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管理提升措施思考

高校贫困生资助资金管理提升措施思考

贫困生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属于特殊群体,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贫困生问题也日益突出。一般来说,家庭条件是造成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经济困难可能对其学业造成不良影响,如因为学费不足而被迫退学,或是要承担家庭经济重担而影响学习等。对此,高校越来越重视贫困生群体的资助工作,针对资助资金提取不足、贫困生界定困难、正常学生经费挤占贫困生资助资金、勤工助学限制因素较多、赠予式资助激励效果较差等问题,必须进一步优化相关资助资金管理工作,帮助贫困生群体解决物质需求。本文从财务管理视角出发,针对当前高校贫困生概况、资助资金来源、资助金管理现状及问题等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财务管理等提升措施,以期能够为高校资助工作同业提供参考。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了大众化进程,随着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寒门子弟”有了迈进大学校门的机会,有效提升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但与此同时,因为义务教育还未能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教育成本的增加导致一些贫困家庭经济负担加重,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因为难以负担学杂费、生活费等而辍学,或因为家庭经济压力而增加心理负担。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增加已引起了国家及学校的高度重视,提出了多项资助政策,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目前,国家设立的资助形式有多种,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以及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帮助很多的贫困大学生解决了上学所需资金问题,有效推进了“奖、助、贷、补﹑减”资助模式的构建。

1高校贫困生概况

普遍来说,高校贫困生所指的是一些家庭经济水平难以维持自身在校正常学习生活的大学生,其中一些学生家庭几乎没有经济来源,基本靠借钱上学,就是所谓的“特困生”。这些学生的突出表现就是生活水平显著低于普通学生,过高的经济的压力可能会对其学业完成产生严重影响。近年来,高校贫困生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因为高校的扩招,提高了学生升入高校的比例;另一方面因为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或是家庭成员失业、意外事故、生病等其他原因造成的贫困家庭不断增加,也导致了高校贫困生数量的增加。据调查,当代高校贫困生平均月生活费普遍在500元以内,其中饮食方面的开支占据其生活总开支60%以上,用于学习、书本、培训等方面的费用占比不到20%,生活品质较差,部分学生甚至买不起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导致很多贫困生难以融入到普通学生之中,严重影响学业。还有部分大学生甚至难以支付学费,依靠国家的奖助政策才能维持学习和生活,一旦失去国家资助,就很难继续学业。部分贫困生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兼顾学习的同时还要打工赚取生活费,严重增加了身体负荷,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对其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2贫困生资助资金的来源及其额度

2.1奖学金

1)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这些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主要面向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以资金形式给予奖励,解决部分学生学费和生活费紧缺的问题,平均每年分别为8000元/人和5000元/人。这两项奖学金的设立目的是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资助范围有限,通常每个学校只有少量名额。2)国家助学金:资助资金也是由国家及政府出资,面向所有贫困生,相较于国家励志奖学金来说,资助范围更广一些,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缓解经济压力,平均每年3300元/人。

2.2学校奖学金

主要是依据国家规定,从学校事业性收入中提取的资金,资助范围不大,主要用于勤工助学或是补助贫困生生活。

2.3社会捐赠

目前,高校中社会捐赠的奖(助)学金比较少,以研究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约5-35万元不等。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国家对于社会捐赠助学金的激励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参与积极性较低。

2.4助学贷款

主要分为生源地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与学生的信用挂钩,这是我国针对贫困生诸多资助政策中唯一一项贷款助学形式,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由学生提供证明向银行申请贷款,学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8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2000元。此项贷款优先用于支付在校期间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等,超出部分可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

3贫困生资助现状及问题

3.1资助资金提取不足

近些年,高校大范围扩招扩建导致部分高校财务需求大大增加,加上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提出更高要求,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学校的自筹收入已难以支撑这些学校对资金的需求,导致诸多高校纷纷求助于金融机构等社会途径进行融资。这导致部分高校财务欠款越来越多,入不敷出,以致无法维持对贫困生的奖学金补助。对于国家规定从学校事业收入中按比例提取的助学金额,很多学校是能省则省、一压再压。

3.2正常学生经费挤占贫困生资助资金

由于资金不足,部分高校不顾国家相关政策要求,擅自挪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拨付的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专项资金,特别是需要学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认为只要这部分资金用于学生就行,因此部分学校就将这些资金用于正常学生经费,挤占了贫困生资助资金份额。

3.3贫困生界定困难

当前部分高校贫困生界定存在很大问题,严重影响了资助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这主要是由于高校的招生范围较为广泛,很难对贫困生进行统一界定。目前,高校最为常用的贫困生界定标准主要是根据国家制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的,通过其中明确规定的认证原则、程序和组织形式进行贫困生的界定。但是这一标准在实际落实中存在较大缺漏,比如在认证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导致部分实际经济困难学生得不到资助,而部分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而通过欺骗手段获得资助,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3.4勤工助学限制因素较多

所谓勤工助学,主要就是学生通过劳动或提供服务等形式,收获相应报酬,以补贴学校学习所需的生活费、学杂费等,这一助学形式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还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工作观念并增进思想道德建设。但是当前高校对于勤工助学所设立的岗位相对有限,且薪酬较低,同时有一定的时间限制,难以有效解决贫困生的实际经济问题。

3.5赠予式资助激励效果较差

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学业、生活、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一些直接的、无偿的赠予式资助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敏感焦虑、缺乏自信、被孤立,甚至抑郁等不良心理,且会一定程度造成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态,进而产生“不劳而获”等不良价值观和人生观,降低其主观能动性。可见,过多的赠予式资助在容易滋生出不良思想观念的同时,也无益于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更难以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资助保障模式。

4贫困生资助资金管理提升措施

4.1保证足额提取,加强财务管理

针对学校事业收入资金提取不足,资助经费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高校应针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强化财务管理,科学编制事业收入中的资助资金预算,以保障资金的足额提取。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在年度财务预算中重视贫困生资助资金的申列,依据国家设置的4%~5%的奖学金提取比例要求,从事业收入中进行足额提取,以满足学校奖学金的资金额度需求。高校在对贫困生资助资金进行财务管理时,需要设立独立账户,并配置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专项管理,落实专款专用,避免任何形式的资金挪用。对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度,及时跟踪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强化资助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工作,提升财务预算调整的合理性。

4.2规范贫困生档案,完善贫困生审核体系

当前,高校一定程度存在贫困生审核判定困难的情况,可能会造成一些需要资金资助的贫困生难以获得奖助学金的情况。对此,高校有必要推进贫困生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审核体系,让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及时得到资助。首先,高校需要正确认识审核的目的,严格的审核制度并不是为了限制资助申请的人数,而是为了保证资助资金能够真正到达有需要的人手中,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员获得资助的事情发生。其次,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各级政府以及高校学生资助中心的数据信息联动,积极构建覆盖全国范围的贫困家庭和贫困生信息数据库,进一步规范贫困生的档案管理,将其信息纳入数据库之中,实现资源共享,为高校的贫困生审核提供资料审查渠道和信息来源,借助数据库对申请人的家庭、个人信息进行严格审查,保障申请人提交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再次,构建贫困生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对数据库中的贫困家庭及贫困生的档案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强化对贫困生信息的动态管理,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转好的学生,应重新认定,确保资助的公平性。

4.3设立专项奖学金,以奖励代替资助

在评定奖学金时,需要高校将地区的差异性和学生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其中。很多学校通过学习成绩等硬性指标来进行奖学金的评定,但是在实际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并不是所有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非常优秀的,有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成绩并不好。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部分贫困生来自贫困地区或偏远地区,接受教育的条件较差,导致其学习基础不足,在学习中较为吃力;其二是部分贫困生受到家庭生活压力的影响,精神压力极大,从而对其学习成绩产生影响。这就导致这部分贫困生得到奖学金的几率大大降低。对此,学校应该积极设立贫困生专项奖学金,鼓励贫困生通过奖学金的获得来解决暂时在校的生活困难,这样以奖励代替资助的新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可以解决学生在校生活中的困难。

4.4争取社会资源,拓展资助资金来源

高校所培养的人才未来都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高校从社会争取合理的资助是有一定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对此,高校可以牵头设立助学基金,通过新闻媒体等加强宣传,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资源,进一步拓展资助资金的来源。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参与高校助学不仅是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此外,高校应和企事业单位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做好贫困生实践和就业,或以定向培养和委托培养的形式提供资助。受资助的贫困生在毕业后到该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这对于企业人才培养也有一定优势,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通过资助优秀的学生,可以做好企业的人才储备,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对此,高校应该彰显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广泛构建社会联系,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积极争取企业或以企业家个人名义设立专项助学资金,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奖学金不足问题。其次,因为贷款风险较大,部分银行对于助学贷款发放并不是有很高意愿,对此,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构建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由学校负责学生贷款还款方面的部分监督工作,确保在期限内完成还款。同时,高校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服务契约奖学金”形式,学生接受社会的资助,则需要在毕业后一定期限内参与资助人指定的工作作为回报,不仅能够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还有效缓解了其就业压力,同时资助人也得到了需要的人才,可谓一举多得。

4.5优化资助模式,通过项目驱动资助

对于还未深入接触过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单纯赠予式的奖学金模式并不利于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构建,甚至可能产生“理所当然”的想法,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对此,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模式,尽量避免采用单纯赠予式的资助模式。首先,高校可以采取项目驱动资助模式。高校资助管理人员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教育情况,以学术研究为中心,设立义教、义工、社工等多样化的项目内容,以参与项目的形式让贫困生获取资助。相较于赠予式的资助模式,项目驱动资助模式可以在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使其得到学术交流以及社会交际的机会,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自身竞争力以及自信心的提升。其次,学校还可以采取勤工助学形式,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劳动,以做工形式来获取报酬,这样的形式相较于传统的赠予式资助形式,可以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更好的引导,通过参与社会劳动,锻炼其综合能力,使其认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珍惜资助资金,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应该从校园出发,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和学校的内部管理;其次,应进一步深挖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勤工助学基地。同时,依据社会雇工报酬的平均水平来确定勤工助学的对应薪酬,保证勤工助学的薪酬不低于社会对应岗位的最低薪资水平,以满足贫困生的生活学习需要。

5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资金的有效管理对于提升工作绩效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强化贫困生资助资金管理也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此,高校必须要立足于更广泛的视角,积极研究探索贫困生资助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管理工作,真正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使其最大限度地专注于学习而无后顾之忧,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李钇霖 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