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然科学范例6篇

幼儿自然科学

幼儿自然科学范文1

一、设置丰富有趣的环境,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杜威说过“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与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因此,在自然角的布置中要注重丰富有趣,从而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一)提供丰富的养种植内容

我们综合考虑季节性、丰富性、探索性、参与性,创设了布置精致、种类多样、互动性强的自然角。这里不仅有可爱的水果娃娃、各种瓜果菜蔬和观赏性植物,还有色彩鲜艳的小金鱼、小乌龟、小蝌蚪、蚕宝宝等小动物,以及各类种子发芽的实验、不同植物的茎吸水实验等。丰富多样的养殖内容和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增强了幼儿对观察的兴趣和坚持性,较好地发挥了自然角的作用,让绿色、生机洋溢在整个幼儿园。

(二)制作美观独特的种植容器

我们身边的废旧材料,如塑料瓶子、油壶、酸奶杯、旧果篮等等,经过教师和孩子们的简单加工创造,就变成了实用、美观、独特的种植容器,在上面贴上了孩子们的姓名标签后,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废物利用的好处,增强环保意识,而且让幼儿在照料动植物的过程中,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孩子们争相比赛谁的动物植物长得好、长得快。

二、创设浓厚的探究环境,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孩子从出生时起,就在不断地探索着世界,通过大大小小的探索行为,逐渐获得关于世界的经验,理解周围的世界。正如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也是使他们的认识活动得以维持和获得成功的首要前提。”《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幼儿永远保持探究和学习的热情。”因此我们努力创设了浓厚的探究环境,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一)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愿意探索

我们在自然角里专门设置了工具箱,放置了一些用于操作、探索的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尺子、笔、小铲子、洒水壶、小鱼网、鱼食等,便于幼儿自主探索、独立操作。在观察蜗牛吃东西时,幼儿通过放大镜看到了小蜗牛的嘴巴,数清楚了蚕宝宝的脚;在比一比谁的萝卜长得高时,他们学会了利用尺子来测量;在给小金鱼换水时,掌握了用鱼网先将鱼儿捞出放到干净的水中,再换掉脏水的方法,等等。孩子们在自然角中玩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经常主动地给花儿浇浇水、松松土,给乌龟、小金鱼、蚕宝宝喂喂食,等等。这些丰富的材料激励了幼儿的探索行为,发挥了幼儿在动手操作、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幼儿敢于探索

《纲要》中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实践证明,宽松自由的氛围,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活动的基础。

1.允许幼儿“出错”。教师要能认识到幼儿的错误代表着幼儿当前的认知水平。例如,一天早上文文告诉教师,死了小金鱼两条。教师看到鱼缸里果然有两条小金鱼肚子鼓鼓的浮在水面一动不动,缸里还有许多没吃完的鱼食,知道这一定是喂食多了的缘故,于是就问文文:“你昨天给它们喂食的吗?”文文点点头说:“是呀,我看它们两天没吃东西了,就洒了许多鱼食让它们吃吃饱。”听到这儿,教师没有责怪文文,而是说:“你知道吗,小金鱼是不能吃太多东西的,吃得太饱它们会撑死。”文文听到后难过地说:“啊,真的呀,下次我就喂一点点鱼食吧。”通过这件事,孩子们的认识有了新的扩展,每次有小朋友喂食时,他们都会相互提醒着,不要喂太多。所以我们应该允许并接受孩子们的错误,容忍他们的“胡作非为”。想想看,如果爱迪生的妈妈怒吼地把小爱迪生从正孵着的鸡蛋上拎起来,或者大笑他愚蠢,那么我们现在可能还不知道灯泡为何物呢。

2.鼓励幼儿提问。幼儿总会有很多的疑问:“含羞草为什么一碰就会缩起来?”“花儿为什么会谢了?”“蜗牛的嘴在哪儿?”“小蝌蚪是先长腿还是先褪尾巴?”“蚕宝宝会变成蝴蝶吗?”……幼儿急切地想知道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教师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到自己对他们提问的重视和由衷地赞赏。在饲养蚕宝宝时,教师发现幼儿最关心的是“蚕宝宝到底能不能变成蝴蝶”。便说到:“你们真会动脑筋,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让我们一起继续等待观察蚕宝宝会变成什么吧。”通过后来的亲身经历、亲眼所见,幼儿知道了蚕宝宝最终变成的是——飞蛾。在这样的浓厚的探究氛围中,教师和孩子一起学到了新知识,深化了科学教育活动。

三、实施有效的指导,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科学能力

(一)指导幼儿仔细观察,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幼儿正是通过观察获得了对世界的直接经验,在观察中,幼儿可以不断地发现大自然的奥秘,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从而引发新的或更细致的观察。为了避免自然角成为一种摆设,我们鼓励幼儿每人选择种植一种易成活的植物(如葱、萝卜、大蒜等)作为自己的“小伙伴”,进行系统观察,并指导他们进行记录,同时还注意引导幼儿在观察时发现更多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对观察的兴趣。如:春天到了,我们在自然角里种了豆子,孩子们每天都会去看看豆宝宝的变化。在“豆宝宝发芽”活动中,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种豆子时需要水,我们据此设置了几个不同的种有豆子的瓶子,有的缺少水,有的缺少空气,有的缺少阳光的照射,并制作了记录纸,孩子们通过记录纸与老师设计的装置对照,详细记录豆宝宝生长发育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孩子们发现如果瓶子里有空气豆宝宝就能发芽;豆宝宝发芽还需要一定的水分,没有水分的豆宝宝是无法发芽的。之后幼儿还提出了新的问题:豆宝宝在哪种环境中(石子、沙、土)长得更快呢?幼儿的观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发展,他们的求知欲也随之增强。

(二)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概括和创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想、实验,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大胆想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例如秋天到了,幼儿收集了许多水果、蔬菜、种子,于是我们开展了“植物创意大赛”,在活动中幼儿如飞翔的小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趣的辣椒人、土豆爷爷、萝卜灯笼、种子娃娃等在孩子们巧手的拨弄下应运而生。再如,在“什么植物吸水最快”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想办法,找来了川芎、大白菜、萝卜等蔬菜,又找来了各种各样的瓶子做容器进行实验,在一次次的探索尝试中,孩子们摆弄着,尝试着,最后发现用高一点的并且透明的瓶子做实验最适合观察和比较,这些有趣的活动紧紧抓住了幼儿的心,拓展了他们创新探索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幼儿自然科学范文2

关键词:自然科学 知识 幼儿园 其它领域 渗透

黑龙江高等教育厅规划课题《有效提高幼儿教师自然科学素养,促进幼儿科学潜能激发的研究》,课题项目编号:GZC1212037

自然科学并不是一系列已被人发现了的事实,它是一个过程,一种对世界进行思考和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对即将发生事情的预期、对预期进行检验和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有效的解释几个方面。研究者提出“儿童是通过‘建造’而非指导来掌握科学知识的”。他们一定会对所观察的现象和实验的结果给出一个自己的解释,一个具有个人意义的解释。在儿童进行自然科学探索时,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以便引出更多的问题或引导出儿童探索的新方向。高质量的教育鼓励儿童具有选择性的思考,多重性的答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教育者不应仅仅是教给儿童已有的自然科学事实和规定的实验程序,而应允许并且鼓励儿童探索自然科学,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组织、分类、问题解决、推论以及逻辑。这也是自然科学知识在幼儿园其它领域的渗透过程。

一、通过对自然科学的观察激发儿童的科学热情

在幼儿的科学课程中应该呼吁:“请亲手触摸!请亲自探索!”我们必须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并且鼓励他们问:“如果……会发生什么?”然后给他们相关的材料去发现答案。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儿童定义基本概念,激发他们天然的好奇心去探索和发现。如儿童可以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再到开花,最后又产出种子这样一个生长周期。他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不同部位,发现它们在颜色、形状、相对大小和组织等方面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儿童也可以观察环境元素,例如水、光、温度等所起的作用。

所有的儿童都是通过他们的感官来学习周围世界的。婴儿和学步儿童以及学前儿童,他们的科学知识是以他们看到、听到、品尝到、闻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为基础的。适合发展的科学课程通过激发观察、质疑、兴趣和描述来拓展这一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情形。

作为教师,也将和孩子们一起去观察、提问、预测、实验和验证很多科学事实。这就是科学教育在幼儿阶段所包括的所有内容。为发现世界创设环境并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我的环境中都有什么?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我能做什么样的改变?”态度是在早期形成的,我们应该培养儿童天然的好奇心,满足他们想要知道“为什么”的需求,这也会鼓励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热情。

当你想方设法来进行探索和发现时,你会认识到“我们应该把科学作为整个课程中正在进行的一部分,融入到日常活动和常规中”。当儿童激发起科学热情时,可以自发地和创造性地去改变物理环境(室内的布置),还应该利用户外环境,允许儿童在那里花费大量的时间,提出问题探索假设的情况,拓展观点。这可以点燃他们终身热爱科学的火花。

继续展示你对科学和发现的热情。吉尔玛提供给我们一种刺激性的方式来做到这点:当你在初夏的早上抬头看橡树上最高的树枝时,你可能没有思考树木从土壤中获取养分,传送到树干以及每片新叶和橡树果胚芽的科学原理。但是你有下面那样的意识,并指导你的学生们也知道,这也是教学的一部分。问一些问题:“我在想,是什么让叶子变得那么绿?我在想,这棵树要长这么高得需要多久……”我们可能没有教授具体知识,但是我们在教授好奇心。

二、鼓励儿童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完成儿童对自然科学的自我解释过程

经常性的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世界,孩子的观察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求知的欲望也会加更加强烈。相比教师直接告诉儿童事实是什么这种方式,儿童在自我解释过程中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师应继续为孩子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从而鼓励孩子对他们在活动中所做的观察进行加工和总结。这个过程会促使更多的问题提出,并实施进一步的探索。

对于教师来说,与幼儿一起分享自然世界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孩子们渴望主动获得第一手的经历。如果教师希望儿童用他们的感官去探索自然世界,就需要鼓励孩子与世界的真实接触。从触摸软的泥巴或凹凸不平的树皮,到闻新鲜的干草或腐烂的树叶;从看到盘旋的蜂鸟,到听到蟋蟀重复的叫声;从品尝脆甜的苹果,到酸葡萄的味道一一没有什么能像大自然一样提供如此丰富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嘆觉体验的机会。

儿童可以品尝或看到空气吗?他们可以触摸到它吗?怎样做?在操场上,引导儿童体验风(移动的空气)怎样来自不同的方向。儿童可以用风向带、风向袋、风铃等来进行体验。

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散步的过程中有很多进行发现的机会。在去散步之前,鼓励儿童做望远镜。把两个卫生纸筒(或把一个纸巾筒剪成两个)绑在一起。在筒的一端打上洞并穿上一根绳做成颈带。蝴蝶或小鸟飞是儿童可以通过他们的望远镜来观看的很多事物中的一部分。每个儿童可以做一个户外散步用的“收集袋”,用折叠的建筑纸或标签纸来做并穿上绳子,绳子要留足够长来作为肩带。用结实的纸板做书页并用环扣在一起来做一本课堂书。儿童把他们在户外散步中发现的东西贴在书页上。把书放在图书区给儿童玩。

哈姆弗瑞斯说:“儿童有想把他们发现的所有东西带回家的倾向。要向他们解释自然的平衡是非常微妙的,大自然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有它的目的(例如,豆荚为来年的生长保留种子,一块树皮可能是很多昆虫的家)。鼓励他们收集一些他们以前没有收集到的东西……”新鲜的树叶可以放在报纸中间,这样很容易被压平,可以夹在两个纸板之间并用橡皮条紧紧地保护好。一周后,树叶可以移动并粘到剪贴簿上或以其他方式在教室中展示。

通过种草,也可以进行一次“自然科学探究”,儿童可以寻找在他们生活环境中生长的不同种类的草。在教室中为儿童提供草籽来种植。使草发芽的最快并且最容易的方法是把一块湿海绵放进一个有水的平锅中并把草籽撒在海绵上。这些草籽通常能在任何地方生长,只要给它们定期浇水并且放在有阳光的地方。很好玩的是把海绵剪成不同形状,然后看草长成圆、三角形或心形。这是儿童直接观察自然的一种方法。另一种种草的方法是在塑料杯里面装上泥土或陶土 (儿童可以把杯子装饰成一个脸的形状)。把草籽撒在泥土上,然后浇水。不久,儿童会很高兴地看到“头发”长出来。

对幼儿来说,他们计划、种植并照顾植物时,就学会了对他们以后生活都有帮助的、有用的概念和技能。当他们观察植物的生命周期时他们学习了科学,计算以及把种子分类时学习了数学,读种子袋上的字和种植指导时学习了语言。并且,当儿童把一粒种子培育成一株茂盛的植物时,他会有一种自豪感。儿童可以在沙水台或窗台上的花箱里种植出一个室内花园(花和蔬菜)。这一活动是另外一种鼓励儿童对植物主动负责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苏远连.论科学学习策略[J].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2] 吴霞、王蔷.幼儿适宜性教育实践[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3] 张丽波.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思考[J]. 辽宁高职学报. 2004(05)

幼儿自然科学范文3

【关键词】科学环境 探索活动 科学探索 科学教育 科学知识

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当好幼儿的引路人,为幼儿创设科学教育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多种多样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并对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不断鼓励幼儿探索的勇气,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必然要以为幼儿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为最终落脚点,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那么幼儿园如何实现幼儿科学教学任务,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激发幼儿探索精神。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

1.1 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幼儿好奇心,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去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 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

2.创设科学环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园天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只要为他们创设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导方法,才能保证探索科学活动顺利的进行。

2.1 自然角

在班上自然角,为幼儿提供小动物,让幼儿亲自饲养,并在饲养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指导幼儿随季节变化,动手栽种多种植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季节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空气、土壤、阳光等。

2.2 科学壁画

为幼儿提供图片,与幼儿一起布置壁画,如表现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美丽的春天》,《夏天的公园》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

2.3 科学小实验

为幼儿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在认识溶解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水、盐、糖,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糖和盐放进水里会溶解,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精神。

3.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

3.1 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3.2 在学习活动中

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

3.3 在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

4.请家长配合,还幼儿接触,观察大自然

幼儿自然科学范文4

一、 在生活活动中引发幼儿观察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主张“用生活来教育”。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加强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

一次玩大型玩具时,栋栋发现一只蝴蝶飞来了,幼儿们马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那边也有蝴蝶在飞,婷婷开心地叫着。幼儿们的注意力被蝴蝶吸引了,他们觉得很奇怪,提出了许多问题,然然说:“小蝴蝶从哪里来的?”阳阳说:“它会不会咬人?”君君说:“它吃些什么呢?”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引起了幼儿们的争执。于是我就抓住机会,请他们轻轻地跟着小蝴蝶,看看它在做什么。“蝴蝶停在小花上。”“蝴蝶看见我来了就飞走了。”回活动室后我和幼儿们一起讨论,有的幼儿说:“蝴蝶喜欢吃花。”有的说:“蝴蝶不会咬人。”在我的带领下,幼儿们积极提问题,寻求答案。虽然每位幼儿的想法都很稚嫩,但是却表露出积极探索的欲望。于是我请幼儿们欣赏小电影了解蝴蝶的蜕变过程,讲述三只蝴蝶的小故事。在这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幼儿对蝴蝶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 在区角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间的内容应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自然角是幼儿认识自然界的一个窗口,它为幼儿提供了天天接触、长期观察、亲自管理、动手操作的机会。科探区是科学活动的延伸,它能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满足活动的需要。

⒈多变的自然角

小班幼儿对事物认识是感性的、具体形象的,而自然角恰恰满足了幼儿的这种感知需求。每天,幼儿可以在自然角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知道如果没有水、阳光、空气,植物就无法生长;在浇花和喂食过程中,幼儿了解了各种生命现象;在捡石头过程中,感受到石头的形状、表层;在春游和秋游活动中,有意识地带他们采集一些花草充实自然角,让幼儿更多地了解植物的名称、类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蔬菜种植活动中,幼儿们在我们的帮助下,用水和泥土各种植了一些易于生长的蔬菜(萝卜、大蒜、葱等),通过直接观察,小班幼儿同样可以掌握一些对他们来说较难的科学知识(蔬菜不仅可以种在泥土中,也可以进行无土种植)。

作为教师,我也经常观察自然角中的变化,及时提醒幼儿注意:豆豆变大了、花儿要开了、乌龟要冬眠了,并和幼儿一起用画线条的方式记录种子发芽所需的时间。当发现他们在观察就会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其中,引导大家多思考、多提问。

⒉神奇的科探区

小班幼儿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特别突出,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学一学,通过亲身尝试获得直接经验。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约,幼儿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学习兴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所以每次科学活动后都要有延伸活动,将幼儿的好奇心、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科探区里表现出来。

科学活动“怎样让纸落得快”幼儿很感兴趣,但活动是以分组形式进行的,他们受时间、材料的限制并不满足。于是在科探区我投放了一些形状、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纸和一些辅助材料。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使其中的一张纸落得快一点?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发现。这时幼儿的兴趣很高,每个幼儿都想了不少的办法,然后让幼儿自己来讲述、总结自己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讲述,幼儿懂得了包有沙包的纸会落得快一点。通过操作,幼儿知道纸通过增加重量,落下的速度就会快一点。

三、 在集体学习中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蒙台梭利教育认为幼儿3~4岁是训练感官感知的最佳时期,使用感官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技能。小班幼儿感知具有如下特点:有的幼儿对周围世界不关注;不会有意地使用所有的感官――眼、耳、鼻、手、舌等感觉器官;幼儿只感知物体的个别属性,而不会完整地观察物体和现象等。于是我们开展了集体活动《请你摸一摸》《气味真正多》《好吃的糖果》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各种感官的运用,在幼儿们掌握这些方法后,逐渐灵活运用。

例如:小班科学活动《好吃的糖果》,糖果是每个幼儿都喜欢的。幼儿们通过用小手摸一摸,发现了糖果有的软、有的硬;通过用小嘴尝一尝发现了糖果的味道不一样,有的是水果味的、有的是奶油味的、有的是巧克力味的;通过用小眼睛观察发现了糖的形状不一样,有圆的、有方的、有长的、有三角形的,糖纸的包装不一样,有的是拧的、有的是两边有小牙齿的、有的是卷的,从包装不一样幼儿们又发现了剥糖的方法也不一样,拧的糖是松开剥、卷的糖是拆开剥、有小牙齿的糖是撕开剥。幼儿们还发现了糖纸上的秘密,有不同的水果图案,我们只要看着糖纸上的图案就知道是什么味道的……幼儿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获得了许多糖果的指示,更重要的是通过集体活动幼儿们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在家园共育中培养幼儿科学意识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作为幼儿健康成长的第一生活场所是幼儿进入社会的桥梁和认识世界的起点,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以其“生活中教”的鲜明特点,同样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着极大的教育优势。因为幼儿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事情,有些是幼儿园不能遇到的,若家长能把握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天嫣然小朋友很开心地告诉我她家里养了一只小乌龟,而且每天都会开心地跟我讲述小乌龟的一切。看着她流露出对小乌龟的探索欲望,于是我和她的妈妈进行了交谈,请她引导幼儿仔细地观察乌龟的样子,一边观察一边可以与幼儿交谈:“乌龟的头是什么样子的?壳上有什么图案?乌龟吃些什么?它需要晒太阳吗?能不能给它的‘家’里放很多水?”她妈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乌龟的特性并以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了她,这时幼儿会很感兴趣地听妈妈讲解。第二天,我再请她把自己对小乌龟的发现以及从妈妈那了解到的关于小乌龟的科学小知识与同伴分享。

幼儿自然科学范文5

关键词: 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科学探究

对于儿童来说,“想要认识世界的欲望与仔细收集、验证及分享信息的方式组织结合在一起,就称之为科学”。科学教育不仅注重对静态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对儿童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儿童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使幼儿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幼儿科学探究是幼儿时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幼儿科学活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影响幼儿探索的因素

通过深入幼儿园调查,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师觉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难以开展,即使进行科学探究,效果也不够理想。从影响幼儿探究行为的因素来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师素质因素。

1.知识面相对狭窄

信息获取能力是人们进入信息时代最基本的技能,幼儿教师具备信息搜索和获取的能力有限,导致知识面狭窄。同时缺乏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没有通过归纳与提炼,有效利用和整合各类信息素材,并运用于幼儿科学知识的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

2.创造性思维培养相对欠缺

教师组织活动的模式一成不变,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教师没有主动根据社会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对象的改变和教学环境的改善等客观因素,调整和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工作中,多数教师缺少对活动的探索、询问、研讨、质疑、反思态度。只有理性思维,才能使组织的幼儿探究活动具有创造性的突破。

3.幼儿教师技能培养的偏差

长期文化传统的惯性,以及教育体制包括课程设置的影响,导致人们的教育观念还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幼儿教育仍在追求功利和迎合家长的功利需要。特别是对艺术技能训练的需求,使得幼儿教师技能的培养发生偏差,较为注重弹、唱、跳、画等艺术素质的提高,忽视了科学素质的提高。

4.职后培训未得到重视

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必然不断调整和重组。但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职后培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无论是个人或者幼儿园都没把学习科学、提升科技能力提上日程。

(二)物质环境因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我市由于经费紧张或教学用房不足,科学发现室开设率不高,或虽然开设了科学发现室,但并未安排专人进行管理。调查显示,有的科学发现室的利用率偏低;有的科学发现室里的材料丰富,但缺乏变化,使用周期长,孩子们在重复操作之后逐渐失去兴趣;有的科学发现室活动的目标性差,除了给予幼儿较大的活动自由度外,缺少对幼儿的引导。

(三)安全的心理氛围因素。

幼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占兰认为:“心理上安全的氛围是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活动的前提。”在幼儿园探究过程中,幼儿表现出的探索欲望经常被教师视为“搞破坏”。如:有一幼儿为了绿豆芽快点长出来,迫不及待地将豆壳剥掉了。另一幼儿看到鱼缸里的水混了,赶紧给金鱼换了自来水,导致鱼死了,等等。这些所谓“搞破坏”的行为正是幼儿在探索学习,然而教师要么严厉制止批评,要么中断幼儿的探索行为,从而失去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最好时机,使幼儿的探索不能得以保持和延续。

二、幼儿科学探究的模式

(一)观察自然,探究自然现象。

奥妙无穷、变化莫测的大自然是幼儿学科学的最佳场所。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组织幼儿走出教室,有计划、有目的地经常带领幼儿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星辰、察风雨、闻花香、听鸟鸣,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理解简单的自然物体与现象,理解它们简单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认知能力。

例如植物研究的重点在于植物的生长与发展、各部分的内在关系、它们的需求及生命周期,依赖于定期的、有规律的室内外探究活动及观察;动物研究的重点在于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功能、它们的行为与需求及生命周期,依赖于对生物养育箱中的动物及户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的有规律的探究活动。教师要鼓励幼儿不断地进行持续的探究和记录,然后组织各种分享活动,让幼儿交流各自的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一些研究的焦点。观察自然界的动植物,使他们对动植物产生好奇。

(二)运用各种感官,探索科学问题。

在自然启蒙教育中,要让幼儿直接感知大量的自然物,这些自然物有各种各样的视觉、嗅觉、触摸觉、听觉和味觉,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听一听、尝一尝等一系列的感知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幼儿观察方法,比如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先观察一部分,再观察一部分;从外向内,从内向外;把两个物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观察;从不同侧面或角度进行多视角观察;对某一事物发展过程的长期系统性观察等。指导幼儿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探索问题时,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否则会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现象。

(三)建立自然角,探究生命规律。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活动。幼儿年龄小,种植、饲养的技能差,在选择种植、饲养的内容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动植物本身的特点来进行选择。种植植物应选择一些易生长、易照顾、对种植的土质要求不高、生长周期相对较短的植物如芦荟、水仙、蒜、葱等。养殖的动物应选择一些比较温顺、对饲养要求不高、不易死亡,对幼儿没有伤害的,且不会传染病菌的小动物,如鸡、鸭、鸽子、金鱼、小乌龟、兔子、春蚕等,让幼儿经常亲近这些小动物。

在种植与饲养的过程中,幼儿对对象进行观察、分类、比较等,在感受到付出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后更加自觉地关心身边的动植物。种养殖活动的开展,不但使幼儿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热爱劳动、热爱劳动成果的情感。此外,我们还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当幼儿想把户外发现的小动物带回教室时,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室内建一个尽可能接近自然环境的生物养育箱,短时间饲养后,再将动物放回原来发现它的地方,而不是将动物弃之不顾甚至杀害它们,从而让幼儿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还应该追求客观和真实的价值取向,纵使幼儿关注真实生物,对真实状态而非虚幻状态中的生物感兴趣。

(四)开展科学游戏,获得科学知识。

“游戏是加强洞察力、整合知识及发展个人的自我认同感的一种方式”。开展科学游戏活动,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丰富科学经验,复习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游戏时,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幼儿教师应当尊重幼儿,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得经验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如“怎么让马铃薯浮起来”操作游戏,可以先让幼儿将马铃薯放入水盆中,玩一会儿,然后提出“怎么让马铃薯浮起来”,让幼儿发散思维。有的说“用小竹筏”,有的说“放个救生圈”,有的说“请小乌龟帮忙背在背上”,有的说“请小船帮忙”……教师应事先准备好一些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游戏,之后还可以进行拓展探究,例如改变介质,在水中加盐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这些科学游戏的开展,有助于幼儿巩固基本科学知识,增强好奇心,促进幼儿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

(五)接触科技产品,了解科技应用。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其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日益渗透,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和科学技术的成果息息相关,所以,让幼儿认识并探索现代家用电器、现代浴具及现代厨房用具等,了解其用途及使用方法;认识各种农业和工业机械,使他们理解各种机械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认识空中、陆地、水上的各种交通工具;了解科技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等。初步了解科技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六)利用发现室,挖掘探究资源。

要做到真正重视科学发现室,重视幼儿在其中进行的活动,需要幼儿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真正了解课程的概念,合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要让幼儿愿意发现、善于发现,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要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发现不同的材料蕴含的科学价值,发现材料、工具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发现幼儿操作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发现确保幼儿持续探究的条件和方法等,否则就无法真正有效引导幼儿自主发现。因此,科学发现室的设计过程就是教师不断观察、发现、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教师有了这些发现,不但能不断完善科学发现室,更重要的是能将培养幼儿的发现精神落实到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科学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科学探究不只是幼儿教师与幼儿参与,不仅要求幼儿教师与幼儿共同保持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及探究欲望,还应该包括家庭与社会,因为家庭成员是唯一能够持续引导和支持儿童科学探究的人,社会则提供大量的科学教育资源,包括科学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天文台、图书馆,组织科学活动、夏令营、科技比赛等活动,这些都能使幼儿在乐趣中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4.

[2]郦燕.幼儿科技活动设计与指导[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2000.

[3]缪仁贤,黄慧娟,顾瑞红.幼儿启蒙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幼儿自然科学范文6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

(一)正确对待幼儿的发问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首先就要激发幼儿好奇心,当幼儿向我们提出问题时,我们应耐心倾听,因势利导地帮助幼儿解答问题,而且有意表扬爱提问的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质疑,积极去观察,发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

以幼儿而言,教师是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兴趣,期望常影响到孩子们从事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常参与幼儿的活动,与他们一同寻找,一同探索。

二、创设科学环境、提供充分的材料,指导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园天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只要为他们创设科学教育的良好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有效的指导方法,才能保证探索科学活动顺利的进行。

(一)自然角

在班上自然角,为幼儿提供小动物,让幼儿亲自饲养,并在饲养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及生活习性;指导幼儿随季节变化,动手栽种多种植物,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季节特征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水、空气、土壤、阳光等。

(二)科学壁画

为幼儿提供图片,与幼儿一起布置壁画,如表现神奇大海的《海底世界》,反映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美丽的春天》,《夏天的公园》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的熏陶。

(三)科学小实验

为幼儿设计多种多样有趣的科学小实验,如在认识溶解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水、盐、糖,让幼儿通过操作,知道糖和盐放进水里会溶解,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精神。

三、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

(一)在日常生活中

生活周围有许多事物,现象都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在操场上玩滑滑梯,可以了解速度和惯性的关系;吹气球、玩风车,可以了解空气无处不在。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二)在学习活动中

常识活动是最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活动。是其它教育无法代替的。如黑暗中脱毛衣时,会看见“小闪光”,告诉幼儿这就是“摩擦生电”现象等。

(三)在游戏活动中

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科学,在玩中用科学。如:通过动手玩天平,认识“平衡”现象,又如在开展角色游戏中,让幼儿动脑、动手发明创造各种游戏材料:用塑料管制成听诊器,用可乐罐制成锅、茶壶等。除此以外,教师还要善于吸收,发现科技新信息、新动向,随时捕捉各种现象,抓住、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启迪。

四、请家长配合,还幼儿接触,观察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