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的特点范例6篇

民间文学的特点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民间文学作品;语文教学;学习心理

民间文学是指广大劳动人民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人民性和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等特征。民间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和方式也是和作家文学教学极其不同的,民间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选择应该既符合民间文学的特点,又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心理。

一、语文民间文学作品教学特点

由于民间文学有着自身的特点,那么在教学时首先必须根据民间文学的特点寻求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法。如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它们大多短小精悍、易懂易记、朗朗上口,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而富有音乐性,便于口头流传。它的口头性特点更宜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丰富积累,通过复述、讲述、口头创作等方式进行言语实践,研究它在流传过程中会发生的变异。各民族的民间文学有其独特传统的特点,更有利于体现地域特色,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挖掘创新课程资源,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它的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接受的特点又更适合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民间文学较之作家文学更为人所熟悉,大多民间文学,如《女娲补天》《木兰辞》《神笔马良》等早已通过儿童读物、动画片等形式被学生熟知,正是由于这些对学生来说已有的经验、知识、趣味等形成了一种“期待视野”,而当学生新学期开学时拿到一本新的语文教材时,他们大多首先读的是这类作品,而这一期待视野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兴趣。大多民间文学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中闪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火花,诸如我们熟悉的夸父、精卫、女娲、花木兰、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形象无不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思维。

二、学生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心理特点

1.民间文学作品学习的阶段性特点

我们知道,任何学习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民间文学的学习也不例外。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得出:儿童对文学兴趣的年龄是:4~6岁为神话传说时期;6~8岁为寓言故事期;6~10岁为童话故事期;10~13岁为传记、神奇故事期;13~15岁为起始文学期。虽然这一研究结果没有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具体范围,但也在说明民间文学是儿童早期的文学兴趣之母的同时,指出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着不同的兴趣和需要,年龄越大,对作品内容和体裁的要求也就越高。所以,在语文民间文学作品教学中,小学阶段学生宜由浅到深地选取民间故事,即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笑话作为学习文本,而初中阶段学生宜选取民间诗歌,即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绕口令、谜语等作为学习文本,高中阶段学生宜选取民间曲艺和民间戏曲,即民间小戏、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相声、快书等作为学习文本。

2.民间文学作品学习的地域性特点

赫尔巴特在《普通心理学》中指出:“说明新观念形成过程的理论,就是‘统觉’的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应利用学生原有的旧观念,使学生获得新观念。”学生在学习民间文学作品时早已有了自身民族或地区对这个民间文学的理解和阐释,如果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到民间文学这一传统性的特点,将无法形成统觉,还会导致知识混杂,失去教学的有效性。所以除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选取文本学习外,还应根据学生民族、地区的不同,选取本民族、本地区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学习,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民间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形成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文本,有效地发挥民间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拿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来说吧,“在近代戏曲中,祝是富家小姐,梁是敦厚书生,而在各地区却有着不同的说法。如江苏说祝是宜兴县人,9岁时与山伯在当地书院同桌读书。……四川合州则说该县有祝英台寺、祝英台帮里坊,又有和山伯合葬坟,并有她亲笔写下的两大块石碑留下。……贵州布依族说英台住在山头,是劳动能手,下山挑水,遇到山伯去南京考学堂,她即回家理发,扮成男人同去。”一个被大众所熟悉的民间故事,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可能会出现多个版本,如果在教学时不进行区别,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那势必会使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所学知识无法统一,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江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04.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2

我国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通过民间舞蹈教学能够进行实现民族文化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教育目标,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民间舞蹈教学在高职院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时间较短,为了增强学生的舞蹈专业技能以及舞蹈审美能力,高职舞蹈教学将民间舞蹈教学作为较为普及的中等专业性舞蹈教学课程,用于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 

2、民间舞蹈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民间舞蹈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高职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创美能力。民间舞蹈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多听、多看、多思考,从中鉴别美与丑,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其次,民间舞蹈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美学教育。民间舞蹈源于民间,通过对民俗的艺术化处理,形成了具有民俗特色的舞蹈风格。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既能够提升舞蹈技能,还能够了解我国多地区的民间习俗文化,陶冶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艺术情感;第三,民间舞蹈的学习能够扩展学生的艺术视角。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创作背景、艺术元素,传递了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具备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因此高职舞蹈教学中的民间舞蹈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我国大江南北独特的习俗特色,既能够学习北方质朴、豪放的舞蹈,又能够学习婉约、含蓄的南方舞蹈,学生通过不同种类的舞蹈学习,能够丰富他们的舞蹈技能与舞蹈知识,从而拓展舞蹈视野;最后,民间舞蹈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民间舞蹈的学习,既能够提升学生的感情色彩,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文化素养。 

3、民间舞蹈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形成专业化的民间舞蹈课程 

我国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学内容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特点。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实用特点非常明显,舞蹈专业的学生要能不断提升自我的表演与创作能力,从而为今后的舞蹈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民间舞蹈灵活性特点明显,且内容丰富,融汇了我国多个地区的民俗特色,对提高学生舞蹈基本功以及积累舞蹈素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学校应该形成系统化的民间舞蹈课程,确保民间舞蹈教学内容的专业性与规范性,从而保证学生能够学习科学的、系统的民间舞蹈课程。学校要加强对民间舞蹈教学的支持与重视,为民间舞蹈课程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与人力的扶持,完善师资力量、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时,需要用到蒙古族衣服、马鞭等;在学习藏族民间舞蹈时要用到长袖服饰等等,这些民间舞蹈由于具备民间特色和民族特色,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舞蹈教学资源。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完善的教学资源情况下能够产生极大的舞蹈兴趣,并且对舞蹈学习具有更强大的信心。 

3.2 深化民间舞蹈教学的文化理念 

民间舞蹈不仅是我国百姓的智慧体现,同时也是各个地方珍贵的艺术传承,体现了我国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民俗风情。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师为了让高职舞蹈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掌握民间舞蹈的艺术特征,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传递有关民间舞蹈的文化知识以及民间民俗等,例如,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现民间舞蹈对应的民俗习惯、人文风情等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民间舞蹈蕴含的艺术文化特色以及人文习俗等,并且在此过程中真正融入到民间舞蹈中。另外,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增强对民间舞蹈教學重视,并且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与其他院校进行艺术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与实践机会,从而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学习更多的舞蹈知识,提升舞蹈技能,积累更多的舞蹈经验。 

3.3 完善舞蹈基础理论教学 

高职舞蹈教学中,学校要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打下扎实的舞蹈基础,并且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舞蹈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舞蹈基本素质,从而使得舞蹈动作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专业性。首先,在舞蹈教学中,要丰富舞蹈的基础知识理论以及基本动作要领。高职舞蹈教学中,要加强舞蹈课程的设计与安排,设置一定数量的舞蹈理论知识课程教学,并且由简到难的增强训练的难度,帮助学生逐渐增强基础能力。同时,在舞蹈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发展,采取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完善教学模式,将民间舞蹈蕴含的民俗文化以及动作要领直观的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融入到民间舞蹈背景中,并且对民间舞蹈有着准确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从最初的单一模仿逐渐形成对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文化特色的独特见解,并且成为自己的舞蹈经验与舞蹈素材。因此,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舞蹈资源与素材,让学生在欣赏与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舞蹈鉴赏能力。另外,由于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还可以在电视节目、表演中欣赏到各种民间舞蹈,例如杨丽萍的孔雀舞、云南舞蹈;卓玛的藏族舞蹈;梁伦的阿细跳月等等,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著名的民间舞蹈资源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和欣赏各种类型的民间舞蹈,体会舞蹈中包含的文化色彩与民俗特色。 

3.4 剖析民间舞蹈的动作特点 

民间舞蹈发展历史悠久,且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具有不同的艺术特点,所具备的精神文化以及民俗特点也千差万别,但都是各个地区舞者的艺术体现。舞者以及创作者们通过仔细的研究与努力,让民间舞蹈越来越成熟,并且通过多样化的表演为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充分体现了舞蹈的艺术魅力。每种民间舞蹈的艺术风格以及动作都是独特的,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民间舞蹈,并且区别于其他舞蹈,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区别,并且充分掌握舞蹈的风格与动作,将舞蹈情感与动作高度统一。例如,我国东北秧歌表演中,舞者的身体要略微前倾,身体的重心位于前侧,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为平原地带,百姓从事农业或者矿业活动时身体重心前倾,因此当地的舞蹈也出现了重心前倾的特点。教师剖析了舞蹈动作的缘由后,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且记忆舞蹈动作要领,舞蹈的节奏、动作更加准确和动人。因此,教师在民间舞蹈教学前,要能够深入了解舞蹈动作,并且让学生理解并且记忆,通过民间文化和舞蹈动作剖析方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舞蹈动作。 

4、结束语 

高职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文化素养与舞蹈鉴赏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民间舞蹈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热情,通过民间舞蹈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经验。 

参考文献: 

[1] 曹亮红.高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建设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3

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是我国各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新文化和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冲击,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导致民族舞蹈文化一度陷入边缘化的境地甚至濒临消亡,促使国家、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纷纷采取措施来保护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间舞蹈教学,实现民族舞蹈教学与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完美结合。本文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结合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期能传承我国的民族舞蹈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我国民族舞蹈概述及其特点

(一)我国民族舞蹈的概述

舞蹈是人类在漫长发展历史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门艺术,它来源于人们最自然的生活。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们就通过相应的动作来传递消息,进行交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通过不同的动作姿态来表达不同思想感情的形体艺术。我国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环境、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下,形成了充分反映本民族风格的舞蹈,造就了我国灿烂的文化。

(二)我国民族舞蹈的特点

我国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身的语言、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这些民族舞蹈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条件等方面都不同,各自成为一个系统,具有不同的内容、风格等。因此,要想通过舞蹈教学全面掌握这些舞蹈的内涵和思想感情,必须全面分析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还要以此为基础,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掌握风格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舞台上展现出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

我国的民族舞蹈常常是将歌、舞、乐三者完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承方式。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表现出本民族的特点和思想感情。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舞蹈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提炼、完善,使民族舞蹈更具有生命力。同时,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舞蹈兼收并蓄,产生了新的舞蹈形式,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文化。

二、现阶段民间舞蹈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虽然通过鼓励民间舞蹈教学来传承民族舞蹈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但民间舞蹈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然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

当前,部分教师依然坚持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过分注重对舞蹈动作的练习,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舞蹈动作,就能掌握民族舞蹈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过分注重对舞蹈动作的分解、练习,注重动作之间的流畅性,忽视对背后知识的讲解,如文化等。即便在课下或空余时间,也让学生对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评价一个学生舞蹈掌握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舞蹈动作是否到位、是否流畅、是否与教材一致,使原本十分有趣的舞蹈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不仅会使民间舞蹈学习变得与普通课堂学习毫无二致,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

当前,部分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时“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未能根据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调整。民间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课,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特点,对其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同时,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比,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起步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再加之教材市场鱼龙混杂,缺乏权威性,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国家在现阶段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了相应投入,培养了一批民间舞蹈教师,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但是与快速发展的舞蹈教学相比依然不足,同时,这些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老教师的知识往往比较陈旧,过分依靠传统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新进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对学生的情况不够了解,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而且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会占据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开展民间舞蹈的正常教学。

(四)忽视创新教学方法

现阶段,民间舞蹈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忽视了创新。教师对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示范,然后将它们进行分解,逐一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学生完全模仿教师的动作,即便掌握了动作要领,也未能理解背后蕴涵的文化,忽视了自身的主动性。

三、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策略

为了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教学,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舞蹈文化,我们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对舞蹈背后所蕴含文化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广,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舞蹈教师在教学时,既要注重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认真练习,更要注重讲解舞蹈背后的文化精髓,即舞蹈属于哪个民族、该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舞蹈意义等,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舞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客观基础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同时,也要针对不同的年级阶段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需要让他们掌握民间舞蹈的发展情况、保持基本队形等基础知识;对于中间年级的学生,要注意对他们进行初级舞蹈动作的练习,增加其柔韧性和灵活性,培养他们的整体协作能力,初步掌握文化知识;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懂得民族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实现文化传承。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科技化趋势更加明显,舞蹈教学要充分结合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多媒体加强练习,了解民族舞蹈文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定期邀请专家技术学者对教学进行指导,引进新型教师,为民间舞蹈教学注入新鲜血液。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4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祖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文化艺术市场上也呈现出现一片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类比赛演出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在百花争奇斗艳的舞台上,我们的民间舞蹈以其特有的动作语汇,典型的中华民族风格文化,真实动人的情感表现,牢牢地吸引着观众们的视线。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民间舞蹈的不同作品风格的分析,分析当今民间舞蹈创作的发展趋势,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谈谈如何围绕风格性这一重要特点,更好的推动民间舞蹈的发展。

在论述此篇文章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民俗学教授罗雄岩老师的一段话:“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即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1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人新的成分。”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把握一个民族的舞蹈,首先需要来探知一下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其民间舞蹈最本质特征,是由文化所引导而产生的,并在一定层面上暗示该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

在我们祖国的广阔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和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各民族的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反映,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相对而言,各民族舞蹈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整体,他们因各民族所处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有其独特的生活内容、风格、情趣、韵律和美学要求;作为一名舞蹈教师,要想真正的掌握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感情,就有必要对不同民间舞蹈的不同民俗习惯进行有机的吸收和区别。wWw.lw881.com并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掌握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只有真正掌握了风格性这一特点,才能够对各民族民间舞进行更为深人的研究。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更多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舞蹈作品。因此,风格性的掌握就成了民间舞发展的标准和重点。

1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拥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舞蹈传统。在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的地方特点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舞蹈形式就更加瑰丽多彩了。这些形式多反映当地的劳动生产和与人民生活戚戚相关的故事和喜、怒、爱、憎的思想感情,因此民间舞蹈多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地域性、传承性、群众性。对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包括民族、民俗文化、人文背景、历史、民族服饰、道具、生活习惯等)都尤为重要。

日本舞蹈家石井漠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舞蹈和其他艺术一样,决定其本质的是风格。”所谓风格性,就是指: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观点;石井漠认为没有风格,舞蹈是决不可能长时间存在的。因此,作为民间舞蹈来说,风格性的训练是它的基础,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手段。以动律为中心择取主干动作的基本动作,进行体态动律的开法儿训练,这已成为民间舞教学的重要特点。风格决定着民间舞训练的本质,决定着基础训练的本质,也决定着组合训练的本质,更加决定着提高综合训练的本质,它在大学教学深人的各阶段、各方面都起着决定作用。虽然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品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但却不是要求编导和演员固守民族舞代表动作进行创作和表演,追求精神层面使这些作品更接近民族民间舞的本质特征。其中以《扇骨》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体现了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个方向,这类舞蹈在编创中不拘泥于传统舞蹈动作,而是侧重于寻找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从民族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创作,追求的是作品中深层次的文化气质。这类舞蹈具有较为深入的思想性,能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打动观众,从而充分展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此外舞剧《云南映象》也是一个典型的范例,该舞剧就是很深刻地挖掘了云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内涵与背景,是在民俗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追求原汁原味,力求将现实生活中的民族舞蹈“不经加工地”搬上舞台,表现出“原生态”初始的状态。这类舞蹈具有纯朴、自然,是对一个民族文化的再现。看似未经雕琢的特点,却向观众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原汁原味的民族舞蹈画卷。它强调了尊重民族的族群性、地域文化性、宗教礼节性和生活需求性,作品中的民族情感性因素很强,风格性突出,虽然表演者多为未经院校训练的民间艺人,但仅通过其真实的情感表露和风格特质,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尊重。

2学院派民间舞风格性凸现

现在的民间舞教学和表演一般分为原生态和学院派两大类,而在舞台上看到更多的是学院派的作品。所谓学院派顾名思义,指非原生态的,纯民族民间的,是经过科学化、理论化、规整化的民族民间舞。中国的“学院派”民间舞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专业领域中发展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现象,他以民间“原生形态”的舞蹈形式与内涵为根源,以继承与发展民间传统舞蹈文化为目的,根据当代社会的审美观念、情感需求以及专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对其进行多元化的探索与再创造的结果。舞蹈风格性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是一个舞蹈作品思想、形象、形式特点的总和,是内外一致、形神统一的显现出来的舞蹈作品的风貌、神韵和品格。舞蹈风格蕴涵着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社会的以及舞蹈家个人的经历、个性、气息和审美观等因素。是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客观存在。所以,“学院派”民间舞也可以说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一本独特的教材,它不像原生态民间舞那样自娱自乐,无拘无束;也不能像创作民间舞一样具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化情绪宣泄。因此,首先必须强调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就要对民间舞的素材加以选择,加以提炼。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删繁就简,明确教材的任务。其次,就是强调所学习教材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目标和一系列成熟的单元部分,所谓科学性,就是突出设计的合理性,民间舞的训练性,如蒙族舞蹈肩臂的扭动,维族舞蹈后背的挺拔,鲜族舞蹈的气息,山东舞蹈的豪放爽朗,东北舞蹈的活泼轻快,安徽舞蹈的机智敏捷,云南舞蹈的婀娜秀丽等不同的特色等。

学院派民间舞是由舞者、编导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注人到舞蹈的创作与演义中去,将这个经过加工、美化后呈现在舞台上,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而原生态民间舞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一切都非常朴实,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民族民间舞就能够比较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差别。在我们学过的舞蹈中大多都是学院派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最基础的组合开始到后来的舞蹈剧目都是有统一的规格要领,手脚的位置、距离、姿态都有固定的标准,学院派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美”。这其中包括“幽雅之美,悲切之美,残缺之美,对称与非对称、平衡与非平衡之美”等等,比如说,一提及到胶州秧歌,就马上会想到三道弯,而一说起藏族,就想到颤膝。

在这里,《孔雀飞来》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同样是孔雀,她的表现形式,肢体语言的风格性与杨丽萍的孔雀舞有着巨大的不同。学院派的作品更具体、现实和规整,追求更多的风格动律,技术技巧的展示。我们认为,应当把学院派和原生态各自的优点加以综合,传承以前经典作品优点的同时,融人现代舞的因素,模仿与借鉴并存,传承与发展并存,不要局限于某种派别。艺术是相通的,虽然有各种派别,但这不是民间舞创作间的界限,就像太极的八卦线,能把两者相融起来才是最高境界。民族传统文化是保持民间舞独特个性的核心,它是该民族的传统积淀,在发展中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具有个性的民族文化,是被包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区别的民族独有的文化,其中包括“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含着物质基础与人文因素……像生产劳动方式、社会结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语言系属以及民族的融合与迁徙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民间舞蹈的创新也应该以风格性为基础

随着我院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越来越多年轻的学生毕业后加人到舞蹈表演和创作的行列,近年来,民族民间舞蹈编创中出现很多运用现代舞编创技法编创而成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这类舞蹈的特点是将现代舞与民族民间舞蹈相结合,呈现出与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风格不同的情况,常常其有热烈的情绪,有较高的观赏性。比如舞蹈《牛背摇篮》,它是以西藏“卓”的舞蹈语汇为摹础,通过展示姑娘与耗牛这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情景,从而表现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这个民族独特的生存状态、生活情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独特的物理转换以及拟人手法的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这些都是独特的符号转换。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耗牛形似的模拟卜,而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使托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托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而强化了藏人与耗牛的特殊关系。舞蹈中水袖道具的运用很有想象力,时而是袖搭凉篷,时而是条鞭飞扬,使舞蹈充满了质朴纯真的藏味芳香。此类剧目还有很多,但有‘个共性都是通过实践提取的元素、动作、风格。因为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艺术,评论家永远只是一个追风者,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跨度到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总结出以前的不足,从而达到质的飞跃。但一味的实践不总结理论,刨根追底得寻求文化源头所创作的作品是不深刻的,一味的研究理论不进行实践就如同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

在我看来,作为编导在编排过程中注重对动作性的突破是没有错的,但在构思、主题立意上打破传统的前提是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民族深厚文化之上的,否则会背道而驰,编排不出好的民族民间舞。对于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民间舞编创人才培养的发展逻辑关系可以由三个阶梯构成:原知识—应用知识—操作知识。在其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生的培养是从原知识开始启迪的,逐步渗透至专业的应用知识界面,最终形成专业的具体操作能力。在进行独立的编创时,编创者要做到的就是从操作知识返回到原知识的认知。只有深刻的了解并理解了原知识,即掌握了应用的源头,才有可能创作出合适的作品,不然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肤浅创作只是对前人作品的临摹,难以突破。实践!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包括采风、收集资料、前人借鉴等等。好的实践才能有好的作品,才能用独特的视角提取编创者想要得部分,注人角色情感,并幻化成肢体语言进行艺术表达。

说到民间舞编创者的自身能力,除了理解力、模仿力、创新力等诸多能力以外,我想强调的是对捕捉动机的能力。它是作品动机起点的来源。动机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来源:a表现源,主要从形象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狼图腾》)、技术特征、人群特征(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走在山水间》)、风格特征捕捉(例如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群舞舞蹈《盛装舞》)。b动机源:即主题立意的动机源。主要是当代社会环境、当代人文环境、当前时尚环境、当前文化环境。c精神源:主要是社会气质的捕捉,关注焦点,心灵特征:《书痴》,情感因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d事件源:永恒的主题(环保、和平、发展、爱情、信仰),特殊群体现象(例如第八居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红河谷—序》),灵魂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表达(例如第八届桃李杯群舞参赛剧目舞蹈《离太阳最近的人》)。

民间舞作品重在表现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将使它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空间。这种创作方式代表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将成为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主流力量,因为在它的背后是民族特有的、个性的、不能被取代的文化根基。因此,民间舞之间的区别在于风格,风格的核心是韵味,韵味的关键是动律;提取民间舞的元素,不从“形”而从“律”人手,就抓住了纲。当今的民间舞蹈创作者必须具备以上的实际应用综合能力,既有较强的专业素养作为支撑,又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铺垫,当然,民间舞编创人才的培养是建立在一个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的。因为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有宣传、启发、育人等作用,编舞者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正确的世界观决定是否能成为一个好的编舞者。同时,顺应社会经济和主流文化的发展,推陈出新,善本再造,才有可能更好的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5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民间文学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中国民间美术现代审美隐喻象征诱目装饰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204-01

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方式与造型方法对现代设计无疑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民间美术审美的整体特性,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哲学理念,在高度审美效果的背后,是民族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内涵。将这种色彩理念和法则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将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为国人普遍认可,为世界所倾慕。

一、民间美术的呈现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造型的隐喻象征

中国民间美术创作中造型有其独有特点――隐喻象征。中国民间美术是在中国农业社会中产生和传承发展的,民间习俗,传统风情是其创作的源泉。民间造型不仅表现客观的物象,并且在此基础上融入创造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使其造型特征变得更加明确、生动、有趣、典型。它是民间艺人心灵的表现和感情的释放,如我国广大农村的许多地方至今仍可见到小孩穿的“虎头鞋”,其造型稚拙、憨厚、质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装饰风格,它以情感为纽带,以事物固有性格特征为核心,通过特定的极度夸张的外形特征,张扬事物的真、善、美,舍弃老虎的威猛凶暴,以猫温柔可爱的品格取而代之,没有了“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而是生机、活泼、纯朴、天真,是一派生机勃勃,健康成长的童年气派”。在这里,老虎的形象被作为寄托情感的言情物,假借老虎的某些品格,倾吐内心的情感,希望自己的孩子虎头虎脑、无病无灾、健康快乐成长,隐喻象征了母亲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和护生的民俗心态。不仅如此,细心的母亲还常在老虎尾部加上了上翘的虎尾巴,方便孩子提鞋,这又将实用功能与装饰功能有机完美地融合于一体。又如流传于黄河流域各地民间剪纸的造型,突出表现为主观的表现性,造型的平面化,打破时空的自然规律。其人物造型往往头大身小,象抓髻娃娃,疗疳娃娃,扫天婆等剪纸图式中都体现了这些特点。人们用这样的形象象征祛病招魂、消灾免祸、止雨祈晴。

除了造型上的隐喻象征,色彩也具有隐喻象征的审美特性。现代设计在形式上追求“先声夺人”效果的需要,决定了设计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设置色彩,而不必拘泥于物象的自然色彩。如红色的月亮、绿色的蝴蝶等,这就使得色彩设计具有相当大的能动空间,也为充分展现、利用色彩的隐喻象征性提供了可能:“根据色彩本身的性格,使之倾向于理想化,达到一种超于形象自身的作用,从而创造一种意境”。例如,通过运用中国历史上的“皇族”色彩――黄色,表达设计产品历史绵长的隐义并传达其华贵气质。理解和把握民间色彩中所隐含的文化内容和观念形态,可使现代设计的色彩意念传达更为清晰、悠远,为观者留有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三、色彩的诱目装饰

民间色彩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美术传统的万川之源,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和丰富给养,更是凸显民族文化精神、深化设计语言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现代设计中民间色彩中所显现的特性倾向具有民族精神诉求和审美程式的意味。

民间美术的材质与工艺特点决定了其色彩的单纯、明快、简洁,呈现出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民间画诀“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即点明了民间美术在简洁明快基础上追求强烈刺激效果的用色原则;民间年画画诀中“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亦反映出强烈补色、高纯度色相对比的色彩造型倾向。以纯色、补色、对比色运用为主的方法,形成了民间美术夸张质朴、艳丽厚重、装饰感强的色彩特点。而这正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诱目性”,即醒目、个性、卓尔不群的艺术效果。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民艺品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了。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特定社会文化结构下的特定民族生活习俗和民族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汇及独到的视觉审美视点。

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间美术视觉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民间美术也接受了这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便促使其生成了多种特色直观视觉语言文化,因此,民间具有区域性和标志性的特性,并作为文化见证和信息传达媒体,展示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形式和历史文化确证。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所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的审美也日愈引人关注。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