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范例6篇

小学生数学

小学生数学范文1

1.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的传授,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能够自主的运用数学情境去思考,解决数学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方法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1)灵活的使用数学教材,利用生活情景进行教学。

教材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资料,但是这并不是要教师‘照本宣讲’,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的模式进行上课,那么学生自习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甚至是任何一个非教师者也可以进行讲课,教师的责任是在于如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在含义,而不只是赋予教材的表面。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根据学生生活经历,体验对教材进行加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融入生活素材,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在进行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商店要买2块钱的玩具,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2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2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内容,可以将比较抽象的,难懂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更为直接的,易懂的,学生更为接受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的利用。同时这样的转化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情景时回忆起数学课堂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探究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可以更直接的将学生引向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探究情景中。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对知识来源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例如在对数的正确认识的教学中,小学生可能会对一连串的数字感到枯燥,在认识到这个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设题,在今年比较有名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导演向知道《爸爸去哪儿》到底有多红,有多少人在看《爸爸去哪儿》,他拿了《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的表,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读收视,同学们一起来帮帮导演把?42150000,56710070,65040044,56500008这组数就是《爸爸去哪儿》的收视数,同学们帮导演读出来把?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在情景中蕴含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把枯燥,繁琐的数学信息,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有趣的数学游戏,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快速的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达到最高效率的学习状态。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景象进行改编,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的过程。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的过程,米,厘米,毫米是一个非常抽象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走一步是多长,半步是多长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测量长度,同时加深学生对长度的一个具体的感悟。通过用眼睛看,动手测量,学生对米,厘米,毫米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性的实物,便于日后学习。

同时,组织班级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有益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将‘过家家’(一种儿童游戏)式生活情景剧引入课堂的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比如,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给小组长20块钱要求组长分给小组成员,要求每个成员都是相同的钱,该怎么分?随后慢慢的增加难度。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剧的设置,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指引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化的数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慢慢的渗透到学生思考方式当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样更让学生记忆深刻,理解数学的生活价值。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为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3.深入探究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教师会把书本知识和结论直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体验不到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让数学与生活脱轨,更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数学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让学生‘体验’数学,在体验数学的过程,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解剖式’的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数学形成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对数学的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自身的对数学的思考和判断,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味主动式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关注生活,适时的改变教学的模式,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模式映入学生的脑中。让学生通过关注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掌握知识,而不仅仅只是书本上呈现的那一种方式,不要让书本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来源,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数学知识。

小学生数学范文2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首先,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数学自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布置给学生自学的内容,没有相应的指导,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一般的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便自以为完成了任务。我认为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和学生一起自学,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读书。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应该动手画、圈知识要点,应该标记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反复强化以形成一种意识;同时教师应出示具有启发性的自学提示。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就可以将课堂上的自学转移到课前的自学,从而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识经验准备,提供更充分的探究体验时间。例如自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可以布置学生思考:(1)怎样用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割补后拼成的长方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你还能有其他割补的方法吗?这些问题对于启发学生的思路很有益处。

其次,试着看懂例题。

尝试告诉自己例题讲什么,或通过阅读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记号或是做好记录,以备与同学交流或课堂发问。试做“做一做”。哪里有困难要做好记录,这样做起码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尽可能先对知识“知其然”,经由课堂,再达到“知其所以然”。

二、运用各种途径,激发自学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自学的效果。数学来源于现实,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

三、指导课堂合作,提高自学效率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指导学生课堂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合作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地方如果能适时引导,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因此,教师要寻找机会、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合作。比如,教学“步测、目测”时,教师可以设置实践活动测量操场,学生在步测中既要保持步伐大小基本一致,又要数步数。如果测量效果不理想,教师可以布置两人一组,一人走一人数,给学生合作的机会;教授统计图表时,有的统计图表在正面,可有关的分析、问题却在反面,学生阅读不方便,教师可以布置同桌合作,一正一反,便于阅读。这些做法都可以激励学生合作的兴趣。

(2)形成合作的习惯

有了合作的需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根据班级情况,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个“四人小组”,部分人数不合适的,可建立若干个“六人小组”,这样分组便于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再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组内就会出现“互帮互助,扶携共进”的良好氛围,达到合作的另一层意义——共同提高。

(3)提高合作的效果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小组合作必须适时进行引导,让合作“出成效,有意义”。如给学生设计“合作学习记录表”,要求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必须做记录,每个学生轮流当小组长、轮流做记录员、轮流发言。合作学习开始阶段,教师经常性地回收“合作学习记录表”,对操作错误的及时给予纠正,对表现优秀的更要给予肯定,激励学生把合作学习的形式逐步完善。

小学生数学范文3

一、感受生活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的一分子,它是在生活这个集体中生存的,离开了生活这个集体,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同样,人类也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有意孕伏,尽早感受。“感受”之后再学习数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类”之前,针对大多数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让孩子们周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看看各类商品的摆放,去文具店瞧瞧各类文具的摆放,去新华书店观察各类书籍的摆放等等。让学生先体验生活中的分类情况,尽早在生活中感受到分类的好处,那么分类这种数学思想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课堂上,学生勇于且乐于把自己课前观察到的、收集到的信息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就形象快乐地学会了分类。学生经过亲身感受之后再进行学习,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易高涨,课堂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生活时,他们惊奇地发现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

二、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亲近、好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数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应用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设计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的时候,一开始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小朋友知道国庆节是几月几日吗?是啊,国庆节快到了,老师准备买一些彩带来装饰我们的教室,首先要用红彩带把黑板四周装饰一圈,那老师应该买多长的红彩带呢?为了不浪费彩带,老师应该怎么做呢?通过问题的形式对生活情景进行创设,使学生产生测量的需要,从而产生认识米的需要,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课后他也会很自觉地把学到的米的新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不但懂得怎样布置黑板,还可以布置门窗、走道等,也知道怎样可以更好地节省原料等等。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他借助了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们赛车的情景:在小动物们的运动会上,小猫、小狗、小猴进行赛车比赛,它们从同一起点出发,大家猜猜谁会获第一名呢?小猫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狗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最后当然是小猴获得了冠军。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什么圆的车轮会驶得更快呢?”从而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探索圆的基本特征。认识了圆之后,他们就会去生活中找,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应用到圆的这些特征的。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逐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生活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不应该只重视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量化的眼光观察生活活动中相关的事情,发展新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例如,“小明和他爸爸、妈妈一起去苏州旅游,南通到苏州每人车票30元,一共要用多少元?”这时有位学生问我:“老师,小明多大了?”我说:“你问这干什么?”他说:“如果小明很小,坐车的时候可以坐在他爸爸或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有的学生说:“小明不超过1.2米的话,可以买半票。”还有学生说:“会出现3种情况,小明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求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借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四、解决生活数学

小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所必需的日常生活工具,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兴趣化、生活化,为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如在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让学生去生活中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体是正方形的。在了解了“分类”之后,让学生去整理自己的书包,把自己的文具、书本等分分类,回家也可以尝试着去整理自己的卧室。在学习了“人民币”之后,让学生亲自去超市实践一回,在付钱和找钱之间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在感受“对称美”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图形,自己去创造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生活……总之,让学生做一个真正的生活的有心人,学以致用。经过这样长期的培养和积累,就能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积极性,并且会主动地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小学生数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联系

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育着数学。只有扎根于生活之中的数学才能开得更鲜活灿烂,离开了现实生活这个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反过来,作为系统理论的应用科学,数学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一是实践功能,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而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如果能将鲜活的生活实例引进我们本来枯燥的数学课堂,数学就将变得多姿多彩。

一、走进现实生活,掌握应用数学

数学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是学习数学知识的真谛。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大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小摊贩的口算技能;学完了“长方形面积周长的计算”,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自己的书桌、房间面积的大小和周长是多少;学了米、千克的认识,让学生走一走,估计一下一步的长度,掂一掂自己书包的重量,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等。在学习了“统计与猜测”数学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运用,可以统计全校各年级的人数及全校总人数,也可以统计各年级的少先队员人数;还可以在家中统计每周或每月的消费状况,还可以统计妈妈每周或每月干家务活的时间等。引导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十一”长假,老师去北京故宫游玩(展示有关故宫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出示故宫地图(故宫地图是个典型的长方形),提出问题:老师要是围绕故宫走一圈要走多远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长+长+宽+宽=周长;

2.长+宽+长+宽=周长;

3.长×2+宽×2=周长;

4.(长+宽)×2=周长。

同时,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自己的身边、在课堂上寻找长方形,测量并计算它们的周长。通过不同的方案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情景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了原有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尝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因此,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不能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化。

参考文献:

1.纪学.让数学与生活同构共生[J].考试周刊,2010年22期.

2.高秀娣.创建生活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小学),2010年08期.

小学生数学范文5

【关键字】 数学教学社会生活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二、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2)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再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小学生数学范文6

一、让学生读懂数学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常常是难点,“难”在需要“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难”在这种能力不能突击培养,不容易模式化。应用问题,包括数学建模,他的教育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让学生体会做数学的过程。数学不仅是从概念到概念,从定理到定理,从一些结果到一个新的结果,数学是有背景的,这些背景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内涵,这些背景在数学思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数学会有一个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需要我们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分析和寻求条件,并且还会不断地修正,甚至反复等等。

解决应用题必须认真理解题意。“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基本能力,教师和学生都应予以重视,提高这种能力需要比较长期的积累。在数学的阅读中,应该不断地提出问题,把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深入下去。

二、让学生有一个好习惯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目标,其中“过程”也作为一个目标。“学习习惯”是过程的一个很好的体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养成一个适合自身情况的好的学习习惯,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会一生受益。教师要用自己的习惯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有心人,形成一些适合自身条件、行之有效的好习惯,改变不好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让学生有好的学习方法

如何“授渔”,首先是方法,即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动力,即激发“好奇”、“兴趣”、“上进心”、“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二者是不可分的。学好数学需要花些力气,碰到难处,要树立信心。教师应该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提高主动性的机会,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让更多的学生尽快“入门”,变被动为主动。

四、让学生学会思考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