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障培训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保障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保障培训

医疗保障培训范文1

【关键词】南极科考;医疗保障培训

人类从发现并踏上南极大陆距今已100余年[1],但人类对于南极仍知之甚少。我国每年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工作人员超过千人。南极科考人员的工作环境多样而复杂,却仅配备了3名随队医师,分别驻扎在长城站、中山站和雪龙船。在南极夏季,人员来往频繁,交通便利,病情复杂时可转运到医疗设备完备的地区进行救治。但是到了冬季,交通几乎中断,只能依靠站上物资和个人能力进行救治,这就需要队员具有较强的自救、互救及医疗综合能力[2]。目前南极保障医师的招募是面向全国及各个专业的,经过面试、体检、心理评估和体能等进行选拔。但由于所选医师上岗前仅熟悉原专业,并不能完全覆盖南极科考所需的各个医疗领域。因此在南极科考出发前进行医疗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7-09,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委托,上海市东方医院承担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医疗保障的行前培训工作。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2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运行9名员工。

1.2培训方法

培训分组:根据考察执行任务的不同,将培训学员分为两组:医疗组和工作人员组。医疗组2人,即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越冬医师。工作人员组为9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员工。所有学员在培训开始前均参加摸底测试,医疗组测试题目为50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涵盖心脏骤停救治、创伤救治、常见外科和内科急症救治;工作人员组测试题目为25道单项选择题,题目内容涵盖心肺复苏技术、急救常识。分数均以百分制计分。培训后再次进行测试,题量和题目类型相同但内容不同。所有人员均接受基础生命支持的培训。医疗组学员另外接受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的培训并在急诊部进行为期4d的内外科轮转。工作人员组仅接受课堂授课,并在每个课程结束后安排15min的操作指导或讨论交流。

1.3统计学处理

医疗组中样本量为2,故无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勤组样本量为9,使用SPSS20.0软件对其培训前后测试成绩进行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中配对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于摸底考试,医疗组相对薄弱的方面是内科急症处理;工作人员组在医疗专业处理方面薄弱。培训后两组平均成绩均明显提高,医疗组提高最明显的是内科急症处理部分。所有学员均通过基础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医疗组学员均通过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培训考核。在医疗组医师轮转方面,两名医师的专业背景均是创伤骨科,并且在其工作单位主要从事急诊工作,对于常见的急症诊断和治疗方面均较为熟练,得到轮转科室负责人的正面评价。工作人员组学员在课堂听课方面非常主动,随时针对讲授内容进行提问,并分享他们在极地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病例,授课后的操作演练中积极动手,授课效果良好。

3讨论

医疗保障培训范文2

【关键词】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团队建设

当今世界日渐成为“地球村”,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涉外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工作对医疗卫生行业来说意义重大,是国家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次综合展示,更是实现医疗服务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个有利契机。继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顺利召开后,2019年青岛举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大会、海军节、中德对话论坛、世界韩商合作大会等重大活动20余项,参加活动有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十余人,来自6大洲40多个国家的数千外宾。这些活动的医疗保障充分借鉴了上合峰会的成功经验,其中核心贵宾和核心区域的重点医疗保障不可避免地成为保障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上合青岛峰会的重点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进行回顾,并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

1峰会医疗保障团队的建设经验回顾

国际重大活动是指在地域上跨国、人员上参与众多,在世界上影响力巨大的活动,由于保障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国家元首、政要、名流和媒体工作者,他们在宗教文化、政治、经济、语言等方面有差异,就医和服务要求不同,在提供医疗保障服务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上合峰会重点医疗保障团队的任务是以重点贵宾保障为核心,以重点区域保障为中心,区域联动、突出重点、最大保障、最小干预,为活动提供快速、精准、高效、规范的具有世界水准的优质医疗服务。这种标准高、要求严、影响大的保障必须遵循严格的国际化管理理念、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行医救治,所以医疗保障团队的国际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1]。

1.1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医疗保障团队的人员选拔、技能培训、设备配备的标准化对成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2]树立标准化管理理念:上合峰会2018青岛医疗保障工作的突出特点是标准明确,从国际化标识使用、无障碍设施配置到诊疗操作、药品使用和医疗站点设置、保障人员配备,都有明确的国际化规范标准。医疗保障团队保障的重点贵宾包括国家元首、政要及陪同,参会嘉宾、新闻媒体记者等。医疗保障团队的保障重点区域:主会场、宴会厅、重点贵宾驻地、双边会谈及嘉宾活动随行保障、外国媒体驻地等。每一区域均设有若干医疗点、随行的医疗组。每个医疗点设4医4护,设组长1名。其中2医2护负责现场观察点,1医1护负责临时补位,1医1护留守固定点内,每组医护里护士兼任信息上报。每个区域配备救护车2~3辆,补位救护车1辆,每车配有1医1护1司机,定点转运医院备有医疗救援直升机1架。贵宾驻地2医2护,随行保障1医1护跟随贵宾车队。医疗保障团队的人员在保障定点医院和后备医疗保障机构内选拔,综合政治、业务及语言能力选拔[3]。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外语听读写说水平,胜任驻点保障、跟随保障、急救强度和工作环境。医生由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科、呼吸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骨科等专业中级职称3年以上人员组成。护士熟练掌握危急症及创伤的急救护理、操作熟练。驾驶员持有C1及以上驾驶执照,2年以上救护车安全驾驶经验,市内道路熟练,掌握搬抬辅助急救等技能。选拔程序:单位推荐上报后由会议安保工作组统一审核,确定人选。

1.2按国际标准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峰会服务中常见的有心脑血管病、感冒、腹泻、胃炎、过敏、外伤骨折等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4-5];但更重要的工作是要应对突发急危重医疗事件如心跳骤停、休克等救治。医务人员在日常的行医过程中,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评价,医疗行为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但是涉外重大活动现场,透明度强,曝光率高,医务人员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会引发重大的后果及国际影响。所以在医疗团队建设上首先要按国际化标准规范建设[6-8]。峰会核心保障团队医生61名,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47人,主治医师10人。男性34人,女性27人,平均年龄44岁。护士55名,平均年龄31岁。技能培训按照国际最新标准,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各自医院内按美国心脏病协会(AHA)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基础生命支持(BLS)、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课程培训,时间一月。第二阶段:在120急救中心集中分批次培训考核:①外伤骨折的止血包扎固定转运基本处置;②气管异物的急救;③理论考试,BLS、ACLS基础知识考试;④双人操作心肺复苏(CPR+AED),双人操作气管插管,团队操作最大代码的综合考试(Megacode测试),时间二周。第三阶段:强化技能操作规范化,按国际医疗救治标准对医务人员进一步规范化行医管理,做到救治规范、流程规范、操作规范。团队磨合训练,医疗组人员搭配固定、操作逐一达标,时间一月。由于人员来自不同医院、专业,临床工作繁重,单纯医院内的培训效果有限,在对第一阶段院内培训结束后的考核时发现,医护理论考试平均94.3分,技能操作得分普遍较低,其中双人操作气管插管合格率50.7%,双人操作CPR+AED合格率90.1分,团队操作最大代码的综合考试(Megacode)测试合格率61.2%。存在的主要问题:外科医生心电图阅读水平不高,气管插管操作普遍存在套管直径选择不准确、插入深度不够及误插食道、不固定、插管用时过长。双人操作CPR+AED仪器给分低则主要是按压频率和深度不合标准,电极片放置位置不准确。Megacode测试存在团队协调差、组长指挥欠清晰,用药不规范。第三阶段的培训则有的放矢专项培训,针对上面的问题一一纠正,强化标准化要求,人人考核过关,最终重点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全部操作规范、配合顺畅、合格准入。

1.3医疗点医疗物资、耗材、急救药箱标准化配置。[9-10]峰会时每个医疗点配置急救箱4个、除颤仪4台、急救呼吸机4台、心电图机3台、轮椅3辆,A/B拉杆箱及其他物品一套。急救箱内配备:电子血压计、气管切开包、氧气瓶(含氧瓶)、快速血糖仪、咽喉镜、单子体温计、旋压式止血带、导尿包、三角巾、一次性骨夹板、吸氧管、绷带等。急救药箱药品全部中英双文说明,口服药物以进口或合资药厂产品为主。A/B拉杆箱及其他物品配备:心电图机及耗材1套,心电监护仪带血氧血压监测及耗材1套,微量泵(双道)1套,非接触式红外线体温计1个3L氧气瓶(装满,带氧气流量计、带开启设备)1个,心电图纸2卷。医疗点其他配置:可升降担架车、诊查床、铲式担架、电动负压吸引器、屏风、输液架、多用插排、抽血整理箱、饮用水、医疗废物垃圾袋等。

1.4通讯及涉外服务能力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听取外事部门就相关国家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饮食卫生习惯等知识培训。涉外服务能力培训包括服务礼仪、服务技巧、沟通能力、外语口语和工作记录等。对医护人员平时接触较少的信息上报系统、信息通讯保障方案讲解,培训并熟练使用对讲机等专用通讯设备和通讯方式进行有效联络和沟通,严格学习保密制度。每个医疗点第一响应的报告按流程反复演练,准确高效的上传下达,明确信息报告责任人、记录统计责任人。

1.5强化专项演练、融入整体综合保障实战演练。[11]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保障团队的岗前培训只是基础,在合理布局的医疗点确定后,保障团队脱产半月集中开始各项背景演练,会务考核组对保障团队人员统一服饰、佩戴标识、医疗站点的中英文标识、基础设施、保障物资标准化配置均按外事要求进行验收。所有保障队员进行模拟各种突发医疗急危重事件如突发心脑血管急症、气管异物、猝死、外伤骨折等场景实战演练,形成现场紧急救援、定点医院外宾救治专区、省市专家救援梯队全流程闭合演练。演练中全程英语完成问诊、与外方病情汇报、救治说明、用药沟通,强调国际化标准术语,规范化诊疗。鉴于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医疗保障也要随时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恐怖事件等的群体性意外伤害,所以核心医疗保障团队在指挥部统一调动下与各紧急专项救援队制定各种联动预案,应急推演和实战演练,形成分工明确、区域协作、有条不紊、立体高效的救治梯队。

2探讨建立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

上合组织峰会圆满落幕,青岛市的后峰会时代已经来临。在城市层面需建设区域国际医学中心和国际医疗门诊,提供外籍人员门诊住院检查一体化诊疗,提升医院全员涉外礼仪、服务用语、医疗规范常态化培训,120急救提供在线双语支持、医疗急救费用担保等全流程国际医疗保险绿色通道服务,开发英语版的智慧医疗,打造国际化的诊疗环境,使涉外医疗常态化,这是国际城市软实力的必备条件。

2.1医疗保障团队的长效管理机制。[12]峰会的重点医疗保障经累了丰富的经验,核心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培训并在后面的涉外保障活动中逐渐成熟。但是保障团队医护人员是医院在职职工,日常工作繁重,每次保障任务人员不固定,新人的加入意味着团队水平起伏。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配置设备物资等,如何继续管理团队、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2.2建立相对固定的人员库。在峰会保障团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定数量外科、麻醉科的合格医护人员,组成保障人才库。人员相对固定,队伍统一由卫健委管理指挥、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装备。根据每次保障任务的需求从库中选配保障人员。

2.3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团队人员全部参加并完成国际化标准的急救培训,通过美国AHA高级生命支持(ACLS)考核持证上岗。动态对保障团队进行急救新指南、新技能的业务培训,定期对队员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事件、传染病等事项的响应进行专项培训,融进全流程救治体系的背景演练。可轮流安排人员赴国外进行不低于3个月的专项学习培训,实地学习国外急救诊疗规范,进一步准确并熟练使用规范医用英语。对外交流比较常见的其他语种的医务人员如俄语、日语、法语、汉语、德语也应有培训计划[13-14]。

2.4建册监管后勤保障。保障用的医疗设备、物资、耗材、车辆等由卫健委统一建册监管并负责维护经费,每项设备日常管护落实到人,急救医疗器械、药品、运输等必须每月至少检查或运行一次,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以确保功能正常。

2.5信息专项演练。建立完备的立体通讯系统,配置专用网络设备,熟练使用对讲机,熟练掌握信息上报流程,做到随时与指挥调度中心上传下达。

医疗保障培训范文3

关键词:后勤管理模式;创新;信息化水平;提高

信息技术科学灵活的应用,可以促使医疗卫生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化也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医疗卫生事业运营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当前,医疗信息化系统在医疗事业后勤方面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其对于后勤管理质量的效果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医疗卫生事业中究竟该从那些方面提升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理解和认识对其进行阐述。

1当前后勤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

在科技创新以及医疗体制改革深化的背景之下,医疗后勤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管理质量也有所提升,但是结合相关工作的实施现状来看,其后勤管理质量模式中还存在有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过分重视管理,轻视服务。在实施后勤管理时,部分医疗保障后勤管理部门更加重视的是对后勤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忽视了提供优质后勤服务的重要性。这种现状容易导致管理方式过于刻板、粗犷、管理效能低下,后勤部门难以及时的为提供更加高效、便捷有效的服务,在职能作用发挥方面有所缺位[1]。二是管理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工作的实施主体是人,相关工作的开展都是由专业的后勤管理人员细化和落实的,因此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必将会对最终的管理效果和质量产生影响。当前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虽然有所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其所掌握的技能水平等实际上是难以真正有效满足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需求的,如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在学习新型管理理念和方法时,积极性不高,管理质量效果也因此而受到影响。三是管理模式和手段陈旧。当前我国许多医疗保障局在后勤管理工作中,虽然已经将信息化技术与之融合在一起了,但是后勤管理模式落后,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应用率低,这使得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与落后的后勤管理模式之间出现了不相容的情况,相关工作开展效果和质量不佳[2]。

2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2.1提高医疗后勤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于医疗保障局来说,后勤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得益于管理人员是否认真负责的履行了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较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因此,要想真正的提高后勤管理信息化水平,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人入手,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具体工作中,医疗保障局要明确后勤管理部门所承担工作的重要性,分析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的职工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如何保证其在岗位上能把灵活的运用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后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然后结合医疗保障局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标准,保证所招聘到的人才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胜任后勤管理工作。同时要加强对后勤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保障局后期管理工作中,那么后勤管理人员必须要对相关信息技术有所了解,知道在工作中,应当如何应用相关技术,而这些则需要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培训来完成。当前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人员的年龄以及工作经验等可谓是各不相同,如部分管理人员的年纪偏大,他们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虽然十分熟悉,但是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可能缺不是很多,所以说在管理工作中需做好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保证他们能够应用好相应的信息技术。

2.2实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

物资管理是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如何科学的管理保障局内的各项医疗物资,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一直以来都是医疗保障局工作的核心所在。保障局的物资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部分物资甚至还处于保密状态,如果后期管理操作不当,将会给医疗保障局带来巨大的损失,影响医疗保障局职能的正常发挥。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在进行物资管理时,必须要尽早实现信息化,如医疗保障局采购中心不仅要实现医疗物资出入库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同时还需充分的利用智能化网络化等现代的信息手段以及工作模式,及时的掌握保障局内各个部门的物资使用信息和情况,进而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动态的掌握可以利用的资源,获取各个部门的物资需求信息,为各个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化的服务,有效的节约资源,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3]。

2.3实现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

医疗保障局地下管网设备是否能够安全高效的运行,对于保护保障局的物资设备以及相关人员的工作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地下管网设备包含有给水管道、污水管道、雨水管道、暖气管道和通信管道、信息网络电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保障局后勤管理工作实施期间,这些管网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导致保障局其他部门的工作难以顺利实施下去。所以说,为了更好的保障医疗保障局的安全,促使保障局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还可以积极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地下管理的管理中。如可以建立现代化的综合管线探测以及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掌握保障局地下管线图,对不同的管线进行分类,建立动态的可视化平台,实现管线信息资源共享,一旦管线运行期间出现了故障与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维修处理,将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医疗保障局各项工作的高效实施。

2.4加强计算机网络对后勤管理的全过程监控

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还需经常性的对后期各部门的管理制度、成本核算情况、基建档案以及外包合同等各类数据进行审核与查阅,进而为保障局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而医疗保障局的机构庞杂,日常工作中所涉及的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繁复。为了提高日常管理的工作质量效率,笔者认为保障局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对后勤管理的各项实施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及时的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加强日常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灵活的应用多项技术[4]。

2.5将现代化通讯技术应用于设施日常维护工作的探索与创新

医疗保障局中一些基础设施,由于使用时间长或者是操作方法不当难免会从出现一些不可预知的故障,如何快速的解决故障,保障后勤服务质量效果是相关工作开展的重点所在。针对该问题,笔者认为保障局可以尝试将现代化通讯技术应用于各类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中,这样可以避免后勤管理服务延误,提高基础设施维修的质与量,促使相关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推进。

3结束语

总之,时代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我国医疗卫生也取得了诸多新的进步,医疗保障局后勤管理质量的提高,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其可以促使相关的管理模式、方法和内容等不断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余小林.基于智能化的事业单位后勤保障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32):29-31.

[2]王兵.分析事业单位办公室后勤保障管理工作及问题处理[J].中国经贸,2017(14):54.

[3]许明.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分析[J].中国市场,2019(31):118,123.

医疗保障培训范文4

 

1长沙县失地农民形成背景   长沙县位于湖南省东部,总面积1997km2,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县之一。据《湖南省县及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整理,至2011年,长沙县辖3个街道、17个镇、2个乡,县内有湖南省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高效发展,其经济建设必然催生巨大的用地需求,土地开发、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园区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征用大量的农村土地,形成了一个数量庞大的而且特殊的弱势群体—失地农民。随着长沙县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的全面铺开,形成的失地农民数量也很惊人。据调查统计2002-2010年,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星沙城区规划范围内及周边的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收为国有土地,全县共产生失地农民2.4万人。   2长沙县征地及失地农民的特殊性   在我国,失地农民现象已非个案,全国各地因为城市建设、企业发展、开发区建设等原因征用农民土地的现象屡见不鲜,与其他地区失地农民情况相比,长沙县失地农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征地比较集中,征地大多具有规划性和指导性   长沙县的城市化建设是从1992年7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同意建设长沙星沙开发区(即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步开始的,征地首先是围绕现星沙镇周边区域展开,西薮、板桥、大塘、杉星、洋湖、望新、万明、筒灰、灰埠等周边村逐步开始被拆迁征收,农民的田地逐片变为工业用地或道路设施;2007年后长株潭列为“两型社会”试验基地,基于对以往盲目征地、破坏农田、强制征地等现象的重新审视,对资源和环境加以重视和保护的呼声应时而出,长沙县作为“两型社会”的专题性改革试验区内的县域,土地征用逐步规范,大多具有规划性和指导性。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被调查者家庭承包的土地被征用,主要用于国家投资的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道路、能源、交通、水利设施建设等)、以及城市工业用地及农业综合开发。   2.2处于新农保试点区,制度具有试验性和示范性   2009年11月长沙县新农保试点启动,全县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领取最低60元的基础养老金。这项保障措施对于其他失地农民的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具有一定的试验性和示范性。   2.3失地后的保障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制度性   与其他地区多用单一货币安置方式不同的是,长沙县农民失地后的保障方式相对具有多样性和制度性,关于补偿安置方式不断调整改进,长沙市政府针对补偿政策先后制定过《长沙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4号令)(1991年12月)、《长沙市国家建设征用土地补偿安置办法》(5号令)(1991年12月)、《长沙市征地补偿安置条例实施办法》(市政府第60号令)(2000年3月),《长沙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若干规定》(市人民政府79号令)(2002年10月)、市政府103号令(2008年2月)、市人民政府104号令(2008年4月)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湖南省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43号文件)(2009年)、长政发12号文件、27号文件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和办法,保障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区分别采用了各种复合型保障方式,如货币保障、土地保障、购建房补助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保障、就业培训保障等,因此研究起来更加具有对比性和依据。   3长沙县失地农民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制度变迁与安置模式   从长沙县失地农民的征收制度变迁看,1991-2002年4月,长沙县实施长沙市政府4、5号令拆迁;2002年4月25日-2008年3月30日实施长沙市政府60号令,失地农民12328人;2008年4月1日至今实施长沙市政府103号令,失地农民11881人。对实施4、5号令的失地农民主要采用货币安置、土地安置、就业安置模式,失地农民可以由集体或个人统建或自建,并可通过用地单位招工或兴办集体企业实现就业安置;对实施60号令的失地农民主要采用货币安置、公寓房安置和统建安置3种模式,失地农民自愿选择其具体的安置方式。在生产安置方面,其生产留地指标按被征地总面积的8%计算,至2010年底,县城范围内生产留地已分14次全部批回,尚待分配。对目前正在实施市政府103号令的失地农民的安置模式则主要采取货币安置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置两种模式。如在星沙、暮云、黄花、榔梨、黄兴、安沙实行货币安置,货币安置主要以通过发放住房货币补贴购买商品房或限价房、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形式,其他乡镇则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置的方式。   3.2生活保障现状与问题   失地农民的生活随土地的消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沙县不少失地农民的住房和田地被成片征收,既失去了住房的土地,也失去了耕作的田地,因此生活保障应包含住房的保障,也应包含土地原有的生活经济保障。长沙县对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的补偿安置方式不断调整改进,但通过调查发现,长沙县被调查者的征收补偿形式多样,保障标准也高低不一,保障金额呈现出按时间从远到近呈递增趋势,按空间从县域中心向边远地区呈递减趋势。   3.2.1住房保障   如上所述,从长沙县对失地农民保障的制度变迁中可以发现,其住房的保障方式从统建、自建逐渐转向了自购,方式灵活,并且逐渐探索更合适的住房保障方式。从与失地农民的访谈中,失地农民更希望住房保障使其能获得一定的住房补偿,拥有住所,希望住房仍能体现社区概念,尽量让来自于相邻地区的失地农民居住在一起,保障他们原有关系与联系,体现住房的社会功能。在前期采用的自建住房方式,部分住房保障中包含了门面或出租房设计,使住房也能体现一定的经济功能,更是为失地农民的后期生活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3.2.2生活经济保障   土地被征用以后,靠土地吃饭的农民一下失去了生活来源,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失去土地,也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最后的退路,最基本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影响,同样发展问题也将受到巨大的限制。从调查结果看,实施4、5号令的失地农民普遍表示经济补偿过低,如2001年征收的西薮居民,只获得了1~2.2万元/人的安置补偿,金额颇低,很多失地农民进入了返贫状态。但是长沙县的保障政策逐步完善,103号令主要采取了货币安置,失地农民在经济上获得的补助越来越高。由于失去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大部分失地农民收入水平会呈现下降趋势。虽然通过征收能获得大笔补偿金,实现以前种地所无法实现的购房、购车等需求,但是失地后收入来源有限,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大,加之失地农民往往缺乏理财计划,缺乏投资理念和投资渠道,很难发挥资金的效益,以保障后期的经济需求。#p#分页标题#e#   3.3养老保障现状及问题   土地是我国农民祖祖辈辈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其养老保障的重要来源。由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就成为保障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在调研中,实施4、5号令、60号令、103号令的失地农民调查对象分别有58.7%、67.3%、76.5%表示赞同“将来养老主要靠政府”,33.3%、35.6%、61.5%“对现有的养老保障制度觉得很有保障”。这主要是长沙县103号令提出“另行提高安置补助费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失地农民能获得较高的保障金。如女年满55周岁、男年满60周岁及其以上的每月可获得700元左右的保障金,能基本满足其生活所需。而按照市政府4、5、60号令进行征地补偿安置的失地农民原本并未考虑其后续的养老保障等问题,缺乏相应的措施,目前正在采取逐步完善的措施,开始制定逐步完善社会保障的具体实施办法,根据年龄段设置养老保障。如对女年满55周岁、男年满60周岁及其以上的,补建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由县财政全额承担一次性缴纳15a基本养老保险费;其基本养老金的计算,按办理参保补缴手续时全省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执行;已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县政府为其一次性补助由个人承担的养老保险费,并等额计入其已有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对女年满16周岁不满55周岁,男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的,为其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由县财政全额承担相应年限的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后,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缴纳部分全额计入个人账户。长沙县的农民有些早期加入了新农保,但是失地后,养老保险的转接需要制度上的完善和操作实施上的顺利过渡,这也给失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利。   3.4医疗保障现状及问题   在医疗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失地之后的农民对医疗保障十分看重,长沙县暂时还没有专门针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在调查中,受访的失地农民(实施4,5号令、60号令、103号令中的总样本)中,76.5%表示赞同“医疗保障很重要”,对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分别有35.2%、42.5%、45.5%的农民觉得“很有保障”,说明失地农民对医疗保障很重视,但对现状感觉不太满意。目前,针对长沙县失地农民的户籍现状,医疗保障政策及方式也有所差异。如保留农业户口的可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转非且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则可购买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虽然长沙县对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已经逐步推行和完善,但失地农民仍然面临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的局面。而农民失地后缺乏任何依赖,更加需要构建覆盖面广、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也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构建起便利、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失地农民医疗保险金的筹集、监管、保障、补贴、报销的管理制度新模式。   3.5就业保障现状及问题   对于以种地为生、以种地技能为主的农民来说,失去土地就面临着失业,因此就业保障对于失地农民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就业保障政策方面,长沙县采取了就业促进和就业服务政策,依托县、街道、社区就业服务部门,为失地农民提供公益性岗位,激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依托社区开拓就业岗位,提供再就业优惠政策等。如为失地农民办理《拆迁户优待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让持证人员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免费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及职业鉴定服务补贴;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生活补助金,定期举办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在就业能力的培养政策方面,提供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帮扶政策,加强就业培训,鼓励创业培训。但是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查,普遍认为政府提出的培训内容不适合自身情况,如很多人对电脑培训并不感兴趣,认为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另外时间设置比较短,也让失地农民觉得难以学到有价值的实用技能。失地农民不得不自谋职业,自寻就业,而因为其本身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又面临难就业,甚至最终不愿就业、永久待业。因此在就业保障上还需采取更适合失地农民的有效措施。

医疗保障培训范文5

关键词:医疗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思考

一、医疗保障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经办环节风险管控不足

经办风险主要存在于征收、支付、审核以及参保信息管理等环节,其中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参保人员的利益产生影响。由于医保基金的参保人员涵盖群体较多,参保群体存在层次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对医保的需求不一,加之不同参保人员的报销业务不尽相同,审批业务流程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经办人员具备更为专业的水平,不仅要满足参保人员的需求,还要确保医保基金最大化利用,保障基金稳健运行,如果某一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引发经办风险,给基金运行带来影响。如部分管理人员存在重收轻办问题,即重视基金征收,而忽视业务办理;加之部分业务人员属于临时聘用,流动性大,易增加操作风险。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组织体系设计不合理,如为了防范权力过于集中,设置多层级的管理模式,层层细化权责,这虽然能够确保权责明晰,但是容易导致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滞后、失真问题,导致内控监督作用无法发挥。

(二)基金收入风险

主要表现在部分参保主体在申报缴费基数时,故意瞒报或者虚报,拖欠医保费。一些参保企业为了减少缴纳保费,会选择不以实际工资作为缴费基数,仅按最低工资基数申报缴费;同时还存在部分参保企业和个人不能按时足额缴纳医保费的情况,造成基金预算收入完成率下降,对基金预算收支工作产生影响。

(三)基金支出风险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参保者采用虚假票据报销医疗费用进行骗保;或者采用刷卡的方式在定点零售药店购买非医药产品、生活用品;还有虚报特殊病种或使用他人医保卡,长期在定点医疗机构刷卡取药;有的定点医疗机构对未达到住院指针的病人办理挂床住院等。由于参保人员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定点医疗机构的不合理收费,造成医保基金的不合理占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保基金的支出风险。

二、医疗保障事业单位优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培养综合型内控管理人才

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应重视发挥工作人员的优势,提升业务专业能力和水平。首先,应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将医疗保障基金的征缴、管理、支付全环节的工作纳入内控体系,将各环节工作的执行效果作为衡量各岗位工作人员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并与直接负责人的绩效挂钩,强化其责任风险意识。其次,应重视内部宣传和培训,增强风险意识。当前部分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因而应重视加大内部宣传力度,使各岗位工作人员认识到优化内控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单位要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以适应新时期医疗保障基金管理的要求,使其在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操作。同时与培训内容相结合,定期开展业务能力考评,检测培训成果,促使各岗位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二)基于运行风险控制,优化内控体系

第一,应实施委托授权管理制度。可以由第一负责人根据整体情况,对各分管负责人的职责权限授权,各分管责任人对各管理部人员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并针对各自分管环节的业务流程向经办人授予具体业务操作权限,以此实现全环节业务委托授权具体经办的授权管理体系,以防范业务经办风险。各岗位工作人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要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提出业务操作权限申请,再由分管负责人对申请进行审核汇总,并报请单位第一负责人审批,经批准后由专人对业务经办人员进行授权分派。业务操作实行受理(初审)、审核和复核制度,一人不能同时进行二级(含二级)以上业务权限的操作。各部门、岗位的业务管理、操作人员都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不得超越所授权限。第二,应加强岗位监督。一方面可以定期自查,对于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是否如实变更,个人信息是否如实变更,经办流程是否执行双重审核,结算部门是否做到对参保人员的审批手续和相关原始凭证进行三重审批,对于超过费用报销标准的参保人员,是否做到要求其提供相关资料并报请分管负责人审批;医保基金缴纳过程中是否做到足额实缴,基金支出环节是否经审核后采用网上转账的方式,报销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所有基金收支是否规范进行账务处理,并保证账账相符、账表一致。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内控绩效评价,根据本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对各部门的内控执行效果进行考评。

(三)注重基金结算标准设计的合理性,防范支出风险

首先,科学开展年度预算。在单位内控制度中明确基金财务部门的权责界限,细化基金财务控制制度,重视基金预算的编制工作。基金财务部门通过对下期的基金收支情况进行科学预估,结合基金的征收规模和标准,通过合理分析,科学编制单位的年度预算。同时要严格编制基金决算,真实准确反映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强化收支预算执行力。其次,重视基金稽查工作的开展。成立专门的稽查审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医疗待遇审批环节的内控实施情况,费用报销结算环节的内控实施情况,以及与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的医保费用结算支付环节的内控实施情况。还要对业务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预算执行效果进行核查,寻找出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整改措施,要对整改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以促使基金预算规范执行,确保支出安全。最后,作为医保基金管理单位,除了要做好保费征收管理、待遇支付等工作外,还应做好“收支两条线”管理,医保基金需按照险种及不同制度分别建账、分账核算、分别计息、专款专用。基金之间不得相互挤占和调剂,不得违规投资运营,不得用于平衡一般公共预算。

三、结束语

作为医保基金管理单位,在推进医疗体系改革和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方面意义深远,要确保医疗保障基金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更好的医疗待遇,应重视加强内控管理,优化内控体系,为医保基金的合理、高效利用保驾护航,单位通过内控思想贯穿于基金运行全过程,落实业务经办全环节,可以有效保障医疗基金安全,助推单位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为完善医疗体系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悦琴.试论医疗保险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9(11).

[2]丁颐.医疗保险基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对策[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11).

医疗保障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职;医疗服务;模式;改进措施

为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扩大,须对现有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进行改革[1],以保障学生健康。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调查学生的医疗保障现状,并针对存存在问题,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了高职学生医疗保障水平。

1调查对象和方法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以林业类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地处福建省南平市,在武夷山脉南麓,属于福建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主要来源于乡镇农村。调查采用分系分年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7个系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设计并发放“高职学生医疗需求与保障情况调查表”[1],每个系每个年段随机抽取15%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3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0.7%。

2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医疗保障的需求分析

2.1学生经济状况

经济来源调查显示,全部生活费来自父母或亲戚的1122人,占82.5%;部分来自勤工助学136人,占10%;全部来自勤工俭学和助学贷款86人,占6.32%;其他的16人,占1.18%。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生活费来源主要依赖家庭。学生的生活费数额调查显示:每个月500元以下的占7.4%;501-1000元的占42.1%,即每个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近二分之一;1001-1500之间的占41.6%,1501元以上有8.9%(见表2)。根据目前福建省物价水平,每天生活费在17元以下即每个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属于低生活费水平,501-1000为中等偏下生活水平,1001-1500属于中等消费水平,1501元以上中等偏上及高消费水平,可以看出本院90%以上的学生为中低消费水平,这与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乡镇有关。

2.2高职学生的健康状况

2.2.1生活习惯和年生病次数。问卷部分内容借鉴《中国身心健康量表》,调查项目分为: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生病、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等四项。结果显示,36.5%的学生有长期熬夜、饮食没有规律、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且二三年级学生占比远高于一年级;坚持经常体育锻炼的仅13.09%,二三年级学生锻炼比例明显下降;一年生病2次以上的高达51.3%,三年级高职学生生病比例高于一二年级。2.2.2体质健康测试。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进行大学生体能测试。结果显示,超过50%的高职学生的体质状况为及格或以下。

2.3高职学生对医疗保障的愿望

调查显示,医疗保健(73.1%)、健康教育(67.5%)、疾病预防(63.3%)和互助医疗(51.2%)等,是高职学生最迫切需求的医疗保障服务项目(见表5)。学生就医调查显示,63.1%的学生生病时没有及时去医疗室就医,其中34.7%认为病轻不需要就医,33.3%认为可以自我治疗或自然治愈;认为医疗室医疗水平低或服务差的占11.5%;经济状况较差不就医的占17.6%。

2.4学生对学院医疗保障服务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5.3%和11.1%,不满意和很不满意为36.9%和12.7%。

3学院医疗保障存在问题

3.1基础设施简陋

根据教育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规定,高校医疗机构的基本职责是:负责学生定期健康检查,并根据存在问题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对患病体弱学生实施医疗照顾;对学校社区内危重病例实施抢救;协助教务处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开展学校社区内医疗服务;做好学校社区内传染病预防和管理工作;对学校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饮食与营养卫生等实施医务监督,并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医务室至少设有诊室、处置室、治疗室;基本设备:处置台、紫外线灯、亚灭菌设备以及其它与开展诊疗科目有关的设备;基本药品:抢救类药品、抗感染类、解热镇痛类、胃肠类、呼吸系统类、心血管类、抗过敏类、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类、眼科类、皮肤类、外科外用药类、中成药类等十二类。虽然学院近几年重视医疗室设备和药品配置,但是和目前9000多位学生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3.2人员不足

根据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编制,应按服务对象的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目前学院医务人员仅4位,比例达2400∶1,严重不足;而且医务人员学历、职称较低,没有高级职称,每天忙于学生诊疗和健康体检。不能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或讲座,无法开展学生和教职工的体质调研、食品卫生监督等诸多工作。医务工作者很少参加业务进修学习,知识结构不能适应高校诊疗、保健、监管等方面的需要。

3.3未建立校地医疗机构有效联动机制

学校医务室医疗设备简单、医务人员培训少,医疗技术水平较低,仅仅维持简单的疾病防治、健康保健预防的宣传,对于大病、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等处理能力有限。学院直属福建省教育厅,与地方互动较少,地方政府部门未把学校纳入管理和服务范围,学院也未能参加地方政府部门的会议和决策。学院医疗室成为一个孤立的医疗机构,缺乏校地医疗机构的有效联动,未能与地方医院建立畅通的业务联系,影响了学院医疗服务水平。

4医疗保障对策与措施

4.1建立九部门联合值班制度和三级联动机制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小鸠村,社会保障基础比较弱,学生三分之二来自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为了保障学生的基本医疗,针对生病学生未及时治疗现状,通过几年的摸索,学院建成一套值班联动机制,即由院领导带队,学生处、保卫科、后勤处、医务室、系部领导、辅导员和驾驶员等九部门联合值班制度,同时实行辅导员、医务室、驾驶员三级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值班人员和医务人员可以通过校园网的一站式平台填写相关信息,实现健康信息快速互通,确保医务人员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健康情况,特别是生病预警可以得到第一时间响应,学生可以得到及时治疗,同时缓解了学院医务人员的缺编紧张的局面,提高了医务室的医疗工作效率和效果,2009年以来没有出现因疾病而耽误治疗的案例。

4.2完善校地医疗联动保障机制

学院积极与地方联系,加强与南平市第一医院、南平市人民医院、南平市中心血站、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邀请医疗专家到校举行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讲座、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卡、医疗技术培训、救护技术演练。学院与南平市第一医院和南平市人民医院签订先行就医协议,实行校地联动机制,建立学院互助医疗基金,建立学院师生转诊绿色通道,为经济水平低下的学生实行免费治疗,提供医疗保障[2],确保所有生病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积极利用校外医疗资源,提高学院医疗服务水平[3],解决学校医疗条件不足。

4.3建立健康医疗基本保障制度

针对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多、锻炼身体人数少,三年级学生生病率高等现象,学院学生处、团委、医务室积极宣传医疗防疫知识,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严格实行校园和宿舍楼的门禁制度和晚查房制度,确保学生正常作息、减少熬夜。实行劳动周和每天1小时锻炼制度,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根据南平市气候特点和学生常见病类型,由医务室配备相应药品,编制常见疾病医疗手册,为每个班级统一配备医疗箱,每个学期更新一次,开展常见病医疗诊断和治疗培训,丰富学生的基本医疗知识。2016年以来,学生轻微常见疾病基本得以自我解决,到医务室诊疗人数大幅减少。

4.4健全首诊回访机制

调查显示,学生对学院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医务室人员不足,医务人员采用轮班制,病历建立不规范,导致同一个病人不同医生诊断,医务人员间沟通不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学院制定了医务室医务人员首诊负责制,医务室建立电子病历,实现医务人员的病历互阅,实行首诊治疗的回访机制,建立完整治疗电子卡,解决学生的治疗效果不佳的难题,学生对医务室医生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得到提高。

4.5建立校园网健康电子档案

学院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摸清学生的健康状况,以便出台医疗保健的有效措施。从2016年起,学院建立了学生校园网健康电子档案,通过电子档案,医务人员可以分层次进行回访,制定医疗方案,有效地进行医药采购,减少过期浪费,提高学院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效率[4]。

[参考文献]

[1]黄瑞.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改革[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0,12(1):47-50.

[2]卢海英,朱增晖.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3):29-32.

[3]吴宇红.浅谈高校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综合职业素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3,10(1):72-73.

医疗保障培训范文7

一、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建设医疗保障队伍

1.把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视察和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关于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开展医疗保障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整治。夯实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持续正作风纠“四风”,扎实开展警示教育,扎紧织密制度笼子,牢牢守住廉政底线。

2.认真扎实开展好党组中心组学习。坚持“3+X”学习模式,创新学习方式。认真落实“每月学习日”制度和“”制度。提升主题党日活动质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力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医疗保障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加大培训力度。开展“一月一书一文一讲”活动,打造学习型机关,努力打造一支“提笔能写、开口能说、问策能答、遇事能办”的忠诚干净担当医保干部队伍。坚持一线工作法和最后一公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采取外联协作和内部的形式,加强政策解读、新闻宣传及总结交流,扩大医保宣传成效,主动回应关切,有效引导预期,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二、紧盯责任目标,确保高质量完成医保脱贫攻坚硬任务

4.坚决贯彻关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党委、政府关于医疗保障扶贫工作决策部署,坚定决胜医疗保障脱贫攻坚决心信心,防止出现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5.实现应保尽保,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覆盖范围,健全完善参保台账,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参保状态管理精准到人,实现应保尽保。落实资助参保和新增贫困人口实时参保政策,抓好因疫情及其他原因新增贫困人口动态参保工作,做好贫困人口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接续衔接,加紧医保信息系统身份标识,确保贫困人口动态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覆盖范围。强化与财政、扶贫、民政、卫健、承保部门协作,持续关注已脱贫和未脱贫人口中贫困边缘人群参保变动情况,逐一核实记录处于特殊保障状态和未在本地参保贫困人口实际保障情况,实施医疗保障清零行动。做好异地参保贫困人口参保状态核实,实现参保状态实时对接。

6.精准施策,确保医保政策待遇向贫困人口适度倾斜。落实落细医保待遇向贫困人口适度倾斜政策,巩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待遇水平。落实贫困人口肺炎医疗费用豁免政策,对确诊和疑似贫困户患者,实施免费救治。做好新版医保目录落实和高血压、糖尿病用药保障机制落地工作,按照国家《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政策,定点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增加单次处方用药量,减少贫困患者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配药次数,保障参保患者长期用药需求。加强门诊慢性病管理,明确和履行好医保部门工作职责,做好门诊特殊慢性病录入备案权限下放和保障待遇工作。落实医疗保障扶贫政策,在2020年底前按照要求转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框架下进行。

7.强化整改举措,确保贫困人口医疗保障脱贫攻坚取得实效。整改影响我县医保脱贫攻坚任务的突出问题,坚决完成中央、省专项巡视“回头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国家脱贫成效考核以及有关考核督导、监督监管等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限时逐项整改清零。全面落实《市医疗保障挂牌督战实施方案》有关要求,主动配合扶贫部门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及时跟进相关待遇。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医保脱贫攻坚政策稳定。

三、按照国家和省医疗保障制度安排部署,统筹推动抓好贯彻落实

8.严格执行省贯彻落实国家2020版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实施意见,对超出待遇清单范围或授权范围的政策进行全面排查,坚持稳健运行、可持续发展,纠正过度保障。抓好《市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细则》、《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实施细则》落地实施,确保参保人员保障待遇利益全面实施。

9.健全重点救助对象医疗费用救助机制,加强部门数据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增强医疗救助托底功能,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建立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医保预付金机制。

四、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加强目录和协议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10.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总额控制下按病种付费为主,在实施按次均、按床日、按项目等多元复合式付费方式的同时,积极探索DRG付费结算方式。

11.按要求落实《国家新版药品目录》,严格执行我省自行调增的乙类药品三年过渡期政策,落实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和带量采购药品支付标准。落实谈判药品和抗癌药落地监测和通报机制,加强全县医疗机构使用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配备、使用和支付等情况的统计监测,保障患者用药。

12.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强化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结合医保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定点医药机构退出机制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建立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统计通报制度和惩戒机制。加大定点医药机构稽核检查频率,制定年度稽核工作计划,部署开展日常稽核、专项稽核、交叉稽核。

五、落实药品耗材集中招采制度改革,加强医药价格和服务管理

13.继续落实国家、省、市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有关要求,确保中选结果按约定采购进度落地实施。

14.落实药品、医用耗材价格集中采购价格,执行动态调整医保支付标准,确保全县医疗机构药品、医用耗材采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做好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申报服务工作,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优化。

六、规范完善基金监管方式,形成监管合力和长效机制

15.继续把打击欺诈骗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保险经办机构“三类机构”落实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门诊特殊慢性病、省内异地就医“四大政策”,深入开展以定点医药机构自查自纠为重点的专项治理工作,组织定点医药机构主动梳理违法违规问题,主动退还违规医保基金。全力配合做好国家、省局、市局打击欺诈骗保飞行检查。

16.举行以“加强规范执法维护基金安全”为主题的打击欺诈骗保集中宣传月活动,加大骗保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力度,完善和落实举报奖励工作机制,畅通群众举报监督渠道。

17.落实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落实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基本制度,贯彻落实《市医疗保障信用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信用评价实施细则。基本形成以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管理为实施重点,以红黑名单、信用分类监管和联合奖惩为主要应用手段的制度框架。协同建设信用信息平台。

18.落实智能审核“每周提醒、按月整改、按季通报”工作机制。执行《市医疗保障部门行政处罚程序指导意见》有关要求,规范医保行政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推动文明执法规范执法,提升医保依法行政水平。

七、完善基金精细化内控机制,推动基金稳健可持续运行

19.健全医保基金预算审核机制,强化审核汇总职责,优化审核、预警、纠错流程机制。继续强化医保基金预算执行管理,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主动接受监督。按照上级要求开展近几年全县医疗、生育保险和有关补充保险、医疗救助资金稽核审计检查工作。

20.落实基金收支分析制度,按年、季、月深入分析医疗保险基金收支运行情况,突出基金风险监测预警,跟踪基金存量,预测基金收支,预警基金风险,保持基金适度结余。

八、优化提升医疗保障公共管理服务,提升一体化经办能力和水平

21.深化医疗保障领域“放管服”改革,增强参保单位和群众医保获得感。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要求,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和一体化建设,实施统一的医保政务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

22.完善12345”政务服务热线医保专席工作机制。继续做好依申请事项梳理,扩大不见面办理事项范围,打造“网上医保业务经办大厅”,让网络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进一步落实全国和省市关于异地就医和就医结算制度,着力推广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运用,提升参保人异地就医体验和便捷度。

23.大力推进“五型”医保机关建设和医保系统行风建设,建立健全行风建设专项评价长效机制,落实优化预约延时服务。

九、加快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有效发挥网络信息系统平台优势

医疗保障培训范文8

一、我国现有医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医保管理人员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现有医疗保险从业者当中,由于专业、学历、就业后再学习能力的不同,导致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医疗保险的管理工作既涉及到医学知识,又涉及到管理学以及保险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来充实和武装自己,才能应对日常工作。如何使每位从业者既实现自己的专业学科优势,又能胜任目前的管理工作,规划出最适合他们的职业生涯路线,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2.医保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我国医疗保险是一个新兴行业,在这个行业兴起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医保经办人员管办不分,对医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医保管理机构作为医保的行政管理部门,他们既负责制定医保的政策和法规,又负责具体的操作经办,这就导致医保管理不科学、不规范。而现在的“总额打包付费”模式,也使监管部门很难做到有效监管,难免出现“钻空子”的情况。

3.贫困地区参保率低,医保基金监管存在的问题。我国医保的发展近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南北贫富差距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参保率出现显著差别,贫困山区的参保率很低。这就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分析研究参保率低的原因,结合政策作出方案,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2018年出台的《医疗保障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年,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医疗保障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托底作用。要持之以恒地强化医保基金监管,要落实责任,堵塞制度的漏洞,强化制度建设,标本兼治地强化基金的监管,为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保驾护航,避免“钻空子”情况的出现。

4.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带来的变化以及引起的一些问题。在今年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实施的背景下,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将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将民政局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起来组成了新的机构医疗保障局。新机构的运行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整合现有资源适应新的改革发展,是我们需要长期探讨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解决医疗保险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

1.强化医保从业人员的管理。以山西省为例,2017年该省实现了新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医疗保险的合并,组成了新的机构———医疗保险中心。2019年在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推进下,医疗保险中心又改为医疗保障局。短期的机构重组改变,给医保从业人员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和压力,单位要整改科室,转变工作思路和方法,从业人员要学习新的业务知识,迎接新的工作挑战,随之而来的是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也进入新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对从业人员进行引导培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手段,祛除以前工作中的积弊,提升从业人员对工作的成就感、对单位的归属感、对自己职责的使命感。在合适的时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考核,有针对性地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能力,打造一支“作风硬、本领强、业务精”的队伍,响应形势,积极推进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为进一步的惠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完善医疗保险机制。现有的医保机制是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三者结合起来配套实施运行的一种新机制。报销就高不就低、用药就宽不就窄、定点医院就多不就少,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给参保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统一后的医保制度逐步实现了国家提出的“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的六统一要求。此外,在基本医保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大病保险政策、补充保险政策、“136兜底”保障政策、民政救助政策,这五种保险实行“一站式”结算,极大地方便了参保患者。

3.结合扶贫工作有效提升参保率,抓好基金监管。结合人社部门出台的精准帮扶政策,我国大多数地区已将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这样不但减轻了贫困人员参保缴费的负担,也提高了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我国的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医保基金是医疗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的安全可控性是我国医保政策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对医保基金的安全合理使用,加大对基金的监管力度,杜绝参保群众和医疗机构套取医保基金,杜绝医务人员索要药品回扣,杜绝医疗机构诱导患者过度医疗消费,杜绝医保经办人员监督管理不利造成基金流失,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

4.结合机构改革政策,加强队伍建设。新机构的成立,整合了另外一些部门的职能。改革后的单位人员分配原则为:编随事走,人随编走。一部分职工将分流甚至合并到其他单位。人员分流是机构改革的难点,也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同时,要了解工作人员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加大培育人才的力度,要加强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干部再就业的能力,实现分流人员的顺利转岗。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作风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认可度,关系到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干群关系有重要的影响。加强高素质队伍建设,要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教育,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