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急救常识范例

医疗急救常识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1

关键词: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倦怠;社会影响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分布以及流动受市场调节,同时,诊疗、护理服务内容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对健康的愈发重视,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诊治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急诊中,都认为自己是最急、最重、最需要获得医疗人员的关心和照料的患者,但是医疗人员却要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如果未及时作出反应,就很容易引发医患冲突,同时,人们对医疗机构诊治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不再“一味忍让”或者“忍气吞声”,而是积极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维权。而对于医疗人员来说,由于本身工作繁忙加上服务对象不理解,很容易导致医疗人员心理失衡,逐渐成为职业倦怠,在医疗服务中表现出易怒、不耐烦和言语举止失常,继而恶性循环,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1]。因此,需重视和研究医疗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本文从社会因素方面对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工作倦怠

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主要是指对于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个体不能有效应对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疏远、衰竭以及自我成就感下降等,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2-3]。而医疗急救人员的工作倦怠,不仅会影响医疗急救人员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而且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2工作倦怠社会因素分析

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倦怠的引发因素可包括个体、组织和社会3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因素方面分析医疗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

2.1社会支持因素

社会支持主要体现在信任支持、信息支持、态度不认真导致,继而和医疗急救人员发生纠纷,对急救人员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2.2期望过高

在急救医疗中,经常会遇到自杀、车祸或者斗殴等意外死亡事件,患者及其家属往往情绪容易激动,如果治疗效果无法达到患者或者家属预期,他们很容易将不满情绪发泄到医疗急救人员身上,严重的会谩骂和殴打医护人员,长此以往,急救人员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4]。

2.3社会舆论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和快速,有些舆论会对急救进行攻击。在医疗急救中,尤其是在院前急救中,受通讯、运输等方面因素影响,医疗急救人员很有可能没有尽快到达事发现场或者让患者及其家属等待时间过长,而对于患者或者家属来说,因为病情突然和紧急,希望马上得到救治,很容易误认为医疗急救人员出诊缓慢并进行不实传播,容易误导社会大众的判断,在查明原因前就盲目指责急救人员,甚至通过人肉等方式查找急救人员的相关信息,影响急救人员的正常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医疗急救人员很容易对工作心有余悸,逐渐发展为工作倦怠。

3降低工作倦怠的相应对策

3.1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要对医疗急救人员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在这种氛围情况下,医疗急救人员才能表现出信心和干劲,使之获得高度的认同感[5-6]。其次,政府需对医院急救方面加大投入和支持,比如,在院前急救中,对通讯和道路等急救过程中的相关因素进行完善,使医疗急救人员、急救车辆和呼救人数达到相对合理的配比;增加急救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同时,适当提高医疗急救人员的基本收入,更好地调动急救医疗系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急救医疗系统内有更好地发展格局,降低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7-8]。第三,政府应提倡尊重医护人员人格和劳动的良好社会风气,多给予医疗急救人员情感上的支持,当他们工作上遇到挫折,应给予更多安慰和谅解;当他们取得进步,应给予他们真诚的微笑和掌声,这样医疗急救人员才能建立一种“付出”和“回报”的平衡,在这样更多社会支持的环境下,医疗急救人员才会有更多缓解压力和倦怠的途径。

3.2建立合理期望,造就宽松的社会环境

对医疗急救建立合理期望是重要的,医疗急救人员毕竟是一个真实的人,其能力也是有限的,同时,当前医学技术不能完全治疗所有疾病,因此,在对医疗急救人员工作评价时,不能仅仅从医疗效果方面评价,而应从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方面进行辨证评价,这样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大众都对医疗急救建立合理期望,尊重和理解医疗急救人员,让医疗急救人员在和谐的氛围中工作,减轻其压力,从而降低工作倦怠。

3.3政府完善急救相关法律法规

①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不断完善医疗急救的相关专项法律法规,确保急救工作有序、安全进行。②不断完善医疗纠纷鉴定体制,整合医学会鉴定和司法鉴定资源,确保鉴定结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使医患双方都信服,从而减少医疗急救纠纷,使医疗急救人员降低职业倦怠[9]。③完善保险制度,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面,灵活调整保费,加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医疗责任保险可维护急救人员的合法权益,使之挣脱束缚更好地救治患者,如果患者受到损害可以得到经济补偿,从而有效缓解医患关系,减轻急救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职业倦怠[10]。④严惩并杜绝医闹。对于职业医闹需坚决严惩,对于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维护急救医疗秩序,减轻急救人员的心理负担,从而降低职业倦怠[11]。

3.4客观报道信息

对于社会新闻类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报道、信息应加强审查,惩戒虚假、夸张等不实报道,并追责审查主体,从而防止因媒体不当报道而误导舆论;在急救过程中,应根据情况限制闲杂人员的拍摄和采访,如有必要,医方、媒体和患方之间应展开有效沟通,使媒体了解事情始末,尽可能减少媒体或者社会大众的凭空猜测,增加急救人员的心理负担,使其对急救工作产生倦怠[12-14]。

3.5宣传急救医疗知识

对于急救基本常识,应积极推广和普及。社会公众掌握急救基本常识,就更能够理性的对待急救行为和急救事业,对于急救人员的工作做到理解、信任和支持;在掌握急救基本常识后,当人们遇到急救事件时,能够清晰描述患者病情,让急救人员可以提早做好准备,并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给予基本的、正确的急救处理,也能够理解急救人员对患者采取救治措施的意义,从而使急救人员的工作顺利进行,不给急救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减轻其压力,降低对急救工作的倦怠[15-16]。

4总结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2

【关键词】南极科考;医疗保障;培训

人类从发现并踏上南极大陆距今已100余年[1],但人类对于南极仍知之甚少。我国每年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人员超过千人。南极科考人员的工作环境多样而复杂,却仅配备了3名随队医师,分别驻扎在长城站、中山站和雪龙船。在南极夏季,人员来往频繁,交通便利,病情复杂时可转运到医疗设备完备的地区进行救治。但是到了冬季,交通几乎中断,只能依靠站上物资和个人能力进行救治,这就需要队员具有较强的自救、互救及医疗综合能力[2]。目前南极保障医师的招募是面向全国及各个专业的,经过面试、体检、心理评估和体能等进行选拔。但由于所选医师上岗前仅熟悉原专业,并不能完全覆盖南极科考所需的各个医疗领域。因此在南极科考出发前进行医疗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09,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委托,上海市东方医院承担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医疗保障的行前培训工作。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2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运行9名员工。

1.2培训方法

培训分组:根据考察执行任务的不同,将培训学员分为两组:医疗组和工作人员组。医疗组2人,即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工作人员组为9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员工。所有学员在培训开始前均参加摸底测试,医疗组测试题目为50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涵盖心脏骤停救治、创伤救治、常见外科和内科急症救治;工作人员组测试题目为25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涵盖心肺复苏技术、急救常识。分数均以百分制计分。培训后再次进行测试,题量和题目类型相同但内容不同。所有人员均接受基础生命支持的培训。医疗组学员另外接受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培训并在急诊部进行为期4d的内外科轮转。工作人员组仅接受课堂授课,并在每个课程结束后安排15min的操作指导或讨论交流。

1.3统计学处理

医疗组中样本量为2,故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勤组样本量为9,使用SPSS20.0软件对其培训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中配对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于摸底考试,医疗组相对薄弱的方面是内科急症处理;工作人员组在医疗专业处理方面薄弱。培训后两组平均成绩均明显提高,医疗组提高最明显的是内科急症处理部分。所有学员均通过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医疗组学员均通过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在医疗组医师轮转方面,两名医师的专业背景均是创伤骨科,并且在其工作单位主要从事急诊工作,对于常见的急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均较为熟练,得到轮转科室负责人的正面评价。工作人员组学员在课堂听课方面非常主动,随时针对讲授内容进行提问,并分享他们在极地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病例,授课后的操作演练中积极动手,授课效果良好。

3讨论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3

关键词:普通高中;医学健康;教育课程

如今我国社会发展全面,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家长也不再担心孩子的物质生活,可是青少年健康却成了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虽然政府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问题非常关心,但是很多时候也只是停留在体育锻炼这个片面的层次上,忽略了类似于“心理健康”“内外保养”等医学上所定义的健康培养,长此以往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健康都形成了错误的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也影响了我国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进程,极大程度的耽误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

1影响健康的因素

1.1个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

在传统的观念当中,健康仅仅是指身体没有病而已,大多数人认为身体健康就是健康,而对保持健康的观念存在误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要想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状态,首先就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对于健康的思想重视程度,心理是影响健康的一大因素,当一个人无法调节自己的心理健康,那么一些特定的器官也会随之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引起一些身体上的疾病。

1.2生活方式不健康

有句话说“生活越好,诱惑越大”,在如今饮食、娱乐、放松等生活形式多种多样的情况下,人们的健康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隐患,有研究表明,很多影响健康的因素都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方式密切相关,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的肺、肝脏等器官机能更容易下降,得癌症的几率也更高,同时吸烟者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是“名列前茅”;喜欢喝酒或是酗酒的人,一般情况下,这些人群的人体健康状况都远远不及生活方式规律的人群;再比如说暴饮暴食的人,他们的胃的承受能力也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达到降低,这些不良行为无时无刻不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2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

2.1文理科无法接受同等层次的医学健康教育

现阶段我国高中的教学情况是分文科和理科来分别教学的,在没有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情况下,理科类学生还可以通过生物课程来了解到少量的医学健康知识,但是作为每天与政治、历史和地理等课程打交道的文科类同学,他们是很难在课堂以内接触到医学健康的东西的,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文科类学生对于医学健康的了解。

2.2忽视健康学习,系统知识缺失

对于学生来说,有系统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如今在高中时期开设医学健康课程缺乏专业的团队以及缺乏规范教学内容的教材。因为医学健康需要了解的内容是非常零碎的,如果没有专业性的总结,很难使重点互相结合,不利于后期的应用。现在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对于医学健康教学课程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体育锻炼这方面。即使学校有开设具备多种活动的体育课,可是老师往往也忽略了对于各种运动损伤如何应对急救等知识的传授,只是一味的教学生如何去运动去锻炼,造成学生对于健康知识的缺失。

2.3缺乏紧迫感,搁置医学实践学习

首先,如今科技发展速度惊人,医疗医学条件也不短上升,减少了一些病的发病率,很少有像“非典”那样的病,从而降低了人们对发病而产生的紧迫感,学校也不在意,而造成相关类型教育知识科普的缺失。其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时期对于当代高中生来说又是一个面临高考的决定性时期,我们被学校灌输的思想是学习成绩比身心健康更为重要,所以同学们更在意考试内容的学习而将医学健康学习放在一边,因为思想教育层面的理解匮乏,导致医学实践学习搁置。

3普通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教育是最基础的,而医学健康教育是生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健康教育的基础。培养高中生掌握一定的健康护理知识与技能,是当前高中生医学健康学习的主要工作。

3.1医学健康常识是学生必备生活技能

生活技能是指人们对社会适应的能力,是有效的处理生活中日常问题的能力,是对周边环境相互联系的一个积极行为能力。在2006年起北京大学就对学生开设《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为切入点,主要是以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医学健康技能,以生活技能为基础,改变学生医学健康意识。同时,预防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心理伤害。于现行社会,很多事物都追求多样化、复合型。高中生也不例外,医学健康常识的有效普及,有助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发展,同时也为国家未来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所以,医学健康常识是学生必备的技能。

3.2传统教学对医学健康常识普及不重视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但是传统的教学,还是只是循规蹈矩的教授学生日常科目知识。同时,在公众急救普及率上看,医疗健康教育是急救知识普及的基础工作,因此高中有效的切入医学健康常识是很重要的。据调查,2008年,红十字会总工会在中国奥运会召开之前为北京市民进行急救的培训率只是达到六十分之一。正因为医疗健康常识的缺失,很多人都无法完成急救培训。所以,医学健康常识在高中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的实施。

3.3科学的医学健康常识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

中国人口开始逐渐增长,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家庭未必能对学生的身心照顾到位,很多高中生因为家庭的疏忽教育,导致轻重不等的心理疾病,而这种疾病可能会伴随少年成长,甚至会步入社会,更严重的结果就是影响到高中生的正常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为社会带来威胁。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有效、科学的医学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

4高中开设医学健康课程的工作建议

如今,高中生了解医学健康常识的途径有媒体、讲座、医务人员、课外活动、同伴影响、报刊杂志等等,其中家庭影响与生物课程学习影响因素最为常见,而通过高中生物课程学习去实现“医学健康常识”是非常片面的,因为医学健康常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心理健康,就不能在生物课程中体现。因此,高中医学健康常识普及工作应该多方面结合。

4.1紧扣高中教材,适当切入

高中教材中很多事关于医学健康常识的切入点,比如高中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中《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课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人体构造图,普及因为某些外在原因引起的健康疾病。这样在高中生物课程的铺助下可以做到“与实际结合”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以课外拓展的形式展开高中医学健康教学。

4.2依托社会为基础,实践活动

校方应该强化高中生的“医学健康常识教育”,建设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有效构建各种主题的“第二课堂”,学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既可以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与实际结合,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医学常识。

4.3创设医学课程情景,拓展活动

在课堂创设中,老师应该适当的创设医学课程情景,学生在一个模拟又真实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融入生活,凸出教学创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学到日常的医学健康知识。老师再适当的加以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环境影响下有效的利用学科知识认识“医学健康常识”。

5结语

影响健康的因素除了身体状况等外部因素,心理健康也是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主要有文理科无法接受同等层次的医学健康教育、忽视健康学习,系统知识缺失、缺乏紧迫感,搁置医学实践学习等,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了解高中开设医学健康课程有助于促使高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与身体的健康状况,激励学生的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张向荣.高中生在生物课学习医学健康知识探析[J].学周刊,2017(31):98~99.

[2]刘开湘.普通高中开设医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J].中学生物学,2016,32(08):74~75.

[3]刘开湘,张松.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常识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07):156.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4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患者的法律意识及经济意识不断增强,投诉和付诸与法律的纠纷呈上升趋势。据国家卫生部最新资料表明,产科纠纷案例排所有医疗案例中的第二位。就产科护理中常见的潜在性法律问题及预防措施浅述如下:   1产科护理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1.1护理文书中潜在的法律问题   卫生部已把部分护理文书纳入病案归档,作为病案资料,因此,护理人员所书写的大部分文书是在处理医疗纠纷案件中判断护理行为是否规范的依据,要求应书写正确、及时、完整,它包括体温单的填写、执行医嘱后的签字记录及新生儿护理记录等。其潜在的法律问题如下:①体温单的入院时间应和医生记录一致,可反映入院时孕妇状况和医务人员处理的及时性。对体温单上的体温,有些护士责任心不强随便填写,很容易延误治疗时间,如产妇乳头内陷而排乳不畅所引起的发热,但由于护士责任心不强,没把体温表现在体温单上,导致医生对产妇乳汁淤积甚至发生乳腺炎的延误治疗,护士将负一定责任。②医嘱是护士执行治疗的依据,护士无故不执行医嘱易被起诉。如护士处理临时医嘱时不执行查对制度,漏抄输液治疗卡而在临时医嘱本上又签写执行者姓名及执行时间,导致孕妇未能得到治疗所造成的后果,护士必须承担法律责任。③新生儿护理记录单每天要详细记录喂养、排便次数及脐部情况,如果护士未能及时询问、真实填写,发生小儿肠梗阻等严重后果,护士将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2护理操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为了保证操作稳准,必须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一旦出现纠纷,首先要查是否违反常规操作,违反常规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其潜在法律问题表现如下:①护士在胎心宫内窘迫的患者静脉滴注时,因责任心不强,未做到“三查”、“七对”把有异物的液体输到患者体内,虽然患者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但由于护士的过失行为,势必会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护士应负有一定的责任。②护士在为婴儿照“蓝光”时,不为婴儿有效地遮盖不能照射的部位,或者造成皮肤灼伤。尽管治疗后痊愈,但这位护士存在护理过失行为,该护士也要被追究法律责任。③护士在洗澡时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手圈、胸牌丢失未重视又没有认真核对母亲的姓名,抱错新生儿。由于及时发现更正,未给产妇及家属带来精神伤害,则仅犯了失职过错。如果抱错新生儿已成事实,那么护士有可能负民事或刑事责任。   1.3急救药品、设备准备中的潜在法律问题:产科护理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母子生命安全,特别对产后出血、羊水栓塞、重度妊高症等抢救工作必须争分夺秒,急救药品、物品必须做到100%准确到位,抢救设备随时处于完好状态。否则势必会发生相关的法律问题。   1.4孕妇的隐私权问题:由于产科的工作特殊,需要了解孕产妇的婚育史、月经史、既往史(特别妇科疾病、肝炎、结核等有关病史)及个人史、家族史,这就不可避免触及到孕妇本人或家庭隐私,此时孕妇有权要求护士给予保密。产科护士若随便谈论,对孕产妇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则应视为侵犯了孕妇的隐私权[1]。   2预防措施   2.1提高法律意识,规范护理行为:产科护士应熟知护理业务与法的密切关系。多看报、多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从典型实例中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自觉在工作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技术操作,做每一样事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地为孕产妇服务,提高护理水平,维护职业形象。   2.2从法律的角度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护士在书写护理文书时应具有科学性、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与医疗文件同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规定[2]:“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这是对患者获得有关病历资料的规定[3]。第八条、第十条中对病历资料的保存及病历书写也作了规定,如果医方丢失病历资料或涂改、伪造、销毁病历资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能随意涂改,主观捏造,随意纂改护理文书,否则医院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2.3急救药品、设备准备到位:在产科随时都会遇到危重病人,因此,急救器材、物品、药品一定要齐全,并固定放置,专人管理。作为产科护士应对这些抢救器材的操作、物品的放置、药品的作用及剂量用法了如指掌。并保证各项急救器材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   2.4尊重孕产妇的隐私权:高产科护士的法律意识,不擅自公开孕产妇的病情及病历资料。在产科护理操作中,要注意孕产妇的感受,注意遮挡,并主动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及作用。保护孕产妇的隐私权。   3小结   总之,孕妇从入院到分娩至出院的整个过程中,在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上,均有可能涉及到各种潜在的法律问题。作为产科护士,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法律意识和医疗安全常识,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卫生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行人性化护理,对许多护理环节进一步调整,补充和完善,切实解决孕产妇的后顾之优,保障孕产妇的健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5

【关键词】医患关系;顾客服务期望;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医学知识普及

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随着时代的巨大变革,经济的高速发展,医患关系将有新的发展趋势,即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医患交往“经济化”趋势,医患要求“多元化”趋势,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1]。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医患关系呈现更加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医患冲突恶性程度有增高的趋势。面对这种趋势,需要从另一种角度来审视医患关系问题。本文在“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医学知识学习的医患关系改善途径模型,并探讨了通过医学知识学习的方法,以提高患者感知医疗服务质量能力来改善医患关系问题。

1“顾客感知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的提供方,患者是医疗服务的接受方,高度相关利益方是患者的亲属。从营销学的角度而言,患者及其亲属就是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顾客,因此,医患关系紧张的实质就是作为顾客的患者及其亲属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时做出的反应。关于如何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前人做了大量的探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欧学派奠基人之一Gronroos从“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概念出发的一系列服务质量评价研究。Gronroos[2]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感知服务质量”的概念,认为服务质量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感知,属于主观范畴。它取决于顾客的服务期望与实际感知到的服务之间的比较结果,强调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顾客的感知,服务质量最终的评价者是顾客而非提供服务的企业。此后,诸多学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Lehtinen等[3]认为服务质量是顾客所感知的质量,具有主观性,是顾客通过对比他们认为服务提供者应该提供的服务与他们实际感知的服务而产生的。Parasuraman等进一步发展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认为服务质量应是对服务的一种主观评估,是一种感知的服务质量,它是“顾客对服务的感知与期望之间的差距的程度与方向”[4],并提出了SER-VICEVAL服务评价模型[5]。同样,Oliver[6]的期望确认理论(expectationconfirmationtheory,ECT)也简化了Gronroos的顾客满意模型,提出消费者是以购前期望与购后绩效表现的比较结果来判断是否对产品或服务满意。以上学者的模型虽有不同,但对服务质量评价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顾客服务期望”,顾客满意度取决于服务过程和结果的期望与服务过程和结果感知质量的差值。Oliver的研究结果同时指出,如果顾客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同的服务,那么,期望就决定了顾客感知服务,如果顾客以前接受过相同的服务,那么,前一次的服务经历会对本次的顾客感知服务起到自动修正的作用。从这一点出发分析,医疗机构提供的最重要服务是治疗疾病,但疾病的种类繁多,病程繁复多变,患者的每一次就诊都没有完全相同的过程,因此可视为Oliver所指的“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同的服务”,因此,基于患者“顾客服务期望”下的“顾客感知质量”,在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认知中,在对医疗服务质量结果的评估中就起着决定性作用。有形产品可以通过提供完全相同的产品、统一定价、固定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渠道,向顾客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可以对产品和服务形成合理的“顾客期望”。规范化的服务行业,如旅馆、电信等行业,可以通过装修、设备、流程、价格等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也能使顾客不会产生过高的期望。而医疗机构是根据各个病种情况、病程情况、患者自身情况提供医疗服务,不可能提供标准化服务产品,也不可能提供标准化的服务过程,因此作为医疗机构顾客的患者及其亲属,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判断难度大大增加。由于患者及其亲属基于出于自身的良好愿望,主观认为疾病肯定会走向痊愈的,医疗服务过程会是简单明了的,因此会对医疗服务质量产生过高的医疗“服务期望”。但同时他们具备的医学知识又极其有限,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缺乏相关概念,对疾病可能加重甚至导致死亡的结果缺乏心理准备,同时对医学检查项目的必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不必要检查过多,以及对医疗机构的服务路程不熟悉,认为服务不及时不准确等因素使得患者及其亲属经常对医疗服务质量做出误判。当经历了医疗服务后,自身感知到的医疗服务质量小于甚至远逊于期望的质量时,患者就产生了不满意,这时医患关系开始走向不和谐,医患关系紧张源头就此产生。

2建立基于医学知识学习的医患关系改善途径模型

如何让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形成合理的“顾客服务期望”和客观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各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其中“医患信息不对称”理论给予了很大的启发。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学者认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特征就是“医患信息不对称”。医院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信息优势;患者掌握的信息少,处于信息劣势。医疗服务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一般的患者缺乏医疗服务的专业知识,他无法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需要接受什么治疗。同时,患者还缺乏许多自己需要的医疗服务信息,如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医生用药和治疗处置情况,医生的技术水平,患者的病案记录等信息[7]。因此,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信息不对称和高度异质性的市场,对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识别比一般商品困难。信息在医患之间传递的阻隔和不对称是医疗服务市场的普遍特征,它直接影响医患信任的建立和患者对医疗效果的评价[8]。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确可以通过建立医疗信息公开制度和加强医患信息沟通的方式,让患者及其亲属了解到病情、诊疗过程、价格及医生技术水平等相关信息来得到部分解决,但是如果患者及其亲属缺乏医学知识甚至是缺乏医学常识,即使医疗信息完全公开,医患之间充分沟通,患者及其亲属还是缺少对有关病情及对与之息息相关的诊疗过程、价格及医生的技术水平等进行评判的“评价能力”,同时又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及自己个人感情的左右,那么对诊疗过程和结果产生误判,对医疗服务“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产生负面评价就成为了自然的结果。所以,普及医学知识,让患者及其亲属具备医学常识,对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形成合理的“顾客服务期望”,对病情、诊疗过程、价格及医生技术水平有个基本合理的判断,最后形成客观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是减少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减少医患矛盾,改善医患关系的最基本途径。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医学知识学习的医患关系改善途径模型。

3通过对三种医学知识学习常规途径的内容及方法进行改良,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顾客感知能力

目前,普及医学知识的活动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如心肺复苏等急救技术方面,对系统性的生理常识及医学知识缺少学习,因此患者及其亲属缺乏基本医学知识素养就成了常规问题。因而,从中学教育开始普及生理及医学知识,在社会中跟进普及的措施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3.1中学课堂

目前,中学课堂上的授课内容重中之重的是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及语文,其他内容作为次重点,但和人类自己息息相关的医学知识基本课程———《生理卫生学》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非但不作为考试内容,就连老师也鲜有专业出身,同时还存在如授课课时少,授课时遇到有关敏感内容时还要把握“度”,课程的跳跃性大等问题,因此,学生实际学到的相关知识极其有限。具有如此贫乏医学知识的学生,未来在就医时很难对医疗服务质量有合理的“顾客服务期望”,更不能对医疗服务形成客观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从而为医患纠纷埋下根源。因此医学知识的普及必须从中学教育阶段抓起,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为培养将来具有基本医学知识素养的“社会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媒体宣传

目前关于在社会中普及医学知识的研究极少,主要研究内容集中于传统医学、急救常识、常见流行病等。媒体也很少出现医学相关知识的宣传,充斥于电视、杂志、互联网上的大部分是娱乐、汽车、手机、游戏、旅游等内容。面对社会普遍缺乏医学相关知识的问题,媒体应当培养主动宣传的意识,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宣传渠道,不断更新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的内容,吸引群众的注意力[9]。同时基层政府也可以利用广播、墙报、宣传标语等实现医学相关知识的传播、普及。

3.3医疗机构

社会医疗机构处于防病治病的前沿阵地,普及医学知识的责任更加凸显。患者及其家属在就诊和住院期间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因此这段时间成为了医学知识教育的最好时机。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板报、电视等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宣传,组织讲座集中传授等方式与患者及其亲属就病情方面进行分析沟通。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特别是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应有经常上门为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机会。医疗人员可以通过让患者及其亲属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医疗活动,比如测血糖、测血压、皮下注射胰岛素等,运用隐性知识的群化理论[10],传播医学知识,实现知识转移,让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过程有切身感受,提高他们的医学知识水平,以利于对医疗服务质量形成合理的期待和公正的评价。

4小结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6

大学;学生;卫生教育;课程

高校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环境,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知识的场所,也是师生相遇、交流、创新的舞台,这里的特定人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进校的第1天起就意味着他(她)们离开往日父母的照顾,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且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自己应对不了的事情,包括怎么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如何照顾好自己,更重要的是卫生知识的缺乏,这在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某些传染病的预防及特殊情况下的自救和自我保护方面尤为凸显。所以作为校方很有必要为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由此来弥补学生卫生知识的匮乏,使其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保健常识,防患于未然。

1高校在校生现况

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1],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进入之前不同的生活习惯及生长环境,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也缺乏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加之学校是一个特殊的机构,人口集中、流动性大,易造成传染病扩散甚至于蔓延或爆发,进而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给家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高校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2],并希望自己由此获得自我保健及疾病预防等相关的知识。

2国内高校健康教育情况

在1990年国务院颁布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3]中明确规定“学校应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至今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层次不齐,就北京高校而言,大部分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展了健康教育课或相关的讲座[4],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新生入学时进行健康体检,并详细分析体检结果,同时对异常者实施跟踪、监督、指导,举办与体检结果异常有关的讲座;但也有少数高校没有开展此课程,仅以偶尔讲座或保健课、宣传栏等形式进行;也有高校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纳入到常规的教学工作中,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在高校大学生中,部分学生有不良生活习惯,如盲目节食、偏食导致营养不良;经常进食过冷、过酸食物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有的学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导致营养过剩、肥胖;也有不少大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又缺乏与老师、同学及亲戚朋友的沟通,导致抑郁状态、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作息时间不规律,通宵上网玩游戏等,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缺乏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识。总之目前高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5],作为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3健康教育的意义

健康教育可使人们增长健康知识,懂得一些基本的医疗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文明及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能适应周围环境,愉快地学习、生活,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及时预防疾病,提供自我保健、简单的自救及救助等相关知识,消除社会、环境以及自身行为不当所造成的伤害。作为高校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譬如: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意外伤害、艾滋病及肺结核等传染病的预防能力,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及有关急救、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从而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4健康教育的作用和特点

健康教育是社会性和公益性较强的一项工作,是集保健、教学于一体,对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不可轻视。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健康教育课,使学生获得医疗相关知识,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其核心是教育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健康地学习和生活。而健康素养又是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获取或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从而维护并促进自己健康的一种能力。现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及传染病预防素养欠缺,在紧急情况下的急救知识素养水平低下甚至一无所知,缺乏类似于结核病及慢性病等疾病的相关知识的认知[6],患有结核病、慢性病的学生不及时就医,延误治疗,甚至带病上学从而造成此类疾病在校园内的扩散或蔓延,影响他人健康,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和健康讲座愈加凸显,对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普及更应加强[7]。

5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具体措施

从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形式来说应该建立健康教育课程的长期机制,因其涉及面广,不是仅凭一两次或偶尔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所以为了满足在校大学生获得健康知识的需要,可以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选修或必修课列入常规教学计划,明确规定健康教育的目的、原则、任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使健康教育走进大学课堂。课程可由高校医务人员主讲,并邀请有资质的上级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临时专题讲座,双方内容互补。就开展的途径而言应不单拘泥于于课堂,也可以通过在校园内设置专家咨询,并由专家进行某些专科疾病的答疑,同时建立“互联网+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利用新媒体及自媒体的便利性和即时性进行公众推广有关知识。对于大学生尤其学校红十字会成员,可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遇有紧急情况时的急救能力。还可在全校师生范围内,开展如传统的中医养生、健康保健等理论讲座,使学生从多途径来了解相关疾病的保健知识。就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方面思考如下:⑴首先应涉及到心理方面的知识,大学生入校后,开始了“自理”式的生活和学习,如何与老师及同学和睦相处,怎么独自应付一些以前从未遇见过的事情等,加之可能遇到的学习、恋爱、生活等各种压力,所有这些压力均有可能导致焦虑状态、抑郁症等的发生,从而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同时给家庭也带来了很大的精神负担,如果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通过此课程将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实际而又典型案例与学生面对面的沟通,使学生从中感受很多事情只要通过积极应对和良好的沟通,就有可能得到解决,就可以使他(她)们看到阳光的一面,进而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由此可见借健康教育课程之际给学生讲解心理方面的常识很有必要[8]。⑵其次涉及到生理方面,大学生缺乏自我保健、疾病预防等相关的知识,尤其女生生理期不懂得如何保健,更不知在此期还要避免淋雨、避免超负荷的剧烈运动以及如何合理饮食等。如果能通过健康教育课程的讲解,则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能力。⑶再次可涉及到传染病的预防方面,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校内外人员流动性大,在传染病方面易造成流行或蔓延。通过健康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获取传染病方面的知识,可提高学生预防保健知识,尤其在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生长期,有时很难抵御某些诱惑,大学生也是感染和传播的高风险人群,故在大学生中开展传染病特别是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9]。⑷最后还可涉及到其他常见疾病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发生在学生中的常见、多发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急诊急救等相关内容,教会学生在紧急状态下简单的急救、自救知识,提高在校大学生预防保健、防病治病、基本的互救及自救等能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与否,关系到其未来能否健康阳光的走向社会,良好的适应社会,承担相应的工作。故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健康教育的内涵、意义和作用有高度的认识,意识到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正常教学程序中的迫切性。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大学生接受卫生知识的健康、绿色的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等多途径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救助及自救能力。

作者:李琴兰 单位:北京印刷学院综合门诊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3年)[R].

[2]林见鑫,姚卫光,张茹茹,等.广东省大学生健康教育现况与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7):1292-129.1298.

[3]教育部.学校卫生管理条例[S].1998.

[4]李海红,常玲,童颖.北京市高校健康教育课现状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12):1503-1504.

[5]高晓辉.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选择情况的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2,9(3):62-63.66.

[6]刘存根,王天明,彭再如,等.某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及健康教育需求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2,28(23):2864-2866.

[7]黄杰.长春市某高校学生急救知识现状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6):62-64.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7

1.推进考核机制创新,注重质量技术服务

(1)总体指导思路:立足全面发展目标为基础的考核管理体系,围绕“优质、安全、高效、低耗”的办院原则,实行绩效总量预算控制,建立以非财务经济指标纳入考评要素的绩效新管理。(2)开展“三比”活动:开展医疗护理质量、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比质量、比技术、比服务)的竞赛评比活动,推进绩效考评,将过去单一经济指标考核转变为非财务经济指标参与考核,建立分配要素能体现绩效、注重考核,包括质量、效益、患者评估在内的新型绩效考评体系,考核结果实行月通报、季评估、年总结。(3)医疗质量考核:建立以病例质量、核心制度落实和其他情况如上级医师查岗、检验单粘贴等为主要考核内容的医疗质量考评,权数占值0.5。(4)护理质量考核:建立以当月护理查房、环节质控、晚夜班查房、终末质控、满意度调查、培训学习完成情况、护理投诉、纠纷等项目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护理质量考评,权数占值0.3。(5)服务质量考核:建立以回访及满意度反馈信息,各投诉举报途径反馈如纪检、医疗、护理、物价等部门提供信息以及医院组织调查问卷结果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服务质量考评,权数占值0.2。

2.完善绩效薪酬体系,体现内部激励活力

(1)职代会表决绩效方案:改变原单纯的收支结余计奖方式,明确职工绩效工资由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单项质控奖惩和各项补贴组成,建立以经济效益、医疗质量、工作质量、服务水平等为评价指标核算的新绩效方案。(2)二级分配指导意见:推进薪酬体系改革,确定岗位绩效差别,提高单位劳动生产力,确定岗位绩效类别,打破科内平均分配,结合考核结果运用,出台医院指导性意见。(3)医疗服务项目补助:合理拉开医护绩效比例,建立多元化补偿机制,试行以出院病人数,住院床日数,C、D型病例数,危重病人时数及三、四类手术台数的单项补助,以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技术价值。(4)护理绩效考核方案: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服务质量取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分配机制,试行全院护理岗位垂直管理,实行以“工作效率、管理效能,服务质量”三个方面各项重要指标全方位考核,其结果作为衡量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以调动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5)行政后勤绩效考评:后勤考评实行社会保障服务与市场结合的原则,以总务科为试点,推进定岗定薪,打破以往平均分配、无绩效考评的管理模式。(6)合同制人员薪酬设计:按照定岗定编、以岗定薪原则,对全体合同制人员的工资及绩效情况进行系统设计、分类、分档,深入推进人事绩效分配制度改革。

3.发挥学科聚群效应,提升综合救治能力

(1)实行儿科一体化管理:通过整合、租用、改建,建立集住院、门急诊、PICU、新生儿、儿科康复于一体的大儿科体系,实行集中科室管理,统一实施绩效分配,提升大学科综合水平。(2)成立院前急救联盟:加强与基层的紧密协作,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着重价值利益链,与六大中心医院建立院前急救联盟体系,构建三级院前急救服务网络,按医疗分级、双向转诊模式,打造生命延续平台,实行规范化管理,统一急救车辆调度。(3)成立危急重症救治中心:整合急救中心、急诊科、ICU综合资源,按照各临床学科技术优势,成立湖南省浏阳市红十字会医院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制定应急规划,建立操作流程标准,完善风险评估,健全防范急救应对机制。(4)实行肿瘤规范化治疗:按照肿瘤病证的治疗要求,对外科、内科、妇科等肿瘤患者统一规范临床治疗路径,统一医疗行为管理,发挥各学科间技术协作和临床治疗优势,利用中心综合技术资源,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加强核心学科建设:集中医疗技术资源优势,在全省县级医院率先成立了门诊疑难病会诊中心、心内科CCU病房、健康管理中心、烧伤救治中心等一批省市技术引领示范性学科和科室。

4.实施人才兴院战略,提升区域技术优势

(1)开展首席名医、青年专家评选:在全院主任医生中评选出六名高水平、优技术、好医德的首席名医,在全院各学科中推选评出10名优秀青年专家,并将其纳入医院中长期战略人才管理,以保持其在区域内持续的技术领先优势。(2)创建重点学科:立足于省市重点专科建设,2013年确定了泌尿外科、内分泌科、烧伤科为重点学科创建科室,年内接受省市卫生行政部门验收。(3)建立考核用人机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内在活力,加大人才招聘引进力度,制定人性化考核方式,按照人力资源的知识结构和技术含量,以合同制为主体用人机制,借助岗位设置推进绩效类别管理。(4)承责传帮教:勇于公益性社会承责,免费为基层单位培训专业急救人才,利用创建省级应急演练示范县,向市民及学生普及基本医疗急救常识,发挥县级龙头综合医院传帮教的作用。(5)加强中层骨干管理素质培养:为提升中层骨干的管理组织能力,医院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开展了EMBA课程和游学结合的培训,启动了“321”人才培养计划及带薪进修制度,以保证医院持续发展的管理人才梯队。(6)实施文化提升人才战略:借助医院文化建设平台,不断推出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名医、名科,打造医院的技术品牌、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全面提升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实力。

5.加快医疗信息建设,实现现代医院管理

(1)加快信息化系统升级:积极推广使用电子病历,建立病人电子信息档案,加快全国慢性病防治信息示范医院建设,以全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为基础,使临床路径精细化,运营管理科学化,决策分析智能化,患者服务立体化,区域协同多元化。(2)加强信息化控制:利用信息系统对合理用药情况实施实时监测,对合理收费、合理检查、合理使用卫生耗材等信息实施逻辑性控制,有效提高信息手段对“三合理”的管理。(3)加强院内物流管理:为了减少库存,降低资金积压,医院实行供应链外包,以实现“零库存”目标;建立并利用好院内物流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消耗性支出。(4)开发管理软件:引进HRP财务管理软件,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信息指导、反馈、分析的运行效益,同时将引入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加快人事绩效分配薪酬体系信息管理的步伐。(5)启动银医卡项目:利用银行与医院信息化对接,实现自助挂号、号源分配、自助收费、自助检查检验结果、多银行银联对接,结合门诊医疗服务流程,出台惠民便民措施,有效缓解排队挂号、收费的服务压力。(6)应用廉洁风险防控系统:利用信息化实现对人事权、财务权、决策权、采购权、基建权等权力信息化监控,评估权力风险,建立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成立采购中心,实现“采管分离”,强化院务监督内审双线控制,推进电子监察系统,强化廉洁风险评估与防范。

二、实践成效

1.现代化医院管理机制日趋健全

管理路径逐步从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科学考评体系助推考核评价数字化管理;内部制度健全让员工履职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民主决策和阳光政务流程设计使医院议事和监督进入程序化管理;信息系统改造使医院实现了全面信息化管理。

2.绩效考核目标导向作用明显

医疗收入结构得到优化;临床用药、卫耗材使用监测指标趋向合理;服务评价机制助推社会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绩效管理实现科室激励机制达到内增活力目的;成本管理和预算控制有效降低了医院非正常性消耗支出;新技术、新项目要求推动了科室管理和技术创新提速。

3.医改政策费用控制目标基本实现

门诊次均费用较往年平均增速下降4%;住院次均费用较往年平均增速下降8%;病人医保费用报销比例提高4%;医院年业务增长速度比例较上年环比下降9%。

4.医院经济运行效率有效提高

医疗支出成本有效得到控制,医疗自主性收入同比提高10%以上;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年负债率下降5%,收支结余在3%左右;消耗性成本比占收入比例下降明显,因降耗节能提高年收支结余比例达到2%左右;医疗增加值比重同比每年增加3%以上,达到42%以上。

5.医疗服务技术质量稳步提升

门诊人次较上年同比增长16%;住院病人数较上年同比增长12%;医院服务满意率较上年增长5%;手术台次同比增长13%;住院平均床日数下降0.3天,两年内共下降了0.9天。

6.医院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医疗急救常识范文8

1.1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和心理等因素影响

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中承担着繁重的任务,由于工作压力和工作量大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精神疲乏,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或是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针对儿童的特点,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常需要医护人员及其家属配合完成。现阶段的护患关系较紧张,部分家属由于自身缺乏医学常识及爱子心切的心理状态,常对护理过程过分或过多的进行干涉。护理人员由于个人情绪等因素影响易出现冲撞患儿家属的情况,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康复效果。

1.2患儿家庭因素或配合度不够

儿科护理的特殊人群及年龄段导致护理工作中出现各种不可控因素,即家长参与护理工作。患儿行为能力有限需要家属照顾,使原本单纯的护患直接交流关系演变成患儿、医护人员和家长之间的三角关系。家长不安心理居多,在沟通过程中易出现表述不清或态度激烈等情况,这些因素均有可能影响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家属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干预度都是制约护理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家长习惯以自己孩子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过分要求护理人员而影响护患关系。同时儿童的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及心理机制不够成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识别危险因素易出现摔倒或利器伤害等危险事件。

1.3医院因素

医院普遍存在医院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高、管理不到位现象。对护士继续教育培训不够重视,护理人员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加之年轻护士自身的一些特点。医疗环境、病房设施陈旧等,如地面过滑易致摔倒,病床无护栏造成坠床,春冬季节患儿多,感染性与非感染性患儿同住一室极易感染。容易引起患儿家长不满情绪。医疗仪器陈旧、修护不当,特别是对平时闲置的抢救器械疏于维护,在抢救患儿时极有可能出现故障,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2.针对儿科护理危险因素的防范措施

2.1全面提高护士业务素质

(1)提高业务能力,加强护士职业素养:为护士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获得护理领域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新老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年轻护士轮转科室,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短期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科室护士整体素质。鼓励护理人员学习心理、人文等知识全面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与患儿家长的沟通能力,解答患儿家长疑问的能力。

(2)严格执行各项医护核心制度:儿科护理要认真执行三查七对、给药等疗护核心制度,完善各项操作规程,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改善服务态度。重要健康宣教内容要体现在护理记录上。护士长严格执行分级护理病房巡视制度并加大对护理文件督查,及时发现、纠正处理问题。

(3)重视护士的法律教育,提高护士自我保护意识:护理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法律等学习。护理人员要增强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要强化护理安全教育,引导护士学法、知法、守法并严格执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既维护了患者的权益也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2.2改善医患关系

在与患儿直接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患儿的心理年龄和心理承受能力,态度亲和语气温柔。在患儿入院、治疗过程、康复过程及出院后各个时期进行适当的健康宣教,让患儿能够更加主动自愿的配合治疗过程,增加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在对待年龄稍大的患儿时,护理人员可以主动介绍同病房的小朋友认识,通过同龄人直接的交流,缓解患儿的不安情绪。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仪态和文明用语,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能保证医疗安全,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2.3医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