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园林对民居建筑空间设计探析

传统园林对民居建筑空间设计探析

摘要:我国传统园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造园理念对当今建设美丽乡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天人合一”的自然理想,与自然和谐共处;构筑宜居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巧妙的空间处理手法。针对当前美丽乡村快速建设过程中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传统园林的造园理念与空间表现手法,提出相应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传统园林;美丽乡村建设;民居建筑;天人合一;宜居空间

0引言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居住环境不断加以改善,宜居的生活环境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和不变的愿望。我国传统园林是古时文人雅士为追求生活享受及精神愉悦而对住宅的重新定义与诠释,并逐步衍生出的一种极具美学意义的宅院类型。虽然传统园林与乡村民居是2个独立的范畴,但二者都是人们向往理想家园的实际体现。传统园林营造理念中对自然环境的友好态度,对构建舒适居住环境的处理方式,以及整体的艺术风貌,对于当今建设美丽乡村仍具有指导意义,可从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1乡村民居建筑的现状

过去的乡村地区受经济及工业生产水平的影响,人们普遍没有能力去建设自己的理想家园。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困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物质财富、科技、工业均有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逐步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然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与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1.1缺少可持续发展。自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全国各地取得初步成效,但同时伴随着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与资源浪费。除此之外,农户之间攀比情结较重,村民盲目增加住宅规模造成土地与建材的浪费。2006年至2015年,农村向城市转移了1.9亿人,但农村建设用地不仅没有相应减少,反而增加了255万hm2,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高达325m2。因受建造技术局限与村民环保意识不足的影响,其建筑形式与材料采用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自然资源越发珍贵的当今,如何节约土地资源,做到对自然环境的低影响建设,是确保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议题。

1.2忽略人性化设计。与城市建设不同的是,早期乡村民居的建造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规划,大多由村民自发建设,使住宅在很多方面未达到人性化设计,不能满足目前的使用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空间规划不合理。目前,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严重,较多的房屋仅在节假日使用,平日里则为空置状态。另外,水平与垂直空间中的功能分区过于单一或混乱,生产、生活之间界限模糊,造成日常生活中使用不便。厨卫空间问题也颇为严重,燃气、柴灶、煤炉的混合使用,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造成空间浪费。旱厕与化粪池、猪圈并存的情况使得卫生情况堪忧。诸如此类的不合理设计在乡村民居中比比皆是,需要设计师提供专业性的帮助。

1.3缺乏地域特色。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各不相同,长久以来,各地乡村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域特色。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以及互联网与物流的飞速发展,乡村风貌逐步趋同,建设过程中对本土的地域文化没有足够的了解,乡村民居对城市建筑元素生搬硬套,不但失去地域特色,也缺乏乡村独有的野趣之美。此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并因工业制品价格持续走低,充斥着简易西洋装饰构件的“洋气”民居建筑遍布我国乡野,形成“四不像”的民居风貌。乡村风貌本应“似多幽趣”,现在却“千村一面”,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问题。

2传统园林营造理念的现代价值

我国传统园林是人类理想家园的代表之作,其造园理念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中心,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居住空间,并且雅致舒适的环境使居住者在园中获得更加美好的精神感受。传统园林的营造理念对当今美丽乡村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可以为乡村民居的建筑设计带来一定的启示,推动乡村生态文明的发展。

2.1“天人合一”的自然理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园林的核心营造理念。“天”指自然环境,“合一”为相互贯通,意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明代园林家计成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人工修建的园林宛如自然生成的一般,其著作《园冶》中,这一观点也体现在造园艺术的各个方面,园中布局需“格式随宜”,建筑“自然雅称”,景观“自然古木繁花”,强调生活场所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才是理想的居住空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自然,使生活空间与天地自然相依,此观念对于我国建设发展环境友好型及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2.2舒适便利的生活空间。我国传统园林的园主人不仅是造园设计师,更是园林的使用者。作为居住空间,园林的营造重点不单是追求建筑景观的外在形式,而是更加注重对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的追求。园林营造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根据居住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将宴客、娱乐、起居、游览等功能巧妙地组织安排,构成便捷合理的居所。例如,在苏州留园中,举行宴饮会客等活动的涵碧山房被安置在视野开阔的中心景区,保证使用空间充足且来往宾客能以最佳视角感受园中景色;而读书起居等日常生活空间则散落在园区边缘的五峰仙馆、鸳鸯厅等楼阁中,以确保其私密性。即便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古人大相径庭,但诸如此类的人性化功能布局理念依旧符合当今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基本需求。

2.3丰富的空间处理手法。传统园林的营造方法多种多样,在满足舒适宜居的前提下,不断追求空间的表现力。造园者对园内的路径、建筑、景观进行巧妙布置,并通过对景、借景、框景、漏景、障景、夹景等处理方式,在有限的环境中感受到移步换景的游览体验,妙趣横生。而不同空间之间则利用空间的虚实、主次、曲折、动静等属性进行有序的组织穿插,形成多样的空间感受。这种丰富的空间形式,正是传统园林备受赞誉的原因之一,并对当代建筑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贝聿铭先生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喧闹的城市相比,山野田园本身就具有“诗意栖居”的先决条件,良好的自然条件与开阔的环境,将传统园林的空间形式灵活应用于乡村民居建筑的建设,不仅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也可传承我国园林美学精神。

3传统园林对乡村民居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我国传统园林体现了过去造园者对“美”的定义,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由过去作为园主人居住的空间,转变为保存传统价值的载体,成为向公众展示历史文化的平台。造园的思想与方法在当今美丽乡村建设中具有审视传统、反思今天和启示未来的作用。

3.1空间布局因地制宜。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贯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而村落的形成,也大多为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对本土地域环境的熟悉了解,逐渐产生的一种相适应的和谐状态。当今乡村民居营建也需要基于对当地的地形、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深度了解,“量其广狭,随曲合方”,使建筑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避免过度干预生态环境。而对于不适宜居住的环境,杜绝野蛮开发,“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不轻易破坏原有植被环境,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合理改造,做到低影响开发。乡村与城市相较,其特色与优势便是丰富的自然景观,“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营建民居建筑首先需因地制宜,建立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通过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映衬增加整体美感,达到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高度。

3.2功能分区集约高效。乡村民居的建筑空间与城镇民居不同,除了满足住户的生活所需、顺应当地习俗外,还需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生产活动,满足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要求。要实现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协调秀美,则应从住户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建筑整体进行有序安排。传统园林中空间变化丰富,功能划分合理,其中所涉及的不仅是单一的平面空间,也有效利用了垂直空间。首先,总的空间规划应以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为基准,并结合生态优化环境宜居性。平面空间的处理需注重不同功能空间的私密性与使用率,在保证生活舒适便利的同时,需避免空间浪费。垂直空间则巧妙利用建筑层高的变化,增设阁楼、夹层等空间,以增加房屋利用率及实用性,使空间集约高效,而丰富的垂直变化与交通动线亦可提高建筑的趣味性与表现力。

3.3空间形式变化巧妙。乡村民居的空间形式同样也可借鉴传统园林中的处理手法。首先,将建筑与院落看作一个整体,按照功能所需进行主次体块的区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总是由主次之间相互协调映衬所构成,园林与乡村民居亦是如此。乡村民居中的主要空间是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活动区域,如堂屋、客厅、院子等,在整体环境中起到统领与集合的作用,与之对应的储藏室、卫生间等次要空间则更加灵活多变,是对主要空间功能与形式上的补充。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提到,“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完成民居建筑整体主次关系的规划,便需对建筑空间的疏密虚实进行推敲,传统园林中亭台楼阁间的相互眺望,山石与水体环抱所构成画面,都离不开虚实疏密关系的作用。其次,就民居建筑而言,建筑体块之间可采用进退、围合、留白以及路径变化等处理手法,建筑内部则可以利用交通流线曲折与灰空间的穿插来丰富其形式构造。

3.4整体风貌体现地域特色。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文化悠久,地方文化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传承与表现地域文化应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将其充分展示出来,不但可保证国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可提高各地方的独特魅力,从而带动整体发展。如《园冶》中所述“废瓦片也有行”“破方砖可留大用”,将本土资源再利用便是一种效果佳、成本低廉且绿色环保的处理手法。营建乡村民居建筑时,无论是重建或是改建,应尽量保留其本土原有的元素,如石刻、木雕、砖瓦、磨盘、水车等具有历史气息的装饰构件及生产工具,这些是乡村发展历程中代表人民生活劳作的特色元素。另外,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在以现代材料为主的同时,可选用适宜的本地传统材料,如竹材、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了解和尊重地域文化,适当就地取材,善于利用本土建筑材料,才能使民居建筑的整体风貌充分体现地域风情,对乡土文化起到保护与传承的作用。

4结语

本文从生态发展、以人为本、保护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乡村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传统园林中的思想理论,探索解决之道。中国传统园林是人居环境的理想之作,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然它们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但是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营造理念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对乡村民居建筑设计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民居建筑空间布局需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满足居民生活所需,功能分区集约高效;空间形式多样,做到主次虚实有序;整体风貌体现地域特色,提高建筑美感。

参考文献:

[1]黄晓芳.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势在必行[N].经济日报,2019-06-25(5).

[2]计成.园冶[M].南京: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3]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4]杨赟.乡村建设背景下传统居民建筑的利用[J].城市住宅,2020,27(1):183-184.

[5]万婧,李娜.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J].居舍,2020(25):5-6.

[6]姚永光.城乡规划建设中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城市住宅,2020,27(8):132-133.

作者:杨逸舟 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