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范例6篇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案例讨论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se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KE Yan

(College of Humanilities, Law and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81)

Abstract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the common method used management class curriculum.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to use case teaching can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ncept, cultivate their analysis ability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import,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reporting.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cases to be typical in case teaching, putted forward and appraisal mechanism, avoid a lift, and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ase summary several key problems.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case discussio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course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弊端已日渐明显,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案例教学法是值得尝试的一项方法。

1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中运用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Case Based Study,CBS)也称为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该法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围绕案例进行分析与交流,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在医学和法律教育中,随后在哈佛商学院得到大力推广,进而在公共管理的教育中也得以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九种教学方法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后,发现案例教学在包括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六个方面综合效果第一。①

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中运用的具体意义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讲解概念如何做到通俗易懂,使学生真正领会内涵一直是教学中的一项难点。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讲解“危机”这个概念时,从词源学来说,它有两层意思,即危险的境地和机遇。前一层意思容易理解,后一层意思是难点。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可以结合“非典”案例。我国现有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始于2003年“非典”危机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工作小组的成立。预案编制工作于2004年全面展开。2005年4月17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5至6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预案也陆续。虽然“非典”危机的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但这次危机的发生也促使政府开始重视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危机是有机遇的含义的。

(2)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方法。②例如在讲到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理念时,可以设问“我们身边哪些公共危机事件是可以预防的?”促使学生通过身边的案例来找寻知识点和实际经验之间的关联。长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一种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从宏观来看,公共危机管理作为政府培养人才的主干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公共危机事件的水平和能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推进公共管理的改革。从微观来看,每个民众都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参与者,其公共危机意识和自救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公共危机管理的效果。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应该接受公共危机教育,提高分析和解决危机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所周知,教师“一言堂”的状态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无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盛装知识的容器,无法成为社会建设的实践者,更不可能结合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发现和创造。通过学生的体验和践行而获得的知识,才可能被真正掌握和运用。例如公共危机管理有一条原则是树立权威,分级管理。一般情况下,公共危机的直接责任主体是事发地的基层政府,但如果危机事态严重或随着事态的发展,基层政府无力处置的时候就需要更高级别的政府介入。结合具体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公共管理事务中学会如何应用这条原则。例如2011年9月21日,陆丰市东海镇乌坎村400多村民因到市政府上访无果,发生了群体性突发事件。部分村民毁坏公私财物并冲击、围困村委会、公安边防派出所。最初陆丰市、东海镇组成工作组进村做工作,村内恢复正常秩序。但因为村民对工作组的不信任,加之村民代表薛锦波在关押期间死亡激起民愤,事态再度恶化。村民与警方在乌坎村口互设关卡、路障,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形势十分紧迫。在这种情况下,中纪委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朱明国带队的工作组进驻陆丰,并与村民代表谈话,答应了村民的要求。随即,村民取消原定于21日的集体上访和游行,并自行拆除村口所有路障,事件最后以妥善解决告终。这是一个成功运用树立权威,分级管理的原则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这个案例,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这条处理原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自觉探索知识的思维模式。

2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1)导入式案例教学。导入式案例是在知识点讲解之前,先行引入的案例。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可以针对这个案例设计谈论题。问题的设计必须和这节课要讲述的知识点相关,通常是不易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在讲解预防预警机制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三鹿奶粉”事件,并设计讨论题“这个事件是否是可以避免的?它反映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预防预警机制中存在哪些问题?把案例放在新课的学习之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问式案例教学。设问式案例是在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公共危机的特性——不可确定性的时候,可以设问“哪些公共危机事件表现了这种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汇报式案例教学。汇报式案例通常是放在某一章节讲完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的理论来分析某个案例。这种方式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讲完公共危机的控制处理机制的时候,可以布置案例汇报题——请结合某一公共危机事件,分析其控制处理的得失,并阐述自己的见解。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即鼓励学生讲出超出课本知识之外自己的思考。这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关键

(1)案例的选取要典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示范、观察和模仿获得的,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③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尽量选取最新的、与知识点关联度最大的、社会影响最广的案例。陈旧、相关性不高、影响面小的案例通常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对案例的选取和分析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典范,可以引导学生在案例的搜集准备中找准方向。

(2)共同建立案例库。案例教学的实施是以案例库的建立为前提的。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库的建立可以借鉴哈佛商学院的做法。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收录了近8000个案例,其成功之处在于三个方面。首先,投入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案例编写。哈佛商学院每年新编的案例大约350个,每个案例投入的经费约1.5~5万美元。公共危机管理课程可根据学校的财力和实际所需费用进行核算。其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师生能共享案例资源,并对案例库进行更新。建立信息平台后,所有案例都可以随时下载,并根据时间先后给案例创建多个版本,便于师生查阅和进行对比研究。最后,发动学生参与案例编写。哈佛MBA学生学习的两年时间,需要完成至少500项案例。对于学习公共危机管理的本科生,可以要求在学习期间至少完成一项案例的编写。

(3)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引入考评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对教师的考核。可以借鉴哈佛商学院的做法,将案例的编写作为教师的科研成果,等同于教研论文,并针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考核,将课堂的案例讨论作为学生成绩的50%,另50%是考试,并且在试题中加入50%的案例分析题。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学生必然会积极参与到案例的准备和讨论的各个环节。

(4)尽量避免“搭便车”现象。高度的参与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由于课堂容量有限,目前多数案例教学是以小组形式进行,通常是7~8人一个组,每个组选一名代表发言。这样其他学生难免有“搭便车”的心理,而使某些人成为小组发言代表。为避免这一现象,可以尽量将每组的人数减少,使每个人都有作为发言人的机会。在无法减少人数的情况下,可以设计一些环节最大限度地避免“搭便车”现象,如教师指定发言人,随时向组中任意学生发问、学生之间互评等。

(5)重视案例的小结。学习迁移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检验的一系列原理、方法及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会迁移到以后的问题解决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未来决策的效率。④学生通过案例讨论,实现了知识的探索和思想的碰撞,此时需要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对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和评价,否则案例教学可能流于形式。公关危机管理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答案,教师的评价不是判断观点的是非,而是一方面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有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另一方面指出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思考。

注释

① 田广通.“项目小组”在案例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2(5):168-169.

② 宋华明等.分时段管理案例教学法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9(6):430-431.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范文2

报告以危机生命周期为线索,以媒体报道和舆论走势为观察点,以关键点传媒董事长游昌乔首创的“危机公关5S原则”为分析框架,采取“案例主角+案例回放+案例点评”的体例进行总结,对各危机事件的处理方式进行深度点评,集专业性、权威性于一体,对于从业人员有很大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哈尔滨塌桥事件

案例主角

哈尔滨市政府,哈尔滨市建委。

案例回放

8月24日凌晨5时30分左右,通车不到1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发生断裂,4辆大货车坠落,车上共有8人,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8月25日,哈尔滨市政府召开新闻会,对哈尔滨市建委表示无法找到施工单位的情况进行了否认,称“经了解核实,此事并不存在。”此消息在网络上一经,即刻引起网民集体“拍砖”。

事故发生后,哈尔滨市政府迅速组成事故调查组,并聘请部级知名专家对事故进行分析认定,委托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倾覆匝道的钢筋、混凝土等取样进行检验检测和鉴定。

8月26日,专家组经调查取证出具了《哈尔滨市三环路群力高架桥洪湖路上行匝道桥箱梁整体倾覆事故专家组意见》,分析认定匝道倾覆是由于车辆超载造成的。

9月12日,事故调查组给出的检验结论是:受检的盖梁芯样混凝土强度和盖梁主筋直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屈强比符合要求。

据事故调查组介绍,经调查和实际称重,4台货车总超载为293.265吨,超载货车同时集中靠右侧行驶,造成匝道钢混连续叠合梁一侧偏载受力严重超载荷,而导致匝道倾覆。

9月19日下午,哈尔滨市政府公布了“8.24”三环路群力高架桥洪湖路上行匝道特大交通事故的调查结果。哈尔滨市安监局副局长刘新明表示,经专家组调查取证,导致大桥垮塌的直接原因是4辆货车严重超载。

19日晚,多位路桥专家对哈市政府的调查结果表示不认同,普遍认为应该从桥梁的设计上追根溯源,而不应该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于超载。

案例点评:

根据著名危机公关专家、关键点传媒董事长、华中科技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游昌乔先生危机公关5s原则,对案例做如下点评:

承担责任原则(SHUULDER THE MATTER)

阳明滩大桥垮塌事故发生后,面对公众要求公布施工单位的强烈呼声,哈尔滨市建委工作人员表示“工程指挥部已经解散,无法查询到情况”。随后哈尔滨市政府召开新闻会,对市建委表示无法找到施工单位的情况进行了否认,前后说法自相矛盾。事故发生后,哈市政府虽然立即着手成立事故调查组,但其调查结果把事故原因完全归咎于“超载”,规避桥梁设计和质量等自身问题,引起媒体和公众更大质疑。这一做法完全违背了,承担责任原则。

项目分数:40分评分:0分

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官方的侧重点在车,而民间的注意力在桥,这样的错位,导致疑虑继续发酵。公众对塌桥事故的最大关注点,在于工程质量问题。针对“严重超载”这一调查结果和道路交通事故的定性,很多网民和媒体表示了质疑。车辆“严重超载”之外,桥梁结构设it,施工质量是不是完全无懈可击,桥梁匝道承重警示设置是否有缺失等等,这些问题尽管专业,但必须予以详细解答解释,接受公众和专家的拷问。政府需进一步回应社会关切,把人们心中的诸多问号真正解开。

项目分数:20分评分:0分

速度第一原则(SPEED)

事故发生后,谁是大桥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谁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面对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质疑,有关部门却在第一时间失语。直到网络上出现“哈尔滨市建委有人说大桥建设指挥部解散了,找不到施工单位”等说法,引起舆论大晔时,才语焉不详地回应称这一情况“不存在”。

项目分数:20分评分:0分

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哈市政府在事故发生后,—方面召开新闻会,—方面成立事故调查组,组织专家和相关机构对事故现场和桥梁进行检测和鉴定。符合系统运行原则。

项目分数:10分评分:10分

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哈尔滨市政府在这一点上做的还是比较到位,市建委邀请专家等对桥梁设计,施工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委托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哈尔滨开发区明矩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等机构对倾覆匝道的钢筋、混凝土等取样进行检验检测和鉴定。然而,调查组出具的“超载说”并没有打消媒体和公众的疑虑,反而加深了^们的质疑。

项目分数:10分评分:5分

案例评分:总分100分,实际总评分15分

酒鬼酒塑化剂风波

案例主角:

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始建于1956年的吉首酒厂,1997年7月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地为深圳证券交易Zo酒鬼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曾先后荣获“全国酒文化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轻工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集体”等荣誉。

案例回放:

11月19日,21世纪网刊登了名为《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的文章,酒鬼酒随即陷入塑化剂风波。

案例点评

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

从11月19日危机爆发起,酒鬼酒始终没有正视问题,一开始质疑媒体送检的酒存在问题,还质疑作出检测的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商业检测机构,其检测标准、检测手段不具权威性。然而,质检总局质检结果出来后又拿国家没有强制性标准作为挡箭牌,步步推卸责任,忽略了公众对健康的诉求,导致危机逐渐蔓延,违背了承担责任原则。

项目分数:40分评分:0分

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整个事件中,酒鬼酒没有与各部门、消费者、网民、经销商等进行有效沟通,缺乏沟通的诚意,对公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也是在后期才做出回应。导致媒体的报道逐渐走向深入,各种流言蜚语也开始在网上流传,网民关注度持续升温,最终危机变得不可控。

项目分数:20分评分:0分

速度第一原则(SPEED)

面对危机,首先站出来澄清事件的不是酒鬼酒公司,而是中国酒业协会等相关纷纷发声之后,酒鬼酒方面才做出回应。处处显的“病急乱投医”,严重违背速度第一原则。

项目分数:20分评分:0分

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从酒鬼酒应对危机的方式方法来看,酒鬼酒的危机处理总是随着新的危机产生才“出招”,公司的高管总是迟迟不露面,总是等真相大白之后才肯认错。这些显然违背了危机处理的系统运行原则,由于没有对危机的发生、蔓延、高潮、消亡进行系统的分析,缺乏对危机进行系统的应对,“碎片式”的危机处理方式也导致庞大的舆论声讨和网民质疑。

项目分数:10分评分:0分

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危机发生一开始,酒鬼酒公司就显示出危机公关的失败。行业机构和专家的证言不仅未能消除公众的顾虑,相反各种自相矛盾的论点和论据,反而导致媒体更强烈的质疑。可以,权威证实原则的运用失败直接导致事件的扩散,并进而引发整个白酒行业旷日持久的危机。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范文3

论文关键词 刑法案例教学 师生互动 教师对抗 模拟实训

刑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刑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的刑事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探寻其中蕴含的法律关系,在互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相关刑法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刑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刑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参与式和民主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刑法教学之中,有利于改善我国传统法学教育模式所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培训;重法条注释、轻法律精神培育;重教师讲授、轻学生能动性;重考试、轻能力;重考试分数、轻素质提高”的缺陷。

一、运用刑法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国内各高校法学专业一般从大一学年就开设刑法学课程,对于刚接触法学课程的学生而言,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不强,面对抽象的法律规则往往不知从何入手。运用刑法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其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刑法知识和原理,活跃课堂气氛。

(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让学生搜集、分析、讨论案例,在抽象的法学理论与具体案件事实之间建立联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查阅资料、知识运用、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开拓创新等综合能力。

(三)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刑法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准确作出教学效果评估,肯定成绩、找出不足,进行反思,有针对性的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搞好刑法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关注法律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四)提高学生就业率

法学毕业生就业时常面临难就业或专业不对口的窘境,一个重要原因是处理法律实务的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运用刑法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思辨能力,分析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帮助学校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社会声誉。

二、刑法案例教学法更多模式的探索

(一)师生互动模式

师生互动模式,即师生共同参与案例讨论。强调师生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是一种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创造出师生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知识、情感、思想、精神等方面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的本质是平等与相互尊重。③既包括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某个刑法知识和理论,在讲授理论之前先提出一个引例,将案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和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再由教师总结、讲解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模式,这是在刑法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还可以采用另一种学生主导式的刑法案例讨论模式,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自主搜集、整理、分析案例材料,上课时由主讲学生介绍案情,从定罪、量刑、社会影响等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之后由教师总结点评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本学期刑法分论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主导式的刑法案例讨论的师生互动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极浓的学习兴趣。过程中始终贯彻“三个互动”,即课前互动、课中互动和课后互动。课前互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主讲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典型案例,研究案例本身及其涉及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原理,师生都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并提前将案例通过qq群发给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案情,启发学生思考。课中互动是指,在课前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笔者一般让主讲学生先用五到十分钟时间先陈述案例、提出问题,再其他同学共同分析、讨论案例所涉及的刑法问题,最后由笔者针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作总结发言,更进一步分析案例,补充漏点、纠正错点。指导学生发言、辩论技巧。学生针对教师的总结,也可以提出质疑,大胆发言时行辩论,以求得真知灼见。课后互动是指如果学生对所讨论案例仍有疑惑或有更深的思考,可以课后在学生之间继续讨论,或者请教教师。

在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善加引导、控制好课堂讨论节奏、避免学生讨论偏离主题。二是要进行合理的成绩评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其打分,在平时成绩上加分,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二)教师对抗模式

教师对抗模式、又称同台竞技法,是指在刑法案例教学过程中,由两名以上教师针对同一刑法案例,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互相争辩、学生也可以提出见解、参与案例讨论的刑法案例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借鉴了律师在法庭审判中针对同一案件,根据相关法律,分析案件、提出证据、互相辩论以证明各自主张成立的法庭辩论模式。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法律视为一种实践理性,强调法律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职业性的独特理念,④具有如下特点:(1)形式上由两名教师主导,多名学生参与。(2)内容上以案例为载体开展教学。(3)核心环节是教师之间针对同一案例进行辩论。(4)以培养学生法律思辨能力为宗旨。

现以一堂刑法课为例,介绍笔者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

教学内容:刑法案例分析

教学老师:法学系崔征老师和吕天宇老师

教学对象:法学09级本科生

案例来源:杭州胡斌飙车案

案情简介:2009年5月7日晚,19岁的胡斌驾驶红色三菱跑车在闹市区超速行驶,将正在穿过斑马线的25岁浙大毕业生谭卓撞死。

首先由笔者简要介绍案情并提出问题:胡斌交通肇事是否构成犯罪,若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当时这个案例新近发生,社会影响很大,学生大多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该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踊跃发言。几乎全部学生都能准确认定胡斌构成犯罪,但对以何罪名定性有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分歧。两名教师对此也存在分歧,分别主张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进行定罪,并各自进行分析和辩论,辩论的焦点是被告人胡斌的主观心理态度是故意还是过失?笔者认为胡斌在闹市区驾驶改装的跑车超速行驶,明知可能危及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而放任可能致人死伤的危险,其行为方式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犯罪构成中要求的“危险方法”,应当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吕老师则认为,胡斌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机动车辆在城市道路上超速行驶,造成一人死亡并负事故全部责任,主观方面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在社会危害程度及量刑方面两名教师也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笔者认为被告的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危及公共安全;吕老师则坚持认为这只是一个普通交通肇事案件,只不过由于被告富二代的特殊身份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量刑过重。学生针对被告主观方面和行为社会危害性以及量刑问题也各抒己见。最后笔者总结:通过这个案例帮助学生们掌握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运用犯罪构成的工具,从定罪和量刑两个角度展开,注重疑难、相近罪名之间的辨析,比如本胡斌案中对被告主观方面的把握是准确认定犯罪性质的关键,故意和过失的不同心态在罪名上有很大和差异,量刑上也不同。

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两名教师同台竞技,使学生对交通肇事案件应如何定罪量刑有了全面、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受到学习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启迪。教学形式新颖,课堂气氛活跃,是学生获得演讲、辩论技能的绝好锻炼机会和途径。

(三)模拟实训模式

模拟实训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模拟审判某一案件的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将所学到的法学理论知识、司法基本技能等综合运用于实践;通过分析和研究案例,模拟案件的处理,解释法律规定,掌握案情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了解熟悉法学理论活学活用,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笔者每个学期中后期利用课后时间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法庭实训,大致流程如下:

1.前期准备

(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如法院案卷),自主确定案件及参与所需总人数。(2)确定案例后根据具体案件性质进行参加人员的选拔。(3)准备开庭所需要的司法文书,证据材料和手铐等道具,介绍庭审程序,讲解有关的法律基本知识,提供有关的资料和训练辩论技巧。

2.模拟法庭庭审

(1)由主持人通过ppt和播放学生事先自拍的dv短片简要介绍案情,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2)介绍参加人员。(3)按照我国现行法庭审理的正规模式进行模拟庭审。即庭前准备、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合议、宣判,闭庭的法定程序。

3.指导教师和聘请的法院法官、检察官或职业律师现场点评指导

模拟法庭实训活动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空间,有利于培养法学专业学生实务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活跃而有序,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师从中也受益良多,也督促教师关注实践,提高自身法律实务处理能力。

三、选编刑法教学案例应注意的问题

刑法案例教学法成败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编和运用。不同模式的刑法案例教学对案例的组织和运用方法不同,前文已论及,此不赘述,仅介绍如何选编案例,好的教学案例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一)针对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应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需要,有的放矢。不同案例教学模式对案例的要求不同,如学生主导式的师生互动模式由于时间所限适宜选取小案例,教师对抗模式时间相对充裕可以选择有一定争议的中型案例,而模拟法庭由于按照真实庭审规则进行,适宜选取案件内容丰富的大案例。

(二)典型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要注重案件事实与所蕴含法律知识、法律规则具有密切联系。而且力求真实,真实的案例易激发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学生感兴趣,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三)启发性

刑法案例的选编必须使案例蕴含具有法律价值和疑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诱导学生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对现有法律知识进行质疑和辩驳。如广州青年许霆案,许霆利用atm机故障漏洞取款,取出17.5万元后潜逃,其行为性质的认定具有一定的疑难性,是民事的恶意占有、还是刑事上的盗窃罪或者盗窃金融机构罪?学生对这类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很感兴趣。

(四)新颖性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范文4

〔关键词〕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共现分析;聚类分析;研究热点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29

〔中图分类号〕G250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6)08-0151-09

〔Abstract〕This paper use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about key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and“crisis management”from 2011 to 2015 as a sample,to compare and analyse hot top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Via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the data sources,the year and number of publication,and publications to find out that emergency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gets steady,and crisis management research degree of heat becomes uptrend turn to downtrend both in nearly five years.Via co-occurrence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the high frequency words to find out the hot topics and the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risis management of China.

〔Key words〕emergency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co-occurrence analysis;clustering analysis;hotspots

随着政治、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尤其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的催化下,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管理理念、方式和领域逐渐嬗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梳理其发展状况。本文以国内近五年来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为依据,分析二者的研究热度、学科领域和主题热点等状况及相关特征,进而探寻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创新发展策略。

1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比较

通过统计文献的关键特征包括数据来源,发表年度及核心区期刊来源等,分析对比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研究热度及学科领域概况。

11数据来源

为了解近期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状况,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CSSCI期刊文献为数据来源,以2011-2015年为时间跨度,主题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进行检索,得出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相关文献的具体发表篇数、发表年份、来源刊物等检索结果。

12研究热度比较

2011-2015近五年中,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发表总篇数分别为679篇和613篇,检索日期为2016年3月16日。如图1所示,2011-2015年应急管理发表的文献数呈平缓波动状态,总体而言5年间的研究趋势保持较平稳水平;危机管理研究文献数量在2011-2012年处于上升趋势,但从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总体而言5年间研究热度呈由高走低的下降趋势。

比较二者文献发表篇数,应急管理总篇数稍多于危机管理总篇数,危机管理文献篇数2011年基本与应急管理文献篇数持平,2012年显著高于应急管理,2013年又回到二者持平状态,但2014-2015年显著下降并明显低于应急管理,可见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平稳,而危机管理研究热度波动较大。

13学科领域比较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1],在发表文献篇数的1/3的基础上,基本确定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核心期刊群,选取二者累积发表文献的前33%,其核心期刊群的刊物来源及篇数如表1和表2所示。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分析

2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利用由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可实现文献特征提取与统计的书目共现系统工具BICOMB[2]对检索的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相关文献分别进行关键词提取,建立关键词共词矩阵,利用EXCEL开发工具VBA程序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转化为相异矩阵,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2011-2015年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题热点。

211高频关键词提取

通过BICOMB20系统的使用,从应急管理的679篇文献中提取3 042个关键词,从危机管理的613篇中提取2 586个关键词,并进行词频清洗,分别根据齐夫定律(二八原则)[3],选取高频词约前20%的关键词,则得到应急管理研究高频词19个,危机管理研究高频词17个,具体如表3所示。

212共现矩阵构建

共现矩阵是指关键词共现的频次矩阵,共现频次越高说明关键词之间关系越紧密,以此可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联性。提取关键词,撇去关键词“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分别对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的高频词进行共现矩阵生成,应急管理为 共现矩阵,危机管理为 共现矩阵,部分如表4、表5所示。其中,共现矩阵对角线即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例如在表4应急管理高频词共现矩阵中,突发事件出现频次为103次,与应急能力共现频次1次,与危机管理共现频次0次。

2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主题热点对比

221主题热点分析

根据高频词排序、聚类与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梳理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的主题热点。

(1)应急管理

①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决策

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具有破坏性的事件,近年来突发事件中和非常规突发事件呈现前兆不显著、一旦事发表现激烈的状态,具有明显复杂性、严重破坏性和潜在衍生危害等特征,因此进行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和及时的应急决策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目前针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采取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发生机理、预防策略、对策、问题、选择方法、模型及改进问题、体系及编制优化、路径完善等方面。如卢文刚[4]针对茂名市PX项目,对地方政府处理突发提出了相应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措施,利用媒体和网络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完善等沟通渠道等。唐玮[5]从个别预案生命周期角度,剖析预案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演练有效性的现实路径。于辉[6]利用局内决策理论及方法构建迟滞方案与应急预案的分阶段启动模型,并通过数值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图4应急管理研究主题热点知识图为如何进行方案迟滞问题提供了思路。龙飞[7]基于云计算原理,将定性与定量值结合,提出基于历史经验数据的高精度知识匹配方法,为应急辅助决策中知识获取过程探索了新途径。

②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

突发环境事件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后果可造成环境或生态破坏,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应及时应急监测并预警,减少风险,降低损害。突发环境事件主题研究集中于概念探讨、影响因素、特点、应对办法、经验借鉴、评估标准等方面。如袁鹏[8]分析了国内企业突发事件环境风险评估及其指标要素、方法与实践探索,为企业此类突发事件提供了参考借鉴。李程[9]将突发环境事件进行定性和分类,指出了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环保部门在不同类型事件中的职责和处置要求,并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策略。张霞[10]以九江、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提出加强环境应急监测效能,为涉油企业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总结了经验教训。

③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11]是指国家层面处理紧急事务或突发事件的行政职能及其载体系统,是政府应急管理的职能与机构之和,而在应急管理体系中,各类工作表现即事体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应对处置反映着应急能力的高低。应急管理体系及其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特点、现状、设计构建及实证分析;应急能力研究主要体现在能力现状分析、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与模型等。如薛澜[12]认为目前面临突发事件增多及复杂性的新挑战,提出应尽快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了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折喜芳[13]基于河北省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提出了应以法制化为基础,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应急预案体系为前提建立应急管理相关机制体系的构想。宋英华[14]针对突发事件中公众的应急能力,构建了基于熵权模糊综合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验证明。

④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

应急管理范畴涉及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置内容。危机与风险管理研究主要包括理论与实务研究,涵盖方式、危机事前、综合危机、应对策略及实证分析等,但随着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运用,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危机管理、引导网络舆情的重要媒介。在电子政务方面,关于危机管理的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信息资源整合、相关策略、云平台与系统构建、绩效评估等。如郭景涛[15]根据我国民族地区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及特殊性状况,利用电子政务建立了具备政令传播功能的危机管理系统,预防和治理民族地区危机。尉永清[16]根据自媒体平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因素和特征,从网络舆情研判和预警、突发事件处置和善后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余乐安[17]以5个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为案例,在建立的仿真模型基础上,实证并模拟了不同网络舆情应急策略。

(2)危机管理

①政府公共危机

政府公共危机涉及、自然灾害等的决策、治理及信息管理等众多内容,研究主要包括内在机理、对策、信息预警、管理探究、危机公关、模式选择、实例分析等方面。如王艳斌[18]在群众路线视阈下,认为应建立以群众为基础的情报信息网,加强公共危机事前预防预警意识、事中决策应对、事后恢复重建工作。黄微[19]探析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的收集、处理、沟通及反馈机制,构建了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撑的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预警、应对、恢复三阶段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罗凌云[20]针对我国灾害危机管理暴露的各种问题,对汶川地震灾害以来的事例进行分析,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联动模式及危机管理体系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实现危机管理主体多元化。

②危机传播与治理

危机传播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政府组织面对危机采取信息沟通树立形象的公关策略。危机传播与治理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应用、策略、模型构建、管理与治理体系、社会媒体等。如卢川[21]基于新媒体对政府危机传播特征的影响,建立了包含传播周期、生态治理和保障体系的政府危机传播治理体系,使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从“危机管理”向“危机治理”过渡。温琼娟[22]以2010年4月有关玉树地震报道为例,剖析了政府在紧急救援框架、灾后生活框架、哀悼总结框架、重建发展框架及高层大爱框架的重要作用,对类似事件的危机传播处理过程提供了经验。

③图书馆危机管理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全面监测与控制危机因素或事件的过程,图书馆危机管理主题研究主要包括管理实践、思考、策略等方面。如庄珍珠[23]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的成因,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实行危机信息管理、预防服务、馆员情绪管理,以及开展危机公关管理的三大策略。郭晓兰[24]运用混沌理论原理分析现代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和危机类型,并提出了消除危机的策略。沈秀琼[25]从微博环境角度下,图书馆与读者交互时所存在的问题包括碎片化传播、情绪主导表达、围观性及管理缺失等,提出了在危机信息传播时的潜伏期预警措施及舆论引导机制。

④高校网络舆情

高校网络舆情反映了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思想与情绪,对高校网络舆情的重视与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工作内容。高校网络舆情研究主要包括体系构建、机制、应对策略等。如陈少平[26]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预判包括容易介入的公开事件、与社会舆论的关注焦点相符、与社会常态价值期望相悖、与师生个体相关的4个核心要素及相关阶段,提出了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若干原则及对策。李明德[27]利用媒介分析相关理论及范式,以2005-2012年8年间的高校危机事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典型案例,从众多维度对媒介的作用进行统计测量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在新媒介环境下危机管理现实问题及相关对策提供借鉴。

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遵照应急管理体系原则,工作过程包含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主要包括对策、机制构建、经验、情报工作、能力建设及评价模型等。如姬广科[28]认为通过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生成机制、管理机制和追究机制等来实现政府应急管理责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姚乐野[29]从情报角度剖析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情报运行的过程、构成与作用机理,提出快速响应的情报体系框架的构想。耿松涛[30]以旅游行业为目标,建立旅游业面对突发事件尤其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模型,并进行了以具体城市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王国华[31]通过对上海踩踏事件中的@上海进行案例及统计分析,发现了网络舆论危机中政务微博内容和媒体关注点的关联,危机各阶段内容各有侧重等特征,认为政务微博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协调,深化与微信类社交媒体的联动,实现网络舆论危机的合力治理。

222热点主题特征对比

(1)各自主题热点热度均衡,主题间相依度高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中的关键词不仅包括排列靠前的高频词,还包括靠后的高频词,说明各领域主题的研究热度接近,呈现均衡化特征。根据高频词的共现相异矩阵分布情况,应急管理对应的关键词共现频次较高,说明应急管理研究的热点主题之间相依度较高,聚类分析中,主题集中度和关联度较强,形成了相对丰富的以行政与管理科学、图书情报和环境保护为集中领域的研究局面,因此应适当结合其他领域进行拓展研究;危机管理也呈现对应关键词共现频次高的现象,热点主题间相依度高,但聚类时主题较分散,研究领域较广泛,形成了以行政管理、图书情报为主导的金融经济、新闻传播和统计领域共存的领域多元化局面,因此可适当注重关键领域的深入研究。

(2)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主题偏重点趋同化,领域交叉关联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在不同领域有所偏重,主要表现为主客体的区别。应急管理热点主题集中于行政管理领域,管理主体多为政府组织,客体多为、突发环境事件、非常规突发事件等危害社会安全的突发事件。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快速性和危害性态势是一般组织机构难以掌控和应付的,例如对自然灾害的应急需要,只有公信力最强、具备财力基础和丰富经验的国家及其政府组织才能进行全方位调度控制。

危机管理研究管理主体为政府、图书馆、高校和企业等组织,客体为各类危机事件,主要为公共危机和管理危机。随着政治、经济、科技及竞争环境的变化,政府也会面临例如国际关系紧张或社会事故发生等具备威胁性、破坏性的公共危机。同样,高校图书馆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各类危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盈利机构,面临着各种风险和危机,包括企业的生存、经济财务、信誉和行政等危机,管理者可做出决定来转变事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涌现,组织环境与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危机管理中,利用电子政务推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并涉及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机制、体系构建等方面,各类组织机构逐渐重视网络舆情的危机管理与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逐渐从单一的政府机构向社会多元化主体转变,与危机管理的管理主体呈现趋同化。此外,根据高频词和聚类热点主题分布,应急管理研究中包含危机管理与电子政务主题,危机管理研究又包含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主题,重要主题的交互充分说明二者内容交叉关联,应据具体情况全方位协同管理。

3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创新发展策略

基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近年来的主题热点研究,发现二者整体研究内容集中于理论探讨、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与改进、实证分析等的层面综合,缺乏系统联动的解决方案,缺乏对新理念、新技术如“互联网+”理念及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引入与探讨,缺乏融合大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情报预警的深度研究。在媒介众多与信息冗杂的时代,我们应当掣肘大数据资源,在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机制的协调下,对管理范畴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洞悉,推动并创新管理策略。

31建立协同、联动管理机制

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交叉关联,对公共管理同等重要,我们既应区分事体显性表象,也应洞察事体的隐性知识,协调二者相互关系,根据管理活动性质建立协同、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各有所侧重。依据事件涉及面制定及时有效的管理规则和流程,明确各项职能责任,联动集成各部门执行方案及信息资源,完善管理与法律制度,为及时高效地准备、响应、管理、恢复善后全过程活动提供明确的策略、安全、资源和制度保障,并排除各类隐患如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二者相互的恶性转化等,为二者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提供有力支持,提高其管理活动的针对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32向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在大数据管理时代背景下,掌握有力情报才能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对网络舆情和信息知识进行了主题研究,政府与企业逐渐对网络舆情有所关注,各类组织机构展开电子政务管理是实现数字化、可视化管理的必然途径。近期对大数据及云计算研究在应急管理决策研究中有所体现,而危机管理对大数据研究涉及较少。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关联甚多,应协同管理二者各要素,在情报需求驱动下搭建网络及技术环境如落实大数据技术、可视化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为管理决策体系提供智能数据集成与可视化服务,发挥数据的最大化效用,从传统管理向全方位的数字化、可视化管理迈进。

33注重智能情报预警

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破坏性性严重,影响恶劣,进行全方位的监测预警对防止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对公共管理极其必要。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在高频词中“预警”只体现在部分主题领域,应急管理中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监测有所体现,危机管理“预警”频次较低,二者严重缺乏整体领域的预警意识,处于“重处理、轻预防”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加强情报预警研究。在发达的互联网及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前端信息的产生更加便利,为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了更为有利的监测平台与收集分析情报的智能技术,实现各种类型和各种来源数据信息的自动获取、自动融合、快速研判、智能结果输出等,对社会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件的状态、规模、形式、性质、强度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智能预测,实现智能化情报预警。

4结论

通过对近五年关于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领域的CSSCI文献的分析,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研究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领域均保持一定热度,其中应急管理研究热度较为稳定,危机管理热度呈现由高走低的波动状态。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对比二者的研究主题热点,得出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各自主题间热度均衡化、主题相依度较强、二者主客体有所侧重并趋同化、交叉关联等特征。结合当前大数据环境提出完善和创新发展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活动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隽.基于布拉德福定律区域法的学术论文分布研究[J].现代情报,2007,(5):26-28.

[2]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70-75.

[3]张忠友.齐夫定律的理论基础及其实践意义[J].情报科学,1989,(5):62-66,78.

[4]卢文刚,黄小珍.的政府应急管理――以广东茂名PX项目事件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7):178-185.

[5]唐玮,姜传胜,佘廉,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的关键问题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3,(9):51-54.

[6]于辉,江智慧.突发事件下分阶段启动应急预案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1):109-114.

[7]龙飞.基于云计算的应急决策知识匹配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109-112.

[8]袁鹏,许伟宁,宋永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评估与实践探索[J].环境保护,2013,21:39-40.

[9]李程,王惠中.浅析环保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及策略――以江苏省环境应急管理为例[J].环境保护,2015,(1):58-60.

[10]张霞,陈明.加强环境应急监测妥善处置输油管线泄漏事件――以江西九江和广东湛江两起漏油事件为例[J].环境保护,2014,(9):48-50.

[11]邱霈恩.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1,(6):51-54.

[12]薛澜,刘冰.应急管理体系新挑战及其顶层设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0-14,129.

[13]折喜芳.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基于河北省的实证分析[J].河北法学,2011,(5):184-188.

[14]宋英华.基于熵权模糊法的公众应急能力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183-188.

[15]郭景涛.电子政务环境下民族地区构建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01-105.

[16]尉永清,杨玉珍,朱振方,等.自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急策略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91-197.

[17]余乐安,李玲,武佳倩,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危化品水污染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应急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5,(10):2687-2697.

[18]王艳斌.群众路线视阈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探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6):19-22.

[19]黄微,辛丽艳,曾明明,等.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公共危机信息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7:26-30.

[20]罗凌云.试论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之完善路径――基于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特大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分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46.

[21]卢川.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传播的治理体系初探[J].河南社会科学,2014,(9):114-118,124.

[22]温琼娟.框架分析视野下的政府危机传播策略――以中国政府网的玉树地震报道为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3-107.

[23]庄珍珠.高校图书馆服务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38-40.

[24]郭晓兰.基于混沌理论的现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2):15-19.

[25]沈秀琼.微博环境下图书馆危机信息传播及应对策略探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5):63-67.

[26]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27]李明德,蒙胜军,纪敏,等.媒介在高校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及应对策略分析――以2005-2012年高校典型案例为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76-84.

[28]姬广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责任机制创新的方向与路径[J].求索,2014,(3):37-41.

[29]姚乐野,范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情报本征机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23:6-11.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范文5

【关键词】校园危机;管理思路;经验

小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义务教育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小学学校校园生活的经历,小学学校校园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方,其对象具有年龄小校园,缺乏自身防护能力的特点。由于小学教育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小学学校产生的教育效果往往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小学校园与家长、学校师生、职工等社会人有密切关联,它的发生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随着环境的恶化、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广泛,不安定因素与非创痛安全威胁的增多,许多社会问题折射到学校,学校安全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校园内的各类矛盾、各类安全隐患及安全问题也呈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在我国长期粗放式管理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公共安全相对薄弱,基础较差。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在对河北、河南、辽宁、重庆等4省市的中小学安全和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的联合检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应急预案内容不全面或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极个别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甚至还没有建立应急预案,没有组织开展过紧急疏散演练活动。据有关部门统计,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率正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解决校园危机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从实践意义上来说:校园是校园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除了由各种校内设施构成以外,还是由教职工以及学生组成。在校园内发生所有影响全校师生安全,对校园和社会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衍生出不良后果。当发生校园危机时候,如果能合理妥善处理好校园危机既可以确保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现今,除了自然因素产生校园危机以外,随着校园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各种人为或不安定因素导致的校园危机频发,教育行政机关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对校园危机的时候,又准备好了吗?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国家对于校园危机非常重视,《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进一步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六条措施》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都提及到校园危机处理的方法,但往往也只是停留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在目前校园危机的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可行办法,仅凭教育行政机关以及一线教育工作者零散的已有经验,来预防和处理校园危机往往存在缺陷。研究中小学校园危机处理的可行办法,对处理校园危机走行政化管理路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校园危机管理的情况

校园危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自然灾害。突发于校园周围的自然灾害,因为无法预防或躲避而引起的危机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水等。②人为灾害。目前学校危机事件大多由人为因素引起,师生员工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因为经济、感情、人际关系等原因产生矛盾,由此产生犯罪、伤害事件,如偷盗、杀害、斗殴、投毒等。③意外事故。学校运行中的意外事故,如建筑物突然倒塌、车祸、急性传染病等。④网络和信息安全事件。受报复心理或不良风气的影响,师生员工可能在网络上一些不良的言论、照片或视频,给社会、他人造成巨大社会负面效应,产生危机。如艳照门、偷拍等。⑤国内外形势影响。学生易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情绪不稳,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变化,敌对势力的反动言论,都极易影响学生行为,产生危机事件。如游行示威、联合抵制家乐福事件等。依据校园危机的分类,选取以下关于国内小学校园危机事件概述:

1.汶川地震中校舍安全

下图为部分学校震后建筑楼图片

汶川地震中,学校受到的冲击最厉害,倒塌校舍多,师生伤亡也多,引起了极其严重的社会影响。据《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结合官方有关统计,截至5月26日,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省学生死亡4737人,伤者1.6万余人,在全四川67000死亡人口中,学生占到7%;重灾区学校倒塌面积为199.7228万m2,倒塌房屋总面积为14889.3万m2,倒塌学校面积占总倒塌房舍面积的1.3%。

2.校园踩踏事件

2009年11月3日,衡阳常宁西江小学在准备做课间操时,由于人多拥挤,学生下楼时发生严重的踩踏事故,6人受伤。2007年8月28日,云南曲靖市马龙县一所小学发生踩踏事件,导致17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2名学生伤势严重。2006年12月22日,河北永年县第一实验学校中午放学时,位于三楼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蜂拥而出,拥向楼梯口,引发1名学生死亡,2人受伤的惨剧。2005年10月25日,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小学晚自习结束后,学生在下楼梯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8名学生死亡,27名学生受伤。

3.校车事故

2009年12月23日早8时许发生的梧州市藤县天平镇境内幼儿园校车事故,导致6死2伤。死者中除1名司机和1名女老师外,其余为3名男孩和1名女孩,另2名女孩受伤。2011年9月5日下午4时许,广东梅州市五华县郭田镇某小学放学,一辆限载半吨的小货车从县道疾驰而来,车厢围了铁栅栏,上面居然载了50多名学生。2012年12月12日18时许,徐州市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发生一起校车侧翻事故,截至晚10时30分事故已造成12人死亡。据了解,该校车属于张后屯村中心小学,校车是为了避让一电动车发生侧翻。2011年9月13日,荆州市两名年龄不到4岁的幼儿,被幼儿园校车接到幼儿园门口后,竟被司机和接车老师遗忘在校车上。当日,荆州市的气温高达31℃,在校车内闷了8个小时后,两名幼儿的遗体才被发现。

4.意外小事故

本文研究的是小学校园危机管理,鉴于小学生好动,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学生容易在校园内发生碰撞而酿造意外流血小事故。在校园内发生的流血意外小事故往往具有以下特点:突发性,意外小事故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发生的比较突然;紧急性,意外小事故发生通常伴有学生的流血受伤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对受害者有一定的生命危险;影响社会性较弱,意外小事故一般指的是个体发生的事故,对大范围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大范围的不安气氛,发展成公共危机事件;不确定性,意外小事故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动态发展的,其潜伏、爆发、发展、结束的规律与趋势不易为人所准确把握。另一方面,意外小事故的开端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如课间不能在走廊或楼道追逐,以免造成碰撞,这种类型的小事故在我校平均一个星期发生一次,每次都利用学校广播以及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由于学生个性特点,这类奔跑现象屡禁不止。

二、以学校的几个案例为依据进行简析

1.学校介绍

广州市海珠区梅园西路小学位于海珠区工业大道北凤凰岗上,拥有41年办学历史,是广州市一级学校,是全日制公立小学,中午学生自愿在校午睡。现有27个教学班,其中一个特殊教育班。我校分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8338.8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240平方米,学校用地生均面积8.5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2.49平方米,绿化覆盖率98%,教职工总人数为68人,行政人员有7人,包括1名正校长,2名副校长,4名主任。

2.校园危机管理事件描述

案例1:2012年10月18日,中午一点三十分午休期间,四(4)班睡上铺的一个男学生突然口吐白沫,手脚抽筋,睡下铺的老师听到上床有声音,马上冲到上铺将被子塞进学生的嘴巴,然后通知值日行政和家长,同时将孩子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医治,幸亏老师和行政反应,学生平安无事。该事件发生后,我校的安全主管行政,为了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编制了学生健康情况调查表,通过摸查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对个别身体具有隐性疾病的学生进行分类,如不适合进行剧烈体育运动的学生,将其名单交给科任体育老师,老师在开展体育锻炼时,有所顾及。

案例2:我校有南北两个校区。其中,南校区是新校区;北校区是旧校区。北校区的教学楼已使用20多年,建筑结构老旧,多处外立面出现破损,部分墙体开裂。经相关安全鉴定机构检测,被认定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对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校方在经过安全鉴定和风险评估后,将该情况上报区教育局,申请爆破拆除老教学楼,并在原址建设新的教学楼。

案例3:2012年10月30 日,正是起风时节,中午午饭时间位于三楼南北对流的一个课室里,一名坐在门口旁边的二年级女同学将手放在打开了门的门框上,突然一阵风刮来,金属材料的门呼啸而来,正好将那名同学的手夹住,当场该名同学的右手血肉模糊,班主任马上通知值日行政与家长,然后将孩子送到最近的医院进行治理,所幸未伤及筋骨,但是该名学生的右手还是要一个多月才慢慢康复。在该案例中,诱因是偶然事件的巧合,为了防止同类事故发生,我校行政为此给课室的每个门加上了一条铁链,每天学生一进课室就将门固定在墙上,防止再发生事故。

三、事件处置思路与经验

上述选取的案例是我校发生的真实案例,对于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一定的相同性,希望通过对以上案例事件处置思路的分析反思,能获取一定的实践经验推广。

1.案例处置思路

案例1、3的处置思路:

案例2的处置思路:

2.从案例中获取的经验

(1)及时通知危机处理机构和校方应急人员,提升师生的危机应变能力。上述中的3个案例都做到这一点,及时地通知相应的危机处理机构或相关的校方应急人员,有效地将危机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甚至消弭危机。

(2)建立完善的校园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在处理校园危机时,受害者家属是最难沟通的对象,而且小学校园危机涉及的对象都在一个社区里面,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紧张时期或人们的某种需要未能及时满足时,便容易导致流言的传播并加剧大众的恐慌心理,危机之后的心理阴影不仅危害程度大,而且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如果学校内发生了校园危机,如果学校没有对师生、家长做出沟通的话,可能会引起涉及的对象们恐惧、悲伤、烦躁、焦虑等情绪。

(3)建立完善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在上述案例1中,由于学校没有掌握学生身体健康的第一手材料,缺乏对学生突发性疾病的防范意识,没有引起相关老师的高度重视,幸亏当值老师反应迅速,才没有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好时机。而案例2则刚好相反,学校考虑到校舍的历史,及时对校舍进行了危房鉴定以及重建的计划,将危机消弭。

参考文献:

[1]许严.浅析校园危机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07,(7)

[2]田丹丹.大学校园危机传播管理研究[J].时代教育,2011,10: 115

[3]李晓明.高校校园危机的新型特征及归因剖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 8-10

[4]李永贤.高校危机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76- 80

[5]艾枫月.基于危机管理理论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段一珂.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探析[J].管理,2010,2:236-237

[7]徐亮,李晓梅.高校校园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干预模式研究――以一名精神分裂大学生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为例[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4): 110-113

危机公关案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区域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012-03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府际合作治理

从府际合作治理的研究成果来看,理论界对府际合作治理的界定大多以府际关系为焦点。何精华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构建中央与地方、地方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营利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战略伙伴关系,它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或增进公共利益[1]。汪伪全基于谢庆奎教授提出的“四重关系”[2]的府际关系理论,认为府际合作治理的本质是包括政治、经济、甚至生态环境等多重利益诉求,它也是府际合作治理的基础[3]。王蕾指出地方利益在不同领域具有差异性,但它们都可以划分为一致性利益和差异性利益两种,而府际合作治理是对政府间的一致性利益构建合作双赢机制的治理方式,而对地方差异性利益则应构建良性竞争机制[4]。一些学者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府际关系和现代治理两个理念交融发展的产物,因此,他们从府际关系和治理这两个概念解读来界定府际合作治理。还有学者从博弈论视角界定府际合作治理,认为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从“零和博弈”转向“非零和博弈”的治理。例如刘祖云提出了政府间关系的“十字型博弈”框架,她认为政府间关系不仅仅是纵向的上下级政府间关系,也不仅仅是横向的同级政府间关系,而是一个十字型的关系模式,府际合作治理是在这种政府间博弈关系中实现从“零和博弈”转向“非零和博弈”的治理[5]。何精华、张明军等对府际合作治理的特点进行概括,何精华认为府际合作治理具有不可分割的公共性、跨越区域的外部效益、政治性特点,府际合作治理的属性可以概括为府际合作治理的权力主体趋于多元化、府际合作治理是作为工具的治理、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制度设计、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网络治理、府际合作治理是一种多中心治理、合作与协调是府际治理的主要管理方式[1]。有西方学者将府际合作治理的基本目标概括为:促进政策的传送、发展政策能力、建构社会资本、创制备选的政策工具[6]。

(二)区域公共危机

对于公共危机特征的研究,其不确定性、突发性、公共性、威胁性、无序性、紧迫性、变异性、破坏性、隐蔽性等是研究者们的共识。杨龙、郑春勇对区域性公共危机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区域性公共危机是公共危机的一种,是在中观层面从地理范围意义上对公共危机的一种界定。他将区域公共危机的形成分为四种情况并将区域性公共危机的特点概括为具有跨行政区分布、管辖权难以确定、超出应急预案、存在溢出效应和涟漪效应等特点[7]。随着理论界对公共危机认识的深入,更多学者们开始注意公共危机的跨域特征。杨安华将公共危机跨边界传播作为公共危机的本质特征,这是对公共危机认识的一次重大转变[8]。有些学者也将公共危机的这种特性称为“涟漪反应”或“连锁反应”,并指出如无法进行准确的“外科手术般的针对性”消解就必然形成“负外部性”式的危机蔓延[9],在这一点上美国灾害社会科学的集大成者、灾害研究中心(drc)的创始人恩里克·克兰特利(enrico l. quarantelli)等用“跨系统社会断裂”(trans-system social ruptures) 来描述这类扩散速度极快、破坏力巨大的危机,旨在强调这类危机跨越不同的社会边界、瓦解不同社会系统结构的特征[10]。荷兰知名危机管理学者阿金·伯恩(arjen boin) 将跨边界危机特征描述为形式复杂多样,生命维持系统、功能或基础设施受到严峻威胁以及失效原因或补救方案尚未清晰[11],从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或公共危机,我们可以发现公共危机的跨边界传播成为其很重要的一项特征。阿金·伯恩将其特征归纳为五个方面:第一,极易跨越地理边界、功能边界和政治边界,传播速度快,破坏潜力巨大;第二,对关键基础设施具有潜在的影响;第三,难以界定明显的起点和终点,没有明确的(至少不是一个)归零点(ground zero) ;第四,现有的政治社会结构决定了人们难以对

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充足的准备;第五,传统危机的应急结构在应对此类危机时具有结构性障碍[12]。

二、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研究

对于公共危机治理国内外从不同方面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相比之下针对跨域公共危机治理的专门性研究还比较少。有的学者基于治理理论,认为要实现对跨域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必须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与合作,构建网络治理模式。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张成福、夏志强、周晓丽等。向良云基于共生理论对区域公共危机治理进行研究,他认为应对区域危机需要纳入区域内众多基本共生单元构建全主体、全风险要素和全过程应对的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同时为之建立和完善基本的共生条件[13] 。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了多起区域性公共危机,有的学者对区域性公共危机治理的政府间合作现状进行了研究,杨龙、郑春勇认为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事故灾害救助、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防治这四个领域应当是进行地方合作的主要领域,并列表介绍了这四个领域区域性公共危机处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状况[7]。沈承诚、姚尚建、李继光、彭婷婷、吴敏等对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沈承诚特别指出“切割式”的现行行政区行政模式与“脱域”公共危机的逻辑错配使“脱域”公共危机治理处于“低效”或者“失灵”状态。并认为以“网络式”的区域公共管理体制作为平台既整合纵横向政府系统内资源又积聚政府系统外的市场和社会资源,能够实现对“脱域”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14]。姚尚建认为现有的组织结构与功能设置远不能满足区域公共危机治理的价值与工具需求,因此,在现阶段,关键是要建立必要的政府与政府、国家和社会联合反应机制,逐步实现权力下移、统一指挥、分别响应、相互合作、逐步推开[15]。李继光、彭婷婷、吴敏等将区域公共危机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问题总结为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的自利性、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不够科学、地方合作机制制度的缺失、现有行政区域划分的障碍。对于公共危机绩效评估研究有少量学者进行了研究,但是对于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绩效评估则非常少。在查阅的文献中,彭婷婷认为将区域内总体发展和合作绩效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6],杨龙、郑春勇指出区域性公共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可以从力度、广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他认为合作力度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合作主体参与合作的层级、合作文本的约束力大小、合作机制的作用程度。合作广度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参与合作的范围和合作持续的时间及合作发生的频率[7]。 三、区域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个案研究

我国今年来发生了不少区域性公共危机,但是对这些区域性公共危机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比较少。对于自然灾害引发区域性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马奔以汶川大地震为个案,分析了我国危机管理中跨域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改革措施。他认为,我国危机管理要形成跨域治理机制和模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危机管理中树立跨域治理观念。第二,成立综合一协调的危机管理部门。第三,加强危机管理中政府组织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动。第四,建立跨区域性危机管理合作协调机制。第五,探索整合私营部门与民间力量参与危机管理的方式[17]。对于事故灾难的府际合作治理,我国学者主要对松花江水污染和太湖流域蓝藻事件的府际合作治理进行个案研究。西宝在以松花江水污染作为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基础设施整合和专业化分工网络的形成,是跨区域治理的基础[18]。戚建刚、杨小敏对“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凸显我国环境应急机制弊端进行研究,他认为此次事件中我国的环境应急机制主要弊端是整体缺乏法律依据、部分组成要素的运作缺乏科学性,如预警监测不准确,应急信息通报不及时、不充分甚至存在隐瞒的情况,应急储备不充足,应急评估的失灵以及民间组织的参与不足等。但是他并没有对此次公共危机事件的跨域传播进行研究,忽视了本次危机的一个重要特征,从而提出来的对策也不具有针对性[19]。闰海认为水污染事件背后是分处松花江上下游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之间基于“相互性”而长期存在的利益冲突,构建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是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他指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框架包括补偿主体与受偿主体、补偿资金的筹集、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构以及补偿资金的支付等内容,这对区域性公共危机治理研究具

有一定借鉴[20]。对太湖蓝藻事件的研究很少,杨新春以太湖蓝藻事件为例提出实现跨界环境污染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了地方政府合作困境的原因并指出推进跨界合作的对策,但是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21]。公共卫生事件府际合作治理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的府际合作治理的系统性研究几乎没有。

四、区域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理论界针对区域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机制的研究很少,已有的研究比较多的涉及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的构建。刘雅静指出跨区域公共危机应急联动机制的实现要求树立区域共同体意识,建立跨区域中枢指挥组织系统,建立跨区域应急联动的法律制度、跨区域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跨区域信息沟通共享机制、跨区域应急救援预案体系以及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充足的人力、资金、物资等应急资源保障[22]。滕五晓、王清等对国内外区域应急联动模式、我国区域应急联动的管理体制以及我国区域的应急联动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他认为我国应依托现有区域合作资源、构建“沟通、协调、支援”的多层次、网络状区域应急联动模式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相互救援”的运行机制[23]。凌学武、杨超等提出了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模型架构[24]。总而言之,我国在区域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机制上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尚不成熟阶段。国外关于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第一,危机信息和沟通视角的研究。加拿大学者guy michael corriveau从应急管理中的信息流出发,对应急管理协调联动的决策和信息进行了研究[25]。学者tavida kamolvej以泰国为例分析了信息和沟通在应急管理协调联动中的作用[26]。第二,危机决策视角的研究。美国j f.annelll教授从联邦、州以及其他地方政府的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角度设计了应急管理的协调联动模型[27]。david mendonca则建立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模型来支持应急管理协调联动中的群体决策[28]。第三,基于各国实践的个案研究。chaya r.jain对美国卡特里娜咫风应急处置中各级政府的防调联动状况开展了调查研究[29]。janet hutchinson对加拿大1997年post-red river basin洪灾中联邦、省和市级政府的协调联动进行了较详尽的分析[30]。

五、简要述评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程度越来越密切,公共危机跨域传播的风险性也越来越大,许多学者和政府部门都已经意识到了进行府际合作治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对不同类型的区域性公共危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跨域府际合作。总体上学者们对府际合作治理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区域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的研究很少,而且还没有对现行府际合作治理进行评价的研究,所以本人认为府际合作治理以及公共危机府际合作治理的评价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何精华.府际合作治理:生成逻辑、理论含义与政策工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6).

[2]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1).

[3]汪伟全.论地方政府间合作的最新进展[j].探索与争鸣,2010,(10).

[4]王蕾.地方政府利益博弈样态分析——基于府际合作与竞争的视角[j].企业研究,2012,(12).

[5]刘祖云. 政府间关系:合作博弈与府际治理[j].学海,2007,(1).

[6]leachr,percy,一smith j.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m].asingstoke:palgrave,2001.

[7]杨龙、郑春勇.地方合作在区域性公共危机处理中的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2011,(1).

[8]杨安华.跨边界传播:现代危机的本质特征[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9]蔡志强.警惕危机扩散的“涟漪效应”[j].人民论坛,2008,(10).

[10]e.l.quarantelli,p.lagadec & a.boin,"a heuristic approac  h to future disasters and crises,"in h.rodriguez,e.l.quar

antelli&r.r.dynes(eds.),handbook of disaster reseach,new york:springer,2007.

[11]a.boin&m.ekengren,“preparing for the world 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security paradigm for the european union.”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vol.17,no.4,2009.

[12]a.boin&m.ekengren,“preparing for the world risk socie

ty:towards a new security paradigm for the european union,”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vol.17,no.4,2009.

[13]向良云.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公共危机治理[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4).

[14]沈承诚、金太军.“脱域”公共危机治理与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创新[j].江海学刊,2011,(1).

[15]姚尚建.区域公共危机治理:逻辑与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9,(7).

[16]彭婷婷.跨区域公共危机治理下地方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09,(5).

[17]马奔.危机管理中跨域治理的检视与改革之道:以汉川大地震为例[c].第三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10).

[18]西宝、martin de jong.基础设施网络整合与跨区域治理--“哈大齐”工业走廊与松花江水污染案例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7,(4).

[19]戚建刚、杨小敏.“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凸显我国环境应急机制的六大弊端[j].法学,2006,(1).

[20]闰海.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21]杨新春、程静.跨界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合作分析—以太湖蓝藻危机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7,(9).

[22]刘雅静. 跨区域公共危机应急联动机制研究[j].福州党校学报,2010,(6).

[23]滕五晓,王清,夏剑■.危机应对的区域应急联动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2010,(7).

[24]凌学武,廖敏.政府应急管理中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研究[j].理论界,2007,(9).

[25]guy michael corriveau a cross-jurisd ictional and multi-agency information model for emergency management[d].manitoba:university of manitoba,2000.

[26]tavida kamolvej the integration of integovernm ental coordin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response to immediate crisis thailand emergency management[d].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6.

[27]jfanell the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amulti-agency approach to emergency response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j].rev.scitec.off.int epiz.2006,25(1):223~231.

[28]david mendonca improvisation in emergency response orgaizations a cognitive approach[d].rensselaer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2001.

[29]chaya r.jain.the post-9/11 federal homeland security p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