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专题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小学生专题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生专题教育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1

目前,很多学校还没有将人文教育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纳入到教学日程之中,所以学科教育成为了人文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成为了人文教育的主要场所。学科教学本身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拥有强大的人文教育潜力,以学科教育为载体对小学生进行渗透性人文教育,可以说是实现小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拥有丰富的充满活力、正能量的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欣赏能力的同时适当地渗透品德、思想教育,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通过政治、思想品德、历史等学科进行渗透性人文教育,根据教材内容中真实的生活案例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辨别事非的能力,以达到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养的目的。

二、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渗透人文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和服务性的社区活动,这些都与人文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教育资源,从而更自然的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渗透人文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中去体验和调查,通过亲身感受更理解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有昨于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安全意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接受人文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爱国热情,帮助其逐渐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服务祖国、服务家乡、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思想。

三、通过日常行为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日常生活和日常习惯,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通过日常行为来感染学生,并适时地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可以针对某种行为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讨论,通过正确引导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关爱、见义勇为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达到对小学生渗透人文教育的目的。

四、在常规纪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文习惯

常规纪律教育又包括生活规范教育、普法教育、礼仪教育、纪律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它一直贯穿着学生生活的始终,而且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它即能够体现学生实际的人文素养水平,也突出了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在常规纪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体现出常规纪律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也能够更科学、规范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在学习学校规章、制度、纪律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渗透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规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文习惯。让学生在感受学校纪律性的同时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气息。在普法教育中渗透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法制素养。通过有针对性渗透人文教育,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文明礼仪水平的目的。

五、通过专题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学校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核心工作、政治经济发展形势、教育需求开展一些专题性教育,如有关五四青年节、植树节、国庆节、六一儿童节等专题教育。这些专题教育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所以通过专题教育渗透人文教育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专题性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内容,同时还要在专题后的实际行动中有有意识地安排人文教育实践内容,以突出人文教育的窜性,以获得阶段性的突出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活动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感受人文气息,以达到更好的人文教育效果。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地渗透人文教育,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另外,还可以通过课外辅导、课外阅读,让学生自觉地接受人文教育,更能够体现人文教育的个性化特色。

六、通过教学评价渗透人文教育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2

培养小学生面临灾难时的自信心与判断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基础是对其进行“价值”教育和“态度”教育。这同时也是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不能停留在了解“逃生”、“自救”的方法等方面,“生命的尊严”、“危机下的互助”等方面的内容也尤为重要[5]。培养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自救、互救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也能够传达灾害警报,这一阶段安全教育的重点是使小学生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快速、正确地逃生;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的危险性,安全教育的重点是让小学生在灾害时自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对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并快速采取行动,安全教育的重点是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密切关注他人的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6]。

提高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贡献力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教育,使这一群体的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得以提高,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达到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现实贡献力;通过从娃娃抓起,并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安全意识渗透到民众的潜意识中去,进而提高我国民众的灾害意识及应对能力,形成小学生对社会安全的长远贡献力。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1.生命安全教育1)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与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培养小学生正确认识挫折、积极面对挫折、勇于挑战困难、承受挫折的健康心理。3)培养小学生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平稳度过青春期的能力。2.交通安全教育1)了解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及交通安全常识,培养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争当“小小安全监督员”,提醒、监督父母及其他成人模范遵守交通法规。2)对小学生进行上下学路上步行的安全教育。3)对小学生进行乘车的安全教育。4)对小学生进行骑自行车的安全教育。3.消防安全教育1)宣传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小学生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2)讲解火灾危害,使小学生掌握逃生自救的基本常识和方法[7]。4.生活安全教育1)进行预防踩踏和避险逃生教育。2)进行用电安全教育。3)使学生掌握预防煤气中毒和食物中毒的知识和技能。4)使学生掌握预防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逃生的基本技能。5)进行防盗安全教育。6)进行出游安全教育。7)进行游泳、戏水安全教育。8)使学生掌握预防烫伤、动物咬伤等意外事故的基本常识和方法。5.传染病常识教育了解常见传染病的有关常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6.急救技能训练对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急救包扎及心肺复苏技能训练。7.心理减压辅导使小学生了解应对心理危机的基本方法和救助渠道。8.识别的知识和方法使小学生了解的危害,学会识别的方法,教育其拒绝和烟酒,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6]。9.自然灾害防范教育根据小学生所居住地域的气候、地理特点,训练其躲避常见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培养冷静应对自然灾害的意识,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及求救、逃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在自然灾害中自救的各种技能,学会紧急救助他人的基本技能。10.社会安全事件防范教育使小学生了解社会突发事件的危害性,遵守公共场所安全规则;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学习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学会有效躲避事故灾害的方法和逃生技能。

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课,培训专职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对小学生进行应急训练。将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日常工作的始终。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强化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精神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注意对学生的抗应激能力的培养;在科学课中传授水灾、地震发生的前兆知识及发生时如何应对的知识,并使学生掌握野外生存知识等。3.专题讲座聘请消防、公安、司法及医务人员等到校园进行安全专题讲座及防灾、救援技能训练。4.营造校园安全教育文化氛围自编安全教育校本教材、安全常识手册;张贴标语、宣传图片;运用校园广播宣传安全常识等。5.发挥校外安全教育资源的作用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增强民众安全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水平[8]。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专栏及互联网等媒体宣传灾害防范知识。建立防灾教育培训基地,对小学生进行体验式安全教育。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安全教育中的作用,调动志愿者参与小学生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法制教育;教学

一句康有为的“少年强则国强”。提醒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确,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他们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希望所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承担着增强少年儿童法制意识的培养教育和历史使命责任。下面就如何在小学教育中进行法制教育提出我的看法。

一、遵循行为规范,在课程中渗透法制

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按照贴近学生,小型多样,生动活泼,注重实效,主阵地,开拓创新的原则,对小学生加强养成教育习惯的培养。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采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增强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渗透法制教育实效性。在小学开设好语文、数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等课程的法制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同时有意识、有计划、有机适度地渗透相关法制知识,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激发学生法制情感,培养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习惯和能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主阵地和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之中。

二、抓好课堂教育,注重明理导行

课堂教学是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法制教育专题课、思想政治课要采用形象化手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尤其是法律法规中直接涉及青少年、儿童利益的内容。如:在小学法制教育的基础上,了解法律是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等。同时,采用必要的专题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识,法制专题教育要与道德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生命教育紧密结合,与安全、禁毒、预防艾滋病、交通安全等专项教育有机整合,使之融为一体。发挥好法律常识考核对学生操行评定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强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和依法办事的习惯,指导学生言行。

三、现代学校法制教育构建

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比如,许多学校仅仅是每一学期或学年请校外的“法制辅导员”举办一至二次法制讲座。其实,法制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因此,教育决策部门应当及时修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建立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让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这不仅是法制教育地位使然,也是课程现代化的一个客观要求。同时,要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从而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四、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4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小学语文教材;价值;策略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一门学科,怎样充分挖掘小学教材中的内涵本质,发挥其根本价值,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深究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发展,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普遍出现在各项学科教学课堂中。借助情景教学法还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的实效性。

一、情景教学法概述

情景教学法是当前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其通过语言、图像、物体以及音乐等形式,为学生创设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是情景教学法的几个重要特征,通过生动的语言以及形象的肢体动作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进行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进一步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价值。

二、关于通过情景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1.借助语言艺术、开展想象情景教学

较高水平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自身教学的有效性,而想象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语文课文中的相关情景,促进自身的语文学习。通过语言进行课程导入是情景教学中比较简单但也是比较复杂的一种方法,空洞乏味的语言无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无法充分体现语文课文的内涵本质,因此,就是要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来烘托以及培养相关的课堂感情,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下,感受课文中的文字内涵以及深度。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想象来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画面以及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狼和鹿》这部分内容时,当看到题目,小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认知,在脑海中想象出狼的形象以及鹿的形象,在讲述生气勃勃的凯巴伯森林以及在林间嬉戏的鹿这个场景时,教师可以采用轻快并且生动的语调,让学生由此感受到其中的欢快,而在讲跟在鹿身后的狼时,就可以采用急迫并且粗犷的声音,学生由此感受到狼的可怕。在之后的人类捕杀狼、鹿大量繁殖、森林遭到破坏时亦是如此,使用不同的语音语调以及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规律以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而反思人类的行为是否恰当。其中的所有场景都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语言变化自行想象出来的,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有效融合音乐、增强氛围渲染

音乐也是情景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之一,其与文学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由此看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学的另一种表达,基于此,语文教师可以将音乐有效融入语文教学中,由此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语文课文内容的渲染力。比如说在学习《忆江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要清楚《忆江南》描绘的是江南的美好景色,春回大地、红日映照、江水碧绿充分展现了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如诗如画般江南风光的赞美之情以及怀念之切。因此,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婉转悠扬的古典音乐或者是清新的江南小调,给学生营造一种如诗如画般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如此惬意的氛围中感受江南的魅力之所在,进而充分体会到作者对江南的赞叹。通过音乐增强氛围渲染,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进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美感,在提高学生对本首古诗的理解欣赏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多媒体情景创设、增强语文学习体验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语文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多媒体教学设备中的PPT课件、视频以及图片等,将课本中的文字转化成直观并且形象的图片内容,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深层地理解与感悟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内容。比如说在学习《恐龙》这节课时,众所周知,恐龙是在白垩纪时代中的一种生物,与我们当前的生活距离遥远,小学生也只是通过一些模型或者是电视了解恐龙,但不了解其中的具体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图片以及视频向同学展示不同种类恐龙的形态以及生活习性,小学生讲解恐龙生活的年代以及环境,让学生充分了解恐龙这一生物种类的存在。以此再通过讲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恐龙的消失之谜,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进而将其升华成生命感恩教育。通过多媒体情景创设,以生动的画面以及形象的声音,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指明方向。

三、总结

总而言之,借助情景教学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极大地活跃了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激发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音乐等形式,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鲁芳芳.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提高学生兴趣探析[J].吉林教育,2016(42):69-70.

[2]段正雷.情景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分析[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2.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5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行为矫正

不良行为指与人们公认并且遵守的社会规范相对立的不道德、不规范的行为。小学生身心发展不稳定,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责任感等相对较差,易受复杂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出现诸多的适应不良,随之形成各种心理困惑与矛盾冲突,产生不良行为问题。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性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社会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行为习惯,帮助其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制度规范,评价引领,让学生行为有规可循

矫正不良行为,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如学校制定出高、中、低段《良好习惯规范要求》《一日常规》《体卫制度》《礼仪常规》《文明班级考评条例》《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条例》等。强化红领巾监督岗,开展人人争当好少年、班班争夺文明班的活动,做到定期评选,进行榜样教育。加强班级管理,严格要求。制定出《课堂常规》《生活常规》《活动常规》《个人卫生检查制度》《学生纪律考评制度》等,并使朝会、班队会教育系列化,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由此,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矫正不良行为,还要善于通过评价引领,让学生在体验矫正不良行为的成功中形成正能量。为了激励学生坚持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预防和克服消极的思想行为,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评细则》《文明级班级考评细则》及我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要求,对学生进行“三五十”系列考评活动,“三”即每学期一次的三好学生、三贤少年、行为好少年“三好”评比活动;“五”即每学期五次的文明班级评比活动;“十”即每学年十次“好行为争章达标”评比活动。采取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横向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把各方面的评价进行整合,强化学生的优点、优势,淡化不足。形成激励性的教育训练机制。要让学生人人拥有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成功的希望和愉悦,使学生人人处在爱护、转化鼓励和有希望、有成功的良好氛围中,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积极性,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专题活动,环境优化,为学生营造知行统一的良好氛围

首先,开展专题活动,能调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体性、自觉性、积极性、和谐性。通过学校集中教育、班队教育、专题教育、活动教育、广播校刊宣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矫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内容要求,有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强化“凡事想一想”“三思而行”,做到“事前思(后果),事中思(方法),事后思(要求)”,从而产生道德行为意向、动机,强化良好习惯养成的常规意识。通过大队活动、班队课,精心设计矫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的主题性活动、趣味性活动、实践性活动、艺术性活动、节日性活动等。让学生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主题明确,思想性强,有时代感和针对性,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利于形成良好习惯培养的各种学校活动、班级活动、社会活动和少先队活动中,消除不健康心理,从根本上调动矫正不良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良好习惯。其次,要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力量,优化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矫正不良行为。一是美化校园环境。学校种植花草树木,保持整洁的校园环境。优美的环境促使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爱美的天性促进他们与不讲卫生的习惯作斗争。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制度,进行规范化训练和宣传,并加强监督力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二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我们为学生构筑了一块块欢乐的文化小天地,合唱、管乐、体操、棋类、园林、舞蹈、美术书画等多彩的社团活动,使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在校园各个角落,丰富多彩的文化环境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激发了他们的美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中自然养成。学校橱窗内开辟有“改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专题板报,教学楼内悬挂有名人画像、学生书画作品,教室内的黑板报上有“我的好行为”专栏等,更具特色的是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学校播放的特色放学曲———在旋律优美的萨克斯曲中插入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语,让学生在享受美的旋律的同时接受教育,学生每天都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有效培养。三是优化好人际环境。我们首先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从思想品格、审美情感、兴趣爱好、应具的风度和言谈举止、教育方式等方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身的榜样成为学生矫正不良行为的楷模。其次强调处理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克服交往中欠文明、心理闭塞、语言障碍等不足。加强教育、疏导、说理、训练、监督,使之形成一个和谐团结、奋发向上的优秀群体,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心理辅导、学科渗透,强化教育疏导,有针对性地矫正不良行为

开展心理辅导,能增强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心理适应能力。一是开设心理健康训练课。各班每天利用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开展“十分钟心理健康训练”小课,每月开展一堂心理健康训练课。对学生进行行为、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正当竞争、忍耐挫折、自理自律等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主动适应各种变化,增强适应能力,矫正不良行为,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二是进行个别心理健康辅导。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适应能力存在个体差别,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也各不相同。针对个别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不良行为以及情绪障碍、个性心理障碍、社会认识障碍等心理失衡现象,运用矫治技术,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予以适当的启发和诱引,使其达到心理健康和矫正不良行为的目的。加强学科渗透,根据各学科特点,从实际出发,灵活及时、有针对性地把矫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观点、感情、态度、品质等传授给学生,有效把培养良好习惯的因素渗透到学生学习、劳动、生活等实践的各方面。如通过道德与法治、生活生命与安全等学科,向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语文学科,结合有关课文内容,侧重对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方面的辅导;数学学科,侧重对学生进行思维习惯方面的训练;体育学科,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有效地增进他们的健康、体质,全面提高自身的体能和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音乐学科,围绕有关习惯培养内容的歌曲,通过教唱歌曲、艺术舞蹈、节目表演、器乐演奏等进行渗透教育,在思想情感、艺术熏陶中加强良好习惯培养。

四、多方协同,整合力量,为学生构建多维行为矫正资源网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6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多,而指导教师又有限,造成了实习管理的多方面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实习,教师在学校工作,由于空间上的距离,很多实习中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自我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实习结束之后都会给学生下发实习手册进行实习评价,但是由于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细节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导致评价工作只是来自于学生和实习学校的反馈。

二、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策略

(一)创新培养理念,设置多元化课程

依据小学教育专业“专业性、专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应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学类的课程。教育学必修课程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知识,教育学选修课程可以更加多元化,教育评价学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评级理念与方法;小学活动课研究课程则要教授给学生活动课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理学类课程,如小学生心理辅导、德育等课程。第三部分是普通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如大学语文、政治、体育等相关课程。第四部分是专业性学科课程,以保证学生学科的专业性。在总的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各学科的学科课程,如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此外还应注重开设一些有关美育的课程。第五部分是实践类课程。在实践类课程的设定中,要加强案例分析类课程和有关教育实习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案例分析类课程的内容应多元化,可以是有关学科类课程的案例分析课,可以是有关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课,可以是有关小学生心理的案例分析课。案例分析课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并且应注重分析案例之后的总结环节。教育实习不仅应当作为教育实践,还应当作为一门课程。教育实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习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还应当进行教学科研。小学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还应该开设一些专题报告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环节。专题报告内容应具有实际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使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组织教育实习的质量得到完善。同时,可以开设针对毕业生就业类或是职业规划类的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教育界有了突出的科研成果或是国家教育部有了新的教育制度,开展专题报告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全面的、准确的、最新的教育动态。

(二)具体落实实习指导工作

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可以设立教育实习指导中心,其目的一方面是为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指导教师开展教育实习指导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教育实习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指导教师可以在此中心的带领下,共同探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措施。学生要与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交流,指导教师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实习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如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电话等。定期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使教师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价。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实习过程有清晰而明确的了解,还应当明确教育实习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设定要全面,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包括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

(三)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小学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安排应以分散和集中相统一的形式进行。分散实习指的是从大一到大三都进入到小学进行短时间的实习,集中实习指的就是毕业前夕的实习。分散实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课程等,把平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分散实习是为了给集中实习奠定基础,分散实习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散实习要具体分散到每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应该有固定的实习学校,并且学生一旦进入到小学实习都应分配有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跟踪与联系。每个学期还可开设模拟训练,针对分散实习的不足进行改进,使学生随时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建立与实习学校的稳定联系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7

【关键词】俄罗斯;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启示

安全教育关系到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是中小学生的重要教育内容,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密切重视和高度关注。俄罗斯作为最早注重中小学安全教育并付诸实践的国家之一,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式课程,并将理论结合实际,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提供了参考。

一、俄罗斯学生安全教育的背景和目标

1、中小学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社会急剧转型,中小学生犯罪率上升,严重威胁社会秩序与生命安全。20世纪90年代中期,儿童和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不达标,交通事故频发致使儿童死亡率增高,俄政府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1]1991年,俄联邦教育部通过了《253号决议》,规定从1991年9月1日起,“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二年级、三年级、六年级、七年级、十年级和十一年级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专门的、正规的、系统的安全教育。”[2]1994年俄政府决定在1-11年级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2003年,《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标准》修订后将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生命安全教育被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之中。

2、俄罗斯学生安全教育的目标

俄罗斯小学《生命安全基础》(ОсноваБезопасностижизнедеятельности)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发展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面对危险和紧急情况发生时做出正确的行为;第二,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三,培养对个人安全的责任感,对个人健康和生活的价值观;第四,掌握预见潜在危险的技能,并在事故发生时采取正确行动,使用医疗援助,为受害者提供急救。[3]中学阶段在此基础上稍作增加:一是培养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宝贵态度,尊重俄罗斯遗产及其国家象征意义,爱国主义和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二是增加国防与军事基础知识,包括服兵役期间的基础知识,培养公民在服兵役期间所必需的个人素质(情绪稳定,勇气,果断,超负荷准备)等的发展。[4]并针对每个阶段设立了教育计划与内容的最低要求。

二、俄罗斯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安排

1、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1-11年级的学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展课堂教学,学习内容逐步深入与广泛。1-4年级:主要学习潜伏于住所中的危险;学校中的安全措施、城市中的危险因素;自然环境与安全。1年级的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安全街道意外、水中安全、室内安全、实践课等五个方面的知识。4年级的课程还增加了医疗基础知识,一共包括十个方面的安全知识。5-9年级:包括个人安全;户外活动安全;恐怖主义威胁下的自身安全;自然、人为和社会性紧急情况下的安全;保护俄罗斯联邦人民免受紧急情况的影响;打击恐怖主义和贩毒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习惯;性别与家庭教育;医学知识基础;紧急情况的急救与大规模病变的急救十个专题。10-11年级: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加深入,借助“公民”的身份将安全教育上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层面,相较于5-9年级,更多强调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一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个人安全;紧急情况下的人身安全;军事威胁与国土安全;俄罗斯联邦法律及公民责任、义务;打击恐怖主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其组成部分;道德与健康;医学知识和预防传染病的基础知识;紧急情况的急救;民防与国家防务;俄罗斯联邦武装部队与军事;征兵;服兵役;士兵;军事人员的日常生活等。(2)教材内容设置。[7]以A.T.Smirnova编辑的10年级普通教育机构学生的教科书为例,该书由Москва«Просвещение»出版社于2007年根据教育部下发关于生命安全基础教育的命令编撰而成,为10年级学生提供系统的安全教育。教材分为3个模块:个人、社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医学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以及确保国家军事安全。三个大模块下又分为6节16章,分别是综合安全基础知识、保护人民免受紧急情况的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知识、医学知识和预防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国防基础知识以及兵役基础知识。教材每章节内容都包括对内容的概述、“警告”(对于错误行为的警示)、结论、问题、任务以及补充材料六个部分,最终使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考掌握该章节内容。

2、其他活动的开展

除了课堂上进行的生命安全教育,学校还为10年级提供训练营(40小时),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加强和提高他们在军事训练(战斗,消防和战术训练)基础知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了解军人的生活。同时,生命安全教育为女孩传授的知识略有不同,有一部分专门为10-11年级女孩进行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教育,两个年级略有不同。10年级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础知识(女性生殖健康、两性关系主要传染病、急救等)、医学知识和急救的基础知识(主要传染病与非主要传染病、预防传染病的健康生活方式、等)。在此基础上,11年级增加了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女性生殖系统、父母健康对婴儿的影响、婚姻生活、怀孕、父母的权利和义务、婴儿护理等专题,教授女孩们保护自己的知识,并让她们感受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除在中小学校开设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外,学校还组织专门的课外安全教育实践活动。联邦境内许多城市还设有一些防火灾宣传中心或机构,为学生进行安全培训,提供安全实践活动。如有40年历史的巴什基尔市防火安全与社会关系中心,借助其馆内俄罗斯最大规模的防火安全展览馆,为中小学生宣传防火知识,推广防火经验。同时,还有多种途径宣传安全知识,其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以便捷的在线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及基本技能。

三、俄罗斯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特点

1、以多种方式开展

俄罗斯的安全教育采取了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安全教育,从行为和意识多方面强化学生的安全观念。有一些专业和学校的班组团体共同负责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安全教育,如每年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都协同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紧急情况总局一起举办消防主题的儿童创作比赛、夏令营防火工作组织竞赛、少年安全人才节。还组织地区和跨地区“少年救援员”野外训练营,定期举办少年消防队消防应用运动会,培养学生的实用安全生活技能,并且对消防救援工作更加尊重。

2、法律保障

俄联邦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实施正规的学校安全教育之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系统实施安全教育。如俄罗斯联邦教育部令《国立普通学校开设新课程<生命安全基础知识>》(1991年)、联邦普通与职业教育部颁布的《国立普通教育机构中<生命安全基础知识>课程大纲》(1994年)等。1997年、2002-2003年、2004年俄罗斯三次颁发的《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标准》中论证了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的必要性,并规定了各个年级实施该课程的内容、学时及考核内容。有关安全教育政策的相关文件已经形成法规系统,这些文件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法律保障。

3、一贯式逐步递进

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学习,且从1-11年级,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大纲,对于每学年的学习内容也有较为详细的专题计划,根据不同年龄的不同学生拟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教育教学方式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不仅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内容编排也足够吸引学生注意与兴趣,值得我们借鉴。

四、俄罗斯中小学安全教育对中国学校的启示

1、整合多种资源

我国一般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学业,传授知识是学校、老师的主要责任,这一认识导致了我国青少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而是应该通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如社区、家庭等,全方位、多方面的对学生展开教育。安全教育要将狭义的人身安全观转变为广义的社会安全观,不仅要保障学生作为个体的健康与安全,如生活方式问题、安全防范问题,还应当培养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感教育等,应从多个角度来理解生命安全教育的真正含义,整合多种教育资源,促进安全教育的全面性。

2、加大政府投入

尽管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尚显不够。政府对中小学安全教育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不足,法律制度方面也有所欠缺,仅在一些教育法以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法律规定了如何保护中小学生的安全或伤害未成年者的处罚条例,未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规定如何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借鉴俄罗斯的中小学安全教育,一方面政府与主管部门要加大中小学安全教育相关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还需要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法律规章或制度、课程计划和大纲等予以支撑,规定安全课程应当如何开展,加大安全教育的政策、财政、人员保障。

3、形成完整体系

小学生专题教育范文8

二是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举办首届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从年开始,举办多层次、多项目的全市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每三年一届,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办赛质量,把各项比赛办成“安全、文明、健康、向上”的赛事,办出正气、办出水平。积极配合市体育局组织好我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做好资格审查和参赛组织工作。

三是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确保全部学校都实施测试、网上注册并上传数据。认真做好测试数据的汇总、分析工作,指导改进学校教育工作。采取直接带仪器到学校抽查的办法,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和学生健康素质情况进行评估。

四是加强青少年近视眼防控工作。认真落实全省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和《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多措并举,积极创建有效预防和减缓学生近视发生、发展的学习环境,降低青少年学生近视患病率。

五是做好中小学生的营养和口腔疾病干预项目。按照实施省学生营养干预计划要求,采取多种积极措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营养指导和干预,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落实全省中小学生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积极开展试点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腔保健水平。

六是搞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按照育人为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以学校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七是组织开展市级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做好第三批市级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工作,改进评估验收办法,完善验收标准,采取材料评审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选。

八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国防、人防教育“三进”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进行国防知识教育。指导高中学校做好新生的军事训练,组织开展军训阅兵比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