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改革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教学改革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教学改革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1

关键词:校园足球;足球教学;优化改革

青少年足球训练必须与其家庭生活、学校学习结合起来。足球运动应成为学生体会运动乐趣、体会团队精神的载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小学体育教学中,足球项目教学需要进行优化改革,在国家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开展足球教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对当前我国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制定包括问卷访谈在内的多种调查形式,以我校体育教学中的足球教学为案例,选择我校体育教师、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校园足球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而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对小学校园足球教学改革优化提出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小学足球教学开展及改革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足球教学符合国家文件规定的理论知识与足球技术示范同步进行的要求,每周均有足球课时,但足球普及程度较低,教学缺乏规范性。对教学过程分析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选择足球类运动项目,男生喜欢足球的比例要高出女生50%左右。此外,多数班级并未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合格的班级足球队,也缺乏系统、连续性的训练。从教学层面来看,多数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已经开展了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内容并不全面,只涉及了一部分,考试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较少。比如,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学校及体育教师根据小学生兴趣相应改造了足球测试科目,并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创编了足球项目,但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踪迹,这需要特别注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小学校园足球教学进行分析发现,教学改革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针对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的政策保障不明朗,偏重文化课程学习导致足球专业知识获取途径欠缺;二是学校的场地及经费不足,足球设备、设施有限,无法满足校园足球推广工作的开展;三是开展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的师资力量有限,而且很少有针对体育教师的专项培训机会;四是家长态度制约小学校园足球的推广,家长过于重视文化课程学习,忽视了通过体育训练来增强学生体质、塑造坚毅性格与协作进取的精神。

三、小学足球教学改革优化对策建议

(一)普及校园足球,扩大覆盖面

对当前小学校园足球教学提高重视,制定针对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的专项计划,并配备具体的推进措施,实施操作性强的校园足球教学工作方案。对现有的足球教学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分配资源,结合实际条件勇于创新足球教学形式。通过各种宣传形式提升小学生的足球运动兴趣,鼓励小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扩大校园足球的覆盖范围。此外,足球教学还可与其他学科形成跨学科合作,完成校园足球基础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关心足球的文化氛围。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足球技能

学校应联合教育部门,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长远发展的校园足球教学规划方案,对当前教学形式进行深化改革,建立体育运动运作项目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要突出足球知识与足球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还要兼顾安全教育、足球运动基础知识等贴近实际的课堂教育活动。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发展独具特色的创新性校园足球教材,努力提升学生的足球兴趣和技能。

(三)强化课外训练,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教学实践表明,仅每周一两节的课堂教学不足以满足小学校园足球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应与学校教务部门共同研究,开发课堂之外的课外训练课程,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保障课外训练的顺利开展。比如,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校自身情况组建校级、年级、班级足球队,定期举行各种比赛。通常小学下午放学较早,体育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段加强课外足球训练,重点培训对足球具有较高兴趣的学生,进行足球技能专项训练,开展阶梯式、渐进式的足球教学活动。同时,学校和教师应明确,普及型足球推广活动重在提升学生对足球活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此外还需对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特别的选拔,并制定科学的人才输送制度,进而完善足球人才培养体系。

(四)丰富赛事活动,建立竞赛体系

小学校园足球教学活动一方面是为了选拔突出足球人才,为国家足球发展大计划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学生足球兴趣,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此在小学校园足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针对实际情况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普及型的足球教学活动,重在参与,提升综合素质;二是选拔人才的教学活动,重在选拔优秀人才。在低年级可通过趣味性的足球后动激发学生足球兴趣,在高年级段可组织各类足球交流活动,开展校内各级别联赛,并积极参与地区组织的小学足球联赛,建立竞赛体系。

(五)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小学校园足球教学改革优化的顺利进行,学校层面需要强化校园足球教师力量,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可定期举办体育教师的专项足球教育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足球教学水平。学校还应完善足球场地等硬件设备,提升足球设备的使用效率,可借助政府力量,融合社区、学校馆区等足球资源,通过外部资源来满足小学校园足球教学的需求。此外,学校还可提升校园足球专项学生激励制度,建立合理的足球特长生的输出机制。最重要的是,学校应升级校园足球教学中的安全保障机制,全方位保障学生足球活动中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王照鑫.农村小学足球教学中采用趣味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4).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2

关键词:对话教育;小学生;品德教学;改革;浅析

品德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是规范学生正确行为规范的基础,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已经成为了当下品德教育者的重点课题,而对话教学的引入,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因此品德教学的灌输方式转化为对话教育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对话教育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作用特点

1.对话教育理念的概念

所谓的对话教育教学,是指教育者和学生通过双方的语言交流来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新式教学理念,它体现了双方平等的话语权,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对话教育要遵循几点原则,其一,对话内容并不是简单的问答,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蕴含教育性的互动。其二,对话内容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注重对话内容的质而非量上。其三,对话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学生和教师达成一致,主要是做到师生之间有着思想碰撞。对话教育中不仅仅只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话,也存在着人机对话,自我对话和学生间的对话等多种形式。

2.品德课堂教学中对话教育的价值

老旧的课本灌输教学方式,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学手段,强加给学生的,让学生被迫接受品德课堂内容,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师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话语权由教育者掌握,而对话教育把以往的教学改成了师生共同掌握话语权,学生可以独立思考学习,通过课本、多媒体、社会实践构建自我品德价值观,并在不断的交流中感悟,在现实生活中反思,逐渐地形成了对自己品德的认知。从而让学生在品德的学习上有了自我加深、自我改进的权利。一言以蔽之,对话,作为一种态度:介入;对话作为一种关系:平等;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创造。

3.对话教育是对传统品德课堂教学的改进

对话教育能够使品德课堂教学开放化,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形成人格平等、话语权平等,突破以往小学品德教学的固定模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也产生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品德的学习上获取更多的资源,让学生能够吸收更多的除了课本外的品德知识,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形成一种多元化、开放化的小学品德教学模式。

二、对话教育理念下小学品德教学改革的策略

1.改革小学品德课的内容

以往的小学品德课程,总是单一的说教方式,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无法将课本的内容有效地灌输给学生,而品德课的基本内容是要让学生能够理解情感、道德、法规、安全等知识,不能仅注重课本说教形式,应该让品德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使学生能够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学知识,因此,应该把以往的品德教材进行改革,更新课堂内容,让教材基于对话教育的基础,服务于对话教育,好让对话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如,教学“合理安排时间”一课时,围绕“怎样做才是真正节约时间”这个话题,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并加以剖析:妈妈一边织毛衣一边看电视,小洋洋也学着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大家讨论一下这样的情景,谁会是真正节约时间呢?经过一番对话,大家弄明白了妈妈看电视是用眼、用手织毛衣,可以同时进行,妈妈这样做是充分巧妙地利用了时间。而小洋洋做作业和看电视时都要用眼并动脑,不可以同时进行,这样肯定不能把作业做好。在该教学片断中,教师充分挖掘课文话题资源进行创新,避免对话教学空泛化和浅表化,学生在对话教学中获得新的启示,其思维理解得以深化,品德课的感染力增强了,教学成效自然也就提高了。

2.改革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方式

虽然我国目前的小学品德教学有了极大的改善,加入了包括媒体等在内的各种能够加强学生情感的教学手段,但是这种单一的方式还是无法突破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当时铭记,课后易忘的现象。而对话教学方式的加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品德课的对话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已有的品德认知上认识到不足,然后通过交流、沟通,重新理解、整理认知,从而达到正确理解道德行为的目的。如在“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教学中,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是如何尊敬老人的。切忌让小学生谈他们所不熟知的生活,造成假、大、空的思想品德教育局面。可见,对话教学对于品德课的重要性,品德课应该加入多种手段,进行多元化教育,以对话教学为主,让学生能够有对话的欲望,不断地在对话中促进自我品德发展。

3.改革小学品德课的形态

现阶段的小学品德课堂形态单一,学生在学习时很难将课堂知识和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品德课不能局限在教室内,或局限在教师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环境学生的生活特点,改变学生的学习形态,以激发学生真正的领悟品德内容,例如,我们在进行尊老爱幼的品德教学时,可以请学生家长一同参与,进行实地表演,通过表演和现场对话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对自我品德提升。再如我们在进行拾金不昧的品德教学中,可以借助教室外的场地,进行表演,让每一名学生各抒己见,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之间的思维进行碰撞,更好地加深学生印象,所以,小学的品德课堂应该在对话教学的基础上,突破教学地点和人物的局限,让学生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教育者的对话中,认识社会规范,并实践社会规范,从而对品德有良好的认知。总之,小学品德课程应该逐渐转变为对话教育形式,品德课程本身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形成学生道德的社会性、自律性,在行为习惯和情绪态度中发展正确的人性特征,因此,用对话教育形式教学比灌输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对话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品德,从而规范自己,起到自律的作用,而如何正确地把以往的教育方式改革成对话教育模式,相信品德教育者在不断的实践中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让品德教学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国栋.改进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分析[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6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2016:653-654.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3

1.1、社会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认可度与支持度的问题

社会无法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认可,那么相应的社会也就难以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持支持态度了,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国家教育部门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很多改革方案也就相对无法实现,因而就变成了纸上谈兵的口头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1.2、小学教师师资力量是否能促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

小学师资力量的匮乏一直都是我国国家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第一,边远地区和贫困农村教学条件较差,教师待遇相对城镇来讲普遍较低,这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教师从教的积极性,能坚守下来继续从教的基本只剩下一些代课老师了,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教学条件较差的区域,很难吸引和留住有思想有教学激情的年轻教师,故而小学教师资源更加稀薄化,在这种现状下,要想提升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第二,即便在城镇小学中,也基本实现的是终身合同制,因为工作的稳定和安逸,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们的思想停滞,他们每天只需要按照课程表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对国家所提倡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也只是顺应性地执行,很少有教师能够挖掘自身的创新思维意识主动配合国家的教育教学去进行改革教学。

1.3、小学生执行力是否能适应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向少年转变的一个过程,在很多时候大人向他们所下达的指令,他们可能理解歪曲或是干脆不予执行,这与他们的年龄是分不开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所通过的都是说服教育和责罚教育相融合对其进行教育。那么在国家提倡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中,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很难去真正的理解,只是会遵循老师或是家长的意愿去执行,但是这种被动的执行效果也相对缓慢和较难,因为根据他们的理解和接受以及消化新事物和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通过长时间的这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才能让小学生们慢慢去接受和适应这种新型的改革模式。

2、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几个问题思考的解决措施

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思考中,我们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去解决问题,只有解决了这类问题才能更好地将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只有将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了才能使我国小学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那么相对国家靠新一代兴旺和发展也就更进一步了。所以在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要考虑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社会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认可度与支持度

国家教育部及相关宣传部门,首先必须对国家小学教师们讲解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方向,通过小学教师们的教学经验来推动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让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者们真正地了解和掌握住所谓教育教学改革路线后,才能真正地去完成这项教育教学改革任务。然后再对社会和家长们大力宣传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作用以及益处等,让社会和家长们了解国家提倡的这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并且让其从内心深处真正去接受、响应、支持和配合国家对小学教育教学的这种改革,只有家长们和社会认可了,才能让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地开展下去。

2.2、提高小学教师师资力量教学环境与待遇

解决我国边缘地区和农村的小学教学条件,大量引进新兴的年轻教学力量去完成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任务,知识能改变命运,那么只有让小学生们真正地有吸取知识的源泉,才能谈如何实行这种特殊地区的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另外,对于城镇小学来讲,由于小学教师基本启动的是考试合格通过后采取终身在岗制度,这样容易养成小学教师养尊处优的心理,那么,如果实行小学教师合同制,能者上岗,庸者下岗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就能抵制住小学教师们安逸、不思奋进的教学心态。

2.3、加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加强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很大程度上只能将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变为小学生能接受和消化的教学范围之内,这样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不至于让小学生们过于茫然和不知所措。只要让他们把对小学教育教学当成是自己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来对待,那么很大程度上就能让这种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变得简单而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3、结语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4

关键词: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下,全社会更加注重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体育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能够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由于小学体育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小学体育未能体现出教育教学地效率与质量。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受到了教育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创新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让体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逐渐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较少会依据学生学习体育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而且“一致性”的体育教育教学目标与任务,也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体育学习需求,从而影响到学生体育意识。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想要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可围绕下述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创设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习的实际情况,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内容,通常不少于3~4个运动项目,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切入,让学生能够从各个方面来获得提升。例如,在开展篮球教学时,教师可安排“跑动传球”“带球过人”“三步上篮”“篮球比赛”等篮球运动项目,拓展篮球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篮球基础、攻防训练、团体竞赛等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篮球水平。第二,创设游戏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小学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生性好动,对游戏化的教学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创设游戏化的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寓教于乐的进行学习。并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当中,让学生能够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例如,在传统的队列训练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会感到学习较为枯燥乏味。教师如果能够将此训练进行游戏化,可让学生练习火车纵队、雄鹰展翅等队列练习,充分激发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习积极性。第三,创设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源自于现实生活,不少体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想要做到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可创设生活化的体育教学主题,例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郊野拉练,在度假区游乐场内进行“体育铁人三项比赛”,通过在游泳池的水域游泳、公路自行车、公路长跑,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比赛。由于是在现实的生活情景当中进行体育运动,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中,锻炼学生的体质的同时,也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身的意志力。

2开展高效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

首先,我们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可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会情境,教师在教学当中,可让学生通过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来让学生充分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并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快乐的学习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教师可依据小学生具有较强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学习心理特点,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较好的融入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例如,教师在让学生练习短跑训练的教学内容时,以往传统的短跑教学形式,较多的是让学生进行跑动练习,学生会感到训练的过程较为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创设通讯员传递战场情报的主题情境,充分激发起学生作为“小军人”的想法,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具有使命感,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短跑训练当中。其次,我们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充分运用多媒体影音结合的方式,来将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展现出来,给予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以及体育分解动作的讲解。例如,在跨栏训练当中,如果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授课,学生难以有效的学习与掌握跨栏跑的技巧,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跨栏整个技术动作,并做好相应的跨栏跑分解示范动作,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了解到腿部如何“攻栏”、如何“跨栏”,手臂伸臂动作如何与腿部的“攻栏”“跨栏”动作相互协调。再学生通过视频学习跨栏知识之后,让学生能够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幅整体性的跨栏技术动作图,教师再让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就能够取到良好的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跨栏的知识与技巧。

3进一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彰显出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以往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完全由教师进行教学,学生仅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而实行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优化体育课堂,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在体育教学中灵活采用分层教学方法。在长跑训练当中,教师可依据学生不同的体能,将学生划分为高、中、低三种不同的体能层级。在教学中,对于同样的1500m跑,教师可设置不同的达标时间。让处于不同体能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标,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其次,充分发掘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因此,也体现出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之前,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学生想要达成的体育学习目标,并预设几个体育运动训项目,可使学生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在体育课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实际需要。一些学生想要重点锻炼手臂力量,教师即能相应地为其设置引体向上、铅球、举重等运动项目;一些学生想重点锻炼身体的协调性,教师就可相应的为其设置跨栏、跳高等运动项目;一些学生想重点锻炼自身的肺活量,教师就可相应的为其设置长跑、潜泳等运动项目。在划分好运动项目之后,教师应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较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在小学阶段,要想贯彻落实小学体育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围绕创新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让体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开展高效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体育的兴趣;进一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彰显出高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从而充分体现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让学生能够获得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玉梅.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1):68-69.

[2]黄全林.浅谈如何改革小学体育教育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6):119,121.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5

摘要: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教师能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那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服务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而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是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的。新数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昭示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让教师能走进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那么首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使自己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体会,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是我一直尝试的教学方法,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明确目标,注重个性培养

任何学科、任何章节的教学都有一个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终身享用。

在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个体具有各自的个性品质,如目的、爱好、兴趣、能力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按各自目的、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训练题型进行练习。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侧重地对他们进行指导训练,在实现各自基本学习目标的同时,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个性发展,针对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题型,采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二、关注主体,注重过程参与

在课程改革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者,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这是新课改对师生角色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教学实践活动和数学思维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是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赖以依存学习职场,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让学生处于兴奋和积极的学习状态,保持高昂的激情探究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能激发学生潜意识的思维和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重视探究,注重参与

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只有在探究活动中才能亲身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会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3.变式训练,激发热情

变式教学是在不同层次、不同情形和不同背景下,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是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和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变式教学,可使一题多用和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并能激发学生热情,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常态的学习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收获,激发学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交流合作,倡导开放教学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沟通,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探究和交流,忽视发挥学生主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技能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教学形式,促进各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与合作探究。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参与到学生探究的活动中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意识。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要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除了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之外,还要不断地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四、培养创新,训练开放思维

未来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数学开放题指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问题。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功能。数学开放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之真正学会“数学式”思维。数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探索和创造新知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合理选取和重组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如三角中的“诱导公式”教材是分几次完成的。但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先把这些公式都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使用中掌握方法,在练习中深化认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习方法、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也是时展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我们应根据时代的需要,大力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练好教学基本功,积极进行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摘要】笔者通过深入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并结合自身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路径应充分实现“四个转变”:转变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教学内容——创设数学生活情境,培养创新实践能力;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数学学习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转变教学工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学习资源,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具体目标与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培育学生数学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简称《标准》)的实施揭开了新一轮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序幕,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在这新一轮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如何认识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最终目标,教学改革路径应实现哪些重要转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笔者也将针对上述问题简要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目标是具体目标与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其中具体目标是指在小学数学学习完成阶段要达成的基本目标,它包括使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而最终目标则从综合角度考虑,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成优秀人格品质的形成,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具体目标: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培育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的程度,能在实践中自觉地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具有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的能力、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数学推理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与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能力。把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育学生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能够便于衡量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与考查学生的现实掌握程度。

一位教育者在谈到数学时,曾说过:“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毕业后若没有使用的机会,很快便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些已经渗入到心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却会使他们终身受益。”理想的数学教学效果不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是培育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正如《标准》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的目的既要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2.最终目标: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培育数学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而从综合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要服务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正如《标准》中的总体目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是基础与根本;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清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所带来的对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如从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激发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成功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路径应充分实现“四个转变”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路径应在目标导向下,充分实现“四个转变”,既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与转变教学工具。

1.转变教学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知规律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与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特点。而传统的应式教育理念与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不相吻合,主要采取填鸭式、灌输式与记忆式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而且极易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标准》中则依据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从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四个词语表述数学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强调数学的学习必须注重过程,并且使用感受、体验和探索等认知过程专业术语来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从而依据学生各个认知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转变教学内容:创设数学生活情境,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这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意义更重大。特别是在我国要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用小平同志的话语“从娃娃抓起”,精心呵护学生的想象力和问题意识,创设数学生活情境,开发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标准》中也特别说明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探索,重视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将生活化、情境化与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关联起来。

3.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数学学习方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教学方式的积极转变是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的转变得以有效实现的前提,这也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传授数学知识,能否恰当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能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感,能否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效果……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转变教学方式,可以从丰富数学学习方式入手,如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过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例:如在教授圆的概念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能够描述出最多圆形状的物品为胜利方,失败的小组则要表演节目。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自主思考与观察身边的圆形物品,而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增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整个过程既能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又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学习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笔者认为转变教学方式,还应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正如《标准》中提到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结合笔者的教学实例:笔者将学生的每次数学考试成绩都进行专门记录,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了解其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之处,帮助其认真地剖析每道错题,与其家长进行及时充分地沟通,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4.转变教学工具: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了福音,使教学工具多元化、丰富化成为现实可能,有利于改变传统单一的板报教学、课本教学。教师通过学习优质的网络资源,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数学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交流。因此,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将板报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统一,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正如《标准》指出,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小学生数学素养之我见

[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在教学中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所运用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采取的方法。文章主要针对中国教育和世界教育结合日益紧密的新形势下,尝试分析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多年来存在的难题,借鉴先进的改革方式,探索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模式。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在教学中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所运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采取的方法的统称。教学模式的成功使用既能促进老师的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笔者在教学中努力探索教学模式的科学化、多样化,笔者就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让小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在老师进行数学教学时,能够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和问题的讨论,并且给层次不同的小组分配难度不同的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要参加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积极地探索。在学生讨论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迅速指导,使学生的讨论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后,老师要给予迅速的表扬,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信心和兴趣。

1.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加师生情感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讨论问题,在近距离的接触中,老师放下自己的架子和威严,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并耐心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合作学习中,老师教者的身份彻底改变,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遇到困难时的指引者、学生解决问题的表扬者、学生对所学知识兴趣的激励者,在各种角色中,老师都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探索精神。

2.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在交流讨论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开展互学、互查、互评活动,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同时也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其他同学时也学会评价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另外,还培养了学生爱提问题、爱发言的好习惯。

3.分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这时,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冒出火花,火花进行碰撞之后,又会产生新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融合、自由的环境,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4.分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现代社会越来越注重团结合作,能不能和他人很好相处,共同协作,吸取他人的意见是很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要避免以下缺陷:①班级人数多,座位挨得近,给小组座位排列带来困难,学生之间容易被干扰,说闲话。②表面上看来学习气氛活跃,仔细听,感觉一片乱糟糟,甚至有起哄的现象。③小组讨论往往成为了优等生的专利,学困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听,不能融进去。④小组学习结束后,小组长汇报时,多是个人观点或者复述他人观点,不能综合小组的意见,因而难以很好地代表小组发言。

二、让小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偏重感性,对具体的学习容易把握。所以,数学教学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动作操作实践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深入了解知识的建构过程,获得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并且锻炼了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跟随着操作程序进行,若顺序混乱,就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出现认知障碍。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对知识的分析、抽象和概括。老师要让学生自己感知,通过画、剪、量、折等操作活动进行探索学习。

案例1:教5加2的加法。让学生拿5个木棒放在盒子里,再拿2个放在盒子外面,让学生算算把5个木棒和2个木棒合起来有多少个?学生回答7个。盒子里有5个,让学生思考再添几个就是6个?学生回答:再拿一个放到盒子里(5+1=6)。

案例2:教学“平均分’时,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抽象的概念比较难理解。课前让学生准备6个小三角形和3个大的圆片。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要求他们把6个三角形分别放在圆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后讨论:“从每个圆片上分到的三角形个数看,其中哪一种分法和其他两种分法不同?”学生:“第三种分法不同。”老师:“你们是怎么想的?”一位学生回答说:“第三种分法圆片上分到的三角形个数同样多。”老师给予肯定,并迅速归纳:像这样每份同样多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后的感性认识,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落于技能训练的案臼中,脱离了现实,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数学新课改扭转了这种局面,提出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生活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缩短了和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学得轻松,很容易发现数学问题。比如,教学圆时,笔者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看到的圆形事物,学生纷纷发言,答案五花八门,有太阳、向日葵、月饼、车轮等,加深了学生对圆形的特征印象。又如,在教学加减法时,在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模仿超市购物,让学生们扮演顾客和售货员,在进行买卖的过程中训练了加减运算。

四、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多媒体是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在课上用多媒体教学是很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学图案设计时,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现丰富的几何图案。让学生欣赏这些美丽图案后,告诉学生,“这些图案我只要用一个圆规就能够画出来,你想学会吗?”然后,师生一起探究这些图案的画法,并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和设计。通过图案设计,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了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电脑上画图,设计图案,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设计的图案丰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品尝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思考建立怎样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教学效率。原有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老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在起步阶段即能掌握较好的学习方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瑞利.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数学学习兴趣[J].中学生数理化,2011,(11).

[2]李绍利.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浅谈[J].读写算,2010,(3).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摘要】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改革;小学数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3注重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苏霍母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老师先为每四位同学准备了一份圆柱特征探究的学习包,包内有茶叶罐、纸水杯(上下两底大小一样)、纸做的圆柱模型、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纸片的信封;然后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思考与探索“圆柱的特征有哪些?你是怎样发现的?”这两个问题。由于教师提供了丰富而且有差异的、可以动手操作的学习材料,又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了做几何、发现几何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课堂也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再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渗透图形转换的思想后,教师就马上放手让学生计算每人手中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是8厘米、6厘米、8厘米、和6厘米,以8厘米为底边的高是5厘米,学生在自主探索后得到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①(8+6)×2=28(平方厘米);②8×6=48(平方厘米);③(8+5)×2=26(平方厘米);④8×5=40(平方厘米);⑤8+6+5=19(平方厘米)。这些方法,的确是老师没有想到的。但是老师应不慌不忙、从容应对,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再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与点拨,使学生由不懂变成了理解,从盲目走向了有序,得出只有8×5=40(平方厘米)才是正确的。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

摘要: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新理念,依据新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尝试

一、课堂生活化

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三、用好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6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将其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因循守旧无法满足时展变化的要求,改革成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建设等各个领域的主题。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大幕,逾30年时间里各个地区在各个层面从各个角度推出了各种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就小学教育改革来讲,在课标、课程、教师职称制度、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也做了大量探索,对于推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教育改革似乎成了一种潮流,各种教育思想纷繁芜杂、教改言论层出不穷、教改措施眼花缭乱,我们总能从各种渠道看到或者听到关于教育改革的文章或者讲话,笔者认为在探索改革之路的同时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教育改革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改革到底应当怎样进行?

2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有句诗:“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教育改革的路走了三十年,我们也应时刻思考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可能存在一味的照搬与跟风,甚至为了改革而改革的问题。改革应当是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更合理完善。不应全盘否定,而是继承原有的优秀部分、借鉴他人的先进理念与做法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改革的初衷应是为了更好,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当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一味的照搬与跟风就会脱离实际、失去个性。

2.1教育理念的思考

小学阶段的知识是整个知识系统的基础,因此做好基础知识的训练无疑非常重要;另外各种能力特长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很多学校比较重视的。而除此之外,价值理念的塑造引导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似乎并没有那么受到重视。小学生虽然可能并不知道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意义,但学校教育对他们内心各种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重视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不要忽视价值观念的塑造,要将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形成一种潜意识。学校是个小社会,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让学生拥有公民意识,懂得真善美。另外,人的影响无法替代,学校希望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要让老师成为什么样的人。此外,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改革不能忘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或者教育主管机构可以尝试组织面向家长的专题讲座,向家长介绍教育理念、交流教育方法。

2.2教学模式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式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所谓鼓励式教育是一种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气氛中,使学生以自信、自强、进取的态度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方法。研究认为,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是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鼓励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但鼓励教育也需注意方法,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不能盲目的进行表扬,也不能一味的只要表扬而放弃批评,那样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不起挫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也在课标要求中有所体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小学生天性散漫,如何把握好自主学习的度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不应为了完成自主学习而设置自主学习,应结合实际效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不能流于表面形式,将自主学习变成实际应付,就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收获。比如教学中常出现的一种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本身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让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明显,摆正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它同样不能走模式化的道路。第一、班额过大的班级不适合分组学习。当下我们的教育现状是,提倡小班教学但稍微知名一点的学校,班额就在55以上,据笔者了解,在笔者家乡的镇上小学几乎每班都有八九十人,教室里塞得满满的,小组合作怎么分。第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很多学生趁小组合作交流之际聊天,脱离课题闲聊,做小动作,尤其是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有些学生把小组交流当成简单的对答案,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有些小组就把合作交流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相互不交流。第三、学习的内容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堂课的内容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内容都不太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过于简单,没有合作的必要,过于复杂合作也没有意义,还是需要老师的精讲。

3结语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7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教师应该学会用有技巧的课堂提问来诱导学生深入思维和深度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增加课程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提问的时机。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提问的次数和有效性,不能不提问题,也不能随便提问。而是应在学生学习处于理解问题有疑难、思维需深入、规律探究遇困时及时提问,以此引领学生深入高效地学习。

(2)掌握提问问题的难度。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提问的问题过难,则会增加学生的挫败感,打消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若是提问的问题过于简单,则会使得学生骄傲自满,对学科产生轻视,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在提问问题可以宽泛,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再缩小问题给学生解决问题明确一点方向。

(3)注意对提问的及时追问和反问。为了真正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这时教师要及时的对刚刚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问或是追问,引导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层次的思路。

2.加强感情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积极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多说多做多思考,在课堂上变得的活泼。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照顾学生的不同性格,不能千篇一律地、无区别地对待他们,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少一些威严,多一些亲近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也不会处处担心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消除了学生对教师的恐惧,继而会有更多精力去学习和思考。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呵护孩子未泯的童心。对于教育我们首先要注意对学生的保护。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爱迪生,你的讥笑声中有瓦特。一个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很有可能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被泯灭。因此,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融洽师生关系,从而积极有效的保护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3.注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改要求对学生数学的教育应更多的采用具体、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教课方式来进行,这既是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写照,也是数学教育基本目标的要求。教师为了方便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等。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先实践在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学可以通过一下三个部分完成:

(1)课前调查。在学习这块知识之前先要求学生到文具店或是小型超市去了解一下文具等日常用品的价格,然后选择几种产品的价格制作价格表。

(2)课堂学习和答疑。在课堂中把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济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主探索数学问题,这时可以结合人民币之间的关系讲解小数,如1角可以写成0.1元;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小数的知识。

小学教学改革范文8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改革;路径

一、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意义解读

(一)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特点,对新奇事物关注度较高。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改革,强调将传统识谱、练谱、填词教学方式改变,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内学习,享受音乐所带来的体验,更易被学生接受。同时,音乐教学活动改革下,主张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如主动唱跳、主动表演,抒发情感,这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因此,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能够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1]。

(二)符合新课改教学相关要求

新课程改革下,提出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应遵循相关的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时间在创造、传承与弘扬优秀音乐文化,整个教学活动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动力,而音乐审美作为核心。同时,在课堂角色方面,教师应扮演课堂组织者、引导者与管理者角色,学生则为课堂主体,保证音乐教学有效性[2]。

(三)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体验兴趣,如教学活动中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等,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均被刺激,这种良好的接触体验环境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提升,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一)教育观念滞后

教育观念是否与教育发展吻合直接影响教育工作质量。从目前部分小学音乐工作者观念看,仍将教学重点置于知识传授层面,忽视学生对音乐的美好体验以及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以“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教学内容为例,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直接照本宣科,将音符、连音线、延长记号以及节奏组合利用黑板书写展示,由学生死记硬背练习,这种机械式的记忆练习,很可能导致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降低。另外,有部分教师教学活动中,应将与学生的关系界定在“传授”“被授”层面上,课堂中教师保持绝对的权威,而学生仅停留在接受层面上,并未做到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影响教学质量[3]。

(二)教学方法不当

从目前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方法看,仍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表现为:第一,重师授、轻学生参与。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直接将知识内容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忽视对学生身心特征、学习规律的考虑,致使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压抑状态。第二,重技能,轻审美。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于学生对音乐专业知识的掌握,尽管这种教学模式下对强化学生音乐技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却背离新课程改革下提出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要求。第三,重结果,轻体验。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多体现在愉悦、情感抒发等方面,但部分教师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往往以成绩评价学生综合素养,极易造成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出现音乐学习的阴影。因此,教学方法的不当要求加快音乐教学改革步伐。

(三)教学条件缺失

新时期音乐教学强调改变传统局限于书本教材的局面,需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且注意有教师资源作为保障。但目前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不齐全等情况,难以为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因此,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中,教学条件的缺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时期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探索与发展路径

(一)教育工作者层面改革与发展探索

教育工作者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与管理者,其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整体教学质量。实际改革中,应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师素养的提高等方面着手,如在教育观念上,音乐教师应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不断更新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与学生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涉及到多方面,例如配合游戏法开展教学活动,以《火车开了》《玩具兵进行曲》等为例,教师可通过做游戏、讲故事方式,使学生理解音乐歌词大概内容,确保学生对音乐中的演唱情绪、节奏变化等充分理解。再如教学活动中,针对部分教学重难点,也可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如对于乐器学习部分,包括竖笛、口琴与民族乐器等,可采取乐器弹奏与伴舞表演相结合形式,课堂中划分小组,每个小组包括演奏人员、表演人员,最后对小组演奏与表演情况评价。这种竞赛式的活动,对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同时,教学活动中,也可充分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如微视频的应用,可将教学中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容利用微视频呈现出来。仍选择乐器学习部分为例,若由教师直接讲解基本的演奏方法,很难保证学生对演奏知识的充分理解,此时利用微视频形式呈现,选择相应的表演操作,为学生带来良好的视觉与听觉体验,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学习内容。另外,在教学方法改进上,包含其他较多内容,如在课堂导入环节、课堂总结环节,采用有效的策略,如导入环节中采取回顾分析方式、游戏方式或视频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确保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而课堂总结方面,可利用评价、活动等方式总结,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充分理解。除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改善外,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评价方面加强,其是目前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发展中需注意的主要问题。具体改革中,应考虑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即终结评价方法,可引入生成性评价模式,主要表现为结合学生课堂综合表现,包括参与课堂情况、考核成绩等各方面,切忌完全以成绩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且在评价语言上应以激励性话语为主,强化小学生学习信心,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中。

(二)教育机构层面改革与发展探索

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探索中,因强调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不断完善,所以需要教育机构层面的配合。具体实践策略包括:第一,完善音乐教学相关基础设施。如音乐课堂中的相关设备,包括电子琴、钢琴以及其他相关设施等;再如近年来音乐教学中强调的信息化建设,主张将多媒体技术、各类影音设备引入其中。这些均是目前教育机构对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发展探索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二,定期组织开展音乐文化类活动。如奏乐团选拔、校园合唱团比赛、音乐文化节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且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小学生在各方面能力如心理素质、团体合作意识等均得到加强。第三,注意为音乐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如通过在职培训,或定期与其他学校开展交流活动,以此达到更新教师观念、丰富教师经验的目的。

(三)强化家长支持与配合

小学阶段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各方面发展关键时期,除学校教育外,应配合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致力于为小学生学习、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为学生创造一定的音乐环境氛围,如选择优质的音乐节目给学生播放,若条件允许可在当地参加音乐表演会等;再如及时与小学生沟通了解学习情况,尽可能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对学习成果表示肯定。另外,学校教师与家长应适时做好沟通交流活动,特别针对部分课堂表现较差,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沟通,了解学生出现厌学、逃避等情况的原因,共同制定相关的改善计划,如通过给予支持、引导等方式,使小学生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增加。即使部分儿童在音乐天赋上较差,仍需尽可能给予帮助支持,切忌出现侮辱不尊重等话语,避免儿童自信心与自尊心受挫。

四、结语

综上,在实际开展音乐教学改革探索活动中,应正确认识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立足于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不当以及教学条件缺失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发展策略,如从教育工作者层面、教育机构层面以及学生家长层面,采取多方面措施,对帮助提升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综合素养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建平.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8,(17):132.

[2]姜宝君.小学音乐个性化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