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边际范例6篇

经济学的边际

经济学的边际范文1

[关键词] 边际分析 边际效用 作用

一、边际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边际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数学的一阶导数和偏导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 我们可求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

二、边际分析特点及对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边际分析是马歇尔二百多年前创立的, 它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 除了应用绝对量作决策参数外, 更应该运用增量参数进行决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2.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3.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平均分析进入到边际分析, 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转折, 意义十分重大它表明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迈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价值与资本》与1947年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全面总结和发展了边际分析阶段的研究工作, 使边际分析达到顶点, 从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两部名著边际分析阶段, 形成和发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理论, 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 建造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 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竟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因此 边际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两个简单应用

1.应用实例:最佳产量的确定

(1)不计税收下,最佳产量的确定

结论:利润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水平上达到极大值。此时的产量水平称为最佳产量水平。

例1 某食用油生产厂的收人函数R()=6140-302(元),成本函数C()=102+60+1200(元),其中为每周产量(单位:吨), 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边际收入R‘()=6140-60,边际成本C’()=20+60, 由上结论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优产量76为吨,预期利润为L(76)=R(76)-c(76)=219040元。

(2)赋产量税后, 最佳产量的确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条件下,若每吨产量缴纳t元产量税,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吨应缴纳 元的税。则该厂利润为:L()=R()-C()-t

由前面结论可得最佳产量为边际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即由L’()=0, 解得:。

这样产量税将影响最佳产量水平, 当然对预期利润也有影响, 且赋税越高, 最佳产量水平越低。

2.应用实例――确定白酒储存期

例3 假定有白酒100吨,现价8元公斤,多陈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贮存费每年10000元, 因贮存酒积压资金引起机会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为酒的贮量,p为当年白酒价格,r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这些酒须储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设须贮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数关系;

(1)年增加的总收人函数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贮存总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净增利润函数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时边际收人R’()=2×105,边际成本C’(×)=90000+40000

因为当R’()=C’(×)时利润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驻点唯一,故只有当储存期为2.75年时,企业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最大净增利润为151250元。

由上进一步表明边际分析这种以微积分为工具,以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数学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经济学中,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边际范文2

关键词:经济学脉络;无差异曲线;边际收益;边际成本;边际补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2-175 -03

一、引言

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到2014年已经出了第六版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它是当今国内流行的一本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数的财经院校或财经专业均开设有微观经济学课程,并指定了高鸿业版的教材。其原因可能在于许多院校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指定或默认这本书为参考书。另外,该教材有大量的配套辅导手册或练习题,极大地方便了教师出题或学生做作业。其中翔高教育配套的《学习手册》也出到了第六版,上面有课后习题答案,还有补充练习,很多增加的习题是历年的考研题目。另外,人大出版社也开发了数字考试系统,供高校使用。它还有针对教师的教学手册。所以说这本教材是国内较权威的教材,一点不过。认真分析高鸿业版教材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对于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具有现实意义。

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理论上是很多的,比如:边际效应分析,机会成本分析,微观计量分析等。在课本上第一章中也有介绍的。它是在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分类和本质后,简单地介绍了其分析方法,还与宏观经济学进行了对比。从学生最后的学习效果,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还是不理解或者记不住,但对其核心的分析方法――边际效应――的分析方法略微有些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最终目标,是理解和掌握教科书上的概念或定理,但经济学的素养是学会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分析家族或厂商的行为。因此,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历年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寻找让考生快速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一条捷径。那就是浓缩在各章节中出现的共性分析方法提练出来,并把各个理论揉进去。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简单地称为“边际补偿”分析方法。这是结合了边际效应分析方法和无差异曲线而得出的。

提到“补偿”一词,一定会联想到教材第三章消费者理论中的补偿需求曲线。是的,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正是受到这里的补偿需求曲线的启发。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中极力推崇和宣传无差异曲线,强调物品的替代和互补性。这里的补偿有替代的含义。也正是受这个启发,借用“补偿”一词,把“边际补偿”分析当作教材中的基本分析方法,接下来,从第三章消费者理论,第四章生产者理论,以及第九章一般均衡理论来说明边际补偿的分析方法及体现。

二、微观经济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讲微观经济学的脉络之前,先看看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弄清楚了它的发展,才知道教材上对应的是哪些部分,有哪些知识点,如何联系,需要用哪些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微观夹杂在宏观中的阶段(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这时候主要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宏观与微观是混在一起的。现代微观经济学抛弃了劳动价值论,把生产费用学说和稍晚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作为开端。其中,德国人戈森提出边际效用递减,与将货币配置在任何商品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的效用要相等。这两个规律称为戈森第一和第二定律。它们构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消费理论的重要渊源。

第二阶段,奠定基础的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向垄断竞争过渡,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研究开始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这一时期的微观经济学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其中,奥地利学派的效用理论与以前效用价值的区别是加入了“稀少性”。马歇尔主要是将边际效用理论与供求论和生产费用论相混合,重视边际增量分析,采用局部分析方法,是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

第三阶段,体系初步形成,开始独立发展的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通过对厂商理论的发展,补充了微观经济的体系。厂商理论就是在不同的垄断或竞争条件下,厂商的产品价格与产量如何决定。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罗宾逊。特里芬(1940)提出以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作为必要条件。希克斯(1939)利用了马歇尔的效用概念和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提出边际替代率,扬弃了基数效用,丰富了福利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由此,微观经济学建立起了独立的体系。

第四阶段,发展和演变的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高鸿业版的教材主要包括前三个阶段。微观经济学总体上是主观效用价值论,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的转变,厂商理论的建立,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形成。要说明的是,英国的埃奇沃思在1881年提出并介绍了无差异曲线,没有引起人的注意。然后,意籍帕累托引用了无差异曲线,建立起序数效用为特征的主观价值理论,但它只是简单比较效用组合的大小,而不去表明和计算组合的效用差额是多少,它有意、法语两个版本,传播仍然不广泛。它直到1934年,斯拉齐茨、希克斯和艾伦推动了无差异曲线的应用,希克斯将边际效用理论转变成了无差异曲线,计算了其斜度,即斜率,命名为边际替代率。这样就替换下了基数效用论里面的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替换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及补偿的分析方法

帕累托的《政治经济学教书》(法文版1909年)应算作对消费者需求学说的一个经典论述。任何现代的研究应该从这里开始。为了研究有关联的商品,帕累托从埃奇沃斯那里借鉴一种几何学方法――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是希克斯极力推崇的,它是微观经济学中经典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一个相同的总效用,它是由线上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带来的,数量组合不一样,但是总效用相等。它可以是曲线、直线、或者垂直形。总效用曲线表示商品组合的效用,当x与y的数量增加,必然出现较高的总效用。只有这些移动是互相补偿的――x增加而y减少,或x减少而y增加,无差异曲线才不会变动。通过无差异曲线上的任何一点的斜率都有肯定而重要的意义,个人为了补偿一小单位的损失,需要有某一数量的y。失掉x所引起的效用损失,应等于得到某一数量y带来的效用。它离原点越近,总效用越小,反之,越大。它暗含的是消费者可以为商品组合的偏好排序。这和中国历史上的多多益善有点相似。离原点越远的商品组合越多,总效用就越大。提出边际效用之比率的是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斯乐特斯基。这叫做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的定义是恰好足以补偿消费者损失一个边际单位X的Y的数量。根据规则,无差异曲线是对轴线突出的,用术语来说可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当支出分配在两种或多种商品上时,以下一点是必须的,即相等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可能替代不应导致消费者达到较好的位置。

消费者剩余原创人是杜普伊特,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必须以消费者为获取某物所愿做出的最大牺牲作为衡量该物效用的标准。而福利的衡量也以效用为基础。马歇尔和杜普伊特一样,认为效用的收获是消费者不能缺少某物而对该物付出的价格与其实际对该物支出的价格相超出的部分。最好看待消费剩余的办法是把它当作一种因价格而下降的结果。以货币收入计算消费者所得的收获,或者还可以把它表示成收入的补偿变化,也就是收入的变化正好抵消价格的下降,使得消费者不比以前更好。

四、边际补偿分析在消费者理论中的应用

所谓“边际”是指价格或数量变动一个单位。以下的分析主要指数量变动一个单位。数量用x表示,那么,边际增加相当于x=1;补偿的含义,顾名思义,表示失去的某些物品需要得到另外的物品来补偿,如果把失去当作成本,那么得到就是收益,成本与收益是相比较而言的,如果用后者支换回前者,原来的收益变成了现在的成本,成本相应地成了收益。所以,补偿既可以当作收益,也可看作成本或代价。比如,这里甲有两个香蕉,乙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同意用2个香蕉换一个苹果。那么,甲想得到一个苹果(边际增加),就要放弃2个香蕉(成本或代价),一个苹果是对2个香蕉的补偿。以上是对边际补偿较为直观的理解。下面继续分析消费者理论中的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说明边际补偿是怎么应用的。

如果用x1表示第一种商品,比如苹果,用横轴表示,价格为p1=2,x2表示第二种商品,比如香蕉,用纵轴表示,价格为p2=1,如果按照上面的交换条件,2个香蕉换1个苹果,交换率为2,经济上叫做边际替代率为2,即: 。 实际上,它表示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显然,苹果的价格要比香蕉的价格贵,正好是2倍。表示为 ,这也正好是预算线的斜率,所以,预算线也叫做价格线,因为它是价格之比。如果收入为M,收入全部用来对x1和x2的支出,那么M=x1p1+x2p2,移项得: ,由x2对x1求导数,可得 ,同样,移项可得: ,这可以看作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成本。从机会成本来看,消费者增加1单位的x1,将会损失 的x2。 这个式子正好同前面分析的一样,市场上的交换比率与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之比相等。如下图1,AB表示预算线,两种商品市场交换比率正好为预算线的斜率,也就是相对价格之比,假设收入M=1元,OA=1,OB=2,那么,边际补偿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为了得到横轴上表示的一个苹果,必须放弃2个香蕉,反过来,放弃了2个香蕉,必须用1个苹果作为补偿。

从无差异曲线来看,u=u(x1,x2),由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效用一样,所以,无差异曲线可以写作:u=u(x1,x2),全微分后可以得到:MU1dx1+MU2dx2=0, ,这个式子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消费x1的边际收益,为了增加1单位的x1消费,必须放弃 的x2,当边际效用之比等于价格之比时,消费点位于均衡点E。如果不相等,比如,消费点位于A时,价格之比小于边际效用之比,即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增加x1的消费是有利的,因此,增加x1的消费,减少x2的消费。反之,消费点位于B点时,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消费者会减少x1的消费。

五、边际补偿分析在生产者理论中的运用

求解生产者均衡要涉及两个工具,一是相对价格曲线,它是总产值或总收入。另一个是生产可能性曲线,它是无数个商品组合点的连线。要得出最优的生产点或商品组合点。先分析成本线。如果用m表示这个总产值或总收入,两个产品的价格分别是P1和P2,则收入函数为:x1p1+x2p2=m,此式确定了x2和x1之间的函数关系,即 ,它的几何表示为相对价格曲线,与消费者的预算线是一致的。斜率为 ,对上式求微分,有 ,可以理解为x2和x1之间的交换率,x1可以交换到 ,交换就意味着补偿。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如果x1=1,则x1的边际收益为x2。

现在考虑生产函数,假设企业家使用单一投入c,来生产两种商品x1和x2,则生产的隐函数为H(x1,x2,c)=0,显成本函数为c=h(x1,x2),用c表示的成本是两种产出的函数。产品转换曲线表示在给定投入C时,生产商品组合的圆圈。假如固定投入c,为了获得更多的x2就要放弃x1,假设分别生产这两种商品的成本是相同的。在几何上,负的斜率定义为边际转换率, ,假设成本为c为既定,对成本函数全微分,得到dc=MC1dx1+MC2dx2,MC表示边际成本。既然dc=0,所以,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x1的边际成本与x2的边际成本之比,即 。边际成本之比,相当于边际机会成本,表示生产1单位x1的机会成本是 ,假如边际成本之比为2,即生产1单位的x1将损失2单位的x2,或者说2单位的x2可以补偿1单位的x1。当边际成本与价格之比相等时,商品组合点正好位于E点,如图2。假设生产点位于A点,边际成本将小于边际收益,就应该增加x1的生产。反之位于B点,需要减少x的生产。

六、小结

均衡价格理论、厂商理论和分配理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福利经济学也加入进来。由均衡价格可以引伸出个别市场或个别商品的需求与供给问题。显然,微观经济学不仅仅孤立地研究个别单位或个别市场的运行,还非常注重这些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学习微观经济学,既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极力推崇和大力发挥帕累托的以“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等概念为基础的“一般均衡理论”。其后,一般均衡理论和无差异曲线在英、美经济学界广泛应用。希克斯在引论中说:“但我相信,我写成的是一本书。这样说的根据不在于论题的统一,而在于方法的统一。我相信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种可以应用于广泛的经济问题上的分析方法”(1995)。我们可理解为,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在学习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从希克斯对无差异曲线和一般均衡理论的运用来看,正是具有“边际补偿”分析的特点。在价格给定,不同的商品相互组合,从而保持效用不变,通过边际补偿方法的运用,同时,也满足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的原则,从而找到个别市场,从而相互联系市场的均衡点。这也是我们看到的资源最适度配置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学习与教学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

[3]希克斯.薛蕃康译.价值与资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10.

经济学的边际范文3

Abstract: Western econom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y were divided into microeconomics and macro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is the basis of macroeconomics.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contents arrangement, they are strictly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gain, the two remaine independent, and basically do not matter in content. For example: in production theory, it only studies a single consumer's conditions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but not contacts macroeconomic issues to consider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not associates price elasticity to consider the commodity price decis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the issues.

关键词: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最大化;边际分析法;思考

Key words: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utility maximization;marginal analysis;thinking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32-02

0引言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探讨消费者如何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用,即最大的满足程度。具体包括了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其中边际效用分析法利用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函数(边际效用函数)的值为零时,原函数可取到最大值的原理,论证了消费者在收入即定的前提下(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消费某种商品要取得总效用最大的条件是边际效用为零。即边际效用为零时的商品消费量能够保证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对此结论,本文认为: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分析,除必然需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分析外,还需要把它放在更加广泛的环境中考察,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实际的结论。

1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具体内容

1.1 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法的基本分析框架西方经济学把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称为效用。效用理论包括了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度量)和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可度量)。其中基数效用论在效用可度量的基础上发展了边际效用分析方法。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下(如表1)是一个消费者消费一种商品的效用表。

单纯从数学角度分析:当一个连续函数的一阶导函数的值为零时,该函数能够取到最大值[实际上,MU=(TU)']。按照这一数学结论,在假设TU函数为连续函数的前提下,当MU=0时,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TU为最大。从上表的情况来看,当消费者的消费数量为5时,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总效用20。

1.2 基本作图根据以上表格,传统教课书作出了MU曲线和TU曲线,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当消费量Q=5时,MU=0,同时,TU取得最大值14。

2对传统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思考及修正

2.1 对边际效用(消费量)和总效用曲线图形做法的思考及修正依据上表一可知,实际上能满足总效用TU的值为最大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亦既在销售量为4到5这个阶段存在一个总效用保持最大值的平台期。所以,严格来讲,TU函数的图象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抛物线,而是在抛物线的顶端应该有一条平行于Q轴的线段AB,如图2。图2才真正反映了表一中商品消费量、边际效用和总效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对消费者总效用最大化条件的思考及修正从表1和图2能够看出,消费者总效用最大(14)时的消费量可以是4也可以是5,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并把宏微观经济学其他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总效用最大时的消费量则有不同的结论。

2.2.1 单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消费者在4这个点上已经实现了总效用TU的最大化,如果继续消费第5个商品,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由于第5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为0,,则意味着消费者消费第5个商品所增加的效用为零,亦即第5个商品的消费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任何效用。同时消费者在消费第5个商品时,必然投入了货币和时间,增加了无谓的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正是从这个角度考虑,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

2.2.2 由于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供求平衡,消费者的需求量和厂商的供给量相等,从商品价格弹性理论和厂商所生产产品的可替代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该厂商生产(销售)的产品需求弹性很小甚或无弹性,并且该产品的替代品(包括完全替代品和不完全替代品)很少甚或没有,则意味着该厂商有能力在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向市场(消费者)索要更高的价格,厂商向市场提供更多产品则会牟取更大的超额利润。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况下,厂商最优的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

2.2.3 结合供求定律并从消费者收入效应的角度来看,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5。这是因为当厂商生产并向市场投入更多的产品时,既市场供给量加大时,依据供求定律,产品的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产品价格的下降意味着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条件约束下,消费较少的商品就能得到等量的效用,即,支出相同的货币会取得更大的效用(即收入效应:产品价格下降,消费者收入不变但其实际购买力增加)。

2.2.4 单纯从厂商的角度来考虑,消费者最优消费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保证消费者总效用为最大的基础上,厂商生产(销售)更多的产品意味着厂商在生产技术不变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需要增加一种要素的投入,这意味着生产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更大损耗。我们知道,西方经济学假设厂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利润最大化首先要满足的必要条件则是成本最小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从厂商角度考虑,其最优的生产(销售)量为4,而并不是大多数传统教材中认为的5。

2.2.5 抛开以上三种考虑角度,单纯站在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分析,厂商的最优生产(销售)量应该为4。这是因为在销售量为4时,市场已经饱和,供求平衡。如果厂商继续生产同时消费者继续消费,不但意味着厂商自身生产成本和固定资产损耗加大,消费者消费商品产生负效用之外,而且意味着资源配置的低效和无效。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生产量从4增加到5)而投入的生产要素可以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配置到能够更有效利用该生产要素的生产上去,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综上所述,对西方经济学中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探讨不能仅仅局限在消费者自身的角度来思考,而应该同时结合宏微观经济学中的其他相关理论综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宏微观经济理论的融合,不至于让人们产生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完全割裂和西方经济学中各个理论相互割裂的印象。也只有这样,对具体经济问题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的结论。

参考文献:

经济学的边际范文4

关键词:主观价值论 政治经济根源 劳动价值论

一、主观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主观价值理论的理论渊源

主观价值观念,即效用价值的思想早已有之,在近代大致与劳动价值思想同时出现。边沁的功利原理和自利原理,是主观价值论的哲学基础。17世纪英国的巴尔本就认为商品价值是由效用决定。18世纪中叶,瑞士数学家伯努里提出边际效用和边际效用递减的思想。意大利著名思想家加里安尼于1750年在《商业与管理》中,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他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大的效用,为边际分析开了先河。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把效用归结为人的主观感受,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效用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意大利经济学家孔迪亚克在1778年出版的《谈商业与政府关系》一书中,就提出了效用价值观,他认为价值是经济学的中心问题,而效用则是价值的源泉。孔迪亚克所谓的效用是消费者基于商品消费所得的满足感而赋予商品的主观属性。可以说孔迪亚克是主观效用价值论的开山鼻祖,孔迪亚克的这种经济思想迅速地传播到法、德、英等国,并得以深入和发展。重农学派的杜尔哥和法国经济学家萨伊都在不同程度上把价值看成人们对产品效用的主观评价。

不过,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30年代,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古典经济学占支配地位,效用价值论仅缓慢发展。19世纪30年代以后,古典经济学的衰落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刺激。英国的劳埃德被认为是明确以边际效用来说明价值决定的第一人。爱尔兰的朗菲尔德提出了边际成本和边际需求的概念。法国的古诺较多使用了边际分析方法。并且是数理经济学的鼻祖。德国的屠能也使用了边际分析法,并对马歇尔产生重大影响。戈森被视为边际学派的直接先驱者。他1854年发表的《人类关系法则及人类行为规范》中提出了“戈森定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最大化规律(边际效用相等规律),为边际效用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主观价值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

主观价值理论体系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法国的瓦尔拉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几乎同时并独立地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效用价值论,该理论首先从价值理论开始。然后推进到生产理论和分配理论,进而引发了几乎整个西方经济理论的变革。他们认为价值具有主观性,从而把经济财货的价值归结为主观价值,并提出用主观价值(即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和客观交换价值(即购买力)来替换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认为主观价值决定客观交换价值。奥地利学派在考察价值尺度或主观价值量的测定时,引申出了边际效用量决定财货价值的规律。边际效用学派认为,价值不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而是取决于物品的效用和稀缺性,取决于消费者主观心理上感觉到的边际效用。效用价值论包括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套原理和方法。在帕累托之前。整个边际效用学派都是在基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效用理论。帕累托第一次清楚地区分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这两个概念,并系统地提出了序数意义上的效用理论,即假设商品效用能用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序数来计量,从而使边际效用理论“摆脱”了“主观感觉不可计量的批评”。而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则标志着边际主义学说的完成。20世纪初边际学派已从异端和支流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宗和主流。

均衡价格论的创立可看作是主观价值理论体系的发展。马歇尔在其供求论基础上对各种相关的价值论进行了综合:他将效用价值论当作需求的基础,通过需求价格的引进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转化为边际需求价格递减规律。推导出需求曲线;将生产费用当作供给的基础,把实际生产费用看作是劳动的“反效用”和资本的“等待”的总和,通过货币生产费用的引入,在边际生产成本递减的基础上推导出供给曲线;然后,由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市场均衡价格来解释价值决定问题。后来,希克斯利用序数效用论推导出需求曲线并扩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而最终的集大成者是萨缪尔森。

二、主观价值论的政治经济根源

(一)主观价值论的政治根源

反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主观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产生的政治根源。19世纪70年代,在政治上,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由于未能合理地解决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和平均利润与价值规律的关系两大难胚。已远远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并且最终全面崩溃,经济学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危机。而萨伊的客观效用价值论也已经不能满足大资本家的需求。另一方面。19世纪末,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各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资产阶级急需一种和劳动完全脱钩的价值理论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边际效用价值论应运而生,西方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边际革命。以边际效用学派为代表,在理论内容上把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作为商品的价值实体,而人的主观评价是由人的趋利避害心理决定的,所以价值是由人的心理规律决定的。他们借助于当时的心理学的发展成果,将心理分析引人经济学研究领域,认为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商品的边际效用。所谓边际效用。按照边际主义经济学家的观念是:消费者在消费某种商品的最后一个单位(或每增加消费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是一种主观心理上的东西,商品的价值就是消费者以边际效用为依据赋予商品的一种主观的评价,从而形成一种主观效用价值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革命”时期西方经济学乃至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这一时期边际主义经济学家们继承了其辩护性的固有传统,表现在更加敌视和反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他们将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观定位在边际效用价值论上。这样一来,商品的价值就和劳动彻底脱钩,不会留下任何口实说社会的财富都是工人创造的,资产者得到的部分是对工人的掠夺和欺诈。边际效用价值论被西方经济学家奉为经济学全部理论的基础而沿用至今的原因正在于此。

(二)主观价值论的经济根源

经济建设的需要是主观价值论的经济根源。19世纪末,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古典经济理论已经不能很好解释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产生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对当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来

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已经完全站稳了脚跟,资本主义已经向世人充分地证明了其相对于封建主义的种种优越性。现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来增加社会财富,提高公众的生活水平,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光大。即如何搞好经济建设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对消费者来说就是如何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满足)。这一问题实际上又是微观经济管理问题,即社会对既定的资源量,企业(个人)对既定的资源量如何进行管理。要实现这一点,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往的各种经济理论都无法圆满地解决这一问题,而边际效用价值论可为这种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于是以理性经济人和资源稀缺性的假设为前提。研究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始终追求效用最大化是其目标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应运而生。它从需求和效用角度,以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原则,研究为达到效用最大化的资源和产品在生产与配置中的最优数量和途径问题:从微观层次,通过对个人消费者、单个厂商的行为分析,寻求单个产品市场的均衡问题。

总之,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为一种资产阶级价值理论,从其发展、演变的轨迹看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的功利目的,以效用取代劳动,以效用解释价值。边际效用价值论旗帜鲜明地表现出西方庸俗经济学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发展服务和辩护的特征。

三、对主观价值论的评价

(一)主观效用价值论的错误与缺陷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本谬误在于,把价值归结为一种没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主观的永恒范畴,一笔抹杀了价值范畴的社会规定性和客观性,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抗性和剥削性。不仅被用来反对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且具有强烈的为资本主义辩护的色彩。

主观效用价值论的缺陷深植于其理论体系中。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的效用(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的主观评价。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稀缺性为前提,其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价值由其生产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物品的市场价格是供求双方物品主观评价达到均衡的结果。效用价值论研究的重点是商品的主观的使用价值,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财富的效用到边际效用。从基数效用到序数效用等。其缺陷主要有下列几点:(1)效用不能计量。效用价值论的根本错误在于违反了确定交换比例的原则。因为,效用价值论所说的效用,是消费者对物品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不同的人对同一种商品的偏好和评价是千差万别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种商品的偏好和评价也是千差万别的。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通常没有也不可能用基数或序数来计量商品的效用。商品的效用是无法计量的。(2)效用不能说明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因而不能解决价值的补偿问题。生产中耗费的价值应在交换中得到补偿,这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按照效用价值论的观点,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的评价,消费者在评价某件商品的效用时,是绝不会考虑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的效用是多少,劳动耗费是多少。因此,效用根本不可能转移。按照效用价值论的观点,产品的效用决定生产它的生产要素的效用,相应地,产品的价值决定要素的价值,这在现实中显然是不成立的。(3)效用不能在交换中决定。价值理论的任务是要解释商品交换的比例和价格的确定。现实情况表明,凡是参与交换的商品,都必须有明确的价格。不存在没有交换比例或价格的交换活动。但效用价值论所说的效用却不能在交换中确定,只有在消费者实际开始消费商品后才能做出评价。至于边际效用,更要等到消费足够数量的商品之后才有结果。但事实是,消费者在消费他通过交换而得到的商品之前,已经支付了商品的价值或价格,

边际效用价值论将边际效用混同于商品价值的基础和实体,并以此错误的理论基础来证明其系统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这就使整个理论推理过程充满矛盾、混乱,使得“边际革命”以后,西方庸俗经济学走人了死胡同。

(二)主观效用价值论的借鉴作用

经济学的边际范文5

【关键词】 企业边界 企业边界的性质 分析框架

一、企业边界理论的早期研究

1、新古典经济学。在企业边界理论的早期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假定为一个生产函数,研究企业边界问题主要关注企业的规模,当市场存在不只一家企业时,企业会自觉来选择最优的产品组合和数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规模由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达到了最佳规模,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处企业的产量就是企业的边界(规模),如图1所示。MR表示企业的边际收益,MC表示企业边际成本,Q表示企业产量,即企业边界。

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为什么相交?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因此往往把这些有形资源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简单的表示为: Q=A?蕊(K,L,O)。其中,A为生产技术;K、L和O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由于土地、资本、劳动等有形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耗损,因此满足于边际成本递增;而传统企业的产品本身大都用于满足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需求是有限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因此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必然造成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相交。

2、交易费用经济学。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治理机制,一项经济活动究竟应该交由市场还是企业去完成,取决于两者的效率比较。市场会产生交易成本,而企业则会带来协调成本。通过比较,企业的最优边界得到了确定,即在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如图2所示。MC?蕊表示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MCm表示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如果企业在内部完成这些活动,则会发生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购买机器、厂房等的投入,协调成本则包括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成本。如果企业交由市场来完成这些活动,则会发生外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外部生产成本是市场中完成这些活动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包括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

威廉姆森从资产专用性和机会主义来研究交易成本。他认为,决定实行垂直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是资产的专用性条件。为了节约交易成本,专用性资产发生转移由专业化生产的企业转移到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内部,这样企业的边界发生了变动。

二、企业边界的性质及分类

企业的性质决定着企业边界的性质。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作为一种生产函数,于是企业边界指的就是企业的规模边界,即投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产出的最佳规模。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则企业边界问题就是契约的不同组合问题。这些契约分为商品契约和要素契约,企业的边界就是那些契约保留在企业内部,应采用市场交易;适用于要素契约的环节保留在企业内部,将适合于商品契约的环节采用市场交易。作为实体组织的企业是一组要素契约的结合,从不同于市场契约的要素契约的意义上说,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之所以发生要素契约对市场契约或商品契约的替代,是因为有些交易活动效率低下。企业是将交易效率低的活动卷入分工,却不要对这些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直接定价。国内学者刘东认为企业是一组要素契约的集合,是通过要素契约集合形成的知识经验集合和承载知识信息的信息系统。这组具有技术经营知识的要素集合本身可以进行创造性的交易,影响交易效率,并且通过对要素契约效率与商品契约效率的比较和选择,确定不同的契约组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被认为是一种能力型组织。因此企业边界主要指企业的能力边界,即企业对各种资源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范围。企业的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决定着企业的边界。企业的核心能力被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持有这种观点的国内学者有李海舰、原磊,曾楚宏、林丹明。李海舰等认为,企业边界是由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决定的,企业边界主要体现为一种能力边界,是指企业对整个市场支配和控制的能力。曾楚宏等认为,企业边界具有两重属性,即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其中能力边界是其核心形式,是由无形资源如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所确定的。企业能力边界是企业边界的本质属性,它的变化决定了规模边界的相应变化。

钱德勒的效率边界论,钱德勒从企业史的角度研究发现,无论是垄断力量还是追求垄断形式,企业规模均有效率因素决定。如果企业规模扩大不能提高效率,应停止扩张活动,从而规模边界被确定。

三、企业边界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变动

分析企业的边界主要有三种分析框架:新古典经济学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分析法;交易费用经济分析法;核心竞争力分析法。

1、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以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企业规模的论述为理论基础,认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处企业的产量就是企业的边界(规模),因此主要分析企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变动规律。在信息经济时代以前,企业主要是由资本、劳动力、土地等有形资源组成,这些有形资源由于稀缺性而满足边际成本递增和由于需求的有限性满足边际收益递减。这样由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组合就演变出若干企业边界变动的范式。边际成本曲线不变,边际收益曲线下降,企业规模边界变小;边际成本曲线不变,边际收益曲线上升,企业规模边界变大;边际收益曲线不变,边际成本曲线下降,企业规模边界变大;边际收益曲线不变,边际成本曲线上升,企业规模边界变小;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同时变动,如果不能确定两者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则不能确定企业的边界。

在信息时代,企业不仅由上述有形资源组成,还由知识、网络、客户等无形资源构成。无形资源由于其共享性使用、无限次使用和“厚利多销”满足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这样由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的组合就演变出若干企业无边界变动的范式: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边际成本几乎为0,边际收益不变;边际成本不变,但是边际收益增加;边际成本不变,边际收益不变。所以企业边界变动出现了无边界趋势。

2、 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以交易费用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企业的边界在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点,因此分析企业边界的变动只须分析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和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的变动规律。这样由边际交易成本曲线和边际协调成本曲线的组合就演变出若干企业边界变动的范式:边际交易成本曲线不变,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下降,企业规模边界变大;边际交易成本曲线不变,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上升,企业规模边界变小;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不变,边际交易成本曲线下降,企业规模边界变小;边际组织成本曲线不变,边际交易成本曲线上升,企业规模边界变大;边际交易成本曲线和边际组织成本曲线同时变动,如果不能确定两者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则不能确定企业的边界。

(1)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企业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的变动,从而引起了企业边界的变动。但是引起企业边界向哪个方向变动,国内外研究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国外的一些学者研究认为,相对于市场交易成本而言,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节约尤其明显,从而促使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边界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学者持相反意见,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对交易成本的节约更大一些,从而促使企业将更多的活动交由市场去完成,导致边界缩小。还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将推动经济活动向中间组织形式(战略联盟、长期合约)移动,即所谓的“向中间移动”假说。这样,企业的边界将趋于模糊。

国内的学者曾楚宏、林丹明认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后通过发挥信息效率效应和协同效应有效的节约了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协调成本。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多于市场协调成本,其边界最终将向扩大的方向变动;当企业所节约的内部生产成本少于市场协调成本,其边界最终将向缩小的方向变动。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在应用信息技术后,资本密集型企业节约内部生产成本显著,其边界发生扩大;知识密集型企业节约市场协调成本显著,其边界发生缩小。他们进一步通过对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实证研究,得出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结论:信息技术应用可能促使企业纵向边界扩大的趋势。

(2)企业组织结构变动引起交易费用的变化,从而引起企业边界的变动。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了企业组织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大型企业由过去的垂直一体化转向将其业务分离,出现企业模块化,实施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和对价值链进行分解的非垂直一体化。这些组织结构的变化会增加企业的交易环节,从而增加企业的交易费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全面的节约了交易费用,引起了企业边界变动的趋势:虚拟企业变大,实体企业变小。

3、核心竞争力分析法。在这种分析框架下,认为企业的边界主要指企业的能力边界,企业的能力边界由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在研究中又形成了两种主要的观点:(1)企业核心能力无限大,企业边界无穷大。核心能力可以在不同领域进行延伸乃至在不同价值网中无限次重复使用,因此,企业边界无穷大;(2)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是有限的,企业的能力边界也是有限的。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于对知识的整合,整合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知识整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企业自己进行整合;另一种是通过市场。因此,当一项能力的内部知识整合成本小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时,这项能力就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内部培养;当一项能力的内部知识整合成本大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时,企业将放弃内部培养的努力,转而从外部获取。而企业的能力边界就是所有被企业保留下来在内部培养的能力集合。

本文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只包括对知识的整合,还包括拥有某种核心技术、高效的制度等因此不能仅从知识整合成本角度来考虑。同时核心能力能否在不同领域无限延伸有待进一步商榷,对核心能力是否决定企业边界的变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A].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经济学的边际范文6

[关键词] 网络经济 边际收益递增 不确定性

自网络经济产生理论界就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很多学者颠覆了传统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提出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增规律将占据主要地位并将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经历了近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的繁荣时期,很多人将其归功于网络经济的兴起。网络经济中是否存在边际收益递增是政府制定发展网络经济和信息产业相关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但是网络经济中是否真的存在边际收益递增,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对这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和论证方式进行了重新思考,发现边际收益递增存在着不确定性。

一、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增理论的成因分析

1.边际成本递减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增

部分专家学者认为网络经济阶段信息资源成了主要资源,信息产品占主导地位,并且由于信息产品复制的成本极其低廉,与其高额的研发成本相比再生产(复制)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因此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就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的规律性现象。例如:微软公司开发操作系统Windows XP时投入了几亿美元的资金,然而开发成功后,从第二张光盘开始其生产成本只有50美分,从第一张光盘到随后光盘的边际成本是递减的。边际成本的递减带来边际收益的递增。

2.正反馈机制导致的边际收益递增

通俗地说,正反馈就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部分学者发现网络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正反馈机制中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使企业面临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面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由于信息产品再生产成本的不变甚至下降,使得企业出现边际收益递增。

3.知识和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

知识和信息具有共享性与非消耗性,这两个特性就使它们不再是稀缺资源,那么在生产中多投入知识和信息要素不会带来边际成本的递增,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中蕴含一种重要条件就是资源稀缺,因为其稀缺所以当其使用越多时,存量就会越少,价格就会越高。这对于企业来说,边际成本会更大。而在网络经济中知识和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时,其存量不随使用量的增多而减少,所以边际成本不会增大,进而出现边际收益递增。

二、边际收益递增不确定性的分析

1.边际成本递减的不确定

从传统生产的角度,信息产品第一张光盘的内容是研发出来的,而从第二张光盘开始,信息产品就是简单复制出来的,复制费用仅仅是机械复制作业本身的成本,并不包括软件设计、研究、编制和经营活动的分摊成本。将信息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分解为两个生产过程和一个销售过程:研发阶段、大批量复制阶段和销售阶段。

(1)研发阶段:研发阶段所生产的产品就是信息产品。在研发阶段投入的要素是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我们假设人力资本为可变生产要素,当连续追加人力资本时,当投入量小于某个特定值时,即人力资本和资本的要素比未达到最优比时,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人力资本的投入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由于管理和协调等成本的增大,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也就是说,这个阶段仍存在着边际生产成本的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2)大批量复制阶段:大量生产信息产品的过程,其实质是大量生产信息产品载体的过程,信息产品载体仍是传统产品,所以仍然遵从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

(3)销售阶段。该阶段和大批量复制阶段同时进行,销售阶段每单位产品的成本包括销售平均成本、单位信息产品载体的制作成本、前期研发的平均成本。假设前期研发的总成本为A,单位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为MC,销售平均成本为C1,单位信息产品载体的制作成本为x,前期研发的平均成本为C2,n为销售数量,销售平均成本包括人力成本和资本,它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销售数量的上升先下降再上升(假设转折点的销售数量为b)。单位信息产品的载体的制作成本为X认为不变。

图1

假设……………………(1)

前期研发的平均成本为:

……………………………………………………(2)

总成本函数为:

………………(3)

对总成本函数求二阶导数:

……………………………………(4)

当时,,则边际成本是递增的,不存在边际收益递增。但是由于影响成本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如果销售平均成本不简单遵从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就有可能出现边际成本递减。因此,网络经济中边际成本递减存在不确定性。

2.正反馈机制导致边际收益递增的不确定

由于正反馈机制的存在,可以使受益于正反馈机制的企业所占有的市场分额和用户数量越来越大,正反馈机制存在于销售过程中并反过来影响研发和生产。正反馈机制不会无限制地将市场份额及需求扩大,一般情况下正反馈机制会降低单位产品价格下降的速度,销售成本及销售成本上升的速度,但不会改变图1中各个曲线的基本趋势。也就说边际收益递增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但是现象非常不明显。如果正反馈机制导致了垄断的出现,那么产品的价格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发生变化,而销售成本是下降的,在此阶段边际收益递增现象将占据主要地位。出现这种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产品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产品升级速度的放慢意味着企业倒闭的速度加快,所以,产品还在收益递增的时期就已经被企业所抛弃了。因此一般很难看到它边际收益递减的阶段。

3.知识、信息仍然是稀缺资源

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其传播、复制、共享、非独占、非消耗性等特点,这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确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只要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就一定存在稀缺资源,知识也不例外。网络的出现会加快知识、信息由私有资源成为公共资源的进程,但是不能认为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都是非稀缺资源。网络经济能加快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使人们获得一般性知识的成本大大降低,但是任何事务都是有其两面性的,互联网的出现和网络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知识的大爆炸,大量的、重复的知识充斥着整个互联网。人们为获得精准信息所花费的金钱、时间成本及其他方面的成本并不比以前降低多少,甚至大大增加了。另一方面,在网络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信息和知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人们为获得信息和知识更是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这个方面来看,信息和知识仍然是稀缺资源。

另外,在网络经济中互补产品是大量存在的,也可以说是占主导地位。例如,一套软件如果想顺利地利用需要购买相应的硬件、相应的网络联接服务等其他互补产品或服务。厂商为了能更好地占领市场会经常运用捆绑式的销售,用少数产品于实现整体利润。这样就造成很多产品的价格非常低廉甚至免费。如免费新闻、免费资讯等等。这种定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知识和信息一些特点的判断。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网络经济中边际成本递减,知识、信息是否为稀缺资源的不确定性等,使得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递增存在着不确定性。网络经济不是“虚拟经济”,其发展的基础仍然是现实中的传统经济,应当站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待和研究网络经济。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纪玉山江中蛟:知识经济与边际收益递增[J].经济评论,2004,(4):16-19

[3]徐水尚:论网络经济的边际递增规律[J].科技和产业,2006,(4):31-34

[4]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0,(1):5-11

[5]张寅鹏:网络经济的报酬递增性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9):15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