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新方法范例6篇

课堂教学新方法

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72-01

语文教学是我们的基础教学,是国家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也要兼顾学生一直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就要在教学过程中讲求语文教学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我将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并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特点和不足,探索出下面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简笔画的合理应用

一年级学生对新的环境和老师都是陌生的,他们不但要熟悉环境,还要学习知识,对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学生们来说,这些都是考验。一个活泼开朗的老师却能充分吸引孩子的眼球。而一个会画画的老师会更具有吸引力。以前的英语课为我打下的很好的简笔画基础,开学伊始我就发现班里的孩子都很喜欢画画,或许这就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我成功的运用简笔画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例如:在拼音教学阶段,我在讲解an en in的过程中,边画边教,先画大山,画完讲解an,让学生认读并熟悉四个声调,拼读“大山”。然后画月亮,拼读“圆月”,学习整体认读yuan,同样的方式学习en in,在这样画画学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老师喜爱,对知识掌握熟练,也就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简笔画教学也存在自己的弊端,只试用于简单教学的处理,如果教学内容相对复杂,涉及的内容不好画,或者说画完需要很多时间,那就要避开这种方法了。

二、多媒体好处多多

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其中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单调的识字教学借助于动画的形式呈献给学生,也可以设计合理的教学幻灯片供学生学习使用。多媒体在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它可以把死板难懂的诗歌以图片和配乐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还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回放和展播,方便学生深刻理解内涵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从而轻松学会知识。例如:在去凌海参加教学研讨会时,我们听取了两节语文诗歌教学的示范课,两位老师就针对诗歌的内容设计了图片,配乐,历史背景等幻灯片,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习生字,体会情感,最终学会课文内容,两节示范课非常成功。

三、课堂律动部分很关键

学生小,自制力就差,许多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一年级的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时间只有15分钟,甚至更短,而我们一堂课却又40分钟,那么如何才能吸引学生注意,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呢?而律动就成了不可或缺的环节。如果是多媒体课,我们可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儿歌,或者动画,如果是一节常规教学课,我们就要善于运用身边的材料结合本节课内容进行互动了。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运用自己的手指来做操。“一根手指点点,两根手指剪剪,三根手指弯弯,四根手指叉叉,五根手指放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对了,我就是结合女儿幼儿园的活动进行了改造。这样的改造有很多,网络是个好东西,你可以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进行记忆和改编,它们就可以为你所用。

四、课堂小游戏的合理运用

无论数学还是语文,单纯的教学都缺少趣味性,所以游戏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学中总结了很多游戏,现在把它们放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试用。

1,读字词的新方法。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用“开火车”的游戏读字词,这个方式有很多好处。可以检查每个学生的读音和对字词的掌握,我也选择了这个方法,同时我还加入了“大小声”,“分组比赛”,抢答词语,词语接龙,等多N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喜欢,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2,“小蜜蜂”的惩罚。两只小蜜蜂呀,飞在花丛中呀,飞呀,啪啪,飞呀,啪啪。这个大家应该都熟悉我把它改编用来惩罚溜号的学生,比如:呀,老师发现---没有听我说话,现在我要变成小蜜蜂,大家要和老师一起吗?那么我们面对他站好,和我一起变成小蜜蜂好不好?于是老师带领学生煽动“翅膀”“啪啪”两下溜号学生。当然不是真的去打,而只是比动作,学生们会在一片欢笑中继续学习,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也会回到听课的状态。

3,“小白兔”蹦一蹦。这个也是一种惩罚方式。可以把它与“大小声”游戏相结合使用,在“大小声”游戏中错了的同学被老师叫到前面,针对训练的词语,让该学生蹦一下,其他同学一起读一次词语,限定好合适的距离,蹦三到五下,也就说了三到五次。又一次学习了词语或者生字。

这样的游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2

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乐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把课上得趣味盎然,使学生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触动其情思,开发其智力,给学生以栩栩如生之感,学生就会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就会产生一种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兴趣,愿意去干,这是干好的前提。试想,一个人本不想干这种事情,你去强其所难,很难设想他能干好。同样,对语文这门学科来说,也是如此。我国古代教育家程颐早已指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身上的潜力才能得以开发,他们才会主动地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可以说,一堂课有没有趣味性,是一堂课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艺术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这个趣味不是指一般的节外生枝、调笑逗乐,而是从根本上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极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接受感官处于最兴奋的状态。 既然“趣味”举足轻重,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打造出趣味呢?

一、 运用精美语言,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趣味性。几句风趣、幽默的语言,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美的境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做到跌宕有致,时而倾盆大雨,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婉转低回。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说过:“艺术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一般地说,感动就是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力求达到表达悲伤感情,能使学生声泪俱下;谈论高兴事,能使学生喜笑颜开;讲到愤怒事,能使学生怒目相向;叙说严肃事风趣,也能使学生听课轻松自然,无厌倦之感。当然,练就这些功夫,不是简单的事,平常就得注意对语言进行锤炼,课堂上讲课不拖泥带水,不说废话,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问题,绝不用两句话。注意向社会、向群众学习,听到好的语言记下来,看到报刊、书本上的好句子摘录下来,日积月累,上课时在这些储存中选择合适的拿出来,就可以大派用场了。久而久之,也就能形成自己的讲课“美言”了。有了自己的讲课美言,何愁不能激发出课堂趣味呢?

二、 采取多种形式,打造课堂趣味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缺乏新意,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习者就会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不可能学有所得的,即使表面上取得一点成绩,那也仅仅是记住了死板的僵固的东西而已。而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发挥其创造性,那简直是“天方夜谈”。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这也就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我们不能把学生视为只知道吸收知识的“机器”而应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地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接受知识才会由被动变为主动,才能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3

虽然教无定法,但是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教学方法中归纳概括出一些具有可操作程序、有较大适用范围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教师可以在掌握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挑选,灵活地组合这些基本模式,形成一套既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又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可以概括出以下四种适用于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传递接受模式

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中,教师直接控制教学进度。教师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讲课、提问等形式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回答问题、听课、做练习完成学习任务。

传递接受模式具有下列特点:

(1)根据学生学习是接受学习的观点,在学生已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知识基础的情况下,接受模式比其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较快地、较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

(2)在继讲授新课之后的巩固练习环节,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正由于传递接受模式比较有利于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它易于被教师接受,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长期盛行不衰。但是必须看到,由于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客观地处于权威的地位,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容易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不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采用传递接受模式进行教学时,要使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而不是机械的,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帮助学生形成如奥苏倍尔所说的“进行意义学习的心向”。比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可提出具体的复习旧知、预习新知的要求,使学生有准备地来听课;在讲课过程中,可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借助于已有知识,去主动地思考、获取新知识,给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等等。

②课堂教学的容量及要求要适应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教师的讲课对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必然受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的容量和要求,使水平高的学生获得智力的挑战,又使水平低的学生有所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满堂灌”、“注入式”的现象出现。

③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以及时调整教与学的方式。在传递接受模式中,教师只通过对少数同学的提问以及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或者通过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习效果,难以及时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必须采取一些措施,如扩大提问面、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当日批改作业并及时返回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师生谈话模式

师生谈话模式是从提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开始,通过频频发问,使对方觉悟到自身的欠缺,激发起求知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继续通过对话,使对方叙述自己的见解,最终完成对知识的认识。即发问、刺激、诱导、控制对方的思考,使对方凭借自身的思考,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师生谈话模式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对话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模式。在运用师生谈话模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教材,对教材中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对学生作充分全面的估计。

②精心设计谈话材料和提问的问题系列,用于谈话的问题要紧扣中心,有系统,有坡度,一环紧扣一环,逐步深入。谈话的问题,在语言表达上要简单、明确,易于为学生理解;在内容上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③教师必须掌握较高的谈话技巧。要善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必须先向全班提出,然后再指名回答;在问与答之间要有充分的“间隙”,以便于学生思考;谈话的目标要明确,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不致发生思维混乱。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应运用语言飞教具或手势等进行启发,教师不能简单地代为回答。

④谈话结束后,要做适当的小结,说明谈话的目的和所完成的任务,并安排适当的练习进行训练,以巩固谈话的学习效果。由于谈话需要有较充裕的时间,一堂课的教学容量不宜太大。

三、课堂讨论模式

课堂讨论是教师事先给出讨论的中心议题,学生以分组或班集体的形式围绕议题开展独立思考、发表见解、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活动,最后形成对议题明确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课堂讨论模式可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开展多向信息传递,也使得学生独立活动的自由度增大,可以提问,也可以反驳,可以查资料,也可以发表见解,因此,适合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以及综合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对学习是一种重要的促进。在讨论中,学生必须学会、使用交流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并与别人的思想和理解进行比较和联系,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讨论还会刺激新思想的形成,并通过交流诱发创造性。然而,在实际教学环境中,同学之间的讨论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消极作用主要体现于:

①容易讨论与数学无关的问题,或者过分挑剔地质疑,“钻牛角尖”;

②讨论小组被少数同学控制,多数同学成为旁听者;

③不如教师直接讲授省时省力。

因此,要使课堂讨论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要提出高质量的议题,既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能激发起讨论的欲望,从而展开活跃热烈的讨论。其次,教师要设法创设一个有利于开展生动活泼、紧张讨论的氛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是个关键。在讨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平等参与、寻求理解和正确调控。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参与也可能有消极作用,有时教师过快地给出正确答案可能会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学生主动建构的学习机会,有时教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思维方式脱节。此时,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不仅干扰学生的学习,也会失去因势利导的良机。

四、启发探究式

在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性新授课中采用启发探究式(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模式的流程 :创设探究的条件─提出探究的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总结方法规律(积累与总结)─课内测标、落实新知

启发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为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 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依据大纲的要求,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设计学习的情景,创造出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引导”一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积极思维参与探究。提出恰当适中的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探究”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议论甚至争论,逐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发现新问题,形成新的认识。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方法,在实践中学生学会应用 , 提高概括归纳的能力。

在运用启发探究式模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小组交流的前提是每个学生已独立自学思考过。

②要给学生充足的学习讨论时间。讨论次数不要过于频繁。一节课重点讨论2~3次。

③讨论内容的确定。讨论题来源于学生质疑后梳理出来的有代表性有价值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适合小组讨论的新颖的、有一定质量的开放型问题。

④学习小组人员分工。每位学生应在小组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如主持人、汇报员、检查员等,讨论中可组织中心发言、指定发言、接力发言等形式交流。

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4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如何改革当今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单一传统模式,教师在有限的45分钟内,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历史教师应

该认真探索的教改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少而精

课文内容呈现方式分主体和辅助两大部分,主题部分为课文正文,配以一定的历史图表;辅助部分设置相应的“学习思考”“资料卡片”“知识链接”等栏目,以拓展课文内容。中学历史课程内容打破原来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突破古代史的王朝体系,改变编年史体系,以专题方式挑选对中学生有较大吸引力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构成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历史专题,相对避免知识体系复杂性,减少知识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课程内容相对经典

在课程目标上,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内容选择的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与著名的历史人物。这些内容既体现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涵盖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使学生学习之后能够内化成自身的经验,进而使学生从中得到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教学体系的专题性

新的课程结构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突破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教学的新体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

二、教师要善于处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专题教学的关系

历史新教材跨度大,跳跃大,难度提高,内容增加,中外结合,课时受限制,学生基础差。历史新课程的专题式模块教学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定位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专题模块的学科要求上,这是新课程的特色,既简化知识架构,又简化教学过程。然而,知识框架,无论纵向知识还是横向知识,却都是不能省略的,基本的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阶段、阶段特征都应在教学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一些

好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要有一个引导培养的过程和学生适应与习惯的过程。

三、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参与和兴趣的培养

在学习新知识时,笔者让学生在上课前两天就开始结合已经收集的资料预习课文。第一天是学生自学,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两项任务:一项是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设计出本课的板书设计;另一项是各小组将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疑问和看法写出来,并共同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将这些疑问和看法统一交给教师汇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拟出相关问题,在拟定问题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智慧。例如对秦长城的评价,该问题除了有传统的看法――秦始皇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也可有相异的观点――秦长城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时功不可没,让后人受益无穷,同时也是世界第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第二天,笔者将学生提交的问题与自己拟定的问题结合起来,精选出广受关注的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一并公布给全体学生,让各学习小组讨论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方位看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历史知识点,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启迪学生思维,创设历史情境。通过课件的运用,让学生置身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现实中,激发他们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例如通过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图片和影视,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信心;通过播放《义勇军进行曲》《七子之歌》等曲目,让学生了解抗战时期军民保家卫国及渴望统一的气概和心情。

五、做好复结

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5

摘要: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73-01

新课程理念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了平台。在这种理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必然会发生变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本,强调生活课程的自主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初中语文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中就要始终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做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经过探索和尝试,逐渐摸索出符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1.注重朗读,加强学生语感训练

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突出了"读"的重要性。语文阅读教学中着重于读,但也注重读的方式和方法,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5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入他们的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2.善于提问,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激发兴趣、开发智力的艺术。如果教师善于置疑,课堂提问适合学生年龄、生活、学习实际,就容易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在学生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只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并在双方交战中学生通过思维激烈碰撞而形成两派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认为"搬家"更具有眼光和魄力,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些见解不乏新意,但是我适当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应结合该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现实意义。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形象也有客观的认识,文章主旨也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可以说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开了问题多、散造成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便成为了一种多元充满生气的交流对话,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借助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如果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情境,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启发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学习《观潮》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制做这样的一个课件:通过大海来潮时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再搜索到战争时期水兵训练的场面播放给同学们看,并音频播放课文朗读一边用声音配合,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语言的有力,充分地品味这篇文章的气势。又如《口技》这篇文章的导入中,教师可以视频播放相声《洛桑学艺》,让学生知道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更让学生感觉口技的生动有趣,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强烈地叩击着学生的心灵,同时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更能激发起他们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4.引入比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语文课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这一门学科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它体现的并不是你明白了多少语文知识,而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能力的提高,单单靠语文课堂教学又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理念的促使下,我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教法、新的课型。在一个学期中不间断地开设了诸如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背书比赛、查字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游戏比赛、写字比赛、讲故事比赛、讲笑话比赛、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的开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更是激起了同学们对于语文这一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对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高。实践证明,学生们很喜欢上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继续探索、努力的方向。

5.引导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烈的讨论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增长知识。例如《羚羊木雕》一课,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弄清冲突的前因后果,然后把学生分成"我"派和"妈妈"派进行还原性和生发性的"争吵"。引导学生在提取课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理解、生活经验和价值判断,借助课文的词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烈争论,甚至可以把话题延伸到未成年人该如何处理父母所给的贵重东西的问题上。这样既有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又有跨学科的拓展,使学生学得充满情趣,又确有所得,才有可能在探究性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总之,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字,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是绝对出不了成绩的。对"活"的理解是多种多样,有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有教学手法上的更新,因人而异罢了。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语文课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才能大面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新方法范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教师素质

随着现在知识的增长越来快以及现在学生思维越来越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说,大部分的课堂教学还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育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实施创新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激发现代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教学方法由传统向创新转变。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随着全世界知识的爆炸性增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因此学生要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有更好的发展必须掌握如何自主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即所谓的“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到达这样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合理的利用教法与学法。所谓的教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所谓的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法渗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要把教师和学生当作学的统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学要求同时也要有学法要求,努力实现两者的结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1]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掌握说与听的艺术,加强与学生互动

我国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一直在讲述知识点,学生在一直在听老师讲解,这样整堂课下来老师一直在扮演言说者的角色而学生一直在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非常少。伽达默尔曾经说过:“听者必须在倾听中理解,言说是在倾听的无声回答中被接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讲解的内容,然而在同学们对知识点存在疑惑的时候并没有给予教师一些反馈,还是一味的听老师言说,这样就会给教师一些错觉,教师会默认讲解的知识同学都已经理解,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听与说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手段,通常来说言说与倾听是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听与说应该实现积极地互动。但是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听与说却常常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只听不说、只说不听、只读不说以及不认真听、错听、漏听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改善目前课堂教学听与说分离的情况,实现听与说的积极互动。刚开始教师可以采取主动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抓住同学们的兴趣点,提高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逐渐的引导学生主动的针对某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当同学们针对某些知识点提出疑问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倾听让学生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一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才能同样的得到学生们的尊重认真倾听教师讲课。在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中,教师准确掌握言说与倾听的艺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加强师生之间的信任,体现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的平等关系。学生感受到这种平等、信任、尊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后能够更加认真的学习课堂知识,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2]

三、选择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法的灵活组合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个国家都有很多种课堂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各有自身的优点以及自身的缺点,加上每一年龄段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方法不同,再加上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同所以没有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方法是万能的。同时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是有一些共同点或者相互联系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些课堂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著名的教育家班斯基曾经说过:“每一种教学方法就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一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例如,课堂教学中的直观法,这也是我国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直接的到达教学效果,但是教学课堂上长期使用这种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抽象思维。此外,我国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还有讲授法,这种方法对于知识量非常大的科目比较适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学生会过度地依赖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不能够独立的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思考,缺乏必要的感性经验的支撑,有时候老师晦涩的讲述知识使得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方法选择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年龄阶段特征等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也可以在选择教学方法的组合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的互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多项研究成果或是项目的完成都需要依靠团队学习和合作,因此在课堂中创新教育的开展首先就要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未来的社会也要求学生能够融入相关环境,增强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出成绩,才能更好的生存。教学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形式上不仅仅是分为小组讨论,更重要的是在分成小组以后小组成员能真正落实合作精神,组员间形成相互学习,尊重他人想法,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学会肯定他人、展现自己。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营造良好的团队内部氛围,组员间友好、公平竞争。教学中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合作精神,二是培养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灵活运用教学内容解决具体问题,并将团队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除了需要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还应该发挥每个个体的特点,孔子提出来因材施教正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特色化。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开展,还要将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依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之间既要相互学习,但是也要保持个人思考学习的能力,不能人云亦云,陷入别人的想法中不能自拔。课堂是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培养各种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东西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重大,对于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3]

结语:

时代在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有利于教师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满足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浩文.浅析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观及实施策略[J].吴家山三中教科研,2002.

[2]伽达默尔.论倾听[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