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论文范例6篇

艺术家论文

艺术家论文范文1

海派家具有几种风格,即维多利亚式和装饰艺术风格,虽然这些风格有欧洲巴洛克、哥特式风格的借鉴,但因为地域的原因,聪明的工匠们借鉴并融入了许多国外流派和艺术风格的创造元素,比如脚饰、雕饰等都融入了中国元素。20世纪海派装饰设计中借鉴了国外各流派的风格特点,其主要特征是继承了中西多元文化传统,也创新并结合中国各地的现实生活元素。主要还表现在建筑设计、室内空间、家具陈设、平面设计、商业插图、服装服饰、装饰图案、日用器具等多个领域。所谓的海派,是文化艺术方面的一种风格,带有上海特点的风格,无论是海派建筑,还是海派家具,都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当地地域文化相整合并吸取了外来的装饰艺术风格的更多统一。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感受下海派风格。

一、海派建筑,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深深地受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上海在6000年前,现在的市中心还是一片,但现在早已是高楼林立,使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其间,大量的国外建筑师及留学归来的中国建筑师都引进了西方建筑文化,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与空间。石库门建筑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特别能代表老上不第的市井文化。作为中西合璧的产物,石库门建筑总体欧洲联排式,单位平面脱胎于四全院形式。早期石库门住宅建筑受江南传统民居风格的影响,里面随处可见中式元素,比如雕花漏窗、格栅、美人靠栏杆、封火山墙、中式格子门等。最早的石库门建筑的实用性强、造价便宜,这些建筑都带有石头门框,因此被称为“石库门”。

二、装饰雕塑。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摆件式,主要以人物、动物、瓜果等形象或直接以抽象的几何体呈现;另一类是依附于某一主体上的雕塑工艺,一般常见于建筑的门头、柱脚、把手、首饰、家具的装饰浮雕等。其中蹲立于原上海汇丰银行大楼前的一对铜狮是具有装饰性的雕塑。这座古典式巨厦门口,长达20米的台阶两旁匍卧着两只青铜狮子。装饰艺术运动影响了中国现代一批城市的建筑设计装饰风格,既保留着中国传统装饰文化,又体现了西方装饰艺术风格的特点,折衷地体现着东西方艺术样式的结合。

三、家具。继承明清家具的发展,海派家具深受西方风潮的影响,无论从造型还是装饰上都向仿西式和中西合璧式发展。梳妆台做工都很精巧,大多有雕花;五斗橱是由英式抽屉柜变化而来的,在柜框边上有浮雕装饰,在抽屉面上用细木镶嵌或用瘿木作贴面装饰;海派家具大多都选料考究,工艺精细,磨工和漆工细致,讲求素净、大方和线条美,各种传统工艺以及装饰的运用使得海派家具具备了良好的使用和收藏价值。

艺术家论文范文2

(2007-01-0001-06) 视觉文化的历史叙事 / 周宪

(2007-02-0001-03) 文化时空论 / 章剑华

(2007-04-0001-03) 现代启蒙精神与江苏话剧百年 / 董健

(2007-05-0001-08) 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 / 刘伟冬 居其宏 沈义贞 方仪

(2007-06-0001-05) “进化观”与“绝对论”――以《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戏剧改良号”为个案 / 邵建

二 等 奖

(2007-01-0007-04) 批评何为?学术何为?――兼论“审美意识形态论” / 吴子林

(2007-02-0009-04) 多数人的暴政对于文化意味着什么 / 段一

(2007-04-0018-05) 艺术终结论的三阶段反思 / 陆扬

(2007-04-0023-04) 艺术终结与现代性的终结 / 刘悦笛

(2007-04-0035-04) 吴梅曲学教育的文化史意义 / 程华平

(2007-05-0015-04) 美学,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 / 凌继尧

(2007-05-0025-04) 艺术学的困惑、对策与前景 / 王廷信

(2007-06-0006-07) 《新青年》时代的戏剧之争 / 张耀杰

三 等 奖

(2007-01-0050-04) 新中国“十七年”中国画史论的研究与写作 / 蔡青

(2007-02-0004-05) 眩感:一种新文化与旧感觉 / 景凯旋

(2007-03-0012-05) 大众媒介时代艺术批评的困境:以“白韩之争”为例 / 朱国华

(2007-03-0017-05) 队戏考论 / 朱恒夫

(2007-03-0116-04) 中国绘画史的“地域研究”意识――一种研究思路的提出 / 郭建平

(2007-04-0014-04) 大众传媒时代艺术批评标准问题之我见 / 葛红兵 叶片红

(2007-05-0009-06) 守望文化江山:全球化历史语境中的本土电影与国家文化安全 / 贾磊磊

(2007-05-0019-06) 中国艺术学学科特征与发展前景 / 陈池瑜

(2007-05-0067-08) 文徵明与金陵书家交游考略 / 蔡清德

(2007-05-0132-06) 艺术何以会终结?――关于艺术本质主义的思考 / 常宁生

(2007-05-0158-03) 现实题材戏曲创作的两个基本问题 / 汪人元

(2007-06-0018-06) 在商言商:1937-1945上海职业话剧生产体制 / 李涛

优 秀 奖

(2007-01-0011-04) 论明清家乐对明清戏曲表演艺术的积极影响 / 刘水云

(2007-01-0152-02) “文化资本”与文化生产者的定位 / 李涛

(2007-01-0164-04) 新兴经济驱动下的文化产业结构演变 / 杨润森

(2007-03-0001-06) 和谐文化论 / 章剑华

(2007-03-0046-04) 《审音鉴古录》版本及年代作者考 / 胡亚娟

(2007-03-0127-05) 敦煌连环画式变相的起源――兼谈其与敦煌变文的关系 / 于向东

(2007-04-0027-04) 技术进步与艺术终结 / 祁林

(2007-04-0031-04) 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观――一种社会符号学的视角 / 周计武

(2007-04-0073-05) 文徵明致仕考略――由王宠行书札《起居贴》引发出的问题探索 / 刘鹏

(2007-04-0078-07) 中国书画作伪史考 / 倪进

(2007-05-0051-04) 战争片与现实主义――关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美学随想 / 沈义贞

(2007-06-0024-03) 民国时期私营电影产业的市场环境与经营策略 / 钱志中

(2007-06-0062-08) 大师与历律――《周礼》乐官与先秦乐文化源流考述 / 张国安

(2007-06-0093-03) 《康熙曲谱》和“北叶《中原》,南遵《洪武》” / 刘红花

艺术家论文范文3

(2009-04-0039-08)南京梅园新村近代住宅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 / 王盈 汪永平

(2009-05-0022-07)由“狂飙突进”到“重温经典”――改革开放30年中国书法发展回顾与思考 / 刘宗超

(2009-05-0029-08)探索中的前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公共艺术发展回顾与展望 / 邵晓峰

(2009-06-0105-05)艺术社会学的建构 / 杨道圣

二 等奖

(2009-02-0075-06)宋代新兴金石学对宋以来画学的影响 / 陈谷香

(2009-02-0081-04)图像文献的文献价值――以中国古代书画史作品为例 / 郭建平 杜

(2009-03-0050-05)消费时代的经典文化危机与审美范式转换 / 应小敏 傅守祥

(2009-03-0169-04)传统山水画中儒家身体观的隐喻与表达 / 祝后华

(2009-05-0165-06)敦煌变文讲唱的道具及其表演方式 / 于向东

(2009-06-0038-07)中国书法中的“金石气” / 崔树强

(2009-06-0146-05)传统“手艺”三对范畴的艺术现象学研究 / 王文杰

(2009-06-0177-07)沂南汉画像石墓设计文化研究 / 张适

三 等奖

(2009-01-0095-04)全球化经济与国家设计战略 / 过宏雷

(2009-01-0154-04)新媒体艺术:陌生化与日常性的统一 / 张屹

(2009-02-0025-08)敦煌本《韩擒虎话本》的写卷制作方式和文学特点 / [韩]郑广薰

(2009-02-0144-05)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体制集谈录――建国60年文化改革与发展回眸 / 王丽丹

(2009-02-0159-03)人性中善恶力量的冲突与较量――评新编昆剧《血手记》与莎剧《麦克白》的多重主题设计 / 唐慧丽

(2009-02-0185-04)理查•瓦格纳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 李琼 刘旭光

(2009-03-0017-07)敦煌莫高窟第138窟供养人画像再认识 / 张景峰 顾淑彦

(2009-03-0125-07)两宋时期辽、金、西夏的歌舞及其与汉族的交流 / 王菲菲

(2009-04-0164-05)米兰佛寺“有翼天使”壁画造型风格考 / 夏海东

(2009-05-0189-06)论王原祁的“平中求奇”说 / 蒋志琴

(2009-06-0045-08)中国古代书法著述的存在方式与表达方式――从文体的视角 / 常春

(2009-06-0192-06)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启示 / 杨子

优 秀奖

(2009-01-0187-04)艺术品从“原状”到“迹化状”的美学内涵 / 陆小赛

(2009-02-0162-04)“牖中窥日”与“显处视月”――“200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入选作品中的两种视角 / 王菡薇

(2009-02-0141-03)戏痴与凡人――《霸王别姬》、《梅兰芳》之比较 / 岳晓英

(2009-02-0166-05)作为一种“新”文学的传统回归――关于网络文学当代困境的文化解读 / 陈静

(2009-02-0171-05)生成机制与美学策略: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20世纪90年代政治波谱 / 安小庆

(2009-03-0165-04)艺术市场生态研究 / 成乔明

(2009-04-0111-11)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装饰图案分析 / 刘珂艳

(2009-04-0173-04)惠山手捏戏文的捏塑特征――从与昆曲的关联分析 / 张文

(2009-05-0225-03)“人化”与“物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设计伦理 / 王志强

(2009-06-0061-04)董其昌“以势为主”笔法观辨析 / 李文灵

(2009-06-0065-05)楼兰L.A.Ⅱ.出土〈孔纸30.2〉书法文书研究 / [韩]金弘大

(2009-06-0137-09)重审艺术学与美学的关系问题――艺术学的尴尬处境及其化解之道 / 郭勇健

(2009-06-0162-03)音乐人类学的文化视野 / 田阡

(2009-06-0184-05)红山文化玉“勾云形”类器文化意义再探讨 / 倪玉湛

艺术家论文范文4

蝎,这个名字对于刚出现的他似乎是非常合适的,但蜕去外壳,这个名字似乎根本不能配上这清秀的外表,但狠毒在他身上也显现了出来,战斗时的无情,最后亮出自己的真正身体,又令所有人惊叹不已,一个人竟然可以没有躯体,只有心灵在那活着,最后,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归宿,和自己的父母死在了一起(虽然都是傀儡)又是一副感人的画面,一家三口,也许在另一个世界才能继续他们的亲情吧…………

他对待艺术认为永恒才是最美,和迪达拉截然不同,所以他把一切都做成了不会消失的傀儡,他的父母,三代风影,看似残忍,但为什么不能说是为了让自己珍爱的得到永生呢,这也许是蝎表达自己爱的方式吧………………

外表看起来文静,纤弱,优雅。虽然内心有些狠毒。

也是晓的成员.但他其实是一个非常热心善良的人,只是没有发挥出来.

他可以算是晓里面比较凄楚的一个人了,戏分也算较多,悲惨的结局,死在自己的父母的手里,他一出来的形象可以说是非常的令人厌恶,一个球一样的傀儡,用自己的身体攻击,但当他去掉那件可恶的外衣,显出真身后,一切都变了,世界突然变的那么温柔,他的眼神,是那么的纯洁,谁相信他是一个可以下手荼毒了一个国家生灵的人!但现实往往那么残酷,一个清秀的人,战斗起来却是那么的恐怖,上百的傀儡在他手中合为一体,犹如一个人那样收放自如!!

他为什么会故意露出破绽?血浓于水,双手沾满血腥的蝎,最终也死在了自己奶奶的手下,死在了父母的怀抱中。杀死他的是也许正是他从未追究过的爱。 其实蝎内心是很干净的,只是为了寻求爱的结局。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蝎都没能成为真正的傀儡……因为,傀儡是没有感情的,而蝎呢?蝎戒指上的字,纯净的玉,正如他那纯净的双眸,高贵的玉,正如他高雅的气质。也许是巧合,蝎在晓中的代号就是玉。

艺术家论文范文5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著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

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

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种。大多用锣、锁呐、鼓伴奏,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灯歌则是在灯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调音乐,常见的有斑鸠调、进坑歌等。花灯又有耕田花鼓与灶背花鼓,又有进门歌和出门歌等趣味盈然。

赣南地方曲艺主要有南北词、道情、古文。南北调系清道光年间由南昌传入赣州经与本地民间曲艺结合,在曲俊⑶骱捅硌萆闲纬闪擞凶砸训胤教厣哪媳贝省D媳贝识嗔鞔诤佣母酉亍⑿斯⑷鸾鸺靶欧帷⒋笥唷⒚霰庇朊鑫鞯鹊兀愿又菽媳贝省⑿斯媳贝饰D媳贝视?80多种词目,如《天宫赐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围桌板体腔弹唱,词少腔长,精明紧凑。

宁都道清原系明代从外地传入的曲艺,是清初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体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艺。由1人或多人演唱,节奏变化较大。曲调不板腔、联曲混合体有引子、曲头、尾子。传统节目有3000余种子,以《銮刀记》、《烟刀记》为独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二、工艺美术

剪纸与纸扎艺术在赣南古代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中,起着寓意和装饰作用。剪纸艺术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许多生动、朴实的画面,常见的有"五谷丰登"、"三星高照"、"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喜上眉梢"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绣也都是先剪纸样,摹到布上再刺绣的。纸扎艺术在民间更为盛行,以竹为骨扎好架子,面上贴彩纸、布、绢和剪好的图样。纸扎多是龙灯、动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节、喜庆、庙会、宗族活动中广泛流行。旧时仅宁都县城就有纸扎店铺100多家。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家传的花灯、人物纸扎艺术十分精湛,1995年6月获取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雕刻艺术,在赣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木雕以赣州、龙南、赣县艺人较多,善雕花板,广泛用于家俱、建筑之中。许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庙宇建筑中应用,即是一件艺术品又充当实用构件。如鳌鱼、卷草雀替和雕刻的隔架、斗拱、翼拱、窗门格扇等。石雕以兴国、赣县艺人为多,兴国盛产质地细腻的红石,赣南及赣中许多地方的大型石雕有不少是兴国红石,如乐安县流坑的一对大石狮均出于兴国。花岗岩也是赣南盛产的石材,多用于建筑和大型石雕。如宁都、南康、石城的一些牌坊、桥的栏板、望拄和门楼、柱础、石狮等。

刺绣艺术在赣南客家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应用在衣、鞋、帽、裙、肚兜、荷包、床帘、轿帘等生活用品和服饰上。做工精细,风格古朴,立意多为吉祥与美好生活,色彩以红、黑、黄为多,风格独特。

古代赣南盛产瓷器,唐宋达到高峰。以宋代赣州七里镇窑最为出名。七里镇窑产品以青白釉瓷、薄胎赭者色釉瓷、黑釉窑变为典型产品,瓷品纹饰以团菊、花卉卷草。图案丰富生动的黄陂窑青白釉瓷和以印花戏剧故事装饰为代表的固厚元窑及色泽乌黑光亮的东山坝窑黑釉瓷,还有釉色青白淡翠的寻乌上甲窑等,这些都是当时赣南质量优秀的瓷器。从瓷器的装饰艺术上看赣南瓷器多以花卉、人物的刻花或少数印花、窑变为主要表现手法,以龙窑烧造为主。

赣南自古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客家地区。有不少闻名于世的美术家和文学家。兴国人钟绍京不仅是唐代宰相而且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以清秀端庄的小楷为世人所崇。清初著名画家宁都人罗牧工画山水名声很大,被时人排名于五代画家董源与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之间,赣南的文学巨子更是辈出不穷,有唐代诗人家綦毋潜、南宋诗文雅健的赣县人曾几,清初"易堂九子"中的宁都魏禧、魏源,还有才华横溢的瑞金杨以任,先后入翰林的大余一门"四戴"--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亭、戴衢淳。赣南的堪舆文化名闻遐迩,杨派风水以杨筠松为祖师在曾文山等人的继承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明永乐七年赣南的廖均卿、曾从政等人均因择皇陵有功而受皇封。与文化发展直接相关的赣南书院文化在北宋时就具有规模,时任赣州通判的周敦颐就已开坛讲学,授?quot;二程"(程颢、程颐),后来,濂溪书院成为赣州历史上经久不衰的著名书院。''''文天样少年时代百里寻父来到赣县吉塘读书。明代王阳明也在赣州开坛讲学,给后人留下赣州通天岩内"观心"的一段佳话,后人又设阳明书院"发扬光大"宋代赣南各州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学就已达14所,书院12所。王安石还专著"虔州学记"以记府学的迁址。大余的周程书院也运近闻名,为皇帝赐书"道源书院",文天样为兴国的安湖书院做记,宋代书院文化得到社会和官府的大力支持,明清以后书院更是迅速发展,成为赣南民间或半官半私的讲学和教育场所。

三、文物名胜

以通天岩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艺术是赣南古代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天岩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赣州市西郊10公里,开创于唐末宋初时期。是江南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窟,内有翠微岩、通天岩、同心岩、龙虎岩、忘归岩、观心岩6个洞窟,共有石刻造像359尊,石龛279座及宋以来的题刻128品,造像均为佛像菩萨、比例准确,气韵脱俗以通天岩窟中的数龛造像最为出色,是唐末北宋初期的精品。最早者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题刻,以明代王阳明和唐邦佐书法最佳。北宋绍圣年间,坡游通天岩访赣州著名隐士阳孝本。二人一见如故,促膝谈心携游赣城成为佳话,后代文人骚客不继"后坡公至"提留诗话于通天岩。

罗田岩位于于雩都县南郊2.5公里,南朝时即有建寺,在罗田岩的悬岩峭壁上刻有唐以来的百余首题刻,可以以辩认的尚有20多条,其中年代最早的要算北宋嘉祜八年(1063)周敦颐《游罗田岩》的七言绝句,还有南宋岳飞、文天样、明代王阳明等名人的题刻。此外龙南玉石岩、宁都翠微峰、石城五龙岩、兴国大乌山、会昌汉仙岩、赣州马祖岩、龙潭等地均分布有宋、元、明时期的许多摩崖石刻,当中不泛有文天样、王阳明等名人手迹。然而赣南最早的题刻却当数上犹双溪乡石门溪旁的一方西普题刻小诗。最大的题刻则是崇义县思顺乡桶江村刻在一块高8米,宽14米巨石上183字的"茶寮碑",记述了王阳明当年镇压崇义农民起义炫耀武功的"丰功伟绩"碑。

赣南是全省现存古建筑最多的一个地区,在诸多古建筑中,以塔为著,最早的塔系赣县宝华寺内的唐代玉石塔,大理石砌成,塔身上浮雕许多佛教人物故事,是唐代马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觉禅师墓塔。赣南宋塔有6座,它们是赣州舍利塔、信直大圣寺塔、大余嘉祜寺塔、安运无为塔、石城宝福院塔。这些来塔大部分得到全面维修已向游人开放,明请塔在赣南就更多了。其他古建筑有江西现存最大的文庙即赣州文庙占地8000余平方米,于都明代木牌坊即步蟾坊,于都管敏春尚义坊,清代朗际石牌坊,石城扬村亭式坊等都是赣南数十座明清牌坊的精品,明请古桥中以安运永镇桥、龙南太平桥、信丰玉带桥为赣南诸桥之美。

艺术家论文范文6

一、赣南的戏剧、民歌和曲艺

明清以来,赣南流行着不少土生土长丰富多彩的戏剧曲艺等艺术。有赣南采茶戏、宁都采茶戏、东河戏、赣州南北词、兴国南北词、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赣南采茶戏影响最大。赣南采茶戏形成于明末清初安运县九龙山一带的茶区,艺人在演艺中将粤东传入的采茶灯融于赣南的灯彩艺术之中。经过长期锤炼,到清初时就从唱茶歌、舞茶灯的原始形态衍变、创造形成了有简单情节,以大姐、二姐、茶童三个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由于采茶戏源于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所以发展很快,迅速传入到信丰、于都、石城、赣县等地。清乾隆年间,赣南采茶戏向外传播成为赣中、赣东、湘中、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及广西一带的流行戏剧。

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形态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见美的矮子步;二是风韵独特的单袖简;三是优美动人的扇子花。这些舞蹈动作皆来源于山区的生活,她的传统剧目有82种,分灯戏和杂套戏二大类?quot;灯戏"即茶灯戏,代表剧目是《九龙山摘茶》;杂套戏的代表剧目是以《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组成的"四大金刚"和以《肖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组成的"四小金刚"。赣南采茶戏到清代中期,开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视和打击逐渐衰退。1949年以后发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赣采茶戏又重新得到光大成为江西的两大地方剧种之一。1979年传统剧目《茶童戏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厂摄制搬上银屏,蜚声全国卤嗑缒俊对趺刺覆宦!贰ⅰ斗缬杲忝没ā芬蚕群蟊话嵘弦弧!缎っ米印贰ⅰ恫蛊?鞋》、《钓拐》先后获省、地、国家奖还灌成唱片。《试妻》获1992年文化部艺术局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二等奖。大型赣南采茶戏《山歌情》1994年获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赣南采茶戏已经成为赣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

东河戏,是廷生于赣南的古老剧种之一,因发源于赣南贡江流域故称"东河戏"。明代嘉靖年间,在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间庙会游神,"扮故事"形式上发展到以高腔大本戏为主的舞台演唱,形成东河戏刍形。

清初,坐堂班与苏州来的一批以演唱昆曲为主的戏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将二种表演形式融合为一,此后又相继吸收了江西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安庆调、弋板、兴国南北词等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较为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东河戏流行于赣县、兴国及与其相邻的万安、泰和、吉安一带。东河戏的角色分为九角头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传统剧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种。代表剧目有《雷锋塔》、《挽发记》、《玉簪记》、《扫秦》、《六国分相--刺股记》等。中央苏区时,还改编了不少东河剧现代革命剧目,如《活捉张辉赞》、《送朗参军》等,影响很大,风靡一时。

赣南的民歌和曲艺也同样透散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歌高亢刚健,朴实无华,有山歌、灯歌、风俗歌、小调、号子、儿歌等。赣南民歌大体可分为三个地域特点,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龙南、定南、全南三县及东北部的寻乌、兴国,地理与广东部分地区接壤,语言相近;二是处于赣南东北边区的瑞金、石城、宁都三市(县),部分地域与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语言差异相对较大,此区域的灯歌较著名,山歌受赣中影响较大;三是赣南中部的赣县、南康、信丰、于都等县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号、木排号子很流行,语言也较平和。赣南山歌的旋律起点音较高,然后大多来个高音拖腔,音调下行至主音结束。兴国山歌是诸县山歌中,旋律最美,最著特色的山歌,以即兴行腔为法。节奏自由优美,随唱随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兴国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叹用语。

赣南小调很多,大体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调两种。本地小调以交情歌为代表,还有叫化歌的"莲花落"等。

赣南风俗歌有年歌、婚礼歌、丧歌等。此外还流行道教音乐;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灯彩是赣南民间古老的传统歌舞,有龙灯、鲤鱼灯、摆字灯、高灯、狮子灯、云灯、茶蓝灯等近20种。大多用锣、锁呐、鼓伴奏,载歌载舞非常热闹,灯歌则是在灯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调音乐,常见的有斑鸠调、进坑歌等。花灯又有耕田花鼓与灶背花鼓,又有进门歌和出门歌等趣味盈然。

赣南地方曲艺主要有南北词、道情、古文。南北调系清道光年间由南昌传入赣州经与本地民间曲艺结合,在曲俊⑶骱捅硌萆闲纬闪擞凶砸训胤教厣哪媳贝省D媳贝识嗔鞔诤佣母酉亍⑿斯⑷鸾鸺靶欧帷⒋笥唷⒚霰庇朊鑫鞯鹊兀愿又菽媳贝省⑿斯媳贝饰D媳贝视?80多种词目,如《天宫赐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围桌板体腔弹唱,词少腔长,精明紧凑。

宁都道清原系明代从外地传入的曲艺,是清初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发展而形成的,是具体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艺。由1人或多人演唱,节奏变化较大。曲调不板腔、联曲混合体有引子、曲头、尾子。传统节目有3000余种子,以《銮刀记》、《烟刀记》为独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为盲人用地方语言演唱,演员、乐师系一身,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用勾简式渔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对应,即兴表演成份多。

二、工艺美术

剪纸与纸扎艺术在赣南古代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各种喜庆、娱乐活动中,起着寓意和装饰作用。剪纸艺术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许多生动、朴实的画面,常见的有"五谷丰登"、"三星高照"、"八仙过海"、"岁寒三友"、"喜上眉梢"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绣也都是先剪纸样,摹到布上再刺绣的。纸扎艺术在民间更为盛行,以竹为骨扎好架子,面上贴彩纸、布、绢和剪好的图样。纸扎多是龙灯、动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节、喜庆、庙会、宗族活动中广泛流行。旧时仅宁都县城就有纸扎店铺100多家。赣县田村老艺人刘盛涵家传的花灯、人物纸扎艺术十分精湛,1995年6月获取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雕刻艺术,在赣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木雕以赣州、龙南、赣县艺人较多,善雕花板,广泛用于家俱、建筑之中。许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庙宇建筑中应用,即是一件艺术品又充当实用构件。如鳌鱼、卷草雀替和雕刻的隔架、斗拱、翼拱、窗门格扇等。石雕以兴国、赣县艺人为多,兴国盛产质地细腻的红石,赣南及赣中许多地方的大型石雕有不少是兴国红石,如乐安县流坑的一对大石狮均出于兴国。花岗岩也是赣南盛产的石材,多用于建筑和大型石雕。如宁都、南康、石城的一些牌坊、桥的栏板、望拄和门楼、柱础、石狮等。

刺绣艺术在赣南客家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应用在衣、鞋、帽、裙、肚兜、荷包、床帘、轿帘等生活用品和服饰上。做工精细,风格古朴,立意多为吉祥与美好生活,色彩以红、黑、黄为多,风格独特。

古代赣南盛产瓷器,唐宋达到高峰。以宋代赣州七里镇窑最为出名。七里镇窑产品以青白釉瓷、薄胎赭者色釉瓷、黑釉窑变为典型产品,瓷品纹饰以团菊、花卉卷草。图案丰富生动的黄陂窑青白釉瓷和以印花戏剧故事装饰为代表的固厚元窑及色泽乌黑光亮的东山坝窑黑釉瓷,还有釉色青白淡翠的寻乌上甲窑等,这些都是当时赣南质量优秀的瓷器。从瓷器的装饰艺术上看赣南瓷器多以花卉、人物的刻花或少数印花、窑变为主要表现手法,以龙窑烧造为主。

赣南自古就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客家地区。有不少闻名于世的美术家和文学家。兴国人钟绍京不仅是唐代宰相而且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以清秀端庄的小楷为世人所崇。清初著名画家宁都人罗牧工画山水名声很大,被时人排名于五代画家董源与元代大画家黄公望之间,赣南的文学巨子更是辈出不穷,有唐代诗人家綦毋潜、南宋诗文雅健的赣县人曾几,清初"易堂九子"中的宁都魏禧、魏源,还有才华横溢的瑞金杨以任,先后入翰林的大余一门"四戴"--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亭、戴衢淳。赣南的堪舆文化名闻遐迩,杨派风水以杨筠松为祖师在曾文山等人的继承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明永乐七年赣南的廖均卿、曾从政等人均因择皇陵有功而受皇封。与文化发展直接相关的赣南书院文化在北宋时就具有规模,时任赣州通判的周敦颐就已开坛讲学,授?quot;二程"(程颢、程颐),后来,濂溪书院成为赣州历史上经久不衰的著名书院。''''文天样少年时代百里寻父来到赣县吉塘读书。明代王阳明也在赣州开坛讲学,给后人留下赣州通天岩内"观心"的一段佳话,后人又设阳明书院"发扬光大"宋代赣南各州县具有一定规模的县,学就已达14所,书院12所。王安石还专著"虔州学记"以记府学的迁址。大余的周程书院也运近闻名,为皇帝赐书"道源书院",文天样为兴国的安湖书院做记,宋代书院文化得到社会和官府的大力支持,明清以后书院更是迅速发展,成为赣南民间或半官半私的讲学和教育场所。

三、文物名胜

以通天岩石窟为代表的石窟寺艺术是赣南古代客家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通天岩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赣州市西郊10公里,开创于唐末宋初时期。是江南现存最大的古代石窟,内有翠微岩、通天岩、同心岩、龙虎岩、忘归岩、观心岩6个洞窟,共有石刻造像359尊,石龛279座及宋以来的题刻128品,造像均为佛像菩萨、比例准确,气韵脱俗以通天岩窟中的数龛造像最为出色,是唐末北宋初期的精品。最早者为北宋熙宁六年(1073)题刻,以明代王阳明和唐邦佐书法最佳。北宋绍圣年间,坡游通天岩访赣州著名隐士阳孝本。二人一见如故,促膝谈心携游赣城成为佳话,后代文人骚客不继"后坡公至"提留诗话于通天岩。

罗田岩位于于雩都县南郊2.5公里,南朝时即有建寺,在罗田岩的悬岩峭壁上刻有唐以来的百余首题刻,可以以辩认的尚有20多条,其中年代最早的要算北宋嘉祜八年(1063)周敦颐《游罗田岩》的七言绝句,还有南宋岳飞、文天样、明代王阳明等名人的题刻。此外龙南玉石岩、宁都翠微峰、石城五龙岩、兴国大乌山、会昌汉仙岩、赣州马祖岩、龙潭等地均分布有宋、元、明时期的许多摩崖石刻,当中不泛有文天样、王阳明等名人手迹。然而赣南最早的题刻却当数上犹双溪乡石门溪旁的一方西普题刻小诗。最大的题刻则是崇义县思顺乡桶江村刻在一块高8米,宽14米巨石上183字的"茶寮碑",记述了王阳明当年镇压崇义农民起义炫耀武功的"丰功伟绩"碑。

赣南是全省现存古建筑最多的一个地区,在诸多古建筑中,以塔为著,最早的塔系赣县宝华寺内的唐代玉石塔,大理石砌成,塔身上浮雕许多佛教人物故事,是唐代马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觉禅师墓塔。赣南宋塔有6座,它们是赣州舍利塔、信直大圣寺塔、大余嘉祜寺塔、安运无为塔、石城宝福院塔。这些来塔大部分得到全面维修已向游人开放,明请塔在赣南就更多了。其他古建筑有江西现存最大的文庙即赣州文庙占地8000余平方米,于都明代木牌坊即步蟾坊,于都管敏春尚义坊,清代朗际石牌坊,石城扬村亭式坊等都是赣南数十座明清牌坊的精品,明请古桥中以安运永镇桥、龙南太平桥、信丰玉带桥为赣南诸桥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