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小学生数感培养

探讨我国小学生数感培养

一.小学学生数感培养的主体内容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使学生具有运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二.小学学生数感培养策略方法

1.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情境中建立数感

弗赖登塔尔先生曾说过:“如果说数学教育要有什么收获的话,那么我们希望这收获是:人们能知道什么是数。”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众所周知,数概念的本身是抽象的,学生在头脑中不容易很好地建立,只有将数的概念(整数、小数、分数等)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学生才可以很好的理解、把握。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以及用数表达周围的事物,也就是建立数概念的表现。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一步增强数感。通过数概念教学培养数感是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比如:对于百分比的理解,可以用班级的人数做一个统计,然后分类统计,将统计的结果和班级总人数做比较,得出百分比,这样学生对百分比的概念就很明晰了。

2.借助外显知识,让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当今社会由“数”作为载体来表述和传递的信息大量存在,让学生学会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数学学习的必由之路。学生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能拓宽思路,激活思维,产生新的见解,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和相互交往的能力。数感是一种内隐的知识,可以通过活动来进行分享,交往过程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可使得各种思维模式、得以交换和反思,可使得直觉、影像、图式等内隐知识转化为清晰明确的陈述、图表、概念、猜想、计划、模型或其他有形的外显知识,而数感也经历从外显到内隐的过程,通过实践和应用也可以把外显掌握的大量知识、技能熟练化之后转化为内隐知识,从而具有程序化、自动化、模式化等特点。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有哪些是用数字描述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交流,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真正认识到数学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便捷的手段。举个简单例子:每个学生在考试的时候都有一个准考证号(地区、学校、性别、座号的代表数字组成),那么,可以以此为例来向学生说明每个数字的代表意义,然后给出其他的准考证号,让学生进行分析,数字后面所代表的信息。

3强调基础化训练,在比较与估算中发展数感

理解数概念就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数,抽象的数字符号不是表示数的唯一方式。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会使学生增强数学意识,有利于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同情境中采用适当的凑配、消合代数式变形是数感的重要体现之一。小学数学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要求在具体目标中提出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例如让学生试着估算一个正常人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一般来说,学生在估算时将要100万次平均分成若干份,如每分钟的心跳估计是多少,再看100万次是一分钟心跳次数的多少倍,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会逐渐提高,见到生活中的事物,能够很快地与数联系起来,体会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三、以演练与开放式教学为主,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升华数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思考是否存在不同的思路,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对于纯粹的数学题,或以非数学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案,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算法是数感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同时,建构观下的数学技能训练服务于知识构建和重组,是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的中介。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适当提供一些开放式的变式问题,帮助学生学会在变化情境中辨认、活用基本技能,学生的数感也会相应的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