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竞赛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竞赛管理

体育竞赛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体育;竞赛;校园文化;影响研究

在高校建设管理工作中校园文化建设一直是各大高校极其重视的工作之一,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校内学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良性的促进影响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体育竞赛凭借自身广泛的学生基础,成了校园文化不可多得的载体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体育竞赛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便利的学生基础,所以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通过体育竞赛的形式的逐步扩大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影响。通过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又可以极大程度上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因此,高校体育竞赛的良性稳步发展能够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高校体育竞赛的基本内容

在高校体育竞赛活动中校内与校外是体育竞赛的两种主要方式。一般情况下校内体育竞赛是在校园内组织开展的,主要包含校内体育协会、学生参赛团体、各班级、年级、院、系、等组织,通过校内体育竞赛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并大浮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随着更加专业、高水准的运动员进入院校以及全国范围内各大学之间的学生足球联赛、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体育竞赛形式的开展,国内各大高校的体育竞赛也在发生着一定情况的分化,逐步呈现出鲜明的校内、校际学生体育竞赛。在校际体育竞赛活动中除了包含校内体育竞赛功能之外同时还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通过竞赛获得锦标以及取得优异的成绩等。在这种不同形式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可以增加学生学校荣誉感以及推动校际之间的文化交流。

2高校体育竞赛活动的现状以及高校文化发展现状

2.1高校体育竞赛活动现状

体育运动竞技具有悠久的社会历史,各项竞技规则也相当成熟和完善,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育竞技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校园内的体育场地设施以及体育建筑标志等物质文化都可以凸显出高校的校园文化内涵。然而在目前高校体育竞赛过程中不乏有许多先实现问题的出现,据有关社会调查显示,各大高校体育建设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普遍小于0.5%,大多数高效的体育经费都在1~3万元左右,真正用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的经费少之又少,在许多高校大学中并没有单独的体育竞赛经费预算,在大型的高校体育竞赛时比赛各项费用都需要单独进行计算。另外,在提竞赛规模以及频率方面同样存在较多的问题。高校体育竞赛具有活动项目多、活动周期短、便与校方统一安排与管理等特点,但是在实际活动中由于时间周期间隔较长,通常几年举办一次,导致学生运动员以及专业教练员容易出现缺乏重视,日常锻炼不及时,体育竞技水平较低等问题。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以来许多高校逐步开始扩建现代化的体育场地,高校体育竞技的目的除了提升学生综合身体素质以外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文化活动,现代化体育场馆的建立为高校学生体育竞技提供了必要的场地资源和条件,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2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

建设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开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各大高校发展的必要措施。校园文化不仅直接影响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同时通过校园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去感悟学生,使学生更加热爱校园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与学习。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文化建设中仍然存在许多现实性问题,在部分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只重视校园物质建设,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片面的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将学习之外的各种文体娱乐活动通通放置在教育工作之外,长期意外使得学生对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缺乏参与兴趣,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正常发展。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对各高校文化假设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是以学校现状为基础,结合自身教育特点以及学校发展实际情况,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的独具学校魅力的一种特殊文化。

3高校体育竞技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3.1高校体育竞赛对学校物质文化的影响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高校的许多文化都是通过物质文化进行表现的。校园物质文化不同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可以更加直观的、显性的表达学校的文化特征。更容易让外界和公众借鉴和发掘。高校体育竞赛活动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训练设施硬件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外在的物质文化是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表现,间接的体现了高校教育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同时,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所以,高校体育竞赛能够促进高校物质文化的发展,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体育竞赛场所的同时间接的推动着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进步与完善。

3.2体育竞赛能够促进高校的育人作用

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人们对高校体育竞赛都有着同样的疑问:设呢么时候才能通过高校培养出体育人才,进入职业联赛为国家提供更为优秀的运动员?针对这一现实性问题,我们以高校篮球为例,众所周知,美国是篮球体育强国,NCAA是美国篮球联赛的重要选手训练基础,NBA是NCAA的最终发展结果。然后在美国NCAA的训练工作中并没有将队员培养成NBA球员作为教育或者训练的目的,相反其教育宗旨却是:“将高校体育纳入整体工作的一部分,使学生成为学生队队员,将高校运动员与职业运动员之间分开明显界限。”高校体育竞赛不仅是体育技能的竞技,同时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方式,在体育竞赛中更多的是将学校方面的育人精神融入其中。体育竞赛的育人作用不同于日常课堂教育的育人,体育竞赛的育人作用更多的体现在日常训练、学习、竞赛以及各种生活锻炼细节之中,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不同于课堂教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因此,高校体育竞赛中的育人功能是一种耳濡目染的教育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运动、个人素质方面等实现综合同步发展。

3.3体育竞技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促进学生更多的参与

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成元素中,可以根据种类的区别分为学术活动、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三种。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各大高校中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和文艺活动,相对来说体育竞赛所占比重较小。因此高校在发展体育竞技的同时还应该借助体育竞赛平台发挥体育竞赛的魅力,促使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更加的丰富和多样化。同时,通过体育竞赛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促使校园文化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各高校在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增加对体育竞赛的重视程度,并结合校园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多样化的体育竞赛形式,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促进校园文化多样化反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乐肇炜.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互动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14,12(20):215.

[2]王书芳,藏威,李国金.高校体育竞赛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研究[J].智能城市,2017(2):159.

体育竞赛管理范文2

对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以及形式的选择,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要结合地域特点,要考虑到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和适用性而又不泛竞争性等要求,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本校特色的体系,使体育教育活动以及竞赛尉然成风。

【关键词】

体育竞赛;全民健身

随着全民健身的理念的提出,学校体育工作也提到了重要的地位。而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除了日常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有就是要搞好体育比赛和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而学校的体育竞赛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要小、形式要多样、要以趣味性为主竞赛性为辅等基本原则。除了每年一次的运动会之外还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灵活多样,要全员参与。有些学校由于领导理念陈旧,以场地有限,不安全等因素为托词,一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都保证不了。但是随着全民健身的热潮兴起,加之学校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下,单一的田径运动会已经难以满足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需求,弊端越来越多。课外体育活动又由于难于管理,时间没有办法保证,场地很难达标,安全没有保障等种种原因,也是很难达到预设的目的。

1.注重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

竞技体育不同于课上的体育活动,既然是竞赛,就要全身心的投入,而不单单以参与为目的。体育竞赛就要参与的人数要多,受众面要大,要有大的场地,器材要齐全而且能交叉使用。而我们的课外体育活动要想开展,就必须选取一些有趣味性强一些的,能够起到健身强体作用的,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娱乐性强一些的,而且最好要保持经常性和保障活动的多样性。我们的体育如果能将体育课、体育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国家健康标准达标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互补,相辅相成,同时也能使得体育基本技能得到普遍提高。开展体育竞赛能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能敦促体育锻炼,也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课外的体育活动也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2.学校体育竞赛应与体育课考核相结合

近几年国家加大力度进行体育健康标准的考核,而且全国好多地区在中考中加入了体育的元素,所以体育课的考核对于体育竞赛和学生自身运动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考核项目中有些并不是竞技项目,在竞技比赛中也没有设置考核项目中有的一些项目,所以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在体育竞赛中有各种测试考核,不但保证了考核的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这些和每一个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所以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自觉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竞赛中进行各种考核,能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这样的比赛使他们更好的掌握了体育的各种技能,同时在紧张的氛围下轻松愉悦的完成了既定的任务。

3.学校群体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

学校学习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主要的是体育是竞技运动,那么在竞技运动当中就要注意到竞技运动的特点,一定要把趣味性、健身性以及竞技性结合起来,要相辅相成。我们在把学校体育竞赛与健身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就要求组织者要科学地、全面地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群众和学生都喜闻乐见、方便易学、简单有有趣的大众化竞赛项目,而且在设置项目的过程中尽量多以团体项目为主,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团体竞技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使他们在竞赛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互帮互助的协作精神,发掘他们潜意识里面达到自觉锻炼的目的。多年实践证明,设置简单、易学、生动有趣又科学的竞技体育项目,深受学生和广大人民群众喜欢,由于这些特性,学生易于接受,他们在锻炼的同时达到了自娱自乐,使得他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强身健体的同时和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运动极大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爱好体育的浓厚情感,由此吸引了更多的参与者,也就达到了学校体育与健身运动相结合的目的。

4.学校体育竞赛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竞赛也是实施全民健身的前提,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也是培养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理念的唯一途径。学校体育文化能使学生学习到丰富的体育知识,健身强体知识,而且还能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具有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在学校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踏实的学习能了解关于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关于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这也正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5.改革学校体育竞赛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竞赛管理范文3

 

公平竞争是任何体育竞赛都要坚持的最基本原则,也是所有运动员最重要的权利…。正如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所写:“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便毫无意义。”公正可以说是体育竞赛最基本的伦理,也是体育的核心伦理[2]。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专门谈到:运动员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是体育贡献给社会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体育竞赛中发生的赌球、假球、让球、虚假年龄、兴奋剂等现象,又无不严重侵害了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权.引发人们对运动员公平竞争权保护的思考。   1运动员公平竞争权概说   1.1公平竞争:权利、机会、规则和结果的一致性   公平竞争是指体育竞赛活动中.各相关主体为了争夺有限的体育发展资源(物质或精神)或对自己有利的存续条件,以规则公平为前提.在许可的技术运用范围内.各相关主体以同样的规则为标准进行裁定的竞争[4】。公平竞争具体体现在权利、机会、规则、结果等方面的一致性。第一,权利公平。权利公平是指运动员在参与体育竞赛有关的活动中.主要包括参赛和比赛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即任何人在体育竞赛中的权利不因民族、种族、性别等的不同而不同,其合法权利应当得到同等的保护和尊重。权利公平是运动员公平竞争的核心。第二.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任何运动员都有参加体育竞赛的权利,其参赛机会实现过程本身是平等的.即每个运动员都能普遍的参与到获取体育发展资源或对自己有利的存续条件.主要表现为每运动员都平等获得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第三.规则公平。规则公平是指体育竞赛的各项规则具有合理性和统一性。它要求运动员所面对的竞赛规则和比赛准则都是符合公平竞争精神的.每个运动员都受同样规则的制约。违反者必然要付出代价。第四,结果公平。结果公平是指各相关主体应当以同样的规则为标准对运动员的竞技成绩进行评定,保证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准确、真实,实现体育竞赛优胜劣汰。   因此,运动员的公平竞争包括竞争权利的公平、竞争机会的公平、竞争规则的公平和竞争结果的公平四项基本权利内容。为保障运动员公平竞争权四项基本权利内容的完整实现.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具体权利应当主要包括:参赛双方主体平等权、裁判标准一致权、竞赛条件相同或相近权、成绩准确真实权和优胜劣汰权[51。   1.2公平竞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准则   根据存在的形态.权利可以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现实权利。应有权利是权利的最初形态.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而产生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是社会主体应当享有的权利。应有权利常常以道德权利的形式出现,因此.它也经常被称为道德性权利。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进行竞赛是体育精神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现代竞技体育的精神实质.也是体育竞赛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同时也是运动员最重要的权利需要和权利要求.是运动员作为运动员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故为运动员基本的应有权利。要使竞技体育能够实现其内在要求.展现竞技体育本身的魅力.竞技体育必须树立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但在法律没有对运动员公平竞争这一重要权利进行具体规定时.运动员的公平竞争还是一项道德权利.其存在形态是自然权利。   但随着竞技体育的法治化.公平竞争逐步被很多国家确立为体育法律的基本原则.被规定为运动员的基本权利.从而公平竞争转化为权利的第二步形态——法定权利。法定权利是人们的应有权利通过立法得到了规定和确认后的以规范形式存在的权利.法定权利是法治社会权利的主要存在形态。如我国1995年《体育法》第4章第34条明确规定,“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1992年第7届欧洲体育首脑会议通过《体育伦理纲领:公平竞赛一通向胜利之路》,本纲领的基本原则是倡导公平竞赛[6]: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根本法的《奥林匹克宪章》更是明确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体育运动特别是公平竞赛和体育道德.归根结底是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至此。公平竞争成为运动员的一项法律上权利.其权利存在状态转化成法定权利。   因此.对于运动员来说.公平竞争不仅仅是一项道德准则.更是其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公平竞争权.是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准则。   1.3公平竞争——运动员权利之最   运动员在参与竞技体育的训练、比赛和其他社会活动中.依照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范围.有为获取体育发展资源或有利的存续条件而做或不做某种行为.也可以要求国家、其他组织及自然人做或不做某种行为的权利,具体包括:生命权、身体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劳动报酬权、受教育权、公平竞争权、注册权、转会权、社会保障权及听证权、申请仲裁和诉讼等权利。在这些权利当中.对于运动员来说.公平竞争是运动员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竞争之于竞技体育.是其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而公平和平等则是竞争体育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公平竞争赋予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活动中所有的物质和精神利益都需要通过平等的竞争来实现.故而公平竞争成为运动员有效发挥个人竞技能力和水平的规范。公平竞争是运动员最重要的权利.是运动员公平竞争之外的其他权利存在的前提。   2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法律基础   公平竞争权不仅是体育竞赛的基本原则.也是运动员的道德和法律权利。当公平竞争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存在时.需要有法律基础来进行支撑。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一些体育政策对维护公平竞争权的顺利实现也做出了很多规定。   2.1宪法   虽然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运动员享有公平竞争权.但运动员作为我国的公民.同样享有宪法所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从上述法条可以推出。公平竞争权只是平等权在竞技体育中的运用.是运动员“平等”权利在竞技体育中的最直接最实际的体现。因此.运动员享有公平竞争权有着宪法上的依据。这种平等抛弃了参赛者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也不顾及参赛者的自身条件,只考虑~个宗旨:让每一个参赛者都有均等的夺冠机会[7].#p#分页标题#e#   2.2体育法   从法律的严格意义上讲,《体育法》是我国目前唯一一部专门调整体育关系的法律,但体育法从其内容上更多是一部管理法而非保障法.在其条文中更是缺乏具体的保护运动员的条款[8]。   尽管如此.作为我国调整体育活动的基本法律。体育法中关于公平竞争还是有着明确规定的。《体育法》第34条规定.“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在体育运动中严禁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禁用药物检测机构应当对禁用的药物和方法进行严格检查。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体育竞赛从事赌博活动。”第49条,“在竞技体育中从事弄虚作假等违反纪律和体育规则的行为.由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予处罚:对国家1二作人员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50条,“在体育运动中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的.由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予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第51条,“利用竞技体育从事赌博活动的.由体育行政部门协助公安机关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虽然在体育法的上述条文中没有直接关于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内容.但从这些条款中处处体现着对公平竞争权的保障。   2.3体育行政法规   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体育事业而制定的体育行政法规,主要是《反兴奋剂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对于维护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从其立法目的中即可以看出。《反兴奋剂条例》第1章总则第1条规定.“为了防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保护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心健康.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其他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并且在该条例中对运动员和运动员辅助人员在禁用兴奋剂方面也都做了相应的规定。《反兴奋剂条例》第23条规定,“运动员辅助人员应当教育、提示运动员不得使用兴奋剂.并向运动员提供有关反兴奋剂规则的咨询。运动员辅助人员不得向运动员提供兴奋剂,不得组织、强迫、欺骗、教唆、协助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不得阻挠兴奋剂检查,不得实施影响采样结果的行为。运动员发现运动员辅助人员违反前款规定的,有权检举、控告。”第24条规定.“运动员不得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我国通过体育行政法规对使用兴奋剂的行为进行调整.其实质就在于保护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权.保证运动员处于平等的同一起点。   2.4体育政策   政策和法律都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政策在法律制定之前是主要的调整依据和手段,法律是对成熟、稳定政策的确认和固化.因此.政策也是法律制定的重要渊源。在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体育方面的大政方针历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体育法律渊源。在我国的很多体育政策性文件中都有关于公平竞争的规定。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第28条指出,“某些地方存在的不遵守竞赛规则、扰乱赛场秩序和其他各种腐败行为,是对‘公平、公正、公开’竞赛原则的背离,与公民道德建设背道而驰”。在《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的第27条中指出.“要不断完善竞赛规则和规程.建立健全体育赛事的仲裁制度和赛风赛纪的监督、检查、认定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中指出.“从业于竞技体育工作的人员。要严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准则和道德要求。   在运动员中要大力倡导……严守规则、公平竞争...…-等道德规范。……在裁判员中要大力倡导……精通业务、公正准确;秉公执法、不彻私情等道德规范。针对体育比赛中存在的使用违禁药物、裁判不公、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要加大教育力度、进行作风纪律整顿……切实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和纯洁性,……”。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要按照‘公开选拔、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国家队。……坚决反对使用兴奋剂.坚定不移地贯彻‘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方针。严肃整治在运动员资格问题上弄虚作假、打假球和裁判员执法不公的现象.加大处罚力度”。   3运动员公平竞争权实现中的问题   3.1体育比赛中的侵权行为   竞技体育竞赛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很多[9].主要有:虚假行为、受贿行为、侵犯行为、赌博行为、破坏行为等。   3.1.1虚假行为   虚假行为是指利用各种手段制造虚假现象和虚假情况.以获取竞争优势.如操纵比赛、虚假年龄、使用违禁药物、打假球、假摔等。在虚假行为当中,无论是让球还是操纵比赛,都有悖于体育竞赛公平、公正的本质,使运动员的竞技成绩丧失了真实性.从而造成了比赛结果的不公平。   3.1.2受贿行为   受贿行为主要指裁判员和官员收受贿赂而控制改变比赛结果,如更改比赛结果、黑哨、体操及花祥游泳等比赛中多次出现的裁判给分不公正等EIo]。在比赛中.赛场上的生杀大权更直接地掌握在裁判员手中。如果裁判在竞赛中因收受他人贿赂.则势必会偏袒行贿方.从而使裁判员无法公正、准确地执法,裁判进行裁定的标准丧失了一致性.从而裁判结果因无法反映运动员训练水平和成绩的评价而缺乏了客观性.最终侵犯了运动员的公平竞争。   黑哨是体育运动中裁判违背公平性原则的一种行为,裁判在收受贿赂或受人指使后违背公平、公正执法的裁判原则,在比赛中通过有意的误判、错判、漏判等个人行为来主导比赛结果。“黑哨”行为是对我国《体育法》所规定的公平竞赛原则的破坏。使比赛结果无法反映真实的竞技水平。#p#分页标题#e#   3.1.3赌博行为   赌博是我国足球运动中的一颗“毒瘤”.一般是指赌博人员为了谋取暴利,采取行贿或威胁、恐吓等手段,向裁判、教练、队员施加压力或影响,要求其打“假球”的行为,以及运动员、教练、俱乐部人员等体育业内人员参与或组织赌博的行为。一旦比赛中有赌博参与其中.则正常的比赛因赌博的影响而被干扰.运动员的正常技术水平和正常实力发挥因赌博而被限制.体育比赛最终被人为操纵、控制。体育竞赛的公平原则被践踏.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权被侵犯。   据公安机关调查.2006年8月19日.“中甲”联赛第17轮.有“冲超”希望的广州医药队主场对阵山西陆虎队。赛前王鑫、王珀等人放出风声,希望广州医药队来买这场球。随后二人在联系丁哲、杨旭等人后,通过贿赂的方式,操纵了比赛结果。最终,广州医药队5:1大胜山西陆虎队。而王鑫、王珀等人不仅获得了贿赂款.还利用非法操纵比赛结果这一手段.在比赛当日投注某国际赌博网站.牟取暴利[11]。   任何一个国家的足球.都是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明确保障的,如西班牙的皇家法院。法国的民法,阿根廷甚至是宪法,巴西有贝利法、济科法.日本韩国也都有.但是中国在管理整个足球的法律方面是一片真空.正是整个黑色的地带.导致了我们执法机关没法去进行介入E12]。   3.1.4破坏行为   竞技体育中的破坏行为.通常指通过破坏设备、威胁对手、谋杀、互派间谍、收买对方运动员等手段,蓄意破坏竞争对手的正常比赛[13]。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当拥有基本的竞赛条件,拥有与其他运动员相同或相近的竞赛条件。但在破坏活动中.运动员丧失了基本的竞赛条件.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比赛,导致无法发挥其竞技能力和竞技水平。   3.2训练、选拔中的侵权行为   到目前为止.在中国体育圈里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完全能够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选拔制度.通常选拔背后的“猫腻”都是在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到损失的情况下产生的。也就是在确保金牌在手的情况下.才会平衡运动员与运动员、省市与省市之间的关系。即使这样.也严重违背了体育场上公平竞争的原则L14J.侵害了相应运动员和体育团体的平等权、公正权、真实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使公平竞争无法得到实现和有效保护。当然,“体育公平竞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把握体育中技术运用的度.要与不公平现象作长期斗争”[15]。   4公平竞争权侵权行为要件   4.1侵权主体   侵害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主体主要是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实施了有悖公平竞争行为的主体和其行为在客观上会妨碍运动员的公平选拔和公平竞争的其他主体。在这里,侵害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主体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实施有悖公平竞争行为的主体。我国《体育法》第34条的规定,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据此。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他们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从事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行为时.构成对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侵犯从而成为运动员公平竞争权侵权的法律主体。除上述人员以外.其行为在客观上会妨碍运动员的公平选拔和公平比赛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或其工作人员。   4.2侵权的客体   公平竞争权侵权行为的客体是侵权行为所侵犯的法律保护体育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即法律所保护的正常的体育竞争秩序与竞技体育原则和道德。具体来说,侵害行为侵犯的客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运动员的利益、观众的利益和公众的利益。运动员的利益既包括与运动员发生直接竞争关系的运动员的利益.也包括与运动员存在潜在竞争关系的运动员的现在和潜在的利益。当运动员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时.就使比赛失去了真实性,从而损害了观众的利益。侵害运动员公平竞争的行为的影响具有外溢性。其负面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内部,它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诚信、公正、公平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因此造成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   4.3侵权行为的客观方面   运动员公平竞争权侵权行为的客观方面.是指侵权人采取不正当手段所实施的行为和该行为造成的危害后果。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侵害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于其不正当性,是一种不公平、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严重损害了运动员的权利和利益。另一个特点是侵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非紧密联系性:侵害行为可能是实际发生的损害.也可能是潜在的尚未发生的损害:可能是直接的损害,也可能是间接的损害,是一种广义的并非针对特定竞争对手的损害。运动员公平竞争权侵害行为的重点是行为本身.并不在于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因此.运动员公平竞争权侵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非紧密型的。对于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侵害行为.我国法律采取的一般性条款规定的方法.对于具体的侵害行为并没有列举.只是规定“体育竞赛实行公平竞争的原则。体育竞赛的组织者和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应当遵守体育道德,不得弄虚作假、营私舞弊。在体育运动中严禁使用禁用的药物和方法。”即凡是违背公平竞争原则、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对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侵害。   4.4侵权行为的主观方面   侵权行为人的主观状态一般包括故意和过失。对运动员公平竞争权侵害的行为人来说.其实施侵权行为的主观状况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是故意的心理状态.但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是过失。侵权人实施侵害运动员公平竞争的行为时.主要是为了获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或者使一方获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所以通常情况下采取的侵害行为都是出于故意和恶意的。但也不排除一些侵权人在过失的情况下实施了侵害公平竞争权的行为,如裁判的误判、漏判等,他们并非故意、有意侵犯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权.只是由于疏忽或大意而产生了误判或漏判等。#p#分页标题#e#   5公平竞争权实现的加强   公平竞争权的维护不仅仅关乎运动员的权利和利益,更是关乎体育诚信、体育道德和体育法律的遵守,最终关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顺利实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公平竞争权的实现。   5.1公平竞争权实现的动力:观念   竞技体育中之所以经常发生侵犯公平竞争权的行为,根源之~是在观念上存在着错误思想,从而忽略了竞技体育公平竞争的本质。为保障运动员的公平竞争权.必须加强体育法律宣传.树立正确的公平竞争权观念。加强体育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培养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赛事组织者.尤其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或其工作人员的体育法制观念。树立公平竞争权的法制观念.从思想上、意识上保障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实现。   5.2公平竞争权实现的基础:立法   完善公平竞争权实现的法律.首先要完善公平竞争权保障的立法工作。根据竞技体育中出现的侵犯公平竞争权的新情况.及时更新体育法及相关行政法规和体育政策。反映保护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新需求。通过立法.使得运动员选拔和运动竞赛规则、运动员和教练员及裁判员管理制度、行业和部门的管理规则等通过法律的形式进行规范.明确界定各方利益关系人的行为规范,明晰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与权力和职责,使竞赛的选拔、竞赛的过程、竞赛的结果都能够实现透明、公开,保证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确保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实现。   5.3公平竞争权实现的关键:执法   再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等于废纸一张.法律规定的权利则形同虚设。对于侵犯公平竞争权的行为.运动员可以一方面通过民事手段.对实施了侵犯公平竞争权行为的人提起诉讼,追究其侵权责任:另一方面.如果实施侵权的人是行政部门或其工作人员,还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要求有关部门追究其行政责任:相关管理部门也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纪律和行政处罚.依法采取禁赛、取消资格、警告、罚款等措施:针对行为性质和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的,司法部门应当依法介入,对于查证属实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5.4公平竞争权实现的保证:监督   为保证公平竞争权的实现.必须建立健全监管法律机制.监管者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另外,保证司法监督的适时和依法介入.用强制性监督约束不正当竞争行为:再次,行政监督要依法合理进行,正确定位行政监督机构的监督职能及其职权范围.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要加强社会舆论监督,保证体育活动的公开性.增加其透明度,保证公平竞争的实现.保证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实现。   5.5公平竞争权实现的支柱:道德   如果竞技体育的运行仅是借助法律、规章、规则等机制的外在约束.即仅仅基于他律的约束.而没有道德精神自律的介入。其运行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义利”失衡的现象[16],因此,需要坚持法律和道德并重。道德是以是非、善恶为形式,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行为活动的总和[•引。体育道德作为调节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职业道德,能够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等抑制和克服不公正行为的影响,保持竞赛的纯洁性,坚定竞技的信念,为运动员提供等同的竞赛条件和基础。公平竞争恰恰又是竞技体育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和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费厄波赖”(fairplay)精神相符。因此,除了法律对运动员公平竞争权进行外在的强制性保护外.道德对维护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实现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道德建设,通过对人的内心的良好品质进行培养.使公平竞争成为人的自在的意识,最终使公平竞争从自主意识转化为外在行为.使竞技运动从业人员严守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准则和道德要求,保证运动员公平竞争权的实现。

体育竞赛管理范文4

关键词:校训;学校文化传统;校园体育文化

0前言

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如何避免同质化,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是当下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纵观已有的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研究,其基本的研究路数是从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制度、精神价值)展开,从理论上阐述如何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为多,这决定了难以克服同质化与难以操作性之弊端。本研究认为各高校的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也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本研究试图以校训为切入口,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实践探索,以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进而对全校师生的体育教育、体育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1校训的内涵与特征

各大学都会在学校的最醒目处镌刻或悬挂校训,但对于校训内涵的理解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而《汉语大词典》对校训的解释为“学校为达到特定的德育教育目的而选择的,符合本校办学理念与办学宗旨的,学校人员共同遵守的准则与共同奋斗的目标。”显然,上述大学校训的理解偏重于对德性的要求。原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认为:“所谓校训,不过是一个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认同,不同的传统、精神,不同的校训、校风,是大学展示的‘文化名片’,大学绵延的‘文化基因’,是它构成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韩延明教授认为:“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所锤炼的对全体师生员工具有导向胜、规范性、勉励性的训示、号召与要求,是一种赋予大学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了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认为,“大学存在着以政治论为基础的哲学,和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哲学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哲学,并藉此确定大学的地位”。参照这一观点可以将高校的办学理念划分为两类,即以政治论为哲学基础和以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办学理念。前者认为,大学应强调以治为学,学以致用,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后者则强调“为学术而学术”,以追求客观为唯一目标。综上所述,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反映一所大学长久的办学传统,办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它无疑对人有一种巨大的感染作用,受其潜移默化的感染与影响,慢慢化为师生的内在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自觉地衡量自己的行为,直至最终依据这一价值尺度来及时调整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因此,校训无论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评价标准,还是内化为一种自在的引导,最终都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激励行为上来。因此,大学校训的特征主要体现在:①言简意赅。②历久弥新。③导向和激励功能。④规约师生行为。

2“诚、毅、勤、朴”与体育精神之契合

浙江工商大学前身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创建于1911年,是浙江新式教育之先驱,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1913年学校确立“诚、毅、勤、朴”为校训,即以培养诚实、坚毅、勤奋、朴实的合格学生为己任。在一百多年来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培养了以爱国民主先驱、救国会“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骆耕漠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诚”,信也。是儒家文化最看重的立身处世之核心。以诚信为本,以诚待人,要求说真话,做实事,反欺诈与虚伪。“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荀子视诚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为政之根本。可见“诚”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同样,“诚”也是体育运动,体育竞赛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近代体育为何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盛行,让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族群的人都乐意参与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体育运动所坚持的第一原则,即:“FairPlay”(公平竞赛原则)。公平竞赛不仅仅是对竞赛方式与评判尺度的要求,更是对所有体育竞赛参与者(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的要求。诚信参赛是运动员最基本的品质要求。试想,如果失去了诚信,体育竞赛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虽然,国际体育竞赛中仍存在着腐败问题、兴奋剂问题、弄虚作假等诸多问题,对国际体育运动产生负面的影响,但它动摇与改变不了体育运动公平竞赛这一发展的主旋律。“毅”,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刚毅木讷近仁”《论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毅力就是坚持,就是努力。毅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当毅力和人的期望与目标结合起来后,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毅力是一个人是不是自信、能不能果断和敢不敢挑战困难的宝贵品质。体育运动与人类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运动是人以自身为改造对象,不断挖掘人自身的生理与心理的潜力活动,是向着一个既定目标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古今中外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正因为看到体育运动与竞赛具有培养人的毅力与意志品质的独特作用,所以大力倡导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蔡元培先生于1917年在北京大学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同年,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能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呼吁中国的教育必须“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要求。其实,都是强调了体育运动对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的独特作用。“勤”,勤奋。意思是不畏困难,不懈努力。古人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是教人以勤奋向上。“勤”的另一个意思就是习惯之养成的意思。天下一切成功都是努力、勤奋的结果,勤奋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体育运动对人自身的改造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要达到效果非勤奋与坚持进而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不可,尤其是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个亲力亲为的实践活动,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保持自觉勤奋的锻炼,想取得理想的健身效果是万万不可能的。长期、系统、不间断性正是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则之一。“朴”,朴为专一,素为纯粹,就是心境之淡定的意思。语出《庄子•天道》:“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即专一纯粹,是天下至纯至精、至简至美之道。“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告诉我们一个人成才过程中专注与纯粹的重要性。同样,体育运动与竞赛的发展历史也告诉我们体育运动中“通才”的不可得性。在现在体育呈现出千姿百态的运动项目中选择1~2项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保持经常地练习,逐步掌握与提高运动技能,进而养成锻炼习惯,正是“朴”的精神体现,也是当下我国学校体育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3.1构建学校体育诚信系统

学校把“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健全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评估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竞赛,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使每位学生学会至少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作为总的工作目标。把建立学校体育诚信系统作为体育工作评估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实施体育诚信一票否决制。体育诚信系统涵盖了对学校、学院、学生三个层面的要求。如:对学校、学院层面提出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学校面对上级的各种体育检查、体育评估、体育评优以及对外体育交流与竞赛活动等,坚持实事求是,不造假。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体育考试、体质健康测试、课外锻炼、阳光长跑、体育竞赛中不作弊、不冒名顶替等。体育诚信系统的构建,通过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会议形成决议,进而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有力推动学校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这在当下我国高校普标高度重视各种排名、各种评估的氛围中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若干年前,前总理朱镕基为我们国家的三所会计学院制定“不做假账”的校训,与浙江工商大学校训中对“诚”的特别强调是同出一辙的。

3.2“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毅力的培育

在国内高校普遍实施体育教学选项课、兴趣课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学生毅力的培养。针对学生普遍乐意选择室内体育课、运动量小的体育课等情况,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以田径、体操项目为主的健康体适能课程,构建技能等级评估标准,建立包括学生体育知识、运动经历、运动技能和运动效果在内的综合性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并把“12分钟跑”作为每位学生必须通过的考试项目。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鉴于学校创办于1911年,开展“1911”毅行活动,毅行线路全程为19.11公里。毅行者活动不是竞技活动,更不是比赛,它是对每个参加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一种考验活动,你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走到终点,某种意义上你挑战了自我,你就是一名胜利者。通过多年的坚持,毅行活动不但成为培养学生毅力的手段,也是学生了解学校办学历史,进行爱校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1911”毅行已成为浙江工商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其影响力已经扩大的周边高校与地区。

3.3开展丰富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学生勤练多赛

以“一流学校、一流体育”为目标,以“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整体协调发展”的工作理念。推进全校师生的体育健身与运动竞赛活动、拓展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学校构建由学校、学院、社团俱乐部三级课余体育竞赛制度。学校每年举办的体育赛事活动有:校运会、新生杯、三大球联赛、单项锦标赛、体能大赛、趣味运动会、阳光长跑等。各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与竞赛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与运动竞赛。体育部建立体育教师与院系工作联系制度,各学院、系聘任1~2名体育专业教师,配合所在学院的分管体育领导开展学院体育工作,积极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寝室、走向操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从“他律”逐步走向“自律”,逐步形成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院院有体育特色的新局面。于此同时,学校推出“体育振兴计划”,把各学院参加校内体育竞赛成绩、开展课余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纳入对学院学生工作的考核与评价指标之中。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开展年度“学校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体育之星”等评选与表彰活动。

3.4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以系统理念构建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形成了体育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体育竞赛、体育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运行机制,促进了学生体育能力、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目前,学校有学生、教师自发组织创建的体育社团与体育协会达30个,并在省内成立首个大学生体育社团联盟。各学生体育社团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地开展各种裁判员培训、课余训练与竞赛、校际体育交流等活动外,还协助学校体育部门开展全校性体育比赛的裁判、体育志愿者、体育社会服务各工作,协助体育部门的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与运行。一体化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体育教育仅仅局限在体育课内的做法,把体育教育的目标从关注身体素质的提高拓展到学生体育能力与体育素养的培育上。

4结语

体育竞赛管理范文5

1.1研究对象: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管理。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文献资料,来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访谈法:通过对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及专家的访谈,来收集研究资料。

1.2.3调查法:通过对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效果的调查,来充实研究的内容。

2结果与分析

2.1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准备与条件配备

依据独立学院本科教学计划的设置及要求,于学生的大四年级的第一学期进行实习,实习为根据学生要求统一安排,实习点分为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市级体育事业单位及企业,实习期间与实习单位共同建立了两个实习基地,为今后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的完善奠定了条件。根据校企合作的精神及意愿,毕业班的实习某公益型的体育企业,其设施完备,条件一流,所承担的全部为社会体育活动及服务。而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学生也是到与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的职能部门,整个专业实习的安排达到了对口、效用性强、分布合理的要求和标准,为学生的实习保驾护航。

2.2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的过程与范围

独立学院学生所在的实习单位当中,所分配到的岗位及工作范围与本专业息息相关。在某公益体育企业实习的学生,所实习的内容包括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社会体育产业的经营与管理、体育设施的管理与评估、社会体育培训与教学。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工作包括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社会体育活动的方案设计与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与管理,在整个实习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得到了大量参与到社会体育当中进行亲身模仿、亲自管理、亲力亲为的机会,同时得到相应指导教师的大力指导。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展示,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承认,因此,实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让社会了解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考验学生、使学生被用人单位所接受的过程,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及学校的声誉。

2.3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

2.3.1实习时间对学生来说是考验

按照专业实习计划及市场需求,同时也是该独立学院第一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因此在实习的时间上较为灵活。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实习为期一学期,相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最长为40天的实习,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对学生来说是个考验。正是因为过长的实习时间,使得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产生了烦躁、倦怠甚至焦虑,对圆满结束实习工作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2.3.2学生在实习当中的能力表现

在实习的工作当中,主要的汇集了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社会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竞赛编排与管理等内容,从而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把握程度及该独立学院的教学水平。在社会体育共服务当中,90%以上的学生能够按照理论的指导,做好了场馆运营、维护的工作,耐得住了天天面对高级场馆的寂寞;在社会体育工作的组织当中,在体育行政部门实习的学生能够遵循了社会体育发展的规律,做好了方案的设计与执行;而在体育竞赛组织编排当中,体现出了学生能力的短板,即能够熟练掌握多项社会体育竞赛编排的能力稍有欠缺,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通过实践的检验,也为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今后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

2.3.3实习过程的管理需尽善尽美

管理过程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市场规律是决定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实习管理当中,不仅是对实习的对象、时间、信息等要素的管理,而且也是对社会评价的一种提升。与体育教育专业的校园实习相比,社会体育实习所面向的对象与范围是形形色色的人、物,比教育实习的环境复杂,因此在管理过程当中,单纯依靠社会的力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不足以体现实习的效果。管理过程需要责、权、利相结合,才能发挥社会实习的最大效用。因此可以效仿教育实习的模式,以社会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等能力的要求为标尺,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行一对四或一对五的指导教师负责制,并完善相应的学校、社会相结合的激励制度,才能为学生在当中学有所获,避免用人单位将他们当成免费劳动力来使用的尴尬。

2.4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工作的优化建设

2.4.1完善教学计划,保证实习的时间实习过程不仅是让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为学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声誉过程,对于新兴的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这种社会接受程度往往会为学校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社会体育专业的涉及面较广,如在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之前,教学主管部门应认真落实好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才能让学生安心地完成实习,否则在实习当中的会出现不同的声音,进而影响实习的效果与评价。

2.4.2加快完善激励机制由于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人数不如体育教育专业多,同时在师范院校的独立学院当中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对社会、学生、学校、教师的激励当中,应完善激励机制,与实习基地的建设相联系起来,利用鼓励、表彰的形式来为实习提供良好的条件,进而激励社会、个人尽力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就业提供平台,实现实习的目标。

2.4.3利用教学课程改革的机遇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在实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要展现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尤其是对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要求如此,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也如此。在对实习学生进行的单盲调查当中,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有76.92%在工作中接触到了竞赛的组织编排,仅有11.54%的学生在编排工作当中做到了准确、快速;82.13%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能掌握一些新兴、热门、开展广泛的项目的编排方法;74.15%因为不熟悉编排方法而失去了较好的发展机会。而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学生中,有78.52%在其中接触到了学校运动会、课外体育比赛的编排工作。通过实习,为独立学院体育专业的教学的启发是,在对学生竞赛组织编排课程的设置当中,改变“泛而粗”的观念,增加课时,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保证学生的实践课时,要“求实不求宽、求精不求杂”,做到“多而全,全而熟,熟而快”,对于每个项目,要反复熟练地引导学生去掌握;对于当今社会体育活动中流行的项目,要更加快速准确地将竞赛编排好。

3结论与建议

3.1独立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要遵循校企合作,社会效益为先的原则,制定好严格的能符合社会考查需求的实习时间,并遵照执行才能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3.2独立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管理不能完全依靠社会的力量来进行管理,需要加快建立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借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机会来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机遇。

3.3实习过程的管理当中要注重学生行为、思想的教育,积极为社会营造一个了解和承认学生能力的环境,增加学校的知名度。

体育竞赛管理范文6

关键词:体育素养;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方法;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西方国家的高中院校中,体育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体育成绩和体育素质在升学中占比很大。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体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副科”,一直扮演着学生学习之余的“休闲活动”和“减负活动”的角色。目前我国高中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困宥于传统教学圈子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体育项目比较少;第二,教学模式固定不变,上课的基本流程就是跑步热身,做完准备运动然后就自行解散,部分学生干脆回教室自习;第三,高中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较弱,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什么是体育素养

教育部在新的课程实验标准中提出了培养“学科素养”的教育目标,并针对各个学科的学科特征和教学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学科素养”标准。“学科素养”不是各种要素的简单组成,而是糅合各个要素于一身,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根据教育部新的《高中体育课程标准》,“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五个要素: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体育品德。健康意识,即是培养高中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维持身体健康状态的意识;体育文化,即要求高中生具备基本的体育常识,了解体育的科学文化内涵,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作用;身体素质,即要求高中生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能够完成基本的体育项目考核;体育意识,是指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心理活动,主要表现为对体育课的重视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品德,即要求高中生在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中具有良好的体育修养,遵守体育规则,尊重对手。

三、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模式设计与思考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体育素养”,既要充分体现“体育素养”的五个要素,也要结合教学实际。因此,根据我多年来的高中体育教学经验,总结出了高中体育课程“模块教学法”,即将高中体育课分类分模块进行教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高中“体育素养”要求,高中体育课可以分为以下四类课程:体育基础理论课、体能基础课、体育兴趣课、体育竞赛课。下面我将具体介绍以上四类课的基本上课思路和上课方法。

(一)体育基础理论课

体育基础理论课,是指通过课堂上课的形式,体育教师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以及体育运动的正面作用。这一模块的课程通常在每学期上第一节体育课时进行。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上课:①教师讲解。体育基础理论课是体育专业必修课程,因此教师对于基本的体育常识非常熟悉。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PPT,并结合自身的体育教学经验,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以及上体育课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人体的机能,而且对于大脑发育很有帮助;在体育活动中应充分热身,避免过度运动对身体造成伤害等。②观看体育理论知识片。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国家拍摄了一系列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片,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下载一些体育理论知识片让学生观看。在上完体育基础理论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做一个随堂测验,即编辑一份关于体育基础理论的试卷让学生答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体育基础理论课是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文化而设计的。体育基础理论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能够让学生知道上体育课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后面的课程模块打下理论基础。

(二)体能基础课

体能基础课,是指培养学生基本体育素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课程。体能基础课是学生进行其他体育活动的基础,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基础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及上课流程:①组织学生跑步热身,跑步圈数在二到四圈范围内,视跑道长度而定;②组织热身运动,包括伸展运动、体转运动、膝关节运动、弓步、侧压、手腕脚踝关节运动等,每一个单项运动以四个八拍计时;③短跑训练。进行五十米、两百米短跑冲刺训练,每个项目做一组;④折返跑训练。设置五米、十米、二十米定点,让学生进行折返跑,该项目做两组;⑤力量训练。男生做两组俯卧撑,每组二十个,要求快起快落;女生做两组仰卧起坐,每组十五个,要求同男生一样。体能基础课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跑步和做热身运动是每次上体育课都必须要进行的热身活动,能够帮助学生的身体血液充分循环流动,身体机能达到训练前的最佳状态。短跑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冲刺和加速能力。折返跑训练除了锻炼学生的冲刺加速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反应能力和能够在高速状态下瞬间反向加速的能力。力量训练主要作用是增强学生的肢体力量,除此之外,快起快落地进行俯卧撑和仰卧起坐也能锻炼学生的力量爆发力。总而言之,体能基础课就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基础机能,为后面的体育兴趣课和体育竞赛课打下体能基础。

(三)体育兴趣课

体育兴趣课,是指在体能基础课的基础之上,按照学生的体育项目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的授课。体育兴趣课是体能基础课的延伸,是增强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中的体育意识的重要教学方法。体育兴趣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及上课流程:①根据学生的目标兴趣项目分组,比如可以分为篮球组、排球组、体操组等等;②将每个体育项目兴趣组匹配到相应项目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来教授项目的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③课程结束要进行结课考试,比如篮球组可以考学生的投篮、上篮和运球;排球可以考学生的击球、扣球等。设置体育兴趣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进行分组,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时,能够自觉形成一定的心理活动,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度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四)体育竞赛课

体育竞赛课,是指在学期结束时,利用上课时间组织一次小型运动会,不仅能够检验本学期的体育教学成果,而且在比赛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优良的竞赛道德和体育修养。体育竞赛课模块的上课内容和上课流程:①根据学生的体育兴趣项目小组分组进行比赛,比赛内容视兴趣项目特点而定,比如篮球组可以组织一场篮球比赛,田径小组可以组织一场三千米比赛等;②对在比赛中表现优异的队伍或个人给予适当地奖励。体育竞赛课事实上相当于成果检验课,是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一次学期总结。在竞赛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公平竞赛,灌输友谊第一的比赛思想,培养学生基本的竞赛道德,提高学生的体育思想品德素养。

四、关于创新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的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建议

创新教学理念,重视体育教学尽管体育科不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但并不意味着体育科就是副科,就应该不被重视。事实上,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在面对繁重的高考压力时身体很容易被打垮,临近高考而疾病缠身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因此学校管理层应该引起重视,开展多种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体魄,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未来着想。转变教学思路,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传统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时,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要求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采用分模块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在体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体育文化、身体素质、体育意识和体育品德,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水平,增强体育科的学科地位。

五、结束语

基于体育素养立意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是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新变化,其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还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学校管理层和体育教师都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体育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素养,以此来提高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小芳.浅析初中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J].新课程(中学),2016(4).

[2]陈刚刚.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高中生体育运动,2010(4).

体育竞赛管理范文7

高校要将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运动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课内、课外一体化的网络体系,有效激发学员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充分满足学员各种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不断提高学员主体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既培养学员终身体育意识,又提高学员的体育技能,为学员毕业到部队进行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外体育群体活动不同于体育教学,它强调的是让学员在自由的情境中从事锻炼、运动,领略到身心俱佳的愉快体验。开展群体活动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运动能力的学员的需求。既重视继承弘扬民族传统项目的广泛开展,又应适时开设富有时代特色的运动项目(如体育舞蹈、自由搏击、健身健美操等),使参加者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总之,凡是学员喜闻乐见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应该支持,对能寓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其中的活动,更应大力倡导推崇。要让学员真正成为群体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观赏者,使学员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提高自主、自律、自强的能力和意识。

二、完善竞赛制度,促使体育竞赛规范化、制度化

对于学院组织的体育节、运动会、单项竞赛以及群体健身活动,要加强管理和改革,拓展适应性,提高实效性。一方面,在内容上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要有竞技性,也要有娱乐性、趣味性、文化性;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的参赛群体与参赛对象,选择主题鲜明的比赛形式和相应的比赛规则,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把师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努力营造人人踊跃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体育的精神,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享受到体育运动的快乐。

三、建设高水平的精品体育项目,凸显示范带动效应

体育竞赛管理范文8

伴随我国现代经济产业不断发展,各行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推动社会整体进步。随着我国体育强国目标制定,体育文化不再是少数群体的运动,开始深入到社会中的各个行业、群体,对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开展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建设者,因此,高校中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不仅影响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考察体育文化产业开展进程的主要标准。本文特选择江苏省高校为例,对其在体育文化产业中建立的指标进行研究,总结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存在问题,并在结合相关文献和现实发展基础上给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江苏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

1前言

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特别是近些年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等城市发展进程加快,让江苏省进入公众视野,整体的经济发展,完善江苏内部各项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精神生活追求指数上升下,体育文化产业兴趣,也是我国整体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兴起的重要标志。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之一,江苏省近两年发展态势大好,无论是国内的全国运动会还是世界级比赛中,均出现了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这与江苏省的培养以及省内对体育文化产业的重视是分不开的。而作为拥有我国多所知名高校的省份,江苏省内的高校近两年也十分注重体育文化产业开展,一方面完善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另一方面对江苏省体育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体育文化产业不是“纸上谈兵”,其涉及的指标结构众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业余体育等,因此,下文在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分析中,具体分析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指标结构,并在分析当前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结合相关文献和本人理解基础上,给出推动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的合理化建议,希望对推动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帮助。

2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结构

2.1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模式,属于大众体育。传统意识中,群众体育是与学校体育和其他体育类型对应的一种定义,本文在高校体育文化中,原本上不涉及到群众体育研究,但随着高校发展与社会之间交往更为密切,高校学生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员之间也会在群众体育方面开展合作和联系,以更好地开展体育文化产业,这种高校与社会中其他人员之间开展的群众活动既包括了高校组织也包含了高校中学生的自发行为。

2.2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顾名思义,竞技性是竞技体育的主要属性,竞技体育要求个人或是团队通过体力、智力、能力等方面的提升,能够在体育运动、比赛或是活动中获得成绩。竞技体育是一种严格的、被制度化的一种体育活动,其中不仅是对运动员的个人目标实现,更是一种荣誉和利益的实现。我国目前有各类大学生运动会,对高校体育文化中竞技体育活动开展也有不同的要求。且高校中竞技体育开展也不完全是为大学生运动会服务的,我国的周洋、叶诗文、孙杨等优秀运动员也都是高校学生,在各类大型运动会上取得成绩,这与其在高校中学校体育文化产业开展以及高校支持分不开的。

2.3业余体育

业余体育,实际上就是通过业余时间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和项目,业余体育对应的是专业体育,相对于高校中体育专业学生长时间的体育运动强度而言,业余体育是高校中所有学生都进行的日常体育锻炼和活动。业余体育既可以是篮球、足球等较为激烈的运动,也可以是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业余体育的范围广泛,也是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项体育项目。

2.4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与竞技体育基本相同,但并没有竞技体育那般严格。具体来说,体育竞赛应当是裁判员在主持下开展的,遵循相关体育项目规则的,相关的运动员之间在体育项目之间的较量。体育竞赛包含范围广泛,即包含了单项竞赛,也包括了团体赛、大型赛事等。而江苏省大学生运动会、江苏省内高校内部运动会以及近些年举办的全运会、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都属于体育竞赛,此外,乒乓球选拔赛、羽毛球世锦赛等同样属于体育竞赛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江苏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展情况,尽管部分体育竞赛与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但体育是具有高度连接性的,江苏省内部能够承担众多体育竞赛活动,相关设施建立和有关部门管理者的重视,其成果也会无形中影响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2.5体育人才

体育人才就是体育方面的优秀人才培养情况,具体来说,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产业中不仅是要达到培养高校中学生身体培养的目的,更应当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为学校、所在省份,甚至国家做出自己的一方面贡献。陈艳青、仲满等均是江苏籍的运动员,同样在江苏省内高校接受专业学习,这就是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视和成功。

2.6其他体育产业内容

除了对运动员或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培养指标研究上,其他体育产业指标内容还包括了高校学生体育运动保障,如高校中体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安置问题;高校中体育设施建立以及覆盖情况;高校内关于体育的社团建立和发展情况;高校体育信息化发展情况等,这些都属于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的重要构成要件。

3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中的问题

3.1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性不足

从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性建立看,其建立中以体育教育、业余体育、其他产业体育产业为主,体育人才、竞技体育等方面建立则存在明显不足。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发展进程较快,但整体性不足,发展存在明显的缺失和不足。其中,以目前江苏省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情况看,其在人才培养上以本地学生为主,倾向于本地优秀的学生培养,因而培养体育人才上的广泛性不足。当然,另外,在高校经济体育、体育比赛开展中重视度不足,并未取得明显成绩,在全国高校的体育比赛和活动开展中也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

3.2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下人才缺失

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显得很重要,体育人才的缺失不仅是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或是优秀人才的缺失,也是培养人员和教育人员的缺失。江苏省高校中目前仅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苏州大学等一本类高校,其在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能够吸引更多人才,且薪资报酬和职业上升空间较为充足。相比之下,江苏省其他普通类高校在吸引人才的力度上不足,导致江苏省高校整体发展中体育文化产业综合性不足,制约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优化。

3.3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获得重视度有待完善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各行各业、不同产业,甚至是人员在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中都会有不同的侧重,高校体育文化指标建立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内容,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容之一,相比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立等领域,因而,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中的重视度自然会有一定不足。更多是高校、有关教育部门以及部分社会人士对高校体育文化产业进行关注,重视度的缺失下也会造成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

4推动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对策

4.1完善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

完善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要求高校在开展体育文化和产业过程中,将体育文化产业内容均等化发展,体育人才、体育比赛、竞技体育、体育设施等方面,即便有所侧重,但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和不同。这样一来,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的优化发展,共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对于完善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而言,为保障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结构完善,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通过制度方式强制要求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结构完整,以保障体育文化产业顺利进行。

4.2优化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人才培养

优化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有两个建议。首先,引进优秀体育文化产业教育人才。在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体育人才引进能够优化高校内体育团队,制定完善的高校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以优秀的人才引进培养和影响更多高校学生,优化高校内体育人才。其次,江苏省高校在体育专业人才引进上,不能局限于本地的体育人才,还应当扩大范围,引进其他地区优秀的体育专业人才,以保障江苏省高校体育人才的丰富。

4.3加强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重视度

提升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重视度,从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社会各界等各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提升重视度,从经济、人员、结构等各个方面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加以完善。具体在重视度提升下,可以开展培训或是宣传工作,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建立制度或是程序进行宣传和培训,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各界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指标重视度。此外,需要注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产业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会完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产业则会反作用于经济产业,二者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5结论

总的来说,当前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整体态势是好的,只是在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开展中,因时间、经验相关人才等原因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失,这是需要在较长时间和完备的管理制度建立下才能解决的。以江苏省为例进行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研究,是依托于江苏省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为背景进行研究的,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和参考价值。未来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必然是要普及在全国高校中,因此,以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指标建立进行研究,对未来其他省份高校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指标建立和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鞠国梁,甘雨,张璨,我国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05).

[2]田静,浅谈我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06).

[3]王建业,姜志勇,康高超,浅谈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建设性对策[J],雪莲,2015(21).

[4]朱海燕,职业院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2).

[5]赵爽,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趋势探析[J],2014(01).

[6]高国炜,构建我校足球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J],当代体育科技,2014(09).

[7]侯晓艳,吴红胤,校园体育文化对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研究[J],运动,2014(11).

[8]宫玫玫,校园体育文化发展方式多元化的理论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7).

[9]张欣然,王锋,潘璠,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建设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