现各种公关基础社会的部署与建设。这一观念是对我国过去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目标进行总结归纳而得出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存在不完善、不科学、不主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传统城市规划缺乏创新精神,城市规划既然是以城市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为目标,那么就应该有效掌握城市发展的潜在规律和特点,而在传统城市规划中,没有明确和预测城市性质、规模以及发展方向,这就使城市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内容以及手段比较单一,只考虑对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的规划,行政手段使用的频率比较多,出现了“重规划,轻管理”的局面,三是传统城市规划中,对各项建设进行规划和安排后,没有强力的监督与管理部门,无法发挥保障作用,导致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过去长期实施计划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关系。在实施计划经济制度时期,国家财政是城市建设投资的唯一主体,既是创业者,又是投资者,能够根据城市发展的需求不断修正城市发展规则,但城市规划仅仅对城市各行业发展以及建设的需求进行空间布局。城市建设中没有对立的利益冲突,城市规划的作用以及矛盾被隐藏起来,城市规划职能定位的偏差所产生的影响也不是非常显著。改革开放后,城市各项资源由市场进行调配,许多市场主体进入城市建设领域,导致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越发激烈,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传统城市规划职能定位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定位

(一)城市规划中的计划职能

城市规划的侧重点在于对城市土地以及空间的利用,计划职能是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职能。因此,首先要确定规划目标。城市规划的目标可细分为三方面,其一是基础目标,即城市规划需要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协调发展,最大程度满足城市居民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其二是现实目标,即城市社会及经济发展的现实目标;其三是理想目标,即区域城市发展战略及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发展方向、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城市发展规模、规划技术经济指标、城市近远期发展目标以及五年建设目标等。其次,要编制科学的规划方案,在此过程中,确定目标并按照法定程序批准后,规划单位需要按照相关规划纲要进行细节规划。最后要进行决策和审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审批主体,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向政府或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二)城市规划中的组织职能

政府是典型的公共组织,在社会生活中,政府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其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表现。公共管理是以公共组织为基础,合理使用公共权力,从而实现公共利益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城市规划中的组织机构可细分为政府、人大常委会、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设计院等机构。为了加强城市规划中的民主与法制,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委员会以及城市规划艺术委员会成为各城市开展城市规划活动的正式结构。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越来越多市场主体进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因此,需要加强规划协调。城市规划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既要维护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又要保护群众的利益,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与环境的共同发展,要遵循“城乡统筹、合理规划、确立方向、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城市发展原则,正确认识近期建设与远期利益、局部规划与整体统筹、现代化建设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三)城市规划的领导职能

城市规划的领导职能是指通过合理行驶权力,协调和引导各方面。城市规划主管部门需要依靠法律及上级组织赋予的权利,使用多样化手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土地使用以及各项工程的建设。在使用权利的过程中不能针对个体实施命令、指示等强制性方法,而是通过建立一套普遍使用的规范体系,使得城市建设主体能够平等地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和民主性。

作者:王锴 单位:浙江警察学院治安系

参考文献:

[1]周世辉.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营造方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1):21-22.

[2]肖晖.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职能探析[J].大观周刊,2012(24):53-53.

[3]王维.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职能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122-122.

[4]王晓川.论城市规划调控房地产的目标职能与作用机制[J].规划师,2008(4):5-8.

[5]石楠.试论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影响因素———兼析城市规划的社会地位[J].城市规划,2005(8):9-18.

[6]张国新.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与职能的转型研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105-105.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管理;职能

城市管理在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有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不能很好地解决空气污染、卫生问题和城市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等。同时,还有一些矛盾存在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不能与时俱进、具有相对落后的城市管理理念等。基于此,在城市规划上从传统视角向公共管理的视角转变,对于进一步发展和稳定社会经济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规划职能中公共管理的概念

公共管理在城市规划中,很好地补充了管理的缺陷和盲区。通过加强政府治理,可以产生更加有效的治理效果。在治理方面,为了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公共管理由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执行,各个部门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借助于政府在各个方面的支持以及城市各界力量,可以完成公共事务方面的管理工作,促进政府治理效果的不断提升。在学科方面,作为一门重要和独立的学科,公共管理包括教育、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二、公众管理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特点

(一)具有长远的目标。首先,在规划城市发展方向时,必须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不只要对城市当年的需要充分考虑,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具有适用性与合理性的规划;其次,为了对市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给予最大化满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明确划分职责。首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对国家相关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严格遵守。该制度在具体规划过程中,要符合一书两证制度;其次,要有清晰的机构、明确各方职责。各部门间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承担,为顺利推进城市规划工作提供了保障。

(三)公共管理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监督权,由人民当家做主。随着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日益凸显了在城市规划中群众监督和参与的作用。随着日渐完善的城市建设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程度。在城市发展中,公众的监督和参与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规划职能的分析

“三点规划,七点管理”是在规划城市发展时应遵循的战略原则。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环境的设计占据着很小的比例,而在公共管理的规划时,对于政策更加注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对城市规划功能进行改变,将服务社会经济作为重点。因此在城市转型期,城市规划比较混乱,有必要正确处理与规划政治、经济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每个城市规划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处理现状、未来、环境、消费公众与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城市规划功能的分析和合理配置,是正确履行城市规划功能的关键。下面将在公共管理视角下,探讨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职能。

(一)领导职能。领导职能具体是指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运用多学科知识,并开展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各个部门、学科和类别之间,具有非常高效的定位和协调,由此实现统一领导,对城市规划总方针进行建设。在实施城市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还体现了城市职能规划,如分配权力和制定规则等。利用政府法规和制度对城市规划进行管理,指定管理单位或人员制定城市区域的规章制度,由此对于城市的发展给予科学的指导。在领导职能中,发挥主体作用的是政府,主要参与力量是社会公众,由各方面人才综合讨论与分析规划方案的制定和确定,由此决定了参与部门的多样性,所以需要相关部门统一的领导和管理城市规划。为了促进各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需要进行统筹规划,将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明确分工,使各部门的职责更加明晰,据此才能对城市规划发挥更好地推动作用。

(二)计划职能。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规划的主要职能,是结合城市的发展空间,来合理划分土地和空间,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审核土地使用申请。计划性是保证城市规划先进和合理的关键,同时,计划性还能引领和指导城市未来发展。计划职能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规划和任务进度规划。其涵盖回顾城市化进程、调查城市经济目标实现情况以及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现行的政策。二是城市的发展计划。城市会有很多问题层出不穷,其中涵盖了城市规划的问题。为了有效预防权责不明现象的出现,在对发展计划进行制定后,还要及时进行具体规划的更新。三是城市项目的规划与决策。在审查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城市科学发展,还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遵循。在城市规划的全部职能中,城市计划职能是最重要的功能,能够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指导。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通过发挥计划职能和领导的作用,能构建更加合理的城市规划。

(三)组织职能。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公共服务是在社会生活中,我国政府所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组织职能涵盖完善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的组织。为了顺利开展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运作。当前相应市场调节匮乏,使城市规划不具备合理的决策,城市组织问题也对有效发展城市规划产生了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市场调节的作用,进一步完善组织功能,通过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控制职能。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会遭遇各种阻力。实施和开展城市规划,往往会受到部门差异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效率的影响。现阶段,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公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薄弱。为了能对正常实施城市规划给予保障,需要部门协助合作,才能有效发展城市规划。通过城市规划控制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以真正有理有据、有法可依,实现对整个城市规划的控制。监督是为了顺利开展城市规划,通过制度监督以及规划活动监督,以真正达到内外并行。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很多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如操作过程中的系统限制、计划中的资源分配不足、决策者的知识滞后,以及物价水平的价格影响等,而出现了蝴蝶效应,可通过制定和严格执行监视规则和规划制度,严格监视过程,尽可能减少这些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五)程序职能。结合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规划,是传统城市规划的定义。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对城市规划功能的狭窄性进行了体现,具体表现在:应对具有明确日常标准的任务和城市进行构建,以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对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给予最大化地满足。通过城市规划的具体措施的制定,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给予满足,通过科学指导,促进城市各个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提供了具体的规模和标准,明确了城市的建设方向。在构建的过程中,还应与相关的法律规范相符。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细节,详细规划和实施城市发展措施,并从具体措施为着眼点。在结束项目时,也基本上完成了城市法规。

四、结语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4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

1建筑智能化系统和项目管理

1.1智能建筑和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化建筑指的是以建筑为平台,将各种工程、建筑设备和服务整合并优化组合,实现建筑设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通信自动化,不但可以提高建筑的利用率,而且智能化的建筑也提高了建筑本身的安全性能、舒服性,在人性化设计上也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智能化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完善和发展,现阶段智能化建筑开始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和现代施工技术结合起来,实现建筑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从而使建筑内的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整合利用,为建筑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服务。此外,智能化建筑和艺术结合,不仅完善了建筑的功能,而且使得建筑更加具有美观性和审美价值。建筑智能化系统是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信息技术将建筑内的各种电气设备、门窗、燃气和安全防控系统等连接,然后运用计算机智能系统对整个建筑进行智能化控制。建筑智能化具体表现在:实现建筑内部各种仪表设施的智能化,比如水表、电表和燃气表等;利用计算机智能系统对所有的智能设备进行系统化控制,对建筑安全防控系统,比如视频监控系统、防火防盗系统等进行智能化控制,能够利用计算机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对这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自动发现火情、自动报警、自动消火处理;对建筑内的各种系统问题还能通过安装在电气设备中的智能联网监测设备及时发现和处理,保证建筑内的安防监控系统顺利运行。

1.2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包括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其特点包括如下:项目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也就是从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始一直到竣工、运营维护都包含项目监督管理;项目管理只针对该建设工程的管理,具有明确的管理目标,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进行整体性的,科学有序的管理。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项目特点

虽然智能建筑中关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投资比重均不相同,主要是和项目的总投资额度和使用功能以及建设的标准有关,但是基本上智能化系统的投资比重都在20%以上,说明智能化系统建设的投资较大。智能化系统工程的施工工期很长,大概占据整个智能建筑建设工期的一半时间。此外,智能化系统施工项目众多,包括各种设备的建设和布线工作,还包括各个子系统的竣工调试和中央控制系统的安装等。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建筑智能化系统方面的人才问题

一方面我国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起步比较晚,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工程施工却发展迅速,由于对智能化建筑需求的增多,使得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然而,针对建筑智能化系统方面的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相当欠缺,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现阶段的人才无法满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要求。同时,部分建筑开发商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不熟悉,所以并不十分重视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以及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领域的专业化人才非常不足。此外,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中有些单位重视建造而忽略管理,所以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建筑智能化系统领域的专业管理人才,从而无法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设计人员设计出的智能化建筑施工图纸并不符合先进科学和人性化的要求,这样就极大地影响了工程的施工,也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丢失,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2缺乏详实的设计计划

在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设计中,往往存在缺乏详实的设计计划、设计规划不符合实际情况、设计无法有效执行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在开工之前没有对现场开展有效的实地勘察工作,没有从系统建设的角度去制定计划,所以在设计施工图纸上会出现和施工现场不符,计划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另外,与设计监管的力度不够有关,如果在设计阶段没有对施工方案和设计图纸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整个设计计划便可能存在不合理因素,从而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也只能是停留在设计阶段,建筑智能化施工无法正常开展。

3.3施工中不重视智能化系统的施工

要想真正实现建筑的智能化,在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中除了要加强建筑设备施工,保证建筑设备实行自动化以外,还要使得各项设备能够联系到一起,构建建筑内的系统信息平台,从而才能为用户提供便利的信息处理服务。但是在现阶段,对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也就是在施工中重视硬件设备施工而轻视软件部分。如果软件部分出现问题,智能化系统就无法为建筑设备的联合运行提供服务,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建筑智能化。

3.4重建设轻管理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不论是硬件设备的施工还是系统软件的施工,除了要加强施工建设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外,还应该加强对智能化系统的运营维护。然而目前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完成后,对其中系统的相关部件却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从而无法及时发现建筑设备或软件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建筑智能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失去了建筑智能化的实际意义。此外,即使是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的管理上,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加上部分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在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强,所以还未完全实现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统一管理。建筑内部的消防系统、监控系统等安全防控系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加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4.1加强设计阶段的审核管理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阶段,必须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设计施工计划做好严格的审核管理,避免由于计划缺乏完整性和实效性而影响后期的施工与管理。需要监管部门做好智能系统的仿真计算,保证系统可以正常运行,有利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在施工计划制定前要加强现场勘察,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对施工计划和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审核检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着的和工程实际不相符合的地方;对设计的完整性进行检查,保证设计可以有效落实。

4.2加强建设施工和管理

在施工中要对现场施工的人员、建设物料等进行监督管理,严禁不合格的设备或材料进入施工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要求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章制度开展作业。此外,要同时重视后期的管理,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为人员施工提供安全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对于出现问题的设备或者线路必须要进行更换或者修改,保证建筑智能化系统可以安全稳定地运行。

4.3提高对软件系统施工的重视程度

在施工中除了要对建筑设备进行建设和管理外,同时也要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软件部分的施工建设和管理力度。通过软件系统的完善,使得建筑内部的各项设备联结起来,实现智能建筑内各个系统的有效整合和优化组合,这样便能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中央控制系统对建筑智能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调控。

4.4吸收、培养建筑智能化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由于当前我国在建筑智能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所以建设单位应该要重视对该领域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如可以和学校、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开设建筑智能化领域的课程,可以培养一批建筑智能化系统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极大地缓解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口问题。此外,建设单位自身也应该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管理,比如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全方面提升管理人员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的管理能力,提高其管理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在施工之前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讨论和完善,从而设计出符合工程实际的图纸,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发展奠定基础,促进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

5结语

随着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建立高效的建筑智能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建立完善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在该工程施工中就需要围绕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管理维护阶段展开,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进行优化,并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一起构建舒适的、人性化的、便利的智能化建筑。只有建筑智能化系统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智能化建筑的功能才会越来越完善,从而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保障建筑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盛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3(26):105,107.

[2]李树安.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J].建材与装饰,2017(22):42-43.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5

关键词:智能化服务体系;城市治理能力;发展韧性

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市的综合治理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重大危机的快速响应和自我修复能力,成为衡量城市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检视、反思和促进。面对重大疫情,对我们的政府、组织及个人的站位、素质、能力是否能够应对,我们整个社会的运行架构、体系、机制、状态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社会治理体系中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建设是否能高效实现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财产安全,是当前和今后城市发展需要长期加强的紧迫任务。

二、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通常需要综合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有效动员社会力量及居民参与配合的协调能力,同时以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有效调度各类资金和物资。而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正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服务价值为核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应用为基础,构建科学的数据治理规则体系,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提升城市发展韧性过程中必须要解答好的问题。

(一)智能化服务体系。城市智能化服务是通过“云网端”新型基础设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并以互联网为载体,在线上线下开展政务、医疗、教育、养老等城市服务,发展城市智能服务新业态,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城市服务质量、推动城市服务业经济升级。城市智能化服务直接反映了基于互联网的城市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设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城市发展品质,增强广大居民的体验程度和服务获得感,因此,应重点把握三个主体方向: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基础服务。政务服务是指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在线办事服务等,可以通过信息、政民互动、O2O政务办理、专属订阅等方式实现智能服务,打通“政民渠道”,构建社会化政务服务新平台。政务服务体系可以围绕各级市、县政务微博,搭建功能强大的为民服务微平台,各地政府接入城市服务平台,用户通过手机打开微博、支付宝和淘宝,就可以使用包括交通出行、旅游、文化、公益、便民、政务信息等多项市政服务。比如用户可以直接在手机上完成政务信息查询、网上行政审批等事项。因此,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中的政务服务将实现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一切政府服务都在移动互联网上轻松办理,实现政府在线服务一体化、重构服务模式、升级服务效果。便民服务是以人为本,提升居民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居民角度看,城市智能服务就是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体验,为其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便民服务将为所有城市居民提供包括公共缴费服务、公共民生服务和商业消费服务等服务。便民服务的推广可以为民众参政办事、网上生活缴费、大数据分析奠定基础,将成为连接信息服务和数据治理的核心节点,将政府公众服务、民生服务等功能融为一体,为民众提供更贴心、高效、便捷的服务,出行、医疗、上学等诸多民生领域的问题变得容易解决,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大幅度提升,居民的满意度更高。基础服务是打造支撑城市服务生态的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智能服务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制保障、法规保障、平台保障、应用上云、数据共享、服务上网等互联网基础设施环境条件。要想打通智能服务体系,基础服务是关键,基础服务设施应用比例越高,整合程度越高,服务上网越多,意味着城市智能服务能力越强,效率越高。因此,加强基础服务必须稳步开展网络整合,深化云平台等基础建设,大力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着力完善各类公共基础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探索大数据挖掘分析,让数据红利得到更充分体现。

(二)智能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发展韧性城市经济体的持续发展是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城市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危机与风险。提升城市发展韧性就是指突遇重大应急事件时,城市社会资源的应对能力。目前,许多城市正在强调数字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应当借助数字化工具和智能化服务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韧性。2020年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是对城市韧性的重大考验,如何全面审视城市是否具备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和处理应急危机的能力,是否具有发展的韧性,如何借助智能化服务体系增强城市韧性以保护发展成就,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议题。

1.提升政府管理体制应变能力。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应充分调动各种组织力量,发挥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各类主体的作用,将其纳入治理体系建设架构中去;明确、细分各主体的治理职责,推进城市治理多方共治体系的建设。城市智能化服务能够提升政府管理体制应变能力,体现在将提高城市韧性和风险抵御能力纳入政府管理体制,通过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对公共资源进行总体规划用于应对各类重大突发危机事件,应对重大突发危机事件的政府部门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进行及时监测和迅速反应,并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及时披露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准确可靠的官方信息和公众监督评价信息等,这些都是考量政府管理体制应变能力的重要方面。

2.调配抗灾机构和专业人员。抗灾机构和专业人员是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和应变能力的有力保障。通过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可以监控抗灾机构是否具有足够数量有效覆盖受灾地区,是否具有功能完善的专业设备和数量充足的专业人员开展抗灾救援,如果不够充足,通过数据分析和检测能够短时间内进行迅速调配和补充。

3.获得居民和企业的支持。提升城市发展韧性要求居民和企业对城市潜在的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具备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与卫生常识,有渠道或途径了解到与危机相关的信息、数据和最新发展情况并对政府的官方信息高度信任,企业管理者能够根据政府信息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方案,在危机事件后的恢复阶段企业能够有渠道或途径获得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与援助,这些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都能够得到及时反馈和满足。

4.社会组织援助。在城市发生重大突发危机事件时,慈善类社会组织能够对政府官方慈善组织的运行起到补充作用。有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支持等专业救助型社会组织能够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提供的基础设施向受灾群体提供援助,专业性咨询机构等社会组织能够针对应对危机和危机后经济社会的迅速恢复,向城市管理者提供专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5.基础设施完善和资金物资调度。交通系统、信息通信系统、水电气热供应设施是否能充分发挥作用直接影响城市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资金物资配置、政策的传达或变动都需要借助大数据资源和分析能力,在城市管理和发展过程中为管理者做出关键决策助力。资金物资能否及时有效地合理配置,向社会公众及时披露各项收入与支出信息,对物资的储备数量进行定期监测与补充更新,城市政府和交通、商务、海关等部门能否高效协作,以支持物资的调用、运输和分配,这些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服务体系实现。因此,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也是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的重要趋势。从提升城市发展韧性角度分析,打造智能化服务体系是提升城市“韧性”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打造城市智能化服务体系的措施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6

(一)目标要明

2020年是“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区城管局将围绕“市容环境上台阶”的工作目标,按照市、区两级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城市管理提升年”年度计划,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成效等方面进行提升。

(二)观念要变

我局将以“全省城市管理标杆”为工作动力,积极策应“揽山入城”和“全域旅游”工作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管理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革新思维,扩宽眼界,解决当前工作中存在的惯性思维、固化思维,弥补我区城市管理工作的短板和差距。

(三)管理要严

进一步完善“用制度管人”工作机制,强化队伍管理力度,健全和完善绩效考核、综合巡查等管理制度,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细化奖惩,切实把人管起来、把队伍强起来、把效率提起来。

(四)标准要高

一是常态管理标准化。以南昌大都市中心区的要求统筹行政执法、市容保洁、园林管养、市政管护等各项工作,行政执法做到“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的“三化”标准”,环卫作业做到“全路段覆盖、全天候作业、全机械清扫”的“三全”标准,园林管养做到“精细修剪、精准施肥、精心除杂”的“三精”标准,市政管护做到“路面完好、设施完好、路灯完好”的“三好”标准。

二是城市景观精品化。按照“增加色彩、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思路,城区花箱和交通盲点铺花造景继续坚持市场化长效管理,结合重要节日和重大节庆,分批次实施景观提升,做到“有规划、有设计、有效果”,营造出“一年四季色彩缤纷,条条道路景色各异”的城市街景新风貌。

(五)方法要改

一方面进一步强化督查和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和运用通报排名、奖先罚劣考评机制,认真抓好社区环境考核、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垃圾分类全面推广等工作,重点治理社区、农村环境脏乱差、易反弹等问题。另一方面变被动督查为主动指导,联合属地深入基层开展工作指导,将问题摆在明面,将工作落实在现场,真正凝聚部门联动工作合力。

(六)关键要准

以完善城市功能为导向,继续坚持用项目建设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主要实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打好“改涝”攻坚战。持续推进雨水管网常态管护,做好冬季清掏和汛期整治工作,围绕城区内涝隐患点整治工作,实施“阻改通”工程。

二是打好“改污”攻坚战。持续推进城区污水管网整治提升,在常态开展管网跑、冒、滴、漏问题的巡查和整治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先主管后支管、先污水量大后污水量小、先投资小见效快后投资大见效慢、先在建项目后建成年代久远项目”的工作思路重点开展雨污混流小区管网分流改造工作。

三是打好“改厕”攻坚战。按照南昌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2020年实现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公厕达到5座以上,二类以上公厕达到75%,步行10分钟左右有一座公厕”的目标,扎实做好2020年厕所新改建工作,计划新建公厕2座。

四是打好垃圾分类攻坚战。按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要求,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从加快改善人居环境,从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出发,以“政府主导、法制保障、市场推动、横纵结合、部门协同、齐头并进、严格考核、末端保障”的原则,结合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实际,打造符合我区实际的垃圾分类新模式,着力实现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100%覆盖,居民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目标。

五是打好道路提升攻坚战。进一步细化、优化样板路实施方案,把城市管理重点工作与样板路打造紧密结合,丰富打造内容,提高打造标准,让样板路打造更具目标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七)创新要有

一是城市管理市场化。探索城区环卫作业、垃圾清运等城市管理常态工作市场化运作,形成“统一管理、多家经营、有序竞争”的管养分离运行机制,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筛选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城市管理智慧化。探索和启动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完善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建设城市管理“天网”系统,对行政执法、市政设施、道路路灯、园林绿化、城市道路等方面实行智能监控、智慧管理,解决传统的人力采集信息不及时、不全面等弊端,实现城市管理的实时监控、实时管理、实时整改,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的高效化运转。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7

一、技术赋能“一网统管”构建城市生命体征体系

利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一网统管”系统可以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低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取得最佳综合效益,实现线上线下协同高效处置一件事。空气质量指数、市内交通客流量、全市供水量负荷、水质达标率等每一个指标都在实时更新变化,通过构建城市生命体征体系,城市管理者能直观了解城市运行的宏观态势。

二、“一网统管”为公共数据开放融合提供训练场

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实现了系统数据与管理业务上的共享和打通,形成了线上线下的人机协同,更好地推动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一网统管”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为治理主体,借助数据全面感知社会事项及公众所需,减少政府公共管理的横向协调及纵向整合的成本,大大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丰富的数据资源,体现了当前城市治理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三、“一网统管”为数字技术创新发展搭建大舞台

智能化城市管理范文8

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为城市管理的发展及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当前的城市管理工作逐渐脱离了传统的价格高昂、效率低下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一种科学化、智慧化、系统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而在长时间的演变和发展进程中,我国一些城市的政治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工作以及商贸中心等都取得了十分优质的效果。因此,必须要提升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进一步明确数字化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以及全面建设,为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数字化城市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现状

数字化城市管理,主要是指利用信息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为主,并通过构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信息管理体系的革新手段,采用综合管理的方式建立起全新的城市管理运营系统。通常情况下,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所遵循的主要理念就在于科学、严谨、高效、精细,使得城市管理工作当中能够融入更加精确、系统的管理理念,使得更加高效的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能够运用到城市管理工作当中,其不仅能够达到提升管理效率以及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也能够促进城市化建设速度的不断提升。而在当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之中,其具体的管理模式为城市事件管理法以及单元网络法等等,其主要就是将数字化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平台,将城市内部进一步划分成多个区间,使其能够形成单元网络,同时,也要派出专业的数据信息采集人员,利用终端上涉及到的数据信息采集器来高效收集单元网格当中的相应事件信息,以此来科学合理地设定好必要的评价环节,通过数据信息处理、核实以及传送等基本程序,对城市内部的各个事务展开更加高效的管理。同时,这种城市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方式,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数字化管理流程的优化再造,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的基本模式,不仅可以优化升级政府的主要职能,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国内城市的管理水平,使得数字信息技术能够覆盖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使得长效管理能够与高效管理之间有效融合,集中工作人员自身的管理意识,为各个企业以及部门带来更加优异的发展几率。而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第一个城市进行试点过后,各监督部门、指挥部门以及信息采集部门都已经遵循相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程序以及业务流程,使得管理工作的重点能够转移至公共设施和空间规划等多方面内容,并将出现的管理问题进行备案,派出专门和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展开评价以及调查,并制定出更加规范的尺度和处理标准,有效地解决传统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

(一)自动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自动化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途径,长期以来,城市的整体建设规模都在逐渐向外部拓展,而城市内部为了满足基本的出行需求,也增设了必要的交通运输道路,但其中存在的出行不便以及交通堵塞等问题,很难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并且各类交通事故频频出现,某些企业对群众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引发社会经济损失等较为严重的问题。而在改革的初期阶段,国家就已经将工作重点转移至城市交通的自动化管理工作当中,如果能够实现交通管理的智能化转变,就能够在根本上降低各类工作效率低下以及管理措施不当等问题的发生几率,而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能够将汽车、道路、交通管理部门以及司机之间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系统当中所接收的数据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至用户之中,为其提供出最可行的交通方式方案以及交通路线,提升出行的便捷性。同时,交通管理部门也能够通过相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来展开科学合理的路线控制、路线处理以及路线疏导。同样的,运输部门还能够及时掌握车辆的具体运行状况,对其展开智能化调度,使得城市内部的交通系统能够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当中[2]。

(二)稳步推进各项管理原则。在当前的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中,其更加需要具备实效性,并且能够稳步推进的原则,而数字化管理模式则为其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通过现在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逐步明确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其要求相应的信息中心应当尽力而行,科学合理地把握好城市管理工作以及整体建设目标,同时,还应重点关注管理工作的局限性。而尽管数字化管理系统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涉及到的工作人员也绝对不能擅自利用互联网技术盲目追求效率,而是要将城市的基本建设、公共事业、社会秩序以及市容整顿作为日常管理工作当中的基础内容,并对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更好的引导,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管理与产业之间的有效连接,避免产生资源过度开发以及浪费人力物力等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关注系统开发工作的实用性,以达到用最少的资金投入来获得更加优异的城市管理效果。

(三)仿真化的城市建设规划。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工作,其能够为城市内部的各个规划部门提供出相应的仿真建设系统,这同时也是一种提升城市自身形象的关键手段。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各个城市都积极引入外资来对内部城区进行改造,建立起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商务中心。然而,部分具备着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色的历史建筑却被各种商业化建筑所替代,这种城市建筑频繁出现的现状,也无法在视觉的角度上体现出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因此,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有效体现出历史底蕴以及艺术性质,保证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历史传统、乡土文化之间有效连接在一起,已然成为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采用仿真系统来建立起可视化的三维城市建设形象,并有效模拟出具体的建设风格,能够使其变得更加直观、细致,设计人员也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构建出更加理想化的城市形象,通过完善的仿真数据信息库来将当前的设计风格与数据库之中的各类建筑风格进行对比优化,收集群众所提出的意见,确保城市建设能够符合基本仿真系统的建设理念,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数据信息网络系统的基本优势,确保城市规划能够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使得城市的使用功能能够与历史内涵之间有效结合在一起[3]。

三、有效发挥出数字化城市管理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正确处理好市政建设与管理之间的关系。部分城市在采用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市政建设与管理工作之间存在的关系,这就导致了城市内部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对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因此,城市内部的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引入相应的法律法规内容,进一步完善数字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以及城市管理模式,并采取各种刚性措施来更好地实施城市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管理空白等问题,还可以实现专业化的管理模式。而行政管理以及城市管理工作,也要确保其与执法治国的基本理念之间保持一致,只需要投入相对较少的物力或是人力,就能够进一步拓展监控范围,使得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能够有效运用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当中,防止工作人员在工作方面产生重大失误或是纰漏。

(二)完善必要的工作人员培训制度。为了进一步强化数字化城市管理内部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管理力度,管理人员的建设就应当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平台操作人员以及数据信息采集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中,其中的数据信息采集人员,能够对城市内部的各类事件以及问题进行数据信息的高效收集以及处理,并深入分析数据信息的具体效用以及质量,对城市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平台操作人员,主要负责对上报的数据信息做好必要的分类工作,并针对具体数据信息的作用及来源采取与之对应的方案,特别是在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工作当中,更加需要借助强大的信息系统来有效发挥出自身的价值,这就必须要提升对于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得上报的数据信息能够具备准确性,为制定后期的解决方案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反馈到辖区的管理工作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提升对于人员培训制度的重视程度,各个部门都应当做好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内部各类矛盾的发生几率,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有效激发出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以更加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来有效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奠定坚实基础[4]。

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数字化的城市管理并非单纯的只是先进信息技术所形成的产物,其同时也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所产生的基本时代需求。而在各种各样城市化问题的影响下,使得科学化、经济化以及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了各个城市当中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这就需要提升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为人民群众创建出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有效发挥出各个部门所拥有的职能作用,促进城市化建设脚步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吴志送.大数据时代下的城市管理机遇与挑战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6):217- 218.

[2] 张雪蓉. 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研究 [J]. 中国高新科技,2020(19):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