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实训总结范例

幼儿实训总结

幼儿实训总结范文1

经过5年的实践,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茁壮成长,在校生规模达1300余人,居全省学前教育专业之首和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前列,教育质量、就业率、社会信誉均居我院和全省同类专业前列,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学前教育专业的成功设置,给我们以启示:要不唯本科高校所为,不唯权威所云,注重社会调研,注重社会需求,注重自身条件。5年来,依据这一启示,我院成功设置了39个统招专业。

从一架钢琴到百间琴房———践行育人理念,加大投入,提升技能培训条件

1998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设立之初,为自考助学,被人称为典型的应试教育。但这个专业的带头人孙汀兰教授牢记学院的“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精神面貌”的育人理念,努力将它们贯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办学之初租赁校舍,办学条件简陋,学院为学前教育专业购置了一架钢琴,建立了形体房,不仅使学生们在两年间以高通过率获得自考文凭,还掌握了舞蹈、钢琴等技能。2000年,第一届毕业生被各幼儿园抢聘一空,这更加坚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按照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转为高职学历教育后,学院和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院在校内为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有百家琴房、多间形体房、画室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艺术素质培训中心,建立了能容纳2000人可排练儿童节目、培养学生歌舞应用能力的实验剧场,还建设了双语教学实训室、幼儿健康检测与保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育实训室、电脑课件制作室等实训室,使校内实训条件达到较高水平。

学院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01年学院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400万元(各占50%股份)建立起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由于有先进办园理念、优秀的师资,这所幼儿园成立一年便成为济南最好的高档次幼儿园之一,现已在全省发展有6所分园,成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基地。此外,学前教育专业还先后与山东大学幼儿园、山东师大幼儿园、山东省实验幼儿园等20所省级实验园、济南市儿童保健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切,保证了师生具有充足的高水平实习实训条件。由于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学院同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学生的实习问题落到了实处。学前教育专业还探索出顶岗实习、轮岗实习、实习就业相结合等的实习方式。

呕心沥血八载,三代人共育英才———孙汀兰教授、杨文副教授和她们的教师团队

我院提出“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方略,在学前教育专业得到充分体现。该专业集中了孙汀兰、杨文、赵春梅等数位山东省内外名师。孙汀兰教授曾任东北师大、山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出版有8部学术著作,30余篇,8年来,一直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和主要设计者。2006年,孙汀兰教授担纲申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教学改革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整合课程改革研究”,获得批准并得到教育厅资助。杨文副教授,是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专修儿童英语教学法的中年教师,有长期在幼儿园讲授幼儿英语的经验,创造了“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被评为我国现代外语十大教学流派之一,出版有教材、录相带,其教学片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向亚洲地区播发。她还提出幼儿教师“两专一化”的创新性理论(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化)。赵春梅副教授曾长期任幼儿园园长,现任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总园长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指导教师。另外还有教授、副教授8名。学前教育专业从创业开始便占据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制高点,奠定了领先同类专业的基础。学院还注重为学前教育专业搭建具有双语水平、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目前,该专业有专业教师60余人(其中研究生1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近10人),可承担全部专业课、技能课教学任务,同时还聘请20多位幼儿园长作兼职教师,定期来学院作报告、指导实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在历年的学生抽样调查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师资配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

“五学八法六能”与“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初见成效的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实践

我院提出“检验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就业”,要把就业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出理论够用,注重实习实训的原则。学前教育专业较好地贯彻了这些原则和要求。经过8年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探索总结了“五学八法六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学”指学好专业基础课,有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管理学和学前课程论。“八法”指幼儿教学法、幼儿科学教学法、幼儿语言教学法、幼儿美术教学法、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教育教学法(综合讲授)、幼儿英语教学法、幼儿教育科研方法,是学前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八种基本方法。“六能”指乐理与视唱、钢琴与手风琴、舞蹈基础训练、素描与彩画简笔画、电脑课件制作、科技玩具制作六种基本技能。其中,“五学”是理论教学,“八法”兼有理论教学和技能养成两个方面,以技能为主,“六能”则完全属于技能养成。这种课程安排的结果,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占到了课程总时数的53%,理论课程教学只占47%,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我院提出“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校训和强调“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精神风貌”的育人理念,就是要使学生形成自强自立、永远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学前教育专业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

幼儿实训总结范文2

“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各类职业院校为谋求自身的发展,注重教学质量,寻求与企业合作办学,为企业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培养上。针对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双方合作的方式途径,以此类专业在进行专业设置改革时给予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随着近年来国家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进职业院校,而不是挤在高考的独木桥上。学前教育在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早教机构、青少年培训等,较之其他就业方向,更受到学生家长的欢迎,近年来招生持续火热。越是在最热的时候,我们从教者就越应该冷静下来总结和探索这一就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以适应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让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当今社会变化较快,生存竞争激烈,各职业院校为加快自身的发展,注重与专业设置就业方向一致的企业进行教学合作,为此类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尤其看重对口专业人才的应用性培养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提供企业的实践工作机会,是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能够应社会的需求与就业市场直接接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旧有模式中,强化的是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而实际教学效果中会因为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专业课程的开设等多方面原因使毕业生在实际就业中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很长的适应期。针对学前教育这类需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来说,加强学生的见习实习工作,是新模式下改革探索的重点。建立校外实习实训与就业基地,与市内各大中小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对于各合作的单位,也可通过这种模式获得长期的优秀人力资源储备,与学校的合作也同时提升了各合作单位的教学氛围,是一种互惠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此类教学机构提供的实习资源,学生把前期学校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迅速找到差距,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在探索学前及初等教育专业与各合作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很多的院校已走在了改革的前列,如“工学交替、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等模式。具体到将已接受一年以上专业培训的在校学生,分散到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一名教师的角色,从心理发生改变,通过跟班实习,可以在各幼儿园、早教中心、培训机构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将已学知识实践应用到教学中去,亲身感受学习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等,加深对教育的理解,增加其责任心与使命感。这个过程后学生专业技能不足的情况肯定会出现,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时,会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对专业课的学习势必更加认真。在学业考核过程中,实习表现也会在学分制中占很大的比重,合作单位有一定的给分权利,既能增加合作单位的合作认同感也给予了制约学生实习阶段行为表现的权利。在未来的就业中,实行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既可对就业单位进行选择,而用人单位也可通过学生的实习过程中表现给予就业机会。这一过程也可总结为“学校教学+实习实训+学校教学+选择就业”的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共同研究课程设置。现有学前与初等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是延续多年前固有教学体系所开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有很多课程已不适合开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基本普及到各幼儿园、早教培训课中。新设置的课程应以就业为导向,所授课程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在设置新课程时,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并在课程初步确定后,邀请相关部门、用人单位的专家和参与者进行论证,以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实现教学与实践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研讨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这一过程中,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而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则由合作的单位完成,整个的教学及实践过程以学习结合实习实训为主,使学生能够紧跟时展步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设置课程应具备以下特点:1.在课程内容上,以结合式教学为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情感认同、教学态度相结合。2.课程结构的设置以实习实训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为根本,所开设的课程,以实践工作中的教学任务来建立课程内容体系。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融入情境教学,既是学生也是老师,在教中发现问题在学中不断提高,教学相长构建新型师生、师徒关系。4.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学分制,还将此赋分权利给予实习用人单位。

(二)共同完善实训室建设和编订教材。学校应参考用人单位实际工作环境,建立较为先进的蒙氏实训室、奥尔夫音乐教室、手工制作室、舞蹈厅、多媒体教室等,与各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完善这一系列实训教室的建设。共同开发编订教材,加强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教材编订过程结合学生在实习实训环境遇到的问题,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共同交流研讨,针对本专业课程的特点,编写应用性强的教材。在编写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先从课程讲义逐步修改,根据实际教学的情况再正式出版。

三、加强与各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入合作

(一)学前教育专业与各实习实训基地可互相邀请,开展一系列讲座、交流研讨等活动,用人单位可以学到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校也可通过这一研讨过程反思教学内容。学校可定期派教师到幼儿园听课、学习,双方教师能够一起学习、交流,也可将专业教师送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双方共同申请专项课题、开发精品课程。把学校及各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的行业精英汇聚一起,共同进行专项课题的研究,把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各单位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共同开发有针对性的精品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的事业发展推向新高度。

(三)成立专门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根据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聘请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实习实训基地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双方目标明确:1.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为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带来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各类信息。2.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参与到专业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双方应按照未来就业要求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通过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及时指导调整计划,协助学校建立长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开展技能培训和考证工作

对于近年来新兴的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育婴师、营养师等课程,在幼儿园、早教、培训机构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学校应重视开展此类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同学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得到专业的技术部门认证的证书。同时对学校学业中必考的英语、普通话证书开展专项教学,保证通过率。鼓励学生参加社会音乐、舞蹈、美术等考级,充实自己的专业能力。

总之,对于学前教育这一热门专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法应借鉴到改革中来,以促进专业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学校与合作单位双赢的局面下提升整个学前教育的发展。

作者:原宇 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冬梅.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探索〔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报,2013(03).

幼儿实训总结范文3

1.1卫生保健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和卫生保健能力。了解3-6岁孩子的身心状况,能够根据年龄特点、季节变化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能够指导孩子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能力的基本方法,能够创设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保护措施,能够结合生活实际适时地进行安全教育,教给孩子简单的自救和求救方法。

1.2语言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能力极为重要,是实现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手段与表达方式。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语言能力专项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将从沟通能力、幼儿故事的创编与表演能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

1.3艺术能力专项

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审美教育目的、落实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帮助学生获得有益的艺术学习经验,并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其他领域的知识。通过情感的激发、陶冶和升华,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我们将从幼儿歌曲弹唱能力、幼儿舞蹈创编与表演能力、幼儿美术能力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1.4教育教学能力专项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指从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后评价,即从内化教材到外化教材整个过程的驾驭能力。我们将从幼儿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幼儿游戏编排与表演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玩教具制作能力四个方面展开研究。再具体地分学科地细化其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2分“阶段”实施

2.1第一阶段:组建“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团队

(1)确立“校内”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组织其成员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颁布2012年9月),让指导老师进入幼儿园与幼儿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以方便及时了解幼儿教育实际需要的技能和活动。

(2)确立“校外”实践能力指导教师。校外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为有丰富经验的现任幼儿园教师。“校内”、“校外”协调合作,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开发实践课题。

2.2第二阶段:建构三大教学模块

(1)课堂教学模块。

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幼儿园教法等22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另外最具特色的是新增设“模拟课堂”。“模拟课堂”由校内实践能力指导教师组织授课,内容为“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五大领域。其主要内容是:先让教师模拟给定学生训练任务,然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来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最终完成教学设计。“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将多媒体、网络、视频、摄像等技术引入课堂教学。采用网络视频方式,组织学生观摩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研讨和评析;拍摄制作幼儿园教学活动录像,引入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较为直观地拓展学生视野,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任务驱动法: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下,在讨论交流中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用“任务”引导学生,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教师分配给学生的“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一部分“任务”,但总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新知识,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学生得到新知识、完成“任务”后又会得到一个“新的任务”,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就在这样的循环中得到切实提高。

(2)实践教学模块。

1)见习:每周固定一个半天的现场见习教学,如游戏教学、班级管理教学、幼儿园课程教学等专项教学见习。校内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与外聘教学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先要一起策划和准备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活动内容,等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双方还要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并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总结到“模拟课题”中。2)实习:让学生直接接触幼儿园的教学场景,深入班级体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孩子零距离交流、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力。3)社会活动: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召开学生假期实习专题会议,布置实施方案和任务。假期结束后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在整个实践教学中突显出“三大结合”的特色。实现“中职课程”与“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相结合;“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这三大结合,既能让中职课堂与幼儿园课堂紧密连接,又能发挥校内、校外实训教师的指导作用,还能使理论教学转化为实践技能。

(3)课外活动模块。

幼儿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素养

一、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为刚刚毕业的初中学生,对于刚刚踏入一所新的学校的他们来说,陌生的环境、同学、老师、专业等等,学生所产生的焦虑情况、各种不适应症接连迸发。因此,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开展校级、系部、专业组等不同级别、不同具体方向的专业教育、养成教育专题大会,系部还可邀请幼儿园园长或行业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岗位需求,明确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专业组还要对学生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文明礼让等细节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任课教师课利用课堂三分钟,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不断渗透。

二、结合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指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也是学校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总结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依据《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冀发〔2019〕2号及《河北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教研组反复研讨,调整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下园实践的时间划分为三次,逐次深入。第一学期开展为期一天的教育见习,第三学期开展为期一周的保教实习,最后一学期则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跟岗实习,使学生在实践、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过程中达到实践与学习有效结合的目的。同时,将加强师德教育,完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标准作为该专业当前重点解决完成的任务,严格执行国家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标准,提升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

三、深化园校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旨在通过学校与企业双方力量的联合,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一代应用型人才。深化园校合作的内涵,密切联系合作机构,学校可通过下园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情况,参考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调整教学计划,同时,还可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和人才培养需求。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实践内容融入教学

职业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它更加着重培养学生的是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将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将职业岗位需求与专业技能有效结合,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够更快、更好的上手,进而融入职业岗位。然而,当前很多学校的专业师资队伍整体偏年轻,不少年轻教师一毕业或者并没有从事相关行业就来校任教,只是一味的将自身所学的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但对专业实践内容或岗位的需求了解少之又少。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统一组织教师深入幼儿园或相关行业进行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并要求教师认真填写实践日志及实践总结。教师可通过社会实践,调整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加贴切岗位实际需求。

五、修订学生技能考核标准,促进学生技能素质全面提升

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能为要务,因此,在重视学生实习实训等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及时合理地建立、运行课程考核标准,事关我们的教育成果,影响到学校长远发展,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具体、操作性强的过程控制规范,从而应用于学生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课程的成绩考核,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专业的长远发展起到重要意义。学生技能考核标准的修订,应广泛发动所有专业教师参与其中,根据不同技能学科的特性,集思广益,或可将该项目列为教研课题,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明确目标,做出方案,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的各种考核标准,作为教学常规,必须让学生了解其内容,懂得其意义,在具体实施时,可否依照标准,采用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评价为主,结合学生互相评分,班主任提供建议,参考社会或实习的幼儿园方面的意见等,从而尽可能对学生的考核成绩作出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

六、注重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通过阅读使学生形成善良的品德、开阔的人文视野、独立的思想意识,形成健全的人格,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提高未来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为省赛的终身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图书馆可以开展阅读指导,主动组织学前专业的师生参与图书的采购推荐和相关图书现采工作。通过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对学前专业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专业素养。总之,学前教育作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教育工程,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有专业的教育技能,更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机构,我们深感肩上的使命、责任的重大。我们应积极对接国家教学标准,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娟丽.基于“素质冰山理论”下的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素养探析.科技视界,2019.02.

[2]范清锁.中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素养实训教学探讨.职业,2018.03.

幼儿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技能大赛;教学改革;以赛促学;意义作用

在高职院校改革中,学前教育专业顺应时展,符合近年需求,而培养技能突出,一专多能的优秀学前教育学生尤为急切、重要。检验督学的职业技能大赛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一个良好载体,一个创新的有效途径。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学生的比赛,也是教师教学创新发展的检验。如何以竞赛促改革,如何以竞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如何以竞赛与社会接轨,更多的要求学习的实用性、创新性。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醒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们必须开始研究,开始总结。

一、技能大赛提高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每个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师资素质和业务水平上不惜重金,想尽办法。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可能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但这个水除了更多表现在理论,课本之中,而高职缺的是具备学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验和能力,技能资格的老师。各学院通过对专业下幼儿园锻炼,全国培训,聘用幼儿园优秀教师等,但总体效果一般。别的兄弟学校教学方法和形式固然会有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不能照搬,需要结合校情去融合改造,这个牵扯面广,短期成效弱。去幼儿园实践锻炼,经常会因为实践原因走形式,学校放假,幼儿园也放假,再则考虑到教学管理,部分幼儿园接受教师进院也成了形式摆设,在真正的管理实践过程中,很少让教师真正参与。外聘的兼职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但他们的精力重点不是放在自己学校的教学工作上,并不会有那么多时间去将自己的经验与实践转化在每一天的教学细节上。职业技能大赛的出现,是为学生创设的,也同时为培养教师教学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技能大赛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

对于职业技术学院首要重技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促使我们在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学前教育专业在技能分为四类:语言技能、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及美术技能。以“音乐技能”为例,它主要是包含了儿童歌曲演奏与弹唱。最基本的要求是需先熟悉儿童歌曲里面的歌词和旋律曲调,然后可以大胆歌唱与演奏各类儿童歌曲,弹唱一定要准确,对音准和节奏的要求,需要更准确地表达出来,并富有一定的情感。首先引入学前教育技能的比赛,可以调整设置课程,有了高质量、多参与,就会有更多的响应、影响性,高职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技能比赛就像一个方向标,比赛的内容更能真实和准确地反映本专业在社会中发展的一个趋势和前进方向,所以技能比赛起了引领的作用,这样让我们更及时地调整学生学习课程和课程理念设置,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明确,更加务实,更多的中靶心,培养出合格地、优秀地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专业方向研究人才。而技能大赛的实践过程,也会让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目标和发展及方向更明确,促使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具备职业的实用性。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应该正确认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之间的关系,不能只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学习能力,应该注意课堂内的教学与课堂外的实践相结合,用赛促教,接受新的社会信息,创新、大胆的建立起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综合性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体系。同时,应该确实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学生的见习、实习环节课程中同时包括毕业设计课程中。接着,推入专业技能比赛,可调整教学的内容,应注意其中调整的严谨和有效性,将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主要程度,和社会需要,允予开设调整。这样可分有侧重点,免去浪费过多的时间在理论书本上,多放在实践技能的学习、培训上。例如,可减少在对舞蹈身韵的涵义上的了解和深究,而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身韵特点、技巧练习等。

三、技能大赛推动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是学生实践学习最基础、最重要的平台,也是技能教学中的基本条件。学前教育既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又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专业学习更是离不开实验实训。在实训室的各方面建设过程中,可以由专业技能大赛为契机,夯实学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硬件设施的条件。我校在近年参加职业院校比赛时所建琴法实训室,可以用专用软件控制每台琴的监管,点击单独听取每个学生的练习,并可进行单独指导和语音通话。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投影,将老师的弹奏手型投影成像,学生对照模仿。这些设施是学生更易学,老师更容易管理。

四、技能大赛促进“校与园”合作

学校和幼儿园合作是学前教育专业建好实训基地,跟踪行业发展和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首先技能大赛需要学前教育行业的参与,技能大赛中需要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幼儿园优秀教师参与指导和评判等工作,比赛过程也需要吸纳行业最新要求,创新思维等;技能大赛本身应走向行业中,在幼儿园的课堂上,进行说、唱、舞、画,在幼儿的面前,直观的进行,还可听取行业专家的技术指导,与幼儿园优秀教师的进行座谈,了解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为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搜集宝贵的经验资料,同时竞赛也可取得相应的效果;学前教育用人单位也来越关注技能大赛,一些幼儿园和教育机构纷纷主动与举办院校联系,参与技能大赛的举办。行业单位可以亲临比赛现场,选拔自己需要的最优秀的技术能手。

五、结语

高职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不仅是为学生的技能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知识的相互交流学习,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学生专业技能知识掌握的有效证明,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充实和提高。通过不同层次的技能大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可以有力的推动教学改革,夯实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与园深度合作,最终满足社会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岩.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5(05).

[2]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09):36~37.

[3]朱方鸣.高职院校实施“访问工程师”制度的意义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14):60~61.

[4]许宁.全国化工技能大赛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6):43~44.

幼儿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课程综合改革;效果评价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护理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较多,但课时相对较少,比起《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这些大课,许多护生思想上不够重视;再加上儿科护士风险大、护患关系紧张,工作辛苦且收入相对较少,许多护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导致护生对《儿科护理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降低,教学效果较差。因此我们对《儿科护理学》从理论授课到实践教学进行了课程综合改革,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校护理学院2016级护理学专业2个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个班护生47人为试验组。另外1个班护生46人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在生源、年龄、性别、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授课:1次实训在实训室进行,流程为护生预习-观看视频-教师示教-护生练习;2次见习在医院进行,由教师带领护生在床旁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然后讲解具体护理措施。试验组进行综合课程改革:理论教学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整合课程,和《内科护理学》授课教师商讨部分重复内容进行调整;二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实训教学,流程为护生预习-护生自己准备用物-护生演示-护生指正-教师总结-教师示教-观看视频-护生练习;二是见习教学,即先去幼儿园见习,了解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练习和儿童沟通技巧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再去临床见习,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TBL教学模式,首先将学生分为7-8人一组,各小组针对一个病人进行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护理诊断及制定出护理措施,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由带教老师总结点评[1]。考核评价方式改革:采用“理论考试50%+平时成绩10%+综合技能考核40%”模式。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等。综合技能考核包括个人操作考核10%,社区幼儿园健康教育10%,小组病例汇报10%,临床见习护理病例书写10%四部分。

1.3评价指标

课程结束后,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指标对改革效果进行评价。以理论考试(满分100分)、病例分析(满分100分)和实践技能考核(满分100分,包括沟通能力40%,技能操作能力60%)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对试验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作为主观评价指标,集中无记名填写并当场收回,全部有效,回收率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生《儿科护理学》考核成绩比较

病例分析成绩、沟通能力、技能操作考核成绩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试验组护生对课程改革效果的评价

绝大部分护生认为本次课程综合改革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希望继续开展。

3讨论

幼儿实训总结范文7

一、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狭义上,它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围绕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一系列专业课程的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见习、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并且两者之间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实现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广义上,实践教学体系是指由一定的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管理、以及一定的教学设施或条件综合形成的一个整体。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合作,以实现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的目标。

二、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实施不到位

在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其虽然设置了整体的教学计划,并且对其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课时量都做出了具体的安排,但是在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实施不到位的现象,具体表现在:1.在一些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上还是能够得到比较完善的实施的,但是在涉及儿童心理发展、学前教育原理、幼儿教育活动指导等内容的教学实施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教学模式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灌输式的教学,缺乏实践性的教学。2.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缺少如保育类一类课程的安排,而关于保育的实践教学是几乎没有。3.实践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化,教师在其教学中占主导性的地位,主要是由教师来示范指导学生,而学生自主进行组织策划各类幼儿活动的实践却少之又少。

(二)实践教学条件不充分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的条件上,专科院校还不够完善。第一,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对于条件稍微好点的专科院校来说,在训练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训室的建设上,还是能够满足学生们的实训需求的,如基本的手工室、书法室、琴房、舞蹈实训室都是有的。而可供更进一步的技能训练的实训室或者功能室大部分的专科院校内是缺乏的,如涉及游戏指导技能、环境创设技能、婴幼儿照护技能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的实训室。实训室的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第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不够强。专科院校的很多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从大学刚毕业后就进入了工作阶段,他们对幼儿园的具体实践活动还不够了解,再加上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几乎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缺乏一定的幼儿教学经验,因而在其教学中,很多只局限于纸上谈兵,其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第三,实践教学的时间太短。在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只为技能类的学科安排了平时的技能训练外,其他的学科除了在课上的学习,其他时间几乎没有要求,这是不能够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

(三)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

专科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是将其实践教学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很少去关注学生有没有吸收进去,缺乏对实践的教学管理,而且学校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实践的管理是实践实施的保障,是强化实施过程效果的必要环节。但是在很多专科院校中就缺乏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对实践教学过程实施监控,最终造成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一直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因此专科院校要十分重视对实践的教学管理。

(四)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在评价标准上不够规范化和全面化。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评定的时候,教师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去评价学生,没有统一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依据。第二,在评价方式和主体上不够多样化。学生的实践成绩一般就是运用百分制的评价方式,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其进行打分,及格就能获得学分。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成绩也只是由学校单方面地进行打分,学生只需要将实习体会记录在表格而上就算完成实习任务了,而这些都只是流于形式的表面功夫。第三,实践评价只是重结果轻过程。对学生的实践情况学校只是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而往往会忽略掉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情况或者是存在的问题,这种缺乏过程性的评价体系是不当的。

三、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出专门针对幼儿学习和成长进行教学服务的人才设置的一门应用型的专业。在《课标》中,对三年制的专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采用学分制的方式,规定最低必须修满40个学分,最低总学分为60分,两者都不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根据最低60个总学分来计算,总课时量为1080个。根据这些课时量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理论知识上,还应该包括一定的实践课程,这也正是《课标》所规定的。但是在二者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大多专科院校还没有能够做到协调,实践教学是普遍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重新安排其课程,在比例上以及在教学目标上,都要突出实践教学,从而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要想全面地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设施齐全并且功能完备的实训室,并且包括室内和室外的。在实训室建立之前,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和分析学前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从而为学生确定一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类课程实践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学生薄弱的实践环节的实训室的建设,如幼儿园教育活动模拟室、幼儿行为观察或游戏室等,从而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实践条件,促进学生多方面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校外实训室的建设上,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见习和实习机会,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特色的同时,要体现多样化的特征,从而建设出具有特色校外实践基地。从而形成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首先,将实践教学管理的要求写进教学制度里面,如学生见习、实习制度、活动记录手册等,并且要求全体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公共执行,从而以此作为依据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促进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其次,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指导,这是实践教学活动高效进行的保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可以派专人全程监督和检查实践教学过程,在课程结束之后,将检查的情况如实反映给教学老师,从而让教师对自己的实践教学中做的到位的地方以及不足之处都有清楚的了解,从而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加以改进。第三,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见习、实习的反馈机制。学校要对学生在校内实训以及校外见习、实习的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总结和反馈。在毕业生参加幼儿园的工作后,也要对他们进行走访,收集毕业生的教学情况并且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这将会成为学校将来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四)建立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幼儿实训总结范文8

当下幼儿园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工作中存在新园长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限、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以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项目为例,从新任园长自身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建设三方面提出一套适合西安市学前教育发展需要、满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符合《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的培训经验,最终实现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关键词:

新任园长;园长培训;对策

自《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出台以来,幼儿园园长专业化问题成为幼教领域讨论的热点。该标准对制订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全面推进《标准》的落实,认真审视新任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对西安市2015年连续两期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进行调查,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培训的对策建议。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为全面了解园长参加培训的意愿及需求,获取较为可靠的数据,本研究依托陕西省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平台,对2015年7月参训的西安市某区幼儿园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的102名园长和2015年12月参训的西安市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班62名园长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4份,实际回收162份,其中有效问卷160份,问卷有效率97.5%。在接受调查的园长中,男女园长比例是1:16;在任职年限上,1-2年的占参训人数的59%;3-4年的占参训人数的23%;有近20%的在接受任职资格培训时是拟任园长。大专及以下学历园长占总数的35.7%;本科学历园长占总数的62.2%;硕士及以上学历仅占总数的4%;专业技术职称方面,具有幼儿园二级职称的园长占总数的8%;具有幼儿园一级园长的占31.6%;具有幼儿园高级园长的占12.2%;无职称的占47.9%。所学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占72.4%,19.3%园长所学专业为非学前教育专业;8.2%的园长所学专业是非师范类。说明新任幼儿园园长的学历水平中等,近半数园长没有评定职称。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是基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要求的五项基本理念、六项专业职业导向及《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工作水平评估标准体系》根据项目分析编制而成。问卷内容包括幼儿园园长基本情况、培训评价、培训需求调查等内容。为了弥补问卷调查法的局限,研究者还访谈了10位参训园长。最终调查数据采用EXCEL2010和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目前,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作为国家指令性的政策规定,已经成为新任或拟任园长必备的“持证上岗”培训项目。根据本次调查的西安市两期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培训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满意度降次排序为项目管理团队服务态度与质量(83.9%)、主讲和指导教师水平(82.3%)、研修方式方法(72.6%)、培训课程体系建设(70.9%)。说明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研修方式方法、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改善。

(一)新园长自身专业发展能力有限

1.新园长处于角色冲突阶段

新任园长在任职初期,必然要面临从普通教师到管理者的角色冲突问题。“社会心理学认为角色学习是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方法,即通过观念的培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等提高角色技能[1]。”因此,以参加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形式进行的角色学习是帮助新任园长解决角色冲突、缓解职业困惑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的任职资格培训在目标设置上,仍以满足园长们短期内“持证上岗”需求为主,忽视了这一阶段园长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即最大限度的降低角色冲突,实现角色转换。

2.新园长职业认同感较低

职业认同感是一个管理心理学概念,用来描述当工作环境发生变化或是自己从事的职业或研究领域受到威胁时,产生的不稳定、不安全感觉。在一项关于新任园长职业认同情况的调查中,80%的新任园长承认自己在成为园长后,面临了更多困难;64.7%的新任园长认为园长的实际工作与任职前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42.4%的新任园长认为自己现在工作的幼儿园并不理想;63.5%的新任园长感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认为工作难度日益增大。以上调查显示,新任园长整体的职业认同感偏低。

3.新园长缺少教育管理经验

在调查担任园长方式问题上,48.9%是通过授权方式担任;28.5%通过竞聘方式产生;民主选举产生仅占6%;其他方式产生占16%。说明多数园长不是通过民主方式产生,75%的新园长在任园长职位以前没有担任过副园长、保教主任等领导职务,也没有教育管理学习的相关经历,这样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任园长职业困惑,一旦走上管理岗位,其管理能力往往力不从心。这也暴露出目前幼儿园园长的选拔和资格准入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培训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陕西省规定:“对所有新任和拟任校长(园长)进行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培训,主要内容涉及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以“应知”、“应会”为重点,采用“学前教育科学模块、学前教育领导与管理科学模块、文化学模块”综合的培训模式。”[2]目前,无论是民办还是公办幼儿园园长都对参加任职资格培训的热情颇高。但是,在培训师资、培训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师资队伍缺乏管理

师资队伍是培训的核心,建设一支合格的培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自2011年教育部公布“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库以来,一些“国培计划”、“省市”优秀专家成为培训市场中的稀缺资源,与此同时,培训师资队伍出现了以下问题。一方面,优秀专家为了完成不同层次项目的讲授任务,疲于应对而无暇顾及不同层次的专业发展差异,造成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没有邀请到优秀专家的培训机构为完成既定的培训计划,只能降低标准聘请一般的培训教师,在培训中临时更换培训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培训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统筹培训专家资源,进一步规范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结构是培训管理部门亟待研究的问题。

2.培训模式缺乏融合

目前,任职资格培训主要采用集中培训与研讨、返岗实践研修、汇报交流三类培训模式。在一项“根据需求程度选择培训形式”的问题中,调查结果按照降次依次排序为幼儿园现场观摩(3.35)、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3.28)、专家讲座课程进修学习(2.92)、返岗实践研修(3.09)。这说明,类似“幼儿园现场观摩”、“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返岗实践研修”一类的实践培训模式,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把学习放到具体的、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使新任园长形成较为积极的职业形象认知,成为更受参训园长们欢迎的培训形式。但是,任何培训模式都不能称之为最好的培训模式,每一种培训模式都既有优势,又有其局限性,上述各种模式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支撑。

3.培训课程设置缺少标准

目前,各级各类培训机构对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主要是参照《全国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职责和岗位要求(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及《陕西省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中有关任职培训提出的专业要求设置的。西安市某期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班集中培训与研讨的课程安排情况。从培训内容涉及的领域看,主要包括教育领域、管理领域、领导领域课程共19个专题。由于缺少权威性的培训课程标准,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整合。

(三)培训制度不完善

1.园长资格制度不完善完整的园长资格制度应该包括园长资格考试制度、园长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其中最核心的是园长资格证书制度,是园长专业化的基本特征,也是园长专业化的必要条件。但是,目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就园长资格证书制度提出明确要求,园长不是都在考取了园长资格证后才能上岗,特别是在一些民办幼儿园,园长“无证上岗”或者明知需要考证而不去参加培训考试的现象依然存在。

2.培训研究制度滞后

深入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园长培训活动提供指导和支持。随着《标准》的贯彻与落实,大批“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先后实施。但是,与园长培训的实际需求相比,培训研究、培训课程的资源开发明显不足。笔者以“园长任职培训”为主题,检索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学位论文库,发现有关园长培训的研究论文不足20篇。尽管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可以为园长培训研究提供借鉴,但是,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盾没有很好解决之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本身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可供园长培训借鉴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

3.实践实训基地缺少遴选办法

陕西省要求“园长培训课程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文化拓展课程不少于20%[2]。”这说明实践性课程已经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那么,实践实训基地的遴选工作必然对最终的培训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参加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园长多数是新任或拟任园长,主要缺少的是实践管理经验,所选的实践实训基地要以能够提供交流、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学校管理现场诊断的优秀幼儿园为基本条件,使园长们能够在类似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启发。目前,陕西省只出台了《中小学教师部级、省级培训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还没有对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的实践实训基地出台相关的遴选或管理办法,也没有明确已经授予实践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培训机构都是根据培训课程设置情况自行确定的,存在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等问题。

三、建议与策略

基于新任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的问题,对调查结果从新任园长专业发展、培训组织管理、培训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以此梳理出改进培训效果的措施。

(一)新任园长专业发展方面

1.实现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因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1]”《标准》对园长的60项专业要求主要是针对园长的不同职业角色提出的。虽然学前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存在很多不同,但幼儿园园长与中小学校长一样应该集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种角色于一身。新任园长必须明确这三重基本的角色定位,在掌握园长职业的地位、性质及其职能基础上,完成角色转换。如果将所选样本的培训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即领导力课程、管理课程、教育课程,对应非常、比较、基本、不四个层次,以4、3、2、1进行计分。根据重要性程度,降序排列为“领导课程”(3.68)、“管理课程”(3.29)、“教育课程”(3.13)。根据平均分,三类课程的得分都在3分以上,说明园长们认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

2.明确专业自我

借鉴美国学者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1994年提出的包括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未来前景等六个方面在内的教师专业自我概念[3],以明确幼儿园园长的专业自我,实现角色转换。园长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象———对“作为一个园长我是谁”的认识,即园长对自我在领导过程中形象的认识;自我尊重———园长对自我在工作中的专业行为被接纳和自我价值被认可;工作动机———园长进行职业选择并长期坚守岗位的动力;工作满意度———园长对自身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园长对自身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园长对幼儿职业生涯工作境况和未来发展的期望。诚然,新任园长不可能仅仅通过短时间内的任职资格培训,完成上述的专业自我过程,但是,这提示我们,在帮助园长学习专业标准中模式化、程序化的专业要求的同时,更应关注新任幼儿园园长的心理成长以及专业精神的发展,这对于新任园长明确专业自我,实现职业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3.学习教育管理课程

对于很多幼儿园园长来说,能够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管理者和领导者证明了园长在担任教师时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新任园长在教师阶段积累的专业能力仅适用于“教学领域”,而担任园长后急需的“管理知识”和“领导知识”却知之甚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强烈的知识重构意识,才能实现从“教学专业”向“管理专业”、“领导专业”的转换。针对这一现状,在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开设一个无门槛的任职资格培训,让一部分有志于从事幼儿园管理的教师提前学习部分教育管理课程,不是为拟任园长提供“上岗证”,而是让他们明白园长的岗位职责,帮助他们在“教育者”与“管理者”和“领导者”身份上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

(二)培训组织管理方面

1.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来组建复合型园长培训的师资队伍。其中,专职师资主要负责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兼职师资主要负责课程讲授。目前,培训师资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方高校或教科所中对教育理论和学校管理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二是熟悉国家教育政策及发展战略以及地方教育发展现状的教育行政官员;三是具备先进办学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优秀幼儿园园长。最后,在培训市场上还活跃着一批已经从专业技术岗位上退休,但仍然有能力从事培训服务的专家教授,他们以个人身份进入培训市场,作为培训师资的有益补充,为培训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师资队伍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不同类别课程的讲授任务,又可以有计划地对培训专家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有效调控。

2.多元融合培训模式

目前,园长培训已经形成的几种相对固定的培训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其中,安排专题讲座课程,可以使培训机构根据参训学员的共性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是师范院校、教师进修学校等培训机构开展全员培训时经常采用的一种培训形式;现场观摩则是以优质幼儿园为基地,为参训园长提供生动的管理实践教学;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可以就幼儿园教育与管理方面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工作坊是一种专业引领和专业分享平台,一般是以一名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教育专家为核心,引导参训园长共同探讨某个话题,这种开放式的学习交流形式,立体化地实现了对新任园长的专业发展路径导引;在影子培训中,把参培园长放到真实的幼儿园管理场域中,通过细心观察专家园长的日常领导和管理行为,使新任园长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办园思想、理念、制度、方法等方面的间接经验。因此,采用以专题讲座为主,以现场观摩、主题论坛与经验交流、工作坊、影子培训等实践模式融合为辅助的方式开展培训,更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培训的针对为辅助性和实效性。

3.制定培训课程指导方案

任职资格培训的培训对象是幼儿园新任园长或拟任园长,培训目标是为帮助园长树立正确、科学的办园思想,培养履行职责必备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近年来,随着民办幼儿园急剧增长,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需求逐渐加大。尽快制定幼儿园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课程指导方案以及课程标准,是摆在教育主管部门及各培训机构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任务。力图通过规范化的、系统化的课程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使参训园长达到:形成正确的幼儿园管理工作的理解与认识;具备相应的幼儿园管理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的幼儿园管理方法;具备幼儿园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相应的管理策略;具备反思教育与管理实践能力,认真总结办园思想和管理经验,有效促进幼儿园的发展。

(三)培训制度建设方面

1.出台规范性培训制度

《标准》的实施意见部分指出:“幼儿园园长培训机构要根据园长专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完善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和方法[4]”。目前,结合西安市园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的实际现状,应从培训课时、培训师资、考核评价等方面明确有关园长任职资格培训的规范性要求,初步构建起省、市、县三级三类培训体系,实现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一体化的园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园长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形成新任园长资格培训的规范市场。

2.建立培训研究制度

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要做好训前的培训需求分析和训后培训效果跟踪调查工作,与参训园长共同确定培训方案,在当下的培训格局中,应尽快成立中小学校长(园长)培训研究机构,以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为基础,就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各阶段的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园长的培训需求,实现以研促训,研训一体化。

3.建立实训实践基地库

尽快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共同遴选实训实践基地库。其中,“教育主管部门负责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企事业文化单位作为文化拓展培训实践基地;培训机构负责遴选出一批优秀中小学和幼儿园作为实训实践基地[5]。”基地遴选时要注意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的选择实训基地。首先,所选企事业单位必须特色鲜明,在管理模式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其次,所选学校在文化建设、团队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有一定的经验,具有展示、借鉴和示范性。再次,所选园长自身参与过中小学、幼儿园园长返岗实践研修或影子培训等实践培训活动,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熟悉实践培训流程。最后,教育管理部门对所选实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基地开展实训的情况,进行绩效考核,给予表彰或批评。

作者:杨帆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洁,李爱华.促进新任校长的角色转换———对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目标的再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8):31.

[2]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工作的意见[EB/OL].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