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例6篇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继续教育;因材施教;特性划分;个性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68-03

终身教育概念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强大推动力,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表现,但是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使得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全局,对于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教育日渐趋向普教化,失去继续教育的特点。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终身教育的大背景,要想使我国成人教育继续保持活力,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众多学者也论证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李志强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1]。黄友安提出,在我国,成人教育具有办学主体多样性、学习目的多维性、学习主体差异性、教学效果直接性、学习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等特点,成人教育中的学员,每个人的生理素质、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具有差异性,主观努力和学习风格不同,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成人教育中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王本洋与罗富和提出,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3]。针对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必须在教育目标上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文通过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析,运用聚类分析的量化划分方法,将学生依照其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类,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应该采用何种教育方法。

一、构建学生特质评价体系

构建能够反映成人继续教育学生个体特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基于特质区分的首要环节。众多专家和学者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领域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4-6],指出在进行学生素质评价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主客观一致性、接受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多种评价原则。

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较广,学生的来源多样,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走上社会的成人学生,更涌现出大量高考落榜的学生和希望获得更高学历的大专生。目前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主要有高中起点攻读本科的、专科转本科和攻读第二学历的,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更大,一方面继续教育个体年龄的差异大,各方面条件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差较大,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使得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差异特点,我们根据成人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对继续教育的“学生特质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本文对于普通高校成教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主要从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三个维度来进行。

道德修养指标主要体现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对于该指标的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实现。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我导向、自我意识。到底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多少,态度怎样学生自己最清楚。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方面[7]。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态度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学生要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的进行自我评估;专业素养指标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一指标也可称作学校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任课老师最清楚,而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体现。专业素养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创新实践素质指标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指标的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情况、参与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科学研究情况、业余参与兴趣小组活动情况。其中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主要通过社会评价实现。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由成人教育学生较强的社会性决定的。成人继续教育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的机会较多,通过对他们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考察也能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考察。

三、针对学生特性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

成人继续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学有专长、素质全面的适应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在基于学生特质的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生所适合的发展方向。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可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指的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可变差异又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不变差异是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教学和评价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才能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发展差异[8]。

通过设置的学生特质评价体系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划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承认学生之间的不变差异。例如,部分学生学习用功,但不具备独立创新精神和意识,引导他们进行针对实际应用的理论学习会比引导他们进行面向创新研究的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果;反之,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如果一味要求他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基础知识,可能会束缚他们的创新思想;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社会实践上表现突出,则应该在保证他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保证他们的人性得以发挥。

因此,在进行了基于学生特质的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大体上对学生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了了解,从而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针对学生特性的个性化教育策略。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导向,突出个性”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继续教育目标的落实。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制定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无论学生具有怎样的特性,都必须掌握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涉及较宽泛的知识背景。其次,针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群体制定其个性化的培养策略。通过将学生的特质与学校采取的培养手段相结合,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方面地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逐渐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必须及时地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在此教学方案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和调整,保证对学生的培养能够朝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四、结论

成人继续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且日趋社会化、大众化,这导致继续教育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高效的方法管理成人继续教育学生,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着眼于继续教育学生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对学生进行基于特性的划分,实行基于学生特性区分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索一种适合成教学生的教学新模式,这是终身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建立适合成教学生的创新教学模式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的因材施教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4):65-67.

[2]黄友安.成人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成人教育,2014,(4):35-38.

[3]王本洋,罗富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1-4.

[4]张杰,李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3):174-175.

[5]姚宏,叶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17-25.

[6]贾金玲.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育;因材施教;必要性;运用;途径

一、前言

根据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提高幼儿教育对促进小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分析,应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从目前幼儿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结合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和幼儿的年龄及个性特征,采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策略,以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教学中,应认识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必要性,明确因材施教的原则,推进因材施教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性分析

从幼儿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在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是十分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新认识古代因材施教原则的精髓是幼教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当推孔子,但这时候的因材施教并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可以说只是现代因材施教的雏形。这时候孔子的因材施教是针对不同的材的问从而答异,抑强而扶弱,使之得到均衡的发展,带有典型的孔子儒的思想。由此可见,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教学理念,对实际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但保证了整体教学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应对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应引起足够重视。

2、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解决在幼儿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幼儿教育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不够灵活,没有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的教学模式体现差异性不够,许多幼儿园都是对幼儿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导致了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效果不高,甚至小学化倾向严重。考虑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应积极探讨因材施教的策略,有效解决因材施教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问题。

目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的开展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幼儿园教师没有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注重因材施教策略的推进,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3、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认知和能力方面的个体差异,应采取差异化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满足每位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达到提升教育教学的目的。因此,采取因材施教策略是满足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幼儿园教学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已经成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坚持开展因材施教策略,提高因材施教的推进质量,才能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达到促进幼儿园教育教学发展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途径

1、科学认识因材施教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

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材”的理解。“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幼儿实施针对性的教育。对此,教师要结合现代和现实深挖材的涵义。根据不同的幼儿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和施教这两个环节教育教学,要对这两个环节都引起足够的关注,提高因材施教的整体效果,以达到提升幼儿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幼儿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时,要对因材施教有科学的认识,具体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首先,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明确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因材施教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使教师对因材施教有正确认识。

其次,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使因材施教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再次,应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积极宣传和推广因材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使幼儿教师能够对因材施教的理念有正确的认识,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达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目的。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就要科学地认识因材施教的意义,达到提高教育教学的目的。

2、面向全体幼儿,了解幼儿年龄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应该如何面向全体幼儿呢?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主要围绕着“优秀生”、“尖子生”,而忽视了大部分幼儿的发展,也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和独创性发展,这就违背了“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面向全体,了解全体幼儿,让每位幼儿做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让每位幼儿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和发展。

幼儿教育的因材施教其对象是全体幼儿,要想使因材施教取得积极效果,就要认真分析幼儿年龄特点,将全体幼儿作为教学对象,制定具体的教学措施,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体现出个体差异,满足差异化教学的目的,满足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需求。在实施因材施教策略时,应加深对幼儿的认识和了解,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使因材施教能够成为促进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教学理念,来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要,使因材施教策略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3、注重创新,是新时代因材施教的新要求

在今天的小学教育中,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了业绩,要求学生回答的总是所谓的标准的答案,让学生不敢去想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教育就成为了复制机,教师就是那一页页的白纸,这就是我们当今为什么很少出大师的主要原因。因材施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大历史责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培养出更多的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目前幼儿园教育发展来看,因材施教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学创新的重要性,积极采取创新途径和措施,提升创新水平,提高创新能力,使幼儿教育的因材施教能够从根本上满足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幼儿园因材施教过程中,应注重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应创造出适合不同幼儿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取得积极效果。由此可见,在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中,要想实现因材施教的积极效果,就要在教学理念上更新、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创新,使因材施教理念和目标都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促进幼教事业的发展,达到提高幼儿园教学水平的目的。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就要积极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孙炳芳.分组互动式分层教学在Task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7).

[2] 秦爱只.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3] 刘万苍.“因材施教”如何“面向全体学生”[J].考试周刊,2011(40).

[4] 伍晓丹.应试教育下如何实施因材施教[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8).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教学思考

实施情境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必须注意从学生生活出发,体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学有所得。

实施情境教学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注意正面的积极引导,注重正能量渗透,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接班人。

任何先进教育理念都必须通过具体教学策略才能落实。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具体的教学策略。各地同行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总结,形成了若干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内容及教学要求,以学生心理活动为基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策略,深受各位同行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我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这一策略,并不断总结和思索,形成了一些认识,下面和大家交流共享。

一、情境教学策略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首先,情境教学策略体现了新教材观。新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纯粹地教教材,而应把教材当做一种教学工具,用教材教。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新的教材观。实施情境教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融入教学中,和教师、同学共享课堂的快乐。

其次,情境教学策略体现了新教学观。新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必须贴近生活实际,用生活中的事例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得更深。由于教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更真实、更可信,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才是教学的最高目的,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实施情境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必须注意从学生生活出发,体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这样的课堂才让人印象深刻,学有所得。

最后,情境教学策略体现了新学生观。新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实际,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我们在实施情境教学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注意正面的积极引导,注重正能量渗透,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接班人。因此,我们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积极、正面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情境教学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真实、可信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通过学生的活动演示,总之,要给学生一个直观、形象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使学生置身于具体情境中,从而教师相机提出预设的问题或由学生自己发现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这样,实施情境教学策略就开了一个好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将相和》一文的授课过程中,我首先用动画形式呈现蔺相如几次遇见廉颇避而不见的情形,这里,学生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蔺相如这样迁就廉颇,不愿与其正面交锋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很好地抓住了事情的根本。

2.融入情境,解决问题。教师成功地创设了教学情境,需要学生融入情境身临其境地体验,才能加深对教材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情境教学就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再如教授《将相和》一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蔺相如和廉颇,让他们亲身体验二人的角色,感悟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然后让他们分别描述自己的扮演感受,思考蔺相如不愿与廉颇交恶的原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两个人物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从而体会到蔺相如为了赵国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范例和机会。接着,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换成我们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会如何想?如何做呢?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更凸显古人蔺相如的高风亮节,值得学习。

三、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策略应该注意的事项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学设计制约性因素突出问题注意力管理

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已逾三年,新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蔚然成风,课堂呈现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盎然生机。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三维目标设定看似完美无缺,使用的教学方式也现代超前,却并不能改变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的现实。现实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并未呈现显著提高的良好趋势,语文课堂能够粘着的注意力还是相当有限。一般而言,课堂由如下几个因素构成:学习资源(教材、环境、文化)、方法(教学策略和组织形式等)和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这几个要素联合起来对教学内容发生综合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的时候,不能不考虑上述几个重要的制约性因素。以下是本人从教师的角度,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中几个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所作的理性思考。

一、使模糊的“学生主体”意识清晰化,充分关注学生注意力管理

在主体系统的诸因素中,学生主体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所有的教学活动作用的对象是学生,所有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携带着独特经验和潜能的学生,满怀着学习的期待和梦想,他们的情感态度,他们的心智水平理应受到教学设计者的绝对关注。教学设计者应尽可能地根据学习者的综合程度预设教学的难度、水平和范围。一个无视学生状况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可笑的,也是可鄙的。我个人认为,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可以回避的首要之点是学生的注意力。但问题在于,我们目前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对此进行专门研究,这就造成我们的课堂设计缺乏对学生注意力进行管理的意识,也缺乏必要的操作策略。注意力的直接价值在于主体采取行动的可能。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他的《注意力经济》中指出:“今天,注意力是企业和个人的真正货币。”托马斯的观点不仅仅具有经济学意义,也应该具有教育学意义。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在同一点上长久保持同一强度,它会发生自然的迁移。作为未成年人的初中学生,其注意力更是暂瞬即变,它的宽度的开拓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由此看来,对学生注意力的管理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

二、找回缺失的“教材本位”意识,遵循教材处理的科学性原则广义地讲,教材应是一切教学资源的总称,它包括统编教材、学校班组及环境、社区环境、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等一切教学活动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课堂的生成素材有的来自统编教材本身,有的来自社区校区和班组,有的来自形形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形成带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教学信息,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但是,“教材是法定的、科学的、有一定的实践验证的、承载重要社会经验与现代教育目的的素材。”这里说的教材应该是国家或地方的统编教材。由于教材是经过国家审定的,有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的教学资源,因而具有权威性,能够减少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传统的教学设计者由于缺乏对“教材”这一概念的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对教材俯首贴耳,惟命是从,教学设计陷入了陈腐和阴暗,课堂教学干瘪枯涩、了无生趣。而目前的不少教学设计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教材似乎不屑一顾,唯“学生”是尊,唯“生成”是求,教学设计因而流于单薄和浅陋,课堂教学杂乱无章、喧嚣空泛。还有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有些教师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对教材中考试的内容就花大量的时间讲授、训练,不考试的篇目就一语带过,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宝贵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必将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应该对教材资源的制约作用有以下几个清晰的认识:其一,教学目的设定基本源于教材;其二,教学设计的绝大多数内容都应该是有关于教材的;其三,教学设计的逻辑性与教材的逻辑性具有一致性;其四,超出教材内容的部分设计往往是对教材的提炼与升华;其五,教学过程的起点是应该在教材;其六,教材在教师头脑中的构建和呈现直接决定了设计的结果。总之,“源于教材,提炼教材,超越教材”,这才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的科学性原则。

三、强化淡薄的教学策略意识,使课堂教学过程迸发生命活力

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已成为师生共同分享、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舞台,教学策略的运用成了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一个主体内容,它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但很多教师对于策略一词的认识不清,教学策略意识淡薄,更不会在教学预设中体现相应的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预设和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去解决相关问题的谋略。作为一种谋略,教学策略实际上更着重于对学习者的心理诱导,或许也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种心智的运作。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教学策略的本质意义在于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想学、乐学到欲罢不能的心理追求。优秀的教师非常重视教学策略,在他们的的课堂上,处处能够发现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巧妙策略。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个体,注重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教学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有效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教学的目标包含三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有效地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有效教学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包括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有效教学研究的主题是构建多元化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包括有效的准备策略、实施策略和评价策略等。

(二)教学策略的内涵

教学策略是教学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而迄今为止,教学策略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研究者主要从静态、动态、动静结合等三个角度来把握教学策略。张大均综合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对教学策略做出了较系统的表述: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实现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或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策略的特点包括教学行为的指向性、结构功能的整合性、策略制定的可操作性、应用实施的灵活性、教学策略的调控性和策略制定的层次性。类型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因材施教策略和教学监控策略等。

二、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构建

(一)准备策略的构建

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学设计就要成为有效教学必需的准备策略。教学设计是教学准备的核心,那么,教学策略的设计就是教学准备策略具体化。

1.教学目标:“学会”――“会学”

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目标要

由“学会”知识技能向“会学”这样一个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转变。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能准确地把握住“会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就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迁移性、生成性,教学存疑、释疑、生疑的时机性,发现学习和探索教学的启发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效果性来制定教学目标。

2.分析学生:关注“知识传授”――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意个体差异。依据这一理念,教师的教学应紧紧以“学生为中心”。既要了解学生的先前知识结构、当前的学习状态、自我意识、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迁移以及家庭生活等,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因此,在备学生时应体现“备”的五个方面,即备学生的知识库存,备学生的生活经验,备学生的思维习惯,备学生的学习方式,备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教学材料的处理:“教教材”――“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改变机械、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的学习方式。依据这一理念,对教学材料的处理要由“教教材”到“用教材”转变。因为“教”教材,出发点是传授,以知识为本位,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用”教材,注重的是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和谐,能使教材成为“知识链”,学生是主动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就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对课程内容做出“校本化”“生本化”的处理。

(二)实施策略的构建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及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使学生渴望学习,乐于学习。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是捕捉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有效方法。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捕捉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

其一,尽量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儿童只有在生活中学习,才可能对学习发生真正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回忆生活、观察生活、描述生活情景、提升生活事实等方法联系生活。

其二,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教学中,教师要设置适当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直接认识兴趣;设置丰富的活动情景,引起学生的间接认识兴趣。具体方法前者有实验法、复习对比法、故事讲述法、直观形象法、事实材料展示法等;后者有通过让学生讲故事、演小品、制作知识卡片等方法,使学生自主认知。

其三,尽量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对话。针对他们的问题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的思路做出肯定的表述,给以清楚而及时的反馈并注意评估。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不仅要关注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还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三)评价策略的构建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依据这一理念,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选拔,不是为了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评价的核心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持学生的自信心,树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评价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化的。因此,构建新课程的有效评价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以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

其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持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给出指导性的处方,而不能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甚至排名次。

其三,用档案袋评价法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有助于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学会反思和总结。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就是要寻找能够激发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追求、能引发学生主动质疑和探究、让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调控的具体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着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和愿望;要适当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积极开展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等自我创造活动中生发强烈的求知兴趣和创造欲望;要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艺,注重新课引入别致、方法指导恰当、点拨启发性强,精心营造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氛围;要改善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探索,主动求知。

2.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关注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提高选择方法的能力;以学定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自控能力;学习结果自我反馈,提高自主反思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1.营造合作氛围

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彻底放松、具有安全感或得到精神上的鼓舞;提供充裕的时空环境,让学生拥有充足、宽裕的发言、补充、更正和辩论的时间和空间,使不同程度学生的智慧得到尽情地发挥;给予热情的帮助环境,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创设真诚的激励环境,适时适当的激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2.协助建立小组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指导分组。小组一般以4-8人为宜,可以按任务分:组织者、记录员、操作员、汇报人等;按学科分工、分别标号,选定为不同学科的组长;还可以按问题分工,确定不同问题的组长;每个小组的整体情况尽可能相近,可以为小组间的竞争提供公平的参与环境。

3.明确学习问题和小组达标要求

依据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合作学习问题,并事先让学生知道。合作学习小组要具有清晰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学术性目标及合作技能目标。并让学生了解评价内容的框架,引领学习者在合作过程中,自觉思考、设计实现目标的方案和路径。

4.指导讨论、实践或体验

组织讨论或研究设计方案,可以有自由发言、轮流发言、尝试实践、示范、连锁评价等形式,也可以由一人发言,然后由发言人请组内同学补充,若未完成,依次接续;将合作技能掌握与学科内容学习有机结合,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得更深刻、体会得更深入。

5.评价合作技能

对于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对于小组的评价可以包括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方式是否得当、学习结果汇报是否科学正确、思维的创新性等,最后,在评价合作技能的基础上实施小组奖励。

6.将小组合作的形式贯穿于日常活动

经常给学生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为他们实施合作学习奠定平等相互信赖的基础,促进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形成与迁移。

(三)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主要指富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学生的探究活动始于问题,教师首先应将学习内容置在问题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产生疑问,进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自然现象、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实验现象、案例分析、故事等来创设问题情境。

2.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条件,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有了值得探究的问题只是探究活动的开始,接下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装备进行探究所需要的资料、设备,随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果教师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就失去了探究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空。

3.组织学生总结、交流、评价、反思

探究活动的最后阶段要组织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并进行交流、反思、评价。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等方式完成报告。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如课堂讨论、举行小型报告会、出墙报、做展板、制作网页在网上交流等。在完成交流后,还应进行个人反思及组内、组间、生生间、师生间的评价,分析成功的原因并找出存在的不足。对于成功之处,要进一步探讨是否还有更好或更简捷的探究方法;对于不足之处,要探索改进的可能性及对策。教师要特别注重评价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方法、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以及合作的效果。最后,教师还要与学生一起小结,梳理、补充知识,使之系统化,总结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补救缺憾。

总之,在新课程条件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应该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并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郭成.教学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78-179.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改;学习体会

一、需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范畴、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但是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应运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单纯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转变为运用观察、发现、推理、理解、记忆、对比、分析、联想、归纳、内化等策略进行学习。教师由采用灌输式教学转为使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提高发现和探究的空间。为了保证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的结果的有效监控,教材提供了诊断性测试的建议(见本书各单元教学建议的“测试性评价”部分),还提出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建议。除在学生用书和练习册各单元分别设有Summing Up和Checking yourself部分外,本书还提供了非测试性评价。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肯定进步与成绩,找出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也使教师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帮助他们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把“金子”变成“点金术”,也就是常说的“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然而高考这个指挥棒依然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老师们认为:探究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去做的,一是受课堂时间的影响;二是受一些教学设备的制约。只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有兴趣去主动学习。因此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如何教和如何学的问题,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环节。

三、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变观念

打破学科之间的局限,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迁移。英语学科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也要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强。教学目的往往是跨学科的,各学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教师不仅是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学生成才,更要让学生成人。这就是新课改精髓所在。本教科书主要面向大多数地区的普通高级中学,考虑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和不平衡性,教科书在保证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语言材料是当地有所扩展。例如:词汇表中带有三角符号的单词不要求学生掌握;显示用适合练习册中带有星号的部分仅供选择使用;配套的阅读材料和听说材料均供选择使用。这样的安排使教材具有弹性,使教学具有灵活性,既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又考虑到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因材施教。

四、教师应做教科书的主人

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主要的课程实施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材的主人是教师。在当今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尤其要发挥作用,成为课程设置的参与者。教师应从学生和学校教学实际出发(这一点十分重要!)选用这套材料。确定教材后,教师需要了解和研究教材,领会其编写指导思想和意图,弄清其脉络和结构,熟悉教材的内容和方法等。这里要求教师学习并把握课程的目标、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及实施的建议等,更新观念,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这就是说,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灵活而又有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如:删减不合适的内容,补充必要的复习练习、从多种渠道开发资源,增加真实、有趣而鲜活的材料等等。总之,要一边教学一边通过评价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以求得自身的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四、实施课程和教材要以学生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