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科学发展范例6篇

基础科学发展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1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公安基层基础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要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石。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必将对今后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才能使公安基层基础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取得预期的效果。

一、正确处理软件与硬件的关系。办公用房、技术设备、车辆、武器、通讯信息设施等硬件是开展公安工作的基础;而公安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行为规范以及奖惩、激励、考核机制等软件则是硬件发挥作用的保证。硬件建设水平客观上要求与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却往往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软件则与主观因素的联系更为密切,具有巨大的潜在力量。不论硬件的发展水平如何,在一定发展阶段,通过改善软件最大限度地发挥硬件的作用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要想实现人、财、物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必须实现软、硬件的完美结合。在开展基层基础建设中,公安机关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最大限度地改善硬件装备水平,同时也必须尽最大努力提高民警的素质和整体管理水平,使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正确处理机关与基层的关系。公安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基层,而不是在机关。机关的任务是综合、协调、服务、指导、监督,基层的任务是实战。机关人员在精不在多,基层人员既要求精还要求多。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是,不能因为以上原因,认为基层的工作重要而机关的工作不重要。事实上,机关人员能力素质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软件建设水平的高低和硬件作用发挥的好坏。在开展基层基础工作中,要按照精减机关、充实基层的原则合理设置机关职位,避免人浮于事或重复劳动,提高机关工作效率;要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合理调整民警的工作岗位,形成适合在机关或基层工作的不同人才竞相贡献其聪明才智、维护社会治安的能量充分涌流的局面;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练什么的原则,区分机关和基层岗位的不同特点,着力培养、训练、提高不同岗位民警的政治、业务素质;要在抓好基层基础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提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意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把好选人用人关、为基层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等五件大事加强机关的基础工作。

三、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发展现代装备,必须进行工作创新。尽管目前公安机关的装备水平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纵向比较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比如车辆较过去成几倍地增加了,电脑已经基本普及,电子摄相、数码照相等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等,这些都为做好公安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现代化装备的发展,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的工作方式,因为传统与现代相比,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比如,骑自行车深入辖区走访调查或巡逻防范有时不但比开警车还要方便,而且更能拉近民警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电脑等现代化装备充分发挥作用所需基础资料和信息的获取常常也离不开传统的工作方式。不仅现代离不开传统,创新也不可能没有继承。一切先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都是对原有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的“扬弃”。无论工作如何创新和发展,都离不开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因此,只有把科学精神与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新的思路与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搞好基层基础工作。

四、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深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受不同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农村基层政权力量薄弱,农村各种矛盾冲突增多,农民违法犯罪不断发生,农村社会治安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所以,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治安形势,由重城市向农村和城市并重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村庄以及各项改革试点村和经济相对发达村的基础工作,掌握其风俗民情、社会关系、主要矛盾、重点人口、人员进出以及大型农机具、机动车、水电设施和牲畜管理情况,将基层基础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农村的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

五、正确处理打击和防范的关系。打击与防范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两个重要抓手,只有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这是在认真总结我国维护社会治安和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打与防就好比拳击运动中运动员的两个拳头,每个拳头都必须充满力量。在开展基层基础工作中,必须注意克服重打击轻防范或重防范轻打击两种倾向,不断创新打击和防范的新思路、新办法,把打击和防范的各项基础工作做细、做实,使打击和防范的各项措施都能落到实处,做到以打促防,以防助打,相得益彰。

六、正确处理上级与下级的关系。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必须发挥上级和下级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上级对下级是领导关系,上级的要求和命令下级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上级应尽可能多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下级是决定、命令的具体执行着,下级必须善于正确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要相信下级,不要抱缆一切,要尽可能多地为下级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供机会;下级不能麻木不仁,要开动脑筋,以实际行动让上级相信自己,证明自己对上级负责。

七、正确处理警力与民力的关系。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主力军,人民群众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依靠力量。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建立健全群众性的治安防范组织和体系是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基层基础工作中,公安机关一定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基层政权和企事业组织,创新警民联合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模式,把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所有愿意为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献计献策、出力流汗的人员组织起来,与他们共同搞好平安建设,切忌固步自封,搞神秘主义, 跳光杆舞,脱离群众。

八、正确处理基层所队之间的关系。所队关系包括同一公安机关的同警种所与所、队与队之间的关系,不同警种的所队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分属不同公安机关的以及跨地区的所与所、所与队、队与队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派出所与派出所之间的关系、派出所与刑警队的关系以及刑警队之间的关系。所队之间关键是要改变过去那种自我封闭、互相封锁的状态,建立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协作关系。通过开展基层基础工作,要在所队之间、包括与相邻县、市公安机关的所队之间都要建立起信息共享、警情通报、追击堵截、整体联动、办案协作等日常工作机制。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2

一是完善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工作,规范干部选拔提名制度。在干部选拔过程中,要公布选任原则、条件、方法和程序,公布班子职数、职位要求、领导职位空缺情况,公布拟任人选的基本情况,并逐步扩大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参与人员的范围,进一步提高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完善干部选任提名的主体、原则、程序、纪律和责任等方面的规定,进一步规范干部选任用的提名工作。

二是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准确全面评价干部。要继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着重根据十七大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建立起能够体现德才兼备原则、科学发展要求、注重实绩和群众公认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在市属部门的干部选拔任用中运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进一步提高干部考察质量。

三是改进工作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坚持常委会讨论任用干部票决制和全委会票决地方党政正职,逐步推行全委会票决重要部门和重点岗位的人选。继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等办法,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干部任用条例》等法规性文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

四是创新干部教育训工作,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切实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和《2006—2010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贯彻落实,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结合十七大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总体部署,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加大培训工作力度,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各种岗位上去磨练,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3

税收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依靠在基础,税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落实在基础,“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体现在基础。从20xx年起,重庆市国税局党组就提出“六基”建设思路,推动基础工作上新台阶,全面促进税收工作上档升级。

6年来的实践证明,以“六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税收工作持续稳定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深化“六基”建设作为重庆市国税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作为促进重庆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抓手,作为一项永续工程,以基础性和主体性蕴意赋予“六基”新内涵,即基本思路明晰、基本素质过硬、基础工作扎实、基本行为规范、基本服务优良、基本关系和谐,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

一、基本思路明晰

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对自身发展应有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并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促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趋向一致。

一是组织目标明晰。特点:清晰,指明税务机关的前进方向和必要目标;实际,需要主动思考如何反映税收工作发展的个性;持久,需要作为精神内核保持不变;一致,需要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持有共同目标。

二是个人目标明晰。特点:客观,需要建立在个人知识、能力、身体及工作、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之上;科学,需要在一个总目标统领之下,逐渐分解成若干具体目标;善为,要善于总结经验,整理思路,积极实施。

三是目标关系明晰。组织目标是个人目标的前提,个人目标是组织目标的基础,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有机融合。

二、基本素质过硬

税务人员应具备与组织发展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综合素质,并且税务机关为税务人员提升素质创造必要条件。

一是政治素质过硬。有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服务发展的政治思想,有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有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的政治素养,有掌握科学理论的政治能力。

二是身心素质过硬。有成熟心理,面对压力能自觉稳定情绪;有坚强意志,为人自知、自信、自控;有健康体魄,能以充沛精力开展工作。

三是文化素质过硬。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努力充实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专业技术等知识内容;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主动储备公务礼仪、艺术欣赏等知识内容。

四是业务素质过硬。有扎实的税收专业知识,包括税收基础理论知识、税收专业技术、财务会计知识和与税收相关的其他知识;有较强的纳税服务能力,适应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需要,适应税收工作方式由管理控制型转向公共服务型的需要。

三、基础工作扎实

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贯彻落实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的理念,根据不同层级、不同职责的要求,切实抓好纳税服务、征收管理、行政管理中与之对应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基本情况清楚。主动增强服务大局的针对性、预见性、实效性,做到经济税收情况清楚、经济税源情况清楚,相应在组织收入、税收征管、税收政策等方面调整服务和管理措施。

二是基础数据准确。必须全面并准确地采集基础数据,必须提高基础数据集中处理的能力和效率,必须准确分析并充分运用基础数据,提高基础数据利用率和共享度。

三是基础资料完备。对基础资料的种类、内容和收集、传递、使用、整理归档等方面进行规范,尤其通过税收信息化支撑,有效整合、集中基础资料,使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同步搜集、整理、存储。

四是基础管理到位。求服务之真,务管理之实,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征管一线,深入纳税人,牢牢把握税收工作的过程,逐步实现程序管理和实体管理“无缝衔接”。

四、基本行为规范

税务人员应遵守以制度为基础的活动原则、工作程序、办事规则、言行标准和行政纪律等规范性内容。

一是税收执法行为规范。遵从税收法定主义,切实做到执法主体合法、执行程序合法、实体内容合法、权责对应等。

二是行政管理行为规范。遵循民主、公开、按程序办事的原则,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各环节的管理与监督;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

三是公务人员行为规范。遵循职权标准,根据法律赋予职责权限履行职务行为;遵循目的标准,维护公共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遵循身份标准,做到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符合公务人员的社会身份。

五、基本服务优良

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应赋予纳税人美观的视觉形象、高效的功能性以及美好的精神享受。

一是服务导向创新。纵向上深化纳税服务内容,构建解决纳税人实际问题的需求;横向上拓展纳税服务领域,打造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平台;点上突破纳税服务方式,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二是服务环境美观。功能布局合理完整,装饰布置简洁典雅,工作氛围井然有序。

三是服务态度文明。面部表情,贵在热情真诚;语言表达,巧在交流沟通;行为举止,重在技术专业。

四是服务流程高效。服务理念的认识要到位,服务标准的制定要适度,服务程序的设计要科学,服务方式的选择要恰当,服务时间的安排要合理,服务工具的操作要熟练。

五是服务需求满足。急纳税人之所急,想纳税人之所想,以传统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兼顾,满足纳税人的合理需求。

六、基本关系和谐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诚实互信、税务机关内部融洽共进,税收工作职能与其他工作职能协调合作。

一是征纳关系和谐。建立规范的对话、协商和处理问题的反应机制,引导合法、理性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征纳矛盾。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4

关键词: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政策;教育法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政策与法律的价值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途径,通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把发展转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制定教育政策和法律体现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教育为人民服务,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守教育的公共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的教育保驾护航。

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我国的政策本质就在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与利益,作为教育政策还更应该体现教育性的特点,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作为其价值基础。

1.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关怀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和各项有关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长期以来,我们从“工具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把教育的功能本末倒置,出现了教育学“无人”的现象。教育的育人功能才是本体功能,只有教育的本体功能得以实现,才能发挥教育的一般社会功能。因此人的问题是教育的中心问题,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尊重人的自我设计、自我奋斗,充分体现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

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特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往往呈现片面发展状态。如我国古代的“道德人”,“”中的“政治人”,中世纪的“否定人”,资本主义的“经济人”,而现代社会又使人成为“工具人”。马克思认为,古代社会“人的依赖”状况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的依赖”状况是对人性的严重扭曲和异化,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未来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2.教育政策与法律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教育要体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由教育的公共性决定。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首先有求于教育活动在传递社会文化和成人、成才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功能。教育本质上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过对个体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的经验和社会生活的规则来促进个体身心发展,从而推进个体社会化,最终使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学校的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不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因此,教育是一种社会事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必须与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不能仅仅服务于任何特定阶层或利益团体。

正确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教育公共性是科学制定教育政策与法律的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已开始发生变迁。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需要日益增长同国家提供的公共教育资源的有限性逐渐产生了矛盾,从而导致传统教育利益格局的分化,逐步走向一个多元化的利益结构。教育需求多样化引起教育供给多元化,教育已经直接面对市场,通过市场对教育的有限介入来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多元化利益结构的形成和教育市场的出现与教育公平观念和教育的公共性产生矛盾,其根源在于:1)在计划经济的观念下,教育资源的提供和分配都是通过政府包办来进行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免费上学、不得赢利等与教育的公平和公共性联系在一起,因此人们持有的教育公平观念和对教育公共性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2)社会的转型也是社会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和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阶层急剧分化,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衡日益明显和突出。在教育领域,某些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某些社会阶层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中所占份额相对缩小,成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出现背离,违反了社会公正原则和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教育的市场化运作和一些学校转制中公共资源的流失、教育乱收费、学校招生中的腐败现象等都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已影响到教育的发展。

3.教育政策与法律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教育领域中的利益多元化

在不同的教育领域,政府的责任因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而有所不同。就教育的公共性而言,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性质不同,教育的公共性程度不同,在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上的体现也不同。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民族素质的摇篮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义务教育通过立法规范受教育者家庭以及各级政府的行为,是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服务,因此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承担主要责任的一个领域,应当强化国家的教育职能,保证人人都接受一种条件基本相同的教育,捍卫入学机会平等的原则,实行无差距的个人入学机会平等,体现实质上的社会公平。教育的层次越高,个人的收益回报率越大,但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机会的有限性,导致了在现阶段还不能成为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的权利,具有排他性。高等教育在教育公平上主要体现为一种形式上的社会公平,即个人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均等,保证受教育权利分配上的程序平等。因此,在教育政策选择上应该优先发展基础教育,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而在义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实行优质优价政策是合情合理的,这也是社会公正的体现。应该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以便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4.教育政策与法律制定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几十年来在教育领域一直奉行的原则,它造就了一大批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但也导致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严重失衡,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公平应该比效率更具有优先性。公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地位与权利的平等和社会价值享有的机会平等。效率强调资源与社会价值应尽快配置到某些人或组织,以便于以较少投入获得较大收益。当人民群众是收益的受益者时,公平与效率一致;当公平与效率发生冲突时,要区分两种情况:1)收益更多地掌握在个人或某些人手中,造成社会利益冲突和社会不稳定,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在配置教育资源、制定教育相关政策时,应该体现“公平优先”原则,给予落后地区的教育、薄弱的学校以及弱势群体等更多的关注。2)在收益者能够提供补偿且平衡人民群众受损利益的前提下。可以从效率方面做出适度安排,确保国家重点院校的建设和重要项目的发展。

5.教育政策与法律要保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绝对平等是不存在的,差异是永恒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公正就是以公平的态度和平等的观念对待社会差别,实现社会救助,将差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可依据道格拉斯提出的选择平等原则、柯尔曼的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来制定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教育政策和法律。道格拉斯提出的选择平等原则包括平等考虑、差别对待和利益最大化原则。平等考虑是指人人皆应获得平等的待遇;差别对待是指人们在存在差别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差别对待的前提是平等考虑,即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观念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对象;利益最大化原则是处理平等考虑和差别对待的准则。矫正平等和补偿平等原则是柯尔曼提出消解教育差异的原则。矫正平等的内容是采取经济措施补偿那些能力优秀但没有优越背景的人。补偿平等的核心问题是对那些生来基因不良,或者处于恶劣环境中的人进行补偿。只有完善各种补偿和救济制度,保障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

1.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考察当前的基础教育,我们发现有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宏观上出现单纯追求“教育GDP”和区域发展差别过大;微观上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的片面发展。

(1)“教育GDP”。所谓“教育GDP”是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单纯追求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以及盲目追求高层次,不计后果地掠夺式开发,不惜以损害未来人的利益为代价,短期内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计社会效益,不计长远利益,以各种有形成本的高投入,换来一时的高产出和‘繁荣’的现象”。有些学校在办学定位上盲目地追求高层次,为了“求大”、“求高”,不顾学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盲目扩招,脱离学校实际和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而出现各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与措施。还有些学校把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关系看成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利益交换的关系,借用产业化经营或市场化手段作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灵丹妙药”来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率。

片面追求“教育GDP”,关注和强调教育的经济效益与功能,却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文化效益与功能,丢弃了教育最本质的价值和功能,破坏了教育所承载的公共利益的实现,特别是破坏了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给社会的全面发展埋下了隐患,设置了障碍。

(2)基础教育的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由于落后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限制,以及长期以来政策上的“优势扶持”导向等原因,城乡差距、东西差距、校际差距不断加大,两极分化严重。2001年,北京市初中、高中生均经费分别是江西省的36倍(914:25)、45倍(1964:44)。一些教育界人士在考察了国外很多国家的教育状况后,惊讶地发现:条件最好的中小学在中国,校园建筑豪华,各种先进设备和设施连大学都望尘莫及。然而,最差的中小学也在中国。在偏远地区,一些学校几乎无法维持正常运转。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产生的负效应不可低估,统计表明,在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落后地区大专和高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地区,而初中、小学教育程度者和文盲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地区。区域教育梯度的增大直接损害了农村少年儿童的利益,这种状况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正如有学者指出:“可以想象,在未来的数十年间,一个主要有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的农村社会,和一个主要有接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正是这一群体主导着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构成的城市社会之间,无疑将出现更大的断裂。”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就必须调整和兼顾各种阶层的利益,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的矛盾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实现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

(3)学生的片面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当前应试教育仍然占有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举步维艰,为了追求考试的分数,注入式教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还是教学的主要策略,造成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过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显示,我国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呼量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专家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与课业负担太重。

不仅如此,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果还表现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强、个性丧失、道德水平降低、公共观念和合作意识缺乏等方面。学校高强度、超负荷的注入式教学超越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学习上的挫折、压力和焦虑引起的心理负担过重,是校园犯罪、校园暴力等问题的根源之一。大多数学生成为教育的失败者而不是成功者。学生走出校门明显表现社会适应不良,这种状况违背了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2.实现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政策选择与立法建议

(1)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完备的救助制度。“一费制”规范了学校的收费行为,同时也切断了学校的一部分发展资金来源。“费改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使农村义务教育主要由农民来办改变为主要由政府来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县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县域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能,为县域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提供了领导和组织保证,但是落后地区和贫困县的财政远远承担不了这个责任。因而基础教育财政和责任必须重心上移。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可见均衡发展离不开政策、法律的保障。为此,第一,要建立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稳定的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加大中央对省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证财政投入,最大限度地控制教育的差距,保证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第二,要建立完备的救济制度。中央政府要实行政策倾斜,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贫困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基础教育扶持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制:第三,制定《教育投入法》。为确保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应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从法律的层面上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目前《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都对受教育权利、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缺乏可操作性,需要进行必要修改,把政府和有关主管领导的权利、义务具体化,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5

党的十七大做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部署,博兴教育系统把此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应对挑战、解决矛盾、破解难题的重大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努力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创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确立新的发展追求,创设新的发展题材,迈出新的发展步伐,构筑新的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博兴教育的内涵和品质,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深入学习,充分认识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结合我县基础教育实际,准确、全面、客观地分析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形势和任务,迎接时展为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的角度看,主要有五大机遇。一是党的十七大就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出了重大战略决策,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为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战略环境。二是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有助于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三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十七大提出的历史新任务,迫切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四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紧迫性。五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推动教育新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从当前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主要有六大任务:教育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公平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优先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落实。

近年来,我县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上好学难,主要表现为:

一是教育均衡有待进一步实现。现阶段,我县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与良好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凸显。二是素质教育实施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课程方案落实不到位;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缺编、结构不优、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有待解决,教师合理有效的管理和流动机制有待建立,师德师风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严格落实《课程方案》,把课堂教学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落实《课程方案》是最具体、最具操作性的素质教育推进措施,每门课程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落实《课程方案》,实行刚性管理。认真落实我县出台了《关于规范办学行为实施减负增效行动计划的意见》,实施了“1223”方案:实行“一刚”,即落实《课程方案》实行刚性管理。“两开”即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做到“两个加强”和“三个控制”。“两个加强”,即加强学校音、体、美、劳和活动课教学及体育卫生工作,合理安排学生作息;加强对学生用书的管理,严格按省、市规定征订教辅用书,禁止违反规定的教辅资料进入学校。“三个控制”,即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考试竞赛和社会活动,要求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为切实将《课程方案》贯彻执行到位,强化了对违规办学行为的处罚。严格执行省市规定,采取新的检查模式和监控机制:不固定形式、不确定时间、不打招呼到校随机抽查,对学生的作业量采取学生调查问卷方式的进行监控;对检查中发现不按《课程方案》规定开全、开齐课程,随意加班加点的学校实行评优一票否决;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风而上的校长,属组织部任命的,劝其请调;属教育局任命的就地免职。从目前情况来看,各项规范在我县得到了有效落实。

2、全面启动标准化学校工程建设,争取实现城乡学校的均衡化发展,为贯彻《课程方案》提供物质保证。目前,城乡学校在办学硬件上存在着不均衡,农村学校功能用房和设施不足,导致不能开齐课程,严重制约了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我们全面启动了标准化学校工程建设,均衡化配置硬件设施。宏观上,我县制订了统一的城乡教育发展布局规划,统一新 建学校规模标准,计划用三到五年时间将全县22所农村初中合并为6所,全部集中到县城驻地;将70所农村小学合并为20所,全部集中到镇政府驻地。此计划,今年开始实施。在相对微观的层面,音体美教学设备、图书、计算机等设备的配备,各类功能教室和校园网络的配置等都实行统一配置政策。这些政策将使不同区域学校在硬件上的差距明显缩小,为贯彻《课程方案》、区域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3、建立健全师资补充机制,加大师资有序交流的工作力度。目前个别农村小学因规模小,按编制不能配齐专职音体美教师,这是制约学校不能开齐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师资有序交流的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一是加大名、优、特教师支教力度,完善这部分教师的考核办法;二是进一步完善校领导定期交流轮岗制度;三是实施教研员支教、挂职试点。四是实施教师交流机制,对校龄、教龄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进行跨校交流。五是实施特殊的人事、考核、奖励等政策,选拔一批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六是严格执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先评优、提任干部等必须有农村工作经历,并适当向农村倾斜的政策。七是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专题培训、上挂锻炼、外出考察学习等措施促进农村教师成长。

三、区域推进“科研兴教”工程,着力解决实施素质教育的难点

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07年我县启动实施了“区域推进、科研兴教”工程。

1、以培训和考核引路。积极探索新的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构建教师发展评价体系。07年先后组织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08年将组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考核。用3-5年的时间,通过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培训和学科专业知识、新课程教学设计等内容的考核,使教师适应新课程和教科研的水平普遍提高。

2、制订各学科各类课型的教学达标标准,进行全县教师系列课型立标、学标、达标活动,以开放、探究和当堂达标为基点构建高效课堂。我县制订了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鼓励中青年教师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3、改革对校长、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推动基础教育步入素质教育轨道。近期,我们重点做的是制定了《博兴县校长、教师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实施方案》,评价校长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全体教师得到了怎样的发展,成就了多少优秀教师;评价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全体学生得到了怎样的发展,培养了多少优秀学生。通过评价,让教师、校长明确评价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发展,从而让更多校长和教师成为名校长、名教师,推进博兴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四、创新德育模式,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主张学校德育工作要从机械的、单调的简单说教中走出来,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就是做人,学会做人就要首先从做好每一件小事开始。

1、从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在真实的德育内容中寻找教育的力量,让学生做到在校内和校外一个样,这是我县德育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

2、实施了“双带动”工程。我县以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以实施“双带动”工程为主线,即让文明的学生带动家庭的文明,让文明的学校带动社会的文明,从而达到让和谐的家庭、和谐的学校带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

3、区域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铺设绿色通道。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我县重视并积极推行区域心理教育理念,通过创新工作管理机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实施教师全员培训,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有形的辅导活动转化为无形的理念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教师和学生实现了共同成长。

基础科学发展范文6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尤其要突出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不同的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和人的发展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其中,最显性的差距是在办学条件上;而最应重视的第一位的差距是教学质量差距,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差距;师资队伍水平的不均衡则是最关键的差距。

1.均衡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缩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

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国民教育,是为所有学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改善办学条件,而是人的发展,要努力实现人的基本素质大体均衡的发展,而素质教育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因此,无论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无论是城市和乡村,所有的学校都要扎扎实实地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尽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为此,一要突出养成教育,追求人人成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而日常行为规范是一个社会对合格公民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文明人必备的最基本道德素养,应该成为我们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要从养成学生不乱扔乱抛、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等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培养举止文明的中国人、素质全面的现代人。二是开齐开足课程,追求人人合格。课程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开齐开足各类课程,不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当前,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等学科教学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要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予以保证,确保开齐开足开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素质领先、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三要重视体育锻炼,追求人人健康。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体魄健壮的有用之人,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每一个家长的强烈愿望,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确保中小学生有充足的活动和锻炼时间,形成健身强体的适应性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均衡发展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生动活泼地发展,允许并帮助一部分学生先“富”起来

李岚清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培养人不能用同一个统一的模子,把不同形态的材料都压成一模一样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关系。精英教育不可妨碍大众教育,基础教育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但大众教育(平民教育、公平教育)也不应排斥精英教育。综观对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大多有接受质量较高基础教育的背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崭露头角,或显示出较好的发展潜质,并程度不同地接受了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有意识的教育、训练、培养和熏陶。因此,要允许并支持部分智力、能力较强的学生先“富”起来,否则会造成新的不公平,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

3.均衡发展的关键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缩小师资水平差距是解决学校管理,尤其是教学质量不均衡最重要最根本的措施。优秀师资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为此,一要增加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确保面广量大的农村教师能得到水准较高的经常性、系统性的培训。二要加强校本教研。要真正建立起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立足校本培训,促进专业发展,使广大农村教师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教学需要。鼓励并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成名成家,以此带动整个农村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大幅提升。三要推进教师交流。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骨干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挂职,薄弱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班进修。通过师资合理流动,实现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促进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一个地区教师发展的良性循环。四要切实加强师范院校的建设。国家要适度控制师范院校的布局和招生规模,招生过多过滥会造成毕业生总体素质下降,就业竞争力下降;要保留师范院校合理的层次性,并加强特色建设,不能盲目升格;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类院校,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定向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4.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选聘好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改造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选好校长至关重要。一要完善校长选聘制。通过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办法,让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当校长。二要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任职。三要实行校长任期制。胜任的校长要给予较长的任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打造学校特色,引领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长足发展。

5.均衡发展的前提是必须保证合格的办学条件

人的发展是有条件的,当前办学条件落差太大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重要体现。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的主要责任,提供能满足课程实施和教学需要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不同地区办学条件的大体均衡,尤其要为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保障。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化解农村教育债务,使各地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均衡发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责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协调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区域内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体现阶段性和适度的差别性

1.区域性均衡发展应全面推进,但全面推进要承认并体现差别,不能搞一刀切

由于特定的国情,我国地区之间基础教育发展差异性较大。从全国范围看,大体处于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西部地区的“普九攻坚”,二是中部地区和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双高普九”(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三是东部发达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为此,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既要全面推进,又要体现适度的差别性。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也不是搞“一刀切”,更不是限制发展,把高水平的拉下来,而是一方面要鼓励发展快的地区和学校发展得更快,另一方面,大力鼓励和强力支持落后地区和学校通过努力不断缩小与发展快的地区和学校的差距。在办学条件和师资等方面可以分阶段分地区制定不同的标准,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如在办学条件方面,可制定基本的标准、较高的标准和现代化的标准;在办学质量方面,可区别地区和学校制定合格率(包括日常行为规范达标率)、良好率、优秀率的不同标准;在师资队伍方面,可在学历层次、职称比例、业务水平、研究能力和名师培养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推进基础教育区域性均衡发展。

2.促进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营造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追求的目标应是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保护学校发展,努力形成学生、教师和学校主动发展、互动发展的生动局面,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另一方面,要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打造学校品牌,树立教育形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育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3.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精英层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努力造就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此,一方面,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另一方面,要积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满足学生基于个性化发展的择校需求,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优秀学生的自主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为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坚持协调发展,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促进社会和谐

1.要建立促进基础教育高位平衡的机制,不能搞“劫富济贫”、“釜底抽薪”式的拉平发展

教育均衡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不均衡——大体均衡——新的不均衡”的循环往复螺旋式渐进的动态过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为此,在保证教育“底线”的基础上,要有计划地推进优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升均衡水平。当前,要建立促进基础教育高位平衡的投入机制、激励制约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确保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度优先超前发展。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加强管理,重抓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促进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促进办学条件、质量的高位平衡。在教师配备方面,推进交流是必要的,但切忌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搞“拉郎配”,更不能对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搞什么“釜底抽薪”,采取人为“拉平”的做法,而应通过政策引导,营造自由学术环境,提供实现人生价值平台,加大培训力度等多种积极措施,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2.要遏制豪华学校的建设

我国的重点中小学制度是历史形成的,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向高等学校输送高质量的生源以加快高级人才的培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后,国家把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但一些地方相互攀比,动辄数千万,乃至上亿,花巨资建设豪华学校,作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样做,一方面超过了地方财政承受能力,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人为制造新的不均衡,引发新的不和谐,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巨额的教育债务也是压在当地政府、学校和老百姓身上巨大的包袱,最终也会影响、乃至拖垮这些学校的发展,甚至殃及一个地区基础教育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加以遏制。

3.要兼顾学生(及家长)多元化发展服务要求,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大众化的“无差别”教育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分层和社会差异将长期存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多种多样,我们既要满足大众教育的一般需求,又要满足精英教育的较高层次需求,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大众化的“无差别”教育,要力求为社会成员的多元发展提供更加完备的服务。因此,我们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时,既要把教育差距控制在社会和公众所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并尽力不断缩小差距,又要尊重和满足人们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多样化选择,努力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