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风险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风险管理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1

(一)医卫领域的策略风险

医疗卫生领域作为服务领域有其特殊性。特别是人道主义策略、生命通道的开辟、社保机制等国家策略的实行,给医院带来良好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大了医院的财务风险。例如:开辟生命通道的费用、无身份、无责任机构或人员、无支付能力的病人费用拖欠、由医院垫补的社保人员的医疗费、因各类原由构成的医疗结算扣减费用等等,一部分费用形成坏账,让医院蒙受损失。

(二)医院的运营风险导致的经济风险

我国医卫领域的特点致使其面临较大的风险。每位医疗员工的医术以及服务态度是有其差异性的。而大众的健康意识正在凸显,对医疗的需要也正在膨胀,在诊疗过程中不免会产生医疗纠纷以及医疗事故,由此造成的费用拖欠以及诊疗赔偿,给医院带来运营风险,同时会形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医卫领域的资金管控风险

医卫领域的资金管理是以资金收取和缴付的规划为基础的,是对医院和各部门的资金收入以及支出情况进行管控、解析以及考评的管理活动。假如医院的资金运用出现纰漏,并与资金使用规划相去甚远的话,就会给医院带来风险。资金管理缺乏监管、库房资源占用资金太多、结算资金回笼时间太长、财政资金投资力度小等,均会造成医院的资金流动受阻,严重时会造成资金链断裂,增大医院的财务风险。

(四)债务偿还风险

为了在竞争渐趋白热化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跟,大部分医院的政府拨付资金短缺时,采取了向金融机构借贷、融资租用等形式,筹措资金购买先进医疗设施,从而缓解资金荒,充实自身的医疗实力。但是,随之而来的债务偿还风险却令无数医院管理层头疼。假如与现实状况剥离,缺少市场调研,无度负债运营,就会使财务风险变得避无可避。只要医院债务融资的活动失去控制,资金流动受阻,那么,财务风险增大的同时医院还要面临倒闭的风险,进而影响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五)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

财务人员的行为风险是指因为财务人员技能以及经验方面的欠缺,且遭遇信息不对等以及盲目重视短期利益等元素左右而构成的财务风险。它包含技术风险和道德风险两大类。技术风险是指因为自身的医术以及经验不够,使得财务人员的披露的会计信息对运营活动不能真实反映。其特点是财务人员并未意识到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因素而产生风险。例如:由于财务人员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未第一时间觉察到风险点,耽误了避免风险的绝对契机,从而形成不必要的损失。道德风险是指会计人员不顾相关法规的规定,违反行业道德,向外界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例如:财务人员提供虚假账目、占用公有资产、开设“小金库”等等,这在扰乱公共次序的同时,增大了医院的财务风险。

二、医卫领域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医卫领域的财务风险是无法完全规避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任意一个版块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形成财务风险。所以,应使风险预控工作贯穿财务管理工作的始末。

(一)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

医院市场部应重视风险的预控。在医院中,由上至下都要重视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正面风险,合理预测风险,尽量规避风险的产生。特别是管理层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判,并提升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以及预防管控技能。

(二)强化会计人员的培育力度

伴随医疗卫生领域的改制,财务领域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医院应定时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其在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持续提升财会人员的整体素养,对作弊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严厉惩罚缺乏职业道德、徇私作弊的人员。另外,财会人员在学习财务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学科间的交叉,努力学习财务知识以外的与财会风险管理有关的理论,并透过合理的解析办法,提升管控、预防财务风险的技能。

(三)完善内控体制与风险方略

管控好医院的财务风险,医院才能正常运转。并且,财务风险管理能够形成制衡机制,而内控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保证内控体制的完备性、科学性和高效性。医院应以内控体制为基础,打造投资解析、论述、报告批准体制,规避财务策略制定的盲目性,进而预防财务风险。另外,应分离不兼容岗位,并形成相互约束,第一时间催缴以及清除未收账款,打造针对资产流失的责任制,保障医院的资产安全。新会计准则规定,为了避免财务风险,医院为医疗人员购置了医疗责任保险,这也为转嫁财务风险提供了契机。

(四)强化医院的资金管控

资金的畅通流转是医院实现长远战略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应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加快资金流转,维持资金的良性循环;应让库存流动起来,预防呆坏账的出现和资金的闲置;此外,应对资金进行全方位的解析,并重视信息反馈工作,尽早回收应收账款,强化支付技能;促进资金构造的优化,提升资金利用率,第一时间发现风险并管控风险。

(五)提升诊疗服务效率

强化医院诊疗次序的维护力度,约束医疗人员的行为。在诊疗的过程中不应乱开药、开贵药,提升诊疗效率。如此,在持续塑造医院口碑之后,应避免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这有助于缓解医疗费用拖欠的尴尬情况,从而规避医院的经济损失,减少财务风险。

(六)打造财务风险评价系统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应重视事前防控,所以,打造一个正规、全方位的风险评价系统显得尤为关键。为尽量规避财务风险,医院应以目前的行业准则和财务制度为框财会研究架,依据医院本身的特征,挑选能够呈现医院利润获得能力、债务偿还能力、经营现状以及发展潜能的预警数据,并打造一个数据库,设立各数据的风险临界点。透过风险预警数据的核算、解析,对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动态追踪,预判风险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在重大风险产生前,提出有效的方略,从而规避财务风险。

三、结束语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医疗器械管理措施;风险管理;医疗器械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革新和优化,在临床诊治方法涉及的医疗器械愈发精细和专业,使得临床上出现了一些复杂、高端的器械,这些器械多用于与人体骨骼有关的诊疗费用较昂贵的外科手术中。随之而来的器械管理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使用前、中、后等各个环节都蕴藏着风险。这对于存在故障隐患的器械而言,加强风险管理非常重要。这不但能够控制风险,确保器械的稳定及高效使用,而且能够增强安全性能。风险管理作为临床上特殊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评估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环境,并对其展开控制和干预措施,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本文就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成效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将我院2018~2020年的1000件医疗器械纳入本次研究,将所有医疗器械以管理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医疗器械中均包括但不限于呼吸机、输液泵、观片灯、病床等,两组医疗器械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本文研究均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复与支持,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选择常规模式管理,结合各个科室的实际要求,对器械实施一体化管理,例如清洗、消毒、分发、维护、回收等,定期对器械进行检查,明确器械损耗情况,定期更换、维修及护理,保障器械顺利运行。1.2.2研究组。对研究组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具体管理措施为:(1)建立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5名责任护士担任组员。组员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对本院医疗器械常见问题及潜在问题进行汇总和概率计算,并通过探讨得出解决计划,以此作为提高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的依据;(2)定期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器械管理培训,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医疗器械相关知识,并提高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管理质量的重视程度,对不同医疗器械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养及管理措施培训,并定期开展考核,利用奖惩制度,对考核成绩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奖励,考核不合格的给予惩罚;(3)建立规范管理流程:通过对本院医疗器械的核对及检查,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建立医疗器械管理档案,避免出现丢失,对于不同医疗器械应做到分类处理,杜绝院内交叉感染;(4)重视维护质量:对于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严格进行清洗和消毒,是医疗器械管理的重中之重。应加强器械消毒人员的消毒意识,建立规范的清洗及消毒流程,对于不同使用范围的医疗器械进行详细结构讲解,使消毒人员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可准确拆洗和完整拼装。为保障消毒质量,还应有专门的消毒和灭菌篮筐,乘装器械零件,降低院内感染风险。

1.3观察指标。统计两组医疗器械的包装合格率(器械摆放、器械规格和数量、附加物品放置、器械小部件完好)、器械故障生率(使用错误、功能障碍、组件丢失、器械受损)、管理质量评分(供给及时、回收及时、包装质量、评分与管理质量)。1.4数据整理以上数据均通过SPSS25.0软件展开探讨,其中计量指标给予(sx±)阐释,然后,实施t检验,计数指标给予(n,%)阐释,然后,实施χ2检验,P<0.05代表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优势。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包装合格率。研究组医疗器械的包装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医疗器械缺陷发生率。研究组医疗器械缺陷总发生率为1.40%(7/500),明显低于对照组7.40%(37/500),如表2。

2.3两组管理质量评分。统计数据得出,研究组的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优势,如表3。

3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应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临床上所需要应用的医疗器械数量及种类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潜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1]。根据相关临床实践资料显示,医疗器械在存在故障问题或者正常使用状态下均会出现一定的风险[2]。因此,在医疗器械管理中要对其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科学管理,将医疗器械的临床使用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维护医院良好形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400件医疗器械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平均分配为原则将400件医疗器械分为对照组与管理组,每组医疗器械200件。两组医疗器械经过临床对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医疗器械实施常规管理方式,管理组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方式,对比两组医疗器械实施不同管理方式后的各项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2.1建立风险管理制度

医院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重视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落实在医疗器械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延长医疗器械寿命,提高医疗器械管理实效性。一方面,医院要加强对医疗器械管理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围绕医疗器械这一核心内容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与知识专题讲座,将风险管理逐步渗透到人员的思想观念当中,促使人员明确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流程,掌握各类医疗器械用法、保养、特性等方面的方法;另一方面,完善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将风险管理与医疗器械管理看做是一个整体且不可分割的组织结构,通过两者的紧密联系提高医疗器械管理质量。

1.2.2加强医疗器械风险评估

以医疗器械为核心管理内容,要从分析、评估与监控三个环节对医疗器械进行全方位管理,构建优质化、全流程的医疗器械风险评估机制。首先,借助互联网、计算机对医疗器械进行实时化管理,依托内部信息管理网络加强医疗器械所属部门与监管部门的有效联系,形成完整化的信息网络,以便对医疗器械管理风险进行及时调控与评估。其次,做好医疗器械使用前的风险评估工作,管理者在医疗器械施工之前要从警示内容、防护设施、配套条件、指标参数等方面对其风险进行评估,还需要考虑多个设备联合应用时可能会存在的风险,如高频电离辐射等,确保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身体安全。最后,加强对医疗器械使用环境的风险评估,明确各设备对使用环境的要求,确保温度、湿度、电子干扰等环境指标数值趋于合理状态之内,提高医疗器械使用寿命的同时,强化医疗器械的操作精准性。

1.2.3做好医疗器械预防性维护工作

医院在医疗器械管理过程中要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引领,做好医疗器械预防性维护工作。对于医院消毒中心人员来说要充分了解各类医疗器械的组成结构,以规范、严格的操作对医疗器械进行精准拆洗,特别是在齿关节、咬合面等隐秘间隙的医疗器械要以手工清洗的方式为主,确保医疗器械的各个组成结构的干净无菌。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确保其在单层摆放状态下接受消毒,在包装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医疗器械的配套设施进行核实,包括各器械的数量,以专用篮筐对其进行灭菌包装,所记录的内容必须详尽准确,切勿出现字样不清的情况。此外,管理者要对医疗器械的各项指标、参数进行及时记录,以书面记录的形式记录电源系统、各功能模块等,以便为后续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1.3效果判定指标

本次研究以灭菌包湿包、信息标示不清、临床使用满意度为效果判定指标。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中,以SPSS19.0软件为统计学处理的主要检测方式,将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纳入统计学处理软件中加以归纳,用χ2检验得出具体数值P,如果P<0.05,则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管理组200件医疗器械中,灭菌包湿包7件,所占比例3.50%;信息标示不清9件,所占比例4.50%;临床使用满意194件,临床使用满意度97.00%。对照组200间医疗器械中,灭菌包湿包36件,所占比例为18.00%;信息标示不清不清42件,所占比例为21.00%;临床使用满意165件,临床使用满意度82.50%。管理组在灭菌包湿包、信息标示不清、临床使用满意度三方面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工作与医院经济效益、患者身体健康存在必然联系。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在医疗卫生技术的驱动之下各类型的医疗器械广泛应用在医院临床治疗活动当中,加强对医疗器械管理可以保证医疗器械的使用的有效性,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医院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机制,及时弥补当前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3]。医院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重视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落实在医疗器械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延长医疗器械寿命,提高医疗器械管理实效性,以医疗器械为核心管理内容,要从分析、评估与监控三个环节对医疗器械进行全方位管理,构建优质化、全流程的医疗器械风险评估机制。同时,医院在医疗器械管理过程中要以风险管理理念为引领,做好医疗器械预防性维护工作。对于医院消毒中心人员来说要充分了解各类医疗器械的组成结构,以规范、严格的操作对医疗器械进行精准拆洗,对医疗器械的各项指标、参数进行及时记录,以书面记录的形式记录电源系统、各功能模块等,以便为后续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在本次研究中,管理组在灭菌包湿包、信息标示不清、临床使用满意度三方面的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疗器械的使用风险,提高医疗器械管理水平与管理质量,保证患者身体健康,对医院经济效益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强化具有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成颖,张素.风险管理在医疗器械设计开发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6-8.

[2]李莹,储照伟,樊瑜波.浅谈我国医疗器械监管新法规体系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对建议[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17,41(3):220-223,234.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4

1.1抽样检验与委托检验风险管理

在进行医疗器械抽样检验的过程当中,为防止检验风险出现,应当基于现场条件与检验任务要求,制定出科学且具有操作性的抽样方案,保证样本的随机性与代表性。如果是委托性质的检验,则应当首先对委托方进行检验的目的进行了解,并深入掌握产品的技术成熟度、稳定性,保证检验工作能够符合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并确保医疗器械在检验机构自身所具备的检验能力之内。同时,要加大对合同评审的重视力度,如果委托任务的风险较高,就需要由“管理层”进行全面的评审,评审通过之后,再进行协议签订,明确免责条款,防止最终的检验结果报告被不法的使用而带来风险。

1.2检验过程当中的风险管理

医疗器械检验过程当中的风险管理是最为重要的,在实际的风险管理过程当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大部分检验机构检测范围很广,应及时获取新版标准并对新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能力验证;第二,正确选择检验标准和方法,当委托方提供的依据不准确时,应通过合同评审进行确认,避免仅凭经验操作,使用非法定标准必须符合程序,应由检验科室提出经单位技术负责人确认后方可使用;第三,样品流转过程要有统一标识和流转记录,能够及时查询样品的位置和状态;第四,检验操作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第五,将废弃物料做好登记并分类存放,进行无害化处理或交由有资质的废物处理公司处置;第六,对于高风险的检验任务,制定工作方案,强化流程监控,签发检测报告时重点审核。

1.3检验结果报告风险管理

在得出医疗器械检验的最终结果之后,要填写相关的报告,填写过程当中要规范、正确,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结论,都必须要进行多次复核,检测人、复核、审核签发人应当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证报告的客观、准确、有效。自后要定期对检验工作报告进行存档、备份,以备必要时的查阅。

2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2.1加强对检验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医疗器械检验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较强,所以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业务技能,要在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的上岗,而且要鼓励他们进行在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通过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进修学习等方式,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学习与提升自我能力的途径。要引导他们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强学习,一是要了解医疗器械的设计原理;二是要掌握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知识与技术性能;三是要精通医疗器械标准。同时,还应当定时对检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技能考核,考察他们对检验工作过程、设备等操作的熟知与掌握程度。

2.2加强对检验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质量控制

在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决定了医疗水平的高低,医护人员在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

1医疗器械的管理和控制优化

医疗器械的风险控制不能局限于降低风险的发生率、满足患者的需求、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还要把医院的风险控制水平看做医院医疗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医疗器械的管理优化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手段。在医院的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分析,将医院的管理经验转化为管理的理论。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公式如下:医院的医疗器械风险等于器械损失的发生概率乘以医疗器械的损失后果。医疗器械的损失主要包括了战略损失、功能损失、健康损失、环境损失等各项损失指标的总和。

2医院内部医疗器械的生命周期和质量控制

医院内部医疗器械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医疗器械的招标和引入阶段,第二阶段为医疗器械的使用和报废处置阶段。在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对医疗器械要分阶段进行管理。(1)医疗器械的引进和招投标阶段的质量控制管理。在质量控制的第一阶段要做好战略损失和功能损失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质量控制的第一阶段是医疗器械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的源头,要做好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2)医疗器械的战略损失控制与管理。医疗器械的引进决策失误将会给医院的战略目标、战略利益等造成较大的影响。医疗器械引进失误将会造成科室学科规划与医院战略脱钩。如果需求论证不足还会造成大量的医疗器械设备闲置等诸多问题。(3)医疗设备的年度购置计划与需求论证。医院在设备的购置方面要具有预见性,要使医疗设备的引进提前、预算提前,在医院医疗器械的购置方面,尽量在11月份以前提交当年的申请购置计划,相关的医护人员还要对现有的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才能够使医疗设备的引进工作更加符合实际的情况。医院要对整个医院的整体情况做好评估,这些评估工作主要包括医院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安装场地、医院的市场需求、物价水平、运营成本等多方面的内容。

3影响医疗设备质量的风险因素

(1)医疗器械的功能损失。医疗器械的功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合,造成大量的设备闲置,设备的使用率较低,医院的部分仪器故障率和耗材损失率较高。(2)医疗器械设计的局限性。医疗器械的设计还要在实践、例数、验证对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避免设计出来的医疗器械不适合实际临床需要。医疗器械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生物学评价和临场评价这两方面的指标,做好设计验证和实际确认这两个阶段的工作。由于医疗器械设计受到伦理、道德、法规、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医疗器械在实际的临床使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缺陷。(3)使用和操作不当会影响到医疗器械的质量。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及设备保养,医疗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工作的质量,做好医疗器械的维修质量控制,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工作有极大的影响。(4)医疗器械的维护。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大部分包括电脑和电路等,对周围的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温度、湿度、尘埃等诸多的影响因素较为敏感。医院在医疗器械的使用过程中要做好医疗器械的养护工作,才能够延长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才能够确保医疗诊断的精度。医疗设备的养护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5)提高医学工程人员的技术水平。现代化的医疗器械越来越先进,国内外的先进医疗器械不断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提高,给医学工程人员带来了重重挑战。目前,由于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潮流,这就需要加大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组建高水平的医院工程队伍。(6)建立风险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这个体系中要涵盖采购、验收、评价、检测、考核、维护等一系列的环节。只有对医疗器械的使用全过程进行控制,才能够将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做好。在保证医疗设备使用安全的情况下,要调动医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4小结

医疗设备的监测和维护工作对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相当关键,医院要从根本上保证医疗器械在临床上的使用安全。医院要从医疗器械的引进、延寿、储存、养护、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做好医疗器械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工作,才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医院的工作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保证设备的临床使用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郑蕴欣,李斌,徐梓添.区域性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量控制效果及需求调查问卷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2):36-38.

[2]王宇轩.试论医疗器械与医疗耗材经济管理的质量控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0):17-19.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满意度;合格率

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是间接和人体接触的器具、设备、仪器等,在患者临床护理、诊断评估、检测期间产生辅助作用,所以,社会各界和医疗领域对医疗器械的有效性、安全性更为重视[1]。有报道指出,医疗器械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保证整体医疗质量,也能及时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感,提升患者的康复效率[2-3]。并且,各医疗机构中的医疗器械种类较多,良好的医疗器械检验管理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疾病的预后质量[4]。传统风险管理模式仅存在于理论基础上,没有和各医疗机构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且受到部分护理人员思想意识薄弱的影响,在医疗器械管理期间的风险意识较差,导致医疗器械检验管理效果不理想[5]。所以,在医疗器械检验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可保证医疗器械使用的安全,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重视对器械的清洗、包装、消毒处理等,从而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6]。本研究样本均为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院内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医疗器械检验管理中的器械,总结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的满意度、医疗器械的合格率,以及医疗器械清洗、包装、安全性能等质量评估数据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抽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实施检验管理的医疗器械进行回顾性观察。对照组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未进行风险管理的器械,管理组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实施风险管理的器械,各377件,涵盖吸引管、拉钩、刀柄、手术摄、手术钳等。对照组377件器械中包括检验科19件,理疗科28件,妇产科57件,手术室273件;管理组377件器械中包括检验科19件,理疗科28件,妇产科57件,手术室273件。两组器械来源科室、作用等基础内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入标准:科室医生签署同意书;经器械管理部门同意并签署协议书。排除标准:损坏器械;丢失器械;未纳入统计表中器械。

1.2方法

1.2.1两组器械管理情况

对照组器械未实施风险管理。管理组器医疗器械检验管理期间实施风险管理。前期应当对不同医疗器械风险等级评估,依据风险评估数据对各个医疗器械开展差异化的管理措施。(1)等级数据:依据医疗器械类型差异可划分为诊断治疗系统、非诊断治疗系统、生命支持系统等。(2)分数评估:依据医疗器械的特殊要求、不良事件、规避风险可能性、故障风险、医疗器械功能等进行分数评估,分值汇总25分为满分,分数在13分及以上为高风险;分数在9~12分为中风险;分数在8分及以下为低风险,分值和风险程度成正比。临床需更加重视高风险器械的检查、维保和管理。风险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1创建风险管理团队

由科室内护理人员担任团队成员,团队领导人为护士长。团队内成员需依据各医疗机构内的实际情况,以相关资料和大量文献、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总结本院医疗器械检验管理期间存在的问题,从而制订出针对性的方案,强化对医疗器械的管理,提升整体管理质量。

1.2.1.2加强对医疗器械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定期对院内消毒供应室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每周开展一次员工培训大会,向其阐述医疗器械的基础知识内容,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了解到风险管理实施的必要性;针对各类型的医疗器械应当实施差异化的检验管理方式和流程;风险管理实施期间应当依据医疗器械的维修保护方式、特征、名称等予以相对应的管理;同时,各科室需要对培训完成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针对考核成绩合格和较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物质奖励,针对成绩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需给予适当的处罚,进而提升医疗器械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责任到个人,强化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1.2.1.3重视具体管理方式和流程

管理人员需对医疗器械的件数、生产厂家、器械性能等进行检查和核验,依据检查结果制定医疗器械统计表,避免院内出现医疗器械缺失或是丢弃等情况;并对各类型的医疗器械进行差异化处理,包括存储、灭菌、消毒、清洗、包装等,均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操作,保证各个环节的风险管控;在各个流程操作前做好记录,有效降低管理风险。

1.2.1.4加强包装、灭菌、清洗的风险管控

各医疗机构应当在医疗器械清洗前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培训,并将不同类型器械的特征、结构、用途等进行分析,保证护理人员对器械各个位置的清洗效果,减少清洗不合格、器械损坏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医疗器械清洗期间,护理人员需重视器械咬合面、齿关节的清洗,并在手工清洗后擦拭干净,最终进行机器清洗;消毒期间需将各个医疗器械单独摆放,保证医疗器械各个部位的消毒清洁,保证消毒质量;并指导护理人员将各医疗器械在专用篮筐内进行灭菌、消毒处理,有效减少医源性感染或是交叉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1.2.1.5器械风险规范管理

针对电器类医疗器械,管理人员需密切依据说明书开启电源,并谨遵医疗器械使用规定进行预热处理,在各个操作流程期间记录好操作者和操作时间等,保证责任落实;针对外来器械的使用需加强管理,降低外来器械的使用风险。院内维保人员需定期对医疗器械的状态和维保情况进行评估,依据检验数据对设备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保证各医疗器械的使用效能。

1.2.1.6有效管理压力蒸汽灭菌器检验环节

(1)在开展生物检验时,应当将灭菌器内装置量设置为容积的2/3;(2)在灭菌器内腔的排气孔位置、下部、中部、上部等位置放置生物指示剂,并用双层牛皮纸包裹生物指示剂;(3)所有医疗器械灭菌结束后需及时将生物指示剂取出,待其冷却后需挤破内含的安倍瓶;(4)医疗期间检验期间,护理人员需将未实施监测实验的生物指示剂和经过生物监测实验的生物指示剂放置在培养箱内实施培养,培养箱温度在(56±2)℃,持续周期为48h。(5)最后对灭菌效果进行观察,达到以下标准即可:对比生物指示剂监测后呈现阴性,监测生物指示剂检测后呈现阳性。

1.2.2观察指标

1.2.2.1医疗器械合格率

汇总对比两组医疗器械的合格率数据。

1.2.2.2护理人员满意度

利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满分100分。不满意:<90分;比较满意:90~<95分;非常满意:≥95分。(比较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为总满意度。

1.2.2.3管控质量

总结两组器械的相关质量指标:包装质量、清洁质量、安全性能,各项目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呈现的质量效果越好。

1.3统计学处理

收录的计量指标以x±s表示,采取t检验分析,计数指标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取χ2检验分析,均采取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核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器械检验管理合格率比较

管理组医疗器械检验管理合格率[99.7%(376/377)]高于对照组[96.0%(362/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56,P=0.0004)。

2.2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管理组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器械相关管控质量指标比较

管理组安全性能、清洗质量、包装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7

〔关键词〕安全风险管理;医疗设备;应用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医疗设备不断更新,设备质量也得到相应提升,只有保证医疗设备的高技术含量,才能扩大患者疾病诊治范围,保证患者临床诊治的安全。现有的医疗设备不仅种类多,而且功能强大,在临床应用医疗设备进行疾病诊治时,需要重视设备运行中的风险,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1]。安全风险管理是在风险环境下将可能会引起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的管理,只有识别风险,才能加强风险管理控制,采取规避风险管理的措施,以提高管理质量[2]。本研究旨在探讨安全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的医疗设备作为管理对象,其中2018年1—6月的设备作为对照组,2018年7—12月的设备作为观察组。涉及使用设备的医护人员共30名,其中医师24名,护士6名;男18名,女12名;年龄23~50岁,平均(32.2±4.5)岁。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管理者对所有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定期监测设备使用、磨损和维修、报损等情况,影响临床使用的设备应及时予以调整、更换等处理,确保设备的使用不会影响科室的正常诊疗活动。观察组接受安全风险管理,设备管理者应首先评估管理风险,再制定管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识别医疗设备管理风险类别

(1)物理风险:受人类技术、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医疗设备在设计时可能存在缺陷,使设备使用时出现不可预见或不可控的风险。(2)临床风险:医疗事故分析发现,50%及以上都是因医疗设备错误或使用不当引起,医疗设备在使用时发生错误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操作不熟练、操作失误等引起,使用设备时不认真、不仔细等原因导致,错误操作会影响患者的诊断或治疗,甚至延误病情而产生不良后果。(3)技术风险:医疗设备日常维护不到位或不恰当会使设备偏离最初状态,使设备失去应有的功能,设备发生变形等;医疗设备维修处理后,若未进行必要检测,或设备使用过久未进行检测,都会引起设备故障,使患者受到伤害[3]。

1.2.2医疗设备风险评估

医疗设备风险评估按风险可接受程度,对每个风险的识别评估都应按照风险管理方案可接受性评估,评估风险为不可接受时,应给予针对性风险措施干预,以降低或消除风险;评估为可接受时,应按照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级别对风险进行再次验证,观察其是否处于合理范围[4]。

1.2.3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措施

(1)风险管理途径:医院医疗设备风险管理途径包括确定风险级别是否可接受,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按风险可控性判断风险,实施针对性对策降低或消除风险并观察实施的效果。(2)采取风险管理措施:将风险管理步骤应用于医疗设备安全要求中,按预定义可接受或不可接受风险级别,确定风险级别,较大设备可接受范围限制应更加严格,大多风险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应限制在不可接受范围内[5]。(3)控制设备风险:科室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并操作医疗设备,将设备使用知识作为科室必备的操作技能,而高新设备应指定专人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在实践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加强新上岗医护人员的培训、考核,达标后才可上岗操作设备;按设备使用流程操作设备。

1.3效果评价

由设备使用医护人员对两种不同管理方式的管理质量及管理满意度进行评价。(1)管理质量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管理质量越高。(2)管理满意度满分100分,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90分为满意,70~89分为一般,≤69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人数+一般人数)/总人数×100%[6]。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医疗设备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医护人员对观察组的医疗设备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管理满意度比较

医护人员对观察组的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医疗设备在疾病诊治中起到重要作用,设备的精度和性能会影响其在临床的应用效果,影响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高精密医疗设备的投入和使用可以提高疾病治疗范围和疾病诊断精度,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因此,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可以确保医院诊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多医院都对医疗设备应用了质量风险管理控制,尤其对高风险医疗设备采取严格质量控制管理,对中等设备实施中等风险控制,以保证设备使用的安全性与完好性;而对低风险设备仅实施三级质量风险控制,如对设备使用前进行检查,使用后进行维护等。安全风险管理是医疗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临床要求在医疗设备引进时及使用时实施安全风险管理,需要不断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和管理,以确保设备得到有效的质量控制;对设备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据此制定能降低风险、消除风险的管理对策,加强设备风险管理,提高医务人员风险责任感与风险意识,以提高医疗设备质量,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本研究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对观察组的医疗设备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对观察组的管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7]。综上所述,安全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可以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质量,提高设备使用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维护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峥,宋海峰.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对医疗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8,31(8):78-79.

[2]赵辰星.风险管理在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92):266.

[3]张和华,向华,吴旋,等.基于JCI标准的医疗装备风险管理与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16,37(9):140-142.

[4]王非.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8,31(21):88-89.

[5]张华伟,张丽佳,蒋红兵.医学装备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J].中国医学装备,2016,13(1):32-34.

[6]杨宗江.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对提高医疗质量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22(13):23-25.

医疗风险管理范文8

[[关键词]医疗设备;风险管理;质量控制;对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高效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在医院现代化水平的衡量中,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医院来讲,医疗设备具有高投入的特点,但当前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依然存在较多不足,出现了很多问题,必须对此加以改正,保证设备正常使用[1]。医疗设备数量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其使用风险。近年来,人们安全意识的增强对医疗设备安全性也引起了较大关注,进而医院需对此加大重视,注意医疗设备的管理。因此,在医疗器械管理中,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积极解决相关问题,提高医疗设备使用安全性,降低风险性,保证其较好地发挥自身价值。

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含义

在确定有风险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就是风险管理。在实际管理期间,需要重视风险的预计及风险程度的度量,通过以上环节,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较好地应对风险[2]。风险管理期间,需要测量预期风险,并且对风险进行分析与排序,针对较大的风险,需进行优先处理,而小风险可进行后处理。加强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会降低医疗设备使用危险,提高使用安全性,保证其作用的发挥。

2风险产生原因及影响质量的因素

在医疗设备使用期间存在的风险较多,并且其风险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

2.1医疗设备自身不足

医疗设备在设计时考虑不周全,或生产期间存在的各种不利因素均会导致设备自身存在问题。医疗设备设计时需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避免出现生产的医疗设备与临床实际需求不符的情况。同时,医疗设备为特殊的硬件设备,进而在其设计及生产过程中会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3]。

2.2人为因素

在医疗设备使用期间,若相关操作人员无法掌握设备的功能及操作方法,就会出现操作失误或使用不当的情况,进而影响医疗设备质量;并且在日常使用期间,设备的保养也是非常重要,必须按照其规定及保养知识对其进行管理,掌握其性能及使用状态,及时进行维修保养,这样才能保证其发挥自身作用。若操作人员不合理使用医疗设备,或未对医疗设备的维修及保养引起重视,就会导致风险的发生[4]。同时引进设备决策失误,出现需求与引进不平衡的情况,导致部分医疗设备被闲置,不仅对医疗战略、科室规划造成影响,还会对医院造成直接影响。因此,需科学规划医疗设备,控制损失。

2.3日常管理

有医疗设备管理工作不到位,性能监测、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导致设备无法在最好的状态下工作,进而出现安全隐患。医疗设备对环境要求较高,尘埃、温度、湿度等均会对其使用效果造成影响。同时,医疗设备养护是一项长期工作,做好这项工作才能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

3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3.1医疗设备风险管理制度力度不大

当前,我国处于医疗设备管理初始阶段,进而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只是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生产的管理,并未重视其风险管理。虽然存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标准,但并未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医疗机构无法按照标准进行风险管理[5]。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风险意识不高,风险管理系统不健全。

3.2缺乏考核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且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医院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中。然而,发现制度的改善多针对医务人员的管理,管理制度也越来越健全,但并未重视医疗设备管理,未形成有效的考核评价系统。

3.3管理方式落后,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医院为提升

自身竞争力,会大力引进医疗设备,以此促进医疗能力的提高。但很多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且缺乏与医疗设备相匹配的管理人员,无法适应现代家医疗设备管理。长此以来,医院将医护人员工作作为管理重点,未关注医疗设备及维护人员管理。对于设备维护人员来讲,缺乏相应的晋升标准,并且医院对这类人员关注度较低,导致这方面人才的流失,加大医疗设备管理难度,影响医院正常运转。

3.4医疗设备使用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由于医院投入较多医疗设备,但管理过程不成熟,进而容易导致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类情况的出现大多是由于医疗器械质量不过关所引起,也反映出缺乏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6]。

4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策

通过对我国当前医疗设备管理情况的分析,发现我国医疗设备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为提高医疗水平,维持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安全性,给出以下对策。

4.1加强医疗设备维护

在医院工作中,需要重视医疗设备维护,分析医疗设备使用寿命、报废时间等,能及时发现医疗设备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在维护过程中,若发现其医疗设备存在一些小问题,可立刻进行维修及保养,及时处理异常;若发现问题较为严重,需报告相关部门,并停止使用医疗设备,进而积极解决问题。同时,较好地完善医疗设备监管体系,明确各人员工作职责,提高其安全意识,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在此过程中,若发现存在人员职责不明确或未按要求执行的情况,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追究,并给予相应的处罚[7]。

4.2完善安全保障体系

考虑到医院实际情况及医疗设备使用情况,需要对安全保障体系加以完善,并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增强相关人员管理意识,提高对医疗器械设备管理及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积极进行安全教育,保证医疗人员、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均参与其中,增强医疗设备人员技术能力及操作能力,准确掌握医疗设备使用方法,提高服务质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面对相关问题时需积极面对,多方面解决问题[8]。医疗设备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完成相关操作,最大程度保证医疗设备发挥其作用,完善医疗设备安全保障体系。

4.3完善医疗设备管理体制

当前,针对医疗设备管理工作,医疗机构并未对其引起重视,并且监督力度也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医疗设备也缺乏专门的存放位置,较为随意,而且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保养与维护;甚至有些工作人员不知晓设备的保养时间及应用时间,在发现医疗设备存在问题时,无法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因此,医疗机构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设置医院设备专门的存放位置,安排专业的人员定期进行维护与保养,并详细记录设备使用时间及保养时间,进行规范化管理[9]。

4.4增强工作人员主动管理意识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但这一过程存在复杂性,且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提高工作人员的正确认识。因此,应积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认识到医疗设备管理及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增强其管理意识及维护意识。同时,医疗机构要特别认识到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及可靠性的重要性,防止由于管理失误而发生事故。

4.5加大研发投入

医疗设备的生产与人们自身需求与社会发展有着很大联系。近年我国医疗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在实际工作期间依然发现医疗设备管理存在一定风险,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研发风险。因此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中,需要重视医疗设备的研发,加大研发力度,最大程度给予政策及经济上的帮助,降低研发风险。

4.6加强人员培训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疗设备精准度、清晰度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并且其操作技术也有了很大变化。在医疗设备实际应用期间,发现对其进行有效的操作依然存在较大难度。原因为医疗设备主要面对患者,无法按照具体方法进行操作,进而对患者造成影响,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针对以上情况,医疗机构需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医疗设备相关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技能培训,从而使其能准确应用医疗设备,还能降低医疗设备风险[10]。

4.7明确医疗设备管理信息

加强医疗设备信息管理,可以将其基本情况、采购时间、价格等详细记录下来,登记其使用时间、使用原因及归还时间。工作人员需要对设备完好性进行检查,若发现存在故障的医疗设备,需进行维修登记,便于维修。同时,不定期抽查设备,针对已经无法使用的器械应做好记录,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报废。在日常管理中,需加强检修力度管理,防止医疗设备出现自然损坏、人为损坏等情况。

4.8淘汰报废医疗设备

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设备情况的观察,按照规范管理规划,淘汰自身达不到要求或过保质年限的设备。医疗设备是需要更新换代的,因此要及时处理报废及陈旧的医疗设备。报废处理时,需要提前向相关部门说明情况,在申请、审核且获得批准后才能进行报废。医疗设备淘汰报废时需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准确评估设备情况,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