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审美教育范例

幼儿审美教育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1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音乐审美能力

在钢琴事业取得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琴童”年龄日渐低幼儿,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育。但实际上在幼儿阶段,钢琴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媒介,并非注重技艺传授,而是要加强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还要对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展开分析,以便有效开展幼儿的启蒙音乐教育。

一、钢琴启蒙教育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幼儿阶段,人处在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时期,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情操陶冶,并在艺术修养上得到培养。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包含不同风格、织体、音色和节奏,需要幼儿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体会音乐这种非语义性语言的魅力。因此,需要加强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确保幼儿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开展钢琴启蒙教育,幼儿需要学会如何用眼读谱、用手弹琴、用耳辨音、用脚踏板和用脑思考,这一切不仅能够促使幼儿智力得到开发,也能使幼儿充分运用视知觉开展综合性形象思维活动,因此能够加强幼儿对音乐的认知。实践证明,4到6岁为人的最佳听觉期,开展钢琴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幼儿节奏感,引导幼儿完成正确声音观念的建立,深入体会音乐的魅力,因此能够使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得到培养[1]。

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

现阶段,受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幼儿综合教育水平依然较低。而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一些教师难以将钢琴学习与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联系在一起,一味进行钢琴演奏技巧的教授,导致幼儿产生了畏惧心理,无法体会音乐之美。在幼儿园钢琴课程上,部分出身于专业师范学校的教师本身并不精通钢琴,缺乏对钢琴音乐美中自然美的感受,所以无法达到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要求[2]。在教学中,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幼儿强行记住各种音色,使得幼儿只能被动跟随教师节奏完成钢琴训练,无法对音乐美进行有效的感知训练。此外,部分教师在钢琴启蒙教育中尽管认识到需要对幼儿音乐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但是仅仅通过播放优美钢琴曲对幼儿进行教育,未能通过动作、表情等各方面加深幼儿体会。对于幼儿来讲,由于经历有限,单凭听觉是很难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因此,难以达到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加强幼儿音乐感知

想要培养幼儿音乐审美能力,首先需要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使幼儿能够主动聆听音乐。所以在钢琴启蒙教育中,需要结合幼儿兴趣特点进行钢琴作品的选择,确保幼儿兴趣能够得到充分激发,促使幼儿音乐感知得到加强。其次,幼儿比较好动,较难安静聆听钢琴演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营造适合幼儿聆听的场景,以便使幼儿能够耐心聆听,从中体会到钢琴演奏传递出的情绪或情感。例如,《两只老虎》是一首节奏欢快的小曲,趣味性较强,容易激发幼儿的聆听兴趣。教师选取该首曲子用钢琴弹奏,可以利用道具创设一个森林场景,然后伴随着琴声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在幼儿完成歌曲聆听后,幼儿对歌曲中内容会产生强烈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歌曲中真善美的诠释,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歌曲第二次弹奏,吸引幼儿一同歌唱,获得幽默欢快的感受。在音乐聆听过程中,幼儿可以发现声音的强弱、长短差异,并且发挥想象力对歌曲内容进行联想,因此能够体会到音乐的美。在钢琴启蒙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兴趣当成是幼儿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推动力,促使幼儿潜能得到尽可能的调动。实际上,幼儿阶段还应以兴趣培养为主,进行大量钢琴技巧练习显然不科学,因此教师需要尽力使幼儿体会钢琴演奏的乐趣,借助美妙的音符促使幼儿产生欣赏音乐的冲动,继而使幼儿的审美需要获得满足。

(二)侧重幼儿审美感受

在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方面,教师需要加深幼儿的审美感受,以便使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掌握音乐的节奏。为此,教师需要通过唱、弹、跳等各种途径加强与幼儿间的互动沟通,引导幼儿体会音乐的魅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选择具有较强律动性的音乐,如二拍子的音乐。这类音乐拥有强弱自然规律,节奏均匀,可以表现出热烈的场景。例如,教师可以弹奏2/4拍的《斗牛士之歌》,旋律来自歌剧《卡门》,曲调表现了斗牛士在热烈欢呼中上场的情景,能够使主人公英姿勃勃的形象得到展现[3]。而歌曲节奏为偶数拍,结构对称,以正符点音符和四分音符为主,节奏强劲有力,可以展现出主人公威武的形象。在音乐演奏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以拍手、跺脚、甚至是行进等多种方式打拍子。歌曲第二句为歌唱性乐句,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唱出节奏。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对斗牛士走路姿态进行模仿,以便使幼儿能够加强对音乐节奏和情绪的把握。通过想象,可以加强幼儿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进而对音乐想要表现的形象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配合着流畅的音乐,在幼儿手舞足蹈下,营造出地欢庆场面,能够给幼儿带来良好审美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幼儿拥有敏感的听觉,对美的反应十分直接,教师想要对幼儿音乐感受能力进行培养,需要在钢琴弹奏过程中做好示范,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和音准,引导幼儿加强对音色、和声色彩等各方面的认识,促使幼儿体会到钢琴演奏的丰富变化。在钢琴启蒙阶段,教师需要使幼儿边听边感受,养成唱谱的习惯。通过安排旋律较强的《看星星》、《排排坐》、《小客人》等儿歌,能够运用幼儿熟悉的曲调增强幼儿的感受,促使幼儿获得丰富音乐体验,逐步形成音乐审美能力。

(三)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在幼儿音乐审美意识初步形成后,教师需要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为幼儿学习钢琴等音乐艺术形式奠定扎实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幼儿节奏训练,确保幼儿能够在钢琴欣赏中准确把握节奏。具体来讲,就是教师可以慢速、中速和快速三种速度完成歌曲弹奏,然后安排幼儿应敲击方式给出相应拍点,确保幼儿能够精准把握节奏。以2/4拍为例,教师弹奏节奏型组合,幼儿随之进行模仿,引导幼儿逐渐学会左右手配合,体会不同节奏带来的音乐情绪。考虑到幼儿年龄较小,初步练习时可以从语言入手,组织幼儿念歌词,由教师打拍子,促使幼儿逐步发现节奏。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入动作,让幼儿边念边打拍子。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幼儿将歌词换成音符,在唱念中动手敲出节奏。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教师需要对练习效果进行检验,促使幼儿参与到钢琴演奏中得到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门音乐艺术,钢琴教学需要完成艺术实践。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钢琴作品中完成节奏变化标记,然后利用节拍器进行音乐节奏的演绎。在演绎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加强相互交流,表达各自对音乐节奏传递情感的理解,使幼儿得到灵感激发,积极参与到钢琴表演活动中,体会钢琴演奏乐趣。在幼儿表演完成后,教师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幼儿树立正确声音观念,同时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增强幼儿参与钢琴演奏的积极性,继而使幼儿通过不断练习得到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教师应当重视幼儿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需要结合幼儿兴趣进行作品合理选择,使幼儿的音乐感知得到加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确保幼儿从中获得愉快体验,才能使幼儿的审美感受得到增强。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强幼儿音乐审美检验,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促使幼儿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彭韵.幼儿钢琴教学与能力培养探究[J].科教文汇,2017,07:109-111.

[2]赵昕.浅谈幼儿钢琴教学实践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黄河之声,2016,07:49.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2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德育;途径

一、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人一生的发展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性,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也是可以培养和塑造的。一个人如果在幼儿时期能接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观的培养和熏陶,将有利于整个社会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幼儿教育阶段是人的基础教育阶段,对每个人儿童期及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德育就非常有必要。全面教育不仅仅指智育,还包括德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一直以来,智育是幼儿教育的重点,有些落后地区的幼儿园尤其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等几个方面的教育,使幼儿教育偏离了正确的方向。有些幼儿园虽然开展了全面教育,但德、智、体、美、劳教育却没有相互融合,比如体育课就只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美术课就侧重培养孩子的绘画技巧……都忽视了对幼儿德育的关注。而德育如果仅仅依靠思想品德课,或者教师向孩子单纯地讲述道德规范条例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德育是将道德理念渗透到其他学科教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种植到幼儿们的心灵中,让幼儿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幼儿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幼儿美术教育和德育相结合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可行的。在创作美术作品过程中,不仅要反映描绘对象,还要融进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人生观和世界观。美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并不能通过固定的形式或灌输概念来实现。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不能通过逻辑思维的方式来证明某种道德存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认识无形之中已经融进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美也就是德的外化表现。

(一)言传身教塑造“美”

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教师本身具有的高尚品德就是美的象征。因此幼儿美术教师首先要在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入手,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孩子,感染孩子,让孩子在教师的美好形象中体会到“品德”的重要性。教师文明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引导作用;教师崇高的思想品德对孩子优秀品德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良好心态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孩子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幼儿的日常行为,所以要想将德育和美术教育融合到一起,幼儿美术教师就要言传身教,首先塑造自己“美”的人格。

(二)在课堂语言中渗透德育

美术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一种视觉艺术,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感性事物。教师可以将美术中的感性语言和德育中的理性语言相结合,来提升孩子的道德素质。美术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让幼儿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情趣中学习美术,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应该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广泛的文化情境为前提,渗透德育。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只是停留在这幅作品像不像、美不美的层面上,审美层次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领悟作品的意境和作品所反映的现实。对此,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气的爸爸妈妈》这幅作品时,首先要让幼儿仔细观察生气和不生气时的爸爸妈妈是什么样子,作者分别用了什么样的笔触来进行描画。然后让幼儿理解他们从生气到不生气的转变源于对宝宝的爱。教师不仅要给孩子们讲解这幅画的美妙之处和特点,还要让孩子们体会父母的爱,通过图画触动幼儿的心灵,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激发孩子们爱父母的情感,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品德,并且树立将自己的爱心传递出去的观念。

(三)在实践创作中渗透德育

美术活动不仅包括欣赏,还包括手绘和手工等多种活动。现在的美术活动更注重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手工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比例较大。手工的开展就需要使用很多的材料,这时,教师可以趁机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要求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尽量节省材料,爱惜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独生子女在花钱上根本没有节制,对于美术活动中手工材料更不在乎,浪费现象尤其严重。因此,在幼儿开展美术手工活动时,对于他们浪费材料的现象教师就要及时制止,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要在班上树立勤俭节约的榜样,让孩子们学习。教师要指导孩子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手工材料,鼓励他们拿废弃的材料进行手工创作,变废为宝,这样既让孩子的美术创意能力得到发展,又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让他们深知现在的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此外,幼儿比较喜欢听故事,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美术教学内容,多讲一些献身艺术、热爱祖国、勤奋学习的画家的故事,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再将德育渗透其间,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力量,逐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在交流欣赏中渗透德育

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的时候,都会将其人生观和世界观融入进去,观者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无形之中也会受到其作品中包含的道德观的熏陶和影响。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进行德育的途径很多,教师要努力挖掘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美和艺术美,使艺术欣赏和德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幼儿美术教材中也有很多都是中外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大多技艺高超、品德高尚,如徐悲鸿、毕加索等,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教师在向幼儿讲解他们的作品时,应讲解一些能体现他们高尚品德的感人事迹。教师应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讲解;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幼儿讲述“我心目中的画家”“画家的故事”“我喜爱的画家”等,从而使幼儿的道德情操得到升华。教师在指导孩子欣赏美术作品时,可将思想教育渗透其间。例如詹建俊的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中的战士们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显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抗战到底的决心,教师应该多从作品的思想、题材和内容上对幼儿讲解,让孩子们不仅领略到作品的艺术之美,还从这幅画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从而培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追求理想的品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德育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以看出,德育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渗透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这种渗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灵美、高尚纯洁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就应该在美术教育中充分渗透德育。将德育融入美术课堂,能够让祖国的花朵在美术的摇篮里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埋下一颗美德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丁云.寓德育于美术活动中[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6).

[2]严环.融德育于幼儿美术活动中[J].江西教育,2015,(05).

[3]李琳.在美术区域游戏中渗透德育[J].新课程,2015,(12).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3

一、幼儿园美术材料的生活化

在幼儿园进行幼儿的教育时,需要对幼儿进行指导,这能够使幼儿通过对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的应用进行玩具制作和手工艺品的制作,能够美化自己的生活,有效的开展相关活动。因为幼儿年纪尚小,所以应该保证幼儿在游戏当中学习,也在学习当中游戏。在幼儿园落实美术材料的生活化,主要是将材料生活化和美术进行紧密的结合,使幼儿在游戏当中学习,学习当中游戏,并且能够从中体验到美术所带来的乐趣。举例而言,在班级的开放美术活动当中,老师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蔬菜瓜果的横切面,使孩子通过蔬菜瓜果横切面来当做印章,并进行拓印,这能够受到孩子的热烈欢迎,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作的热情。而且也可以通过对毛线、纸条、弹珠等常见的生活物品的应用,在老师的监护之下使幼儿进行自主的自由创作,这样能够激发幼儿对于常见生活物品多种使用方法的思考,也能够对于孩子的创作手法进行丰富,可以以环境布置的方式进行展示,能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也使得美术区域的活动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使孩子对此产生热爱和浓浓的兴趣。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形式的生活化

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必须保证真实并贴近幼儿的生活。举个例子,可以结合季节性的特征,带领孩子亲近自然,观赏自然的风光。在春天的时候,带孩子到小区里走一走,使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植被,比如长长垂下枝条的柳树,像喇叭一样的迎春花,认识各种各样的花草,虽然幼儿能够使用的形容词有限,甚至在表达时存在断断续续的情况,但是从他们的表情和神态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够从活动当中体验到喜悦和欢快,从而也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为他们的美术活动和创作积累丰富经验。可以将美术活动放大,活动的场地可以扩展到区域活动当中,使幼儿能够自由的选择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比如举办“欣赏春姑娘”的活动,可以创设一个“美丽的春天”的墙壁,这样是孩子直接在墙上贴贴画画,可以使孩子在墙上贴自己创作的剪纸,也可以使孩子在墙壁上画一些自己喜欢的独立创作的图案,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活动室,对于花园操场,也可以成为美术活动的主要场所。秋天到了,当叶子从树上落下时,孩子对树叶会产生浓厚兴趣,所以也可以创办“落叶纷飞”活动,将活动场所设置在操场上,选择一些报纸,塑料袋儿等根据孩子的想象,随意的裁剪,并指导孩子如何使剪纸变得更加生动美丽,所以带着这样的憧憬和愿望,孩子会在地上捡起几片树叶,可以对树叶刷上颜料,也可以对树叶进行裁剪,使树叶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对于报纸和塑料袋进行中板,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图案。还需要对于家长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可以开设一些亲子活动,在活动当中,要求家长和孩子能选择生活当中所常见的材料,制作一些工艺品,并参加幼儿园的相关亲子创意展。在活动当中,引导家长和孩子积极的收藏各种材料,创造各种图案,进行合作和制作。通过亲子合作制作的作品,能够使孩子更加的体会到来自于家庭和生活的幸福感,这样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作品,有的朴素大方,有的色彩鲜艳。而且在所有的作品当中都能集中体现出孩子的天真烂漫和新奇率真。

三、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4

关键词:美育;体育游戏;游戏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当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美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游戏本身就是审美存在的方式,而幼儿体育游戏是融体、德、美于一体的有效形式,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黑格尔说过:通过体育锻炼,塑造一种和谐发展的人体,是同雕塑家的艺术创造相似的一种艺术创造。幼儿体育游戏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内容,是培养幼儿形体美、姿态美、健康美的主要教育途径,是发展幼儿身体之美、线条之美、力量之美的重要载体。幼儿体育游戏中的艺术精神能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和审美体验。为充分了解幼儿体育游戏中美育价值的体现、美育内容的挖掘、美育目标的实现情况,探究当前幼儿体育游戏设计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围绕幼儿园体育游戏设计理念自编问卷,向幼儿园一线幼儿教师发放问卷309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7.1%。最后,采用SPSS22.0对有效答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幼儿教师美育知识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偶尔学习美育知识的教师168人,占总比例的56%;从未学习过的教师占23.7%;一直在学习美育知识的教师仅61人,占总人数的20.3%。由此可见,幼儿园教师美育知识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多数教师是间断性、偶尔地学习,学习的方式以自学研究为主,由于缺乏专家的引领,缺乏系统、持续、完整的美育学习计划,学习效果并不显著;23.7%的幼儿教师认为美育的学习对一线实践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也并未重视美育的学习;20.3%的幼儿教师将美育学习的重点集中在艺术领域,涉及其他领域的学习不多。而不同学历层次和工龄的教师美育学习的情况不存在差异。我国教育体系中,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连贯的美育课程,由于美育教育的缺失和审美教育的片面化,导致美育地位边缘化和美育功能功利化。研究调查表明,76.3%的幼儿教师接受过美育教育的学习,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学习效果不够理想。在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表示在职前教育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育教育,对美育的学习和认识不深刻,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的学习或者高雅的艺术教育阶段,容易忽视美育学习对自身专业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职后培训中,几乎没有涉及美育教育的培训。因此,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美育教育,建立一套适宜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美育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2.对幼儿体育游戏具有的审美特性认识不足。幼儿教师对于幼儿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健身性的特性认识较为深刻,但对幼儿体育游戏具有的审美特性认识不足,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幼儿体育游戏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健身性的分别占31.6%、27.2%和26.6%,而具有审美特性的仅占14.6%。幼儿教师认为体育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趣味体育活动,是以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为主的体育活动,是一种运动、游戏和教育有机结合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游戏活动。但尚未意识到幼儿体育游戏中蕴含的审美特性,忽视幼儿在参与体育游戏中显示出的动作美、形体美、姿态美、协调美、健康美,忽视幼儿显露出的积极情感体验,例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快乐欢愉的情绪,自由恣意的运动,身体的协调发展、动作灵敏度、身体的力量都是能满足幼儿的审美体验。由于缺乏系统的美育教育和对幼儿体育游戏审美性的充分理解,因而多数幼儿教师尚不能充分地挖掘幼儿体育游戏中所蕴含的美育价值。调查结果显示,44%的幼儿教师认为体育游戏中具有审美的价值;48.3%的幼儿教师认为体育游戏中可能具有审美价值,仅7.7%的幼儿教师否定了体育游戏中的审美价值。在设计幼儿体育游戏时,容易忽视游戏设计的审美性原则,忽视幼儿的审美体验。3.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美育理论基础,但缺乏渗透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幼儿体育游戏与美育之间是否存在联系,47.3%的教师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50.4%的教师认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仅2.3%的教师认为二者之间没有联系。对于幼儿体育游戏中是否有必要渗透美育理念时,41%的教师认为在活动中非常有必要渗透美育理念,57.3%的教师则认为要根据体育游戏的内容、形式等来考虑是否渗透,仅1.7%的教师认为完全没必要进行渗透。关于幼儿体育游戏是否会制定各项美育指标,只有20%的教师表示会制定美育指标,50.3%的教师偶尔会制定美育指标,15%的教师直接表示不会制定美育指标,而14.7%的教师表示没有听过体育游戏中还有美育指标的存在。在访谈中,多数教师表明幼儿体育游戏与幼儿美育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缺乏渗透意识,不能根据幼儿体育游戏的内容、目标和形式渗透美育理念,制定体育游戏中的各项美育指标(环境美、运动美、精神美、技巧美等),在体育游戏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渗透美育教育理念。审美体验始终蕴含在幼儿体育游戏中,成为幼儿美育诞生和发展的助推剂,影响幼儿教师美育渗透意识的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幼儿教师个人的专业理念和专业素养。幼儿教师专业理念越扎实,专业素养越高,那么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意识就越强,美育渗透意识也越强。教师通过系统的美育教育之后,就能关注到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感性地捕捉到身体匀称、协调的美;幼儿逐步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优美的姿势,灵活、准确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动作美和人格美。其次是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幼儿园在教育活动和教研活动时,是否重视美育理念与幼儿体育游戏的渗透之间也会影响幼儿教师美育的渗透意识。研究表明,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时,会将幼儿园的特色教育理念融入游戏过程中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改善美育视域下幼儿体育游戏设计现状,首先,从幼儿园教师层面,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美育教育;加深对幼儿体育游戏具有的审美特性认识;通过加强专业学习,强化美育渗透意识。其次,从幼儿园管理者层面,应重视美育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统一和整合;树立“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重视对幼儿的审美教育;加强对幼儿教师审美教育的培训。第三,从幼儿家长层面,应改变认为幼儿美育就是特长学习的错误理念;重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影响;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朱晓颖.幼儿游戏与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2):143.

[2][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3).

[3]王柯平.美育的游戏[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9):50.

[4]刘德儒,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3.

[5]丁海东.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11):38-40.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幼儿美育教学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于幼儿教学之间的区分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从文字结构上与幼儿教学相似,所表达意义并非一致,本文中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可以笼统的认为是在高校中存在的对学前幼师培养的教学,授教者为高校教师,学习者为高校在校生;幼儿教学可以笼统的的认为是在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中存在的对幼儿进行的教学,授教者为幼师,学习者为学前儿童。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学习者主体在理想理论中,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技能会成为幼儿教学中的授教者主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教学中的幼师,使其在幼儿教学中更加专业,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成熟,在幼儿教育培养中,更为完善的培养幼儿。

二、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幼儿美育课程现状

(一)审美课程分布

根据对典型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进行统计,可以看到全专业各年级开设课程全貌:共开设《学前儿童行为分析》、《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活动指导》、《教育哲学》(人性美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学前教育思想研究》、《幼儿舞蹈与技法》、《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园环境创造》(手工)、《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感觉综合训练》(略有)、《儿童文学》、《教师语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统计与测量》、《律动与体操》(美感)、《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训》、《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园课程》(道德美感)、《教育原理》(道德美)、《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23个课程。

(二)课程审美内容分析

这些课程中直观层面上与艺术审美有关的课程为:《声乐基础与儿童演唱技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幼儿舞蹈与技法》、《舞蹈技能》、《音乐技能声乐》、《儿童文学》、《琴法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美术技能心理学概论幼儿认知与学习》,共计8个课程科目。隐含审美内容的课程为:《教育哲学》,其中包含对人性美进行分析讲解的课程内容;《幼儿游戏与指导》,根据审美活动最初起源认知之一“游戏说”的研究,游戏包含人类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认知;《幼儿园环境创造》,课程内容多数为手工制作;《律动与体操》的课程内容是对人类形体美进行的培养;《幼儿园课程》的课程内容涉及对幼儿园教师如何发掘如何培养学前儿童道德美感的培养,《教育原理》中也着重强调了美育对人性道德美、社会美等的审美活动。

三、美育课程审美原理及前景分析

开设课程中,含有审美内容或者涉及审美方向的课程多达14个,所占比重课程涉及的审美领域为音乐、舞蹈、绘画、游戏、文学、手工以及人性美7个大的方向。其中音乐、舞蹈、绘画、文学可以被归纳入艺术美领域;人性美可以被归纳入社会美领域;手工可以归纳入技术美领域。审美范畴可以为审美内容进行归类,总结审美内涵意蕴,归纳审美特点与审美产生条件,但是审美对象不能被简单的划分,在审美过程中,审美对象往往包含一种或多种审美范畴,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由于未来的成长性是以成为幼儿教师为前提,故而对学前专业学生而言,既要培养学生本身的审美内涵,又要根据未来发展方向,针对幼儿审美感知能力,进行特定培养。

(一)优美与崇高

在审美过程中,优美和崇高,是最为普遍的审美范畴,是美表现的两种形态。优美与传统理解中的美比较相近,带给审美受众的是一种平和的,令人愉悦的审美心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优美所占比重较高,儿童歌曲,儿童舞蹈普遍侧重于优美方向。崇高在审美感受中,有着特殊的威力感。自古以来,对崇高的美学探讨非常丰富,从中国朴素哲学到西方历代审美认知中,崇高一直都有着不同的审美理解。对于崇高的审美,有着使人更为高尚的激励作用。这一点在教育中,是值得提倡学习的,但是崇高的审美感受,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这样的特征在幼儿审美教学中则有着掣肘的遗憾。幼儿因为年龄小、经历少的原因,造成社会实践部分的空白,在很大程度上,无法产生崇高的审美共鸣。学前儿童对优美的审美能力比较突出,审美崇高则相对薄弱。美学中对崇高的定义为“美处于主客体矛盾激化中。”在形式上的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在学前儿童中,很难产生审美共鸣。以歌曲为例,在儿童中传唱的,多数为节奏欢快,曲调明亮,意义简单的歌,如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主题曲,歌词多用简单句式,以陈述为主,颇受儿童喜爱,相对比雄浑的《英雄儿女》主题曲,学前儿童很难理解激昂壮美的“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中的审美内涵,所以在课程设置中,对于优美与壮美的审美启发,应当符合学前儿童现有审美特性,审美教育中,以优美为主,适当穿插壮美的审美形态,启发儿童正确理解壮美的审美内涵。

(二)悲剧与喜剧

a喜剧的理解

喜剧在审美中,是以“寓庄于谐”为主要特征的,通过讽刺、乖讹、自相矛盾等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让观赏者在笑声中满足审美追求。喜剧中往往要有一个或多个“丑角”,即表现为恶势力、黑暗、腐朽的形象,故事描述需要矛盾的激化,正义战胜邪恶,先进战胜腐朽,光明战胜黑暗,达到寓庄于谐的目的。在学前儿童的教育中,喜剧审美所占比重非常多,近期较为流行的作品《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等都属于喜剧范畴,其中有代表友爱、正义的一方如“喜洋洋”、“佩奇”这样的角色形象,也有代表反派这样的“丑角”,如“灰太狼”、“光头强”这样的角色形象。通过鲜明的的形象塑造和简单轻松的剧情设计,达到了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人性美教育目的。

b悲剧的理解

美学研究中的悲剧,和传统现实中对悲剧的理解既相似又有所区别,传统现实中的“悲剧”是指造成人生不幸的种种现象,而美学中的“悲剧”则是与壮美、崇高相关联的审美范畴。“悲剧”在审美中,不单纯的事一种戏剧形式,它必定蕴含着矛盾冲突,失败或挫折,而其背后必定有美好被扼杀、英雄牺牲、灾难困苦等可以引发欣赏者共鸣,产生心灵震撼,从而起到升华灵魂的能力。例如在文学作品《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是纯洁美好的爱情被社会价值、家族发展等因素狠狠拆散,最终一死一疯的悲惨故事,往往可以引起观看者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深恶痛绝,同时升华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往往很难通过悲剧手段与儿童产生共鸣,达到审美意味的欣赏,所以悲剧形式的儿童文艺作品较少,即便存在,也因为照顾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对原有艺术作品进行了再加工,以阳光活泼的叙述更改,圆满和谐的故事结尾呈献给儿童,满足学前儿童的审美需求,如迪士尼改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与日本童话传说《咔哧咔哧的山》。

四、学前儿童审美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审美教育的不全面

喜剧与悲剧在学前儿童的审美教育中的主要表现为儿文学、动画作品这两个方向。用学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悲剧和喜剧的审美感受,提升学前儿童的悲剧、喜剧审美能力。在美学研究中,对悲剧的审美认可往往高过喜剧,悲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充分回应人类的审美渴求。在学前教育中,则往往对喜剧审美较为依赖,多数的儿童文学与影视作品中,都是以喜剧为表现形式。悲剧的存在比重极少,这就造成了审美活动的偏差。

(二)审美教育全面的可探讨性

根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审美内容的分析以及现有学前儿童对审美教育的需求与审美特殊的倾向性,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学前儿童对审美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自身智力、情商、身体条件等各项方面的综合制约。根据幼儿自身生理条件发展的制约。对审美的感知需要依靠各类感官器官,对于审美的判断则需要依靠大脑,根据医学界常用区分,可以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枕叶、颞叶、额叶、顶叶。四个区域分工不同,枕叶负责视觉能力;顶叶负责触觉和空间能力;颞叶负责听觉和语言能力;额叶负责协调肢体运动。额叶中的前额皮层负责联络。普通智商的儿童在8岁左右,大脑皮层发育到顶点,和成人无异,从严格意义上进行区分,8岁已经超过学前儿童定义范畴。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界限为7岁,但是审美能力与成人相比还有学前儿童,青春期大脑会变得聪明,青春期大脑皮层内部,结构和功能发育得更加分化和完善,脑神经纤维的发育也基本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大大增强,分析,判断和理解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青春期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期”大脑(应该说“脑”,是全部的脑)的发育在儿童期时已经完成了。以后不会有“再次”的发育。自身条件的制约,导致学前儿童的审美学习在成人的掌控范围之中,而自身的审美需求倾向,又造成了审美的不完全性。在色彩欣赏方面,学前儿童审美偏向于色彩鲜明,对比明显作品,相较单调抽象的水墨风格,则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形式上,偏向于整齐划一,对多样统一难以产生审美共鸣,在悲剧和喜剧上,对喜剧的倾向性远高于悲剧。以往的研究中,审美范畴非常丰富,这是由于人类自身审美的美感差异性决定的,即人类本身对审美的需求就是带有倾向性的,是不全面的,所以,学前儿童的审美倾向造成的美感差异并不是学前教育的缺失。但是,需要区分的是,学前儿童的美感差异性不应当是在审美对象不全面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学前儿童又自身独特的审美倾向,这是合理的美感差异,但是因为幼儿教师或者是幼儿教程中,人为的剔除一些普遍审美范畴导致学前儿童认知缺失而造成的审美偏离倾向,则为学前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让教育教师让幼儿领会审美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6

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不仅可以使幼儿得到艺术美的体验,还能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舞蹈在幼儿美育中的主要功能,探讨了舞蹈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幼儿教育;舞蹈教学;美育功能;主要措施

舞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舞蹈逐渐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艺术性作为舞蹈的主要特征,直接决定了舞蹈具有对幼儿进行美育的功能。此外,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喜欢模仿等特点,因此,舞蹈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最好形式。为了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美育,幼儿教师应明确舞蹈的美育功能以及掌握舞蹈教学的方法。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还能促进社会文明。幼儿舞蹈教学对实现幼儿美育具有以下功能。其一,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美感。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的形体得到规范,帮助幼儿改变之前的不良行走及坐立习惯。规范的姿势对幼儿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健康的身体又能使幼儿的心灵世界更加美好。因此,舞蹈教学能够实现人内外美的统一。此外,舞蹈能够使幼儿理解美与丑的概念,促使他们形成欣赏美好事物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美好气质。其二,舞蹈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幼儿的审美意识是在不断欣赏美及追求美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舞蹈作为表现艺术美的主要载体可以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对于幼儿来说,审美意识的形成可以使他们体会到世界的美好,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舞蹈能够实现人体动作的艺术美,是动态性地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形式。幼儿在努力学习相关动作以及进行舞蹈表演时,会逐渐形成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审美观念。幼儿形成审美能力不但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且能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真假及美丑的能力。其四,舞蹈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创造美的能力。舞蹈教学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之外,还能增强他们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幼儿对舞蹈的学习,他们就会积累一定的舞蹈知识和舞台表演的经验,这为他们对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此外,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再加上教师的不断鼓励,可以使得幼儿创造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舞蹈教学对幼儿进行美育的主要措施

(1)需要充分掌握幼儿的特点。教师进行舞蹈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由于幼儿的身体正处在发育期,运动神经及肌肉发育还不够健全,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学生身体能够承受的舞蹈动作。此外,还要根据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多选择一些短促且节奏明快的动作。幼儿具有喜欢模仿、想象的特点,教师要运用一些具有故事性和幻想性的教学形式进行舞蹈教学,并且还要选择直观性强的动作,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2)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一味地重视学生的舞蹈动作,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舞蹈产生厌恶情绪。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从培养幼儿的舞蹈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个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引导他们,才能使他们逐渐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才能充分发挥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3)完善舞蹈课程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舞蹈教学较早地受到重视,并且已经有了比较完善、成熟的课程体系。我国也应该在推行舞蹈教学的同时,努力形成幼儿舞蹈教学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的完善,既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需要注意幼儿的身心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舞蹈教学可以将多种多样的舞蹈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他们的审美能力也会不断提高。为了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师不应要求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大胆展示自己的动作。只有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舞蹈教学是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学生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通过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作者:王昆 单位:陕西省淳化县润镇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王丽娟.谈舞蹈的美育功能———对幼儿舞蹈教育的几点认识[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7

一、着力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审美意识和情趣

幼儿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尚未形成理性思维的能力,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依靠的是生命对美本能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不能急功近利;要在具体情境和过程中有意识地逐步让幼儿生成和构建自己的审美意识、兴趣和情趣。“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不管这些事物是看得见的,还是呈现在想象中的。具体地说,承认兴趣在有教育意义的发展中的能动地位,其价值在于使我们能考虑每一个儿童的特殊的能力、需要和爱好。”尊重儿童的兴趣,在儿童主体性审美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成人要将儿童当成儿童来对待,明白儿童对美好的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过程,幼儿有其自身对于美的意识、选择和获取机制。比如在公园里,幼儿经常有摘漂亮花朵的行为和习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儿童这种对于美的倾向的自然性,这种行为并不能说明儿童道德品质的好坏,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加以有效的干预呢?父母既可以通过交谈让孩子明白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和人一样需要阳光水分;也可以买一盆花送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照看花朵,体会呵护花朵的兴趣。幼儿园的老师可以就此组织幼儿开展主题讨论会,使幼儿在有关美的教育中形成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多种行为意识和生活习惯。因此,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上让幼儿形成关于美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的第一步。使幼儿对美有一种问题意识,关键在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发现美在幼儿主体性审美意识培养的整个环节中居于核心地位。爱美是人的天性,对美的接受和欣赏亦是人的天性。幼儿处于身体发育的早期,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有将这种好奇转化为对美的探索和发现的冲动与渴望。这样幼儿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在观察、对比、鉴赏和陶冶中认识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自己心中的美,进而初步懂得什么是美。让幼儿学会发现美,要遵循自然引导的原则,既要尊重儿童自身对美的体悟和选择,又要加以一定的督促和引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美的自然属性和美的社会内涵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让孩子学会发现美,还要让孩子对美有一种反应基础上的反思意识。这种意识通常是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幼儿对于美的“破坏意识”,想把美的东西据为己有,例如前面说过的摘花朵;一种是对于美的“爱护意识”,对于自己的美好事物的守护,例如儿童漂亮可爱的玩具一般是不会轻易让别人拿走的。早期幼儿审美的发展特点是由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儿童是在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成长历程中来发现美的。

二、要在多样化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认识幼儿审美教育

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是,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资讯、娱乐业发展,网络、电视、传媒等对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幼儿教育环境也不断变得数字化、智能化和虚拟化。这就对幼儿审美教育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审美教育在多样化的背景和情境中来进行,以增强审美教育的实际效果。现在经常听幼儿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没有以前好管,不知道该怎样来教育孩子”。其实在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传统幼儿审美教育是在“后喻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即幼儿对美的意识、反应和认知是成人主导的。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并喻文化”和“反喻文化”,幼儿通过发达的媒介知晓了成人的许多话语知识。他们可以与成人就有关话题展开对话,甚至对成人“传授”某些“新鲜”的观点,或者对成人的看法表示“质疑”。例如现在幼儿在家里和电视上经常接触到成人化妆的情景,他们会有模仿的意识,拿着妈妈的唇膏、眉笔等“乱涂乱画”,在理发店也会有烫发和染发的小小愿望和要求等等。因此,就当前幼儿审美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审美教育环境日益世俗化和复杂化,幼儿的审美意识也不断成人化。所以,现实的幼儿教育环境要求在幼儿审美教育中必须坚持开放的态度,在多样性的语境中来进行。多样化的审美背景有助于为幼儿提供整体性的教育环境,避免在单一审美情境下儿童美感发育的不足。现代社会的特征就是多样性,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幼儿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同时多样化的背景条件也为幼儿主动地认识美创造了难得的契机。因此,认识美就成为不同环境里幼儿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比如在城市的幼儿审美教育中,既要向幼儿展示城市文明的多重格局,也要向幼儿传递乡村文化的多维独特性,还要向幼儿描绘不同时空中的多种异质美,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差异中认识美的特质,通晓美的内涵,形成美的观念。再例如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去旅游、参观、摄影、绘画、看电影、听音乐、讲故事、集体表演节目、走访养老院、走访孤儿院、访问盲聋儿童学校、做小小义工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景和身份中让幼儿认识什么是美,如何来抓住美,怎样来获取美。美本身是一个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于一体的存在,没有纯粹的和单一的美;虽然美有客观的条件,但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反映和规定。美的特质决定了幼儿审美教育的多重性和多样性特点,多样化的要求是幼儿审美教育过程的特征之一。因此,多样化的审美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始终,它不光是审美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多样,也是儿童在有关美的形成和认识过程中心理复杂结构的写照。所以企图通过简单的几种教育方法来培育儿童的审美情趣,效果往往欠佳,不能为儿童后续的教育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坚持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让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我国的应试教育文化盛行,灌输观念牢固,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的内心世界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在幼儿教育中也是经常见到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过早地对幼儿进行以具体知识为中心的智育,集约化、效率化、功利化倾向明显,占用幼儿的许多活动玩耍时间,过早地使幼儿的童年失去生活的色彩,对于儿童的全面发展非常不利。最近几年,教育界在大力提倡生活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对话教育等,这些新的尝试对于解放幼儿教育思想,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们的共性特征就是让幼儿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本身,发展面向幼儿生活的教育。美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儿童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更是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获得的,儿童心灵深处的美感不可能单纯依靠具体的知识来撒播,更不可能凭借抽象的说教来传授。因此,幼儿审美教育必须坚持生活化的原则,生活化也是幼儿审美教育的根本性策略。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这个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幼儿审美教育,即生活审美教育的原则。“我们并不必像有些教育学说那样,从儿童那里抽出或引出种种积极的活动。哪里有生活,哪里就已经有热切的和激动的活动。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美是儿童在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活动中摄取的,只有让儿童热爱生活,喜欢游戏,乐于对话,才可能让幼儿在发现美、认识美的基础上来想象美、向往美和创造美。生活中的美是鲜活的、动态的和立体的,这样的美才能让孩子感同身受,通达孩子的心灵。每个孩子都是美的源泉,他们的行为是其内心真实的流露。他们有时喜欢随处涂涂画画,展示自己的“伟大作品”,作为“教育者”有将审美化的原则应用到幼儿的日常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现代社会中更加值得肯定和学习。在生活审美教育中,成人要经常注意和孩子一起沟通、对话和协调,重在鼓励,充分调动儿童参与美的积极性。这样幼儿就会在认同中养成美的习惯和爱好,在生活中逐渐会形成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提升审美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综合效应

幼儿教育有不同的层次、内容、目标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审美教育是整合幼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幼儿审美教育的意义和功能没有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足够的重视。出现这种情况也并不奇怪,一方面,是由于传统教育审美教育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原因造成的。它的外在表现又呈现出一种开放式的松散状,不像成人心灵的美那么成熟和稳定,因此在进行幼儿审美教育中很难对幼儿的行为表现来定性和把握。美其实像空气一样时刻为幼儿所呼吸,却不被我们发觉。美在幼儿的心中、眼中和行为中无处不在,但却常常被我们漠视。美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它开启了儿童的心灵,溢满了儿童的情感,贯通了儿童的认知与行为。所以,幼儿审美教育不单纯是个美育范畴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整合和完善幼儿教育诸多要素和环节的综合化的、动态的过程。幼儿审美教育渗透在幼儿教育的各个部分,审美教育综合效应的发挥,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等形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活动中来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发展。审美教育是一个多要素综合的系统化过程。它的核心在于启发和吸引幼儿的参与性,使幼儿在各种交互活动中体悟到美的真实存在,从而为提高它们的理性认知、判断和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审美教育综合效应的直接表现就是它有助于幼儿建立起以美为核心的生活经验体系,弥补了学科化、分类式幼儿教育的不足,强调了幼儿教育的过程性、生成性和发展性。

五、小结

“当我们不再企图用和成人成就进行固定的比较来解释未成熟状态时,就不得不抛弃把未成熟的状态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见解。抛弃了这种见解,我们也就不得不放弃一种习惯,把教学看作把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看作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因此,幼儿教育不是灌输、填鸭式的成人化教育,它是我们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与幼儿进行交流、对话、陶冶式教育。明晰了幼儿教育的这一内在本质特点,我们也就不难明白审美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作用和功能。幼儿审美教育是一个让幼儿逐步发现美、认识美、向往美、运用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这几个步骤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既是一种历时性的存在,也是一种共时态的存在。

作者:席美云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第二篇

一、体验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1.创设情境,鼓励探究。为了能够让幼儿亲历体验,则可以结合课堂活动创设虚拟形式或真实的情景,使幼儿可以在课堂情境中学会感知、思考及表达。在对故事《奇妙商店》进行教学时,可以在教室中布置商店,同时指导幼儿如何扮演购买者、营业员,以便让幼儿在情景表演中发展语言倾听及表达能力。此外,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虚拟情景,例如在对“蚂蚁搬豆”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及音乐等,让幼儿在听、看的体验中增强审美能力。除了创设有效的体验情境,还应为幼儿提供独立探究的机会。幼儿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及好奇心会驱使他们亲身体验各种动脑、动手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提供适当的探究机会,并鼓励幼儿亲自进行探究。如在对“纸”这一科学活动进行教学时,可以将实验器材及质地不同的纸提供给幼儿,同时鼓励幼儿通过合作或独立看纸、摸纸、折纸及撕纸等,并通过进行小实验让幼儿深刻体验及感知纸的性质及用途的异同。在进行教学时可鼓励幼儿尽情发挥创造力及想象力,以保证探究体验活动能够充分发挥拓展幼儿思维的作用。

2.师幼交流,倾听体验。为了更好地实施体验式教学,教师不但要为幼儿创设体验情境及鼓励幼儿探究,同时还应注重与幼儿进行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倾听幼儿表达自己的体验过程及体验结果,以便可以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得以升华。幼儿自身的体验及感受多为零碎的,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交流的平台,引导幼儿与同伴或教师交流。例如:在“玩泥巴”活动中可告知幼儿向同伴或教师展示自己所制作的泥塑,并一同分享泥塑制作方法及制作时体验到的快乐。从另一方面来看,要使幼儿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应具备极大的热情与耐心进行倾听。倾听幼儿的体验时,不但要观察肢体语言表达,同时还要及时处理信息,以便能够了解幼儿内心所思所想。当幼儿遭受挫折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幼儿的见解,并帮助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以鼓励、理解及宽容的态度让幼儿更乐意与教师分享经验,从而在倾听及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感悟生活。

3.融入现实,拓展体验。让幼儿能够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是进行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在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为幼儿提供融入现实的机会,让幼儿能够在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中收获体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及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此外,可以带领幼儿去动物园、植物园或博物馆进行参观,让幼儿体验各种社会文化;也可以与福利院共同举办联欢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等。总之,应尽量创造条件使幼儿能够尽快融入自然及社会,保证幼儿教育可以在活的环境中进行,以便使幼儿能够通过体验式教学获得活学活用的本领。

二、结语

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为了能够确保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应注重将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到课堂当中,并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此外,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幼儿作为主体,让幼儿能够在课堂上获得独特体验及感受,同时注意将体验式学习的理念贯穿于幼儿教育实施的始末,让幼儿在不断变化的情境及体验中收获新的感悟,从而促进幼儿的人格及智慧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张伟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实验幼儿园

第三篇

一、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独生子女和高楼大厦的林立使现代许多孩子都缺少交往活动,很容易形成孩子怕生、孤僻的心理问题。幼儿园则不然,在这里有许多小朋友一起作伴学习和做游戏,首先在环境上对于健康引导孩子活泼积极的性格就非常有利,因此幼师应充分将大环境利用起来,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交往环境。另外,在幼儿园中幼师也可以开设自主活动区,通过让幼儿将自己代入爸爸或者妈妈的角色,给娃娃举办生日会,为娃娃准备食物等形式,让幼儿体会其中的爱与分享。并在一人有困难时,鼓励孩子们一起去帮助他,以此引导幼儿如何去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不同于书面讲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去让幼儿亲身感受到互相关爱的意义,对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十分必要。

二、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就是自我控制意识的一个方面,虽然在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但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将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控制与情绪之间联系也较为紧密。例如孩子在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哭闹,如果此时成人不予正确的引导而是一味的训斥和不允许,只会增强孩子的消极情绪,即使不敢表现出来,消极的情绪却无法消失,因为孩子还无法通过自身意识来缓解这种情绪,长久下来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除了成人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发泄出不满的情绪,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也是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也是转移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例如当孩子在哭闹着要一个玩具时,成人可以用听音乐或者画图等形式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以此来渐渐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引发幼儿的积极情绪。

三、家园密切配合

都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足以见得家长的行为和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地位,家庭的教育对幼儿的性格人格的形成影响巨大。如今仍有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放在幼儿园,所有的教育与自己无关,或者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亏”,告诉孩子“别人打你一下就要还回去”,这些家长的行为都是极不正确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只会助长孩子不良性格的放大,形成嫉妒、任性、不讲理等偏颇的心理性格特点,有的家长过于严格,可能造成孩子自卑、怯懦的性格特点等,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很容易造成幼儿性格成长的偏颇,因此,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应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互相了解孩子在家里和在园里的样子,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互相配合,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案。

四、帮助幼儿克服各种不良心理

1.克服自负心理。自负是指孩子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表现。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为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昂,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我则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的发挥,并教育幼儿“不管自己在哪方面做得比别人好,还是生活条件比别人优越,都不能瞧不起别人,不可以骄傲自满”。从而逐步让孩子们懂得“虚心使人进步”的道理。

2.战胜自卑心理。

2.1要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2.2引导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不断使自己“扬长避短”。同时教师应提供给孩子表现和锻炼的机会,安排一些适合他们特点,爱好和能力的活动,让他们把事情做好,从而提高自信心。

2.3针对孩子的弱点,要指导其主动求得别人的帮助,不可因害怕自己不如别人而自我封闭。在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性格特点成形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从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

作者:韩雪婷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第四篇

1.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充分利用音乐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入音乐艺术思维的传授。教师通过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在无形之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一个过程,教师不能急攻心切,而是慢慢引导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让幼儿可以试着自己改变词曲来加深对音乐和节奏的感知,让幼儿参与到实践中去,通过尝试和体验音乐,在课堂上快乐的学习之余,创造力也会得到发挥和发展。

2.营建创造的环境气氛。

幼儿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和想象力都异常丰富,有趣的童言童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幼儿时期是开发思维创造力的黄金阶段,良好的环境氛围是激发创造力的有利条件,但是若是处理不当也会直接阻断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幼儿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作为引导并开发幼儿创造力的助力,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多尝试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孩子提出一些精灵古怪甚至不切实际的想法时,也不要马上打断或直接说不行,尽量不要用正确、不行、不对等成人固有思维模式面对孩子。对于具有创造力的地方教师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到,为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宽松的环境,鼓励孩子大胆猜想,让幼儿在听、唱、跳、想、说等方面自由发挥。

3.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音乐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和塑造人的个体、才能和创造性,音乐活动对幼儿进行综合整体的素质教育,尤其要重视幼儿个性心里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幼儿大胆探索,具有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想方设法鼓励幼儿参与,并引导幼儿逐渐懂得怎样去思考,怎样在不懂和不会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怎样去大胆地探索。教师不要人为地将幼儿分等级,而应以极大的热忱、尽力去挖掘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肯定每个幼儿的努力,赞扬、保护、激励每个幼儿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支持鼓励幼儿自己尝试、创新,这样,幼儿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4.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音乐活动是群体活动,幼儿园音乐活动大多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如合唱、集体舞、节奏乐队、游戏等,因此,要把个体的创造和群体的合作交往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要尊重个体的发展,又要注意群体合作交往的机会,通过合作共奏、合唱共演,培养幼儿分工合作的社会精神,教师在活动中,要多为幼儿提供集体合作机会,帮助幼儿与人交往、学习,摆脱自我。使幼儿从“他我”关系中获得最初的人生经验,使合作交往过程充满和谐的乐趣,幼儿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群体中相互适应、配合和协调。由此可见,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幼儿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团体打下较好的基础。

作者:盛雅娟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第五篇

一、重视幼儿的想法和行为

由于幼儿年龄较低,接受知识较慢,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容易带有情绪,而这种情绪对于幼儿来说是伤害很大的,不仅影响幼儿的自信心,还会影响幼儿在日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要注重对其心灵的呵护和关爱,像尊重一位成年人一样尊重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在和幼儿说话时,也要给他们发表意见和想法的权利,并耐心的倾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要注意说话的语音和语调,不要让幼儿产生畏惧,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说话时尽量和幼儿在同一视线内,如交谈时蹲下来,或是把幼儿抱起来。总之,要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这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够对事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表达,幼儿的想法和状态初期通常是通过肢体行为来进行表达的。当幼儿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说的意见时,教师切忌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了解其真实的意图,对其肢体动作要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解释,不能忽视幼儿,更不能置之不理。遇到事情时要对幼儿讲道理,讲清楚为什么,不应以其年龄小听不懂为由,硬性规定条例,让其遵守,这样只会增加幼儿的逆反心理,对其以后的成长发育都很不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较为丰富,有时可能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的举动,不要对幼儿的天性一概抹杀,要善于走进幼儿的心中,了解他的想法,对其进行鼓励和引导,对于他们的奇思妙想给予尊重和保护,让他们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二、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素质

1.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

幼儿的心理年龄较小,行为不成熟,且不同的幼儿的性格特点不同,照顾幼儿会比较费心和烦心,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能够从心底里真心喜欢幼儿,教师既要有温柔的一面,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温暖,还要有严厉的一面,能让幼儿对其听从,能够发现幼儿的问题,耐心的解决,同时平时做事要足够细心,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问题并解决,幼儿由于心理年龄较小,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幼儿教师要有一定的责任心,当好幼儿教师这个角色,从生活上、教学上给与幼儿关注和爱护,把幼儿的健康成长看做是自己的责任,用心去教育幼儿。当幼儿有叛逆心理时和较为顽皮时,教师应细心教导,引导其改掉自身的缺点。这都需要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责任心和爱心,真心喜欢幼儿,去教导幼儿。

2.进行一些必要的常识性教育

幼儿教学是为以后的教学打基础。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要对其进行一些常识性的教育,要对周围事务有一个初步认知和了解,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能够认识普通的生活事务,如什么是苹果、香蕉;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会伤害自己。同时要对其进行礼貌等方面的教育,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尤其是细小的方面,教师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幼儿当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自己自身的小细节,为幼儿做出一个良好的榜样。

3.丰富幼儿的教育形式

幼儿教育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应在幼儿教育阶段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幼儿的兴趣,引导其对知识产生兴趣,这些对幼儿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选用颜色鲜艳的物品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耐心地对其进行启发式提问,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引导幼儿表达,耐心倾听,锻炼其表达的能力。幼儿教育的方法应区别于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别的年龄的学生,幼儿主要处于一个认知阶段。因此,教学内容主要应以生活中的常识为主,内容应是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丰富其形式,不能用对于成人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幼儿,唱歌、舞蹈、游戏、画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都应运用到幼儿的教学中,这样教授的知识既形象又生动,同时使幼儿更容易从心理上接受,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情况,尽可能的丰富幼儿教育的形式,解放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教育,使其全面发展。

三、多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更好地沟通和配合,促进幼儿的成长

幼儿审美教育范文8

关键词:席勒“游戏说”幼儿舞蹈

教育西方近代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席勒提出的“游戏”是指人性的“游戏”,它揭示了人的自由本质。当人们将审美理解为自由的时候,游戏便成为美的规定。艺术应该是自由的、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笔者认为,幼儿舞蹈的整个教育活动应体现“自由游戏”的性质。在游戏状态中,没有认识某种事物的迫切需要,整个身心都处于自由状态,以游戏的态度对待舞蹈。幼儿舞蹈教育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功能,对培养幼儿肢体创造能力有重要影响,而舞蹈审美的熏陶是丰富幼儿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运用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和丰富幼儿个体生命,能使其更加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欲望,并以高度灵敏的创造力为思维和实践等方面提供源头活水。

一、“游戏说”在审美教育上的启示

最早提出“艺术与游戏之间关系”的是席勒,其所处的时代是启蒙运动以及紧随其后的工业革命时代。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他看到现代人人性分裂的现实问题。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指出,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和在游戏冲动中,人性才能得到完整的实现。正是从席勒开始,审美教育才真正确立其独立的地位。席勒提出的“审美游戏”正是追求让人性恢复到最高层次的道德阶段,从人性出发,探寻美和艺术的可能,为审美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将游戏从毫无意义的行为变成具有哲学内容的概念,深刻影响着西方美学界,其对主体性精神的张扬和对人性的关怀,揭示在审美经验中起重要决定作用的不是对象,而是欣赏主体本身。游戏只是审美教育的出发点。这里的“游戏”不只是自由的游戏,而是审美的游戏。当进行审美教育时,进入游戏,通过想象力自由地进行创造,表达自己的情感,摆脱外在实用目的,无需为生存需求而烦恼,单纯为了行动而行动、为了游戏而游戏时,才能达成从“物质游戏”到“审美游戏”的超越,获得自由与美。

(一)通过游戏,成为懂得欣赏的人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重要活动,其他动物只能通过训练来建立习惯。席勒认为人具有感性驱力和理性驱力,一方面,感性是被动的,这种被动性是一种感受与接受,让人们去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另一方面,理性是主动的,主动培养理性可以成为一个理性思考、具有抽象能力的人,感性则使人透过感官直接或者间接认识这个世界。而游戏是一种统一,让人性的两种驱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展,借用游戏的手段就是追求美,而人与美之间应该通过游戏来互动。游戏消除了一切的强制,当人进入游戏状态时,就完全置身于心中的意象内,虽然在游戏却不自知[1]。席勒提出游戏的价值在于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全神贯注、自得其乐,因此游戏并不是空洞与嬉闹,游戏中蕴含着创造与欣赏,锻炼人的抽象与感受能力,通过游戏把欣赏对象具体化,形成一个具体的情景。在游戏中的人精神极度集中,甚至没有注意到自己正在游戏,仿佛外在事物也被赋予了生命,在有限的世界中开放了无限的可能[2]。这种自由的游戏并不是物质上的玩耍取乐,而是激发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探寻、发散思维与创造。教师可以将游戏作为教育载体,引领幼儿成为学会欣赏美、创造美的人。能够深度地欣赏且能突破既有事物进行创造,学会使用欣赏的眼光就能在这个世界中发现更多美的事物,能更敏锐地感受美、寻找美,对世界充满好奇与热情,激发思维和想象,跟美的事物互动,表现出好奇心和灵活性。将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载体,应倡导互动性教学、体验感教学,把趣味与惊喜融入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感知力、主动性、创造性等,将以刻板规范教学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游戏感知与创造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

(二)通过游戏,在欣赏中创造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创造”是从已知进入新奇,突破旧有材料的限制找到新意。从杜威对创造的定义来看,创造除了突破之外,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旧材料的特性才能从中创造,因此,突破和创造必须建立在理解之上。因此,审美教育必须通过欣赏来理解幼儿的肢体表达或是模仿,以一种审美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托朗斯的研究结果发现:“整个学前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在稳定地向前发展,而在入学前达到高峰。”如果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创造思维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而被浪费在了刻板的教学上,是非常可惜的。审美教育应当鼓励幼儿的创造力,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幼儿建立创造意识,幼儿在用动作或是画笔再现自己所看到、感受到的事物时,模仿事物的过程其实已经带有创造的成分。与其说是在模仿,不如说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已加入了自己的意识,已开始了再创造的行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形式,是传递美的活动,透过艺术、美陶冶人。教育的内容便是教师要传授的知识、经验、技术等,但在审美教育中,这些内容要如何展现在过程中,即教育的形式应是什么样子呢?答案是应该注重教育的每一个层面,如教学、环境、课程等,达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让幼儿体会到丰富、多元的世界,促进身心的均衡发展,回归教育的内在目的——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二、游戏中的舞蹈教师

在舞蹈教育的过程中,舞蹈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幼儿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美感经验的关键,无论是班级管理、教学还是课程的安排设计,都是为了让幼儿获得美感体验,而非让幼儿死板训练。幼儿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幼儿是否进入了游戏状态,并能否和幼儿共同享有美感体验。如果舞蹈教师意识到,当教师把这次课堂教育当作游戏并且进入游戏状态,是出于一种内在游戏的驱力,而不是为其他目的,就会尽心尽力地投入在幼儿身上,根据幼儿美感经验获得的情况,激发教学幼儿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一)幼儿舞蹈教师的感性与理性

在幼儿舞蹈课堂教学中,即兴、跨界、共同游戏都是课程教学艺术化的手段,教学的艺术化过程就像是艺术创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游戏,必须以身作则,通过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调动肢体运动的趣味性。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到的“完整的人”,是指人性当中的理性与感性必须都达到最高程度,获得的一种“和”的状态[3]。席勒所说的“放松”是指人性中的理性和感性同时保持活力,让形式驱力和感觉驱力相互合作。舞蹈教师首先要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勇敢、自由、探索的游戏氛围,放松和自由的舞蹈教师进入游戏状态之前,要做好充分的理性准备,即课堂准备和课程设计,在熟悉游戏的规则并把游戏玩好、玩得尽兴之前必须要反复练习,做好十足的准备——课堂教学内容的准备以及自身状态的准备。在面对幼儿个体性差异时,舞蹈教师理性思维的即时反应与抉择对教学非常重要。在理性与感性和谐的状态之下,没有任何一方遭受到另一方的强制,也因此没有任何事物被排除在外,和谐让思维与创造能力得到提升释放,这样才能最真切地认识这个世界,并参与其中,打破原有舞蹈标准框架,找到属于幼儿舞蹈创造的惊喜。

(二)以兴趣为先导寓教于乐

如果一味地运用让幼儿模仿教师动作、学习舞蹈动作的教学方法,舞蹈教师就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舞蹈动作不如想象的美观,称不上优美和谐的舞蹈,幼儿也不愿意机械式地被动接受,很难再对舞蹈提起兴趣。舞蹈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提供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使幼儿主动参与到舞蹈实践活动中,这其中兴趣一定是最重要的先导。因此,在引导幼儿开展游戏时,舞蹈教师要通过舞蹈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了解幼儿的兴趣,由此挖掘出更多能够吸引幼儿的内容,与舞蹈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获得审美体验与游戏体验,享受到自由与成功的愉悦,提高舞蹈鉴赏、表现、创造等能力,体验和感悟肢体运动带来的快乐,这更有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形成。以游戏的方式为载体,以舞蹈学习为教育内容,才能够真正让幼儿体验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4]。当游戏融入幼儿创新教育方法时,舞蹈教师应更加重视孩子自身的感受,课堂上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为出发点,观察幼儿在课堂中是否投入思考,是否有兴趣上的提高,是否热衷于创造、主动提问与分享等。游戏中的舞蹈教师,举手投足都是“游戏说”中强调的自由表达,引导处于游戏中的幼儿敏锐的感官和活跃的思维,激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幼儿舞蹈教育中,舞蹈教师加入游戏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好奇。教学的艺术化过程更像是艺术创作,给予了舞蹈课堂创作的无限可能性。舞蹈教师以本节课需要教授的舞蹈动作为核心,引导幼儿一起进行身体的创造与编排,运用游戏的模式,打破原有的教学框架,创造不同的身体美感。因此,在教育方法上,教师需要了解幼儿的能力、教室的氛围及各种细节,并作为教学活动的参考,发挥出“游戏说”理论中强调的“自由”与“即兴”。舞蹈教师在既定的规则之下启发幼儿的想象。由舞蹈教师引导,在娱乐中寄寓教育,由有限到无限突破对原有肢体语言的限制,真正激发幼儿的舞蹈潜能。

三、幼儿美感经验的塑造

根据席勒客观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美除了来自主体的感受之外,还有客体必须具有美的客观性质。因此,在舞蹈教育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使其能够判断美的事物,回归到教育中遗失的感受能力的培养;二是给幼儿提供具有美感的素材,通过舞蹈教师的提前设计与安排,给幼儿提供感受美的环境条件,这样他们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感受到美。

(一)由“觉得”走向“懂得”

席勒主张游戏是一种自由自主且自愿的状态,在教学上通过舞蹈教师的引导与邀请带领幼儿进入游戏的状态之中。培养幼儿对肢体的接受能力是舞蹈教育的关键,幼儿只有积极主动地去感受肢体运动,同时对不同的肢体运动有相关的情绪反应,才能达到舞蹈教育的目的。通过舞蹈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感受力,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逐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感受、肢体的节奏变化表现游戏的主题,从“觉得”走向“懂得”。例如,幼儿舞蹈教学中的“模仿动物”,从小白兔到小青蛙再到会跳舞的小蝴蝶,兔子和青蛙的外在动作,幼儿可以非常迅速地模仿,当提到蝴蝶会跳舞时,舞蹈教师通常会将蝴蝶拟人化,其他小朋友模仿绿叶和花朵,飞到了不同小朋友的肩膀上、头顶上,忽快忽慢。这种方式能让幼儿一点一点感受彼此之间的身体接触,扩展幼儿双肢动作的可能性。当游戏融入幼儿舞蹈教育时,舞蹈教师要更加重视幼儿自身的感受,课堂上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出发点,观察学生在课堂中是否投入思考、是否兴趣提高、是否热衷于创造(图1、2)。

(二)提供舞蹈素材,激发舞蹈美感

席勒的游戏理论揭示一种教育和培养“完整的人”的理想,他在游戏理论中提到理性与感性的和谐,提示舞蹈教师应该注入更多美学的思考,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与认识这个世界,使人的两种天性得以达至和统一,进而在教学中师生共享美感,不受到外在的强制,自由地用想象力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舞蹈教师进行课堂规划时,可利用的素材非常多,例如让幼儿感受肢体的柔美时选取具有柔美的特性的素材,如《雀之灵》中的动作素材和音乐、舞台布景素材,可以提供给幼儿一种温和、优美的感受,让幼儿了解到孔雀的灵动与柔美。而同一动作素材随着节奏和力度的变化,可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美感经验,不同的动作形式象征着不同的情绪表达。幼儿舞蹈教育的开启是从身体出发的,以感性能力的激活与审美节奏感的唤起为中心,逐步提升幼儿肢体运动创造的可能性。舞蹈教师需要切实理解幼儿肢体运动内在可能性,进而引导这种可能性的生发,让幼儿在创造中欣赏、在欣赏中创造,促进其身心的均衡发展,并最终回到舞蹈教育的的审美范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