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材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医疗器材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医疗器材管理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1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对策;医疗器械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来自于全世界各国的国家经济体系在不断改变,金融化和全球化往复不断,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国家内部的团结性大大增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依赖性更加的强大。财务风险往往会发生在一些新兴的,发展前景较好的,并且快速发展的一些行业内。而近年来医疗器材行业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医疗器械企业面临企业财务风险的问题,如何面对财务风险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本文就将对企业财务风险如何产生并且如何面对解决这样的风险进行分析。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念

21世纪经济形势逐渐全球化,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方面的往来愈发的频繁,也促进了相互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竞争关系。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趋于整体性和依存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更多的公司因为经济财务经营不善而倒闭,从小公司到特大公司都或多或少的会被影响,世界五百强“安然”倒在了2002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一套体系,但是相比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医疗器械体系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进步。除此之外,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方面缺少来自本土创新创造的产品出现,这对于以后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可以进行有效发展的发展空间。目前行业内部始终没有能够对于财务风险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是结合其他的文章以及文献,笔者认为最为合理的对于财务风险的解释是:在企业进行财务活动过程中的时候,由于遇到了一些外界的因素影响,导致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够达到收支平衡,导致公司的资金运转陷入危机,从而导致企业掉入到更大的经济漏洞当中的情况,我们称为企业财务风险。

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管理不完善。医疗器械目前主要应用在医院当中,而因为我国目前医院的运作模式和医疗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对等,就导致了医疗器械企业方要提供设备很久之后才能够收到货款,这就给医疗器材企业方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经济不能够及时进行运转,就大大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医疗器材企业收尾款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企业在给医院进行器材提供的时候,没有很好的做好市场调研,对于医院的运作模式和经济运转情况不明确,对于医院的财务状况也没有做好评估,就导致了提供器材以后会很久才能够收到货款。第二,企业内部管理组织不够完善,在进行合同签订的时候没有相关的法律方面的人才进行协助,就会导致合同的制定不够严谨,在后续进行货款追究的时候容易出现法律方面的纠纷,对于回收货款的进度会有很大影响。并且医疗器材企业在给医院方提供医疗器材的时候,往往都会数目比较大,并且医疗器材本身价值不菲,如果不能够及时收到货款,将会对企业方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对于公司的发展限制较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二)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筹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风险,筹资风险来自公司内部筹资风险和由外部社会筹资形成的风险构成。企业筹资风险是因为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筹资规模不成形,筹资时间不当,筹资利息过高和对于筹资的期限设置不合理构成的。企业内部筹资是来自于公司财务部门的自由资金进行利用,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产生的风险。而外部筹资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通过社会进行筹资,因为生产经营不善,或者资金周转时期过长导致入不敷出的情况而产生的风险。

(三)投资风险。由于医疗器械本身的特殊性决定,医疗器械在进行设计生产上市的过程进度缓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以及科研技术人员。并且因为对于医疗器械进行研发是一项时间非常漫长的工作,在研发的期间市场需求随时可能会发生改变,所以说我们在进行产品研发之前,一定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并且对于市场需求的走向进行预测,对于市场预测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因为一旦预测发生失误,则会对企业的投资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市面上已经出现了类似的产品,并且该产品已经在行业内打开了市场,我们就要对自己的产品做出审视,分析有没有可竞争性,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够和目前市场上已存在的同类型产品进行竞争,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研发新的产品,因为即使我们研发出新的产品以后,也不能够在市场打开局面,使得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中石沉大海,在批发零售方面都不能打开局面,从而导致企业新研制的产品不能够完美的融入市场,打不开销量,就会使得我们的投资得不到很好的回报,对于企业的财务也会造成很大的风险。

(四)收益分配风险。在企业进行运营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盈利进行分配的风险也会影响到公司的财务,因为在企业进行收益分配的时候,如果大比例的进行收益分配,将会导致公司的自由资金留存过少,使得企业在下一步的生产工作运营方面将会面对非常大的财务压力,因为资金不足造成的问题会阻碍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如果公司在进行收益分配的时候,给股东分配的比例过小,就会使得股东们在进行下一步投资的时候出现信心不足的情况,因为风险过高,受益太小,这样的情况会影响到公司的集资,不利于公司的稳定发展,出现筹资风险的时候也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公司发展的阻碍也是巨大的。

三、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一)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材企业在收回货款不及时这一问题中,医疗器械企业方应该采取举动,对相关的管理进行加强,并且增加人员专门针对这一方面。企业在进行器材销售的时候,要首先对购买方进行市场调研,考察购买方是否具有支付货款的能力和信用指数,对于医院方的财务进行调研分析,为我们以后的货款追回提供保障,减少企业财务部门出现坏账、死账以及医院方跑路的风险。同时针对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问题,我们应该制定专门的行业规则和章程,也要对于信用制度进行完善,对于货款追回的周期缩短。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成立专门的法务部门,逐渐完善企业内部结构,这样在进行交易合同签订的时候,经由法务部门起草并进行审核,能够将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在合同方面出现差错,保证以后的货款能够在周期内顺利追回,不会出现法律纠纷的问题,减少企业财务的压力。

(二)制定合理的筹资方案。筹资带来的风险对于企业的财务方面影响是巨大的,为了使企业的筹资风险降到最小,企业要对财务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通过对医疗器械公司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从而提升医疗器械公司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医疗器械公司财务部门对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医疗器械公司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要过硬,起码要保证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持证上岗,坚决不允许弄虚作假。应该从单位到个人,保证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有极高的素养,通过各种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到每一个工作人员以及工作单位,这不仅仅只关乎于个人,还关乎于整个医疗器械公司的财务质量。让公司的财务部门团队制定正确有效的筹资方案,使得公司的筹资发展更加稳定,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

(三)投资风险的控制。在对于企业想要投资新项目开展之前,一定要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掌握市场的具体数据以后,对于市场的需求以及以后的走向进行分析,并且给出专业性的预测,为公司的投资方向给出一个正确的建议。并且在企业对新项目的研发进行投资的时候可以对投资的结构进行改变,使用组合投资的方法进行投资,这样就可以对于投资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摊,就可以减小企业的财务压力。

(四)合理进行收益分配。企业在给股东们进行收益分配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财务分析,因为进行过大或者过小的收益比例分配,都会对企业后续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局面,给财务部门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如果想要保证公司能够更加平稳的运行,我们应该在进行财务分析后对于收益分配方面制定一个合理的方案,以达到收支平衡,这样的运作模式是非常适合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当我们制定合适的收益分配方案后,不仅能够给公司的运作提供足够的自由资金,还能够对于给公司提供投资的股东们以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对于公司的项目进行投资,会更加适合公司的发展,给公司的财务部门减小很大的压力。

(五)加强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我们首先从企业内部开始着手,对于企业内部的财务部门进行管理,采用这样的战略管理方法可以提升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在应变能力和对于突发事件的适应能力方面都有着很大的提升,企业通过对于公司内部财务部门进行战略性管理,可以对出现财务危机的情况进行有效防范,我们请专业的专家对企业的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把握住公司的发展规律,从而为公司量身定制计划,制定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性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财务部门的专业水平。

四、结语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2

关键词:手术室;医疗耗材;管控问题;成本控制

在医院进行革新和改进的过程中,医疗耗材问题一直是困扰医院发展与医院建设的重要难题[1]。但由于我国对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要求越来越严格,低值耗材的材料打包进医疗服务价格内,高值耗材需要医院自己支付,意味着医院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和成本。其次,目前医院对卫生材料的管控不严格,没有依据具体的医疗服务项目计算成本。在监管和使用上存在疏漏,导致了材料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成本运营的负担。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部门之一,拥有大量的医疗器械和医用设备,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材料耗费都相当大,因此医院针对手术室医疗耗材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1耗材

1.1医疗耗材成本的概念

医用耗材主要可以分为高值耗材及低值耗材两种。低值耗材主要用来作为常规医疗工作中的物资保障,而高耗材则主要是作为专科使用,材料会直接作用于人体。高耗材相比于低耗材而言,卫生要求更加严格,同时也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缺的部分。医疗成本核算是利用货币单位计量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耗费。医院将一定时间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加以计算、汇集、分析、评价,并根据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同类别、不同范围归类,计算出医疗卫生服务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得出一段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成本水平、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最后按照不同医疗项目的成本消耗情况进行分配医疗服务费的经济管理活动。医疗成本核算是保障医院材料充足,收支合理,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主要由计算机中心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医用耗材的出入库及退换货的情况等。

1.2成本核算公式

成本核算公式(月):上月库存(金额)+本月采购入库(金额)-本月领用出库(金额)=本月库存(金额)。

2医疗耗材成本的问题

2.1库存成本较高

医用耗材采用的是定量管理的办法,力求使用最低的耗材解决最大的手术需求,取得最完美的医用效果。但由于手术室医疗耗材成本管理的缺失,库存物资得不到及时的记录和监管,导致物资不足、库存积压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保障医用材料的安全,杜绝一次性无菌耗材的过度使用,提高医疗安全势在必行。

2.2高耗材费用纠纷

由于高耗材的医疗费用较高,患者在支付时常会漏交或者不交。医疗费用的上涨给家庭情况并不好的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患者及其家属为了能够降低费用,常常闹出医疗纠纷事件。部分患者又常以自我为中心,用有色眼光看待医师,认为是医生的捆绑销售,在治疗和付费上不配合医生,故意刁难,引发纠纷[3]。

3管理措施建议

3.1库房分层管理

库房实施分层管理办法包括采购成本、使用成本及院级成本核算。①采购成本核算: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不违反相关政策,以最低的采购价收入医疗耗材。②使用成本核算:针对各个不同手术部门实施全方位跟踪的办法进行成本核算,精确到各个部门,做好协调与沟通。③院级成本核算:以医院为单位进行核算,拟用报表将院里每月产生的耗材情况进行汇总,提供有效地经济信息,供上级检查和领导参考。在库房经济效益分析没有完全实行的时候,医院的数据来源较广。多个部门同时进行工作,但交接不完善,数据的解释和记录上也比较模糊笼统。因此不仅在管理上存在缺失,在数据分析领域也是一片空白,医院的经济效益更是不理想。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实施有效地经济效益管理模式,才能做到经济与质量的双赢[4]。

3.2加强医院职能部门的合作

科学、高效的数据库管理体制是实现医疗耗材有效监控的重要举措。设立以分管院长为领导核心的小组,要求各部门的主管领导到场参加核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商,确定经济效益成本指标。统一的成本运行指标能够更好地汇总信息,避免标准不统一引起误会和误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每个成员、每个部门的作用,做到物尽其用,促进人员的协调发展。采用医疗科学的办法,借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做到高效的动态管理模式,让各科室手术作业的耗材情况能够第一时间提交到自己的部门,掌握第一手成本支出、结余情况等经济效益信息。针对每次手术的耗材情况做好统计,并进行相应分析,探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解决措施。通过以上方式,医院就能全面地了解手术室医疗耗材成本管控情况,并进行合理的控制,针对各个指标进行核算和分析。

3.3加强库房管理信息化建设

库房信息化建设是保障耗材实时查询、统计等管理、贯彻“零库存”理念的重要举措。将库房的耗材信息进行分类及汇总,能够做到高效运转、定额采购。完善医疗耗材的供应制度,掌握库房的入库量、出库量、使用量、余量,以及生产批次、有效注册期、注册证号等信息,保障供应的同时,避免囤积状况的出现[5]。

3.4加强手术室医疗耗材分类及管理

贵重器械和医疗器材精密、复杂且脆弱,在使用中如有不善极易造成损坏,因此需要加强手术室贵重器械和医疗器材操作员的规范化培训,保证仪器的正确使用。其次重视贵重器械和医疗器材的保养工作,过去贵重器械和医疗器材的损耗和浪费现象比较多,保养工作得不到重视,相对增加了手术室的成本。开展手术室成本控制和管理后,完善了手术室贵重器械和医疗器材的管理细则,定期对贵重器械和医疗器材进行检查并进行保养和维护。

3.5做好药用材料出库登记

普通医用材料由领物科室填写好订单,到器材料室记账处统一报备并进行出库处理。记账员要记录好出入库情况,并录入电脑,打印一式三联单,留作日后查账用。第一联作为仓库管理员留作书面依据备用,第二联则需交到科室。出账单的记录内容需要包括:领用科室、领用时间、领用药材名称、领用数量、耗材总额及单价。在耗材出库时库房管理员需要做好校对工作,仔细检查耗材的使用期限,避免使用了不合格的药物引起患者纠纷、注意有无霉变和破损情况导致医疗意外和医疗事故。在经过严格的校对后,管理员要对检查出问题的耗材进行记录和处理。

3.6做好医用药材清点情况

根据医院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时间,按月进行药材清点和核实工作,对上月材料采购入库实际发票总金额与数据库内入库的总金额进行核实,避免出现发票金额不对等的情况。当首次核实工作完成后,记账员要打印库存明细,与仓库管理员一起将药物盘点,并打印医用材料采购报表,经科室长签字后,上报财务部作为核算医疗成本的依据。数据库的数据都由程序生成,能大大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反映医院耗材情况,进一步提高核算效率[6]。

4结语

手术室耗材通过专人管理、定额备货、出入登记、按月核查、储存报表等措施,提高了手术室耗材的有效率,杜绝了材料浪费等问题。规范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因私人情况造成的公用材料浪费、挪用、流失的问题,降低了科室及医院的经济支出,提高了科室工作的有效性,减少了医疗纠纷,实现了高效、价优、低耗的良性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蔡晶晶,魏凯静.手术室低值医用耗材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9):64-65.

[2]吴丹枫,吴晓隽,葛言,等.基于临床路径的手术室二级库卫生材料管控平台的建设[J].中国卫生资源,2016,19(3):217-220.

[3]罗莉,周萍,陈红.品管圈在降低手术室不计价耗材损耗率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0):181-182.

[4]孙慧君,张康颖.精益理论与方法在手术医疗耗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3):739-740.

[5]徐欣,郝雪梅,胡小灵.手术室专人专职管理医用高值耗材的实施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3):106-107.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3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规章制度;预防性维修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在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负责医疗器材的回收储存、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及供应发放工作,受供应器材的种类数量、人员队伍水平及制度体系等因素影响,消毒设备的质量控制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和全院性感染控制工作的落实[1-2]。如何科学有效地建立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提高消毒灭菌质量,规范职业人员操作,保障消毒设备性能,加强专业化管理,引起了医院管理人员及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结合医院实际,通过“四项保障体系”建设和分析医院消毒设备消毒质量、设备性能及人员管理等数据,探讨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应用价值,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优化制度体系提供借鉴。

1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建筑面积1080m2,现有清洗消毒机、等离子灭菌器、超声波清洗机、干燥柜及敷料柜等设备设施47种,负责全院精密器械、手术器械等共计1万余件器械的消毒工作,相关工作人员31名,其中管理负责人1名、护理人员22名、消毒员5名及设备管理员3名。将2016年1-12月的消毒质量、设备性能及人员管理等数据作为对照组,2017年1-12月的4项保障体系应用后数据为观察组,两组研究数据所对应设备种类、工作人员和评估主体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1.2管理体系建设方法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设备的使用、监督和保障的不同内容,面向消毒供应中心及护理部、感染控制科和医学工程科等相关部门,建立消毒设备的4项保障体系,规范医院消毒工作流程,提高设备的质量管理和临床服务水平。(1)消毒灭菌质量保障体系。为加强消毒质量监测,依据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2—2009)内容,消毒供应中心和感染控制科负责人制定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明确消毒工作的技术标准及质量监控体系,落实感染控制管理人员日常监督检查工作流程及问题整改反馈机制[3-4]。(2)设备操作规范保障体系。操作人员的技术规范、工作态度及监督管理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消毒设备临床服务水平的提升。为规范消毒人员及物品收发人员的工作流程,消毒供应中心回顾性分析2016年医院消毒工作数据,统计分析出湿包现象、指示卡错放、设备故障频发及工作效率低等设备技术操作相关的突出问题23项,结合原有工作制度重新修订完善消毒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包装、无菌、污染物品管理、一次性物品检测及设备操作等8项工作制度。(3)设备性能安全保障体系。为提高消毒设备的性能稳定性,降低设备故障发生频率,根据医院消毒设备使用基本情况,建立预防性维修管理体系。由设备管理及操作人员、维修工程师和厂家技术工程师共同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分析2016年医院消毒设备的故障类型、故障原因及故障影响、故障维修和维护保养等工作数据,针对频发的主要故障和临床影响严重的高危故障建立预防性维修机制,包括日常维护、使用监测、定期检修及报废等工作内容,确保设备具备良好、安全且稳定的运行状态[5-6]。(4)管理科学高效保障体系。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对医院消毒设备的质量管理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消毒供应中心于2017年初引入消毒供应管理平台,科学规范地进行消毒器械管理,优化和规范器械收发、消毒灭菌及包装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的基础上,依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310.1-2009)内容,在环境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定相应工作制度,建立环境评测机构和人员培训考核体系。

1.3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评估

(1)通过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相关工作数据分析,评估基于4项保障体系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效果。(2)由医院设备管理负责人1名、行业内消毒设备专家3名及消毒供应中心、感染控制科、医工科负责人3名组成评估小组,制定“消毒设备应用评估标准”,包括消毒质量、设备性能、人员队伍水平和临床满意率等4项一级指标,以及医疗器材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管理成本、操作人员考核成绩及消毒物品供应满意度等7项二级指标。(3)评估小组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设备应用情况进行评估。①医疗器材清洗合格率评估是通过每周随机抽检不同类器械50件获取研究数据;②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评估分别从观察组和对照组随机选取300批次消毒器械获得;③设备故障率和管理成本是研究不同年度的清洗消毒机、超声波清洗机等17台大型器械使用情况获取研究数据[7];④操作人员考核是通过消毒供应中心31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成绩获取研究数据;⑤满意度是通过随机调研护理部和临床科室30名人员对消毒物品供应情况的满意程度获取研究数据[8-9]。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分别对医疗器材清洗合格率、消毒灭菌合格率、包装合格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管理成本、操作人员考核成绩及消毒物品供应满意度7项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结果

2.1管理体系建设结果

基于4项保障体系的消毒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共建设完善管理制度12项、操作规范8项、信息化平台1套以及人员队伍建设31名。通过2017年实施及应用情况分析,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灭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设备性能稳定,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同时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2.2管理体系应用结果

按照评估小组制定的“消毒设备应用评估标准”内容,评估小组对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数据进行评价,数据显示,4项保障体系应用对消毒设备使用的7项指标数据影响明显,消毒质量明显提高,设备的故障率和管理成本明显下降,人员队伍水平和临床满意度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7项指标统计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8,F=49.28,F=62.14,F=59.64,F=18.58,F=203.44,F=44.08;P<0.01),见表1。

3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应用效果

医院消毒设备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目的是通过规范消毒工作流程,消除不同阶段中存在的不合格或错误的操作内容,提高消毒设备的临床服务水平,实现相关科室及人员最大化的工作价值。质量控制管理工作涉及科室、器械种类和数量繁多,且工作失误将引起比较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全院性的感染或临床治疗效果的下降,因此建立并完善设备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0-13]。本研究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基于消毒质量、操作规范、设备性能和科学管理的4项保障体系,建立相应工作制度,开展人员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评估数据分析,2017年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设备使用情况明显好于2016年,消毒物品合格率、设备故障率及管理成本、人员队伍水平和临床科室满意度等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2017年4项保障体系的应用效果显著好于2016年的消毒设备管理模式,适用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设备管理工作改革,对临床工作开展及相关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结语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4

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管理工作中涉及到整个医院工作流程的每个环节,医疗设备管理程度的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综合的医疗水平条件的好坏,所以,如何管理好医疗设备,如何使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最高,让有限的医疗设备在使用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使用价值是设备人员真正不断努力的方向。本文重点分析医院管理中的医疗设备管理策略。

关键词:

医疗设备;管理;医院管理

随着各大医院医疗设备数量的迅速增长,医院原有的设备管理系统和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医疗工作的需求,医疗设备人员的工作内容已不是维修和维护那么简单。医疗设备系统应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建立一系列的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实现设备修护申请、维修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设备检测等进行统计,为设备管理提出更科学的方案,同时也能对设备管理人员作出正确的评价。

一、医疗设备管理现状

(一)设备使用和维护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医院的医疗设备因长期搁置不用,而存在严重的锈蚀,污垢长期沉积在表面。一些小型的医疗设备,医疗人员使用过程中,不注意轻拿轻放,使用完没有及时放回原位,而是随意丢掷,使得医疗设备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存在安全隐患,减少了使用寿命,这些问题主要是设备管理人员工作中没起到监督管理的作用,缺乏责任心。

(二)设备采购机制不完善

医院都考虑到了医疗设备对医疗事业发展的有极大的帮助,就开始大量采购,但缺乏完善的采购制度,医院各部门与采购部门人员缺乏沟通,就会造成采购过程中的随意性增大,盲目引进各种设备,甚至重复购置,不仅浪费了财力,重复购置的医疗器材长期搁置不用,也没有及时进行维护,导致器材长期搁置,不能投入到正常的医疗工作中。

(三)设备管理人员的缺乏和能力有限

在我国的医院中,有许多中小型医院,并没有完整的医疗设备管理人员,设备的日常维护只是由维修工和保安进行,没有专业的维修队伍。有的医院虽然有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但管理人员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医疗器材性能和维护方法不了解,维护时会对设备的性能造成危害,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满足不了对设备管理工作的需求。

(四)医疗设备更新滞后和忽视报废设备的管理

有时医院为了俭省成本,较少医院开支,对一些需要更新替换的设备仍是继续使用比较落后的设备,虽然也能使用,但其性能落后、技术存在偏差,不能为患者提供一个准确的诊断结果,限制医院的发展。而对于那些报废的医疗设备,就弃之不管,没有专门人员进行统计管理,就被丢弃在仓库,当做废品卖掉,比如那些一次性输液管和针头,直接当做垃圾扔掉,就会给一些黑心商造成可趁之机,二次消毒继续贩卖,给人们群众的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

二、医院管理中的医疗设备管理策略

(一)建立严格完善的设备管理方案

设备管理机构应制定设备维护方法和管理制度。设立一个设备维修档案,主要记录设备出现的故障问题、维修人员名单、维修时间、维修结果、维修费用等。再设立一个设备购置和使用情况档案,记录设备的购置时间,使用时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情况及更换零件的情况,这些档案都要归入档案,然后定期进行一次总结,总结结果要另行记载子啊档案中装档保存。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采购制度

医院要建立专门的采购机制,有专门人员进行采购工作,要求采购人员要及时与各部门的领导沟通协调,确定采购项目,然后制定采购计划,写一份采购申请书,得到医院审批。再有采购人员进行市场调查,进行性价比对比,必要时可以采取医疗设备竞标,确定性价比比较高的厂家。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医疗采购的进程,还可以增强医疗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做出科学合理的采购。

(三)及时更新医疗设备,加强医疗设备的报废管理

制定严格的设备报废程序,首先要对报废的器材提出书面申请,待设备管理人员认真检查,做出一份书面报告,这些资料装入档案后,才能进行报废处理。其次对于已经报废的器材,要进行二次检查,对于器材设备上,还可以继续使用的零部件进行拆卸,重复使用有价值的零件。

(四)完善医疗设备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国家和各级卫生部门,应设置相关的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出医学设备管理方法的规章制度,用法律的权威来规范医院医疗设备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医疗设备的正确高效地使用。不仅要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国家和各级卫生部门,尤其是医院有关部门,应把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保证制度能够贯彻执行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不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检测,对管理设备不合格的,要依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惩戒。

(五)制定一系列的医疗设备人员的考核方法,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

首先,对各类医疗设备基本操作方式的考核,对于医生、护士和设备管理人员都要进行操作考核,严格操作规章,采取理论和实操两种考核方法,评委进行打分,对于不合格的,要进行培训。其次,对医疗设备维护的考核,将医疗设备基本维修和保养方式作为主要考题,如对设备档案的记载、设备线路检修、外观检测、内部保养等这些知识。最后对设备在使用中的突发情况进行考核,如在使用中突然出现不运作,使用中突然坏掉等等这些突发状况,要进行严格的考核,这些情况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都会出现,不能及时处理就会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必须进行考核。考核后的成绩将进入医疗工作者每季度或每年的考核最终成绩,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医疗设备的重视度。

三、结语

随着医院各种医疗设备的增多,如何维护和维修医疗设备,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成为设备管理人员的一大难题,对设备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设备管理工作高效顺利地进行,满足患者对设备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医疗工作上的需求,对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凤玲 单位:威海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张鲁闽.医疗设备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5):84-86.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5

1.医院成本核算意识薄弱。

医院领导层及工作人员,相对于现代经济模式的医院经营管理,其全成本核算意识相对滞后,成本控制、核算、管理的环境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目前,医院存在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意识不深刻、不清晰,主要是重视度不高;把成本核算重点放在医技、业务科室,轻视了控制管理科室的成本核算;未能做到全员的医疗成本核算,大多数医院把成本核算任务交给了财务科室,这样成本核算功能偏向;多数管理人员只注重某个医疗项目的成本核算结果,忽视了项目前期成本控制、核算、分析等,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人员成本核算意识的薄弱使得成本管理上存在主观性,缺乏科学性;很多医院还把成本核算和奖金挂钩,误导了成本核算人员工作重点。

2.医院成本核算模式制约。

传统医院成本核算模式制约现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涉及调查、采购、销售、实施等全方位经营活动,滞后严格意义上将,目前,医院多采用宽泛的全成本方式,其主要问题是:成本核算模式缺乏时效性,患者信息存在滞后性;成本核算方式往往主要任务在财务科室,落后于现代信息多元化方式;某些项存在滞留、保证金,归还缺乏时效性;数据滞后导致住院数据、信息中心、医院财务三方数据不符,降低了工作效率;成本消耗信息延迟与门诊、治疗科室等科室;某些医院成本核算模式以生产消耗为主,与现代经济模式相违背;成本核算内部分配模式不合理,导致具体核算部门分配不均。

3.医院成本核算指标不明确。

目前,医院成本核算指标不够明确的现象较常见,这样将导致现代经济管理模式下,医院成本消耗与收益比例失真,使得成本消耗的数据无可靠性,严重影响成本控制及管理。例如,医院主要医疗成本来源于医疗器材、药品使用的成本,实际工作中,对药品规格、用途、使用量,器材的消耗费等没有明确的界线,使得财务管理上的出、入库管理模糊,这样在进行全成本统计时数据可信度降低,严格上讲,不具参考性;具体为医院的收费科目、收费标准、成本项目等核算指标不清楚,这样会使得进行全成本统计、汇总、归集、核算工作上出现漏项或多项的情况;成本核算对象单位定不清晰,划分依据各有不同,使得成本收入与支出划分到两个不同的核算单位。

4.医院成本核算方法单一。

现代市场经济下,医院项目、品种等多元化,但是目前,采用传统的单一分级法或成本归集法的成本核算方法较多,很难适应医疗市场的现状及以消费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医院大都采用医院和科室的核算方法,此方法过于笼统缺乏精细的同时,数据有待核查。医院往往从大的方向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进行大致核算,目的在于核算医院总的成本收益情况;科室成本核算从医疗项目、医疗器材成本消耗等入手,相对来讲细化了核算对象,但是对于现代医院庞大的项目将,成本核算方法较单薄,总体来将,这种两级法过于笼统,不细化,现代医疗市场下,项目收益与消耗多元化,此方法不能实时反应各成本因素构成、直接影响指标、变化趋势等的变化。

二、优化全成本核算强化医院现代经济管理

现代医疗市场模式下,建立并优化医院全成本核算方式,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加强医院全核算意识是医院经济管理机制的思想基础;核算对象明确界定;充实医院核算方法,成本核算信息网络化。

1.树立全核算意识,完善医院经济管理机制。

医院有效实施全成本核算,全员的正确核算意识是工作顺利进行的思想基础,完善的现代经济管理机制是工作实施的保障,是医院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必要和需要。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全成本核算宣传力度加大,旨在医院全体人员接受正确理解和认识;明确每位医疗工作人员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的成本核算中所起的作用,把成本核算的任务岗位责任化;医院经济管理机制的完整性,体现在一套完善的包含临床、管理、医技、后勤等全科室的成本核算机制,具体管理指标包含治疗人员从挂号、收费、接待医生、部门治疗等各种消费的完整数据记录,精确到最小的收费记录,便于以后医院管理部门及信息统计的准确性;建立完善、规范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法规、章程等,使具体工作科学和规范化。

2.加强基础建设,健全现代医院经济管理模式。

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基础建设,是建立现代医院经济管理营式的基础。结合目前医院经济管理营式的实际工作,提出几点优化建议:提升成本核算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主要表现为人员的专业和技术化;附有专业的监督和管理机构;建立本院专长性的科室,提高基础工作班子;医院成立本院核心科研机构,完善成本的科研链;成本核算的基础性工作,采用现代信息网络化模式,使得经济管理更快捷、有效。根据现代经济特点,健全医院经济管理模式,首先,根据医院自身经营管理及发展特点,建立成本预算、核算、审核、监督等组织机构,其次,强化各个管理部门的执行力,主要执行成本核算的制定依据、编制、核算、审查、调整、核对、反馈等工作的执行,且该项工作涉及全科室各个职能部门。

3.明确核算指标,准确实施医院全成本核算。

进行医院全成本核算时,首先核算指标的明确、准确,才能使成本核算数据具有参考及可信性,意在准确定位和实施医院全成本核算。建议措施:首先,清晰划分收益对象单位和成本对象单位,收益对象指技科室或存在内部收入的洗衣房、供应室等,成本对象指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后勤科室等;其次,此项全成本核算的指标需要包含医院全科室、全工作、全因素、全方位、全结果的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核算。在实际工作实施中,主要是细化各项指标及同时考虑该指标发生是否合理,如科室内明确单一病种的医疗费用、项目成本消耗度、大处方药的使用度、药品和器材的使用率等细化指标,作为成本核算的指标;指明确药品采购、临床使用、科室检验、手术室、后勤室等直接和间接的成本核算的归结点;明确各要素的成本项目,主要将物和人成本细化;全院指标的明确界定,有利于核算工作的有效进行,更有利于排查医院庞大工作量的疏漏,下一步工作的进展,及现代经济管理下医院有效的成本核算。

4.现代信息网络化,充实医院核算技术方法。

现代医院经济管理手段,使得充实的成本核算技术,成本核算信息网络化,成为必要。这就要求数据的准确、真实、可控,另外综合使用医院核算技术方法,采用核算每项统一规范,核算方法多样化确保核算结果更权威和全面。优化做法如下:医院药品、材料等出入库信息、治疗收费、科室核算信息做到网络互通,以免疏漏;方法上采用趋势法、比率法、对比法、指标法等科学规范和综合方法的核算;建立药品或医疗器材成本消耗与收益盈亏平衡点的方法;根据医院运营情况运用根据成本核算计算奖金的方法;建立各个科室平台化,重点是覆盖全部科室核算对象,每个平台赋予权限;利用现代化技术,建议医院成本核算数据的采集、录入、分门别类、存储、汇总、共享等信息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涉及医技、临床、管理、医疗项目消耗等成本核算的全面辐射,这样也能有效提高数据的传输和汇总,各个科室能同步进行成本核算数据的提供,使得数据同步、时效,也成为医院全成本核算的现代化的工作平台。

三、结束语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6

【关键词】循证理论;安全管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应用效果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主要为各科室供应无菌的医疗器材、敷料等,其安全管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对患者的病情甚至生命都会造成威胁,因此,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管理,是感染控制中重要的一环[1]。循证理论又称循证实践,即:遵循证据进行实践,以循证理论为证据的安全管理与循证医学相似,就是管理者在做出任何一个决定之前都要以一个参照作为依据,不能通过主观意识进行判断的安全管理办法[2]。由于消毒供应中心人手和专业程度等原因,传统安全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安全管理标准。本文选取我院于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22例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以循证理论为依据的安全管理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22例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研究过程中未离职;以往护理工作中未出现严重疏漏,工作耐心、负责。排除标准:研究期间离职者;不愿配合者。22例护理人员中包括男9例,女13例,年龄27岁~55岁,平均年龄(39.22±10.23)岁,其中本科学历6例,大专学历9例,中专学历7例。

1.2方法。常规安全管理:根据规定对各科室供应的医疗器材、敷料等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并且签字;定期对消毒室进行杀菌消毒,确保空气流通。以循证理论为依据的安全管理:①循证问题:找出常规管理的薄弱环节、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包括工作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记录不规范等。②循证支持:收集相关文献和资料,根据多种相关资料,结合现有的条件及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③循证观察: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观察现有不足,综合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并摒除过去落后和错误的技术和理念。④循证应用:将制定的新版管理制度通过纸质手册的方式分配给每一个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和执行,定期收集意见和建议,定期整改和考核,护理部对循证护理的实施全程进行监督;制定消毒供应中心的紧急风险预案,如停水、停电以及灭菌器存在质量问题等;对医疗器械定期进行保养,将损坏、存在质量问题的器械及时进行登记和修理,在发放和回收医疗器械时认真清点,按时交换班次严格控制消毒供应器械清洗质量、包装质量、灭菌质量以及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并由质控小组对器械组装、灭菌过程、灭菌物品进行定期监察,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护理风险及时指出,并指导其纠正。

1.3观察指标。1.3.1工作人员合格率工作人员合格率通过自制考核表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专业技能、法律法规、职业规范、防范措施、应急处理等,满分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良好为80~90分,不合格为80分以下,总合格率为优秀与良好之和所占总数的百分比。1.3.2质量抽样合格率实施前后,随机抽取200份无菌物品,采用目测、放大镜、ATP监测设备等方式,观察记录清洗质量抽样、包装质量抽样和灭菌质量抽样的合格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工作人员合格率比较。实施后工作人员总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实施前、后质量抽样合格率比较。实施后清洗质量抽样、包装质量抽样、灭菌质量抽样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循证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的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结合并制定一个相对完美的治疗方案。经过不断发展,现如今其形成了循证教育学、循证管理学、循证经济学、循证社会服务、循证政策分析、循证犯罪学等多个学科[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各种医疗器械、用品的清洗、消毒、包装、供应等工作的后勤保障部门,在防止医院感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易存在工作人员法律和责任意识淡薄、专业技能欠缺、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可能对工作人员和患者带来安全隐患甚至是医患纠纷。因此合理、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消毒供应中的工作质量尤为重要[4]。以往由于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专业技能欠缺等原因,存在器材清洗不够彻底、关节和凹槽等隐蔽处遗留污染物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极易造成感染。本次研究中实施以循证理论为依据的安全管理后工作人员总合格率高于实施前(P<0.05),说明以循证理论为依据的安全管理能够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法律意识和责任感,减少安全隐患。陈林等[5]在研究中表示,通过循证整理的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能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评价提供科学、系统的评价工具,也说明循证理论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实施以循证理论为依据的安全管理后清洗质量抽样、包装质量抽样、灭菌质量抽样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P<0.05),证明其能够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综上所述,实施以循证理论为依据的安全管理能够提高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合格率和工作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晓琼,潘晓雅,郑祥超.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61-262.

[2]李朝煜,牛玉婷,王薇,等.关注循证实践本质的循证护理模式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12):1720-1725.

[3]童峰,郑昊,刘卓.从循证医学到循证实践的思辨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2017,38(3):38-42.

[4]王慧兰,孙晓娟.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安全隐患及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4):476-479.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7

 

针刺伤是指被各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锐利物扎伤皮肤出血的意创伤害,常发生于医务人员,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刚到医院实习的护生,发生职业性损伤的危险性更大。2010年5月—2011年3月我们对在我院实习的实习护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护生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情况、接种乙肝疫苗情况、发生针刺伤时戴手套情况、发生针刺伤环节、发生针刺伤后的处理及上报情况、对针刺伤危险程度认识。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1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108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9.19±1.28)岁;大专学历37人,中专学历71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实习结束反馈会上将问卷发给护生,对护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要求如实填写。有部分内容采用多选方式,内容包括:护生一般情况、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情况、接种乙肝疫苗情况、发生针刺伤时是否戴手套、发生环节、发生针刺伤后如何处理及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情况、对针刺伤危险程度的认识、认为医院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共发出问卷108份,回收108份,有效率为100%。   2结果   2.1护生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情况   有75人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占69.44%,大专生23人,中专生52人。其中知识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有18人,占24%;来自于实习医院的有57人,占76%。   2.2护生接种乙肝疫苗情况   曾接种乙肝疫苗45人(41.66%);未接种乙肝疫苗63人(58.33%)。   2.3发生针刺伤时戴手套情况   戴手套14人,占15.56%;有时戴12人,占13.33%;不戴64人,占71.11%。   2.4实习护生发生针刺伤环节分布   实习护生108人实习中针刺伤发生90人(83.33%),其中大专26人,中专64人。64.44%以上发生针刺伤时是在工作较忙的时候,发生环节见表1。   2.5护生对于针刺伤危险程度的认识   认为一般62人(57.40%);认为非常危险28人(31.11%);认为无所谓18人(16.67%)。   2.6发生针刺伤后护生向带教老师汇报的35人,占38.88%;没有向带教老师汇报的55人,占61.11%。带教老师没有逐级汇报的21人,占60%;有逐级汇报14人,占40%。   2.7发生针刺伤后处理措施挤出少量血液清洁伤口的78人,占86.66%;用乙醇或消毒液消毒后包扎55人,占61.11%;做相关检查,确定是否感染10人,占11.11%;不做任何处理12人,占13.33%。   3原因分析   3.1学校因素   本调查显示:护生接受职业防护教育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占24%。由于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护士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对护生未进行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因此护生对实习中针刺伤的危害性及防护措施认识不足。   3.2医院因素   医院在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前没有进行相关针刺伤防护知识的培训,且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随时面临针刺伤危险。实习护生由于缺乏临床经验、操作不熟练,患者及家属对护生持不信任态度,患者烦躁时护理操作不配合,使护生成为医院中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   3.3自身因素   调查显示:护生对于针刺伤危险程度认为非常危险占31.11%,认为无所谓占16.67%;护生在临床实习前没有接种过疫苗达到58.33%;发生针刺伤时不戴手套占71.11%;没有向带教老师汇报的占61.11%;发生针刺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占13.33%。护生总体防护意识不理想,受针刺伤的护生大多数未执行针刺伤的汇报流程及相关处置;同时,有些护生害怕上报后带教老师会批评自己不遵守操作规程,粗心大意,从而影响带教老师对其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因此护生针刺伤后无上报意识。   3.4社会因素   社会态度及相关法制的缺陷:在我国针刺伤的报告制度是一个薄弱环节,也还没有相关针刺伤的法律规定,卫生部门也没有相关规章制度。针刺伤管理落不到实处,使针刺伤情况得不到准确的上报和有效的处置,受伤后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导致大部分护生包括临床护士都认为上报就是一种形式。   4防护对策   4.1学校方面   学校应积极开展护理职业防护教育,在护生实习生涯开始前就对针刺伤的防护进行培训教育。徐辉、毛秀英[1]等研究表明,对护生实习前进行针刺伤的防护培训教育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应尽快将针刺伤等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理及医学院校的教材中,使护生初步树立针刺伤防护观念。   4.2医院方面   4.2.1医院在岗前培训时加强相关职业防护知识的医院感染培训。医院虽然有健全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但护生发生针刺伤后很少有人上报,本调查显示:发生针刺伤后护生向带教老师汇报的占38.88%,带教老师没有逐级汇报的占60%。因此,医院应当增强先对带教老师进行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护生受伤后带教老师应该及时报告,并使护生得到必要的检查、治疗及流行病学监测。医院感染科结合医院实际,规范防护流程,加强高危科室、高危人群的防护,如接触传染病的高危人群应预防接种疫苗,也可以总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以便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2.2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和人文环境。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实习护士锐器伤的次数,医院应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操作时光线充足,空间宽敞整洁,配置充足的防护用品,备流动用水及快速手消毒设备。同时,还应加强锐器废弃物的管理,医疗垃圾分类清楚、处置合理,专人负责针头、安瓿、输液管等锐器废弃物的处理。护生在努力提高护理实践技能同时提高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主动配合。当给烦躁的患者实施护理时应有他人协助或者根据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处理。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合理配置人员,避免护生在过度紧张劳作下发生针刺伤。#p#分页标题#e#   4.2.3提供先进、安全的医疗器材,如普及使用真空采血系统,静脉留置针,无针密闭输液接头,防漏、耐刺、密封的环保型锐器收集器等。实习护士应该掌握先进、安全的医疗器材的使用方法。   4.2.4严格带教,护理操作规范化。本调查显示有过针刺伤经历的护生大部分发生在输液完后拔针、抽血、针头回收毁型及配药时,因此带教老师应在护理技能操作训练上加大培训力度,尤其对锐器类物品操作,应制定规范的预防针刺伤操作规程,正确处理锐器。当被锐器污染物刺伤后,应挤出伤口血液,立即用肥皂、流动水清洗伤口,然后用碘酊消毒,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   4.2.5督导检查。护理部对临床带教进行严格管理,并督查学生掌握锐器和废弃物的正确处理方法,使之改掉操作中的不良习惯,以减少或避免锐器伤的发生。鼓励护生对针刺伤进行上报,除对上报的针刺伤护生进行相应的体检、疫苗预防接种和定期追踪外,还应该增强护生之间和带教老师对受伤护生的心理支持,减少针刺伤护生的自责和恐惧心理。   4.3加强护生防护意识,正规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做好标准预防。   护生在努力练习护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从思想上重视针刺伤的危害,加强防护意识,实习前建议接种疫苗或并对血清乙肝抗体滴度进行常规检测。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性远远大于皮肤、黏膜等传播途径,80%的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由针刺伤造成。现已证实,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1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2]。   4.4社会方面动员社会支持系统。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将持续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作为强制执行的项目推荐给美国的所有医院,值得借鉴[3]。社会上及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针刺伤的关注,完善针刺伤类职业防护的法律法规,使针刺伤防护得到强有力的支持,提高全民对针刺伤危害性的认识,使护理人员的健康得到保障,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医疗器材管理范文8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缺乏法律保障

我国由于新农合发展较晚,至今为止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农村医疗法。这就使新农合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因此实施过程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很难免违法行为的出现。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主要依据只有国务院的“决定”等文件、各部门的规范性法律法规和由各地方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等,缺乏层次,缺乏法律威信。我们应该大力的推进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建设,实现从行政立法向人大立法的发展之路。通过加强立法和加强法律的实施,明确工作人员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具体行为和应承担的相关职责、惩罚,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朝着稳定的、规范的方向发展。

(二)农村卫生设施落后,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低

长久以来,农村存在缓慢的经济发展,滞后的卫生基础设施,缺乏的医疗器材,很多破旧的乡镇卫生院房屋,贫困的地方卫生站,甚至存在危房,以及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态度差,专业素质不过关等问题,在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学历和未接受专业培训的高中以下学历者分别占53%和36%左右,而在贫困地区比例更大,大专学历者比例较低,大学毕业者更是罕见。

二、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监督

“小政府,大社会”是中国改革过程中正在努力的方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必然需要按照这一原则来构筑自己的运作和监督机制。首先,建立健全新农合管理组织、参保者和医疗单位三方制约机制,规范新农合的运作,保护广大农民利益。其次,实行机制内部互相监督体质,提高机制运行的规范性、高效性。同时,有效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监督作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

(二)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法制化建设

加强国家、地方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立法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及地方性法规,明确参保人员的权利与义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合作医疗社会统筹资金管理和使用等方面加强立法建设。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和应承担的相关职责、相对应的惩罚方式,有效的约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行,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与建设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