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例6篇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1

论文摘要: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阶段的维修企业人才结构及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业的发展需求,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走模块教学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工业发展也十分迅猛。继2006年全国汽车产销量突破700万辆大关后,2007年超过870万辆,2008年达到930余万辆,今年1至5月,汽车产销483.77万辆和495.68万辆,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6962.6万辆。同时,汽车技术也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大量高新技术产品和电子装置在汽车上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微机控制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汽车已发展成为集计算机技术、光电传输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为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净化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各方面,正逐步进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 这给高职汽车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现代汽车维修对技术人才的要求

作为第三产业的汽车维修业,其技术发展虽滞后于新车开发,但也紧随汽车技术现代化的步伐迈入了高科技领域,传统的维修设备和检测手段将被现代汽车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所替代,各种现代化检测诊断仪器、设备和新的维修技术应运而生。面对现代汽车的高技术含量和维修工艺规程化,以及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决定了直接参与汽车维修人员,必须以技术型为主,既需要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专业人员,熟悉现代汽车结构原理、传感技术、液压控制及自动控制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且操作熟练,能判断并解决现代汽车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当然,同时也需要有实践经验,会利用各种工具及设备检修或更换各零部件的技术工人,要求技术工人逐步向“一专多能,机电合一”的方向发展。

2 我国维修企业人才结构及高职教育现状

2.1 我国维修企业的人才现状

从我国汽修行业的人才结构来看,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文化基础落后,技术素质不高,大量未经任何培训或学习的人员从事汽修技术岗位。调查数据显示:汽修行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为38.5% ,高中阶段51.5% ,专科及以上10% ,并且目前我国现有的技术工人中,有22.4%无任何技术证书,且技师和高级技工比例偏低,仅为8% ,这就导致我国汽修人才还是以初级人才占多数,中、高级人才紧缺,复合型优秀人才稀缺的局面!

2.2 现行教育体制滞后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承担着培养“汽车医生”的艰巨任务,但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和高等职业教育各种因素的局限,现行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不仅教材因编写出版周期过长而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而且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知识面狭窄、重机轻电与重理论轻实践等通病。

3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设想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维修企业,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教学改革上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模块教学新模式。

在划分模块时,从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入手,把最重要的、基础的、必须的内容提出来,打通各种知识,将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分成多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改革目前的教学模式,不求多而全,只求精而专。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成有所专,专有所用。

3.1 实施模块教学的意义

从现实和长远两个角度来看,实施“模块教学模式”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思想、行为等四个方面的限制,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技能,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倡导“双师型”教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通过整合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集团,将每一知识集团的前期教学与后期专业技能实训、实操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技能培养之间的针对性、实效性。第二,通过精简整合课程,缩减了课堂教学时数,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专业实训、技能实操、专业实习等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动手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尽快地找到工作、适应工作要求。第三,这种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克服现行单向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被动性,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自主学习、自行组织实操活动,既有利于在现阶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长远自我发展的方法、能力。

3.2 推行模块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 汽车类专业 “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C-0097-03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居民对于汽车工业产品的需求量激增,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必然引发汽车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为了提升汽车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素养,校企合作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而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的“订单式”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模式的其中一种。近年来,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柳州五菱汽车班”,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实践探索。

一、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前提

(一)注重企业品牌选择。高职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培养目标,需要获得社会的支持与认可。因此,高职院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必须综合考察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及信誉度。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是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最紧密的合作商。作为中国最大微车制造商,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经营产品种类丰富,拥有两百多种车型,目前公司产品出口南美、东南亚以及中东等诸多国家,并受到国内外用户的赞誉。作为其合作商的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其企业品牌已经日渐成熟,故成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合作的优选企业,其于2014年开始与百色职业学院合作办学,校企共同建立“柳州五菱汽车班”,获得了社会的支持与肯定。

(二)学院具备较强的办学能力。构建高职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学院的办学能力,因而要顺利实现高职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高职院校需要具备较强的办学能力。百色职业学院系国家公办全日制高等学院,其被授予广西教育厅安全文明优秀单位以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等称号。学院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理念清晰前瞻,专业设置全面科学,社会认可度较高,生源综合素质较强。该学院的汽车类专业开设较早,具备一定的人才培养经验,师资配备较为理想,生源选取较为严格,为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二、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现状

(一)重视建立新型合作机制。自百色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以来,学院重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设计详尽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汽车类专业师资力量配备,优化汽车类专业资源整合配置,提升汽车类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针对汽车类专业的班级、教学以及实训等方面实施“订单式”管理。学院汽车类专业师生积极参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与管理活动,全方位了解该公司的工作岗位要求,不断提升完善师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同时,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学院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提供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缩短师生专业学习摸索过程,打破生面临的实践教学困难的瓶颈,有效促进学院汽车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为学院汽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贡献巨大力量,建立了校企合作的新型机制。

(二)大力推进技能竞赛开展。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式”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师生专业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加强,专业技能水平提升迅速,学院抓住校企合作的契机,全力开展学院内部汽车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大力选拔培养种子型技能竞赛选手,以此调动学生技能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专业创新意识,实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逐步提升。同时,通过开展各类汽车类专业技能竞赛,有效检验学生专业实践学习的成果,帮助学生认识到专业实践学习中存在的疏忽,及时拟补专业实践不足之处,完成专业知识的完善与内化。

(三)改革实训基地运作模式。百色职业学院重视规范汽车类专业的实训基地运作,制定科学可行的运作制度,努力加大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配备,增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采购先进专业实训设备,重视汽车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采用“青蓝结对”专业教师培养方案,提升专业教师技能水平,并积极聘请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业务骨干担任专业教师。在学院汽车类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制订全面可行的实习实训方案,凸显实习实训过程师生激励措施,保障实习实训师生薪资待遇,明晰师生实习实训任务,制订严格的实习实训考核方案,努力渗透企业文化,内化企业岗位需求,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管理活动,确保汽车类专业毕业生顺利融入企业工作岗位,进而推进校企合办实训基地运作模式的改革创新。

(四)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致力于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关注汽车类专业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师资培训以及实习就业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实施“2+1”培养模式,即学生入校前两年在学院进行理论及实践学习,第三年进入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进行实训实习,直至实训实习期满后在该公司实现就业,可见,校企双方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实现了学生、学院以及企业三方的深度结合,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的培养,为企业输送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瓶颈

(一)校企互惠利益共鸣点难觅。百色职业学院在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实施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未能有效把握合作切入点,校企配合形式大于实际操作,企业对于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给予关注有限。同时,百色职业学院提供人才培养信息较为抽象,人才培训形式及成果不够丰富,人才取得成果转让把握不准,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方向不够明晰,无法满足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不同岗位的需求,可见,校企合作利益共鸣点难觅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技能竞赛开展存在阻碍。百色职业学院开展在汽车类专业各类技能竞赛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素,主要如下:学院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的经费不够充裕,技能竞赛参赛题目缺乏创新,指导教师专业技能水平较为薄弱,对于学生技能竞赛指导欠缺针对性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技能竞赛的顺利开展。

(三)实训基地运作凸显制约因素。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作,但在运作中凸显出相应的制约因素,如在实训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所有实践环节,由于学院与企业实践基地相距较远,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掌握学生的实践环节显得尤为困难。但如果通过师资调配的方式来增加和调整指导教师数量,无形中又会增加支出费用,而且不利于跟踪指导信息的衔接分析,同时影响跟踪指导方案的调整落实效果,进而制约着实训基地有效运作。

(四)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缺乏创新。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构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然为“2+1”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但是该模式较为保守,未充分结合学院及企业的特点进行谋划,忽视校企人才培养资源优势,故无法有效利导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可见,只有立足校企实际情况,敢于创新合作模式,方能实现汽车类专业人才的高效培养。

四、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对策

(一)合理配置校企优势资源,实现校企互惠共赢。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在合作中,需要充分整合配置优势资源:学院的优秀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组成技术宣讲团,对学院师生及企业员工开展培训,进行企业文化渗透,提升技能以及综合素养,从而节省大量培训费用;企业要突出其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优势,积极利导学院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院凸显其校园文化优势,为企业提供运动休闲场所;针对企业不同岗位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针对优秀毕业生进行岗位定位分析,有的放矢地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满足企业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从而有效实现校企合作的互惠共赢,进而保障校企合作的稳健发展。

(二)全面关注技能竞赛开展,利导师生技能提升。学院需要充分认识到技能竞赛的重要性,大力吸收企业支持资金,全面吸纳社会资助资金,积极给予技能竞赛资金支持;选聘资深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精英进行技能竞赛参赛题目选定及打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制订针对性的技能竞赛指导方案,给予学生耐心、细致、全面以及准确的指导,从而有效利导师生技能水平的共同提升。

(三)科学推进实训基地运作,保证专业实践效果。针对院校与企业实践基地相距较远的情况,学院可以采用构建完善院校内部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采购企业生产管理类似设备,模拟仿真企业岗位工作流程,邀请企业技术精英定期入校指导等方法,解决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掌握学生专业实践动态的难题。缩短集中学生进入企I实训期间,可以有效节约因增派指导教师而引发的开支。

(四)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发展能力。原有的校企合作采用的为“2+1”模式,缺乏必要的创新,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校企需要合作制定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以职业实践作为抓手,强调工作任务引领作用,将产教学有机融为一体,有效结合院校、企业及学生特点,构建个性化“2+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融入“半工半读”人才培养形式,革新渗透”产学融合“人才培养理念,力求培养出适应企业不同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加速校企深度融合。同时,院校需要注重专业课程的选择开设,力求做到与企业生产管理相吻合,便于学生在生产实践中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总之,高职汽车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提供保证,当然在模式的构建实施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而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进而确保订单式培养发挥其实效性,推动高职汽车类专业教育实现腾飞。

【参考文献】

[1]李银英.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4(4)

[2]吴阿敏.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轻工科技,2011(9)

(下转第157页)

(上接第98页)

[3]张君,王怀玲.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机电技术,2011(1)

[4]杨培娟.加强实践动手能力 优化高职汽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5]严朝勇,郭海龙,黄俊刚,等.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汽车类专业品牌订单班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5(25)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百色职业学院与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桂教职成(2015)];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3中高职衔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桂教职成(2015)]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扩招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职毕业生考入高职院校的人数比例不断增加,在这期间,中高职教育衔接己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是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怎样解决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中高职衔接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结合近年来,我院汽检专业高职3+2的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以下方面,供大家参考。

1.高职3+2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衔接

为实现中、高职两个层次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和专业课程系统科学合理的衔接,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共同调研,一起研究,共同制订3+2五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根据中、高职学校对两种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中高职院校对各自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无论是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都要做到有效系统的衔接。如高职中的主要公共课程包括两课、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应是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并根据3+2学期特点,将两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这些课程下沉到中职第六学期,使课程衔接更加合理。专业平台课程根据专业具体情况进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 像本专业的汽车机械系统检修,学生在中职期间重点掌握拆装与调整能力的培养,在高职学习期间则突出学生诊断能力的培养。对于专业核心课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衔接,按照中职阶段以培养汽车拆装与调整能力为主,即培养学生汽车维护与修理、部件功能检测的专业核心能力,在中职阶段,技能达到汽车维修四级水平,高职以培养汽车故障诊断能力,即培养学生汽车综合检测与故障诊断分析能力,在高职阶段,技能达到汽车维修三级水平,从而做到技能上有效衔接。因此我们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基于职业能力标准,重构了从汽车维护与修理修到汽车检测与诊断分析能力层次递进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按照明确目标、工学结合、强化技能、注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校校合作共同规划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延伸的平台化、模块化、能力递进式的“双融通” 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了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

通过校企共建的“东风裕隆学院”和“长安福特订单培养”合作平台,引入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水平标准和企业岗位标准,优化适应杭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高职3+2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衔接

课程内容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要内容和支撑。为了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我们与对口衔接的中职学校(温州平阳 、温岭、仙居、桐江职业中学等)一起开展了多次研讨会,共同研讨和制定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一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技能和内容层次递进的有机整体,从而避免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重复问题。

具体措施有:第一,根据中、高职两个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课程内容依据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岗位目标的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 第二,按层级、梯度递进原则选择课程内容,中、高职期间课程学习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和技能上有明显划分和区别; 第三,双方骨干专业教师在暑期组织一起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开发,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采用共同备课的方式,确保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和实施。

3.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学生教学质量管理上的衔接

进入中职学校的基本上是基础教育阶段中,文化成绩较差、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因此为配合中职学校做好学生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中高职有效衔接,我们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生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做到中、高职学校学生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上无缝对接。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校 汽车检测 同质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50-02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高速发展,汽车类人才需求旺盛,人才培养缺口不断增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高校普遍扩大了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开设或增设了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制造等诸多汽车类专业与方向。在这些专业及方向下的课程模块中一般都设置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其目的是为汽车企业、交通运管部门、汽车服务行业等培养汽车检测类高级人才。

一、汽车检测课程同质化问题表现

(一)授课内容相近

虽然汽车类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与方向下的汽车检测课程的教学大纲不同,但是在授课内容上,各高校教学受限于教材的现象比较严重,内容严重同质化。目前,教材市场上专门为某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而编写的教材比较罕见。因而,常见汽车检测授课内容基本是从汽车检测基础讲述,然后到汽车动力性、经济性检测,发动机性能检测,再讲述汽车底盘性能检测,最后是汽车各总成的检测诊断。其中较好的教材,如陈焕江编著的《汽车检测与诊断》一书,我院选用该书作为车辆工程专业与汽车技术方向的二本与三本的教材。但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同一教材对于汽车类不同专业方向及不同层次的本科教学是不合适的。因其授课内容大体相同,出现了二本学不够,三本学不透的现象,造成了专业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足的困局。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着类似情况。

(二)教学组织雷同

由于教材选用、授课内容、实验室条件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在教学组织上,各高校普遍采用了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较多的汽车检测知识,教学效率较高,但这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直接体验教师教授的知识。同时,讲授对记忆的影响较差,学生常常忘记所讲的具体内容,这对于较长时间的讲课来说尤其明显。因此,讲课总时间中能够有效利用来学习的时间不多。

(三)考核形式一致

汽车检测课程在课程考核上,无论是从考核形式,还是考核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及其相似的情况。在考核形式上看,各高校普遍采用了笔试的这种考核方式,主要考核了汽车检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检测设备结构与检测原理、检测方法等知识内容,而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普遍比较缺乏,比如:综合运用检测设备去检测诊断汽车故障等方面。

二、课程同质化问题的原因

(一)专业特色定位不显著

各高校在车辆工程、汽车设计、汽车运用工程等专业领域下开设了汽车检测相关课程,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汽车检测能力的培养。而汽车检测能力的培养差异较大,有零部件检测、总成检测、整车检测等多项检测能力的培养。如:江苏大学侧重于汽车设计过程的零部件检测,淮阴工学院侧重于汽车后市场再制造零部件检测等,而我院侧重于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总成与整车检测。但不少高校的汽车类专业定位不够清晰明朗,培养方案不够细致,造成了教学大纲比较笼统,从而人才培养出现了近汽车专业与方向的教学同质化现象。

(二)教学过程重形式轻质量

高校教学过程标准化,带来了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性,极大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某些高校在具体实施上,存在了部分的误区。即过分强调教学过程格式的标准化,而对于教学质量提高的关注度相对不足,存在着重形式而轻质量的现象,导致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远达不到预期水平。

教学过程标准化执行上的误区,直接影响到了课程教育水平的提高。如:高校教材选用问题上,一般教材都需采用部级规划教材。这本身是为提高教学质量考虑,但专业课程的规划教材并不一定与各高校的专业定位相一致。汽车检测相关的部级规划教材有几本,但对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与方向,若都采用同一本规划教材明显是不合理的,必然造成课程内容同质化问题。

(三)实践环节受限

某些高校受限于实验设备的缺失,着重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忽视了本科生的实践教育环节投入;与此同时,某些应用型高校在检测设备维护更新上迟滞,造成了汽车检测课程授课上,基本以检测基础、检测原理与方法为主,势必会造成不同层次的高校近汽车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同质化。

三、专业课程同质化解决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彰显专业特色

首先,我们需要把握培养大纲,细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检测课程培养的目标。其次,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紧跟培养方案,服务于培养方案。大纲中要明确讲授内容是汽车整车检测,还是零部件检测,或是其他检测等内容。只有从源头理清了培养方向,明确汽车检测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才能避免课程内容的同质化,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师教授好该课程,明确专业特色与定位。

(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把握教改内涵

1.教学内容上

我院根据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的目标,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定位于理论教学服务于现代汽车检测诊断思维的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现代化汽车检测思维,综合运用现代汽车检测设备与方法,提升汽车检测与诊断能力。

理论教学内容以校企共建汽车检测实验室为蓝本,按照用车检测流程,以项目导向法为引导,遵循汽车检测标准、汽车检测项目、汽车检测设备、汽车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分析的步骤,配以案例分析,将汽车检测与汽车故障诊断分析有机结合,强化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内容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减少了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以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目前,汽车检测课程实验项目共划分为三大类别:第一类为必做的验证性实验,一般为1个,主要按传统方式进行教学;第二类为综合性实验,通常有2-3个,可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选择完成;第三类为设计性实验,一般为1-2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课内实验任务后选做,旨在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整个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和更多独立操作的机会,使其有自由成长的空间,从而避免了同质教育。

2.教学方式上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需根据学生和汽车自身的特点,不断改进变换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

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上,主要以项目引导法为主,辅以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开展,采用的教学形式都是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如:讲述汽车制动性能检测内容时,由教师展示相关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研究,获得可能是汽车制动性能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思考。然后围绕制动性能如何判定与检测,指导学生进行相关信息收集,进行检测方案设计与规划,讨论后获得评价。最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了解并把握汽车制动性能检测的整个过程及要求。

通过项目引导,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地去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在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了学生掌握汽车检测的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了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3.教学考核上

课程考核上,打破以往的单一“试卷式”考核方案,采取二级考核制,强化考核引导作用,使学生看重对汽车检测分析能力的培养。所谓二级考核指课程总评成绩不再由单一的期末一次考试卷面成绩所评定,而由二级考核成绩叠加构成。一级考核是在课程讲解结束后,采取以往的考核形式,由平时成绩与课程实验成绩、卷面考核成绩构成。一级考核重点是对学生课堂表现、课程学习情况等方面的考核,能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日常教学活动,促进其学习自觉性。二级考核是在一级考核通过后,并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实习后进行,采用现场随机抽题的形式,考核学生的检测分析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如如何设计实验来检测汽车的制动性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这种考核,能使学生将诸多专业课程相融合,强调了学以致用,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避免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结束语

从专业定位到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改革、考核制度与方法进行深入改革,才能凸显汽车专业汽车检测课程内涵,有效避免高校近汽车专业类课程同质化教育,进而提升汽车专业检测特色,提高汽车检测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5

(一)专业简介

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汽车营销及售后服务企业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面向高端品牌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领域,从事汽车销售、汽车技术服务、汽车维修、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及配件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毕业生就业现状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先后开设过二年制和三年制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并且紧跟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步伐,对该专业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规划等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不断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要求,制定符合《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指导文件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使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汽车销售、技术服务等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业务需求和素质需求。

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体系分析

根据汽车行业特性、岗位需求、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再结合我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对本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分析,为建立基于职业胜任力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相关课程的设置都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的,针对学生的就业领域、能力培养、岗位需求、专业素质等,制定学生从业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的关系表格,从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基本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结构分析,确定前期执行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制定开设的课程,及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计划、教学要求等。

(一)理论课程设置

1.公共基础课程。高职高专阶段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将学生的思维由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大学的素质能力教育,这些课程都是必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要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最低要求。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等。

2.专业基础课程。为了实现学生知识的良好过度,为学生后期学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有必要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汽车电子基础等。

3.专业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院校主要的教学目标,开设课程、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均以“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为原则,培养学生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领域必备的知识,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汽车销售、技术服务等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主要课程包括汽车相关知识体系和营销相关知识体系: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文化、汽车电器、新能源汽车概论等。

(二)实践课程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必修的内容,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毕业生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的必经之路。从能力培养角度划分为三类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毕业教育;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课程: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职业专门技能训练课程:专业认识实习、汽车销售实务、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电器实训、汽车电控实训、汽车故障诊断实训、汽车维修实训、顶岗实习等。

三、基于职业胜任力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改革

伴随着社会对汽车营销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的文件精神,学校针对招生生源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强化专业特色建设。

(一)职业胜任力视角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

随着职业胜任力的不断完善,它已经成为国际国内用人单位在职员选拔、考核评聘、人才培养等领域的一个重要指标。范啸、顾嘉佳的研究表明,职业胜任力在人才招聘、绩效考核、职业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有着重要作用;刘镇提出应以学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构建校行企三方共育的、2+1、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有利于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刘军等从职业胜任力的角度选取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方面就应用型文科专业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进行了探讨。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及其衍生产业都得到了快速成长,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涉及汽车后市场且需要汽车技术和营销专业知识的服务性行业,如汽车企业管理、配件等相关岗位。通过对已开设汽车营销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示范建设院校进行调查走访,收集了相关的教学文件和专业建设资料。“懂技术,善经营,会服务”已经修订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通过对我校往届毕业生及京津冀相关汽车营销专业人才,使用开放式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了职业胜任力构成调查,先后发放了38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0份,问卷回收率为71%。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汽车营销人员的职业胜任力构成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次的汽车营销人员在职业素质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按照职业道德、执行能力、创新能力等13项指标构成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胜任力构成。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既是依据职业胜任力的构成,也是依据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指导意见,围绕汽车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并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规划的毕业生为目标而进行的。为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既能做事又会做事的高技能应用型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应用分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等汽车行业调研了汽车销售与售后行业总体情况、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等;对汽车企业的高管、经理、顾问等就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职业能力要求等进行了调研;对开设相关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等就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了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将学生未来主要就业岗位转变为“汽车售中、售后及部分售前服务岗位”,使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汽车销售、配件管理等岗位工作;具有相关工作岗位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能力,具备汽车服务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使毕业生能够成为适应未来岗位群,成为岗位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加强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重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继续学习、继续深造的潜力;紧密依托地方行业管理部门,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使学生既能够学会知识,又能够学会做人、做事,适应未来企业发展需求。

(三)重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要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理论知识应用为辅,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企业需要,成为岗位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在基础理论知识设置上围绕“必需、够用”的原则。“必需”指的是围绕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如汽车服务、汽车制造等领域所需最基础专业知识;“够用”则是本专业毕业生在校所学知识要能满足本层次人才就业岗位(汽车营销与服务行业)所需知识。围绕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其中,汽车保险与理赔与汽车销售实务课程,摒弃了原来的纯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针对汽车保险理赔与汽车销售实务实际工作所需的岗位技能,分成若干典型教学做一体项目,让学生围绕具体项目,完成项目的同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际工作技能。这两门课程帮助学生熟悉保险公司和汽车4S店的工作流程,对学生掌握保险查勘定损及汽车销售技能有很大帮助。为适应市场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强化与企业接轨。通过对相关企业及往届毕业生进行调研,了解汽车后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并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尤其针对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教学安排与定位上进行了整体优化和设计,突出行业和企业实际市场需求。

1.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教学中以应用为主要目的,突出对学生就业所需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培养。因此,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应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服务项目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学生就业岗位所需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把相关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实际操作与理论学习相融合,逐步摸索出适应本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对接实际工程服务应用的新教学做模式,并注重在实训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因此,在实训教学中,我们秉承“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真实项目任务,采用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同时,根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生实际与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分组对抗教学法等方法组织教学,实验实践教学紧贴企业一线工作现场,使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2.实践环节的教学安排。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树立学生工程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做事方法、做事程序和做事习惯,决定毕业生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整体安排中,注重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基础教学中穿插实验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认识;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未来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将与学生未来就业紧密联系的几门重点核心课程设置(汽车销售实务、汽车保险理赔、汽车故障诊断)在第五学期起开设(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实践),让学生熟悉企业一线销售和服务流程,了解企业一线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夯实基础。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正常有效开展、完成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进行改革,必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实验实训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加大实验室开放程度与开放时间,努力为本专业学生创造更好的实习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1.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基地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专业专项技能为基础,在环境布置、设备配备等方面,尽可能接近企业或4S店的真实销售或服务场景,能够为全校车辆或社会车辆提供保养、简单维修、配件补给等服务。同时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要融教学、实践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五大功能于一体,体现实训环境的真实化、功能化、企业化、科研现代化、人员专业化等五大特色。

2.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在专业综合实践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训基地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企业,体验服务社会的实际过程。所以建设好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优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承德市汽车销售与服务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初具规模,形成汽车整车销售、售后及配件服务一条龙产业链。承德庞大汽车城、太平庄汽车城容纳国内外众多合资品牌,秉承企业和品牌质量管理要求,有严格的销售和服务流程。因此,应重视加强与这些当地汽车公司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建立校外挂牌实习基地,建立校企合作,让师资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企业也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帮助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参与培养方案制定与更新。

四、建设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因素,专业教师的素质与学生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为了缩短学生在校园学习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减少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学校专门制定了《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加强了专任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研室也按学期派出了教师到北京盈之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温州力天汽车集团、北京波士瑞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保定长城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汽车营销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以期深入了解汽车服务一线工作的实际状况,加深对汽车销售、售后等服务体系的理解,了解高端品牌感受企业文化理念,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双师型教师。通过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经历和收获,为制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实践依据,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岗位需求和企业一线需要。教师经过企业实践锻炼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过程,增强行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将企业锻炼的收获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时,对于提高本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依托汽车企业、兄弟院校和行业协会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和职业技术等级,获取高端企业的各级各类证书都有极大的帮助。

五、结语

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about the Major of Vehicle Engineering

WU Hequan, ZHANG Xin, HU Hongwei

(College of Automotive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

Abstract Take the major of vehicle engineering i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carried out a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include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program, knowledge structure, course content, practice teaching and education reform.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other college's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Vehicle Engineering;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training program

0 引言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十二五”期间仅湖南省在汽车行业的人才缺口就将近15万人。车辆工程专业高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瓶颈。长沙理工大学作为一所省属重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发展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其专业的建设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课题拟以长沙理工大学车辆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情况为例,来探索本科院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和主要方法。

1 培养目标与时俱进,体现行业特色

通过到车辆工程专业相关用人单位进行市场调研,掌握社会需求,并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我国现阶段汽车行业设计和研发水平较低、自主知识产权少、技术难度升级、项目开发与国际接轨的特点,以及基层单位对技术人才需求和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形势,提出了本专业“培养具备车辆工程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种车辆(包括汽车、改装车辆和特种车辆)及其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检测、实验和应用等工作以及能从事汽车运行管理、经营销售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本专业行业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日益凸显。

2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建立一个由学校、行业、社会共同组成的“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学校与行业及社会的合作,共同开展对具有汽车行业特色的车辆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研究,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与教学质量监控方案,吸引行业单位与部门共同参与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计划,制定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适应国家汽车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体现办学特色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修订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3 完善知识结构,制定合理培养计划

为使车辆工程学生具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更高的文化素质和更强的适应性,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按照理论知识模块、业务技能模块和职业修养模块“三大模块”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实行了弹性学制、大类专业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并轨共修,加强了基本理论教学,拓宽了专业口径,有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4 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加强教材和双语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完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的课程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参与,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能力的提高;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全面考虑基础理论课程、基础应用课程和实践教学三个教学平台;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知识,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注重国外优秀教材的引进和使用,大力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5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确立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逐步形成“三层次、四模块、三结合”①②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习、设计、课外实践不同模块的有机联系和不同作用,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将第二课堂和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竞赛纳入培养体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适应实践教学和创新教育的需要,车辆工程专业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并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仿真技术运用于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之中,创建网上实训教学平台。同时为解决校外实习中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建立了“汽车整车动态拆装”等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在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方面能得到系统的训练。

6 积极开展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项目建设

高度重视教学改革研究。根据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学校的有关政策,制定了本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整体设想,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和改革。

授课教师以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对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教研教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近三年来,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校级以上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5余篇,并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教研教改课题的研究与教学成果的取得,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教改意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完善了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促进了专业建设和教学手段的改善,保证了本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7 加强与企业联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不断改革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行业主管部门、生产单位在人才培养上密切合作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控制”的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先后建立了北汽福田、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众泰汽车、龙镶集团、和波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依托单位或是国内著名汽车制造企业、或是国内重点工程建设企业,其生产装备、工艺对于培养学生的车辆设备运用能力和增强产品设计制造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8 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工作,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从每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情况来看。主要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质量总体评价较高,普遍认为,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踏实、专业适应性强、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证明了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本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其它地方院校车辆工程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参考。

基金项目:湖南省特色专业资助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长沙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