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范例6篇

医疗机构行业现状

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问题分析;方法研究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般是指村卫生室、乡镇卫生员以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立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群众的医疗需求,实现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医疗改革在不断进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促进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现状

1.1医疗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不能够满足我国基层人民医疗的需求。这些人员在进行医疗时,服务态度相对较差,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关心不足,没有做好自己相应的医护工作,最终可能会导致医患纠纷。除此之外,我国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大部分为公益性的,但是我国的补偿机制还不健全,医护人员的收入相对较低,这样就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对外人才的引进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除此之外,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他们一般年龄偏大,许多人都不具备医护人员的素质,在为患者看病时没有对患者进行检查,而是直接开方抓药,在治疗上没有明显的效果。这些都会影响到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降低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效率。

1.2医疗设备简陋

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较晚,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设备较为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对我国基础医疗设备的投入资金较少,设施配置存在较大的差异。建设标准不同,最终会影响到医疗结构的建设。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设施状况更差,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医疗设施。有的医疗服务机构没有标准的房屋和基础医疗设备,大部分都是一些简单的医疗器具,根本无法满足农村医疗需求。同时这些医疗过程也会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消毒状况,卫生条件等。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国家应该要加大对基础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建设良好的基础医疗服务环境,为基层人民群众服务。

1.3机构管理不科学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质量会影响到整个机构的服务质量,在今后发展中,需要重视其管理质量,最终实现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医疗结构的管理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第一,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不到相应的补偿,与其他医疗机构相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管理质量以及医护质量都难以和医院相比,许多服务机构都是空有医疗服务的名称。各地的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医院的退休人员,或者是学校刚毕业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中坚力量相对较少,这样会影响到医疗机构的管理质量。

2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建议

2.1提升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

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发展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提升医护人员自身的医疗水平,进而满足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首先基层医疗服务机可以指定培训机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服务意识,树立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保证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质量。其次,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引进合作竞争机制,在竞争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掌握更多医疗知识,提升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除此之外,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树立他们的自助学习意识,掌握更多的医疗知识,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加强政府资金支持

我国基础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质量相对较低,医疗设备不够充足,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我国今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应该要为其建设提供更多的自资金支持,鼓励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其建设的治疗水平。同时国家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社会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重视程度,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方案,促进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基层医疗知识的宣传,提高他们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认识,能够在今后医疗服务中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在资金到位后,管理人员应该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基层医疗结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填平补齐、分级负责、激励先进”等原则,改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环境质量,合理配置设备资源,最终达到我国基层医疗事业发展的目标。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工资水平,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保证基层医疗服务质量水平。

2.3提高基层医疗管理质量

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状况,管理人员需要制定科学的定编定岗机制,从而保证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要严格每位医护人员的岗位责任,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按照机构的实际需求,适当调配机构人员数量,能够充分满足当地群众的医疗服务要求。同时还要做好基层医疗单位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可以公开招聘相应的管理负责人,竞争上岗,扩大人事管理,增加基层医护人员的收入水平,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基层医疗问题。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完善基层医疗人员的服务制度,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转变原有的服务理念,主动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有效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减轻医院的工作压力。

3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它的发展需要国家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从而保证这些机构的发展质量。同时它也需要完善自身的内部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的满足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小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设备短缺解决方案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6) :99-100.

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医疗机构体系中覆盖最广,最基础的一级机构,遍布全国的各个角落,服务对象是广大的基层百姓,所以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状况将对整体医疗状况的改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卫生改革不断深人,医学模式的改变与患者就医观念的转变,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基层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人才对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核心。现在我国尽管多数县、乡、村的基层医院都陆续建了起来,但由于医务人员的匮乏,医术较差,农民或病不得治,或花更多钱进城求医,既费力又伤财。由此可见,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二)人才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竞争力的关键。医疗机构的竞争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再好的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来完成,谁有了高素质的医疗人才,谁就能抢占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就能提供更好地医疗服务,所以说人才的价值将成为衡量医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投入的不断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提高,而人才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瓶颈。

(一)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问题,具体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少,无学历、低学历和无职称的人多。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以普通大专、中专毕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专业技术素质较低,难以形成卫生人才群体,医疗卫生知识更新较慢,难以跟上卫生科技进步的步伐。

(二)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低、待遇差。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靠创收维持生存,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靠医疗收入发放医务人员工资。由于技术、设备、房屋等条件差,城乡居民对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医的人数不多,医务人员自然感到失落,无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部分卫技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千方百计调往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短缺。

(三)财政投入不足。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除承担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的常态投入。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乡镇卫生院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四)城乡配置失衡。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更加恶化。

(五)提升机会较少。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低,锻炼机会少。在职称评聘上,越往基层中级职称、高级职称指标越少,导致部分医务人员无法实现自己的晋升愿望。

(六)对口支援流于形式。到乡镇卫生院对口支援的医务人员一般是县级医院的业务骨干,而县级医院专业技术人才本来就缺乏。在实际执行中,支援医生很难做到全年帮扶,一般一周最多在乡镇卫生院一两天,支援作用大打折扣。

(七)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基层卫生院人手不足,派人员去进修、学习往往会打乱卫生院的全盘工作,使许多人员无法离岗参加培训。部分卫生院为了应付,派一些非卫生技术人员重复参加培训,效果很差。部分卫生院担心人员培训后流失,对派出医务人员进修和接受学历教育持消极态度。

三,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国家应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

1.财政政策支持。国家加大对卫生医疗事业扶持的力度,不仅要改善硬件,更要提高基层医生的收入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无法兑现,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卫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是造成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就目前它们经营状况看,完全通过医疗业务收人难以解决职工的工资和待遇问题,同时还会造成基层医疗机构重经济创收,轻公共卫生的状况,与其以公共卫生为主的定位不符。因此,应像教师一样将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奖金列入国库统一支付,而它们的医疗服务收入则作为其发展经费,作为政府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补充。

2.国家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培养政策的支持。第一,实施全科医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政策。国家在培养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特点,多配备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缺乏配套的人事政策和激励考核机制。全科医生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应把全科医生专业纳人医学院校的学科建设当中,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大量培养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安排。定向生要与培养学校和定向医院,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签订培养与就业协议,保证毕业后定向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l0年以上,这样既可以解决基层缺乏医疗专业人才的困境,又能够帮助家境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第二,鼓励和吸引人才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优秀退休医生和城市富余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到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大专及以上的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支持毕业生参加规范化培训,为毕业生在大中型医疗机构实习,进修创造条件;凡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在职称晋升给予适当倾斜,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第三,人才保障政策。造成基层医疗人才短缺的因素很多,其中―个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单位“进人难”。实施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政策后,基层医疗单位只能以聘任的方式引进医学院校毕业生,且引进人员的工资福利全部由单位自行承担。因此,应给予基层医疗机构自主的人事权与足够的人员编制,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编制不足,人员选择不自主的问题,使医疗机构能够选择真正需要的人才,并给予其编制,使他们得到相应的保障,有利于在其岗位上安心工作。但应签订相应的服务期限合同。

(二)基层医疗机构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吸引人才的机制。建立竞争的任用制度,应克服论资排辈倾向,允许有才干的人脱颖而出。要明确用人标准,实行竞争上岗,这样就可以使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发展机会,使医院产生吸引力。

2.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在分配上体现出贡献大小,是对人才价值的承认,对于吸引人才有重要意义。根据现行医院管理体制,不宜在基本工资方面拉开差距,但可以采用诸如立功晋级,创收提成,单项奖励等办法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

3.建立稳定骨干的人事管理政策。扎实培养和使用好本单位的人才,建立人尽其才用人体制,在培训、晋升、工资奖金等方面对有贡献的人员给予倾斜,以鼓励优秀人才。按不同服务期及不同总收入确定工资数额,也是留住人才的好办法。

4.加强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第一,对在岗无学历的进行大专以上学历教育,完成学业者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医师、护士、药剂以及医学类相关专业人员,按照有关规定和专业对口的原则通过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后续学历教育,进一步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

第二,对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继续医学教育,以继续教育项目为主要学习形式,多种形式并举。比如:分期分批派基层医生到上级大医院进修、培训,定期参加相应医院的学术活动,交流会和专家讲座,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第三,争取各大医院的支持,使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一方面大医院要组织本院有资质的医生定期无偿到基层开展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各大医院要为进修人员提供便利,开通进修绿色通道,实施减免进修费用,分期分批组织基层医生到大医院进行全科医学培训。

四、结语

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问题,需要我们要抓住机遇,珍惜人才,提高人才待遇和人才素质,完善基层创优机制,为人才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而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离不开国家良好的政策,地方政府的支持,医疗机构的重视,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基层医疗机构才能健康,快速,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分流作用。

参考文献

[1]钣保刘智勇,王B,冯俊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浙江、河南三省的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12):924-926.

[2]陈瑞娟.基层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4,(20):148-149.

[3]热西旦・艾克热木,闫景红,古丽巴哈尔・卡德尔.新疆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培训现状调查[J].中国病案,2011,(09):54-57.

[4]蒙黄.乡镇医疗工作趋势与医务工作协调发展的探讨[J].当代医学,2009,(04):34-36.

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范文3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上海市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且经营性质为营利性的所有医疗机构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数据。

1.2来源

通过上海市卫生监督所委托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系统》、《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应用平台 一户一档系统》等软件系统查询获得。上述系统为上海市卫生监督所内部信息系统,服务数据统计与查询,有专门数据维护与系统维护部门。

1.3方法

上海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2)(下称《办法》),《办法》在梳理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常规中规定的医疗机构违法行为的基础上,针对医疗机构在执业许可、医疗广告、临床工作情况、医院管理、配合卫生行政部门检查、执行政府命令等各个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共梳理出43种违法行为,并按照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设置了1分、2分、4分、6分和12分等五种记分分值。记分涉及面广,除医疗机构外,还包括和医疗机构相关的如传染病、医疗事故、职业卫生、血液、医疗广告等诸多方面。并将一些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常规中没有设置相应处罚条款的违

法行为,纳入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中。在近几年的实施《办法》过程中卫生监督机构发现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的发生与医疗机构的经营性质的关联性非常强。(3)因此,笔者对本市营利性医疗机构3年不良执业行为积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其发展趋势、构成比、发生率等几方面进行分析,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监管指标进行初步探讨。

2. 结果

2.1趋势分析

2.1.1分值为1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呈下降趋势

2008-2010年被记1分的医疗机构户次数分别为193、 141、122。户次数下降的具体不良执业行为主要为使用执业助理医师独立从事诊疗活动;使用医学院校实习生或者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以上医学专业学历但尚未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独立从事诊疗活动;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医疗机构和业务科室的名称、挂牌不符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核准的内容。(见图1)

2.1.2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呈上升趋势

2008-2010年被记4分的医疗机构户次数分别为88、91、141。户次数上升的具体不良执业行为主要为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未按批准内容医疗广告或者使用过期、被注销、撤销的《医疗广告证明》文号医疗广告。(见图1)

2.1.3分值为2分和6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呈现波动

2.2构成比分析

2.2.1总体不良执业行为构成比

单种不良执业行为占不良执业行为发生总数的比率前5位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占26.33%;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占12.98%;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占11.45%;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使用未注册在本医疗机构内的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占8.79%;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占7.87%。(见表1)

2.2.3分值为2分的不良执业行为构成比

分值为2分的不良执业行为中单种不良执业行为占分值为2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发生总数前5位的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占48.60%;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占21.14%;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占14.53%;违反国家和本市有关放射诊疗相关规定和要求,占13.93%;使用未经注册的外籍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占0.80%。(见表3)

2.2.4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构成比

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中单种不良执业行为占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发生总数前5位的依次为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占74.69%;未按批准内容医疗广告或者使用过期、被注销、撤销的《医疗广告证明》文号医疗广告,占18.75%;未经变更登记,医疗机构擅自改变名称、类别、性质、地点或者服务方式,占2.81%;发生三、四级医疗事故,医疗机构负完全责任,占1.88%;医疗机构所属的从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的网站违反规定从事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占1.25%。(见表4)

2.2.4分值为6分的不良执业行为构成比

分值为6分的不良执业行为中单种不良执业行为占分值为6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发生总数前5位的依次为未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引进、实施医疗新技术、专项技术,占77.94%;使用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卫生技术人员资格或者职称的人员从事诊疗活动,占14.71%;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借用、冒用其他医疗机构名义从事诊疗活动,占2.94%;将科室或者房屋承包、出租给医疗机构内有关人员或者其他人员、机构,承包人、承租人以该医疗机构名义开展诊疗活动,占1.47%;使用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消毒剂、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或者使用假劣药品、过期、失效药品或者违禁药品,占1.47%与以雇佣“医托”等不正当方法招徕病人,占1.47%。(见表5)

2.3发生率分析

上海市营利性医疗机构总数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为1275家、1299家、1326家。(4、5、6)43种不良执业行为发生率占前5位的各年度分别为:

2008年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发生率为13.96%;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发生率为5.65%;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使用未注册在本医疗机构内的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发生率为4.47%;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发生率为4.39%;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发生率为4%。

2009年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发生率为14.16%;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发生率为6.39%;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发生率为4.93%;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使用未注册在本医疗机构内的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发生率为4.16%;违反国家和本市有关放射诊疗相关规定和要求,发生率为3.54%。

2010年依次为未按规定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或者对医疗废物、污水处置和管理不符合要求,发生率为9.28%;未经批准,擅自在本市或外省市医疗广告,发生率为7.77%;其他违反卫生行政规章制度、诊疗规范、技术操作规范、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发生率为5.43%;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累计收入在3000元以下,发生率为4.6%;未经批准或者未按规定,使用未注册在本医疗机构内的医师从事诊疗活动,发生率为3.85%。

2.4根据趋势、构成不与发生率确定重点监管指标

3年中分值为4分的不良执业行为呈上升趋势,经分析造成不良执业行为总户次数上升的具体不良执业行为主要为医疗广告。

不良执业行为积分构成比前5位主要涉及消毒隔离与医疗废弃物管理、人员管理、医疗广告管理、诊疗科目管理、其它各类规章制度管理等5大方面,占45.65%。不同记分分值不良执业行为积分构成比中人员管理类占分值为1分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的94.95%,消毒隔离与医疗废弃物管理、其它各类规章制度管理、诊疗科目管理占分值为2分的84.27%,医疗广告管理占分值为4分的93.44%,医疗技术管理、人员管理占分值为6分的92.65%。由此可以看出除医疗广告之外,营利性医疗机构人员管理问题、消毒隔离和医疗废弃物处理、规章制度的落实、诊疗科目管理是其主要问题。

3年发生率均在前5位的主要涉及消毒隔离与医疗废弃物管理、医疗广告管理、其它各类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管理等4大方面,2年发生率在前5位的为诊疗科目管理,1年发生率在前5位的为放射诊疗管理。

综上所述,发生频率高、构成比重大、呈上升趋势的不良执业行为集中于消毒隔离与医疗废弃物、医疗广告、其它各类规章制度、人员、诊疗科目、放射诊疗、医疗技术等7方面, 12类不良执业行为。因此,将此12类不良执业行为定为针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重点监管指标,其余定位一般监管指标。

3.讨论

3.1 重点指标与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现状一致

为了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促进各类医疗机构有序竞争,提高医院为病人服务的有效性。2000年,原国家体改办、卫生部等六部门联合《关于城镇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的改革措施。同年7月,卫生部等又下发了《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对两类医疗机构的界定、核定程序作了具体规定。(7)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补充,近几年迅速崛起,给缺乏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注入了新活力,其中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营利性医院,充分发挥其特长,针对特定疾病和人群,提供高端服务或拾遗补缺,满足了部分医疗需求,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同时有不少营利性医院盲目进入医疗服务市场,形成低层次过度竞争。更有部分营利性医院只注重经济效益,一味追求短期投入回报,医院自律较差,管理不规范,队伍不稳定,急功近利,甚至违反法律法规、诊疗规范,损害患者健康权益。(8)从不良积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重点指标与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执业中存在问题一致。

3.1.1超范围诊疗和夸大宣传

实施分类管理以来,由于医保、税收等配套政策未及时跟上,加之不少营利性医疗机构投资人的盲目性,导致营利性医疗机构难以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良性的竞争模式,在医疗市场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医疗机构是高投入产业,很多投资规模比较大的医院,需要5~8年才可能盈利。(9)但部分“急功近利”的投资人,完全忽视“健康产品”与“普通商品”的差别。为了迅速收回成本,在人员、设备等不到位的情况下,擅自开展诊疗活动与医疗技术,通过各种营销手段,鼓吹医疗技能,吸引顾客前来就医,许多患者因此而上当受骗。(10,11)

3.1.2人员流动性大,专业队伍不稳定

目前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主要由公立医院退休医生、部队减编自主择业人员以及刚毕业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组成,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结构。(9)且营利性医疗机构过度依靠经济性薪酬作为员工激励的手段,在这种只关注短期效果,忽略长期效应的激励模式下,民营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普遍不高,人员流动性大。这一方面导致营利性医疗机构专业队伍不稳定,卫生技术人员跨专业、实习人员及执业助理医师单独执业、执业地点未变更等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人员流失也不利于其学科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1.3重效益,轻管理,医疗制度不健全

营利性医疗机构是指医疗服务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经济回报的医疗机构,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且大多数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掌权者并不是医疗卫生的业内人士,他们不懂医学知识和规律,只是简单利用管理企业的经验来经营医院。(9)为了迅速收回成本,重效益轻管理,制度规范不健全,落实不到位。一方面为了减少成本与开支,硬件配备不到位,另一方面,从管理人员到医务人员观念有待加强。尤其体现在消毒隔离、医疗废弃物处理等传染病管理与病历书写等基本诊疗制度等方面。

3.2重点指标涉及医疗执业各方面

从不良执业行为积分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重点指标涉及医疗机构执业管理、卫生技术人员、传染病管理、医疗广告管理、放射诊疗管理、医疗技术、规章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基本涵盖了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当前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监管在突出重点指标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对其整体执业状况的兼顾。一方面,要加强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扩大法律法规知晓面,增强依法执业自觉性,落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查自纠工作。另一方面,要从基础建设抓起,督促营利性医疗机构完善各项医疗工作制度。

3.3需进一步细化与补充

《办法》作为本市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在加强医疗机构监管及提高医疗机构依法执业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作为一项规定得非常细致的制度,受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影响十分明显,因此需进一步关注新出台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不良执业行为。

参考文献:

[1]黄伟栋,唐哲,宓铮. 营利性医疗机构诚信危机及卫生监管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8):372.

[2]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暂行办法[S].上海:上海市卫生局.2007.

[3]冯琼.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3):277.

[4]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卫生监督状况评估报告[R].2008.

[5]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卫生监督状况评估报告[R].2009.

[6]上海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上海卫生监督状况评估报告[R].2010.

[7] 画宝勇, 姚武, 赵飞.某省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存在问题的比较及监管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21(11):650.

[8]李明发.浅谈营利性医院的监管[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8):88.

[9] 田垄,谭钊安.民营医院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6:11-13.

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范文4

浙江省医疗器械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9

[摘要] 医疗器械是基本医疗机构的必备硬件设备,直接象征此医疗机构的医疗和技术水平,不仅关系到所在地方群众的身体诊疗状况和社会效益,而且直接影响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仍占有范围较广阔的市场,并且从长期方向看存在良好市场前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逐渐扩大和拓展,其水平逐渐趋向先进化,并且与国际水平接轨。但是市场模式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必然出现相关不足和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为代表,分析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市场状况。

[

关键词 ] 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b)-0192-02

医疗器械是所有医疗机构的诊疗必备方法,并且随着诊疗要求的日益增高,而不断更新和发展,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水平也逐渐从单纯模仿发展至主动创新,增加医疗器械的先进程度。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及销售模式向发达国家跟踪借鉴,并且根据我国基本情况而演变成为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模式,产品品种丰富多样,形成多个聚集区,其中浙江市场为聚集之一[1]。为进一步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拓宽市场前景,应不断分析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了解其市场状况,不应忽视医疗器械产业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本文以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为代表,分析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其市场状况,报道如下。

1 医疗器械产业介绍和重要意义

医疗器械所涉及范围和理解各国之间存有一定差异,普遍认为其是一种工业产品群,由各型产品聚合成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器械具有多种特点,多设立在卫生机构用于医疗保健活动,其产品类型复杂,所涉及技术范围较广,对人身安全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自身作用对人体达到一定预期效果或者辅助效果。我国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医用电子工业、机电工业、精密仪器工业、材料工业等几个部分组成。

医疗器械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支柱,致使医疗器械产业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体现在其对卫生产业的经济效益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对人类贡献的社会效益方面。医疗器械重要性存在于多种方面,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够从分子生物学方向、生化物理或者化学角度微观分析病因,从根本机理角度诊断和治疗疾病。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器械辅助作用下,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增加一定工作时间内的诊疗病人数量,增加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医务工作者对医疗器械产生依赖性是必然趋势。为突出医疗器械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浙江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病床占用专用设备金额进行评估和整合,2010年平均34589元,比2009年增加25.3%[2]。同时,对浙江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行调查,近10年死亡率明显降低,市民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均与医疗器械有一定关系。

2 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2.1 现状分析

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从历年发展形势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从无到有,再从小型发展扩大,最终发展成为产业,培育多家骨干企业。浙江市场也逐渐发展为重点生产区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逐渐扩大,其构成包括原系统的公有制企业、乡镇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本省的科研等从业人员逐渐扩大,每年开发新产品数量递增。目前,已有上万个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并且已经开始更新换代,生产一大批高科技品种,医疗器械工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根据作者调查,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省共有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2家,其中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1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19家,职工总人数26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00多人。第二类企业602家,第三类企业224家,共826家,职工总数为49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00多人,其中杭州和宁波合计510家,占全省企业数的61.7%。

目前,全省第二、三类企业涉及的产品品种主要集中在口腔科材料、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制品、医用光学内窥镜设备、手术室和急救室设备、病房护理设备、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及体外诊断试剂等七大类产品。其中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01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433家,体外诊断试剂企业85家。

经调查和分析,浙江市场医疗器械市场存有一定特点,浙江市场医疗器械产业存在多层次化,主要受医疗机构层次化影响,从省市区医院到地方疗养院,各层次卫生机构医疗水平不同,造成其所需医疗器械水平不同,形成多种层次和档次。医疗器械市场中以医院,尤其省市级医院对医疗器械的需求最全面,多需求高档诊断治疗器械,不过此类医院所占比例较小。因此,不同档次的医疗器械所涉及的医疗机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决定医疗器械市场的层次化。再者,经现状分析,由于医疗器械工业基础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较薄弱,因此常规医疗器械,尤其中低档次医疗器械占医疗器械大部分比例,可达90%以上[3]。但是其整体结构存在一定合理性,因为现有手术器械较齐全,基本能够满足和符合手术操作需求,即使精密器械的生产水平较低,但是临床所需要的诊治器械以及保健器械基本均有生产,并且逐渐依据临床患者需求得到更新换代。但是为满足医疗器械市场动态平衡变化,应不断扩大和调整整体结构,使其更符合医院装备标准和需求。

对浙江市场医疗器械市场进行分析,还存在的一种现状,表现在生产集中化较弱,程度较低。首先对于一次性产品的生产规模较小,勉强满足相关需求。其次,如MRI等医疗器械生产家较少,多需从国外进口,市场份额较少。为将省内医疗器械工业发展扩大,浙江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以及政府对其在医疗器械开发方面抓紧培育,不断促进医疗器械设备销售收入,推进全国医疗器械整体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医疗器械设备发展潜力,将其推进高速发展阶段。

2.2 存在问题

医疗器械设备发展同时,仍然存有多种不足,影响医疗器械市场发展和正常运转,主要因素体现在:①医疗器械设备技术水平较差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医疗器械设备,尤其是精密仪器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综合多种技术含量,复杂和综合化。不仅浙江产业,甚至全国水平均较低,器械生产水平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有将近20年差距。产业结构中,以低水平基础器械为主,占据主要市场,并且存有明显重复化,缺乏创新等设计,使市场整体水平发生滞留[4]。过度依赖进口产品也是器械市场结构中的显著现状和问题,据2007年调查研究中心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专项调查显示,约90%的磁共振设备、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CT市场、80%的中高档检测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国外医疗器械市场过度瓜分沿海浙江等城市器械市场。国产率较低,难于发展,而医疗机构采用进口机器,也加重了患者看病负担,增加看病难、看病贵的发生可能性,对多方面造成不良影响。②人才不足 医疗器械产业和生产机构中缺乏创新性人才,致使企业处于仿制和改进水平,不能进一步满足和符合市场需求。由上可知,截止到2013年底浙江省共有392家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其中351家无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5家有源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9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职工总人数可达26000人多,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500多人。第二类企业602家,第三类企业224家,共826家,职工总数为可达49000多人,而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8500多人,由此,国内对于医疗器械设计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尚不能完全满足,主要受教育体系以及人才培育体系的整体影响,因此缺乏相关专业性人才,并且造成人才流失。③资金短缺 医疗器械的研发,尤其是精密度较高器械的研制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医疗器械市场上大多数被国外品牌所占据,而一台进口CT的价格从200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价格昂贵,由此资金不足可明显增加器械开发难度,使生产水平出现滞留状况。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口额为124.72亿美元,同比增长14.56%。其中31个品种进口额达到亿美元规模,但是由于市场结构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本身资金投入能力有限,资金需求的长期持续性需要外界力量的支持。但是银行等地方获取资金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投资风险,加重医疗器械研制开发的困难性。另外,缺乏力度较强的监督的法律也是影响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3 市场状况以及发展前景

经2010年对中国浙江医疗器械市场容量进行调查,容量水平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但是其与药品比例仍然较小,因此,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和前景具有广阔的范畴。医疗器械的需求水平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而不断扩大,人工关节、血管支架、牙种植体年需求量逐渐增大,现存的医疗器械生产水平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国家政府加大关注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力度,实施相关政策, 2006年和2007年分别出台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生物产业发展 “十一五” 规划》[5],将重点领域设在群众健康方面,将攻克大型医疗器械, 推进自主创新水平,加快和促进新型企业发展。到近三年的《“十二五” 科技发展规划》中,已经将多种高端医疗设备研究化为医疗设备领域重点开发对象,为中高端产品的研制打下一定后备力量,培育多家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扶持相关企业的开展。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医疗器械产业逐渐受到国家重视,并且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领域。

为支持医药卫生事业,政府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降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难度。但从浙江省内相关资金投入分析,2011年省内医疗卫生支出较2006年增加23%,已经达到100多亿。并且为相应国内新医改实施,医疗体系在省内广泛增加,卫生体系得到全面覆盖,增加地方医疗机构中医疗器械的需求量[6]。以上政策均使医疗器械产业存在良好的发展前景,从而增加吸引力度,吸引投资企业的加入和联盟,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至2011年,单纯浙江医疗器械市场中,医疗器械行业融资案例数新增4例,投资机构加大对医疗器械投资的兴趣,一定程度上解决医疗器械产业资金问题,加大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步伐[7-8]。

政府提倡的医疗改革增大了政府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供一定机遇。使卫生事业对医疗器械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要求愈加严格。为规范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技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装备水平 ,应大力引进优秀创新型人才,扩大医疗器械企业规模,形成良性循环,以自主创新为原则,打造新型化医疗器械产业,提升整体研发水平,避免低水平器械的大量重复化,增加中高端器械的研发力量,降低高端器械的进口数量,从整体增加我国医疗器械的国际竞争水平和力度。

[

参考文献]

[1] 杨涵,王晓炜,刘洪伟,等. 从深圳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情况看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监管[J].中国药业, 2012,21(2):7-8.

[2] 李军.提高陕西省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J].中国药业, 2010,19(4):9-10.

[3] 曾蓓.关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分析[J].医学信息, 2013,(11):542-544.

[4] 欧阳昭连,池慧,杨国忠 . 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力专利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0,16(2):34-35.

[5] 吴郦媛.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现状探究[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45-46.

[6] 李玉衡.医疗器械产业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原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吴祈耀教授谈医疗器械产业现状与未来[J]. 首都医药, 2010,(17):365-366.

[7] 余元骏 .国产医疗器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10):145-146.

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范文5

[关键词]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导向 全科医疗卫生人才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261-01

1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要求,首先是县及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这些医疗机构内的医疗人员因医学素养、医疗设备、待遇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一些疾病无法及时处理,或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应急措施,因此现有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基层群众对医疗设施的需求。因此,根据我国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现状必须要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才能高效促进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同时这一项目也是新一轮医疗改革明确政策。

2 医科学校方面

2.1 以基层卫生岗位需求做导向,适当调整学科及专业结构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了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基层基本医疗卫生体制。

结合新医改的要求,地方医学院校应适当的调整学科及专业结构,开辟适合新医改政策的医疗卫生人才突破口,新医改中对全科医疗卫生人才有了巨大的需求,各方医学院在学科设置上,应将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应急救治、精神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和采供血,等专业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一个学习重点,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及教育,在专业上,更应该加开农村医学这一课程,为新一轮的医改顺利进行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2.2 以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为重点,积极有效的开展定向一学生免费培训

2.2.1申请培养资格 根据自身条件,向教育部门、卫生部门提出申请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报告,同时可根据《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卫农卫发[2010]3号)的文件精神与教育部门、卫生部门签订免费培训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免费培训等协议,得到政府机构支持,保障资金到位,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2.2.2 招生与就业 根据定向单位要求,明确招生条件、优先录取条件等,并单列志愿,进行单独划线录取。在学生报到入学后,学生须签订承诺书,承诺在毕业后能到相关的医疗机构工作至少6年,在签订承诺书后,在签订定向单位的就业协议书。

2.2.3 实现就业 成绩合格后,根据就业协议乡基层定向单位输送全科医疗卫生人才,为新一轮的医改顺利进行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3 政府和医院方面

3.1 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水平为目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的培养与培训 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主要职责是向如农村等无法到大城市或大医院就医的基层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必须要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才能力水平为目标,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的培养与培训。

3.1.1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培训 卫生部门应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欠缺的方面进行专业的补充培训,因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数量限制,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注重医学全科的学习,而不能专修一科,因此,卫生部门应针对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进行专业的培训。

3.1.2 加强全科医疗队伍培训 为了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医学全科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农村中的基层医疗机构,有一些历史原因,造成现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素质参差不起,因此,如何加强全科医疗学习,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变成基层卫生人才,才是真正的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3.2 多方协同共同构建卫生人才扎根基层的保障机制 由于在基层工作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等历史遗留问题,造成愿意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大大减少,在这一方面政府和医院方面应共同构建基层卫生人才扎根基层的保障机制,如确定正式的编制,提供优惠待遇等。

3.2.1 确定正式的编制 对于愿意深入和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应及时确定编制问题,以免打击层卫生人才的积极性,同时,认真对待此问题,也能反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度,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心态稳定。

3.2.2 提供优惠待遇 待遇可以提供给基层医疗人才一种心理暗示,在基层工作,工作量和城市一些医疗机构工作量相比会更加繁重,却没有相同的待遇或更低的待遇,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应适当给予优惠待遇,如住房和工作的待遇,在评定职称时给予适当的特殊待遇等。

3.2.3 完善全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 卫生部门应尽快完善全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资格认定制度,以起到更好的鼓励作用,增强扎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自信心。

4 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启示意义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医疗要求,尤其是县及县级以下的医疗机构,根据我国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体制现状必须要为基层培养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才能高效促进新医改要求的基层医疗体制改革,同时这一项目也是新一轮医疗改革的明确政策,所以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基层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达到病有所医的医疗体制改革要求,就必须加强培养扎根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留住基层的医疗卫生人才。为新一轮的医改顺利进行提供高效的人力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雨新.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改革新形势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10,(4).

[2] 崔明辰,宋国华.顺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形势,大力为农村基层培养输送医疗卫生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2011,(3).

[3] 张帆,燕进.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财政政策探析[J].财税纵横,2009,(8).

医疗机构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均衡性;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

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1]。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是健康公平性的重要前提[2]。有研究指出,国家在制定全国性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方案时,需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结构性优化,尤其需重点考虑卫生机构的均衡配置问题[3]。目前,国内学者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的研究虽然较多[4,5 ,6 ,7],但主要是对卫生人力资源的配置的研究,而对医疗机构分布配置研究几乎没有。贺买宏[5]等人的研究中报道我国卫生机构等分别不均衡,但也没有进行区域间比较。文章将分析医疗机构在我国中部经济区域人均配置情况。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分析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8]、《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9]等。

2.方法应用excel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医疗机构的人口配置情况及配置差异。

3.研究内容。对我国中部地区8个省市,从人口配置角度进行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

4.定义。中部地区的省市划分,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义,均采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解释[8,9]。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医疗机构人均配置情况

由表1可见,医院每省市数542~1220个,平均843个;人均0.13~0.42个/十万人,平均0.212个/十万人。基层医疗机构每省市数18882~74208个,平均38005个;人均582.45~6562.59个/十万人,平均1496.25个/十万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每省市数260~646个,平均每省市475个;人均0.44~1.59个/十万人,平均0.77个/十万人。

三、结论

从表1可见,中部地区卫生机构人均配置差异较大。我国中部地区各省市各类型卫生机构总量和人均配置并不一致。大型医疗机构医院的配置总量江西最低,河南最高;人均湖南最低,黑龙江最高。基层医疗机构配置总量吉林最低,河南最高;人均安徽最低,江西最高。公共卫生机构配置总量吉林最低,黑龙江最高;人均吉林最低,安徽最高。

参考文献:

[1]姚玲亚,姚玉泉.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探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5):28.

[2]何宁,辛怡.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174-176.

[3]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评价[J].西北人口,2013,34(2):27-31.

[4]谢金亮,方鹏骞.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省际间的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1):60-62.

[5]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3):197-199.

[6]乙军,周业庭,马小波.我国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s1):115-117.

[7]张国良.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