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例6篇

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园本教研;载体;课程实施;焕发光彩

【中图分类号】G6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1

园本教研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它的价值在于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有效的教育行为,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而开发建设课程、实施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全面发展则是园本教研的首要任务。我认为以园本教研为载体,开拓课程实施新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多元化培训,提高教师研究和实施课程的能力

多元化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有效途径。我们以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施为主线,实施多元化培训,提高教师构建、实施课程的能力。

1、“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加强教师培训

有目的的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为每位教师创造各种短期参观与培训机会,如参与许卓娅教授艺术教育的专题讲座;聆听台湾著名花婆婆绘本阅读教学培训;安排教师到济南、东北师大、南京等培训,培训后撰写体会并开展二级培训;二是邀请优秀园长和分管教学的领导深入幼儿园指导;邀请优秀幼儿园送教下乡;邀请举行过市、区级公开课、优质课的老师到园“送课”,从而促进教师知识的更新和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2、案例剖析与实践结合,把握新课程

案例剖析是运用案例去激发教师思考和探讨,能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积极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定期组织教师对课程方案建构与实施等内容进行研讨培训;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确定教学案例;对每个主题活动详细分析等。使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课程意识。

3、交流与研讨结合,促进课程实施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与研讨,能引导教师在学习中交流,交流中研讨,研讨中提升,有效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从而为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如举行课程方案开发与建设研讨交流会、优秀课例评选、优质课展示、骨干教师示范课、一人一课等活动;观摩学习优秀课程方案展示,完善幼儿园《愉快教育课程》等,有效的促进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二、多通道研究,促进课程在一日活动中实施

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与成功都离不开幼儿园为其搭建的平台,为老师提供锻炼才干、展示身手的舞台是幼儿园的重要功能。

1、依托教育活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园长示范课和指导课。园长是园本教研的先行者和领路人,我们注重发挥园长的专业引领作用,一是举行园长示范课和指导课。园长精心设计一节活动,并组织教师学习,掌握技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二是举行园长指导课,通过与教师共同设计教案、研讨教法、现场评析,引领园长和教师同行,教学相长。

骨干教师“一课多研”。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表率、辐射影响作用,我们为骨干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如定期开展骨干教师“一课多研”;获区级以上公开课教师上开放课和示范课;5年以上教师开展同课异构和研究课。还注意培养研究型教师,帮助她们总结经验,研究教法,营造“看骨干、学骨干、当骨干”的良好氛围。

师徒帮带跟进。师徒帮带能大大缩短新教师对教学常规、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我们采取“一对一”帮带方法,徒弟听师傅的课,实地感受师傅的教学过程,课后师傅和徒弟一起评析,师傅将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徒弟,同时反思自己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师傅听徒弟的课,及时进行跟踪评析,让徒弟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好,哪些地方需改进,使之较快的由青年教师转变为骨干教师。

2、借助民间游戏课程,激发教师教育智慧

民间游戏形式简单、取材方便、内容广泛、娱乐性与竞争性强,能满足幼儿好模仿、好游戏等心理特点,具有较高教育价值。我们依据当地文化背景和幼儿身心特点,挖掘了适合幼儿的民间游戏内容纳入园本教研并丰富渗透在一日活动中。

将民间游戏融入各领域教育活动中。如主题活动《欢天喜地过大年》,在教育活动选择上融入民间节日内容,如社会活动《过大年》、艺术活动《崂山大秧歌》、体育活动《舞草龙》、《跑旱船》。表演区让幼儿学习快板《过大年》,同时还投放各种民间喜庆音乐《喜洋洋》、《金蛇狂舞》,以及民间乐器鼓锣、镲等,引导幼儿根据鼓点扭秧歌、跑旱船。美工区引导幼儿尝试绘制年画、做花灯、剪窗花。语言区和幼儿一起搜集春联、民间故事、传说,体验春节带来的艺术熏陶。

将民间游戏融入生活活动中。如来园后、离园前、各环节过渡时,我们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拾器械的民间体育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石头剪刀布》《顶锅盖》《虫虫飞》《木头人》等,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更自然。

三、多方位挖掘,拓展课程资源和实施通道

我们强调营造家庭、社区、幼儿园三位一体的教育,充分挖掘家庭、社区的教育价值,达到教育的均衡,为课程注入活力。

1、走进社区,扩展教育资源

《规程》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在“我是环保小卫士”主题中我们组织幼儿开展让集市变得更美丽、给活动器械洗洗澡、把垃圾送回家等活动;在“超市”主题中组织幼儿到超市内体验购物的过程;在“我是小小宣传员”主题中,带领幼儿到小区内发放新生入园及手足口病等方面的宣传材料;在“我是小小兵”主题中带领幼儿走进军营,近距离接触叔叔;在“采摘乐”主题中,组织孩子进入田间采摘,感受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快乐,正真发挥了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

2、引领家长走进课程,成为课程实施主力军

当前,不少家长只追求认多少字、学多少英语等显性教育,导致幼儿园教育内容超《纲要》的状况。我们从转变家长观念入手,引领家长参与到幼儿园课程中,使其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参与者和评价者。在“妈妈我爱您”主题中,组织母子一起唱歌、跳舞、亲子制作,幼儿感受到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在“我是运动小明星”主题中组织亲子运动会,活动前家长与教师共同备课,明确活动目标及任务,活动中扮演指导者和记录者的角色,让幼儿感受到了运动员的辛苦与快乐。家长们真正成为了课程实施的主角。

3、挖掘家长优势,丰富课程资源

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案例一:幼儿园涨价之后

幼儿园投资改革之后的一天,一位家长跑到幼儿园,大声吵闹:幼儿园为什么涨价,你们就是资本家……声称要直接找园长。

【成因分析】

在中国,有很多民办机构接手一些旧园、老园,改善环境、改变理念、改变办学质量,然后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费,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会有一些家长不理解。园长能否处理好则是幼儿园发展的转折点。

【解决策略和方案】

园长把家长礼貌地接待到办公室,家长继续口称:你们就是想赚钱,你们就是资本家……园长接着家长的话笑着说:资本家真的谈不上,教育家其实也算不上,但我一定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接着告诉家长这所幼儿园从环境上做了哪些符合教育要求与幼儿需要的改进,如在硬件上增添了空调、电脑、投影仪等;在师资配备上又做了哪些调整;在管理理念上的变革以及幼儿培养目标的调整上所做的努力。慢慢地,家长语气也缓和下来,表示出愿意听的意向……过一阵子,这位家长成为了幼儿园的宣传者。从此事中,我们反思:作为园长或者说作为投资做教育的人,做教育首先必须为教育而生,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面对家长,理直气壮地回应家长。这是基础,当然,园长更需要有沟通与交流的技巧。

案例二:事故发生后

幼儿园事故后,保健老师安排当班老师和了解情况的老师每人写一份事故经过与分析,以便召开事故分析会时大家交流。到了事故分析会时,保健老师邀请园长及相关的老师一起到会,然而,事故相关的老师没有一人有书面的经过与分析报告……

【成因分析】

相关的老师害怕承担责任,觉得自己写多了对自己不利,写少了也不好交代……

【解决策略和方案】

由于保健老师年轻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就邀请园长参加会议,这对于园长来说是管理中突发的状况,此时,园长应先让正常的会议进行下去,由事故相关人口头叙述事故的经过与教训。在会议结束总结时,园长必须表明态度:不勇于承担事故的责任比事故本身更可怕!深刻吸取事故中的教训是教师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上下员工对工作的责任心更是幼儿园成长的需要。因为园长的态度决定着园长对幼儿园的责任态度,更决定了老师对今后安全工作的态度。这点很重要。会后,继续让事故相关老师补交书面事故经过与分析,让老师深刻反思事故可以如何避免。后来,有的老师写了三四页纸,还有的老师提出了幼儿园的不安全因素以及如何避免等等。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刻认识到事故的危险性,它是教师是否称职的表现,更是孩子健康发展的保证。当事故发生,幼儿园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善后工作上,希望把伤害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但不可忽视对教职员工的教育,责任的处理是有制度的,然而让老师深刻认识的态度更为重要!让老师由害怕到勇于承担的过程,也是老师成长的过程。

事后还悄悄地教保健老师如何在会前与当事人沟通好,为会议做好充分准备。

让身边的实例给老师们一个警示,让反面教材起一些积极的影响作用,给每一个教师上一堂生动的教育课,让幼儿园安全零事故是园长的责任呀!

案例三:面对一群黑衣党

一天下午,幼儿园保安到园长室报告说,一部黑色轿车带过来四个人,穿着黑衣服,戴着黑墨镜。其中有一名是我们幼儿园小朋友的家长,正要冲进幼儿园。

【成因分析】

就现状,园长短时间判断分析:(1)这位家长肯定是认为他的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了。(2)家长一定有不健康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维,想震慑住园长和老师。(3)园长有责任保护好老师。

【解决策略和方案】

园长先安排相关班级的老师回避待命,之后,让保安礼貌地请这四位来客进园长办公室,在倒茶的同时,园长请一位副园长进办公室,对家长和他的三位朋友说:“请这位家长慢慢说,由副园长记录,你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会一一解决,同时,我作为园长会对我讲的每一句话负责任,也希望您对自己讲的每一句话负责任。”这一番话主要是在抑制这位家长的不健康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思维,要他少说狠话,回归理性。后来,听家长慢慢说,副园长作记录,园长最后表示一定会为家长的疑惑了解清楚情况,并劝说家长今天先接孩子回家(孩子先安排好接到副园长办公室,这样避免家长的冲突与节外生枝),给园长时间了解情况。

事后与家长多次沟通,经过了解发现,这原来是一场误会。

这里想表达的是:第一,作为一名幼儿园园长,本身是女性,在幼儿园绝大部分都是女老师的情况下,幼儿园园长是需要有瞬间思维的敏捷性,要有胆识,不能害怕事情,要敢于担当。第二,在当今,虽然报纸上有曝光存在没有师德的老师,园长需要坚决管理之外,由于幼儿园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家长存在着不理性的思考与行为也较多,老师有被家长录音及被家长冤打的现象,作为园长也需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保护好老师。

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文3

【关 键 词】沙嘎游戏;蒙古族幼儿园;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88-04

沙嘎游戏是一种蒙古族民间传统游戏,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娱乐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易于激发幼儿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力等。沙嘎游戏适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但是,随着文化融合进程的加快,文化趋同现象开始出现,使得传统游戏边缘化,进而面临着如何保护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为此,内蒙古自治区的多所蒙古族幼儿园积极努力,将沙嘎游戏引入幼儿园的教学,但其现状如何并且存在哪些问题,亟待我们去了解。本文立足于这一文化背景,探索沙嘎游戏在幼儿园运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沙嘎游戏在蒙古族幼儿园运用的现状

当前,蒙古族幼儿园将沙嘎作为教学活动的资源,并将其不同程度地融入了蒙古族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区角活动及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沙嘎游戏在蒙古族幼儿园的运用取得了诸多优秀的经验,特别是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传承蒙古族优秀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过分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缺乏游戏时间等。

(一)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全班幼儿共同参加并且具有明确目的的活动,是目前我国幼儿园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活动类型。[1]当前,蒙古族幼儿园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沙嘎游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综合课程方面,涵盖了幼儿园多领域的内容。

案例一:小小沙嘎

活动目标:

1. 了解沙嘎的基本特征,认识与沙嘎相对应的五畜。

2. 尝试运用沙嘎进行游戏创编。

3. 有初步的民族认同感。

活动准备:每人一袋沙嘎(10个)、托盘以及备用的若干沙嘎。

活动过程:

1. 导入:边唱“嘎拉哈之歌”(沙嘎也被称为“嘎拉哈”)边做律动。

2. 以儿歌的形式介绍沙嘎的特征。如,凸起的一面代表“绵羊”;凹下的一面代表“山羊”;平行的一面代表“马”;带花的一面代表“骆驼”;有角的一面代表“牛”。

3. 利用沙嘎实物让幼儿对应说出相应的五畜名称。

4. 教师说出五畜的名称,幼儿对应相应的部分。

5. 分组游戏阶段:

“赛马”比赛;自由想象,用沙嘎摆出各种图形;弹沙嘎等。

对集体教学活动的评析:

案例中涉及到幼儿园课程中语言、社会、艺术等领域的内容,沙嘎的运用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以综合课程的形式呈现了沙嘎在幼儿园的运用。可以说,将沙嘎作为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本次活动也反映出了当前沙嘎运用存在的问题,教师将有关沙嘎的知识集中呈现,在一个综合活动中急于向幼儿传授系统的知识,时间少、知识量大,使幼儿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幼儿的年龄发展特征进行优化、整合。

(二)区角活动

区角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往的一种活动方式。[2]在蒙古族幼儿园,沙嘎被作为素材广泛地投入在区角中,成为区角活动的重要资源。

案例二:沙嘎的新衣

活动目标:

1. 认识沙嘎及其外部特征。

2. 能够主动地运用美术材料。

3. 乐意与人合作。

活动准备:沙嘎实物若干、沙嘎图片若干、幼儿4~5名,活动场地。

活动过程:

1. 教师出示沙嘎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沙嘎。

2. 教师简单介绍沙嘎的形状和外部特征。

例如:沙嘎可以分为四个面,每一面有固定的称呼:

针――最狭小的侧面;

轮――比较宽的侧面;

壳――凹陷的大表面;

肚――凸起的大表面。

3. 出示图片。

4. 将图片发给每个幼儿,请幼儿上色。

5. 将幼儿的作品投放到活动区角或进行环境创设。

对区角活动的评析:

区角活动对时间、人数、环境等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制,教师可适时组织。在案例中,教师引导对沙嘎感兴趣的几名幼儿进行活动,活动形式灵活、自然。将沙嘎作为区角活动的材料,能够促使幼儿的发展与沙嘎的互动相结合。幼儿既对沙嘎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

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是指除教师专门组织的教学活动和游戏以外,幼儿在幼儿园的所有活动。[3]在此类活动中,沙嘎以携带方便、容易聚拢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幼儿园主要有赛马、沙嘎、弹沙嘎和抓沙嘎等游戏方式。本文简要介绍幼儿进行赛马游戏的基本情况。

案例三:赛马

时间:午睡醒来后

地点:混龄班

活动过程:午睡醒来后,幼儿陆续喝完了水,离集体教学活动还有一段时间,教师让幼儿自由活动。苏力克和丁文娟(五岁)带着乌云和格日勒(四岁)在教室转了一圈,最终选择了他们喜欢的沙嘎。四名幼儿到活动区取了一些沙嘎,然后选择了赛马游戏。通常,他们在游戏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创新,苏力克就挺有创新的,把沙嘎摞起来玩,引导小一点的孩子跟他进行摞嘎比赛。

游戏的玩法:首先,排马,即将沙嘎代表五畜中“马”的一面朝上,排成两排;其次,摆马头,每一排的前面各摆一匹马,代表“马头”;再次,掷骰子,谁的点大,谁就先往前走;最后,走得最多的获胜。

对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的评析:

赛马是沙嘎游戏中的一种,彰显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访谈中一位老师说:“生活中,孩子的玩法是自由的。游戏能够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不至于好像总是让孩子学什么,孩子在玩的时候也容易发挥创造性”。沙嘎在这方面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少游戏时间,沙嘎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运用。一位蒙古族幼儿园的教师是这样解释这个问题的:幼儿园没有时间开展这类活动,一般蒙幼上午有两节教学活动,还有一节必须上的体育课,然后是课间操,回来吃饭、睡觉,下午起来有一点时间。生活中,运用沙嘎的次数很少。

二、沙嘎在蒙古族幼儿园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沙嘎在蒙古族幼儿园上述活动中运用的基本情况,笔者主要从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教学活动本身来探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民族认识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果。沙嘎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民族、教龄和经验有着直接的关系,进行沙嘎活动的教师在民族认识水平上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成长于多元文化并存时代的教师,接触沙嘎的机会比较少,因而对沙嘎的认识、理解十分有限。只有少数生长于牧区的教师,对蒙古族文化、风俗的感受和认识更贴近真实的草原生活,所以他们凭借自己儿时的回忆、多年的教育经验和教学习惯能够自然地将沙嘎渗透到教学中。

赛罕区蒙古族幼儿园的一名教师这样讲述:我父亲是沙嘎文化的传承人,我对沙嘎也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小时候自己家里有很多,然后就挑上几个漂亮的、小的放在自己的小袋子里,走到哪里都带着,每天保护着。在幼儿园孩子们没有时间玩沙嘎,所以我觉得孩子挺可怜的,那么好玩的东西都不会玩,甚至有的都不认识。有时候我觉得这是本民族的东西,应该传承给孩子,所以就做了,但也不是所有的教师都会去做。

(二)活动内容单一

访谈发现,幼儿园之间存在采用相似活动和游戏的情况,而在幼儿园内部也存在小、中、大班进行活动时内容、形式、规则等方面雷同、单一的情况。“教师主要是教幼儿认识一下沙嘎、沙嘎在动物身体的部位、认识五畜,也就是这些。”很显然,当前沙嘎活动的内容单一,缺乏改编和创新,究其主要原因是课程开发的深度欠缺。幼儿园领导对沙嘎的课程开发没有足够的重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等均导致了沙嘎在幼儿园未得到有效的利用,更没有充分挖掘沙嘎在幼儿园教学中的精华。大多数教师对沙嘎的运用形式化,甚至连时间都不能得到保证,只是将其作为区别于其他幼儿园的一个特色,并未加以深入的开发和利用。

(三)活动目标过于注重知识性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教学目标设定的特点使得沙嘎成为传授系统知识的工具。教师强调沙嘎所赋予的知识性,从而忽视了沙嘎本身作为游戏所具有的娱乐功能。当前,沙嘎在蒙古族幼儿园得到开发和运用,但这里的开发注重的是其文化传承的功能,这里的运用也是强调知识的传授。大多数蒙古族幼儿园只是将沙嘎视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将沙嘎课程开发的重点放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一味追求沙嘎的知识性,从而忽略了沙嘎的娱乐功能。

(四)教学策略欠缺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当前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阻碍了沙嘎的运用,表现在缺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时间有限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在:首先,幼儿园只是将沙嘎视为一种蒙古族文化资源,将其作为蒙古族幼儿园区别于其他幼儿园的特色,缺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多是以沙嘎为主题的综合活动,教师也旨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沙嘎在多领域的运用。其次,幼儿园本身的教学活动和各种特色班占据了教师和幼儿大部分的时间,进而使得运用沙嘎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十分有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和创新。因此,如何整合蒙古族幼儿园现有的教学资源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五)缺少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的变迁及文化模式的创新,诸如沙嘎一类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在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中面临着严峻的抉择。由于沙嘎游戏需要父传子学或亲身经历,没有经济的激励因素和社会影响评价作用,很难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广泛传播,这也造成了大家对沙嘎这一民族事物不了解的现实情况,从而很难实现家园之间、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访谈中的一位蒙古族教师是这样阐述的:家长主要是参与沙嘎的搜集,家长开放日的时候会偶尔参加一下,我们建议家长回家带着孩子玩一玩,但是家长到底做不做,我们就不知道了。可见,家长在互动中仅局限于为幼儿搜集活动所需的沙嘎,而幼儿园的具体运用多数家长不是很关心,在幼儿回家后,家长也没有有意识地让幼儿练习和运用。

三、沙嘎游戏在蒙古族幼儿园运用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加强教师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应该从学校和幼儿园两方面入手。首先,课程设置上应该融入沙嘎一类的优秀蒙古族文化资源,使得教师对沙嘎有一定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使优秀的蒙古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其次,幼儿园方面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活动,如园本培训和民委培训等,强化教师的民族文化知识,同时,教师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优化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二)丰富活动的内容,深化课程开发

在丰富沙嘎活动的内容方面,除了强化教师的蒙古族文化认识,还应咨询蒙古族的长者,向其请教有关沙嘎游戏的历史、文化等,促使专家、学者和蒙古族的长者引领课程的开发。沙嘎的课程开发应该是开放性的,本地区的教师、教研人员、家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应该一起确定适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课程,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其中,蒙古族幼儿园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幼儿园可以通过聘请民俗专家、幼教专家等,与其交流、挖掘沙嘎的文化、教育价值。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将沙嘎视为园本课程的一部分,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沙嘎一类的民俗因素,将沙嘎与其他的教学资源共生共荣。

(三)强化沙嘎的娱乐功能

沙嘎从古至今作为一种娱乐方式传承,充分说明了其娱乐功能的重要性。它的运用不应仅限于教学,同样,沙嘎的课程开发也不应仅仅放在教学上,更应该关注的是沙嘎游戏的开发及运用。沙嘎游戏的玩法多种多样,其游戏的展开也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教师一方面可以将沙嘎作为幼儿游戏的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沙嘎的娱乐功能加以深入开发,使幼儿充分体会到沙嘎的娱乐性。

(四)构建与蒙古族文化相整合的教学策略

针对沙嘎教学策略欠缺的问题,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将沙嘎融合在每日的教学活动之中,加强沙嘎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学和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素材都加以运用,必须进行一定的取舍。只有将沙嘎融合在日常的各类教学活动中,才可能避免此类问题。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沙嘎等民族文化因素,在适当的活动中相互融合,根据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时间欠缺、利用不当等方面的问题。

(五)密切幼儿园与家长、社区之间的联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蒙古族幼儿园应该从有益于幼儿发展的角度和蒙古族优秀文化传承的高度创设有利的环境,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密切联系。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有关沙嘎及其他蒙古族文化资源的体验活动,也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亲子活动中,让家长近距离体验优秀的蒙古族文化资源,同时也能够增进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密切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方面,可以开展有关的社区活动,组织幼儿走进社区、亲近社区、融入社区。家长也应该积极关注民族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的具体运用,在日常的生活中创设运用和游戏的环境,鼓励幼儿学习、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

注释:

[1][2]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7,209-210.

[3]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科学出版社,2011:54.

参考文献:

[1]阿里马斯.少数民族传统游戏与文化传承[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白洁.试析民族传统游戏对当代儿童的教育价值[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2).

[3]霍瑞娟.嘎拉哈游戏及其社会功能[J].中国民族,2009(12).

[4]李素梅.基于蒙古族儿童民间游戏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5]梁艳.蒙古族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7.

[6]满都玛.肃北蒙古族传统羊骨头类游戏的文化教育功能[J].华章,2009(1).

[7]王蔚.传统民间游戏开发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

[8]吴明海.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游戏及其文化教育功能[J].民族教育研究,2006(5).

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文4

但是,近几年由于受教育系统考编的影响,我园师资流动比较频繁,每年会有大量新聘教师入园,90%以上为年轻教师,体现为:音乐教学经验不足、组织能力不强,组织方式不丰富。加上音乐教学活动形式活泼,幼儿在活动中往往表现情绪激动、行为活跃,这更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因此,提高校本研修实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正是幼儿园前进的动力。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创新为动力,以全员提高为目标,紧紧围绕幼儿园的音乐特色这一中心点,开展了以“分层研修,连环跟进模式”的校本研修模式。

一、团队分组,明确音乐研修方向

为了实践并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分层研修”的培训模式,首先要了解教师现状,帮助教师梳理自身专业发展的水平与能力,制定合理的成长规划方案,并扎实理论、提高技能,从思想上、制度上保障课题工作的顺利开展。

1.健全制度,营造音乐研修氛围

为创设良好的研修氛围,我园从规章制度入手,结合分层研修实际情况,革新了分层研修、师徒结对、三优考核、课例研修等《教师分层培训系列制度》,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奖励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宏观上调控研究过程,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们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2.合理定位,构建音乐研修组别

我们根据教师教龄、教学能力、音乐专业技能、所获荣誉、科研水平等各项指标,通过教师们自我定位、领导考核等方式把全园教师评定为一至五星级,分别为扬帆组、起航组、搏浪组、远航组、领航组。每个星级的教师组成相应的研修小组,根据各组发展目标,分层培训。

3.调研访谈,把脉音乐教学现状

实施分层研修前对教师的音乐专业水平进行调查分析,它能为研究者有效而合理地开展研修指明方向。调查的内容包括教师对音乐课程的认知程度、对音乐教材的理解、对音乐教学策略的掌握等。调查的形式主要包括:集体或个人访谈、问卷测试、课后测试等,根据统计出的有效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二、研修分步,开展全面递进培训

通过对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制定出每一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和目标,选用适宜的培训模式,形成“连环跟进、螺旋上升”的培模式。

1.训赛活动常规化,扎实基础

为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尽快提高,分层培训实施以后,每组制定相应计划,定时定点开展理论学习、专业技能考试、课例研讨等活动,使训赛活动常规化、规范化。如每学年的分层音乐教学考核,扬帆组教师学习录像上好模仿课,启航组教师参考教案上好达标课,博浪组教师自编教案上好优质课,远航组教师发挥特长上好示范课。

2.研修重点具体化,各有所长

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多,重点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我们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课例研修为载体,根据各组的教学经验制定了相应的研修目标和内容,明确研修课的主要模式,使音乐课例研修更加具体、有针对性,不同层级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们要求扬帆组教师能上好模仿课,上模仿课能让青年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少走弯路。我们将本园优秀音乐课例录像、网络上优秀音乐课例以及名人名家的优秀课例收集在资源共享库中,供青年教师搬课。

3.研修内容专题化,全面提升

根据当前教师存在的某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问题或某个音乐课型等确定有预案、有目标、有过程、有反思的研修专题。每学期大教研和分层教研根据专题预案中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音乐欣赏专题研讨制定全园的大专题策划和各分层组的小专题策划。先由教研大组集中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讲座、开展头脑风暴等学习活动,再由各分层组根据本组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一课多研等课例研讨,最后各组在全园作展示。通过大组学习、小组研讨、集中展示,使音乐教学研修专题学习得以落实。

三、研修分式,促进教师全面提升

分层研修全面实施后,为使研修全面开花、全员参与,根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需求,我们开展了研训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很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1.自主申报考核课,逐层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每学期幼儿园会倡导全体教师申报音乐考核课。在教师自主申报的基础上,统一编排考核课的教学时间、考核人员,在考核期间,每位教师必须参加研修7个教学活动的观摩、评析,并上交评析意见。对考核中不合格教学活动,由研究团队进行重构,并进行反败为胜课例的研讨,直到考核合格;对考核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音乐教学研修在全园持续、深入地推进了4年,促使每一位教师通过亲身参与教学改进和研究活动,来体验音乐教学的快乐,明确自己教学改进的方向。

2.师徒结对互助课,快速提升反思评价能力

随着分层研修的全面展开,我园教师群体的教研氛围逐渐形成并呈现良好态势,师徒结对“1+1”教学互助课应运而生。所谓“1+1”教学互助课即教师本着自主、自愿的原则组成教学研究小组。我园以师徒结对中的师徒和分层教研组长2~3人为互助组的形式开展。互助课针对教师申报的音乐考核课,在申报教师个人行为上对其进行教案分析―教案重构―教学研讨―方案修改―再次上课―总结反思的过程。通过互助组教师之间面对面、手把手的评价、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3.专家引领特色课,重点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文5

(河南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开封 475004)

[摘 要] 开展“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从信息技术应用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媒体元素、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等维度对《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中的“五大领域活动案例”进行视频分析,结果发现当前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完美。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园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熟练掌握设计和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园与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幼儿园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

关键词 ] 幼儿园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媒介

一、问题提出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已然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抓手、国家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信息化日渐兴起,受到了学前教育领域和教育技术领域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信息化亦吻合国际上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英国、印度、新加坡等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具有较强计划性、目的性的活动,也是短时间内教师对幼儿评价次数最多、最集中的活动。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是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本研究拟对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二、当前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分析的视频数据来自《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这是由中央电教馆、陕西省教育厅联合编制,电子教育音像出版社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的一套DVD资源,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依据,具有系统性、权威性、针对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整套资源包括“学前教育发展最新趋势(2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2碟)”“学前教育基础理论(2碟)”“解读学前儿童发展(2碟)”“学前儿童营养与健康(2碟)”“教育活动设计流程及教案编写(7碟)”“教育活动设计主要策略(8碟)”“教具、玩学具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区角环境设置应用策略及案例示范(5碟)”“健康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语言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社会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科学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10碟)”“综合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探究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5碟)”。在整套研修资源中,最能直接反映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是与幼儿五大活动领域相对应的“健康类、语言类、社会类、科学类、艺术类活动案例示范与评析”(以下简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在这50张光碟中,每张光碟含有1个教学活动视频,每个教学视频20-45分钟不等。这些教学视频即是本研究分析的主要对象。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应用总时长、信息技术覆盖率、信息技术应用单次时长、媒体元素类别、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信息技术应用次数等维度,对上述“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学活动开展视频分析,获得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状况具体分析

1.信息技术使用率。

信息技术使用率指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数量占全部教学活动数量的比例,它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由表2可知,在50个教学活动中,有56010的教学活动使用了信息技术,也有接近一半的教学活动没有使用信息技术。在五大领域中,不同领域使用信息技术的状况亦有所不同,其中语言类教学活动运用最多,比例达到90%,而健康类教学活动运用最低,仅为20%。

2.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

信息技术教学覆盖率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时长占该教学活动总时长的比例,它可从时间维度上反映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的程度。由表1可知,在本研究中,信息技术覆盖率最高的达83.53%,即整个教学活动时长的83.53%都在运用信息技术,最低的为1.33%,即仅在1.33%的教学活动时长里运用信息技术。对其做单样本T检验,Sig.值为0.000<0.05,可知不同教学活动之间的信息技术覆盖率差异明显,如表3所示。

3.信息技术使用频次。

信息技术使用频次指在单位教学活动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次数。而对于“信息技术使用次数”的核算,本研究将“无明显间断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视为1次”。如表4所示,在本研究中,有12个教学活动应用了1次,有10个教学活动用了2次,各有1个教学活动应用次数达到“5次”或“6次”。总的来说,使用1-2次的占78.57%,使用“3次以上”的占21.43%。结合表1中的“单次应用时长”,不难发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粗犷式”应用占主流,将教学内容拆开、揉碎后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仅占极少数。

4.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指为达成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方法,它具有目标指向性、问题情境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等特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整合方式与适切情况,亦可为其他教学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在本研究中,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策略”“直观演示策略”“自主探究策略”等三种,其中“创设情境策略”应用最多,比例达54.55%,“直观演示策略”也是主要策略,使用比例达43.64%,“自主探究策略”仅用1次,占1.81%。

5.媒体元素应用情况。

常见的媒体元素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不同的媒体元素具有不同的信息传播特征。“媒体元素应用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媒体使用偏好,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媒体元素与教学活动的适切性。在本研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图形图像,达20次,占总使用次数的36.36%;视频媒体和声音媒体紧随其后,使用次数分别为18次、12次,所占比例分别为32.73%、21.82%;动画媒体应用次数不多,仅6次,占10.91%;文本使用次数为0。

三、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原则与条件

“五大领域活动案例”汇集了北京、陕西、杭州等地区省级示范幼儿园的一批优秀活动案例,凝聚了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是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集体呈现。在这50个教学活动案例中,无论是教学素养、教学活动设计还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有许多值得赞赏之处,不过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视角来看,还非尽善尽美,一些教学活动在媒体选择、应用时长、应用策略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须遵循简单、游戏化、适切的原则

1.简单原则。

所谓简单原则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媒体素材的选择、应用策略的设计还是信息技术使用的时间长度,均应以“简单”为基本准则。“五大领域活动案例”充分遵循了“简单原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从信息技术使用时长来看,在本套活动案例中,很多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应用时间不长,使用次数不多,但课堂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如在“孤独的萤火虫”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2张萤火虫发光的照片,结合教师有节奏的提问和鼓掌,很快就把幼儿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单次使用时长如此,信息技术使用总时长亦能反映出同样的特征。由表1可知,在28个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使用时长小于10分钟”的就有20个,占71.43%,而“使用时长小于5分钟”的有14个,占50%。其次,从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来看,虽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策略有十几种,但在本套活动案例中,运用最多的只有“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两者合计占总使用次数的98.19%。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体系中,“创设情境策略”和“直观演示策略”无疑是最为简单的,而对幼儿园教学活动来说,简单的策略却是相当凑效的。再次,从媒体元素的使用来看,纵观全部活动案例,只有1次同时用到了“声音、图片”,其余均为素材的单一运用。较之多数信息化教学存在的“媒体堆砌、媒体过剩”等现象,本研究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媒体应用可谓十分简单、纯粹。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之所以需要坚持“简单原则”,是与幼儿的思维认知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小班幼儿的思维直观性很强,对事物的理解和掌握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并常常因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大班幼儿尽管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面对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幼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时,就应采取直观展示的策略,在时间上尽可能简短,媒体元素尽可能简洁,不能增加幼儿的认知负荷,更不能剥夺对幼儿感觉器官的综合训练。总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让信息技术的应用简明、直观、高效。

2.游戏化原则。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鉴于此,在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整合的过程中,亦须贯彻游戏化的原则,即应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愉快、有趣、轻松,充满游戏色彩,进而调动幼儿的自愿心理,增加幼儿的自学性、主动性和投入感。在“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运用随处可见。如在“小猪睡觉”教学活动中,老师边放音乐边带着学生进农场,而在进入农场后,又利用声音,引出一个一个小动物,并设计了和小动物做游戏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中,声音、图片运用得恰到好处,让幼儿在充满童趣的游戏环境中发展了自己。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扮演多种角色。其一,演示游戏过程。对于较复杂的游戏,可采用“多媒体演示十老师辅以说明”的方法,让游戏规则形象明了、浅显易懂,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要求,促进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为游戏烘托气氛。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可发挥声音、视频等媒体独特的传播优势,为游戏的开展烘托气氛、营造氛围,提升游戏活动的效果。其三,充当游戏载体。当前很多游戏是数字形态的,可以在计算机、手机上执行,经过教师的设计与选择,幼儿是可以基于此类游戏软件开展学习的。其四,充当评价共建。经过教师的设计,信息技术可以充当评价工具,为传统游戏做出适当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一句赞美的话、一首儿歌、一段音乐,也可以是一幅漫画、一个宠物、一串符号,还可以是一段动画、一节舞蹈、一簇礼花等。总之,教师要善于发挥信息技术的游戏化角色,让信息技术应用更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更吻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3.适切性原则。

适切性原则指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幼儿的认知特点、教学内容适当、贴切。在上述大部分“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是比较适切的,但部分活动仍有改进的空间。如在“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时长达23分25秒,信息技术课堂覆盖率高达83.53%,虽然其绝对时长尚未突破幼儿园一次教学活动不超过30分钟的基本要求,但长时间无间隔地应用信息技术,显然有悖于幼儿的认知特点,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幼儿的健康。又如,在“宝贝爱宝贝”这一教学活动中,播放了成龙关爱老虎的公益广告,由于该广告中有很多成人的语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不要让2010年成为最后一个虎年”等,这对幼儿来说就是很难理解的“反话或暗示语”,也就说明该活动中媒体的选择不具备适切性。再如“我们的心脏”这一教学活动本可以借助视频、动画,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脏的位置与作用,但是老师却未用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不算一种遗憾。而在“守规则真好”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完全可不用播放视频,只要设置几个实践活动,就能够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但该活动不但用了,而且还用了3次。这也就是说,幼儿“能够通过与环境直接互动的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经验就不要牵强使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计算机对早期儿童发展到底利弊如何,目前仍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争议仍在持续”,因此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教学相比,人们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运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是提醒成人应尽量规避信息技术可能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应熟练掌握设计与实施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计指由幼儿园依据幼儿教育目标,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呦儿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是指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对信息化环境中的幼儿教学活动所进行的预设和安排,包括对幼儿认知特征和学习经验的分析、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信息技术选择与应用策略的设计、评价设计等具体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应用成功与否,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直接相关。“五大领域活动案例”中的教师都是省级示范园里的优秀教师,其教学基本素养都非常高,但教学效果却有差别,其中教学效果突出的往往信息技术利用合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贴切、巧妙,而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的则往往信息技术应用不合理(该用不用、不该用的用了或者不合理的运用等)。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行之有效的系统培训,然而目前多种培训中,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后续的“国培计划”以及马上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教师(含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都应将“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此外,还应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的扎实推行,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在校学生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幼儿园优秀教学案例分析范文6

调查发现锦州农村学前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公办幼儿园资源稀缺,

2.政府投入不足,缺乏制度保障

3.师资队伍素质偏低且配置不均衡、不标准

由上述分析模型可以得出,影响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因素是政府,所占比重是24.584%,又结合表3.3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关注程度、政府支持力度、政府保障力度及行业相关部门监督等方面,提高第一主成分的数值,鼓励农村学期教育快速发展;第二影响因素是幼儿园基础建设,所占比重为21.435%,具体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学期教育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设施建设,以及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学方式、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来提高农村学期教育机构整体水平;第三影响因素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所占比重20.076%,从这一指标中可以看出,农村家庭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很大,主要关注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食品卫生安全、幼儿园收费、道路交通状况等方面,可以具体针对家庭的需求,来改善农村学前教育水平;第四影响因素是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所占比重是16.870%,可以通过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责任心和爱心的、招聘有幼师资格证教师上岗等方式提升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速度。[2]

一、 加大对农村学期教育的支持力度,提供经济和制度保障

一是制度设计上,辽宁省应尽快出台关于农村学前指导性意见,为辽宁省农村幼儿园的发展指明方向,避免过度商业化、随意化。二是投入保障上,辽宁省应建立专项资金,壮大农村公办幼儿园,鼓励民办幼儿园,保证农村幼儿同等受教育的权利。辽宁省自2008年开始设立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用于鼓励和补助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积极在农村探索以公办幼儿园为主导,多种办园的模式,提高了县、乡镇幼儿园学龄儿童入园率。

二、提高学前教育教师队伍素质,保证教师福利待遇

第一,提升全省农村在编教师比例,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2014年中国教育信息网,加大对在职的优秀幼儿教师进编力度,妥善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评优、职称、工资待遇和养老保险等问题。例如青岛市提升农村非在编幼儿教师待遇,逐步将优秀教师进编,规定农村非在编幼儿教师工资是当地农民工资1.8倍以上,并为农村非在编幼儿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

第二,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环境的优势,吸引城市生源回流农村。积极招收大专及以上高学历教师,充分利用高校优秀人才交流互换的方式,带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城市支援农村学前教育师资体制。

第三,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幼儿教育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爱心去教导孩子以及高尚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孩子。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更加需要有爱心、高尚道德水准。

三、建立农村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并有效监督

相关部门应建立农村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按照指标,一方面,制定规划,坚决治理不达标幼儿园。结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农村学前教育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各幼儿园发展水平,确定不同管理方式,对于未达标幼儿园坚决治理。制定农村幼儿园建园标准,鼓励利用大量闲置的房屋、校舍,降低办园成本,鼓励使用乡土资源。第二,发挥行业监督的力量。2014年《中国民办学前教育行业自律公约》,保障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及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行业自律机制规范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以此促进中国民办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在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辽宁省应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增加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适应性,扩大筹资渠道,公办和民办互补,常规与非常规相结合的形式开办农村学前教育,实现快速发展。[3]

四、完善学前教育收费管理体制

首先,学前教育机构按规范的方法计算成本,作为确定收费标准的基本依据。其次,物价部门应根据成本制定本辖区内各类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指导性收费标准,由区县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收费标准进行备案。最后,物价部门应每年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机构,对其收费进行监督和检查,并依法对违法违规收费进行严厉惩处。[4]

五、提升家长的教育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