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课程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学科课程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学科课程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以湖北省高校为例,探究我国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调查发现,由于:(1)难以引进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困难;(2)课程建设举步维艰;(3)招生困难;(4)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源不足;(5)新、老师资交替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1)部属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发展困难,而一般高校公体部学科快速发展;(2)传统体育学科建设陷于困境,而特色体育学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因此建议:(1)积极依托优势学科创建特色体育学科;(2)加强科研工作,使科研成为公体部学科发展的动力;(3)公体部学科建设应有长远的、独立的、具有实效的发展规划;(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5)吸纳优势学科资源加强专业建设。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

1前言

公共体育部(以下简称公体部)是指我国大学组织结构中面向普通学生,开展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等为主的体育教育工作,不具有培养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能,也很少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部门(陈希、梁竞文和彭庆文,2005)。尽管部分开展学科建设的公体部更名为“体育学院”、“体育系”,但明显不同于传统体育学院的运行特征、组织结构、业务职能、师资力量和发展战略,它们依然属于公体部学科建设的范畴。公体部作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新载体和生力军,特色明显,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将扩展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范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获得新的理论成果,对体育学科建设问题形成新的认知观念,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特色化、多元化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湖北省内正式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机构、招收体育专业学生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截止2015年6月5日数据,湖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6所,其中11所高校公共体育部开展了学科建设,包括10所公办高校和1所民办高校,有硕士点4个、联合培养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2个、体育科学研究所4个。研究者收集整理我国大学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料和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信息,归纳总结公体部学科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采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普通高校公体部领导和教师,具体了解各公体部学科建设情况。

3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现状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摘要:2020年初肺炎疫情给全国教育系统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也应顺应发展,抓住机遇,勇于变革。本文对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研究,揭示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挑战性,并结合多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给出相应的策略,为我国在后疫情时代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发展和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融合

1前言

“课程思政”虽然是针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但其理念、价值可以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体育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落实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向好发展。

2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2.1健体育魂:保身心健康,促全面发展。后疫情时代,国民的身体健康显得更为重要,体育锻炼更加被人们重视,在中学传播这一理念卓然关键。中学体育课程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健康理念深入全民的后疫情时代下,更应该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动机,养成主动健康、终身参与锻炼的习惯。从而推动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内化、外化统一,落实体育教育理念,实现社会的教育目标。

2.2创先争优:推动课程进步,助力教育改革。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改革。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学的体育工作应该紧跟时展,突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体育课程保证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感到孤独,让学生能够积极寻找他人进行互动协作,完成某项技术动作或教学任务,积极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良好习惯,进而推动课程进步。在课程中把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与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将体育运动领域内存在的现实困难克服,从而助力教育改革。

阅读全文

国防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探析

构建依据:大学职能的践行

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两者的共同属性,不同于初等国防教育,其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国防教育的一般特征和高文化的层次特征。鉴于此,高校国防教育的外延就应该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这四种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构成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系统,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现代大学职能的践行。现代大学职能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表明,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进是大学适应社会的结果。大学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高校通过国防教育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增强他们国防观念和意识、传授国防知识和提高国防技能。其次,在发展科学上,高校通过对国防教育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出现的新问题等进行研究,以形成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最后,在社会服务上,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师资等资源优势,为社区国防教育服务。因此,如何将高校国防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大学社区建设整合,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正是大学这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推动着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它们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

模式内容:“四位一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职能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内容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科学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国防教育学对国防教育规律的探索所产生的新知识,是国防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防教育办到省教育厅国防教育办,再到普通高校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网络体系。可见,国防教育学已具备一门学科所必须的三个要素,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何为学科建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与研究制度。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的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系列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学术组织围绕“国防教育学”而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的总称。尤其是指设置专门的学术组织进行制度化的体育科学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前面分析,学科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龙头部分,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一般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何谓课程?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国防教育学课程是指以促进全体学生国防素质提升为目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涵盖了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和研究等。其主体部分是教学,教学的完善与改进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国防体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主要项目有定向越野运动和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是训练机制和竞技机制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主体、周边居民参与的“校园———社区”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它能够将学生的课余国防教育活动、教职工的国防教育活动和周边居民的国防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学国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充分整合大学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同时,将大学国防教育的外延一一涵盖,并将各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四个部分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以科研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教学为关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训练为基础,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则为群体为服务对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模式。科研活动能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并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也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有了以上科研、教学和训练的基础,高校就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为社区群体提供优质国防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校诚信教育策略综述2篇

第一篇

一、大学生诚信状况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着“理论上高认同和行动上低实践”的“两层皮”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诚实守信是人人应当具有的美德,是和谐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石”;在诚信与不诚信两难境地中,会有一定的心理斗争过程;而出现过不诚信行为的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有惭愧、内疚甚至后悔的心理。另一方面,生活中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非常普遍:从迟到、旷课、作弊、替考,到骗取贫困补助、毕业资料造假、恶意不还贷款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这种尴尬的诚信状况呢?大学生处于人格和思想都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经历中种种不诚信状况不断发生着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对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家庭教育中过多关心成绩、荣誉等“硬性指标”,加之“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不断地弱化着大学生对诚信的执着;而作为实施教育的专职机构———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浮于其表,再加上对诚信的监督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坚持诚信的大学生们在各种竞争中难以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等,这些都很容易让他们迷失方向,最终在诚信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信。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九条明确规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诚信教育必须落实到细微,落实到实践,走出宣传栏、标语牌,走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走进课堂,贯穿到所有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各科的课程建设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蕴含着许多实施诚信教育的契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实践,使之成为一个诚信教育的良好平台,并为其他课程建设中实施诚信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课程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构建

与其他课程建设内容一样,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我们的诚信素质教育,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形成互动的、连贯的、完整的过程体系。

阅读全文

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1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一、体育课程功能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留学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尚不能明确地知道体育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具体作用和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不是很明晰。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体育课程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会造成体育课程建设的无序与混乱,同时,也会使课程目标与留学生体育学习现实需要脱节,很难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

1.2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调,主要体现在:一、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武术套路(包括长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导引)、散打术以及气功为主,并没有过多地将时尚体育内容设置其中,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留学生对多元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留学生课余体育内容主要以体育欣赏、现代舞蹈、体育艺术等为主。而现实中来自五湖四海,对体育文化有不同层次需求的留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他们既有体育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有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单调的体育课程内容既不能有效满足留学生体育实践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倦。

1.3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缺乏

体育课程管理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育课程管理会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我国高校留学生分布很不均衡,一些高校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差异较大,这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带来难度。我国一些高校暴露出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规范,体育课程教学监管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不到位。

阅读全文

小学体育拓展课程开发

摘要:在核心素养理念背景下,小学体育拓展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为目的,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研习,从而实现自我提高和突破的课程。本文从小学体育拓展课程研究的背景、课程的界定、开发的目标与原则、开发的策略以及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小学体育拓展课程的开发研究作了阐释与说明,为基础教育学校在拓展课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拓展课程;开发研究

一、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体育拓展课程研究的背景

在这个知识爆炸、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核心素养的核心。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单一的教学内容、陈旧保守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很难照顾到所有学校的特点,难以推动各地区、各学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实际。随着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体现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一些地区和学校由于没有吃透新课程改革的管理精神,也出现了不符合学生身心特征、不适应时展需求、不符合课程实施标准要求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建立科学的课程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地方课程和校本拓展课程的教育作用,对于推进国家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体育拓展课程的界定

在核心素养理念背景下,小学体育拓展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学校的体育教师为主体,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为目的,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围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研习而开发的课程。具体来讲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的计划和要求,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创新,把当地具有特色的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从而使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体育拓展课程开发的目标

阅读全文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摘要: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与关键领域。平凉路第三小学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程方案的整体性设计和课程实施、评价的趣味性变革,实现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小学体育

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领域。我校基于“聚焦问题、行动变革、辐射经验”总体思路,以体育与健身室内课程研究为起点,围绕课程要素完善课程结构内容,逐步构建促进学生生动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依托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变革经验。

一、现实困境引发体育课程变革的初步行动

上海的天气,雨水较多,传统的以室外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为了减少天气因素对体育课程的制约,我们开始思考室内体育课程系统的安排与实施。学校体育教研组开发学校雨天活动课程方案。教研组群策群力对课程内容作了重新的组合,并且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首先,变换内容,变室外慢跑为室内热身操,变室外身体素质练习为室内体能小竞赛。多样的运动方法,让学生更愿意运动。其次,变换形式,将室外活动搬到室内与走廊,将室内桌椅变换摆放形式,成为小型体能运动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运动。再次,变换设计,将体育多媒体资源引入室内课。设计基于AR技术的室内活动资源,让学生更快乐地运动。通过开发、搜集课程资源,学校形成室内体育课程群四项模块内容:室内传统游戏课程——玩转三十六计、基于AR技术的韵律操课程、适应时令的健身项目课程、主题式体育与健身知识课程。同时围绕不同项目主题,设计课内外相结合的各种长任务与短任务,完善室内课程内容,形成动静结合的室内健身课程群。

二、体育课程体系全景设计的再行动

重新组织后的课程内容有效克服了天气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但是从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整体提升看,需要将点状的体育课程进一步整合设计,形成符合现代课程理论的全景课程体系。

阅读全文

武术通识课程内容建设和实践探索

【摘要】运用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贵州大学武术通识课程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现行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也存在着对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的认识不深,与西方哲学的比照不足,思辨与逻辑不强的问题。下一步课程建设的目标和目的是整合、建构成一门“武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通识性武术哲学思政课程,在“新文科”建设方面力求实现武术哲学内容升级,在“三全育人”方面力求更好地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文科;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武术教育;通识课程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认真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努力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铸造、集体主义价值涵养,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路径,使高校武术教育既健康第一,也传承文明、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本研究以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贵州大学武术通识课程内容建设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关注武术学科新时代发展建设新导向和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改新理念,以及高校武术教育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探讨武术在高校通识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方式和举措,力求拓宽践行武术课程育人、育才的新领域、新内涵和新形式。

1课程内容建设与实践的理论背景

“新文科”概念是从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推进本科教育“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中正式提出的。樊丽明教授认为:“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他们所阐释的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在新的历史时代,“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以育人、育才为中心,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近年来,“新文科”建设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文明广大青少年的精神,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主线,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四个自信”。“新文科”建设和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在目的上是相通的,即,都深刻关注于对人的教育。着眼于“新文科”建设,聚焦新时代课程思政内容与实践,是现今武术育人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武术通识课程内容建设与实践关注于课程思政建设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提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供给为目标,因此,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内容,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是本研究关注到的最鲜明的理论背景。

2课程内容建设与实践的教学问题背景

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学界相关研究发现,研究结果对武术学校教育问题的认识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如陆小黑、王洁认为,目前学校武术存在教材内容的设置过于单一、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不足、学校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3]。王铁新等认为,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贫乏、教学方法单一、武术教学师资力量短缺;对学生技能掌握和健康促进作用发挥不够;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够重视[4]。根据上述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教融合”“课程思政”等理论为指引,探索学校武术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径的解决方案[5]。我们认为,上述学者们总结的问题是武术教育实践中最为紧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不了解、不喜欢武术,或者是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教育背离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仍然习惯于将武术教育纳入到体育的范畴,以公共体育课的形式教授太极拳、青年长拳等武术套路,以及一些技法、方法、特点等相关理论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单一化和单薄化的倾向,限制了武术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引起新时代大学生的求知兴趣,无法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启发和引导,制约了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新时代价值观教育效能的全面发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