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创新技术范例

汽车创新技术

汽车创新技术范文1

汽车设计公司属于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其客户群体多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生产企业,承担着提升自主品牌汽车设计水平、促进我国由汽车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的社会责任。实现《中国制造2025》分三步走的制造强国战略目标,需要制造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则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

技术管理;产品研发;技术标准;创新能力

1引言

汽车设计公司承担的整车产品研发项目,一般是以项目制进行管理。在整车产品开发工作中,项目团队经常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1)客户的输出要求与输入不匹配,资源不足、影响研发工作进度。(2)将产品研发与技术开发混淆,不但增加了产品研发的费用,还存在着产品技术成熟度低、延期交付导致产品过时,缺乏竞争力的风险。(3)研发人员习惯于以自己熟悉的业务模式进行项目操作,创新能力不强,难以提高设计水平。(4)缺乏知识、经验的积累,不同项目团队之间的经验难以共享,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导致研发成本增加。(5)部分研发人员缺少主机厂工作经历,对产品的工艺性考虑欠佳,生产成本和质量成本控制不到位。为解决上述几个问题,需要汽车设计公司依靠有效的技术管理提升创新能力及研发水平。以客户(主机厂)的视角进行车型研发项目的策划,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2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提高研发质量及工作效率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管理包括国内外汽车相关法规标准的收集与管理、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维护、汽车产品开发项目的法规标准解读等。

2.1汽车相关法规标准动态信息收集

掌握汽车法规标准、政策的动态是有效进行“合规性”分析的依据。法规标准的制修订动态还为前瞻性设计提供了标准依据。为了能做好这项工作,专门制定了法规标准动态信息收集的流程,规定了信息整理的原则和的方式。为了能对法规标准体系的动态信息便于检索和使用,已经制定了国内外汽车标准体系的动态信息库管理制度,除每月动态信息简报外,还建立了汽车相关标准的明细表,对标准的制修订信息按月进行更新。当有强制性标准后,第一时间以邮件的形式通知到各工程院领导和相关责任工程师及所属部门。

2.2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维护

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管理是技术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工作。要对企业标准体系进行整合,将标准分级管理,为此,归口编制了《企业标准管理规定》等系列管理标准,对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有了非常明确的管理流程和方法。个别研发人员对企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与维护工作重视不够,没认识到标准编写工作的内涵。为此,组织相关部门的标准协调员(各研发部门负责标准管理的人员)进行培训,讲解标准的制定并不仅仅是“编写”,而是研制!标准的制修订过程就是标准起草人、评审人员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

2.3汽车产品研发项目法规标准支持

在汽车产品研发项目中,除了进行“合规性”分析外,还承担着引用标准的有效性识别和重要条款解读的工作。技术标准的引用是否合理,标准体系是否协调,是否需要对标准的条款进行裁剪是一项重要工作。面对不同的目标市场,标准的引用就会较大的区别。例如国内市场车型,碰撞星级的划分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

3整车项目开发流程管理

3.1产品研发以项目制操作,保证资源需求

专业的汽车产品设计公司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在为客户提供产品设计服务时,依照项目启动管理程序进行立项、成立项目团队,制定初步的研发计划,进行产品预研。项目团队由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专家、项目管理人员组成。研发人员的知识水平、人员配备等应满足项目需求。项目的周期、预期的输出产品均应在立项时予以充分的考虑,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确定项目的输入/输出需求后提出各项资源需求及配置计划,进行项目启动的前期准备。立项报告批准后组织召开项目启动会,批准项目执行计划,研发项目正式启动。

3.2研发工作流程化管理,提高执行力

整车产品的研发一般分为项目策划、概念设计、工程设计、样车试制及试验等阶段。根据交付的节点及各阶段的输入输出要求,设定关键节点(也称阀点)。在研发的各个节点都需要对输入/输出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和方法根据专业的不同或客户的要求不同而有所区别。各节点的评审准则和内容均须满足相关的标准或技术条件。项目研发团队按《项目执行计划批准书》的交付节点进行设计和评审,严格执行“评审不通过不开阀”的原则。当遇有“让步接收”的情况时,应评估让步接收的风险,并确认风险可控。

3.3风险控制管理,有效进行输入输出评审

风险控制贯穿研发项目始终。从项目预研阶段开始就需要进行各方面的风险分析。不但要对项目本身的资源、技术要求等进行分析,还要对客户及供应商进行信誉评估。技术成熟度的评估在全新项目开发中尤为重要,但在国内汽车产品开发中鲜有进行成熟度评估的先例。技术成熟度的评估还应结合目标市场、客户群体、市场定位进行分析,并分析新技术开发对项目时间的需求及成本控制的影响。对于造型创意的评审,如果客户有自己的见解,有可能出现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时,应提示客户代表并做好记录,双方签字。

4知识管理,保护核心技术、规避专利侵权风险

知识管理是技术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包括专利、著作权、商标的管理,还包括非专利类的专有技术、商业机密管理。在整车研发项目工作中,知识的管理不但可以有效保护核心技术,还可以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更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低级失误,提升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等。

4.1知识产权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包括专利申请、注册商标、著作权、专有技术等。对于汽车设计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商标、专利、著作权的三项工作。有些研发人员和部门负责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甚至存在着某项创意或发明已经可以申报专利时,却认为只要对外保密,就不会造成被侵权风险。对于这样的认识,需要进行诱导:并不是你保密了就不会被侵权,而是还存在着侵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

4.2知识产权侵权风险规避

汽车新产品的开发,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规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了使自己研发的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需要进行专利查询。专利查询工作要求知识产权管理专员不但要根据项目组的要求进行专利查询,还需要对近似的专利、系族专利进行查询。知识产权侵权的识别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掌握专利检索的技巧,还要对专利侵权风险项进行有效识别。这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积累和相关法律的理解与运用。

5新知及新技术培训管理

5.1合理采用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进行前瞻性研发

“把握行业趋势,建设卓越团队,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是公司的质量方针。为了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就需要掌握市场动态,对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进行前瞻性的产品研发。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把握行业趋势”!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市场为导向。采用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应做到合理、实用。应结合客户的工艺水平,目标群体、市场定位、销售策略等综合考虑,经过用户调研、性价比分析评价后确定。也就是“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5.2信息化管理,迎接汽车工业4.0的挑战

《中国制造2025》被称为中国工业4.0。纵观中国工业的现状,汽车工业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中国制造4.0的。我国现在已经是汽车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还停留在工业2.0、3.0,实现汽车工业4.0就要采用2.0、3.0、4.0并行推进的发展模式。汽车工业4.0目前还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但对于专业从事汽车产品研发服务的高科技公司而言,为用户定制技术发展路线图、进行大数据规划、信息化管理规划、智能化设计等将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重要工作。创新既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是产品创新,还可以是集成创新。创新并不等于技术先进,也不是发明创造,而是将创意、发现、方法应用于实践并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

6团队管理

6.1技术培训,提高研发人员技术素养、提升创新能力

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知识的更新是非常必要的。为了开拓设计思路,把握市场动态,制订了部门内部的知识分享制度,定期对本部门的员工进行新知共享培训。每月内部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小时。培训的形式既可以是授课讲解,也可以是讨论互动。培训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有效性评价。

6.2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安其分、各有不为

部门内员工定岗定责,在部门内设置法规标准体系主管及知识产权管理主管,并配备相应的岗位人员。为防止员工休假仍能不影响工作或减小不利的影响,部门内实行“A、B”岗位。所谓“A、B岗”就是甲员工主责某项工作,即“A岗”,另兼任乙员工的工作,即“B岗”;同理,乙员工的主责对他来说是“A岗”,而他兼任甲员工的工作就是“B岗”。这样安排就可以明确工作内容及职责权限,使员工各安其分。所谓“各有不为”是指:除了进行校对工作外,不再做重复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就是“把关”不严。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可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消除了依赖思想,反而提高了工作质量。

7结语

挑战汽车工业4.0,需要顶层规划。在顶层规划不完善的情况下,以汽车产品研发为主业的现代技术服务企业,应练好内功。抓技术管理,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用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技术管理对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一个管理方法,还是一门管理艺术,技术管理者应掌握并实践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林声,顾元杰,龙春满.中国工程师技术方法全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美]瓦茨•S•汉弗莱技术人员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汽车创新技术范文2

关键词:高职;汽车维修;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方法

前言

汽车维修具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学特点,高职汽修专业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具备汽修能力的人才,因此在高职汽修专业的教学中,一定要遵循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对汽修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升高职汽修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目前高职汽修专业的课堂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高职学生对汽修专业能力的掌握,因此对高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解决现今汽修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对汽修专业课堂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汽车维修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1.1硬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高职汽车维修技术课堂教学时需要各种相关的汽车维修设备以及专业的汽车维修教师,但是由于汽车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汽车维修专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因此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汽车维修专业,但是部分学校并没有可以满足教学的汽车维修设备以及专业的汽车维修教师教学。汽车维修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讲解时注意运用汽车维修相关设备,否则学生不容易理解汽车维修专业知识,对学生掌握汽车维修知识没有任何意义。部分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专业性不强,对高职学生的教学只是简单的照本宣读,不能满足高职汽修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汽修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走出学校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1.2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随着汽车设计技术的日新月异,汽车维修专业也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汽车维修课堂中对新技术、新知识进行讲解。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还只是对原来的技术进行讲解,并不能对课堂内容进行更新,让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导致学生毕业后对新技术不了解,不能真正进行汽车维修的现象。

1.3不重视实践教学

汽车维修专业本身的特殊性要求课堂将汽车维修知识与汽车维修理论相结合,但是部分高职学校对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践课堂不重视,不能开展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践课堂,对学生真正掌握汽车维修技术没有任何帮助。另外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汽车维修实践课堂,但是由于汽车维修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不强,缺乏汽车维修的经验,对新型的技术也不了解,不能真正指导学生进行汽车维修的学习,对学生汽车维修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没有任何帮助,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高职汽车维修技术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2.1创新教学方式

由于汽车维修专业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应该提高汽车维修教师在课堂上对实践教学的运用,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将本校的汽车维修设备进行更新和完善,为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提高汽车维修设备在汽车维修课堂的作用。比如,在汽车维修课堂上对多媒体设备进行运用,可以将汽车的各个零部件以及汽车容易发生故障的部位通过多媒体展现在汽车维修课堂上。另外还可以使用虚拟APP,让学生自行练习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维修教师还可以对市面上的汽车维修技术进行详细的调查,在汽车维修课堂上利用大量的事例促进学生对汽车维修知识的学习,这种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对市面上的汽车维修实例进行了解,有利于汽车维修学生的就业。

2.2设计层次教学

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要远远低于大学生,由于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差距较大,所以教师在对汽车维修知识进行教学时,应该根据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对汽车维修教学进行分层,保证所有的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都可以学有所得。比如在对汽车维修知识进行教学时,可以将知识划分为发动机维修、汽车底盘电器维修、汽车美容等几个模板,并对这些模板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对汽车维修内容进行掌握。

2.3强化实践教学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主要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让学生不断积累汽车维修的经验,另外这种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提高学生的社会经验。比如可以在汽修实践教学中采用师徒教学,让学生在企业中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老师”,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汽车维修能力。当然在企业中寻找“老师”并不是指学生的教学完全依靠企业内“老师”,部分企业的维修人员虽然维修能力强,但是维修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足,因此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还应该为学生配备师资队伍,加强学生对汽车维修理论知识的学习。

2.4提升创业平台

开展以来,国家对创业理念也表达了支持的态度,因此在高职教学中融入创业理念,加强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对国家创业理念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可以在院校内建设汽车维修创业基地,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平台,以及汽车维修新型项目平台,让学生自行提出新型的汽车维修项目,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由于汽车维修专业技术的发展飞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及时对传统技术以及过时技术进行淘汰,对先进的汽车维修技术进行引进,根据市面上的汽车维修实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未来汽车维修发展方向的了解。

2.5创新考核机制

部分高职院校在对汽车维修学生进行考核时,还依靠传统的试卷考察方式,这种方式只能对学生的汽车维修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进行了解,并不能对学生的汽车维修运用能力进行考察,因此应该对考核机制进行创新,注重考察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可以采取笔试、实践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加强学生对汽车维修专业的学习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维修专业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汽修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汽车维修专业人才,满足人们对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需要,对人们的出行安全进行保障。

参考文献

[1]甘辉,郑颖杰.高职汽车车身修复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8,(12):64-68.

[2]黎永键,陈述官.成果导向的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62-67.

[3]苏庆列.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机电技术,2017,(02):105-107+110.

汽车创新技术范文3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扩散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其生态、环保、节能等优势愈发受到国家重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动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创新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作为新能源汽车企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手,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研发创新、应用与推广,加快新能源汽车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同时,伴随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持续性高涨发展,我国也滞陷于环境恶化扩大的局面,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在绿色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成为了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杨晓辉和游达明,2021)。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在从环境到社会再到经济层面的相互贯通过程中,提高了生态优化的效率。在获得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经济效益,同时做到了提升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形象和迎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宋德勇等,2020)。但绿色技术创新要做到更大的研发投入补贴支持和不断增加优化资源配置的生产成本,众多新能源汽车企业往往难以持续投入。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中,由Hambrick(1984)等学者在批判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层阶梯理论,开创性地将高管团队特征、战略决策以及企业绩效结合在一个框架中,指出高管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会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决策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在高层阶梯理论的基础上,汪明月等(2019)等学者研究得出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和组织懈怠态度对驱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同时也有学者从动态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高管团队特征,并且研究得出高管团队的认知价值观集体影响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保守战略决策(魏哲海,2018)。Wang(2021)等学者通过员工素质、经济激励等指标来衡量管理者能力,以高层阶梯理论为基础,并通过动态数据分析得出管理能力能进一步强化管理者过度自信,从而正向调节新能源汽车企业绩效。在此基础之上有学者进一步指出高管视角下的环保认知能力、创新层面的创新管理投入等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产生着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高层管理团队是公司主要战略决策的制定者,由个体特征引发的战略决策的改变可能是巨大的。那么,基于高层管理团队特征的视角,这些个体特征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在上市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据着主要决策地位。据以往文献表明,在新能源汽车企业环境战略决策中,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会对环境战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强调了性别和年龄的重要性。对此,本文引入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概念,在以往的文献中,魏哲海(2018)首次通过过度自信管理者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理论模型,构建了以学历、年龄等个人特征数据的评价指标来进行测算管理者过度自信。刑丽云等(2020)在前人通过高层阶梯理论研究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过程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中加入了社会媒体曝光度这一变量,结果显示社会媒体曝光度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刺激。虽然管理者过度自信得以被衡量,但由于指标体系的选取不够客观全面,从目前来看,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者过度自信会驱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并购行为、投融资、多元化措施等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为,同时,张明(2019)指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避税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管理者自信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为与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出管理者的团队特征应该从多层面、多指标、宽领域的方向去测算,并且给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定义及测算的个人、组织和环境三个层面以及一系列指标,对后述的研究给予了方便。上述文献成果为本文进行探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可以看出目前对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测算中指标体系的选择和层面不够广泛,并且在已经得到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能源汽车企业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结果之后,鲜有文章对目前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展开探讨,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也不够关注。本文将通过文献基础上的三个层面———多指标体系的构建,测度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进一步探讨对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主要变量说明

1.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EVTechnologyInnovation)。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上市企业,样本均根据2011-2020近10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年鉴》进行筛选。剔除了ST、ST*和样本量不足10年的企业样本,选择了我国16家上市新能源汽车企业,采取超效率DEA模型测度。2.管理者过度自信(OC)。分别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去寻找管理者相关个人特征。个人层面:性别、学历、任期、年龄、自恋、是否为公司创始人;组织层面:两职兼任、企业绩效;社会层面:社会媒体关注度、媒体评价,分别打分综合测算。3.控制变量。本文选取各企业的成立年限(Age)、股权制衡度(Balance)、现金流比率(Cashflow)以及托宾Q值(Tobin'sQ)作为控制变量。

(二)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发现,各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在1.1左右,远小于5,且容忍度远高于0.1,证明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主效应回归

表2报告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在模型(1)、(2)、(3)中,本文分别对模型采用了最小二乘法估计、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回归。观察模型(1)、(2)、(3),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系数分别为1.19、1.21和1.20,均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且为正。回归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显著促进了新能源企业技术创新,说明在创新发展阶段,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有效地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并且结论在多模型的测算下依然具有稳健性。

(四)Tobit回归

118由于被解释变量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是以0为下限的变量,应采用Tobit模型进行再次估计以确保其稳健性。回归偏效应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在模型(6)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关系和上述主效应回归方向一致。模型(7)、(8)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非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的结论依然稳健。股权制衡度(Balance)的系数为负,表明股权制衡度越大,企业决策权越小,会造成企业创新风险的扩大,从而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生抑制效应。企业的上市年限(Age)为正,表明公司成立年限越长,技术创新管理体系越成熟,要素资源投入越合理,从而积极促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现金流比率(Cashflow)回归系数为正,意味着企业内源性融资越稳定,对技术创新投入预期更高,从而促进更多的技术创新投资行为。托宾Q值(Tobin'sQ)回归系数为负,高Q值意味着过高的投资回报率预期,但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尚处于不成熟时期,给企业带来不了过高的资本回报,高预期与低回报造成了两者负向的关系。

三、回归结果讨论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够显著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有着关键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着研发风险、技术复杂性、挤出效应等,同时面临着市场需求的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量产发展、技术进步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带来了技术效率提高的同时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本文从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来看,在市场导入阶段,较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强度带来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扩张以及规模发展。在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阶段,管理者过度自信强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加快,由数量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创新产出扩张,新能源汽车创新产出向个人用户端的渗透率不断提高。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非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比国有企业更加明显

本文在对样本进行所有权的筛分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下的技术创新与非国有新能源汽车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出现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解释:一是政府在选择激励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时,会优先选择风险小、体量大的国有企业,在此背景下,仍然进入到激励名单的非国有企业显然拥有较大的技术创新优势。二是由于非国有企业资本体量小的原因,受到市场创新驱动强度相较于国有企业要更大,所以非国有企业在相同管理者过度自信下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产出比国有企业多出了市场创新驱动作用的一部分。可见,相较国有企业而言,非国有企业可以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刺激下,能够缓解由于资金约束对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抑制作用,降低技术创新发展成本和投资风险,从而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发展。产权异质性的差异关键在于企业规模和竞争环境的差异,从企业规模来看,管理者过度自信强度对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规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大规模创新发展环境下,管理者过度自信更多仅仅是起到引导性作用。从竞争环境来看,尤其是当前“补贴退坡”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逐渐由管理者过度自信驱动向市场创新驱动过渡,非国有企业拥有较好的市场创新活力,因而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下,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效果更加明显。

四、政策建议

第一,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创新发展中,管理者过度自信能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对技术创新有着重要引导作用。企业应充分重视高管团队个体特征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总结各因素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驱动机理和实证结论,对企业各方面因素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情况。优化管理者团队的管理制度和绿色技术创新信息披露制度,帮助政府和投资者更能有效地识别处于绿色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的企业。完善政府对绿色企业的筛选和评价标准,加入管理者行为这一影响因子,提升政府对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的筛选及识别能力。完善相应的管理者评价制度,进一步利用管理者的心理特征。我国尚处于绿色经济转型和调整阶段,政府应该进一步利用“管理者过度自信”,以取得在创新发展中不断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新兴战略产业中。

汽车创新技术范文4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汽车机械制造;创新

现阶段,我国工业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都是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将科学技术与生产体系进行高效地结合,通过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升级,来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在我国,针对自动化技术的研发,是对我国制造业不断强化的保障,在对自动化技术优势运用的基础上,来让生产体系的精准性得到保障。在汽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汽车的需求不断提升,人们对汽车多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不断地增加,这也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1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概述

1.1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涵盖的内容相对较为广泛,比如信息技术、控制理论等等,本身是在机械设备结合平台的形式,来实现对组件开展指令调控的。就自动化的操控体系来看,可以运用自动化模式对传统人工的模式进行优化,通过科学技术来对工作人员的压力进行大幅的减轻。同时,运用自动化的技术,也可以对机械操作范围进行不断的拓展,在实际应用中对自动化技术进行高效地运用,可以对操控流程实现一体化的控制效果,不断地通过精准数据传输的方式,减少操作中出现失误的现象,进而对机械操控的整体质量与效率提供保障。自动化技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在系统功能拓展基础上进行的,以此来达到以指令形式对各个部分进行控制,保障在操控模式下,对数据指令的传输进行真实的反应与对接。从整体的角度来讲,需要通过单元结构之间进行对接的方式,达到对工序协调的效果,保障工序之间的协调作业。首先,自动化技术是在程序机构下实现的,以内部指令模式下,在固定时间段内,明确技术体系需要承担的实际操作效果进行决定。其次,自动化控制技术是作用机构基础上实现的,运用信息质量的方式,实现对操控工序的精准定位,确保技术驱动过程,可以更为精准的作用于实际操控单元之中。同时,自动化技术也是在传感机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信息反馈的方式,来对工作过程中的性能与状态进行检测,来确保相关技术可以按照系统预设的指令执行。最后,自动化技术是在制定机构基础上实现的,这在自动化系统中相当于中枢传动,主要是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分析的方式,来按照系统预设的参数核对,以此来保障执行的精准性。

1.2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特点

相对来讲,汽车机械制造业中,通常所使用的制作方式,就是通过自动化框架来实现对各部分功能的智能控制,以此来对机械制造体系的全过程进行保证,避免数据误差导致的事故出现。在现阶段的自动化技术下,汽车机械制造逐渐与原有控制体系产生脱离,充分发挥自动化技术的优势,来达到多模式的制造特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1.2.1操控稳定性

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基础的优势就是可以提高操控的稳定性,由于汽车机械制造的过程中,主要是在主系统的集成控制下实现的,通过对各个机构来进行指令操控,自动化技术通过这个过程,来强化主系统多线操控的功能,并在计算机设备基础上,实现不同接口与端口之间的处理工作。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障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有效性,避免由于数据交错因素,所导致的不必要问题出现,也可以让数据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保障真实性,满足汽车机械制造过程中,后续的数据精细化处理要求,并对汽车制造体系自身的稳定性提供保障。

1.2.2控制流程

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可以实现对汽车机械制造体系的全过程控制,并全程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对接,高效地保障了在各个时间节点下,汽车机械制造所产生的数据处理。通过对不同频率与不同操控机构的运用,让整个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呈现出高清晰的特点,这也是为汽车机械制造中,后续实际操作精准性提供保障的重要方式,更是对机械制造与生产质量不断强化的路径。

1.2.3操控安全性

安全性是汽车机械制造中的核心优势,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可以对精密类型的操控理论进行使用,以此来达到对生产中存在的故障进行技术发现,并运用智能化的方式进行分析。如果在运行的过程中,设备一旦出现故障的时候,就会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及时地对出现故障的地点进行精准的定位,并将故障与定位情况同步到报警系统之中。在岗位工作人员对故障产生的时间与定位进行明确后,就可以针对性地制定运维方案,保障汽车机械生产中对故障及时解决。自动化技术的运用保障对故障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根本上提升安全性特点,降低在汽车机械制造过程中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

2汽车机械制造自动化设计原则

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对自动化的大量运用可以发现,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质量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转变了传统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弊端,不断提升汽车制造业的整体产能,所以,应该强化对自动化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其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运用与创新,以下重点对汽车制造中自动化的设计原则进行阐述,以此来为自动化技术的创新提供支撑。

2.1达到汽车机械制造功能需求

汽车机械的自动化在进行体系设计的过程中,首要做的就是对汽车机械生产流程与相关功能的满足,只有满足功能需求,才能充分地保障在设计的过程中存在明确中心的性能,更好的保障工作的开展,实现信息与能量必要交换要求,并未整体的产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信息与能量。汽车机械自动化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汽车机械生产中的要素结合起来,分别是商品与策略两个角度,只有满足汽车机械制造功能的需求,才能更为全面地满足现代机械化的发展,推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创新与优化。

2.2利用先进自动化相关技术

在对汽车机械制造中自动化进行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自动化相关技术,以技术优化来保障对应用的创新。在生产设施方面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生产与处置相关程序的要求,只有满足相关程序变动之前的形状,才能不断地增加输出的效率,从而达到对商品性能的保障效果。还应该注重能量变换机械的运用,这也是自动化动力设备的设计关键环节,将能量变换作为设计的基础,来开展对设备的设计,比如常见的内燃机、电动设备等。同时,信息处理机械的设计也应该重视,对其进行设计的原则就是通过对资料处理来获取需求的信息,现阶段较为常见的资料处置机械就是计算机设备,也有部分传真设备等,通常来讲,信息设备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处置,通过对信息输送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资料,资料的展示方式各有不同。此外,其他性能机械设计也至关重要,需要对机车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关键进行明确,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保障最终商品的差异化。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拓展设计的思路,将机械设备的功能进行归纳,并结合数据来开展机械设计环节。现阶段我国汽车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但在实际汽车机械的设计过程中,也应该不断的创新与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汽车机械自动化的完整发展,并依托高效的路径来为其提供支撑,打造满足社会需求的设计方案。

3自动化技术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创新应用

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在不断地进步,机械制造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优化,但相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的汽车机械制造技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整体技术水平上也需要不断地提升。在我国的汽车机械生产工艺上来讲,整体的设备与精度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也就导致我国车辆质量相对较低,而且整体的生产质量也明显不足,同时,我国在汽车机械制造方面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与政策来进行支持与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汽车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创新发展。所以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创新,以此来驱动汽车机械制造业的进步。

3.1自主应用创新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信息技术在汽车行业集成应用逐渐增加,尤其是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运用,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获取了一定的成效,所以,对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进行构建至关重要,是一项全面且系统的任务,并不是在短时间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长期实践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同时,互联内网的发展也推动了汽车机械自动化的进步,不断提升制造行业中的内在价值需求,也优化与完善了相关的生产要素。现阶段信息自动化模式的发展,对汽车机械转型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力,更是对汽车机械制造的质量进行合理的把控,从根本上保障了机械零件在加工过程与商品呈现上的优化,更是对生产环节做出了高度的控制。此外,相对于汽车机械制造业来讲,需要对自主应用进行不断地创新,最大程度地以自主控制来实现调配的优化,不断提升零件的质量,才能不断提升企业的运营稳定发展,提升汽车机械自动化的运用效果。

3.2智能应用创新

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运用,通常都是依托计算机来实现的,计算机通过嵌入式的变成来对自动化的规则进行构建,从计算机角度来讲程序与机械加工融合,这也就实现了自动化的生产,不断降低在汽车机械制造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更是从根本上提升了汽车机械制造的效率与质量。就现阶段汽车机械制造的自动化情况来看,需要对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应用创新,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来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与创新,达到对工程整体的智能化控制,汽车机械制造属于工业的范围,所以在不断的发展中,可以通过对人脑模拟的方式来实现人工智能编程,提高汽车机械制造中的生产效率,并达到有规律进行生产的效果。现阶段我国智能化技术属于稳步发展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智能手机、智能家电等等,这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智能化方式。但自动化生产中对智能化的运用相对有限,这就需要对技术不断的创新,让智能化技术逐渐融入到自动化机械生产之中,实现汽车机械智能化地使用。智能化的融入,可以最大限度的对汽车机械生产中的成本进行节省,避免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方面的浪费现象,最终实现无人生产的效果,智能化来让机械自动完成生产的全过程,随着对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变革,智能化生产将逐渐生活化。

3.3网络应用创新

互联网是现代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尤其是在网络全面普及之后,工业的生产工作也需要在网络的支持下发展,汽车机械制造中的自动化技术也会逐渐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汽车机械制造过程中,网络技术的应用较为常见,所以对自动化的创新,也离不开网络化,这也就对汽车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对现阶段汽车机械制造中网络化存在的弊端与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保障汽车机械制造行业中的技术发展与现阶段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处于通过同一水平线,不断的改善网络兼容性问题,处理网络对生产设备的影响问题等等,在不断的发展与实践中提升网络自动化的技术,从而实现网络化在汽车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

3.4微型应用创新

在汽车机械制造生产的整个流程中,从设计到生产均通过机械自动化技术实现,通过系统操作平台为载体来达成,并对先进的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进行充分地利用,以此来对汽车机械制造生产的过程以指令操控,达到现阶段制造要求的不断提升与变化。为了保障汽车机械制造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资源的节约效果,就需要通过微型化处理的方式,对自动化技术的系统进行处理,以此来让信息传输的过程,集中在高集成的信息模块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来保障多元化框架信息的传输效果,达到在汽车机械制造系统运行过程中,模块对操作系统指令的执行与传输,从根本上对汽车机械制造的成本进行缩减,最大化地保障企业的经济效益。

3.5设备检测创新

在汽车机械制造的过程中,需要针对自动化机械设备做好保养与检测的工作,这也是避免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事故的因素,更是降低实际使用中多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风险。这就要求在对设备进行采购的阶段,就做好设备的选择工作,对机械生产厂家的信誉、技术、质量多方面进行考量,并在设备到货后,及时进行测试检查,侧重设备安全性能与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只有设备达标才能投入使用,并在检查阶段作出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从制度上进行创新,避免设备购入阶段存在的问题。同时,自动化机械生产设备通常是经过连续运行来作业的,在长期使用与大量生产之后,机械设备自身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就会随之下降,面对这一情况,就需要创新机械设备的安全检测工作,不断落实维护保养责任制,定期针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工作,避免设备由于过度使用造成的损耗,以此来规避设备使用中造成的成本浪费,并强化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以科技来强化问题检测效果,保障机械设备可以长久地运营使用。

4结语

汽车创新技术范文5

【关键词】电子技术;行业应用;现状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电子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下面从电子技术在电力行业和汽车行业两项中的实际应用为例,对其实际应用的现状、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等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以为促进我国电子技术在实际生活中广泛应用做出一定的贡献。

一、电力行业中电子技术的实际应用概述

1.1发电系统中的电子应用技术

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实际应用主要表现在对于复杂的发电机组的多种设备的运行特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大型发电机的静止励磁控制。静止励磁控制材料晶闸管整流自并励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及造价低等优点,被世界各电力系统广泛采用。由于省去了励磁机这个中间环节,因而具有其特有的快速性调节,给先进的控制提供了充分发挥作用,并产生良好控制效果的有力条件。水力、风力的发电机的变速恒频励磁。水力发电的有效功率取决于水头压力和流量,当水头的变化幅度较大时,机组的最佳转速亦随之发生变化。风力发电的有效功率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车捕捉最大的风能的转速随风速而变化。为了获得最大的有效功率,可使机组变速运行,通过调整转子励磁电流的频率,使其与转子转速叠加后保持定子频率即输出频率恒定。此项应用的技术核心是变频电源。

1.2存在的差距

我国开发研制电力电子器件的综合技术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要发展和创新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并形成产业化规模,即牢牢坚持和掌握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走共同发展之路。从跟踪国外先进技术,逐步走上自主创新,从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创新,从器件开发选择及电路结构变换上创新,这对电力技术创新是尤其实用的。也要从器件制造工艺技术引导创新,从新材料科学的应用上创新,以此推动电力电子器制造工艺的技术创新,提高器件的可靠性。由此形成基础积累型的创新之路。并要把技术创新与产品应用及市场推广有机结合,己加快科技创新的自我强化的循环,促进和带动技术创新有着稳定的基础,以使我国电力电子技术及器件制造工艺技术有以长足的发展,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推动我国工业领域由粗放型经营走向集约型,促进国民经济以高速可持续发展。

二、汽车行业中的电子技术应用

2.1我国汽车行业电子技术发展概况

伴随着汽车工业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已日趋广泛,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汽车的定义已经不再是交通工具这么个简单的概念了,已然成为了现代科技的载体和结晶。而今,汽车上广泛采用电子技术,装备ABS、AsR、Esp、sRS及VOC等机电产品,汽车的安全性能有了大幅提高,虽然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在增加,但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成下降趋势,这说明先进的汽车电子技术可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发生。随着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安全技术经历了从碰撞后易于救助到减少损伤,再到事故避免和预防的发展过程,逐渐由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向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汽车已不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它同时具有了交通、娱乐、办公和通讯的多种功能。汽车的电子化使汽车工业步人了数字化时代。

2.2汽车座椅的新技术

新技术座椅上的电子技术在提高乘客座椅舒适性方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智能式座椅,另一种是适应式座椅。

2.3汽车网络技术的应用

汽车创新技术范文6

关键词:汽车设计;设计平台;教学模式

1引言

对于汽车设计课程而言,其基本对车辆工程专业中全部的课程知识进行了涵盖,更是涉及到机械、液压、材料、电子、人机工程以及软件工程等诸多学科,通过学习汽车设计课程,能能够使学生对车辆工程专业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糅合,从而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此过程中也能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因此,汽车设计课程能够直接反映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成效,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体现。一直以来,汽车设计课程教学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但由于汽车设计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并且学科交叉程度大,这使得学生在汽车设计课程学习中存在很大难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化信息技术得以被应用于教学工作中,通过在汽车设计课程中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为汽车设计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为此,以下便对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开展深入的探讨。

2汽车设计教学现状

2.1教学内容无法体现时代感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汽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与此同时,汽车技术也得以快速兴起,并逐渐成为一个涉及多门学科的全新技术领域。现如今,汽车技术正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局面,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以及新方法得以被应用于汽车产业中。不过,就目前而言,汽车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仍旧是以陈旧落后的技术作为教学内容,没有对新技术、新观点进行教学,这也导致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无法体现出时代感。例如,在汽车设计课程中,变速器设计的讲解内容仍旧是以手动变速器为主,而与自动变速器相关的设计内容却很少被提到,并且关于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以及湿式多片离合器等非常关键的零部件设计内容更是未有提及,但在新时展中,这些内容均是汽车生产商所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

2.2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一直以来,汽车设计课程教学都是采用课堂讲授方式,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展示也只是采取PPT放映的方式来实现,而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且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也难以对学习内容有一个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并造成学生只能通过抽象的文字概念来认识汽车设计相关内容。

2.3理论脱离了实践

现阶段,许多高校在开展汽车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中,并未和实验教学进行结合,而且理论教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进行实验教学,这不仅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无法对实体有一个直观的感受,而且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因间隔时间较长,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遗忘很多理论知识,进而造成理论知识无法在实验课中进行运用,实验教学成效自然也便大打折扣。此外,负责理论与实验教学的教师也不固定,这使得学生无法准确把握教师的教学特点,进而使理论和实验教学之间发生更大的偏离,这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效果。

2.4授课难度大

现阶段,在汽车设计中,仍旧是主要讲解零部件的机械设计,不过不同零部件在工况、要求及结构上有着很大差异,需要教师对汽车构造、机械设计方法以及汽车理论进行充分的熟悉,此外还要掌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相关知识,对电子技术、汽车软件工程等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掌握和了解,这样才能确保汽车设计的有效开展。但事实上,只有极少数教师能够满足这一要求,这也使汽车设计课程存在很大的教学难度。

2.5课下交流渠道有限

汽车设计课程由于长期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致使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只局限于课堂之中,而学生在课下却缺乏和教师的沟通渠道,这也使其在课下学习中,一旦遇到问题,便只能等到课堂上提出来,这也造成其问题无法第一时间内得到正确的解答与指导,长此以往,势必会给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造成不利影响。

3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探讨

在信息化时代下,通过汽车设计平台的建立,能够为汽车设计课程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教学资源也能得以高度共享,理论和实践教学也能在平台教学模式中得以深度融合,除此之外,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的开展,还能使教材中没有提及的各种新方法、新技术得到有效补充,进而使汽车设计课程的教学成效得以显著提升。

3.1教学内容的扩展

针对汽车设计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无法体现其时代感特点,及其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这两个问题,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建立云平台,可以将汽车领域中众多的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引入到该平台之中,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补充,使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凸显其时代感。例如,可将2020年巴哈大赛竞赛中提出的新规则、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中,以此扩充教学内容。举例说明,在汽车设计中讲解油箱安装内容时,教师可将巴哈竞赛内关于油箱的安装部分引入到教学内,其油箱附近的钢管至少要有一个满足次要结构件要求,并且钢管两端应与支承相连,不得进行悬臂安装,螺栓的公制等级至少要在8.8级以上,并且油箱在车架中的全部安装孔不得遗漏,其安装紧固件则应与B.12紧固件要求相符。严禁拆卸油箱,快拆油箱更要禁止使用。通过将巴哈竞赛中关于油箱安装的部分与常规汽车中油箱安装的部分进行对比,从而帮助学生对汽车设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开阔其眼界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对汽车的设计提供创新灵感。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对汽车设计领域的相关技术与方法进行全面的收集与整理,深入挖掘出具有发展潜力又能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并将这些新技术、新方法存储到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库之中。这样在实际教学中,便可将教学资源库中的知识结合到教材之中,从而使教学内容实现新、旧搭配,这样既可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汽车设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使其专业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同时众多新技术、新方法也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更能清晰的把握汽车设计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而使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习主动性得以大幅提高。在平台中,其拥有着诸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可随时进行便捷的调用,而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也将成为汽车设计课程的另一种教学创新。

3.2引入模型教学

在汽车设计课程中有许多较为复杂的机械结构,如果只是通过文字或图片的形式来进行描述,势必会给学生的认知带来很大影响,从而造成学生难以理解汽车结构中的具体原理及结构特点。而利用平台来进行汽车设计课程教学,则可针对教学内容来构建其三维模型,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该三维模型来对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而增加了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与认知。通过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与认知,将有助于教学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同时也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此之外,利用汽车设计平台还可对模型进行共享,学生也能随时随地的通过平台来对模型开展讨论与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研究模型过程中加深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3.3虚拟实验室教学

在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中,可利用平台来搭建具有虚拟化性质的实验室,以此确保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完美对接,从而有效解决了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通过平台教学,可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学生可依据理论内容在平台中开展相应的实验。此外,通过平台来进行实验教学,还能避免在实物实验中发生不必要的风险,并且可减少学校对硬件设备的投入,也能避免学生在实物实验过程中因操作失误而造成的零部件损坏。在平台中拥有大量的零部件,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平台中自由的进行汽车设计,并可在平台中提交自己的实验结果,由教师来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进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修改,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教学资源也能通过平台来进行高效的共享与利用,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效果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3.4师生交互渠道的开拓

针对师生间的交互渠道单一问题,需要开拓更多的渠道来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交互,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汽车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和教师联系,以便于对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而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则是通过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的,从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师生交互渠道,师生之间也能通过平台交流来打破时空的限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可自动在平台中的问答资源库来搜索问题的答案,如果问答资源库也无法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还可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联系,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指导和交流,使学生的问题得以快速解答。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汽车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问题,探讨了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明确了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将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而汽车设计平台教学模式也必将成为车辆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项目级别:2019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参考文献:

[1]陈振斌,李菲,肖明伟,程晓鸣.全面推进课堂革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汽车构造Ⅰ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9(09):73-75.

[2]刘勉,张际平.虚拟现实视域下的未来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5):30-37.

[3]鲁守荣.基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研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07):85-86.

汽车创新技术范文7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课程设计;课程资源;混合式教学

1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进程,汽车产业正在加速进入智能网联时代,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度融合,汽车与其他产业间、汽车前后市场间、汽车后市场各领域间的跨界交融速度越来越快,企业类型、业务模式、业务流程等正在加速重构。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概论》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程,开设于第三学期。学生通过前期课程的学习,掌握了汽车机械设备、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的基本构造及其工作原理,能认知汽车发动机、底盘系统、电气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新时代创新精神,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2课程建设思路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建设思路包含组建课程团队、课程整体设计、课程资源规划与制作、课程应用四个方面。

2.1组建课程团队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对接智能网联汽车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课程团队教师要具有不同学科的融合的特点,强调学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同时要包含企业兼职教师实际参与课程建设。

2.2课程整体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围绕爱国情怀、文化素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课程的特点按进度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案例分析、测试训练等,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组织的新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并记录课堂互动中的过程数据。

2.3课程资源规划与制作

课程资源对接行业企业最新标准,体现企业一线中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及时总结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制作为课程案例,方便教学;汇聚现有的精品和特色课程资源,包括相关的部级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各类技能大赛、正式出版的教材中教学课件、源自企业的案例、源自企业的课程资源等;结合本区域岗位的特色,自费制作专业特色课程资源;教学视频突出课程内容知识点和技能要点,采用3~8分钟的短视频;以单个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位碎片化制作讲解PPT、编制测试试题。

2.4课程应用

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选取一节代表性课程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通过对学生的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成绩分析、师生问卷访谈等前后测对比的方式,前后测对比对课改成效进行科学分析。

3主要建设内容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建设内容如图1所示。

3.1课程团队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团队教师专业构成上多元化,包含汽车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年龄结构上以中青年为主、职称结构上以中级以上职称为主,需要教育教学能力、创新创业和终身学习能力强。课程团队通过集体教研方式,以该课程为案例进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相关研究和实践,提取课程思政素材、编写典型案例,立项教改课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团队全体成员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参与典型工作任务的梳理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参与课堂实际教学、提供课程建设需要的案例和技术标准等资料,及时将“四新技术”融入课程建设中来;企业兼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规划和建设情况进行审核。

3.2课程设计

课程团队通过分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得本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行业分析、工作岗位分析,获得企业最新的岗位需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梳理课程的定位、目标和课程结构,结合学校教学和实训条件,规划课程内容和考核评价实施等,编制课程标准。依据设计理念搭建学生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共建共享、过程数据记录,实现建以致用,针对问题给予学习者个性化的指导,并在下一轮内容更新中实现螺旋提升。

3.3课程资源规划与制作

课程团队集体备课编制授课计划、教案等教学文件;编制课程介绍、教学日历、学生须知等学习资源文件,方便学生线上自学。以单个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位制作理论及实训教学视频、PPT、课程思政素材、典型案例、拓展案例、试题库等学生学习资源,为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资源支撑。

3.4课程应用与改革

通过学习通搭建课程平台,所有平行班级均在同一课程教学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校内该课程学习的学生全部注册教学平台,在线学习成绩纳入课程总成绩。教学团队在教学平台上发送课程通知,主题讨论、课堂签到、课堂测试、单元测验、投票、选人等活动,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组织的新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自主学习和适应能力。选取教学内容“3-1-3:车载环境感知传感器的应用”,通过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重难点、教学条件,制定教学策略,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通过前后测对比的方式,分析课改成效,不断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习获得感、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的满意度。

3.5“四新技术”融入课程情况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迭代迅速,产业应用边界在不断扩大。课程建设进行“四新技术”融入。2020年11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正式《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架构进行重新划分,“三横两纵”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均发生了变化,对原有部分概念也重新进行了定义,课程设计中教学内容对应于最新版本。同时课程中部分学习内容对接“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调”1+x证书,结合学院教学条件开展相应教学,提升学生传感器装配与标定、高精度地图制作、智能车辆循迹及封闭园区自动驾驶等方面的能力。

4课程建设成效

4.1课例教学内容设计

以“3-1-3车载环境感知传感器的应用”为例进行一节课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围绕教学目标,分析汽车服务顾问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过程相同内容递进,设计4个学习内容。通过系列进阶的问题让学生既感受到有信心完成学习又能感知到问题的挑战度,并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感知到课程学习的成果的可迁移应用,如图2所示。

4.2课例教学重难点突破

通过教学组织过程相同内容递进的方式突出教学重点,逐步实现知识学习、巩固、强化,能力培养的循环递进。利用视频、小组讨论,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线上实时反馈平台、动画、教师针对性讲解等手段帮助学生破解难点;通过阅读问题、自行检索问题、小组讨论、主题讨论平台展示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高效检索、准确判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工具以快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

4.3课例教学实施

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形成“异步导学”和“同步助学”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课前在线平台学习基础性教学内容,即识记和通过观看微视频就能理解的内容,教师通过平台线上掌握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对共性问题加入授课内容讲解,对个性问题单独沟通,实现异步在线学习,确保学生能在课外有效的学习;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开展线上讨论、抢答、接龙游戏等多种实时互动方式,采集学生学习反馈数据,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确保课程知识被学生有效掌握,使学生内化知识、提升认知、强调重点、解决难点,实现同步助学。

4.4课例教学效果

学生参与度提升。通过平台词云、主题讨论、抢答、随堂测试、教师评价等手段统计,与类似学习内容“1-1-2: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对比,互动参与积极性提升14%,抢答人数提升3倍,测试准确率提升50%,如图3所示。学习的迁移能力提升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由学生熟悉的典型系统向其他系统推广,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4个学习任务的递进式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进行理解和描述。经过问卷调查及平台数据分析,与类似学习内容“1-1-2: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前对比,学生觉得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及素养与以后的工作方面紧密相关方面提升12.2%,课堂互动中学生愿意通过课堂及课后更新提交学习成果方面提升56%,发现本人不足方面提升18.2%,发现其他同学不足并准确指出方面提升22.2%。如图4所示。

5结语

汽车创新技术范文8

关键词:“双高”;专业群;“1+X”证书制度;实施路径

引言

高职“双高计划”的实施是为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未来专业的组群将根据区域经济产业链的人才需求进行整合,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1]。与此同时,“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是一项国家力推、体现职业教育改革新发展方向的重大创新制度,是一项重大改革试点。根据“双高”专业群建设的要求,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面对高职生源的多样化,探索“1+X”证书制度如何融入专业建设将是未来高职专业群建设的重点,因此,必须对“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建群建设进行整体设计,融入新的职教理念,才能真正落实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B档建设单位,是全国汽车运用与维修领域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本文以杭职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为例,探索“1+X”证书制度实施的路径。

1“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能源汽车技术相关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急速增加,目前虽已构建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龙头的汽车类专业群,但在专业群内推进“1+X”证书制度融入人才培养的改革的过程中,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1.1“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各类标准建设滞后

“1+X”证书制度,专业的标准化建设是重点,也是本次“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建设的重点,但是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标准化建设不够深入,如果专业的标准化建设不同步,一定程度上大大制约“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进度和效果。

1.2“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整体设计缺乏系统性

目前汽车学院各专业分别进行了“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设计,但是由于专业群内缺乏统一的设计和规划,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思路不统一、资源不整合、群内不融通、课程不共享的现状,“1+X”证书制度的工作缺乏系统性,也不符合“双高”建设对专业群建设整体要求。

1.3“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教学改革思路尚未理清

“1+X”证书制度在专业群内落地,必须开展“三教”改革。目前大部分专任教师还不清楚“1+X”证书制度如果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改革中,甚至不清楚“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三教”改革具体如何实施,所以目前亟须从新能源技术汽车专业群的整体层面理清课程改革的思路,明确课程改革的标准和方法,让“1+X”证书制度在“三教”改革中落地实施。

2“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改革实施探索

2.1按照“多元化准入,标准化准出”的原则开展专业标准化建设

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生源的多样化并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标准下降。“1+X”证书制度,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个专业领域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并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2]。因此,要将“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开展专业及专业群的各类标准化建设,依托“1+X”证书制度,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开展专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相关标准的建设,只有健全了各类专业标准才能在生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做到人才质量“标准化准出”,真正达到国家推行“1+X”证书的改革目标,图1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标准化建设的框架。

2.2构建“1+X”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和路径

2.2.1构建“基础课程包共享、‘X’证书课程包共用、专业特色课程包共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落地,必须打破原有思维,整体上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按照“岗位描述、任务分析、能力定位、课程固化”的原则,对接与专业群密切相关的“X”证书,开发和重构基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岗位群的“基础课程包共享、X证书课程包共用、专业特色课程包共选”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行群内全面选课制度,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包和考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学分管理系统”对接学校学分银行,实施群内基础岗位人才、技能特色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差异化分类培养,达到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学历教育和技能认证全程融通。图2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2.2.2构建“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

“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必须基于专业群的整体设计思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的设计、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等方面具体实施。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群内专业要共同选择符合专业特色的汽车领域“X”证书,做到课程体系与等级证书的对应。其次,在课程设计时重点要做好课程实施和考核方案与“X”证书的对应,重点是要开展“课证融通”的课程建设,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应,课程安排与考证安排的对应,其中课程的实施方案以及翻转式实训的设计和设备工具都要密切结合“X”证书的要求。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要做到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的对应,尽量与“X”证书的考核达到同步,包括考核内容、评分细则、考核形式等方面要做到标准对接,考核的标准化,才能保证“课证融通”课程的落地实施。图3为“1+X”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设计。

2.2.3以“五新四化”为导向,开展教材与教法改革

“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是围绕“五新四化”深入开展教材与教法改革。“五新”是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的融入,“四化”是指可视化、数字化、虚拟化、平台化的建设。

(1)开发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形态教材。为了让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融通,专业群要做好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衔接工作,做好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的协同组合工作,开发适合教学、培训的教材,构建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形态教材。

1)重构教材的内容。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能力要求、标准内容、教材及学习资源、考核管理、证书发放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学习、系统研究,分析现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减少重复教学的内容,理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已纳入专业教学内容的部分和未纳入的部分,及时根据新的标准按照“五新”的原则动态调整教材内容[3]。

2)开发新形态教材。随着新能源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新的技术、工艺、规范、要求将不断出现,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新”教材也要动态更新升级,根据教学的要求及时开发新形态教材,编撰基于工作过程、真实项目新型活页式、手册式教材。

3)建设工程教学中心,课程资源中心。按照“四化”建设标准,依托工程教学中心,开展教学资源可视化、数字化、虚拟化、平台化的建设,重构教学时空,建设虚拟工厂等,推动课堂革命。与汽车行业大企业合作,利用校内的协同创新中心开展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同时采用虚拟仿真、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校内建立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室和虚拟工厂,模仿汽车企业生产环境,开展仿真实训项目。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升级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通过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全面互动,使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高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探索基于“导生制”团队协作的模块化线上线下翻转式“新”教法。在“课证融通”“学分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面对各种层面的学生,还将对社会成员展开培训;高职扩招后,职业院校的学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源文化、技能、年龄差异较大。针对这些情况,需要重塑课程实施路径,推进基于真实项目化、模块化、导生制的多形态教法改革,探索基于“导生制”团队协作的模块化线上线下翻转式“新”教法,利用模块化的弹性、灵活性,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导生”团队,利用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协作共同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图4为“导生制”团队协作的线上线下翻转式课程设计实施框架。

1)全面开展模块化教学。打破传统学科教学的模式,根据“X”证书考核要求,引入考证的模块内容,将教学、培训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

2)组建“导生”团队和“导师”团队。“导生”由优秀的学生组成,成为学习团队的负责人,辅助教师开展线上答疑和线下实训指导。“导师”团队根据团队成员自身特长、优势,协同合作教学,成员之间职责分工明确,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

3)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展线上线下翻转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大企业合作、工程教学中心、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

4)全面推行补救教学。“课证融通”的课程建设必须开展补救教学,在线上未通过的同学必须通过反复学习达到要求后才能进入实训任务的学习,对于实训任务未通过的学生必须通过补救教学让其达到考核的要求才能开展下一环节的学习。这一方法也能实现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样,但是最后达到的技能要求一样的目标。

2.3构建适应“1+X”证书制度改革创新要求的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

按照专业群来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新”教学团队,打造一支能精准把握1+X证书制度相关理念,掌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的方法,满足新技术、新技能培养需求的教师队伍。

2.3.1打破教师专业归属,重构“新”团队

站在专业群的角度重新规划师资团队,通过“引”“培”等方式按照课程建设专业化团队,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规划,教师间专业能力形成互补,既包含对接市场需求、掌握新技术、新工艺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包含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既包含校内全职教师,也包含企业兼职教师。

2.3.2丰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1+X”制度下专业群要聚焦“X”证书,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的沟通合作,深入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依据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师的资质要求,构建汽车类专业的“双师”的标准,并作为“双师”教师的重要评判依据。

2.3.3实施创新新型团队提升工程

深入开展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专业教学标准培训、课程开发培训、教学法培训、最新汽车技术培训等,全面提升团队成员教学、培训能力。同时针对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企业教师分别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重点打造名专业负责人、教学团队带头人、创新团队带头人、教学名师和企业名匠。

2.3.4校企共建“双师”团队

依托与汽车大企业合作,借助协同创新中心的企业驻校员工,构建一支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工艺、规范、要求的企业兼职教师团队,通过“双师结对,身份互换”打造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3“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双高”建设背景下“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一是观念革新,通过“1+X”证书制度来标准化规范专业的“多元化准入,标准化准出”,这将对职业教育带来深刻的革命;二是方法革命,以专业群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这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将带来颠覆性的革命;三是实施层面创新,构建完整的“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实施框架,将对“1+X”证书制度具体实施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融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为国内“1+X”证书制度融入汽车类专业群人才培养打造实施样本;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标准化建设对其他汽车类专业群标准化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案例,“1+X”证书制度融入专业群人才培养实施的具体实施方案,具有可复制和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柴草,王志明.“双高”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成人教育,2019,39(11):59-65.

[2]王升平.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汽车职业技能证书构建[J].时代汽车,2019(1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