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设计范例6篇

传统园林设计

传统园林设计范文1

1.1“批量生产”的校园空间给人以审美疲劳感

在不同学校的新校区中行走,相似的建筑、相似的道路、相似的植被、相似的广场设计,甚至小品都有惊人的相似。总是给人一种校区之间互相雷同的感觉。这种雷同存在于高校校园之间,许多高校都有其专业偏向,而许多校园规划建设上并未体现这一特点。缺乏具有校园特色的建筑让各个大学的新校区像是批量生产的产物,致使校园特色文化的展现效果也大打折扣。这种雷同甚至还存在于学校校园和社会其他单位、部门之间,乃至整个城市的建设都区别甚少。这些都造成高校校园不能彰显学校特有的专业学术氛围与特色人文气质。

1.2“直白”校园空间给人以距离感

在新校区中,建筑风格大都是以直线、矩形为主的现性主义,且组合方式过于单调,缺少高大树木与小品的分割遮挡,使很多校园空间显得空洞、单调,校区整体给人以死板、疏远的感觉,师生很难融入环境,给人可望不可及的感受,在校园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人本”思想,即校园内的景观是否可以被师生使用。在高校校园规划中经常使用的大片草坪往往被修整得很整齐,可是如果禁止踩踏草坪,那便使师生少了一大乐趣。以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为例,在教学区内,教学楼主要分布在东侧,呈条带状分布。平行分布的建筑之间由于缺少高大树木遮挡,只是留出了大面积的区域种植草坪,整个教学区可以一览无余,毫无新奇感。在校园北部是大面积的试验田,由于主要种植矮小的灌木与小乔木,所有植被贴地分布,整个绿化区完全暴露在视野中,给人荒凉、杂乱之感。在校园内,建筑与绿化严重分离,建筑之间只是简单的平行排布,直来直去的空间分布使整个校园空间文化苍白,缺乏活力。以上两个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个别学校,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校园,尤其是新建校区中。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校园文化的形成,使学校的校园空间文化缺少灵魂。因此,在校园规划中必须警惕上述问题的发生,努力寻求有利于形成校园文化的校园空间设计手法。于是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空间布局灵活多样的古典园林空间模式首先进入视线。在园林中行走时,我们常常会有园林“活”起来的感受,能不自觉地感受到园林的文脉精神,继而融入宜人的环境中。

2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可借鉴的手法

在造园手法不断改革创新,造园艺术不断继承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也逐步形成。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其中,江南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既然园林文化可以指导造园家们更好地设计园林,那么在适当修改后,其同样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文人空间”设计,以营造一个“园林式”的高校校园。

2.1因地制宜的思想

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这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2.1.1适宜的场地设计

在中国,传统园林分布广泛,数量巨大,但各个园林之间都有所不同。在园林的设计中,往往由实际的地理条件出发,根据现有的土地面积、水域分布等环境因素进行设计,使园林能充分利用现有环境中的有利条件,也使园林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融为一体,如怡园占地较小,故引入假山、池塘等元素来体现其灵动,颐和园面积广阔,故采用真山、湖泊突出其宏伟。以上便是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同时,其也能应用在大学校园的设计中。大学校园的设计同样需要充分考虑到校园周围的地形、湖泊等环境因素,并以此为设计依据。以厦门大学本部为例,校区占地167hm2(约2500亩),用地压力较小,故校园中常见大面积的绿化及水域。校园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故在校园中央设置了“芙蓉湖”,既能涵养水源,又能供游客与师生游玩。晴朗的清晨或午后,在湖边总是聚集着三三两两的学生在讨论问题、交流想法,或是父母带着孩子游玩嬉戏,抑或是来闽旅游的游客们谈论着厦门的风土人情、所见所闻。芙蓉湖已成为厦门的旅游景点之一。在绿化方面,由于学校西部地势平坦,植被以成片的棕榈树与大草坪为主,如芙蓉湖边的大片草坪与棕榈林,棕榈树干挺直,树形优美,美化了校园,也表达了厦门大学对各地游客的热情。校园东部位于狮山脚下,地势渐高,植被种类繁多。在规划中保留了大部分狮山脚下原有的植被,使校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在坡地上行走时,周围绿树掩映,微风习习,让人恍如在山间穿行。与厦门大学占地167hm2(2500亩)相比,河海大学鼓楼校区的占地面积不到66.7hm2(1000亩)。作为清凉山的一部分,校园内地势起伏较大,坡地较多。然而,在合理的规划下,山体坡地很好地起到了调节空间的作用。校园内的低洼处、平坦处、地势较高处分别安排了足球场、教学楼、科技馆等各具特色的建筑。在校园中行走,时平时陡的道路也为师生增加了一分惬意和悠然。同时,校园内多变的地形很好地切割了视线,增加了校园的层次感。以校园内的友谊山为例,国际教育学院被安排在了友谊山的山顶,山坡四周种植着茂盛的植被,其间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通向山顶。走出友谊山,山顶的建筑便隐藏在了植被的遮蔽之间。视线的分割让校园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使其特点更加鲜明集中,从而让校园更有“看头”。

2.1.2“廉价”的植被选择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首先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顾及到季节的变化;其次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与“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形成强烈对比,说明传统园林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大片的草坪每年的灌溉、养护都需要很大的成本,却没有很高的实际使用价值,造成了较大的浪费。与大片草坪的高额养护成本和较低的使用效益造成的浪费相比,河海大学本部的绿化则体现出了较高的价值。作为清凉山的一部分,河海大学本部校园内的植被品种较多、较杂,但大多来自当地耐以生存的自然植被,平时并不需要过多的养护,师生也可以自由地在绿化中学习、放松,由此实现了绿化的低成本维护与高效益使用。且植被高低错落,结合起伏的地形、自由的道路,加上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景致,妙趣横生,总会带来意外惊喜。

2.1.3特色的景观文化塑造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图画,即以这些园林而论,它们的建筑、山水、花木各不相同,各有特点,这些名园也从而具有了各自的风格与生命力。如:狮子林因园内石峰林立,形状多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留园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园林尚且如此,作为专业性极强的高校理应特色鲜明。在这方面,一些高校的校园建设则比较成功,在校园设计中体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如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以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为例,河海大学的校园文化很大程度上便在其校园内的水景观中体现了出来。在校园的东北、东南、西南3个位置分别设置了东湖、廉池、西湖3个人工湖,在面积最大的东湖沿岸安排有长椅,可供学生休闲放松,或是进行户外学习。每天早上在湖边都有学生朗读或是背诵英语。东湖不但有观赏作用,同时也具有其实用性。在雨季,校区内的雨水可以排入东湖并储藏在东湖内,在降水比较少的时期,东湖内的水便可以被水泵抽出用来浇灌草坪、树木等。此外,校园内还有三峡广场、小浪底音乐台等充满水利特色的景观和建筑,从这些特点鲜明的元素中我们便可以感受到河海大学最具代表性的校园文化———水文化。又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全国航空航天类排名第二的大学,在将军路校区的规划设计中更是把学校的航天特色充分凸显了出来。观察其教学区的俯视图,可以发现其布局形似一个直升机。校园中心的草坪修建成了螺旋桨的图案,四周的教学楼围成了机身的形状,校园东部马路上横跨过的天桥组成了机尾。在四周绿化的映衬下,整个校区就像一架即将从停机场上升起的直升机。同时,校内还有直升机模型等标志性元素。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与细节安排的共同作用下,其航空航天特色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2.2含蓄的空间布局规划

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层次,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

2.2.1组景手法

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组景手法是指把一些景象重新组合成新的景象,从而产生新的意境与趣味。古人总结出的组景手法多种多样,接下来本文将从在高校校园设计中较为常见的廊道与亭台、景象的显隐性两方面展开讨论。廊道,其目的是为行人遮风挡雨,是行进过程中的景。亭台,其目的是让人驻足小憩,是静止时的景。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廊道中行走的师生往往是在去教室、或是完成某项工作的路上,正如我们在人生路上前行。廊道告诉我们生活应该向前迈进。而亭台,往往是我们思索的地方,我们在这里驻足思考,思考我们的大学生活抑或是我们的人生。亭台象征着我们应该时不时停下脚步想一想,望一望。两者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为师生遮挡了风雨和烈日,提供了支持与保障。廊道与亭台的组合,象征着每一所大学对师生的庇护与关爱,以及对他们人生的建议:思考与奋斗。正如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东湖两侧的凉亭与廊道遥相对应,相印成趣。对景象显隐性的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校园空间过于“直白”的问题,师生或游客在校园中行走时,眼前的景象会随着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不断改变,从而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高校校园在处理显隐性时最常用的手段是通过绿化的安排来达到不同景象的“露”与“藏”。如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将建筑隐藏在高耸的乔木与茂盛的灌木之间,在路上行走只能从缝隙中隐约看到建筑的轮廓,而再向前走几步越过这片植被,整幢建筑便一览无余了。通过对景象显隐性的利用,可以避免“硬对景”,从而增加校园景色的趣味。

2.2.2放大了的空间效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往往并不是由单个建筑来体现,而是通过创造建筑的群体空间来展现。换句话说,传统建筑通过抑与扬,大与小,曲与直,内与外相结合等手法,将各单个景象联系起来,达到1+1>2的效果,从而营造出了丰富的景观画面。抑与扬的结合是一种为了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收到强烈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上手法。以河海大学本部为例,刚进大门是一条狭长的道路,两侧分布着闻天馆、研究所等建筑。而沿着窄道走了400m之后,空间突然空阔起来,便看见了南京大屠杀清凉山遇难同胞纪念碑广场,广场上种植着数百棵参天的梧桐。在道路的行走时的压抑之感与广场的开阔相对比,将广场的旷大衬托得淋漓尽致,让每一个经过的师生都能感觉到此处的庄严肃穆,生出敬畏之心。抑扬结合的手法往往可以让景象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加深游览者的印象。大小对比常指在较小的空间内营造出阔大的意境,以苏州园林最有代表性。一些学校的校本部由于地处市中心,用地面积非常有限,于是众多高校的校园设计都力求既满足教学需求,又避免校园给人过于拥挤的感受,如河海大学校本部,通过借助地形、空间分割等手法营造了内涵丰富的校园空间,让师生在校园的不同部分有截然不同的感受。曲与直的对比,其重点主要在曲,通过曲的构造,可以让画面更有层次。厦门的鼓浪屿上建筑密布,道路大都是曲折的小路,而曲折的小路尽头,往往便是热闹的集市或是空旷的海滩。南京师范大学北门入口处的规划与其相似,初入大门便是一条蜿蜒的林间小路,沿着小路翻过一个小山坡经过图书馆,看似已经没有路,而继续向前走才发现原来树林旁便是篮球场与足球场。校园需要幽静的场所,一方面为了营造宁静治学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同学提供了户外学习的去处。曲折的林间小道很好地创造了一个比较隐秘、寂静的空间,满足了同学对户外学习场所的私密性、安静的要求。内与外的交流最直接的体现便是透过窗子看到窗外的风景。内外空间的交流需满足一些最基本的要求例如便于室内采光、过滤室外杂音等。同时,学校的特殊性要求室外环境还应该为室内的师生提供绿色景观,以供师生在课间远眺、放松。内外空间交流最理想的情况体现在苏州园林中,即室外的景象通过窗户如同画一般成为室内景观的一部分。在苏州留园中,透过长廊古色古香的花窗可以看到长廊另一侧树木的虬枝,两者互相映衬就像是画框里的一幅画。

3如何营造内涵丰富的校园空间

上文分别从3个方面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可以用来指导校园空间设计的主要思想和手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校园任何一处空间的设计往往是众多思想、手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了解相关手法后,应该思考如何把这些手法的优势融合起来,综合运用到校园各部分空间的设计中,以设计出内涵丰富的校园空间。下面,本文将从灰空间与室外园林式空间两个部分的设计来讨论如何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综合运用到校园空间的设计中。

3.1灰空间的利用

灰空间,是指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空间。它的存在消除了室内空间与室内空间的隔阂,使两者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地整体,这也符合传统“阴阳调和”的思想。在校园内广泛使用灰空间可以避免现性主义建筑过于棱角分明的形象,把校园打造成一个更柔美、更和谐的学习场所,有利于避免在新校区中普遍存在的环境与人的距离感这一问题。灰空间的思想在很多设计中都有体现,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廊结构。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中,廊结构得到了最大化的使用。校园中的宫殿式建筑建于民国时期,在相邻建筑间用长廊相连接。长廊的作用很多,一方面,在刮风或下雨等恶劣天气时,长廊为来往的行人与在教学楼之间穿梭的师生提供了很好的遮挡,蕴含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另一方面,长廊作为相邻建筑之间半封闭、半开敞式的通道,也加强了建筑之间的联系,使建筑群更有整体感。此外,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灰空间设置中,体现出了灰空间的设置也可以借助植被等自然元素来完成。利用已有的环境资源,将教学楼前的古树的树阴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既营造了贴近自然的校园氛围,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课间休息放松的场所。

3.2室外园林式交流空间的营造

与中学相比,大学教育强调自主学习。这意味着仅有传统的教室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新的场所。为了帮助大学生将学习场所拓宽到教室外,大学校园内需要设置户外学习场所,这也满足了部分同学在户外学习的习惯。此外,现阶段在各高校内普遍存在老师和学生缺少沟通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引导师生思想改变的同时,为师生提供优美的交流空间也至关重要。因此,下文将主要从户外学习场所和交流场所的安排来讨论校园室外空间的设置。在河海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倾向于在僻静的自然绿化空间内进行户外学习。同时,在户外学习场所应该具备的条件中,支持人数最多的是安静,其次是有舒适的座椅。为了营造安静的氛围,可以通过绿化带将空间与周围的建筑、道路分隔,树木的遮挡同时还具有在夏天遮挡阳光,减小风速等功能。在桌椅方面,既不能设置过于密集使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也不能过于稀疏造成“一座难求”的情况。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在会议楼西侧是一个人工湖,湖边布置着长椅与石桌石椅,在四周被枝叶茂盛的乔木遮蔽,把它与周围的人行道分隔。由于环境清幽安静,并且设置了便于学习的桌椅,经常有学生在此进行户外学习。交流空间的设置应同时达到其实用性与美观性。为了达到其美观性,交流空间仅仅是一块空地显然是不够的,可以将其安排在草坪或是树荫中,与周围的建筑、道路等环境融合。一方面能让师生有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情,有利于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另一方面,交流空间本身也成为了校园环境的一部分,在校园内营造了宁静治学的氛围。在实用性方面,为了便于师生在课后进行交流,宜把交流空间设置在教学楼附近,而一般用于学生之间或是休闲放松时使用的交流空间则无此限制。综合考虑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理想的师生交流空间可以在教学楼附近设置一片草坪或树林,在其中安排座椅,以南京大学鼓楼校区为例。而学生之间的交流空间形式比较多样,可以是一小片树林,或是小巧的建筑小品形式展现。道路作为连接校园各部分的工具,也有其重要作用。如果校园内普遍采用比较狭窄的人行道,不利于车辆便捷到达校园的各个部分,在高峰时期也不利于人流及车流的顺利疏散。而如果普遍采用较为宽阔的车行道,则会影响校园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性与整体性的体现,并且使校园显得空旷、直白。因此,在道路规划中,需要将主干路,次干路与人行道有机结合,即保证校园各部分之间交流的便捷,也有利于校园人文气息的养成,正如长江大学的交通规划。

4结语

传统园林设计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表现;丰富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中独特的瑰宝,不仅具有多样性、题材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语言资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被誉为最有代表性“典籍”的吉祥图形符号最典型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加富有时代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改造和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精华。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不断完善生命力的自由表现。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全盘照抄的“拿来主义”不可取

现代园林设计师的“崇洋”,导致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缓慢。设计师全盘照搬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完全抛弃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致使中国园林设计完全被“西化”,再难找到传统园林的影子,审美情趣需求、建造材料、设计布局等也因此产生很大变化。

2.2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

无论是学习西方园林设计理念,还是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经验,即使其富含创造性和创新性,并被大众所接受,但是设计者不能忽视设计作品应代表和表达的东西,及其创造出的意境。中国独特的文化有很大同化性、包容性,基于文化、经济和理念的差异,注定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无法保持原滋原味和纯粹,也许不久的将来,进入中国的西方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也会转变成传统的一部分。

2.3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

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发扬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通常只看到传统表现形式,对传统本质的认识还不够。随着园林设计的领域愈来愈多,我们不应仅停留在对古典园林的表面研究上,应更深入分析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等深层次的东西。跳出被古典园林束缚的圈子,以发展的眼光,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优秀的园林作品让观赏者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境和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3现代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3.1汉字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被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中。基于汉字内涵深渊、造型独特的特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对形的借鉴、势的传承、意的延续方面运用了传统汉字。通常将汉字刻于墙壁上、镌于砖墙中、书写于树木中,用作景名、匾名、陶情写性。汉字在园林景观环境小品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形象植入法、点缀修饰法、变形夸张法、寓意象征法。汉字在地景设计中的应用是整个空间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发掘空间。园林景观中借汉字元素的应用,抒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情怀,诗化的表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江南园林风格,在环廊立面或设施表面镌刻叠篆文字,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憧憬,寄托于独特的建筑语言中。

3.2传统绘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绘画和园林景观设计对构图布局的讲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意境营造、空间结构设计和植物造景方面,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原理,采用水上放莲、高山栽松、岸旁植柳等中国画中的植物配置固定模式,直接或间接地融入绘画元素,有助于提升景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绘画原理的非深圳万科第五园莫属,充满变化的布局和谐而统一,高低不同、长短相异的白墙,虚实有别,与屋宇、林木、山石的构建,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呈现独特的风格。

3.3传统图案纹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人物纹、花鸟纹、窍曲纹等,悠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现在中国特有的艺术体系,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图案纹样的出现频率很高。“回形纹”也被应用于万科第五园的喷水池造型中,起到直中见曲的对比效果,水纹一圈圈扩散的特征与回形纹由内而外的“渐增”模式相对应。水池曲折的坚硬造型与柔软的水体互相衬托,意味悠长。

4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同的外来文化之间进行相互融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取长补短,尊重传统和文化差异,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园林设计,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相互融合再生后,创造出饱含中国气息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磊.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5(2)

传统园林设计范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园林设计;儒道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涌现与扩展,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现代园林设计与现代建筑又有本质的区别,园林又承载了一个城市和地方的文化内涵。这使得园林不仅仅是市民频繁活动的公共场所,同时也是旅游景点,一个城市的文化代表和传统文化的载体。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禅宗以及地域民族文化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至深。

一、儒道文化

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以“仁”为核心是,讲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儒家思想讲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处,将“仁者爱人”的思想在园林设计中有充分的体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造园者的设计。儒家崇礼尚德的思想在园林设计中华的体现主要是天圆地方。如苏州古典园林以宅为主、园为辅,位置因地制宜,而住宅则为规格严谨的礼教建筑,建筑的色彩、大小、门槛高低等都是礼教思想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再如儒家思想的孔颜之乐以其标举寡欲、容膝自安成为苏州园林立意构景的重要思想。总之,儒家思想无论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设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道法自然”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一种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强调“以自然为师”,所有的建筑、山水、植物等都顺应自然地势,与环境融合为一体,以达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的视觉效果。另外道家讲究返璞归真,反对过于装饰和雕刻,无论是园主还是有游览者在园中都会有不经意的野趣发生,给人以自然、真实而不做作的美景感受。另外道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顺用自然,讲究超然物外的情感感受和隐逸的情感需求。因此古典私家园林的设计很多是满足了园主或者文人的“退隐”的情感需求,让园林不再是单纯的住所而也是情感避难所。

二、禅宗文化

禅宗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讲究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强调内心对佛性的感悟,重视自然、回归生活,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禅宗思想无论对古典园林设计还是现代园林设计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意境美的追求和园林中体现的造园者和园主的审美情趣和自然宁静的自由境界。禅宗思想中的迷失论、境界论、本心论、开悟论等思想体系对于园林设计的审美情趣和造园理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禅宗思想对于园林设计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禅宗的核心思想、禅宗的修行方式、禅宗的参禅对象三个方面。禅宗思想的心性论注重人心灵的感受,让园林设计融入禅意的同时,也能让园主和游人在园中体验充满禅意的精神内涵。禅宗坐禅的修行方式对于园林设计产生了直接影响,促使非常多的园林都设计有坐禅亭、坐禅林等打坐空间。

三、地域文化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在不同社会结构和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环境等造就了三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众多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逐渐成文园林设计的创意源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园林设计的造园思想和造园元素,让地方园林设计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可谓是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造就一方园林。地域文化对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形、气候、人文思想等方面。如在地形方面,园林设计讲究天人合一,让园林看起来“虽未人作,宛若天开”的意境,让园林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如北京颐和园的就充分利用翁山的由山谷,山坡,凸地等地形,形成了颐和园嵌山水抱独特特点。而苏州园林在设计和造园方面多利用太湖石这一颇具的方特色的造园元素,丰富的叠石手法以及太湖造型特色使得苏州私家园林的地域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气候方面,北方气候相对干燥、少雨,对于园林设计多围绕自然河流而建,而植物主要以松柏这样的大型绿色植物为主。南方则温润多雨,植物枝叶繁茂,园林设计以私家园林为主,多依水而建,小水景较多,植物种类多样且枝叶繁茂。如岭南园林所在地域潮湿多雨且炎热,因此园林设计为了达到抵御台风和遮荫效果,多将建筑连成一片。地域文化中的人文特色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如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就因其政治环境、人文特色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园林设计风格。

四、结语

园林设计的造园手法多样,设计要素包罗万象。中国传统文化是既是园林设计重要的设计灵感和设计思维的重要源泉,也是园林设计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并且在园林设计的建筑、植物、山水等造园元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演绎。现代园林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造园技术,更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园林设计更多体现人文魅力、地域特色、民俗民风等文化特性。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和体现,一定会使现代园林设计更有魅力。

参考文献

[1]贾建中,端木岐,贺凤春,何昉,尊崇自然、传承文化、以人为本是规划设计之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30年回顾[J],中国园林,2015,31(10):24-31.

[2]李娜娜,孙静,李珊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体现[J],现代园艺,2012.06.

[3]武新,王莹,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03.

传统园林设计范文4

关键词:现代园林传统文化表达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点之一,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一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1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极富有地方特色、极其区域化、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我国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坝的彝族等。

近观我们的汉族,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魅力。山西大同豫河公园中,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绎,广东省佛山,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通济桥及“行通济”的民俗即为其中之一。

传说明朝时有一学子赶考,在佛山南郊一条河涌上乘船渡过时,被大雨淋湿而大病一场,为此许下宏愿,若中举则一定要在此修桥,免去百姓过渡不便和风雨之苦。后如其所愿,中了举人并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通济桥”,该桥成为佛山八景之一。后来自明代开始,渐渐形成了“行通济”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当地民众扶老携幼,一手举着小风车,一手拿着用红纸扎的生菜,由北向南从通济桥上漫步而过,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2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表现在造型上,中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如山峦、岩石和湖泊。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这种精神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也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3社会人伦观

儒道学说抑或《周易》的“阴阳”,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儒的“礼”,道的“无”无不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本价值出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人伦观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园林的建造也就建立在这一套伦理价值之上,并与之密切相关,空间的营造需要为现实的伦理秩服务。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宗庙陵寝是一切礼制建筑的通称,在中国园林中关于祭祖、祭天、祭地、祭日月星辰,山川万物,各类神灵,先贤哲人的各种坛、庙和陵寝,几乎都是一种代表精神象征的宗教仪式性园林建筑,它们的实用价值不高,但因为这样的伦理观念就不可逆转的形成了以威严的皇家园林为代表的空间形态的主旨:一方面,皇权至上的永恒观念。如北京天坛和北京故宫。另一方面,上下有序的等级观念。早在商周时期天子、诸侯都已有园囿,但范围和规格等级上却又很大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以至于在庙堂建筑上也自觉地将空间形式区别于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这里边北京的四合院,江南民居中的亭台阁楼等都有极高的代表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鲜明的透漏着古代社会的伦理观。

4传统道德观

中国传统的道器观重视物的意义与内涵而不是物的外在形式,这种观点反映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就是注重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欣赏植物的形状、颜色和香味。园林从开始的草创阶段便离不开花木的种植,古典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于花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曲水荷香”,拙政园中的批把园、玉兰堂、海棠春坞等,都以花木作为景观的主题而命名。自古以来,古人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寄托其上,使植物也具有人的情操,康熙更明确道出园林植物的比德意义“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屈原的《离骚》就以香草比喻君子,作为人格高洁的象征。松柏的苍劲挺拔、抗旱耐寒、常绿延年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精神中的审美意象,“风入寒松声自古”,松风传雅韵,听松风也就成为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竹为“三教”共赏之物,唐张九龄称赞它“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竹子清高、正直的性格为文人雅士所倾慕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化身。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花木因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意志而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从而极大的丰富了园林的抒情意味。

5哲学辨证观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它是周易学里的一句名言,意在揭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流动的。自古以来中国园林的设计就继承了这一原则。而这一原则又恰恰体现了哲学的辩证观,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动静结合的完美统一。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就体现了空间不只是为构成一种静止的画面,而是一系列富于生命的运动感,使人在“步移景换”中得到一连串的空间层次感觉———亦静亦动,亦曲亦直,亦虚亦实,亦隐亦现的绝美意境。

最经典的建筑典范而又最能体现流动的园林建筑的表现形式莫过于廊。廊在园林中主要是风景的导游线,又是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的脉络。在园景组合方面,还起到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额作用。其体形宜曲宜长,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曲廊多迤逦曲折,与墙依偎辗转流淌。总之,廊的设置使园林空间在延续的流动性中冲破封闭与隔绝而溢向室外形成弥漫之势,令人意犹未尽,以达到景观外延的效果。

二挖掘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寻觅传统文化的足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圆明园),狭小者不显拥促(残粒园),狭长者不显冗长(南京煦园),扁阔者不显短浅(北海静心斋)。

2追求意境美。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心理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

3细节精巧。传统园林常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局部求精,并能够集零为整,表现得更为精致。

4空间划分含蓄。中国传统园林常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的分隔。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三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及意义

1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

(1)转化。指直接利用原有景观形态,通过变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原有建筑、构筑物等的存在方式,来达到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的目的。在中山歧江公园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歧江公园的场地原为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造船厂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留下了不少的造船厂房、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涂上鲜红的色彩,成为一个具有工业美感的巨大的构成主义雕塑作品。

(2)重现。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有时会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挖掘出场地原有的一些环境状况,设计师有时会将其重现。重现的景观给园林给增添了传统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3)借鉴。在园林设计中,对其它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借鉴是允许的,更是普遍和常见的,首先,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更是在借鉴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鉴行为,更多的是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借鉴,特别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到艺术及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园林设计师对园林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如大地艺术、极简主义等新的园林形式和风格。城市园林设计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从一些建筑、构筑物、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中借鉴一些形式语言。

(4)保留。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们就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城市发展历史中的房子、街道、古树、路灯等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而在园林设计时,场地中往往留有历史的一些痕迹,我们有时要依附它们来保留记忆或了解历史。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往往会保留场地中遗留的一些建筑物,如房屋、园林、工业厂房、牌坊、碑文、古井、桥、寺庙、雕塑、陵墓等等。如上海浦东中央绿地公园建设中,就特地保留了一座具有浓郁上海地方特色的民居,如今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陈列室。

2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意义

(1)增加文化内涵

城市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了人类文化的结晶。现代的园林更是体现了对文化内涵的追求。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本身就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园林设计中融入历史和文化,能增加园林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2)弘扬城市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城市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现代城市园林因为其面向大众而具有公共性,不仅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还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现代文明风范的重任。

四结语

城市园林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中的建筑、街道等,在自然和人文背景下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观,影响或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源泉,城市特色的形成,无疑是一代代人继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的过程。从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以及哲学辨证观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渗透了活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更加具有魅力。[]

参考文献:

[1]贡宇:《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族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中国园林》,2003年第7期。

[2]李岚:《文化的表达与挖掘———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规划师》,2001年第6期。

传统园林设计范文5

关键词:现代园林 传统文化表达

城市园林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表现,更是精神风的体现,同时也是旅游城市的重要旅游点之一,是市民使用频繁的公共休闲场所。人们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以后,精神上更有多方面、多方位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园林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时空统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强调整体至上,人伦道德,中府和谐,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现代园林设计积极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丰富园林设计时的素材,还增加了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

一 从现代园林设计洞悉中国传统文化

1 民风民俗之美

民风民俗是极富有地方特色、极其区域化、保护民族情感的地方文化。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悠久的传统文化传承现象。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人类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民风民俗形成的原因很多,其中经济、政治、地域、宗教、语言等因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诸如我国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或自治县,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湘西的土家族,高原的藏族,阿坝的彝族等。

近观我们的汉族,不同区域也有着不同的魅力。山西大同豫河公园中,其乌金广场的设计就是对当地民俗“旺火”的重新演绎,广东省佛山,地方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其中通济桥及“行通济”的民俗即为其中之一。

传说明朝时有一学子赶考,在佛山南郊一条河涌上乘船渡过时,被大雨淋湿而大病一场,为此许下宏愿,若中举则一定要在此修桥,免去百姓过渡不便和风雨之苦。后如其所愿,中了举人并在此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取名“通济桥”,该桥成为佛山八景之一。后来自明代开始,渐渐形成了“行通济”的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当地民众扶老携幼,一手举着小风车,一手拿着用红纸扎的生菜,由北向南从通济桥上漫步而过,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2 和谐之美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同样也体现了和谐之美。它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动与静的统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所体现的和谐之美更多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它推崇淡泊平和、清新幽远的境界。它强调园林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注重和谐与中庸”。表现在造型上,中国传统园林犹如天地的缩影,有着各种各样自然景色的缩样,如山峦、岩石和湖泊。中国园林在营造布局、配置建筑、山水、植物上,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由此模山范水成为中国造园艺术的最大特点之一。

透过这些园林设计中的恬静淡泊,而有不乏高雅自然的仪态。我们可以从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中领略到人和天地万物联系的是那么的紧密。因为它们把天与人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认为天是万物的起源,天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脚步。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人们就形成了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在认识、把握、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传统园林的空间除了首先要考虑如何满足人的需要外,同时也考虑古人讲的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即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应当十分和谐。这种精神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天人合一”成为园林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在这种源于自然而又胜于自然的文化渗透中,历代的造园大师们以神州大地千姿百态的山川林泉的造园风格,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程度的和谐统一,也使得中国园林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3 社会人伦观

儒道学说抑或《周易》的“阴阳”,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尊。儒的“礼”,道的“无”无不体现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人本价值出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人伦观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中国园林的建造也就建立在这一套伦理价值之上,并与之密切相关,空间的营造需要为现实的伦理秩服务。

“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宗庙陵寝是一切礼制建筑的通称,在中国园林中关于祭祖、祭天、祭地、祭日月星辰,山川万物,各类神灵,先贤哲人的各种坛、庙和陵寝,几乎都是一种代表精神象征的宗教仪式性园林建筑,它们的实用价值不高,但因为这样的伦理观念就不可逆转的形成了以威严的皇家园林为代表的空间形态的主旨:一方面,皇权至上的永恒观念。如北京天坛和北京故宫。另一方面,上下有序的等级观念。早在商周时期天子、诸侯都已有园囿,但范围和规格等级上却又很大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以至于在庙堂建筑上也自觉地将空间形式区别于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这里边北京的四合院,江南民居中的亭台阁楼等都有极高的代表性。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中鲜明的透漏着古代社会的伦理观。[论文网 LunWenDataCom]

4 传统道德观

中国传统的道器观重视物的意义与内涵而不是物的外在形式,这种观点反映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就是注重植物的意境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欣赏植物的形状、颜色和香味。园林从开始的草创阶段便离不开花木的种植,古典园林中许多景观的形成都于花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如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曲水荷香”,拙政园中的批把园、玉兰堂、海棠春坞等,都以花木作为景观的主题而命名。自古以来,古人把自己的感情、思想寄托其上,使植物也具有人的情操,康熙更明确道出园林植物的比德意义“至于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屈原的《离骚》就以香草比喻君子,作为人格高洁的象征。松柏的苍劲挺拔、抗旱耐寒、常绿延年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精神中的审美意象,“风入寒松声自古”,松风传雅韵,听松风也就成为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竹为“三教”共赏之物,唐张九龄称赞它“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竹子清高、正直的性格为文人雅士所倾慕成为他们理想的人格化身。在中国园林艺术中,花木因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意志而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载体,从而极大的丰富了园林的抒情意味。

5 哲学辨证观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它是周易学里的一句名言,意在揭示生命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流动的。自古以来中国园林的设计就继承了这一原则。而这一原则又恰恰体现了哲学的辩证观,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动静结合的完美统一。中国的园林设计中就体现了空间不只是为构成一种静止的画面,而是一系列富于生命的运动感,使人在“步移景换”中得到一连串的空间层次感觉———亦静亦动,亦曲亦直,亦虚亦实,亦隐亦现的绝美意境。

最经典的建筑典范而又最能体现流动的园林建筑的表现形式莫过于廊。廊在园林中主要是风景的导游线,又是建筑之间相互联系的脉络。在园景组合方面,还起到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额作用。其体形宜曲宜长,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曲廊多迤逦曲折,与墙依偎辗转流淌。总之,廊的设置使园林空间在延续的流动性中冲破封闭与隔绝而溢向室外形成弥漫之势,令人意犹未尽,以达到景观外延的效果。

二 挖掘中国现代园林的特点,寻觅传统文化的足迹

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传统园林的中国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布局流畅。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整个园林的内容、形式、工程技术和文化艺术融为一体,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使景观移步异景,也对场地的缺陷进行良好的弥补。用地广阔者不显空乏(圆明园),狭小者不显拥促(残粒园),狭长者不显冗长(南京煦园),扁阔者不显短浅(北海静心斋)。

2 追求意境美。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心理节奏偏重于平缓、含蓄、连贯,追求一种天然之趣,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追求一种把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协调起来的美的境意。

3 细节精巧。传统园林常是由局部来构成完整的整体。局部求精,并能够集零为整,表现得更为精致。

4 空间划分含蓄。中国传统园林常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步展开,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的分隔。用空间对比、渗透的手法使景致显出层次。

三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及意义

1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方式

(1)转化。指直接利用原有景观形态,通过变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原有建筑、构筑物等的存在方式,来达到尽可能保留原有的结构和形态的目的。在中山歧江公园设计中,设计师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歧江公园的场地原为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造船厂经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留下了不少的造船厂房、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涂上鲜红的色彩,成为一个具有工业美感的巨大的构成主义雕塑作品。

(2)重现。在城市园林设计中,有时会从文字记载或口头传说中挖掘出场地原有的一些环境状况,设计师有时会将其重现。重现的景观给园林给增添了传统文化魅力,使观者能从视觉上了解到与场地相关的文化和历史信息。

(3)借鉴。在园林设计中,对其它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借鉴是允许的,更是普遍和常见的,首先,现代城市园林设计更是在借鉴传统园林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借鉴行为,更多的是对其它艺术形式的借鉴,特别是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到艺术及设计领域中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一些园林设计师对园林设计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了如大地艺术、极简主义等新的园林形式和风格。城市园林设计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借鉴,较为常见的是从一些建筑、构筑物、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中借鉴一些形式语言。

(4)保留。传统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们就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城市发展历史中的房子、街道、古树、路灯等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符号。而在园林设计时,场地中往往留有历史的一些痕迹,我们有时要依附它们来保留记忆或了解历史。在城市园林设计中,往往会保留场地中遗留的一些建筑物,如房屋、园林、工业厂房、牌坊、碑文、古井、桥、寺庙、雕塑、陵墓等等。如上海浦东中央绿地公园建设中,就特地保留了一座具有浓郁上海地方特色的民居,如今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历史陈列室。

2 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表达的意义

(1)增加文化内涵

城市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蕴含了人类文化的结晶。现代的园林更是体现了对文化内涵的追求。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本身就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市园林设计中融入历史和文化,能增加园林的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2)弘扬城市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留存于城市中,融汇在人们的生活中,并对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现代城市园林因为其面向大众而具有公共性,不仅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同时还肩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示现代文明风范的重任。

四 结语

城市园林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中的建筑、街道等,在自然和人文背景下构成了城市的主要景观,影响或决定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的源泉,城市特色的形成,无疑是一代代人继承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的过程。从现代园林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民风民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社会人伦观的体现以及哲学辨证观等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渗透了活的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更加具有魅力。

参考文献:

[1] 贡宇:《城市滨水景观塑造中的文化再生———德阳市族湖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构思》,《中国园林》,2003 年第7期。

传统园林设计范文6

当今、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上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居者优有其屋”而不是满足于“居者有其屋”。另一方面在住宅的户型上要求舒适美观的基础上拓展了对住宅的外延周边环境、城市景观、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权衡。这就要求了我们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既要知晓历史、了解政治,又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打造属于本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和质量的舒适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成都人好休闲、爱坐茶馆、爱吃火锅、摆龙门阵,每逢周末节日我们都能看到茶楼、农家乐、景区里打牌、烧烤、喝茶的人们络绎不绝。而易园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展示了具有成都特色休闲文化空间增强了人们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的存在很好地避开了城市规划进程中弊端,立足成都,展示具有西南特色巴蜀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参与性。为了顺应潮流的发展其下属的易园餐饮公司在成都开创了园林食府茶道之先河,创造出具有易园特色的易园食谱,易园茶艺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

2.把握民族的、地域性的文化设计理念

我们有优秀的传统造园理念“小中见大”、“意境之美”、“移步异景”,我们也有优秀的园林作品拙政园、狮子园,所以,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完全可以将这些中国地域文化和造园手法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步入成都易园园林景观中,你就会被主体建筑养正轩吸引。它的存在将园中的水面一分为二,在水体的周围兴建筑、筑亭、依叠石而见长廊;白墙褐色木材的传统建筑,山墙上镶嵌着富有寓意的吉祥图案作为装饰,也吸取了四川民居特色;园内景观植物的栽植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经济美观”的原则,采用了具有川派园林、川派盆景的地方特色布置在易园的入口处、转角处以及重要的景观节点处。让人一步入园林就能感受到巴蜀文化特色的韵味。

3.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传统与时代是相对而言的,传统的存在是因为时代作为参照物,而时代的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传统必须要适应时代,而时代也必须要继承传统。谈起西安,我们都能立即想到它的古城文化,大唐芙蓉园、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钟鼓楼;说起成都都会想到少城文化宽窄巷子、青城山、春熙路等等,追其原因就是西安、成都的城市建设都是立足于本城市的传统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具有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文化建设上来,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而成都作为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之一,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易园园林就位于成都市金牛区、金牛乡、金牛村、金牛大道、金泉路八号的金牛坝,与金牛宾馆一墙之隔,占地120余亩。与成都宽窄巷子少城文化景观一起作为成都文化的缩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有涵养的同时具有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建设才会让人流连忘返。广东、深圳经济发展可喜可贺,但他们毕竟是工业高速发展的产物,城市建设并没有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某些方面而言,它是失败的。就像西餐肯德基快餐一样,没有营养只能是充饥。真正有营养的还是我们传统中餐。我们的城市建设也一样,在城市文化景观建设方面,还是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区域性景观,这样的城市建设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4.传统文化与群众互动、参与性

易园园林集观光、娱乐、餐饮等为一体的文化空间,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历史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一份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坚持。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的时尚大都市的繁荣,也可以领略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

5.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