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专业范例6篇

语言文学专业

语言文学专业范文1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一个专业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其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即具备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人才素养。经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社会调研以及企业咨询,具备纯文学知识的中文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面向企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是高级复合型人才,譬如文字处理技能,行政管理技能,现代办公技能,交际公关技能,对于法律知识、管理知识、以及新闻广告知识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具备扎实文字功底,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够立足于现代企业平台中。我们结合汉语言专业的学科特点以及市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在夯实汉语言专业传统知识的基础上,可将“现代办公与管理”、“全媒体采编”以及“广告创意与策划”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主要人才培养方向。折射在就业“取向”上,主要表现为:第一,企事业单位的文职类工作,如“房地产公司的行政”、“中小学教师”;第二,媒体、文化传媒公司,如报刊、电视、广播;第三,从事“AE”、“广告文案”、“广告创意”等工作,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上述人才的专业需求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中文的单一化培养目标,而倾向于多元化培养目标,唯有这样才能在既有的专业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1.2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着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与就业市场的对接性差,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修课程,选修课也停留在主观课程的延伸中,这种课程体系如果在“985”,“211”的学术型高校的毕业生还拥有足够的市场,但是在经济知识的时代语境中,却使得独立院校抑或民办院校的学生失去了“学历”优势的竞争力。为此,在实践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着学生“宽口型”的原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不能变动,否则将会脱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初衷,但是另一方面,要想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真正地走向实践教育的视域内,加强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就要在巩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群与实践课程中调整比重,实现专业理论课程与应用型课程之间的有效互补。因此,根据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多年学校毕业生的回访、对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部门的走访调研,我们构建了适合于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群,即“6+1”公共选修课群。“6”由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组成;“1”是针对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等升级考试的学生,教师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同步指导“,6+1”模式公共选修课群的建设,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坚持小班授课,践行分组式教学。六大方向的公共选修课群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宽口型就业的目的,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1.3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培养实践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层次性培养模式。大一时,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了专业导论课,旨在使其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各个方向实践课程的特点,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到了大学二年级,学生逐渐进入了“定向”培养模式中,每个学生需要在全媒体采编、教师岗位技能、现代办公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广告创意与策划方向中进行自主选择。此阶段,学校采用师生双向选择方式,每名学生申报两个选修课群,再由各选修课群的主要负责老师进行集体面试和测评,以通过学生的特长、性格、生活环境等全方位衡量学生适合的就业方向。大学三年级,学生面临着选择毕业以后的去向,即“就业”和“考试”。就业倾向参与实践,而考试需要注重对考试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以及复习。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践内容包括“毕业论文设计”以及“顶岗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和大学四个阶段密切联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为课程设置提供指引,同时实践课程是实践教育的有力支撑,而“分层次”的培养又是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保障,能够确保实践教育有条不紊并且有效的实施。

2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实践教育的实施

2.1宏观与微观课程体系的有效平衡

2.1.1微观:学院实训课程。微观实训课程构成了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随着当前外部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学校逐步树立了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课程设计体系中,实训类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全媒体采编”方向的实训课程,如“自媒体实训”、“报纸排版与网页设计”“、网络推广与营销实训”等,这类实训课程注重的是对媒体基本技能与实用能力的掌握,如“新媒体理解能力”、“报纸排版网页设计能力”“、新闻摄影能力”等。

2.1.2宏观:校外顶岗实习。校外顶岗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育活动,是本专业与企业共同制定并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通过实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仿真模拟实训,提高汉语言文学与社会的实用性人才对接。其主要开设于大学四年级,主要形式是在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对于独立学院毕业生来说,其实习单位一般为学院所在城市的本土企业,顶岗实习的岗位一般是由学院、家庭以及其他关系引荐。顶岗实习是实践教育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工作前的最后一个实践教育环节。

2.2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的有效结合

语言文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多元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笔者观察发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逐渐受到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存在一些诸如课程设置陈旧,教学内容单一化,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学习不积极,教学目标狭隘,学生综合水平差等诸多问题。这就意味着应当结合具体实际,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人才。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陈旧,教学内容单一化

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联系密切,尤其是在信息流通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文化的更新速度和转型速度不断加快,这既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又是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不少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没有与时代同步,课程设置也没有太大的更新变动,并且比较陈旧。同时,其教学内容仍以传统文化为主,缺乏多元文化的教学渗透,呈现出单一化现象。

(二)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学习不积极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用说教讲解的方式进行授课,侧重于对学生灌输知识,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普遍采用“一刀切”“大锅饭”的教学形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视野局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思维。

(三)教学目标狭隘,学生综合水平差

当前社会对人才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很多企业要求专业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坚持以往的教学目标,片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认真结合社会需求来加强对学生多项应用技能的培养。比如在信息化和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很多学生无法灵活操作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也缺乏必要的英语技能,学生的综合水平较差,直接阻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时展步伐

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地方,既承担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紧跟时展步伐,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对专业课程设置做出适当的改进和调整,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时代特色,加入多元文化元素,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比如可以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增加具有时代气息和多元文化气息的选修课程,如“新时期文学精神研究”“港澳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西方文论”等等,体现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学生文化综合素养。

(二)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现在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很多新事物和新思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脱离时代,课堂教学不新颖,对教师的授课不感兴趣,不愿意跟教师交流,势必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借助便利的数字化教学辅助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多元文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另外,教师还要立足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合作探讨学习,在课堂上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出探讨问题,让各组进行合作探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听取他人的方法和思路,进行开放式对话交流,让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发挥出来,让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被挖掘发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以往一味注重其文化性和理论性,不少学生空有理论知识,缺乏快速融入社会和企业所需的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学生顺利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要求提供必需的技能保障。例如,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与文字处理有关的工作,学校可以针对这一客观事实,开设中文处理方面的课程,使学生掌握办公自动化方面必需的技能。学生通过完善的系统专业学习,不但能够丰富文学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能够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办公水平,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综上所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要客观全面地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时展步伐;丰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顾路路.多元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2).

[2]周文伟.新历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8).

语言文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语言文学专业范文4

一、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强,高校扩招人数也不断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为文秘类、师范类、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企业更多的需求应用型、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以及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从而给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1]

2、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课程的设置方面。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单一模式,未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融合,单纯的汉语言知识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制约了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较强的文字功底与公文写作能力,敏捷的思辨能力,良好的与人沟通与表达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所培养出的大学生只重视文学常识的记忆,理论知识的掌握,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有必要完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优化学科建设,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2]

3、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3]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准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本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各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仍不能准确定位,很多高校仍以传统的专业知识为主,没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也没能和市场就业需要相联系,导致毕业生和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距。[4]

2、教学方式滞后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本知识的与体系上,但是在新时期的今天,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增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吸引力,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在熟悉课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与人文故事,将其应用衔接于课本知识中,从而既丰富了课堂知识内容,又增强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可以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将其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语言文学专业范文5

    1 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1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蕴含深厚历史积淀的传统专业,也是一个老牌的强势就业专业,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减反增。然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社会对理工技术型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压力。

    1.2 知识结构更新速度不适应市场需求

    一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语言文学类科目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而现在市场需要的是具有综合汉语言文学基础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实践方面,一些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环节,培养出来的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社会适应性不强。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进课程设置,重视学科建设,增强该专业的市场适应性;突出学生技能训练,强化实践环节,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1.3 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高效的就业指导,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发展没有比较准确的定位,更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没有做好具体的就业准备,自己深陷迷茫之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制约和影响毕业生的满意就业。

    2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趋势预测

    通过调查分析,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就业趋势作如下预测。

    2.1 城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毕业生到县级以下地区就业成为趋势

    未来的几年,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毕业生的就业难和用人单位的招人难“两难”并存,就业格局的不平衡性特征更加明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中,受发展机会、工资收入、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毕业生宁愿选择在大城市以待业来等待就业机会,也不愿意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就业。随着国家建设新农村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县级以下的基层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将越来越成为接收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地区。

    2.2 机关事业单位吸纳作用日渐弱化,企业和“新农村”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传统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的比较多,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实施,机关事业单位总体规模不可能出现大的变化,未来几年毕业生考取机关事业单位如“万人同挤独木桥”的现象将愈演愈烈,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相反,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民营经济的进一步活跃,这一块空间为毕业生提供了比较旺盛的就业需求,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民族地区将成为毕业生的理性选择。

    2.3 写作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供不应求

    现代社会对知识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不仅要求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必须具备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知识水平高、知识内容新、实用性强。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写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总体来看,与其他专业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比较广,社会市场对汉语言文学毕业生的需求量比较大。虽然目前看来就业情况良好,但此类专业可替代性比较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不仅面临着扩招所带来的巨大就业竞争压力,同时还面临着来自其他专业的横向竞争。不同于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未来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根据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应以能力型人才培养为主,强化文学审美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育。

    3.1 提升文学审美能力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文学阅读习惯及文学审美经验。传统的培养模式大都强调文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学内容注重文学史知识及文学理论的传授,文学审美实践成为文学知识的演绎和附庸,忽略了学生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事实上,这种培养模式脱离了市场,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第二十章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因此文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笔者认为如果将文学知识的传授与当今流行的网络、影视、游戏、动漫等相结合,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从《功夫熊猫》出发,挖掘中国的民族元素,从流行音乐的歌词探讨宋词的流行及主题,从网络游戏《三国》探讨《三国演义》的诸多内容和价值观等。

    3.2 强化文字表达能力

    传统的培养模式写作课较少,即使有也多为基础写作,讲授写作的基础知识;或专业写作,或以体裁为主进行分类讲授,但课时远远少于文学类其他课程。应根据社会需求,大大增加写作课的课时,开设各种可供选择的职业写作课程,如策划书写作、文案创作、公文写作、故事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脚本写作、影视评论、文学评论等,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就业需要。课程教学模式不是以讲授为主,而是讲授、讨论与训练并行;考核方式不是概念的死记硬背,而是以创作出的作品为成绩评定标准;鼓励学生投稿及参加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创作自信。不断夯实文字功底。

    3.3 训练职业技术能力

    传统观点认为,职业技术能力可以参加工作后再进行学习。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招聘单位往往要求员工能马上适应工作,因此必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因为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影像和网络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影像文化和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文学人才具有整合不同媒介的才能。可以想象,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人才一定会备受推崇。在现代技术语境和传播语境下更为如鱼得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肯定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我们的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办公软件及设备运用、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的比重,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去考驾照以增强职业竞争力。

    3.4 培训良好职业素养

语言文学专业范文6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引导学生检索、分析、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方法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工具课,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自1984年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以来,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二十多年来,文献检索课(以下简称文检课)正沿着专业化的方向深入发展,已渗透到全国各高校的几乎所有学科。笔者根据自己十多年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开设文检课的实践,就教学方面谈一点切身体会,以期与同仁切磋。

1 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文检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加强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趣中得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担任文检课的教师不仅要拥有文献检索理论和丰富的检索经验,更要具有听课对象的专业知识背景。不仅要熟悉本校该专业的馆藏文献资源,而且应是本专业知识和文献的内行,对于该专业文献的认识和判断能够深入到学科内容的深层结构。由具备这样条件的学科馆员担当文检课的教学任务,才能够使文检课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知识层面向学科专业层面纵深发展,使学生有效地把获得的文献检索基本技能运用到专业课的学习实践中。

如在讲授工具书的检索方时涉及到的部首法,这是我国汉语类工具书中基本的、常用的排检方法之一。部首法中涉及到文字学和检字法两种归部原则。这些原则与文字学紧密相关,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是学生现在学习、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或进一步深造需要的。笔者在讲课中就把这两种归部原则的历史沿革、各自的优缺点等,作为重点讲解并分析举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此基础上,布置课后作业:列出一些具有典型部首意义的字,要求学生从《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查出其部首归属。在下一次上课时,让学生给出答案,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汉语词典》“一字多部”检字法的优缺点[1]。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部首法的查检方法,也巩固了汉字意符和汉字结构方面的专业知识。

2 讲授重要工具书与其文献背景相结合

对于重要工具书的讲授,如果不从文献背景入手,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不够系统完整。例如,查现存古籍,应该首选《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总目》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宏大、体制最为完备、编制最为出色的一部目录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使用的。但介绍《总目》的编纂体例及作用之前,首先应介绍《四库全书》的来龙去脉,才能使学生整体把握《总目》的内容。在介绍其检索方法时,选择了众人仰慕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名臣文天祥的《文山集》作例子,分别按四角号码从“著者姓名索引”和“书名索引”角度查检,看《总目》对他们及其作品的介绍和评价。之后,再介绍电子版《四库全书》及检索、《续修四库全书》及《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录·索引》的检索,使学生既感受到课堂内容的丰富,又掌握了查检古典文献的多种途径。

再如,讲授叶圣陶编辑的《十三经索引》时,先介绍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再根据叶老之序介绍《十三经索引》的编纂经过及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检索欲望后,再举例讲解其检索方法。最后介绍2004年新出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十三经索引》。该索引充分借鉴了叶老的成果,由句子索引扩展为逐字索引,拓宽了检索渠道。通过系统讲解,举一反三,学生对中国传统经典文献十三经及其检索方法有了系统的认识。

3 讲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

对于文献检索这门课来说,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训练不但要有,还要有适度的量。训练的方式也要灵活多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力的提高。国家教委把这门课的课堂教学与实习比例定为1:1至2:1,经过实践检验是合理的。例如对四角号码检字法的训练。四角号码法是汉语辞书最优秀的排检法之一。此法为查找部首难辨、笔画繁多、不知读音的汉字以极大的方便[2]。资料索引尤其是古籍索引,四角号码排检效果最为明显。在计算机文献检索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四角号码既是辞书排检法,还被用作汉字输入法。对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人,掌握这一方法尤为重要。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学过四角号码法,在文检课中要求必须掌握。在举例讲述四角号码的笔形规则和取角规则之后,精选与专业有关的例子要求学生练习:用四角号码标识与阴阳历有关的二十四节气名,与纪年法有关的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名。练习方式也细心设计:或带领学生一起标识,或边练习边个别辅导,或练习一段之后提问纠正。课后布置用四角号码标识出自己最喜欢的五本书名及自己的姓名,下节课再提问总结。经过强化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能够见字知码,准确取号。为查检用四角号码编排的工具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在每一章节讲完后,都布置适量的实习作业。所出习题的内容力求切合学生的专业实际,也就是说,是学生在自学和从事早期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的,或是在今后工作中很可能会遇到的。这样,学生才会对这些习题产生兴趣[3],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实习地点“手检”安排在院资料室,“机检”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学生寝室(河南大学校园网已连接到学生宿舍,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查检资料)。通过实践,使学生在原始工具书的查阅过程当中,在计算机的检索过程当中,不断地学到新知识,提高独立获取与利用各类文献信息的能力。

4 “机检”与“手检”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