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范例

四年级语文教学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语言艺术

一、绪论

教师语言直接反应了教师的思想,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如何运用语言工具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是每一名教师都在不断探索的艺术性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规范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注重标准发音,形成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增加语文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语文。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学习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考虑到低年级年龄普遍偏小,理解能力较差,心智尚不成熟,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语言方面多下功夫,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课程内容,让学生清楚教师的教学思路[1]。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加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多举实际列子,或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教师合理利用动作、表情、手势等肢体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大幅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语言艺术分析

(一)机智幽默,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诙谐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学生快速记忆;幽默诙谐的教学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有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幽默能给学生一种亲切、放松的感觉,通常教学中的幽默体现在以下两种方式中:(1)教学语言的幽默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幽默的方式增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在教学中巧妙地穿插一些笑话,吸引学生注意力。低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天真浪漫,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使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可以让学生从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乐趣。(2)批评教育时的幽默感。小学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并不需要急于进行正面批评,而是可以在批评中加入“幽默”的润滑剂,以避免正面批评给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比如,教师板书中出现错别字,个别同学会马上起哄,引起同学发笑,教师直接批评显得不大度,这种情况可以这样说:“今天犯马虎的原来是我呀,你们成了小老师了,我真是很惭愧,老师以后一定注意。”这样的自我解嘲,既展示出教师的机智风趣,又使学生受到教育。当然如果幽默的使用只是为了搞笑而脱离了实际教学需要,就是误入歧途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恰当的运用幽默,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语言准确简练、简单易懂

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首先教师的发音必须准确,采用全国通行的普通话授课。教师为人师表,如果语文教师本身普通话就不规范,学生就会效仿发音,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正是学习拼音的阶段,如果第一次没有说准确,将来就很难纠正了。面对这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实际理解水平,简单易懂。如果教师语言晦涩难懂,将直接扼杀学生的听课兴趣。因此,作为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教学语言要求是做到发音准确、语言简练,学生易懂。

(三)语言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师在课堂的中的语调要有节奏的变化,抑扬顿挫,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的有声语言通常是口头的语言和课文朗读。在口头语言的表达中教师尽量使用孩子般的语气,低年级小学生更喜欢这样活泼开朗的语言风格。抑扬顿挫的语调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生动的词语则让学生产生想象力。为避免形成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善于巧妙运用艺术性语言。在语言形式上,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运用修辞手法,体现语言的形象性和审美性[2]。在课文朗读的有声语言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投入,比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2课《狐假虎威》,教师要使用不同的音色分别饰演老虎和狐狸的角色,朗读的语调要体现出老虎的威猛和狐狸的狡猾。教师赋予情感的朗读,使学生容易进入到情境当中,可以显著提升课堂效果。

(四)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印象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根据实验研究指出,情感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表情动作。肢体语言就是包括在这55%的表情动作中,可见肢体语言在沟通交流的重要性[3]。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如果可以使用肢体语言,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活泼的肢体语言容易获得学生的喜爱,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无法持续集中,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专注于学习新知识。学生在表现好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运用赞扬性动作,比如一个肯定的眼神、点头认可、摸头爱抚等都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使其增加信心,以更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小学生爱说爱唱,在课堂中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动起来,不但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比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电子课本的《拍手歌》,组织两个学生一组,边拍手边背这首儿歌,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总之,有效的肢体语言,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五)利用启发性语言,促进学生思考

教师的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的作用是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启发性语言的特点是教师为学生开启一扇门,而门内的世界需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当他们产生困难或者疑问时,教师加以指点。教师要善于设计启发性问题,让学生产生解决疑问的兴趣。比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17课《可贵的沉默》,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沉默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们常鼓励大家勇敢发言,可以是课文中却说可贵的沉默,这是否矛盾呢?”,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还通过深究教材,独立体会了课文的深意。启发式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去想象,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语言艺术性的修养,可以更巧妙地设计出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中,使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十分必要性的。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教学语言,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艺术,同时将艺术性的语言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指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获得情感的升华。小学语文教师还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教育教学的创新没有停歇的时候,教学语言的发展也是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总结,不断改进的。

参考文献:

[1]邹燕群.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7.

[2]拉瓦.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语言艺术[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一年级教学 ;方法对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一切知识的关键期,良好的学习基础能够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持续保持专注力,钻研探究知识。而一年级是学生正式学习的开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和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等要求,要能够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从不同方面着手深入展开教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优化实施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重视拼音教学,奠定学习基础

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学好拼音能够帮助他们识记更多的生字词,对学生的阅读及写话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作用。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这部分知识的抽象导致拼读较为吃力,对于整体认读音节及韵母有一定不足,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适合此阶段学生学情的拼音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拼音知识,帮助学生奠定语文基础。针对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强、探索欲望强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拼音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他们结合拼音字母的特点编口诀,让学生加深对音节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活情境,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让学生展开联想记忆,在游戏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增强语文的趣味性,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拼音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拼音知识。以学习复韵母ai、ei、ui相关知识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复韵母及其四声,能够拼读声母和ai、ei、ui组成的音节,了解复韵母的标调规则,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先通过游戏导入的形式借助多媒体出示汉语拼音果树,将复习拼音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他们学习复韵母ai、ei、ui,指导学生正确的读音及四声练习,指导学生自主发现拼音的规律,整个过程中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入一些游戏、儿歌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拼音的乐趣,提升语文学习效率。详细严谨的拼音教学过程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也能够通过反复引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拼音的学习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将在语文课堂上完成所有拼音的学习,也将以娴熟的技巧将其应用在后续的语文学习中。

二、关注识字教学,趣味引导识记

识字和写字在小学低年级学段中是需要重点教学的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识字单元和课文及语文园地中的生字词,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应用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鼓励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编织识字网,激发学生热爱汉字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的识字量得到提升。在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将教育信息化运用到极致,打破时空限制,鼓励学生主动识记生字词。比如,教师在教《春夏秋冬》时,其中涉及“雨字头”的字较多,雨字头是学生接触的新的偏旁部首,在授课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录制微课给学生讲解汉字字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象形字演变过程中对汉字产生浓厚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汉字奥秘的欲望,让学生愿意投入到汉字学习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拓展学生的识字量,在无形中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构建一个“无处不在”的识字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识字记字。比如教师在教学“车”的相关字词时,就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设计绘制思维导图,借助这一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将汉字知识网络构建起来,让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将与车相关的字词构建起来,如车的种类、车的部件等,让学生在知识整合归纳过程中将零散的汉字串联起来,实现识字之源泉如渠中之水奔腾不息。这种趣味十足的识字教学过程将有效降低学生在汉字学习中产生的畏难情绪,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汉字的认知和学习,进而在主动参与中完成汉字的识记和掌握。

三、把握阅读教学,有效实现目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明确阅读目标是教师引领学生找到阅读方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提升阅读教学效率的保证。部编版教材在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始编排课文内容,学生在入学后经历了汉语拼音和识字学习,渐渐开始正式的阅读教学,注重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培育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要明确自己的引路者角色,要能够巧妙地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在研读教材和学情的基础上明确阅读目标,在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目标,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比如,教师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在设计目标时要将识字和读准字音等放在首位,在引导学生正确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雪地中的快乐,能够背诵全文,同时结合插图了解不同小动物的脚印形状,掌握青蛙冬眠的特性。要想实现这些目标,笔者在课堂中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冬天雪景之美,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冬天雪地中的快乐经历,借助不同形式如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生字词及各个汉字的特点,然后正式进入文本教学。由于此前已经识读过字词,因此学生朗读课文会变得较为轻松,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相应的动画情境,通过将小动物们动态呈现出来,让学生分别朗读不同的句子,如提出问题: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呀?他们在雪地里玩得这么开心,各自都画了什么,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他们会画出不同的画呢?引导学生找到它们的画笔就是它们的脚丫,脚在雪地中走过就留下了一幅画。教师出示“因为像……所以……”这一句式,鼓励学生造句,同时了解不同动物的脚丫形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也参与了本次绘画比赛,带学生分析“几步”这个词,说明小动物们画得又快又好,在读的过程中将骄傲和自豪感读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谁没有来参加,为什么没来,拓展学生思维,让大家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需要冬眠。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朗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到不同动物的脚的特点和青蛙冬眠的习性,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也要多观察,细心观察才能够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

四、分析课后习题,巧妙巩固拓展

随着部编版教材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课后习题的重要价值——其中不仅包含基础夯实部分,也存在一定的教育延伸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在巩固所学的同时拓展文学眼界。因此,在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后练习的特征分析理解教材,发挥其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学习。这不仅体现了部编版教材的编写理念,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生成。仅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29篇选文中就有63道课后练习,课后练习的形式丰富多样,有“朗读课文类”“说一说类”“记一记类”、拓展实践及写话训练等,针对不同的课后习题要求,教师可以结合“双减”政策,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借助这些趣味性、多样化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拓展语文知识,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后习题作业完成过程中,实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有效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部编版教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梳理教学脉络后,把握课后练习的价值和特征,分析其背后的语文要素,而后结合实际学情,巧妙运用课后练习,发挥其应有教育价值。如教师在教学《操场上》时,就可以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联系生活实际,完成课后练习,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怎么都快乐》中的体育活动进行叙述。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时,其中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教师可以在教室的黑板报中设计一棵心愿树,然后鼓励孩子们在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心愿,在与同伴分享后,可以贴在心愿树上。

五、立足语言应用,同构学习技巧

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应用,没有应用,再多的知识都变成了空谈。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致力于构建开放且富有活力的知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的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在语文知识的把握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可以借助同构交互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相应的技巧方法,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比如,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这首儿歌中包含了抒情、想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每一个小节的内容都有规律可循,其中四季中的代表性事物都通过一些叠词的形式阐明了其特征,在这样的同构铺垫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身边的景物都有什么特点,比如除了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外,还有桃花红红、梨花朵朵,泉水咚咚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应用,鼓励学生学习同构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在仿写过程中迁移语文知识,能够有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语文课堂上的知识应用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进而帮助学生实现语文学习与应用的良性循环。

六、优化交际教学,提升表达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尚未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指导过程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提升,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倾听和表达习惯。比如,教师在教学《一起做游戏》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这样展开教学:在教学活动伊始,教师通过播放歌曲《童年》作为背景音乐,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孩子们做各种游戏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玩什么游戏,自己平时在课间和放学后会经常和伙伴玩什么游戏等,由此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教师引出交际话题后,可以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说一说插图中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游戏,如果你也想玩这个游戏,你会如何邀请其他伙伴?鼓励学生进行示范,在活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如何“邀请”他人一起做游戏,而后借助插图内容尝试和同伴说一说此游戏的具体玩法,然后应用教材中提示的“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表达方式,有条理地给同伴进行讲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清游戏过程,能够分步骤提炼游戏步骤,为后续的口语交际奠定基础。掌握游戏的要领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选择一个经常玩的游戏进行表达,在分享过程中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交流过程中得到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七、贯穿各个环节,渗透德育内容

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具体知识技能外,还应当重视学生品德素养的培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运用各种教育手段,给学生渗透家国情怀的内容,让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过程中形成民族自豪感,实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有效提升。比如,教师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可以鼓励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比如其中有五星红旗,有56个民族的孩子们,《升国旗》中也有少先队员戴着红领巾敬礼的画面,《我多想去看看》有北京天安门的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要素让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了解升国旗是一项庄重庄严的事情,让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意识,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又如,教师在教学拼音识字的过程中,还可以给学生渗透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给学生渗透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价值观,让孩子能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掌握丰富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通过重视拼音教学,奠定学习基础;关注识字教学,趣味引导识记;把握阅读教学,有效实现目标;分析课后习题,巧妙巩固拓展;立足语言应用,同构学习技巧;优化交际教学,提升表达能力;贯穿各个环节,渗透德育内容等方法,强化对学生的点拨指导,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洁《论小学低年级语文趣味识字教学的方法》,《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年第2期。

[2]李媛媛《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探析》,《才智》2017年第27期。

[3]刘素霞《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策略》,《科教导刊》2016年第3期。

[4]武艳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的方法策略研究》,《赤子》2015年第16期。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3

【关键词】美育教育;情景教学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品格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通过设计和实施一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品格,形成健康的个性,进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意识地渗透美育教育,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美育教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还能启迪心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以将文本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鲜活生动的形象,精炼优美的词句,浓厚质朴的感情等等都是开展美育的丰富素材。学生沉浸在美的体验和享受中,语文学习兴趣得到增强,学习效率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提高。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感受语言之美,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语文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实现其工具价值,同时重新审视人类文化历史,从中发现美的价值,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意义。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当中,使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深刻感受教材文本的美感,进而逐步爱上语文,潜移默化地获得审美意识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

(一)利用朗读,激发美的情感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朗读,能够使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被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感染,进而在思想行为习惯上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能够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在朗读各种各样的饱含感情的课文时,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就不会感到教学活动单调和乏味。利用朗读,让学生和文本作者直接对话,是激发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具有良好教育价值的作品。因此,进行朗读教学是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大江保卫战》,写的是1998年的夏天,我们国家的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在洪水肆虐的危险时刻,人民解放军奋不顾身,在滔滔江水中保卫大堤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课文反映了他们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通过朗读课文中的话,学生都会产生如闻其声的感受,比如,在“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的严峻形势下,解放军们喊出了让人动容的话语,“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紧接着,“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当学生饱含感情地将这些内容读出来时,他们的内心一定是震撼的,在被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所感染的同时,也能从中深刻领略解放军的行为之美。

(二)创设情境,产生美的体验

获得感知是学生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外在的感性材料进入到学生内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审美体验。语文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创设课堂审美情境,营造课堂美育氛围,进而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思路随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向前走,在情感上产生层层涟漪,或喜或悲,或忧或乐,从而感受和欣赏美,形成高尚的审美观。如苏教版四年级课文《桂花雨》,作者首先写了自己特别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味,然后回忆了童年时摇桂花的往事,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经常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表现了作者对故乡、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教师可以用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作为启发,分析母亲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因为这里的桂花是陌生的,没有凝结于其中的亲情,只有单纯的香味.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已经融入了母亲的生活,成为母亲深刻记忆的一部分,是这里的桂花无法替代的,因此寄托着浓浓的乡情的家乡的桂花变得特别的香。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创设出诗意一样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样的情境中感悟浓浓的思乡之情,感悟那美丽的桂花雨。

(三)依据插图,唤起美的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幅或者多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与课文内容相契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幅精美的插图会给学生留下特别深的印象,能够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获得审美的愉悦。充分依据插图,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设计内容。如北师大版四年级课文《跳水》,写的是一个孩子和他的船长父亲共同出海,调皮的猴子摘走了他的帽子,引起甲板上水手们的哄笑,他很生气地爬上桅杆去拿回帽子,却走上横木,出现了生命危险,危急时刻他的父亲拿枪逼着他往海里跳,从而消除了悲剧的发生。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课文插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并提出需要思考的问题,“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横木,是他不知道危险吗?”“为什么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了?”“为什么他的父亲要举枪瞄准他?”“如果你是船长,你会如何处理?”让学生带着递进式的问题去阅读,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深度,精美的插图特别形象地描绘了当时船上的场景,会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挖掘主题,增强美的理解

培养审美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增强对于美的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是要认真分析课文所蕴藏的情感要素,把其中包含着的纯真质朴的主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挖掘出来,引起学生积极的审美思考,进而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对于美的理解上获得进步。有些课文饱含感情,特别生动感人,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挖掘课文主题,层层深入,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的情况下,获得情感升华。

三、结语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状物类文本;教学策略

状物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独特的风景线。这类文本要么描写山川,要么表达地域风光,要么叙述具体事物,要么追寻或借物来描写人,这些文章通常因其诗意的语言特征、鲜明的对象特征和自然、坦诚的情感表达来吸引学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人文视野得到拓展,个性品质得到培育。在各种文体中,状物类文本最能体现语言和写作的魅力,最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研究,探讨其有效教学策略。

一、重视比照、辨别和分析,欣赏语言形象

状物类文本从语言的角度描述事物的特征,提出了对作者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直观性的更高要求。文章语言优美,易于阅读和背诵,学生可以反复阅读,静静地思考其中的深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鉴赏,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其形象特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四年级上册《泉城》这篇课文时,状物描述性范畴很明显。其特点是在描写中能够抓住景物特点,用准确、生动的文字,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中所用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教师可以采用比照、辨别和分析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在文本中,有五处文字叙述泉水往上涌,五处文字中都用了一个不同的关键词,尝试找出来。在学生发现后,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词语分析的要求,让他们比较这几个词的异同,并深入挖掘作者使用这些不同词语表现意思相同内容的驾驭语言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文本中语言表达的特别之处才能深刻感受和准确领会,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二、强化观察能力,升华中心思想

状物类文本是以事物为中心,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时,通过写姥姥的剪纸来表达作者对姥姥的思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动态展示简单的剪纸,还可以提前剪一些简单的剪纸让学生欣赏,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剪纸,感受剪纸的难度和魅力。它不仅能使学生对剪纸有初步的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欣赏剪纸,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极为有利。其次,这篇课文主要对剪纸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剪纸的代表性意义,使学生能够放飞思考。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剪纸其实是姥姥的象征,体现了姥姥的智慧和美德。对姥姥的描写实际上是作者借物抒情,表达对姥姥的思念,分析剪纸背后的深层含义。最后,课文总结、分析了作者对姥姥的深厚感情和对姥姥的思念与祝愿,期盼姥姥的结局非常完美,升华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把握文本特点,打好学习基础

一般来说,文章的风格是优美的,鲜明的景色特点是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的,使文章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一些文本开篇就会直接点明景观的特征。例如,教材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开篇第一句就是“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是对黄果树瀑布特征的最好概括;又如,教材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题目中的“奇”字就概括了黄山松的特征,学生在正确阅读课文后,会进一步研究黄山松“奇”在何处。但是,并非所有的文本都是相同的,有的文本就需要学生自己概括。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时,对樟树的特点研究可以分为两部分:观察樟树的枝叶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总结樟树的形状特征。学生很快就发现了这个词,它不仅表达了樟树的形状特征,而且还向我们传达了它的活力。在知道樟树有驱虫的香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一节找到一个词来概括樟树的特点。教师只有以不同的方式了解风景的独特特征,才能为文本的进一步研究做好准备。

四、注重表达特点,体会巧妙构思

大多数描述性文章都具有语言优美、构思独特的特点。每篇写景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对作者的观察和表达进行详细、全面的研究,以促进学生与课文的深入对话,理解作者表达的精妙。在这种文本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学习文本的表达。例如,在教学教材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这篇课文时,作者在第四自然段描写这种外在美是不难发现的,在第五自然段又重点写了樟树的内在美。通过书写石榴树容易招昆虫和樟树永久性的驱虫,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樟树的珍贵,令人印象深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学习这种写作方法。又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选材问题。在学习了三句对著名松树描写的句子后,教师可以给学生看许多黄山松树的其他图片,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来描述这些松树的内容,然后教师提问:文本中可以不写三大名松,换成你们描写的松树,这样行不行?学生在讨论后发现,文本中写黄山上的三大名松都是黄山上最著名、最典型的松树,其他松树可以不写,但是这三大名松缺一不可。总之,状物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学好这些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钱静霞.让状物散文之美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小学语文状物散文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视界,2017(6).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5

一、选取经典,仿写文本

小学语文课本是特别宝贵的写作素材库,很多课文都是名家作品,其文学底蕴深、取材范围广,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学生作文的最好范例。因此,语文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识字、理解字意,又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特点,进行学习与模仿。仿写是学生从阅读向写作过渡的途径,也是他们练笔的重要方式,在仿写过程中使用课文的词汇语法,模仿其写作技巧,为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与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1.句式仿写

学习小学语文材料的经典句式,既能积累写作经验,又能帮助学生对语言学习进行规范,以增强他们运用文字的能力。虽然此方式较为简单,但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环节和必经环节。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要求学生对感叹句、反问句、拟人句、比喻句等进行仿写,其中排比句是小学阶段学习难度较大的句式。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太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较为简单的排比句:“没有水,就没有()、没有()、没有()……”句子练习的难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加大,例如学习《记金华双龙洞》一文时,学生读到“溪流时而窄、时而宽、时而急、时而缓”的排比句子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模仿造句。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开展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

2.段落仿写

对段落进行仿写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句子间的联系,因此要支持学生对段落进行仿写,了解段落与句子间的结构,增强习作质量[2]。段落构成的方法有很多,包括总述—分述、总述—分述—总述等形式。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东方之珠》一文在对铜锣湾、海洋公园、浅水湾进行描写时,三部分是并列结构,每个段落是总—分的段式,是学习仿写的优秀范本。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采取总—分—总模式,描写彩塑与壁画。同时,在段落与段落间,通过“不仅有彩塑,还有壁画”的句式,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学生也可以练习这种写作方式,这种练习和老师反复说明其承上启下的功能相比较,效果更佳。

3.篇章仿写

模仿是读写间进行沟通的桥梁,符合小学生写作心理,可以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篇章仿写是选取和学生实际生活有关联的文章、课文,其具有较为清晰的脉络,有章可循,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将生活与文本相联系,学习文本的写作方式,记录事物和生活,并进行仿写。学生可学习课文的写作架构,例如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谈礼貌》属于说理性文章,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后,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选择实例进行证明,最后强调所持观点,进而试写说理文。也可以仿写同种类型文章,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后,可以描写家乡景点,学习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夹竹桃》后,可以仿写一种熟悉的植物。

4.立意仿写

写优秀作文的重点是立意和选材[3]。文章以立意为统率和灵魂,好文章一定具有深刻、鲜明、正确的立意。教师既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又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作者选择题材与彰显思想的手法,进一步增强学生作文立意的水平。课文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以优美的语言描述西沙群岛的富饶,并指出了是英雄的人民守卫海岛,才使海岛更加美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写相似题材的作文。

二、利用留白,拓展文本

在小学语言课本中,一些课文会有留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空间[4]。在教学时,教师要借助留白空间,寻找文章未尽之言,引导学生以生活经验拓展文本、填补留白,在开展“随文练笔”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1.填补空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部分课文,作者以简练、含蓄的笔触体现中心思想,局部出现空白,为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刷新、填补这些空白,在想象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灵感。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叙述了三个小故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但作者略写“负荆请罪”,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鼓励他们以补写的方式写清楚“负荆请罪”的过程。在写作时,可以刻画蔺相如、廉颇的性格,也可以描绘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借助此方法,在“随文练笔”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阅读思维。

2.扩展情节

教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内涵的基础上,应找到文本中具有较多含义的句子,通过学生想象进行续写,进而提升对课文的认识与了解。教师要独具慧眼,准确找到课文的关键句子、词语,引导学生对其“添枝加叶”扩展文本内容。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次抱母亲》时,课文中写母亲年复一年地背着担子翻山越岭,艰难地将孩子抚养成人。教师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母亲的艰难,并对母亲在不同环境下翻山越岭进行想象,如在烈日炎炎时、在阴雨连绵时、在漫天飞雪时等等。扩写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培养其描述事物的能力。

3.看图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虽然具有较完整的情节性插图,但缺乏全面的文字描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仔细观察,观察人物时要注意其动作、神态、衣着,对其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进行揣摩,然后拓展文本内容,完善课文情境。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西门豹》时,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观察插图,让学生补写西门豹与衙役、巫婆之间的对话,使图中人物更加鲜活,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对于插图不完整的,教师要基于课文开展合理想象,让相关情节更加丰满。学习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时,插图只有女娲娘娘以彩石补天的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娲是怎样寻找彩石的,面临怎样的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换位改写

改写就是对原文的表达方式、体裁、结构等进行更改,充分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加工、组织[5]。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使用不同方式对课文进行改写,如将课文改成招工贴、电影剧本、广告词等。此举既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例如学习古诗《村居》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草长莺飞”来想象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赠汪伦》可以让学生写成故事或剧本,让学生扮演李白或汪伦,体现送别时的心情与动作,也可以扩展古诗,想象两人在王府相遇的故事。

三、增加感悟,深化文本

“随文练笔”的内容要在细读文章时科学、自然地获得,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了解文章表述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提高练笔的质量。小学语文课文的小结、文尾处,很多作者都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此处续写,加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文章的感触,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小结抒怀

很多作者因为表述的要求,写作时会在小结处留下空白。教师要充分理解文本,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随笔练习。当学生学习课文时,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学生情感出现交汇时,就会出现“情感磁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文章情感点,引导学生在随笔练习时提升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悟,让情感获得升华,增强表达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以童话的形式和优美的笔触写出小露珠形成、消失的过程。教师可以将感悟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当小露珠消失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有什么话对小露珠说,并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评价,同时要求学生写下想说的话,作为一次“随文练笔”训练。此类训练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

2.文尾续写

一些课文的结尾较为含蓄,文虽尽而意未完,为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认真感悟文本,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大胆想象,推测出故事的发展趋势与具体情形,让学生对情节进行续写。例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作者以淳朴的笔触刻画了内蒙古草原的民族风情与自然风光。课文结尾处写姑娘跳起民族舞蹈,小伙子摔跤、套马,游客也跟着唱歌跳舞,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教师要抓住“何忍别”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续写。以此激发学生的真实感情,调动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积极性,科学地开展语言和思维训练。

3.读后感言

语文教学将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语言表达水平作为教学核心与教学目标[6],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振奋人心、启迪学生思想的文章,是学生写作“读后感”的优秀素材。例如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时,课文描写五壮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和群众撤退,将敌人引到山顶后跳崖的英雄壮举。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练笔环节,引导学生对壮士跳崖后是否有人生还、生还者还会发生什么故事等问题进行联想,进而展开写作。这既是随笔训练,也是一种与原文互动的读书方法。在“随文练笔”时,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文习惯,让随笔具有一定的结构,进而有效增强学生把握作文结构的能力,提升其写作水平。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刻体会、自由练笔,准确、用心地选择读写结合点,给予学生了解学习对象与展开想象的根据,支持学生对句式、段落、篇章、立意进行仿写,在课文的基础上填补空白、扩展情节、看图想象、换位改写,并在小结、文尾、读后对文本进行拓展,加入自己的感悟,让学生通过合理的语言体现思想,认识生活真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文内涵的挖掘能够更好地体现出“随文练笔”的价值,要科学地利用资源、有效地开发资源,让“随文练笔”体现出无法替代的作用和独具特色的魅力。

作者:黄文霞 单位:河南兰考县裕禄小学

参考文献

[1]夏盛油.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指向微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2).

[2]李福红.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效果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

[3]沈丽英.小学习作课“小练笔”的教学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2).

[4]金玉.浅谈“随文识字”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0).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6

 

一、课皿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已经进人了一个信息时代,人们学习交流的媒介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已经走进学生的生活,正在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如何让学生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学会在网络上交流,如何让学生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生活……这些问题已引起我们的关注。   语文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教学不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演讲家,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与他人交流的人。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1998年起,我校开展了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实验,将汉字编码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识字和阅读教学,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我们发现,学生操作计算机比较熟练,却在互联网搜集资料和阅读新闻等时有困难。我们分析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材,发现现行教材尽管在与生活的联系上有所体现,但与网络等现代技术发展联系不够。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教材的不足,立足教学大纲和教材,面向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语文教学真正体现大语文观的思想。   二、课压的理论假说及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基于互联网的语文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等能力。   我们这个实验假设的主要依据是:   1.系统论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要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适应性。系统必须适应环境,一方面要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实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还要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系统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是系统的最基本特征。系统中整体与各要素的关系应服从于整体的需要,以取得整体的最优效果,同时,系统整体的发展也要有利于系统内各要素的发展。   系统论给我们的启示是:语文教学、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个系统,它们必须是开放的,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语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它们之中的各个子系统、要素,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识字能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应该服从整体发展的需要,通过某种手段、途径有机结合,取得语文教学和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最优效果。   2.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l)学生的理解文字能力、认识生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决定语文能力的三个最重要的要素。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越强、视野越开阔、实践经验越多、知识越丰富,他们的语文能力就越强。   (2)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个整体,是文字、知识、思维三者有机融成的整体。理解文字的能力是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的重要条件和前提,思维能力是形成发展语文能力的核心和动力。但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知识贫乏,即使识得文章的词句也无法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也无从联想与想像。3.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说:“毫无兴趣,只是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多尝试、多练习能使知识基础不断地扩大和加深。学生的知识越多、越牢固,产生兴趣的可能性就越大,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和深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语文知识、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在语文学习的同时又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学生学习语文也就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了。   三、课题的实施   1.课题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题的假设和理论依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各种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来弥补教材的不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就是:   (l)通过超文本超媒体阅读,让学生掌握超文本超媒体阅读的一般方法,掌握在互联网上查询资料的方法。   (2)通过电脑美术日记的创作,让学生知道如何用电脑写作文、养成用日记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3)通过网络交际活动,使学生掌握现代的交流工具,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2.超文本超媒体阅读   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一篇课文进行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认读、理解、概括、质疑和鉴赏能力,即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在改变。不但是形式的改变—由纸质的书变为电子书,更重要的是阅读方式、思维的转变—线性阅读向超文本超媒体阅读的转变。这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应在课外组织学生阅读一些超文本超媒体阅读材料。   对小学三年级学生,我们主要安排超媒体阅读材料。这类材料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内容需要配有相应的图片、声音、影像或动画等非文本的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更加准确、完整的概念和表象等。这类材料主要是一些电子书籍,如《中国少儿百科全书》、《世界少年奇才》、《中华少年奇才》等。这类材料需要购买,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成立了班级电子图书馆,每个学生自备一二种,然后和班里的小朋友一起共享。我们要求学生一周读两篇超媒体阅读材料,在下周的阅读课上交流学习心得—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哪些方面有疑点、阅读时在技术上有什么困难等〕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我们主要安排简单的超文本阅读材料。超文本材料的主要特点是根据内容的联系和相关程度组织材料,通过各方面资料的汇总,帮助读者对阅读对象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印象。这类材料主要是指有超文本结构的电子百科全书、电子新闻等。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以电子百科全书一类的电子出版物为阅读材料,对电子新闻不做要求。要求学生阅读一组相关的超文本阅读材料,并在阅读课上介绍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及阅读技巧。针对这类阅读材料,我们还开展了专题性的研究性阅读。例如《海底世界》的研究性阅读,学生在课外查找各种资料,获得有关海底世界、海洋等相关的知识。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研究性学习,许多学生得到了让我们吃惊的研究成果:有的小组发现美丽的海底世界正在被破坏,人类必须马上保护这个宝库;还有的小组提出了开发海底资源的奇思妙想。#p#分页标题#e#   对五年级学生,我们提高了超文本阅读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他们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安排学生阅读电子新闻,让他们到互联网上了解国内外的新闻,针对一些热点新闻或某个主题的新闻事件展开查询、讨论、交流。   3.电脑美术日字己   作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丰富作文的内容。我们从学校以前的美术日记实验中吸收经验,借鉴美术日记的形式,让学生用电脑“记”图文并茂的美术日记,从而使学生对作文更有兴趣,思维更活跃,也更有利于交流、合作。   三年级电脑美术日记主要侧重于叙事。让学生将自己经历或看到的认为比较重要的事,用电脑绘画的形式描绘下来,然后配上一定的文字说明。   四年级电脑美术日记主要侧重于状物、写景。让学生用电脑再现身边自己感兴趣的景物,然后根据再现的景物进行作文。   五年级电脑美术日记主要侧重于写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在电脑绘画时将人物的外貌特征或人物的动作、行为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在写作时围绕人物的外貌、动作等进行描述。   4.网络交际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能与他人进行初步的交流。   合作精神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只有在群体的交流与合作中,学生个体的语文学习才能‘羊体活背神才忆们在文本超媒体阅读和电脑美术日记中都体现了这种教学思想。在超媒体阅读时成立电子图书馆,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电子书籍;在五年级进行超文本阅读时,我们安排查阅一些时事新闻或专题新闻,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去搜集、分析信息,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在每周的阅读课上,我们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鉴赏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即交流能力。   在现代社会,网络交际成为时尚。电子邮件、BBS、网上聊天成为许多人与他人交流的工具。不容否认,当前社会上不少人上网聊天的内容非常无聊甚至是黄色的,因而聊天室被认为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但只要我们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网上聊天,利用好这个交流的工具,那它将是一个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好地方。   我们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申请电子邮箱、olcQ帐号。学生如果自己有作品,比如图画、作文等要交流,就可以用邮件或olCQ的形式传送。   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聊天环境,避免接触一些不健康的信息,我们建立了学校的网站,在网站上开设了BBS、快乐聊天室。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们定期整理一些由学生提出的话题供学生讨论。为了净化学校网站上的聊天室和BBS,计算机教师每天对BBS里的留言进行审查,删除不健康的言论,并将学生的有关情况通知班主任,以对那些违规的学生能及时进行教育。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实验班的学生在超文本超媒体阅读、记电脑美术日记、网络交际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1.超文本超媒体阅读的成效   通过有目的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训练,学生初步掌握了超文本超媒体阅读的方法,阅读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为了检测实验的成果,我们在各个年级分别取一实验班与一对照班进行超文本超媒体阅读比较。三年级的阅读内容是(少年聂耳》,四年级的阅读内容是《航天飞机》,五年级的阅读内容是《中国人世》。我们提供一些必须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以及上网的环境,要求学生在30分钟时间里完成资料的搜集,得出自己的一些结论与观点。   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方面都比对照班的学生能力强;实验班学生之间查找相关资料以及总结和提出个人观点方面的能力差异均明显小于对照班;对照班因为平时没有进行超文本阅读等方面的训练,所以查找资料主要利用纸质资料,而对音像和互联网却不能灵活利用。而实验班学生利用得最多、最好的恰恰是来源于这两种渠道的资料。   2.写电脑美术日记的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明显感觉到实验班的学生的协作欲望增强了,观察、想像、说话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与同年级的对照班比较,学生的想像力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更好的培养,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在作文时,实验班检索材料速度快、准确,成文也形式多样、各具特色,交流与合作方便。而对照班的学生因为平时收集的材料是纸质的,交流、资料的整理不方便,所以在作文的草稿阶段速度较慢。可以说,在当今无纸化办公的时代,电脑美术日记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以后从学习到工作的无缝衔接。   3.交流与合作的成效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实验班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课堂上经常有学生提出让老师惊讶的问题和观点。在课内分组讨论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资料与观点明显比对照班学生的更具参考价值。这里除了资料来源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实验班学生平时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较频繁,想间题也就越来越全面。因此,他们在完成一个专项任务时,合作效率高,提出的建议和观点的质量也较高。   五、课趣研究的结论   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超文本超媒体阅读训练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能力,并能发展学俘二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2.电脑美术日记能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3.网络交际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p#分页标题#e#   4.信息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外活动能促使语文教师适应社会发展,向教育的信息化转变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因为采用的是行动研究法,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严格的实验控制.所以本研究的经验仅供参考。另外,本研究对学校和学生的硬件条件要求比较高,在实施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校和家庭、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语文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以后将借鉴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超文本超媒体阅读能力测量的方法;   2.信息化、生活化的语文课外活动中怎样进行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   3.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研究;   4.研究性语文课外活动的研究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7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训练;有效策略

原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在《儿童的世界》的序言中曾说:谁要发展爱憎分明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单独地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写作思维需要训练。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写作思路狭窄,缺少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创新作文教学模式,把写作训练与培养多向思维紧密结合起来。

一、留心观察,拓宽思维

小学阶段,不少学生都害怕写作文。究其原因是缺少写作素材,使写作思维受阻。教师要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去感知生活。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认知不足,观察事物时容易泛化、片面,主次不分。为了避免观察过程中抓不到重点,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例如,观察人物时,重点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摸人物的心理,突出人物的特点;观察事物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并抓住特点加以想象,描述事物的独特之处。在平时的作文指导中,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在实践中掌握观察方法,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积累素材,培养思维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1.从课内阅读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课文语言典范,思想内涵全面,体裁多样,题材广泛,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首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材特点,贯穿写作指导,让学生学会从教材中积累素材。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日月潭》这篇课文时,课后习题要求背诵2~4自然段。这几段文字优美,写作特点突出,让学生背诵下来,写作语言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在写景的作文中便可信手拈来。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学生的写作思维不断开阔,仅靠教材中的阅读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为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海量阅读,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写活动。例如,每天开设课前一分钟演讲,交流读书体会;每周开展好书推荐活动;每月举行班级读书笔记展示;每学期评选“读书之星”和“演讲之星”;尤其是班级作文期刊的编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引发想象,训练思维

写作离不开想象,想象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要从眼前的事物展开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多问“为什么”“像什么”。例如,看到同桌迟到了,你想到了什么?看到清晨薄雾,你想到了什么?看到街上一个小姑娘哭了,你又想到了什么?其次,从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文字内容想象成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学生在阅读语文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稻草人》“它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又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后,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引发学生想象,激发创作思维,表达真情实感。

四、读写结合,发散思维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读写结合训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仿写、改写、补白、续写和扩写,都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例如,篇章结构仿写。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走进丽江》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走进我的家乡南雄》,提升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当然,仿写要让学生学会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向自主、独立写作过渡。除了仿写,续写也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掩耳盗铃》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续写“手碰到铃铛被人发觉”后的情境。

五、标新立异,创新思维

求异是思维创新的关键点。陆游曾经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选材新颖、独特。例如,一名学生在《隐藏的爱》中写母亲对自己的“狠心”,但是长大后却感受到了那份隐藏起来的浓浓母爱。作文讲评课中,教师让学生重点点评这次作文的选材,学生各抒已见,懂得了作文选材要紧扣中心,敢于标新立异。总之,写作与思维关系密切,写作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创新的过程。教师要想让学生作文时易于动笔、乐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就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良.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11).

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诊断式评价;价值;实践运用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要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诊断式评价。而诊断式评价一般是指教师在进行某项教学活动之前,预测自己所任班级的学生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判断这些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达成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自己的有效教学铺垫扎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把握学情,从而更高效地实施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与同仁们商洽。

一、诊断式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了解学生起点水平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就是对双方的情况都能透彻了解,才能有效地采取对应措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就需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的起点水平,并针对他们的现有水平设计出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并在学生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后给予精准的诊断式评价,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掌握学生发展差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微乎其微的,教育者需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天赋、兴趣和爱好,并进一步为他们的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1]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处于萌芽期,尚不能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和优势,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认知,而教师就是助力学生认清自我的强大外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诊断式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劣势,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差异,量身定做教学方案,从而促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三)关注学生个体特征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鲜明的个人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都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这就启示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挖掘他们的个人特长,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优势,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而诊断式评价可以帮助教师走进学生的个人世界,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而引导学生去除糟粕,留其精华,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素养,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诊断式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一)面向全体,科学规划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创造宽松和谐、公平合理的育人环境,科学地规划教学进程,采取定对象、定目标、定时间、定跟踪检查等辅导措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引导他们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学习任务,从而切实把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统编版四年级第四单元的教学时,这一单元都与“神话故事”有关,如《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我对全校的四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析问卷、诊断评价得出:1.有学生熟悉这一文体;2.明白这一文体旨在最后诠释一个人生哲理。在此基础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运用朗读方法刺激学生深入理解这一文体;2.运用概括法简短描述故事,并提炼出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学生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后,他们的阅读能力会有质的提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科学规划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小教法交流学生162022•2(下)小学生LittleLearnerMagazine语文核心素养。

(二)立足实际,有效设计

只有立足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诊断式评价通过家访、询问等多种方式,发现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教学出发点,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快速汲取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以及灵敏的反应能力。比如:在教学《墨梅》这首古诗时,我首先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与梅花有关的知识?”其中大部分学生答道:“梅花是一种植物,它常常在冬春季节开花,花朵为白色直至粉红色,它的适应能力极强。”剩下一部分学生则沉默不语。我发现学生对梅花的了解停留在表面,于是给学生讲了“四君子”文化故事,讲完之后,我再次提问学生:“四君子指的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品质?”学生根据我所讲的文化故事,很快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并对“梅花”认知“更上一层楼”。最后我引导学生来学习这一古诗,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快速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循序渐进的课堂询问,诊断出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此基础上,科普相应的文化知识,助力学生深入学习这一古诗,感受墨梅清风亮节的高尚品质。

(三)尊重差异,分层推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有所得,教师不但需要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存在,而且还需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并及时地对教学成果进行诊断式评价,然后根据诊断结果,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不同智力级别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比如:在进行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在诊断后设置了以下分层教学:1.语文基础处于低水平的学生通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春夏秋冬的句子,如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通过阅读这些句子,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所在。2.语文基础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则首先运用画线法找出文中所有的动词以及描写色彩的词,如动词有抽出、长出、融化、俯下、侧着;描写色彩的词有红松、白桦、绿色、乳白色、苍翠……3.语文基础处于上等水平的学生在此基础上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如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和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并让他们找出“主体”和“喻体”,然后学生自己尝试着运用比喻句描写故乡。通过层层递进的分层教学,确立不同的教育目标,不但可以有益于形成互帮互助、互学互赶的教学局面,而且还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四)关注个体,彰显智慧

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处于萌芽阶段,为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师需要运用诊断式评价对学生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得到最适宜的教学刺激,从而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和智慧如同雨后竹笋般快速生成,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打造智慧化的课堂[2]。比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有《宝葫芦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我运用诊断性评价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其中有的学生擅长朗读,有的学生擅长书法,还有的学生擅长相声和表演。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我不仅举办了“朗诵大会”和“书法大赛”,而且还开展了“联欢晚会”,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夯实他们的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运用诊断评价法不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打成一片,而且还可以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总之,诊断式评价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将这一方法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纠正处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还能总体把握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为教师和学生确定后续教学起点提供有效依据,从而促使学生弥补学习上的不足,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罗刚淮.小学语文课堂深度学习的表征[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