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例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作为启蒙教育,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二胎政策实施,人们对于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要求也从数量转变为质量。职前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是保障幼儿园教师素质,促进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幼儿园教师人才培养体系,办好师范专业是新形势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然而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和重基础、厚学识的师范院校培养模式不尽相同,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因为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规律认识不到位,盲目追求技能发展,忽视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在培养准幼儿园教师的路上变得力不从心。

一、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之困

高职院校在培养准幼儿园教师的过程中,往往面临一系列的现实困惑和难题。1.目标之困。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理应与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培养模式大不相同。但是较多的高职院校在不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往往照抄照搬传统本科大学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重视专业而轻视教学,使得职前的课程设置与职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脱节。2.师资之困。教师专业性不强,师资不足。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来自于企业和行业,拥有娴熟的实践技能和实践经验,但是教育教学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理论基础较弱,且绝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师教育类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更缺少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3.管理之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高考和自主招生相结合。和大学本科、师范类院校相比生源质量相对较差,高职院校中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基于好就业的角度,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处于自身发展的考虑,高职院校往往采用大班教学,无法大规模的进行实习实训,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对学生见习、实习以及研习等实践活动重视度不足,甚至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实践教育活动落实度较低,由此产生了教与学的恶性循环。4.发展之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断裂,学生的发展平台缺失。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都相互独立,教师的职前培养大多是由教育部门负责,而之后培训则是事业单位或培训机构所负责,完全形成两端分裂的模式,对教师培养的整体性、连贯性以及系统性产生严重影响。随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和扩招,不少高职院校承担了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院校特色和新时代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积极探索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着力点,突破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困境。

二、培养体系立于一体

高职院校立足于“高”,着眼于幼儿园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幼儿园教师职前的培养和职后的培训站位要高,不能以市场学历教育为导向人为的割裂职前职后的自然联结关系。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入岗”的优势资源,面向地方经济开展培训,让职后教育“反哺”学历教育。1.职前和职后应该相互关照。在职前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中,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鼓励园所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室搭建、科研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其次高职院校要主动跟踪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了解园所对人才培养需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为需要继续教育的园所和个人提供精准的职后培训服务,促进园校的合作共赢。2.职前和职后应该要一致。首先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目标要一致,以幼儿园教师终身发展为终极目标,考虑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职前的培养是为幼儿园教师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职后的培养是为了提升幼儿园教师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其次职前与职后的课程设置应该要一致。既要考虑幼儿园教师职前专业知识的结构性与逻辑性,又要考虑在职教育的连贯性与系统性,从总体上架构职前职后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规划实施课程教学。

三、培养目标立于专业

高职院校立足于“职”,准确定位培养目标,着眼于准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不应该定向指向幼儿园教师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更应该关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立德树人,加强幼儿园教师职前的师德培养,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准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任务和应有的坚守。忠诚事业,造就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情怀,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认同的重要手段。专注专业,凸显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素养,是决定幼儿园教师培养路径的关键步骤,也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的应是有坚定的专业信念,规范的专业行为,深厚的教育情怀的专业人员。同时幼儿园教师职前的培养,不应该只流于高就业率的假象,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应该培养学生能运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解决真实工作情境中的问题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职业所面临的是纷繁复杂的一日生活,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幼儿园教师也是自我学习者,是研究者,是教育的实践者。

四、培养过程立于实践

高职院校立足于“变”,着眼于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实践成效。《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分段设定目标,确保实践成效。”高职的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应构建完善的全实践课程体系,从理念、内容、时间、空间上全面整合,校内依托实践课程,校外对接园所岗位,有效对接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全过程。在理念上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内容上整合“保”与“教”的核心工作,时间上全面贯通学生入学到上岗,空间上校内外场所与园所全方位扩展。在校内,课程从内容的选择到教学实施方式都应具有明显的“实践”转向:内容上不应再拘泥于刻板的知识体系和模块,而按照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的现实需求安排实用的技能性内容。在校外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以此为准幼儿园教师提供舞台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知识、技能、道德掌握的“广度、高度”;同时还应将校外实践作为幼儿教师考核的重要条件,以提高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的适切性与精准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是达成实践成效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通过内部激励,在人事、分配上下功夫,建成一支年龄恰当、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循序渐进的分批培训,积极为本校老师的教师教育创造条件,帮助本校教师既能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技巧,又能精通所教专业课程所需的实践技能。同时,也要通过外部带动,吸引合作园所中的优秀园长、幼儿教师到学校任教,共享教师成长的实践经验。

五、培养成果立于未来

高职院校立足于“通”,着眼于准幼儿园教师动态发展的职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因此要突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之困,应“通”才能不痛。一“通”,通高校与地方,要建立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幼儿园教师需求和把脉专业走向;院校落实幼儿园教师培养,定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幼儿园夯实实践教学成果,呈现学前专业的前进方向。二“通”,通现在与未来,要给与幼儿园教师能胜任未来工作的本领和信心。要激发未来的准幼儿园教师们产生自我发展的需求,逐步走出当前被动专业发展的“泛职业”局面,而是掌握逐步提高专业水平获得未来自我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为幼儿园教师树立相信自己、改变自己的信心,能使准幼儿园教师们时刻保持知识结构的鲜活度,使自己保持在终身学习的动力之下,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综上所述,解“目标”之困,唯专业化不能破,解“管理”之困,唯一体化不能破,解“发展”之困,唯实践不能破。要改变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与为难,应落实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举措,打破职前职后的界限,优势互补;应在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工作中树立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扎实前行;应建立上下结合、内外合作的实践网络,有效实用;应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坚定不移的走向终身学习的教师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军,管钰嫦.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现状及其改革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9(08):81-84.

[2]辛宪军,陈蓓.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突破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6):49-54.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文2

1.乡镇中心幼儿园缺乏专任教师,师资薄弱。

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多设在小学,没有固定的办园场所,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是小学附属的“幼儿班”。幼儿园没有教师编制,所以教师多数是小学教师转岗或外聘教师,几乎每年都要交换教师或有教师转行。由于不是幼儿园正式在编教师,所以积极性较差,责任心不强,部分幼儿园也不愿在教师培训上进行投入,担心有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之后教师就会跳槽。教师的频繁流动,经常换岗,也给乡镇幼儿园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持续发展。教师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广大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幼儿接受不到优质的学前教育,甚至享受不到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这有悖于我国当前强调的教育均衡与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2.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不规范,难留人才。

虽然现阶段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现阶段条件限制,大部分乡镇幼儿园虽然是国办园,但办园极其不规范,幼儿园没有独立建制,大部分幼儿园仍然是小学附属的“幼儿班”。调查显示,有一部分受过专业学前教育的教师由于基层幼儿园条件差、幼儿多、教师少,所以工作繁重,难以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乡镇中心幼儿园又很难招到新的专任教师。由于大城市幼儿园教师有巨大缺口,每年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专任教师大部分都流向了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其次选择二、三线城市,最差选择在县级幼儿园,乡镇幼儿园则是无人问津。由于招不到新任教师,得不到“新鲜血液”补充,也就不可能将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根植到乡镇幼儿园,同时也丧失了与外界接触、吸收新理念的机会。

3.教师没有提升渠道,缺乏工作热情。

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学历层次低,专业化程度不高,而乡镇幼儿园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提升幼儿教师个人专业化的程度,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但是,对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面临重重困难:首先是经费短缺。目前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只能保证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和办公经费,外聘教师及雇佣的勤杂人员需幼儿园自筹。很多地方根本没有继续教育的经费,能得到的财政专项经费支持则更少。资金问题已经成为限制乡镇中心幼儿园发展的短板。其次,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工作。2008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既没有幼教专门管理机构也没有幼教管理的专职人员,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处于无人管理的“真空状态”。教师培训处于无人管理,无人组织的无序局面。

二、幼师生“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内涵及培训思路

顶岗实习是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学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河北师范大学开创了“顶岗实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主题是强化师范类学生的从教技能,同时为河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引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以期促进河北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幼儿师范学院毕业学生现在的实习模式大多采用“基地式实习”,由幼儿师范院校教师统一带队,在同一时间将学生分配到实习点实习。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强,便于组织和管理。但是随着扩招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出现了现有的实习岗位与不断增长的实习生数量不相符合,僧多粥少达不到实习目的情况。“十二五”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众多高校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教育信息化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幼师生“顶岗支教模式”的基本内涵

幼儿师范院校毕业生“顶岗支教模式”是在大专学生完成两年半的在校学习,系统掌握了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及专业课知识后,通过学生报名,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对学生进行岗前业务知识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队到乡镇中心幼儿园进行为期半年的支教活动。学生在实习期间要按照所在幼儿园对在岗教师的规定要求履行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置换回部分乡镇幼儿园的教师进行为期3~4个月的培训。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幼儿师范毕业生真实的参与到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又为乡镇幼儿教育的发展培养、保留优秀师资,同时又有利于乡镇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幼师生和一线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顶岗支教模式”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实现双赢。离开了双方的参与,“顶岗支教,置换培训”工作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对于双方而言,这一模式可以在短期内提升自己教学水平,进一步适应幼儿园教学工作,促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

(二)“顶实习支教”置换幼儿教师的培训思路

受到各地区经济条件、教学安排和实际情况的限制,“顶岗支教”置换教师培训模式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造出既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又可以使广大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受益的新模式,才能不断促进基层幼儿园的发展。

1.分散实习改为集中实习,教师带队送教下乡。

幼儿师范院校学生的实习工作不可能完全替代幼儿园的全部工作,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应在幼儿园主班教师的引领下逐渐熟悉和摸索教学过程。因此,组织学生实习只可以将部分幼儿教师置换到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学习,剩下的部分教师一方面要完成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带队的幼儿师范院校的教师将本园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现场指导。学生实习活动顶替了部分幼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但是他们也必须完成听课、评课、见习等实习任务,以及帮助幼儿园进行环境布置,制作教具,在规范化办园等方面进行见习。带队教师肩负双重使命:既要管理好、指导好所带学生,又要帮助所在乡镇幼儿园教师在业务水平、规范化教学方面进行指导提升,进而带动所在乡镇幼儿园的发展。

2.置换教师改为集中培训,加强专业与理论修养。

幼儿师范院校将学生顶岗置换出的教师集中到院校进行集中封闭培训,学员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各种公共资源和图书馆、琴房、实训室等专业设施。还可以聘请教育专家和一线优秀幼儿教师对这部分教师进行理论培训,系统讲授教育学、心理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乡镇幼儿教师的理论修养。学科专题培训将作为培训的重点,提高学员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尽快弥补乡镇幼儿园教师在教育理论上的“短板”。

3.实习培训成果由不了了之改为跟踪指导。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文3

1.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待遇低、身份不明确、工作环境差

河北省农村幼儿园公立的少之又少,绝大多数都是私立幼儿园,入园孩子交费极低,在维持基本运营的基础上,对于教师工资的发放并不按时、按量,很多农村幼儿园存在教师工资缓发、扣发的情况,五险一金的基本职工福利待遇保障更是无从谈起。因为上世纪50年代末实行的户籍制度,使我国人为的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的特殊社会体系。在城市与农村特殊的二元结构体系下,教育也在这两个地方形成了极大的落差。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学前教育相对城市被无形的边缘化,而从事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更是处于河北省教育事业的最边缘。职业地位的低下,使农村幼儿教师身份处于模糊地带,虽然有着教师的专业资格证书,却丧失了应有的社会身份。河北省绝大的多数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简陋,民房、仓库等改建而成的“幼儿园”比比皆是;教学设备、书籍少之又少,大型幼儿益智设备更是奇缺;因为经济发展的制约,这些农村幼儿园教学信息闭塞,根本起不到学前教育应有的作用;教师宿舍简陋,很多路途较远的教师晚上只能凑合住在幼儿上课的教室里。

2.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入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缺失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通过学前教育可以为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潜移默化的树立幼儿的世界观、人生观,而这些都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教育得以实现。从事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有不到总数的10%,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占20%左右,剩下的所谓“教师”很多都是一些农村闲散人员,她们都没有相关教师资格证书,对幼儿抚育、教育知识仅凭经验。教师水平有限的同时,教师素质相对低下,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河北省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幼儿园对于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理论层次,个别重视入职培训的幼儿园会在教师入职前组织教师学习一周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相关课程,学习后组织考试,但考试也大多流于形式。河北省农村幼儿园基本没有针对教师的入职前培训,因为教师学历普遍较低,甚至有些幼儿园园长仅有小学或初中学历,对于入职培训从未听说过。个别农村幼儿园存在所谓的入职前培训也仅停留在口头告知几条幼儿园自创的“教师须知”而已。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在这一重要环节明显缺失。在河北省经济发达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很少每年定期开展。有后续继续教育的幼儿园,一方面参加的培训的教师一般人数有限,不能实现全体教工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形式单一,除了听主管单位领导讲座、高校专业教师讲座,就是单纯学习统一下发的资料,理论说教居多,实践操作少之又少,针对开办特色幼儿园的教师继续培训内容几乎没有。这些现状都与现代农村学前教育教学理念脱节。

3.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缺乏职业自豪感、幸福感,教师流失情况严重

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相对工作时间长、责任大、但工资待遇低,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更是如此。工作上“身心俱疲”,工资待遇少的可怜,在物价飞涨的今天让农村幼儿教师深深的感受到“同工不同酬”一词的含义。职业地位低下、工资待遇低下,农村幼儿教师无形中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在一成不变的超负荷工作重压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被不停的消磨,应该树立在农村幼儿教师心中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河北省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因为重中现状的存在而变得极其不稳定,偶有学历稍高一些的教师在任教一个学期后得因为各种原因离职。工作环境简陋,工资不能按时发放的农村幼儿园同一班级每月都会更换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抱有职业理想的学前教育毕业生在入职农村幼儿园后纷纷转行,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难以提高。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1.探索多元投资模式改善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师境遇

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资。我们要从根本改变单纯依靠政府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思想。政府经费有限,政府的投入可以用于农村幼儿教师工资的补贴,有效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相关劳动福利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统筹等,彻底使工作在农村教育边缘的幼儿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对于公立农村幼儿园没有正式编制的教师落实聘任制度,根据工作业绩评定职称,私立农村幼儿园也要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保证教师工资境遇,使教师辛苦工作的同时逐步提升自我认同感和社会地位。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虽然不是名列全国前茅,但是也有很多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可以牵头这些成功企业、成功个人,单独大企业投资,或者多个小企业联合投资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环境。我们可以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直接接受企业投资,也可以利用企业废弃场所改建、扩建现有幼儿园环境。多渠道、多形式的合办农村幼儿园是有效改善当前河北省农村幼儿园办学环境的途径。鼓励发展河北省经济发达城市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结成“手拉手”幼儿园,有效形成城乡对口支援、对流的长效机制。城市幼儿园的教学教具、图书可以在使用之后无偿赠与农村幼儿园。城市幼儿园教师可以轮岗志愿帮扶农村幼儿园,城市幼儿园教师帮扶时间长则一个学期短则一个月,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手把手的教给农村幼儿园教师,这是单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给农村幼儿园教师随时注入新鲜血液。

2.重视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入职培训与职业个性化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幼儿教师入职培训相比其他行业入职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面对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幼小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幼儿教师的引领去刻画自己的未来。河北农村幼儿园大多录用的是刚刚毕业于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在实习期间也没有去过幼儿园,不仅缺乏幼教专业理论,更没有幼教工作经验。为了工作一个单纯的艺术类毕业生一夜之间转化为幼儿教师,如果没有入职前培训将是多么可怕。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应重视教师入职前培训,在教师上岗之前要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入职培训,首先要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综合课程理论考试,尤其针对艺术专业入职教师更要加大理论课程学习的力度;其次对刚入职教师假定多命题课程,让其自行设计教案、使用教具、编排课程,经过反复多次试讲才能正式上岗。新任幼儿教师试用期不能过短,一周或一个月都是极不可取的,幼儿教师是极富耐心与责任心的工作,建议在一年的试用期里考察新任幼儿教师真正的教学水平。

建立科学、有效的入职后继续教育制度是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没有任何一种工作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工作更是如此。农村幼儿教师本身处于各种知识匮乏、信息闭塞的落后地区,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逐步改善农村幼儿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首先要增加参与继续教育教师的名额,继续教育不是针对某个老师开展的,而是针对所有在职、在岗的所有农村幼儿教师;将继续教育作为一项普及工作开展,使农村幼儿教师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将参与继续教育培训纳入工资绩效考核标准,培训后不能流于形式,要以笔试或实践教学的方式考察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其次农村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不能只停留理论层面或是被动接受上级下达的任务。我们要提倡聘请城市幼儿园专家讲座与到城市幼儿园互动学习的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让农村幼儿教师多参与教师技能训练、音乐、舞蹈、手工制作训练等,方便日后开展多种形式的针对性教学;有条件的农村幼儿园还可以引进城市幼儿园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学习通过多媒体软件开展教学的工作方法;第三农村幼儿园可以聘请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为外聘教师,长期从事本园教师理论学习方面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河北省有着众多师范类高校,我们鼓励师范生来农村幼儿园进行实习支教。高校首先与农村幼儿园结成帮扶对象,农村幼儿园就是高校师范生实习基地,组织高校高年级学前专业师范生到农村幼儿园开展实习支教活动,在解决农村幼儿园师资不足,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素质的同时,更可以随时开展对农村幼儿教师的理论培训工作。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也通过实践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实战工作能力,对于高校和农村幼儿园来说是双赢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3.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河北省农村学前教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提高河北省农村幼儿教师教学理念,在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的同时更要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师应有的教学观念。幼儿教师不是幼教课程的主体,幼儿才是幼教课程的主体,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例如通过游戏学会自己系扣子,拿筷子,通过游戏互动学会与小朋友如何相处等等。幼儿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农村幼儿教师职业素养。

三、总结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文4

1.1见习内容空洞

见习生回学校后普遍反映,在见习期间主要的工作之一是帮助主班教师抄写教案或工作日志;工作之二是帮助教师进行环境设计中的剪纸制作、折叠、粘贴等,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并一无所获;工作之三是帮助幼儿园进行洗刷桌子和椅子等简单的清洁工作。见习生带着在幼儿园工作就是不停地抄教案、做保洁的印象回到学校,见习不仅没能帮助学生,反而害了学生。

1.2见习制度严重缺失

见习生在见习时会带着学校设计的见习报告走进幼儿园,但是由于见习报告设计脱离企业实际、制度无人监管、见习结果与学生学业和就业完全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和见习生都没能重视和珍惜见习机会。个别带班教师甚至利用学生见习期间满足私欲,让学生从事完全与见习无关的工作,造成人才和时间的浪费。

1.3见习时间短

本校见习为一周时间,幼儿园因企业管理和行业特点,无法在见习之初就让年轻没有经验的见习生直接深入一线工作,而学生刚刚熟悉了工作环境就到了返校的日期。学生普遍反映刚要摸到一点儿门路,见习期却结束了,很遗憾。

2校企合作之中职院校在见习期的建设建议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首先要对见习制度进行整改。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在一定的的职业环境中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是职业人从事自己职业的一种自主自觉的认识。中职学生年龄在16~18周岁,本身就处于青春期,尚未成熟,对角色的理解和就业的前景尚未认知。为了让学生尽快通过职业定向阶段,进入准幼教工作者的学习状态,建议每学期让学生到市级示范幼儿园或优秀的私立幼儿园见习两周时间,请企业安排优秀骨干教师以讲座或演讲的形式,用他们自身的优秀业绩来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向往。见习时要按照见习计划确定每日见习内容,将每个学生分配到班级,由班级的主班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家园合作、幼小衔接等相关职业要求,培养职业意识。

减少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大连市公办幼儿园目前使用的是《探究式B版教材》,涵盖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并将五大领域系统融合,目的是让幼儿在3~6岁发展关键时期,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智力发育、情感发育,都得到合理发展。在校期间学校会安排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理论课课时,但学生往往因为内容枯燥而兴趣索然。甚至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能唱会跳,基本上不用学教育学原理等纯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中职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应该从企业要求出发,将工作内容及时引进到学校课堂里。幼儿园课程课程设计与实践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参照B版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学生利用资料包并进行活动准备。在实训周中,学校要求幼儿园必须安排有专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看课、听课、讲课、评课的时间。教师讲课是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知识的发挥和融合过程,这是形成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在见习时找到自己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漏洞,回到学校课堂才会重视理论知识。

为企业提供财务保障及人才储备每一学期,学校会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配到幼儿园见习两周,势必会给幼儿园的工作和日常管理来带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一线的班主任无疑加重额外负担,因此,幼儿园教师对见习生进行管理时难免出现精力不足或不负责任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为企业支付经费和课时费,确保见习的有效开展。同时,见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还可以作为幼儿园的人才储备,在毕业实习分配时优先选择校企合作期间大力支持并培养见习生的幼儿园,激励幼儿园为学校见习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与企业合作,加强交流在学生见习期间,学校应组织因为见习周而停课的教师集体到幼儿园参观学习,有条件者可以在见习的企业驻点调研。这不仅是发挥对学生的监督作用,也让中职院校的教师深入企业,成为理论性实践者。中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幼儿园教师免费授课,给他们带去最前沿的政策和理论;同时听取幼儿园教师对见习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学校的授课方式和内容,打造适合企业发展的未来幼儿园教师。学校只有和企业经常往来合作,才能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3校企合作之企业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学生想要通过见习积累经验、感悟未来职场的工作内容和氛围,与幼儿园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加强实习指导教育实习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学生熟悉工作内容、掌握工作技能的实践教学方式。幼儿园的主要岗位就是教师和保育员,见习的侧重点不同,内容也不相同。幼儿园应该从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选择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详细系统地为见习学生介绍“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与教师岗位职责”“幼儿园环境概述”“3~6岁幼儿发展指南在园实践效果”“幼儿园与家长、小朋友的沟通技巧”等辅导工作,使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避免学生在见习期间盲目、被动地适应环境。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考核工作考核是学生的动力,也是学生未来学习的方向。考核是否严格规范决定了学生应该学什么内容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只有考核标准与培养目标达成一致,才能保证学生见习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考核时要本着实事求是、严格的原则。尤其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中,要求见习学生必须完整地进行一次活动设计与实践,由指导教师为见习教师打分、评价的标准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具体明确,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活动过程是否思路清晰、时间安排合理,教态是否亲切自然有感染力,等等。

为见习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形象幼儿园指导教师是学生见习期间接触最多的人,也是见习生未来工作的楷模。不仅代表企业的形象,更是行业的标杆。因此,在学生见习周期间,一线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端庄大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念,传递正能量,让实习生心中充满爱,充满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德高为范、技高为师,指导教师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见习的学生,耐心细致地为学生介绍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爱护见习学生对本行业的热情。

4总结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文5

关键词: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学前教育的发展,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其中,提升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质量是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关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关键性举措。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分步普及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的宏图大略。同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正是在这样的改革洪流之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使得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由原来的中专快步向大专层次迈进。招生起点的改变,学历层次的提升,使得幼师高专院校毕业生的专业素养较之前有了一定提高,但仍存在与岗位不能完美匹配的现象,需要各院校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培养途径,创新培养模式。

1幼师高专院校毕业生的“短板”

1.1专业知识割裂,难以自行整合运用

幼师高专类院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由4部分构成:通识性课程、学前教育类专业课程、文化艺术技能类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专业课程是形成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性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必修课如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等五大领域的教学法或综合教法、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园课程、幼儿游戏与指导、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等,专业选修课如家庭教育学、蒙台梭利教学法等。初看来,课程的确十分丰富,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却陷入了难以自行整合专业知识的困境。如心理学中的幼儿心理特点是以卫生学中所学的幼儿生理特点为基础的;教育学中的理念、原则又是植根于卫生学和心理学;教法中的具体教学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中的班级管理方法、幼儿游戏与指导中的环境创设及游戏观察与指导,均植根于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基本理论;各领域的教法、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游戏与指导,又是可以统整在主题活动之下的等等。然而很多学生在浩瀚的专业课学习中,难以提取出其中的联系,割裂地学习这些专业课,出现“学蒙了”“学混了”的现象。自然,在工作岗位中,也难以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1.2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实操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不能完全实现“无缝对接”

所谓“无缝对接”常常用来形容毕业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岗位工作的一种良好状态。那么,幼专院校毕业生能否呈此良好状态呢?在课题《幼教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曾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一线幼儿园园长及教师进行了题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校园合作现状”的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9份。其中一个调查题目为“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否与幼儿园所需要的人才相适应?”仅27.95%的参与调查园长和教师认为“非常适应”,59.39%的园长和教师认为“适应”,另有12.66%认为“勉强适应”或“不适应”。结果还是较为乐观的。但其中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仅1/4的一线园长和教师认为毕业生能达到“非常适应”这种良好的“无缝对接”状态。而另一个调查题目“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哪些问题?”56.33%的园长和教师认为“缺乏教育实践能力”。可见,幼专院校毕业生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3非智力品质有待提升

非智力因素是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不直接参与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往往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品质和智力品质的培养同等重要。然而,幼专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非智力品质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针对问题“您认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存在以下哪些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29位一线园长和教师中,44.1%认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34.93%认为“缺乏与幼儿沟通的技巧”,23.58%认为“缺乏责任意识”,21.83%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而勇于承担责任、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能与幼儿进行良好沟通,能与同事友好相处、通力合作,对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前景发挥着极大的影响作用,甚至超越智力因素的影响。可见,幼专院校毕业生在非智力品质方面还有待提升。

2问题成因剖析

2.1课程设置存在缺陷

课程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钟启泉在《现代课程论》中,给课程下了这样的定义: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种活动类课程观非常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幼专院校学生的培养质量,与课程安排有着紧密联系。

2.1.1相互割裂的专业课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知识体系

在幼专院校的课堂教学中,专业课教师往往各自为战,只在自己所负责的学科领域中授课,增加了学生统整知识的困难。现有的授课模式,导致了心理学教师讲心理特点,教育学教师讲教育原则,五大领域教法课教师分别讲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方法等。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在哪里,如何在工作实践中加以综合运用等,教师们鲜少提及。教师都缺乏统整专业知识的意识,学生更难于自主完成这项任务。

2.1.2理论与实践课安排比例失调

个体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易于被理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幼专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远远没能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分量。以石家庄某幼专类院校为例,学生在一年级时仅有半天下园观摩;二年级时,第二学期有一个月保育员实习;三年级时,第一学期有一个月教养员实习,第二学期为四个月的顶岗实习。这样的实践课程安排效果如何呢?事实是,一年级的半天观摩,由于时间极短且没有明确的观摩任务而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在二年级时甚至不记得一年级曾经去幼儿园做了什么;二年级下学期一个月的保育员实习和三年级上学期一个月的教养员实习,学生往往在第一周熟悉环境,第二周尝试参与各项工作,第三周刚刚渐入佳境,第四周就要离开实习园所了。而三年级下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确实有了较为深刻的实践体验,意识到了自己的欠缺之处,但实习结束后,紧随而至的是毕业,而不是回校根据自身情况继续进行查漏补缺的学习。可见,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在时间安排和比例分配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难于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原因。

2.1.3院校实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近年来,在学前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幼专类院校大幅扩招,形成了一届十几甚至几十个班的超大年级,这给实习指导工作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一个年级几个班,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地点,派两位教师共同指导一个实习点,实习指导工作有实质性效果。如今一个年级上千人,很多学校采用自行联系实习点和学校统筹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导致实习点数量极多、地域极度分散,各实习园所保教质量参差不齐,院校实习指导教师人数远不能满足深入指导实习的需求,而变成了一位教师指导若干个实习点。如此一来,院校指导教师只能在各实习点间奔波,在每个实习园所蜻蜓点水般“关照”一下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入班观察和保教活动设计与组织方法的指导,院校实习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2.2院校专业课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各幼专类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状,即真正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多,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往往是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熟悉了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且教师自己往往是“出校门”(大学毕业)就“进校门”(进幼专院校工作),自身缺乏学前教育的一线实践经验,理论课教学多是照本宣科。

3幼师高专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策略

3.1专业课教学渗透学科整合思想

幼儿园各项保教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的。幼专生必须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近年来,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大赛,在各赛项的设置上就反映了这样的精神与导向。以赛项之一“保教活动分析”为例,给定选手一个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师幼互动视频案例,要求选手分析案例中反映了幼儿怎样的心理发展特点,如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以及个性、社会性发展、学习心理等特点,对教师的保教言行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该赛项就是对选手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教法、游戏、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班级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大赛的重要目的就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质量的提升”。大赛所折射出的学科整合思想在幼专院校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值得借鉴。为帮助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以便在工作实践中整合运用,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应树立相关学科知识整合的教育理念,如在教法课中,既要让学生知晓教学设计方法,还要让学生明了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方法,是以卫生学、心理学、教育学、游戏课程中哪些理论为基础的,如此学生才能做出科学、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若条件允许,甚至可以打破传统授课模式,尝试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共同授课,理论专家与外聘实践专家共同备课,共同授课。不同学科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可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尽可能帮助学生从更加开阔的视角审视所学专业理论。

3.2建立长期、稳定、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

幼专类院校应建立自己长期、稳定、有效的实习指导基地,基地园所长期、稳定,才能在接待实习的过程中反复总结经验、不足,提升指导水平。而“有效”则指,基地园所领导和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在指导实习工作中有着强烈的热情和责任心,能真正配合幼专院校开展有实效性的实习指导工作,而不能如某些接待实习的私立园所般,把实习生当作免费或低价劳力,让实习生做过多低水平甚至无意义的体力劳动,而错过了有价值的保教活动的观摩和组织机会。

3.3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园合作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推动行业龙头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与一大批优质职业院校强强联手、互利共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职业培训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又促进企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并为升级储备人才。为此,幼师高专院校应采用更为有效的合作模式,深化校园合作。那么,幼儿园是否有与幼专院校合作的意愿呢?幼儿园与幼专院校合作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回报”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幼专院校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合作方案,促进双方在合作中取得互惠互利的共赢效果。课题组下发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贵园是否愿意通过校园合作与高职院校共同培养学前教育人才”,89.96%的园长和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可见,校园合作得到了绝大部分幼儿园的鼎力支持。另有一个问题“您希望通过校园合作取得哪些效果?”,86.03%的园长和教师选择了“提升本园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位居各选项榜首。可见,基层幼儿园还是希望通过校园合作,来提升本园的办园质量。这些因素,幼专院校在制定合作方案时应予以考虑。

3.3.1增加学生实习时间,丰富学生实习形式

每个学期,都应安排学生进行时间不等的集中保教见实习,实习任务要明确而具体,依学生所学专业课情况确定,各学期实习任务难易度要形成梯度。除集中见实习,还应创造条件,方便各专业课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带学生下园进行有针对性的短时见实习。如学习“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时,带学生到幼儿园对入园、离园、餐饮、睡眠、如厕等活动进行细致观察;学习“教学活动”时,带学生到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并参与幼儿园教师的教研活动等。若各专业课教师随时带学生下园困难较多,幼专院校还可借助信息技术,与基地幼儿园开展远程实时互动课堂,根据教师教学需要,基地幼儿园将相关保教活动环节进行直播,学生与幼儿园教师可以隔着屏幕进行答疑解惑,沟通交流,这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模拟实践方式。

3.3.2通过校园合作将院校专业课教师打造成双师型教师

在教师培养上,幼专院校也要与用人单位开展多形式合作。如支持专业课教师与基地幼儿园教师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教材编写;要求专业课教师听基地幼儿园教师的课并进行保教活动研讨;邀请幼儿园一线专家、教师听幼专专业课教师的课,并提出建议,帮助其改进教学;定期委派专业课教师到基地幼儿园顶岗等。这些措施既能帮助院校专业课教师增加实践经验,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又能帮助基地幼儿园教师提升理论层次和科研水平,从而帮助基地园达到提高办园水平,提升社会知名度的目的,可谓两全其美。

3.4多渠道开展院校毕业生职后继续教育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文6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建立互动合作机制,首先体现在资源共享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资源优势,不仅能够接触最前沿幼儿教育理念,还具有深厚的教师资源,专家学者汇集,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而幼儿园方面,具有教育教学最真实实践信息,这些信息自然成为课程开发的实践验证依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形成强强联合,为幼儿课程开发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是实习合作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实习场所,并通过实习实践经历,总结学前教育经验感知,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信息支持;幼儿园方面,亟须眉引入新教育理念,强化师资力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给幼儿教学带来多元变化,促生幼儿课程开发新诉求。幼儿园自身掌握课程信息有限,需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提供支援。如幼儿课程实施需要凸显课程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而幼儿生活实践活动正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对幼儿活动非常了解,但理论支撑不够,难以形成课程改革行动。幼儿园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将幼儿生活情境活动传递到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方面负责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这样的课程开发呈现高度契合性。

二、多元结合,强化知识实践整合共融

幼儿园课程有自身特点,在具体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幼儿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和启蒙性,课程内容的生活性和浅显性,课程结构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课程实施的活动性和经验性,课程评价的多元性和人文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实现合作开发幼儿课程,需要针对幼儿课程的具体要求展开。要集合所有积极因素,对幼儿课程进行全面衡量、分析、比对、矫正,形成改革共识。为提升幼儿课程开发维度,掌握更详细幼儿教学实践信息,幼儿园在幼儿入学时,就让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进入幼儿园,开始接触教育教学活动,对幼儿实际需求进行探索,特别是课程实践内容的设置运用,需要校园双方展开多层次调研,从制定教学计划到课程实施效果,从实践活动到理论研究,都需要展开多边设计协商,全面提升双方合作品质,为改革幼儿课程做好铺垫。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园实习过程中,高职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合作,为幼儿实践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环境。在教学设计中,高职教师、实习生与幼儿教师展开多元合作,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还要对幼儿教学过程出现的教学生成进行整合评价,为课程改革提供最有价值参考信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提升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在与幼儿教师的合作探索中,也能够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这都为幼儿课程开发提供便利条件。

三、师生合作,建立新型课程开发团队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文7

摘要:

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是指在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作为供给方的院校与作为需求方的幼儿园都成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共同发挥主体作用。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借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念,自2009年以来,在幼儿园教师教育实践中探索并实施了“校园”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幼儿园等幼教机构在幼儿园教师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幼儿园作为幼儿园教师的需求方,通过“订单班”的建立,开始关注学校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并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全过程,“订单班”成为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的主要载体。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着眼于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不断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模式。自2009年以来,借鉴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念,实施了“校园”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对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的缘起

(一)基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基础就是寻求合作的共赢点,除政策支持外,幼教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可以获得专业指导、技术服务、资源平台支持、行业发展信息动态、人才储备等方面的赢利,高校参与校企合作可以获得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学生企业实习等方面的赢利。“校园”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赢”的理念引领。

(二)基于培养符合国家教师标准的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指出:“开展幼儿园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专业标准》中包含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3个维度,14个领域,每个维度、领域都应是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校园共同发挥主体作用的结果。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明理”,真实的幼儿园实践教学让学生“践理”。“校园”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培养符合《专业标准》要求的幼儿园教师。

(三)基于“校、园”双方实际需要

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外聘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开发、学生实习等教学工作时,针对幼教园所的特点,发挥不同幼教园所的特色,形成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良好校企合作格局。与区域内龙头幼教机构签订订单班,与区域内五星级幼儿园开展专业建设、互聘师资、安排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等。幼教园所结合自身园所规模、师资状况、办园特色、发展需求有计划地与高校进行探索性的校企合作。如提出订单培养计划,由校企共同研发制定订单教学内容;提出师资培训需求,由校企共同研发园本培训项目;提出其他技术支持需求,由校企共同研发给予技术支持等。“校园”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校、园”双方实际内在需求。

二、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的价值追求

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是指在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作为供给方的院校与作为需求方的幼儿园都成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共同发挥主体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以《专业标准》为依据,探索“园校”双主体幼儿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依据企业(幼教园所)办园性质、园所规模、师资情况、园所特色建立疏密有别的校企合作关系,与区域内龙头幼教机构密切绑定关系,与区域内五星级幼儿园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区域内园所办园特色鲜明的幼儿园建立相关领域合作关系,与园所规模小、园所特色不突出的幼儿园建立专业引领关系。

(一)文化融合,共育爱岗敬业、师德高尚的幼儿园教师

2014年9月,提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如何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树立学生崇高的幼教职业信念、热爱幼教事业、尊重幼儿、关爱幼儿、以幼儿为主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每位高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培养目标和责任。以校企文化融合为理念,开展的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专业人才师德教育有益探索。企业文化进校园,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职业教育、师德教育。在校内通过专业导入与国防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设计等公共基础课程引领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通过新生入校第一节职业认知、幼教名家讲坛、企业文化宣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系列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树立学生热爱幼教职业,形成良好的师德规范;通过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读书季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系列学生活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在幼儿园教育见习、实习、顶岗,通过见、实习日志;见、实习心得体会;见、实习心得交流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职业、明理感恩、热爱岗位、热爱幼儿,提升学生职业忠诚度。

(二)全程实践,共育实践能力强、保教能力突出的幼儿园教师

《专业标准》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维度中包括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组织与保育、支持与引导游戏活动、计划与实施教育活动、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7个领域,这7个领域能力紧紧地围绕幼儿园保教工作突出强调保教实践能力。“校园”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从第二学期到毕业通过保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在幼儿园真实工作情境中逐步提升学生保教实践动手能力。第二学期安排保育实习(60学时),第三学期安排教育见习(60学时),第四、五学期安排教育实习(60学时),第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480学时)。保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4个实践教学内容完全对应《专业标准》中专业能力维度的7个领域能力,大大缩短了学生入职适应期。完善的实践教学标准,是实践教学实施的有力保障。对于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内容、目标、作业及反思;指导教师的形成、职责、记录、指导细则及考核等给予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既检验了《专业标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两个维度的理念养成与知识掌握情况,又提升了《专业标准》中专业能力维度的保教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符合《专业标准》和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幼儿园教师最重要的环节。

(三)夯实基础,共育专业基础扎实、发展后劲足的幼儿园教师

人才培养方案中既包括婴幼儿保健、学前心理、学前教育等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艺术欣赏及表现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通识性知识,为学生职业成长、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打下厚重基础。《专业标准》提出的终身学习理念,要求幼儿教师“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校园”双主体幼儿教师培养模式使学生不自觉中形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学生反复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与幼教园所的实践学习间思考,不断自我建立、推翻、反思、最终形成一个既有理论支持又非常具体真实的概念。这种习惯会在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惯性,促使学生养成自觉性发展、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评价、积极反思,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性职业发展习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麦可思专业调查机构、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等途径,了解毕业生的职业成长途径与困惑,给予及时帮助和干预,依据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和调查结果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幼儿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只是起点,高校应夯实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基奠,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反思的良好习惯,解疑学生职后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对毕业生职后发展长期跟踪指导。幼儿园应根据教师具体情况制定幼儿园培训计划、实施原本培训、引导教师主动参加业务培训和自主研修,形成终身学习习惯,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四)角色转换,通过岗位体验、情景教学加强师生职业认知

师资互聘,打造“教师园长化”和“园长教师化”的教师、园长交叉兼职的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高校选派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以幼儿园教学园长、教师的身份到幼儿园挂职锻炼,有计划地安排任课教师以幼儿园教师身份到幼儿园顶岗企业实践;幼儿园园长以专业主任身份到高校挂职锻炼,骨干教师以兼职教师身份到高校担任外聘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工作。学生角色模糊,形成“在校学生”和“准幼儿园教师”角色反复转换的人才培养过程。从第二学期开始的保育见习到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全过程校企共育,大大缩短了学生新入职后职业适应期,快速成长为合格幼儿园教师。高校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幼儿园工作岗位;高校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幼儿园讲台,这种岗位体验、情景教学引发的思考会深远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生职业成长步伐。高职高专院校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师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必须依据《专业标准》,培养符合国家标准、受幼儿园欢迎的、热爱幼教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强,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职业发展意识和能力的合格幼儿园教师。

三、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的实践载体

幼儿园作为幼儿园教师的需求方,通过“订单班”的建立,开始关注学校幼儿园教师的职前培养,并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课程建设与实施等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全过程,“订单班”成为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的主要载体。科斯达教育集团是新加坡最大的幼教机构,爱儿坊是旗下知名教育品牌。爱儿坊自2003年进入大连以来,以其新加坡国际化的教育模式,中英文的双语课程体系,高品质的教育设施环境,高素质的专业教育管理团队,日益得到政府教育部门的认可和广大家长的赞许。爱儿坊成功的师资培训体系具有独特性,备受称赞的。爱儿坊具有自己完整、严格的师资培训体系,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上培训、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专家培训和学生自主实践等多种培训方式。其中,岗前培训、外部培训和学生自主实践等需要与国内专业的、优秀的大专院校合作。爱儿坊教育集团看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是其信得过的、富有成效的合作伙伴。爱儿坊教育集团2003在大连建立了第一所幼儿园,当年就与大职院进行了友好的合作。进入2010年,爱儿坊双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升级,在大职院设立了爱儿坊订单班。在12年的时间里,双方合作培养300多名幼儿园教师,其中爱儿坊订单班接近200多人。目前,在爱儿坊所属幼儿园从教的教师57%来自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的骨干教师占爱儿坊全体骨干教师的76%,有3名已成长为园长。大连爱儿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长期性、战略性友好合作。

作者:冯国利 周东恩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海.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0):8.

[2]杭永宝.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的解读与实施策略[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24-25.

[3]丁金霞,蒋俊华.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5,(1):56.

第二篇:幼儿园种植活动与教育价值分析

摘要:

对于三至六岁的孩童来说,幼儿园是培养他们感性思维和行动力的重要场所,因此,幼儿园课程和活动设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将来在学校和社会的成长,需要不断丰富课程和活动的内涵及形式,在人生关键时期为儿童构建出良好的精神生活。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协同能力,还能提升儿童的环保意识,是幼儿园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三至六岁儿童的特点,分析幼儿园种植活动与教育价值。

关键词:

幼儿园;种植活动;教育价值;分析

三至六岁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若能给予他们良性的引导和鼓励,将对儿童一生产生积极影响。对儿童来说,幼儿园种植活动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1]。同时,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儿童的亲身参与既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与同伴协作的能力,又能让儿童接触许多与植物相关的知识与经验,拉近儿童与自然的距离,亲身感受劳动的幸福感和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给予儿童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

一、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以培养儿童探索能力

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能让儿童置身于自然当中,使他们更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天性,种植活动中接触到的各种植物会为他们打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大门,参与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尝试使用各种种植工具,通过老师对不同植物种植方法的讲解,吸引儿童关注身边的自然事物。同时,种植过程中,儿童会发现一些小动物,这时老师可以鼓励孩子们细心观察这些动植物,比较不同植物、动物之间颜色、大小、身体的差异。在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儿童主动观察和提出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的探索能力[2]。

二、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自然知识

种植活动中,通过教师对种植植物的根、茎、叶、花、籽等部位的介绍,儿童可以初步了解相关生物知识,打开探索自然的大门。同时,开展种植活动可以使儿童接触和了解不同植物,通过亲身参与,更熟悉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性,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实践中,丰富自然知识。

三、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以加强师生互动

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时,应当注重儿童作为活动的主体性,关注儿童的喜好、需求,创造出适合儿童成长的环境。种植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当具有足够耐心,为儿童讲解种植方法,植物的生长特性,昆虫等小动物的活动特点,让儿童学会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同时,对于儿童的疑问和不解,要给予充分解释,不能因为不耐烦就一笔带过,甚至忽略儿童的问题,这将给儿童带来极为不好的心理体验,影响儿童健康成长,同时失去开展种植活动的意义。因此,老师应当具备足够的耐心,关注儿童的兴趣和喜好,对其提出的问题给出恰当合理的回答,种植活动中应让儿童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与重视,加强师生互动,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温馨愉悦的环境[3]。

四、幼儿园种植活动可以引导儿童主动探究

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能激发儿童学习欲望和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不断实践。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应当尊重孩子的兴趣,设计出形式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在灵动活泼的氛围中将知识传递给儿童,而不是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思维。幼儿园种植活动是顺应儿童探究天性的活动,能让儿童亲身参与植物种植管理,通过自己辛勤的努力,重视劳动的价值。同时,在种植活动中学会主动观察大自然,并尝试对比不同事物,通过与小伙伴的合作完成种植任务,可以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因此,种植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引导儿童主动探究,发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激发自身学习潜能。

五、幼儿园种植活动能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

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有效开展还可以有效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通过种植活动中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儿童可以获得初步的环保教育,对培养儿童环保意识具有重大作用。随着当今全球环境破坏程度越来越严重,每个人都应当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环境,对儿童来说,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幼儿时期形成的习惯会影响一生,因此,幼儿园开展的种植活动非常有必要。种植活动过程中,引导儿童主动观察、触摸、感知土壤的特性,同时讲授土壤的作用特点,告诉儿童土壤不仅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还是许多小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培养儿童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同时,种植植物时,让儿童参与到活动中,为儿童讲授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变化、生长需求等,激发儿童的爱心和耐心,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爱护自然的精神。开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有多种形式可以利用,引起儿童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让儿童从小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

六、结语

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幼儿园丰富多样的培养课程的一种体现,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让儿童体验劳动、感受自然,在人生关键时期,锻炼儿童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并培养儿童尊重劳动、爱护环境的意识,为他们未来成长创造出活力健康的环境。

作者:吕茜 单位:常州钟楼区西林街道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许红梅.我种植我快乐———浅谈种植园地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J].长三角(教育),2012,07:78-79.

[2]吴晶京.构建“亲近自然”幼儿生活课程[J].中国教育学刊,2009,05:78-79+82.

[3]计彩娟.“养植”活动:一项课程资源开发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2014,07:92-94.

第三篇:幼儿园教育幼儿规则意识方法及问题

【摘要】

规则意识与人性、良心有关,是道德和信仰的基石。幼儿园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从实际出发,浅析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在幼儿规则意识萌芽阶段,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多方面讨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教育即是教书育人,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开端,具有启蒙性。幼儿在此阶段尚处在意识的萌芽阶段,因此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在于育人。幼儿大脑发育未完全,自控能力较差,这就需要规则约束,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规则意识,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何为规则意识

规则是指规定出来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制度,是一种行为模式。我们依照规则来工作、生活,用法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来约束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习惯、天性。比如在我们排队时,怎么排队是规则知识,看到别人排队自觉排队是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别人不愿意排队时自己仍自愿排队就是天性,是从外在要求变成内在素质的根本转变,同样幼儿需要这种规则意识,用规则来约束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素质。

二、幼儿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幼儿园生活是群体生活,幼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培养群体生活意识,为让幼儿尽快适应群体生活,保证正常教学秩序,需要一定规则来约束幼儿行为,这就需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帮助幼儿认识规则、理解生活中的规则纪律是跨入集体生活的开端。如不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不仅影响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妨碍幼儿对于世界的认识,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是幼儿人生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所以,教师与家长应在平常生活学习中给幼儿灌输规则意识教育,从细节入手,言传身教,帮助幼儿认识规则,掌握规则,增强幼儿自控能力,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能力与服从精神,对幼儿成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

(一)运用音乐、故事熟记规则

由于幼儿记忆力不强,教师首先应通过幼儿喜爱的形式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熟记规则。而儿歌、故事作为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将规则贯穿到故事中,也可以将规则编朗朗上口的儿歌教给幼儿传诵。比如在我们将儿童午睡传统的起床铃声换成融入规则知识的歌曲,潜移默化幼儿,既然幼儿在愉悦的歌声中起床,又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同时在给幼儿讲诵带有规则知识的故事或儿歌的时候讲解规则知识,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理解规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规则图案、提示

幼儿理解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教师讲解的规则知识往往似懂非懂,规定的纪律往往不能遵守,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直观的提示帮助幼儿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幼儿识字不多,所以不能用过多文字表达规则。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单易懂的趣味图片放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相应规则,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比如我们可以举行一次绘画比赛,每人画一张拧水龙头的图片,画的最好的贴在水龙头边上,借此提醒小朋友水龙头打开要关好。幼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模仿,我们可以在午睡室悬挂一张小朋友轻手轻脚进入卧室的照片,告诉小朋友走路要轻不能打扰他人休息,小朋友也会模仿其样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三)利用幼儿的意识形态

大多数幼儿因为家庭教育因素,具有“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攀比心理与从众心理。教师在纠正幼儿意识的同时,要善于利用幼儿意识,利用幼儿间的竞争营造一个“利他”集体,鼓励幼儿谦让他人、帮助他人。采用当众表扬,积极鼓励等形式支持利他行为,让具有利他行为的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良好的情绪氛围。对幼儿间的矛盾可用竞争的方式解决,并以此让幼儿学会谦让与分享。

(四)采用角色扮演游戏体验规则的乐趣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方式,幼儿喜爱游戏带来的乐趣,乐意用游戏规则来约束自己。游戏规则也是规则的一种,玩游戏有利于幼儿培养自控能力,提高人际合作能力,在玩中养成规则意识。

(五)言传身教

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他们更乐意去模仿大人的行为,作为教师有责任在学生面前做好表率,正人先正己,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获得学生的尊重。在要求学生的同时,要自己率先做到做好,教师通过自身示范,为幼儿提供模仿对象,如同一面镜子,为幼儿提供行为准则榜样。同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规则意识。

结语

规则意识作为幼儿园教育培养重点,直接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五点对于幼儿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耐心,根据幼儿年龄,在教学中长期的潜移默化幼儿,让幼儿规则意识完成由习惯到天性的转变。

作者:王雪梅 单位:遵义红花岗区卫生系统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邹卫欢.浅议小班幼儿生活规则意识的培养[J].快乐阅读(下旬),2013(15).

[2]苏月姣.小规则,大智慧——自主性游戏中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方式[J].2003.

第四篇: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性分析

摘要:

幼儿园教学中,幼儿教师应对幼儿的语言活动高度重视,加强对幼儿语言教育的有效性分析,不断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借助幼儿的生活内容和心理不断丰富幼儿的语言教育,不断提高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对幼儿园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因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的一生中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幼儿教师对幼儿语言教育关乎幼儿的一生的语言发展,幼儿只有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后,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幼儿教师应为幼儿将来的语言发展打下基础。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教学氛围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前提和和关键,为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语言,教师应为幼儿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幼儿园教师可以:首先,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氛围。然后,增加师生互动,拉进师生距离,缓和课堂气氛。最后,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勇于表达。例如,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爸爸的大口袋》这一教学内容时,老师可以带领幼儿园小朋友去幼儿园门口一起看哥哥姐姐们上学是怎么和老师打招呼的。然后,带领幼儿回教室,引导幼儿:“今天,我们一起看了哥哥姐姐们是怎么来上学的,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爸爸的大口袋》。”教师可以分段给学生边表演边讲:“第一天,小梦上幼儿园不愿去,从爸爸的大口袋里掏出了一块巧克力,然后跟爸爸去上幼儿园了。第二天,小梦还是拉着爸爸的手说不去,然后小梦从爸爸的大口袋力掏出了一块甜饼干后才愿意和爸爸去幼儿园。第三天,小梦盯着爸爸的大口袋说不去幼儿园,爸爸眨眨眼睛,从口袋中掏出一只大拳头,小梦掰开后发现是空的,但是小梦却开心地去幼儿园了。”表演完后,教师可以与幼儿互动,提问幼儿小梦第一天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并鼓励幼儿积极、大胆的发言,从而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幼儿由于年纪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对静态事物的兴趣不如动态事物的兴趣大,因此,幼儿语言教师应抓住幼儿这一特点,采用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提高语言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时可以:①利用儿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②利用故事吸引幼儿注意。③利用游戏,实现师生有效互动。④利用道具,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到《猴子捞月亮》这一语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猴子捞月亮的儿歌,然后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幼儿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讲一个儿歌背后的小故事。”这时,教师可以引出《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给幼儿讲完故事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提出问题:“小猴子会在水中捞到月亮吗?”引发幼儿思考,让幼儿间互相讨论,然后回答。另外,教师可以课前准备一串毛绒小猴玩具、一盆水和一个手电筒,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利用这些教具,将故事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幼儿眼前,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也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猴子捞月亮的游戏:先选出两个幼儿,一个作为猴子,一个充当月亮,最好是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剩下的人拉着手围城一个圆圈,然后让是月亮的幼儿站到圈中;然后站在圈外的猴子要抓住月亮,他不能到圈子里面去,只能在外面用手抓,月亮则可以在里面来回躲闪,不要被抓住。总之,用游戏的方式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幼儿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以及幼儿的实际生活情况,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语言教育素材。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有效的提问,提一些与教学相关又贴近幼儿生活的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主动思考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幼儿讲述《我的变化》这一语言教育内容时,教师讲述教学内容后,可以提问幼儿:“在幼儿园成长的变化。”让幼儿回忆思考,发现自己在幼儿园成长中的变化。然后,教师启发幼儿思考和理解长大的含义,让幼儿感受自身的变化,并与其他幼儿沟通、交流,增强自己的自信。另外,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思考话题:“你长大之后准备干什么?”在幼儿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述:“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想当一名教师,然后经过我的努力,现在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了,那小朋友们,你们长大以后准备干什么呢?”通过自身的经历,引导幼儿,使幼儿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努力。

4总结

总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幼儿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应采用合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应贴近幼儿的生活,加深幼儿的理解,从而提升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沛 单位:河南省郑州铁路局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崔兰.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有效性提问的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11):89.

[2]艾丽.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现状与优化策略[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7):2598.

第五篇:幼儿园艺术审美教育策略探讨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较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良好情操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强调,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增强教学的娱乐性,小学美术对小学生来说是较为抽象的一门课程,因此,儿童绘本的引入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具有重要作用。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充分利用好儿童绘本,切实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儿童绘本;小学美术;应用

小学实施美术教学不仅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要求,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的现实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儿童绘本就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教学素材,对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有重要意义。

1在小学美术中实施“儿童绘本”教学的优点

儿童绘本顾名思义就是适合于儿童、适合于小学生使用的图书画本,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创作形式。儿童绘本的内容简单易懂,但是又具备相应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在美术中运用的“儿童绘本”主要是指针对美术领域的由国内外作家创作的适用于儿童的画本。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学习,往往对一些美好的东西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会投入较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和关注。儿童绘本正好符合小学生的这种特点。小学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思维观念建立和过渡的时期,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旧受到感性事物的影响。[1]所以,如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只讲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但是运用儿童绘本中的一些图画,包括人物、风景以及动物的展现,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从而教师结合当时的教学内容就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由于儿童绘本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特点,且以图画的形式在叙述故事,引人入胜,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学习。

2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儿童绘本的诸多优势,将其充分利用到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会取得较为不错的效果。所以,小学美术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儿童绘本的优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将儿童绘本应用于小学美术教学中。

2.1利用儿童绘本进行美术教学课程的导入:怎样的课程导入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继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集中精神,投入极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小学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儿童绘本进行课程导入,因为儿童绘本是通过世界的视觉形象来叙述故事,简单形象且生动的画面会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进行《色彩心情》课程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儿童绘本《小蓝与小黄》这个故事,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绘本中将两个小孩子形象地表现出来,描述了一个爱的故事,就会吸引学生的关注,不管是画面还是内容本身,都是学生无法抗拒的内容。[2]在充分营造了氛围之后,就深入教学内容,实施美术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较为灵活,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法来说,更加新颖和刺激。不过值得注意的,在实施儿童绘本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绘本,比如如果要进行手工课的教学,就应该选择立体式的儿童绘本,在进行美术鉴赏课程时,就应该选择艺术家创造的绘本。

2.2解读儿童绘本的绘画手法:小学美术教学也会涉及到学生动手绘画的课程。这种课程如果单凭教师讲解或是示范,所起到的效果就会很有限。同时,教师的理论讲解和示范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进而妨碍学生的美术学习意识。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儿童绘本来对学生加以启发,利用儿童绘本来启发学生的“画”,会得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在绘画中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元素的表达意境时,就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色调”除了能够表示颜色,也可以表达情绪,色彩鲜艳的色调能够体现出好心情,而灰色和黑色等深沉的颜色表现的就是较为沉重的心情。比如在绘本《十四只老鼠赏月》中,就充分运用色彩的变化体现了当时的环境,色彩艳丽的光线所表达的是纯净和充满幻想的境地。这样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就能够更好地掌握色调。

2.3传递绘本的情感:小学美术教学的功能除了培养学生的审美功能,增强学生的情操之外,还应该具备情感培养的功能,通过美术表达出学生的喜怒哀乐,在绘画中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所以,在利用绘本教学的时候,还应该注意绘本所携带的情感因素,注重向学生传递绘本的情感。[3]目前,大多数的儿童绘本的内容都是写神话故事、民间小说以及成语经典等,这些故事对学生的情感培养是极其中重要的。比如在绘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充分描述了人性的丑恶和善良,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善良的七个小矮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绘本中传递的有爱之情和人性的善意,从而升华学生的情感,也升华了美术教育的目的。除此之外,很多儿童绘本还传递着民间习俗,不同文化间的情感和文化信息,包含了各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精髓,这些有利于启发学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美术的教学方式应该实施转变,充分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利用儿童绘本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而让学生深入学习,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作者:吴慧 单位:陕西省商南县过风楼镇水沟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谷大勇.浅谈结合儿童绘本的小学美术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16:50-51.

[2]孙惠芳.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1:57-59.

[3]张爱静.浅谈构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0:178-179.

第六篇:幼儿园传统启蒙读物教育研究

摘要:

“幼儿园音乐教学”是指在幼儿园中以3~6岁幼儿为对象进行的学习音乐的活动。“图谱”是指根据歌曲的结构,运用符号、图画、线条等编辑起来,绘制成幼儿所能认知的图。图谱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感受歌曲,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图谱设计与运用的实践研究,是指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对歌曲教学图谱设计原则及运用方法进行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

图谱;音乐;实践

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常用策略之一,图谱被广泛使用。但在实践中,往往偏重讨论的是图谱对于音乐曲式结构的表现,而疏于研究图谱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准确表达。另外,图谱的设计只是图谱策略运用的第一步,在设计了合理的图谱之后,还需教师合理运用图谱,让幼儿充分地借助图谱来达到对音乐的丰富理解和感受。图谱只是一个“物”,怎样“物尽其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以往教学存在的问题

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常用策略之一,图谱经常使用。但在实践中,往往偏重图谱对于音乐曲式结构的表现,而疏于研究图谱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准确表达。另外,图谱的设计只是图谱策略运用的第一步,在设计了合理的图谱之后,还需教师合理运用图谱,让幼儿充分地借助图谱来达到对音乐的丰富理解和感受。图谱只是一个“物”,怎样“物尽其用”,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我认为在当前图谱的设计和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图谱设计对音乐节奏、时长等的表现不够准确细致,与音乐本身不够匹配,影响了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2)图谱的设计,仅仅表现了音乐的曲式结构,对于音乐形象和情绪,没有做到准确表达。(3)图谱在设计中是否应该有小节线应该进一步讨论。(4)图谱通常由教师独立完成,未能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及已有经验的迁移。

2图谱的合理设计

任何教育的实施,都应该是目标在前,活动在后。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科学设计图谱。要注意图谱的设计为音乐教学服务,具体要做到:

2.1图谱要能帮助幼儿有效的理解、记忆歌词:理解是学习的钥匙,所以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更是要让幼儿理解学习的内容,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快乐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喜欢幼儿理解歌曲内容是关键所在。在很多歌曲中,由于歌词的含义比较深刻,有些也不是孩子经常接触的语言,因此如何帮助孩子理解歌词、有效识记歌词显得非常重要。而图谱的运用能够及时的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内容,了解所要学习的歌曲内容及教学要求。

2.2图谱要能帮助幼儿有效的控制节奏:相对来讲,节奏是比较抽象的,怎样让孩子理解不同的节奏并且唱准节奏,是我们老师感觉比较困难的事情,我们常常会通过机械枯燥的反复练习来进行训练,从而使教学显得枯燥、没有生气。而运用图谱,则能很形象地将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演变成形象的图示。如,在一次观摩活动中,看到了《春天里来》这个教学活动。歌曲中“浪里格朗里格……”这一部分的节奏型变化强,甚至对我们成人来说学习起来都有很大的困难,很难想象孩子将如何能学习。在活动中老师尝试运用了两种不同的鼓槌,使孩子们感受到不同的图示所表达的不一样的含义:浪里格郎,通过图示,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就这样,复杂的节奏变得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了,孩子们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这部分的节奏。课后,听课的老师们无不感叹于图谱在活动的“魔术”效应。

2.3图谱的呈现方式要帮助幼儿理解歌曲表达的音乐形象及情绪情感:(1)活泼欢快,对仗较为工整的歌曲,可以以结构化陈列方式加以呈现,帮助幼儿获得对于音乐结构的直观感受和理解。如中班歌曲《买菜》,大班歌曲《火车开了》《家》都是以较为工整的图标排列形式呈现的图谱。(2)情境性较强的歌曲,则可以考虑利用背景和图标的结合,表现歌曲的意境。如小班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表现的是王老先生在地里快乐地养着各种动物的场景,在图谱的呈现方式上,我们选择了具有一定情境性的草地、王老先生、小动物相结合的形式,让幼儿更能感受到歌曲中王老先生的愉快、惬意。再如大班歌曲《五只小青蛙》,表现的是池塘边五只小青蛙的快乐生活。我们就设计了荷塘的场景,用半立体的荷叶来做小青蛙的“家”。在唱到“跳进池塘里”的“跳”字时,教师就手执一只“小青蛙”,以跳跃式的手部动作将其投入荷叶,表现歌曲中的情境。

3图谱运用的方法要点和注意事项

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那么老师应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组织指导呢?

3.1图谱是帮助幼儿建立视觉与听觉联系的中介物,教师的站位,不能影响幼儿对图谱的观察。一般情况下,教师宜站在图谱的侧面,必要时使用教鞭进行指图,以免遮挡图谱。

3.2教师指图时,手势要干净利落,符合歌曲节奏,不宜随意晃动,以帮助幼儿明确歌曲与图谱之间的对应关系。

3.3教师指图时,仍应用眼神和幼儿进行交流,对幼儿起到提示和指导的作用。

3.4教师在进行活动之前,应充分熟悉图谱的摆放和指图手势,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不至于手忙脚乱。

4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图谱设计与运用开展研究的思考与评价

4.1研究对教学的启示:图谱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支持,教师在充分熟悉教材和幼儿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图谱,能够帮助幼儿更加准确地解读和学习歌曲。教师在图谱运用的过程中,通过活动前对图谱的熟悉和运用方法练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图谱使用的效率,消除教学中不必要的干扰和障碍。

4.2研究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我在近一年的研究中,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图谱设计与研究的问题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也总结了一些规律和注意事项。但是,由于研究的时间比较短,通过实例总结出的经验,在全面性和完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继续关注图谱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让图谱这一中介物能够更好地为幼儿理解歌曲、感受歌曲、表现歌曲服务。同时,我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组内进行推广,通过更多老师的教学实践,让图谱在幼儿园各年龄班的音乐教学中发挥作用。通过实践,我们深深感到,要运用图谱组织和指导好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必须多观察,多了解孩子们的活动情况,鼓励孩子们一起参与探索,努力让图谱带动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

作者:李霞 单位:河北省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第七篇:幼儿园美术教育生活教育理论渗透

摘要:

生活与美术本身就属于一体的,生活好比美术的土壤,一旦美术离开了生活的土壤就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美术教育要首先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还要回归于生活。从陶行知先生阐述的教育理论中,不断的吸取营养,把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运用在幼儿园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去,让幼儿通过美术活动不断的提升各种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更美好的成长。

关键词:

美术教育;生活

幼儿园美术教育也应当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1选材生活化,有助于幼儿萌发兴趣

陶行知先生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要建立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的确,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来源于生活的教育才更具生命力,更能被孩子所接受。在美术活动中材料对于幼儿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要重视活动材料更加趋近生活化,尽可能选择幼儿生活中比较感兴趣的材料,并加以充分利用,从而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活动中学有所得。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树叶、果壳、种子、石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随手可得的材料,这些材料让幼儿更加新奇和熟悉,并且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唤起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与欲望。如在进行主题活动《我在春天里》时,我引导孩子们给鸡蛋拖涂上五彩的颜料,用毛根卷成触角装在鸡蛋托的前面,就变成了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可以根据鸡蛋托组合数量不同,制作成毛毛虫、小蜜蜂等春天的小动物,孩子们非常喜欢。又如进行主题活动《我们居住的地方》时,指导孩子们用牛奶盒进行拼搭,再装饰上窗户、门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跃然眼前,有的孩子观察到了生活中一些特殊地方,如医院、邮局等,给自己设计的房子也贴上了红十字、绿色邮箱这些标志,很快一个城市都建成了,真可以说是设施齐全。孩子们在操作时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老师、家长、孩子间的互动合作,这些生活中的自然材料、废旧材料、现成材料均可再利用,让生活材料走进生活,并用我们灵巧的双手进行创造又让它们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促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留心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习惯与意识。

2观察自然化,有助于幼儿积累表象

陶行知先生特别重视让学生亲自去参加社会实践,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可见他坚决的态度。他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孩子去留心观察。由于幼儿的好奇心强,我常常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注意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多带幼儿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来的愉悦。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如在组织中班美术活动《夏天的拖鞋》时,我先请家长帮助孩子在家里仔细观察拖鞋由哪几部分组成、有些什么颜色、孩子最喜欢哪种式样,第二天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孩子们都能较积极主动地描述自己喜欢的拖鞋款式,在绘画时也能较形象的表现出来。又如在组织大班美术活动《各种各样的花》时,我利用中午饭后散步的时间,带着孩子们在校园里参观了一圈,园内有很多花,边散步边向孩子们解释到:这是郁金香,它们长得矮矮的,花有点像三角形;这是蝴蝶花,长得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山茶花,红红的大大的一片一片抱在一起……我还引导孩子们轻轻地用手摸一摸。通过观察和讲解,孩子们在画自己喜欢的花时,就游刃有余了。我时常提醒孩子们平时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自己的家人朋友,路边的小花小草小石头,天上的太阳月亮等都能成为孩子们热衷观察的对象,他们也渐渐地养成了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加上活动中我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他们学会了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为孩子们的创造奠定了基础,使孩子们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3运用美术化,有助于幼儿美化生活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我常常利用校园中一些传统活动来为孩子创设运用美术的生活环境。例如,每年一次的环保画设计,有的孩子画了一课大树,旁边有一个人正在砍树,随后加上了一个红色的叉叉,意思是禁止砍树;有的孩子画了一条马路上,上面散着一些垃圾,一位小女孩正在捡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意识是垃圾入桶;有的孩子画了平时学过的车子,在车后面画了许多一圈一圈的烟雾,并在边上画了一个箱子,意思是减少尾气的排放,虽然环保的方法还不成熟,但是孩子们能运用美术活动中学过的事物,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变成环保画,就已经很不错了。让幼儿把从美术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在生活中,来美化生活,还可以由课内向课外适当拓展。如组织孩子们完成大班美术活动《万圣节面具》后,我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绘本书中选取适当的内容,制作面具,并进行角色表演,孩子们十分投入,个个都很开心;如组织了小班美术活动《手指点点》活动后,我引导孩子们把印出来的纹样制作成精美的书签,带回家夹在自己的图画书中,每个人都变得爱看书了;又如组织了大班美术活动《春天的花衣裳》后,我引导孩子们大胆地运用芦苇、柳条等向学校里那样用编织的方法试着编花瓶、花篮,大家一下子变得很能干;再如组织了大班美术活动《温暖的花布》后,孩子们选用生活中的旧手套、穿过的袜子、用过的毛巾、不能穿的衣服等材料,利用捆扎、填充、缝纫、装饰等方法,做成了小动物的形象,她们把这些做出来的玩具挂在家里,美化自己的生活空间。大班的孩子马上由于即将离开生活的幼儿园,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他们自己的名字,班级全体孩子制作班级纪念手册,还设计了代表自己风格的留念册,贴上自己的照片,相互馈赠,表达深厚的情宜,这些活动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大大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性,他们在生活中运用着美术来美化自己的生活。

总之,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积极的开发生活中的失去,有效的利用好美术的生活资源,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与幼儿熟悉的现实生活,让幼儿们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到生活中也能学到美术从而激发幼儿对美术的持久的兴趣,学用结合,以达到学以致用,能学会用的效果。大自然中的感受、生活情境等都是创造的起点,是灵感的源头。让孩子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色,孩子的创作才会有根源,想象和创造才会更加丰富。

作者:潘曦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幼儿园

第八篇: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摘要: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学校教研组为了提高幼儿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激发幼儿自身的学习动机,活动提升幼儿原有知识的水平和经验,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合理发展。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进和发展,社会对幼儿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小学或幼儿园门口耐心等待孩子的家长,可见教育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也是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对幼儿的教育问题。本文针对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进行分析。

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

1.1教师的参与: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还要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以感染并带动身边人的积极主动性,渲染气氛,活跃场面,对生活和工作都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信心,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

1.2教师的引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令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我们应尽量增加自身专业资源的储蓄,向长远的将来发展,向比自己学问渊博的教授或前辈学习和指教,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是对自己教授学生知识和经验的一种提高和扩展。

1.3教学的形式:针对以往单一而乏味的教学形式,我们先今采取了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如对教材知识的讨论,全班同学一同备课,边听课边对其进行评价,针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做与教学相关的试验等,这些都是对教学单一形式的延伸和拓展,积极开展相关活动,调动学生们和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和策略

2.1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遇到的问题:

2.1.1教师素质良莠不齐,相关专业技能缺乏,自身基础知识不牢固,对专业认识和理解不够;

2.1.2教学方式单一陈旧,教师主讲,学生死记知识点,课堂氛围压抑,孩子缺乏积极主动,教师态度过于严厉:

2.1.3国家及政府扶持力度小,教学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缺乏,像偏远山区那些,长期缺乏教学设施和资源,导致许多孩子成了散学儿童,辍学回家,学龄期外出打工等问题出现。

2.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策略

2.2.1增强教师素质和技能:幼儿园教师招聘的主要方向为相关专业毕业生,这样可以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专业素质,可以对教师进行一些在职培训,包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加深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组织教师观摩学校优秀的公开课,也可以是别的学校的,通过这样直接的观察,不仅可以让教师学习到与专业相关的知识,还可以加强教师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

2.2.2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在以往单一而陈旧的教学方式上,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采取有效而便捷的方式,让幼儿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知识,选择可以加深幼儿记忆的书籍,进行教授。

2.2.3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幼儿使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因此,教育要从幼儿抓起,不能放任不管,国家更应大力支持,推动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通过更多的途径和方法,保障幼儿教育的全面发展,给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未来创造一片更美好的新天地。

2.3案例分析:

某班幼儿园老师,在操场上给孩子提供了一些球和沙包,让他们先进行跑的基本动作练习,但当老师观察孩子们的动作和速度时,总是觉得孩子们跑得不太积极。有一次,老师在课间意外发现,孩子们喜欢上弦的玩具鼠。只要老鼠上足弦时在地上乱跑,孩子们会感到兴高采烈,开心无比。因此,老师们就利用空闲时间,做了一个外形逼真及色彩鲜艳的灰布老鼠。这只灰老鼠在体育活动上的出现,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眼球,当老师拉着老鼠跑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在后面边喊边追。不到一会儿,灰老鼠就被跑得快的孩子追上,他们揪下老鼠尾巴,好得意!但有些跑得慢的孩子,每次就只能见缝插针的摸到老鼠尾巴,到后来,他们就退出了游戏,站在旁边当“观众”。为了改善这种情况,老师们又准备了另一只五彩色的老鼠,在教学活动时,老师拖着五彩鼠跑得速度很快,跑得方向也是多变化的;而拖着灰鼠的老师就跑得慢些,变化的方向也较少。这样一来,跑得快的孩子就可以去追五彩鼠,跑得慢的孩子就可以去追灰鼠,把全班孩子的积极性都带动起来,活跃气氛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教育,也是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3结束语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不仅是对教师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检测,也是对教师的创造劳动能力的开发,更体现了教师教学教育水平的高低,教师不仅要教育他人,更要对自己自身的素质,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和加强,完善和升华自己,专心研究教学内容。幼儿教育是体现一个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创新和改革,也是奠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一,只有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及建设国家未来蓝图的前提条件。

作者:李廷健 单位:重庆市城口县示范幼儿园

幼儿园教师实习总结范文8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实习现状;教育实习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教育实习已经成为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衔接的重要环节。基于此,为进一步讨论研究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现状。本文将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现状进行调查,并寻求有效地解决策略,希望能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并能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及任务。本研究以鞍山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以下简称“A校”)99名实习主要参与者为研究对象,线上回收问卷样本总量为74份,有效样本量为68份,男生5名。基于调查和A校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影响A校实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时间、教育评价、教育指导和教育实践四个方面,据此展开研究。

(二)调查结果。1.时间调查。A校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8-12周),计划在大四下半学期首月收尾。根据A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比较适合的教育实习时间安排”,85.29%的实习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仅有16.18%的实习学生认为应该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关于“比较合适的教育实习周期”,绝大多数人认为教育实习周期应该在8-12周左右。实习周期过短不能很好地达到专业实习的目的,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并且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实习不应该仅限于大四上半学期,可以分散在各个学段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然后在大三下半学期进行为期8周及其以上的教育实习。2.评价调查。为了更好地体现实习生的专业素质,弥补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不足,评价应是生成性的,单单总结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即便在过程中发现问题,也未必有机会在实习中更正。根据调查研究表明,评价主体以高校带队老师、幼儿园教师及学生自评为主,实际上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及学生自评相结合只占25%。当中83.82%的学生认为应该三个主体相结合。3.指导调查。教育实习指导影响实习生的实习质量。集中或分散的本科教育实习由高校教师带队,旨在实习前期传达学校文件、联系实践基地以及沟通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实践,答疑解惑;实习结束后召开实结,综合表现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数据显示,70.27%的学生认为在实习过程中与高校教师沟通情况比较好,半数以上的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能收到1-2次指导。与A校学生进行深入调查之后,了解到由于学生接受的实习形式不同,导致指导的形式和次数变化。本地与其他地区受远程限制,很多实习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很多问题解决依赖于归校后的实结。4.实践调查。困扰A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困难有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深入访谈调查后,了解到多数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存在困难。例如,面对幼儿入园焦虑,理论知识提到过转移幼儿注意力,实际上受个体差异和环境的影响,很难做到真正的转移注意力。笔者在亲身实践经历中发现,有的幼儿过于依赖父母,而父母也割舍不下。实践观察发现,家长不放心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长达一周的时间将自家轿车停在幼儿视线范围之内,导致幼儿一直嚷嚷着要出去,给小托班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无论用什么办法转移注意力,都是暂时的,只要幼儿一眼望向窗外,想要回家的心情又被激发出来。在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实习生表示,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具体的实践问题总会有很大的出入,甚至类似于上述情况,具有一定的理论储备,但是在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时依然会手足无措。在创新能力方面,在实习期间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设计需求,有创新想法但过于理想化,容易站在成人视角去设计创造,很难真正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相关回归分析。1.相关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性别、实习时间或周期、评价方式与实习指导次数与A校实习生最终的实习效果反馈是否具有相关关系,因此随机抽取有效样本50份先进行相关分析。关于性别、评定方式、实习指导次数这三项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对学校安排的实习喜爱、对实习的期待程度之间均不会呈现出显著性,p值均大于0.05,意味着之间均没有相关关系。而实习周期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呈现出显著性,相关系数值是-0.454,意味着实习周期是与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2.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实习周期与对自己的教育实习评价会产生负影响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对其进行具体的线性回归分析。本研究以实习周期作为自变量,将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R方值为0.206,意味着实习周期可以解释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的20.6%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2.481,p=0.001<0.05),也即说明实习周期一定会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产生影响关系。最终具体分析可知:实习周期的回归系数值为-0.292(t=-3.533,p=0.001<0.01),意味着实习周期会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12.481,p=0.001<0.05),也说明模型构建有意义。综上所述,评定的方式和指导的次数并不会影响实习生对自己教育实习的评价和满意程度及期待程度,而教育实习的周期对实习生自己评价产生影响,且为负相关关系。因此可知,高校应结合实习生现实意愿合理安排教育实习的时间和周期。

三、针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应对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实习时间。根据实证调查结果,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于教育实习周期及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存在需求。表示希望学校实习周期在8-12周,认为若是实习周期过短则不能有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达到良好实习效果。此外,关于分散实习周期,该校学生认为大四期间各方压力过重,应相应的将实习期分散在其他学年以教育见习及研习的模式存在。基于此,高校应回应学生关于实习时间的呼声,适当增减或分散实习时间。

(二)改革评价方式。教育实习评价是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基本素质、专业能力、实习过程与效果进行考察与评估的一种手段。A校当下的评价主要以高校教师综合学生自我总结和幼儿园教师总结性评价对实习生实习质量进行评估,是以高校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总结性评价。然而,这并不符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应以学生自评结合教师评,并以阶段性的形式呈现,运用信息技术记录和总结阶段性评价,关注学生发展性评价,将这些作为最终评价的基础资料。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幼儿对实习生的反应,一次成功的实习,隐性的参与评价的主体便是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一样与实习生朝夕相处的幼儿。可以透过公开课的幼儿的表现,侧面反映实习生的实习质量;也可以通过建立“实习生档案袋”,对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结束时召开实结大会,展示实习成果。

(三)提高教师指导效能。“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目的就是要培养实习生成为有主动发展意识和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的人。通过教育实习,实习生经历生命实践的过程,最终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以实习生为主体,不能忽视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在实习过程中对实习生进行评价的主体主要有高校指导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园园长,三方主体应阶段性的保持联系,针对每个实习生的表现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不能只依赖于最终的总结性评价,甚至多数园长并不参与实习生的评价,将幼儿园方面的评价全部交由带班老师进行。所以,应重视教师的指导效能的发挥。想要提高教师的指导效能离不开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发展联合培养,强化各级类教师指导效能,能有效提高学生实习质量。

(四)培养学生理实结合能力。大学生实际经验及社会经验不足,在实习过程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在结合过程的矛盾,高校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学生在这方面的困扰,有意识的修订或增添相关的课程内容。此外学生由于长时期待在学校里,对于寻求实习单位存在一定的风险及困难。因此,除了内部要加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的对接以外,还要无缝衔接校际与园所之间的实际联系,在非实习年段,可以采用观摩、校内讲座、园长指导等各种方式来满足实习生此方面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郭岚.重庆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问题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2]余园.监生历事制对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启示[J].教育管理,2018(2):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