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心理特征学生管理探析

高职生心理特征学生管理探析

传统的“分类化”学生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有效作用,但是也存在着目标意识缺乏和受管理者影响严重等缺点。本研究基于高职生心理特征再构了学生管理体系:以学生心理发展任务的实现为管理目标;创建符合高职生心理特点的管理思路。

一、传统“分类化”学生管理的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是整个高职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研究和辅导员工作一直从学生管理内容的分类对高职生进行分类化的管理,有班长协助辅导员进行总体管理,有团支书协助辅导员进行思想管理,有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学习管理,有生活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宿舍和人际管理,等等。然而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其天然的不足:首先,这种分类化管理缺乏统一的目标管理。分类化学生管理具有条例清晰和分工明确等优势,但是这种管理方式过分强调了不同方面在管理上的特殊性,抹杀了不同管理内容之间的普遍性和共通性,这样使得管理工作各自为阵,甚至发生工作冲突。其中本质性的问题就是管理目标不明确,为管理而管理,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等方面符合学校乃至于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造成了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隔阂,管理气氛变得严肃而对立。其次,这种分类化管理易受管理者思想影响。从表面上看,分类化管理理念下各岗位各负其责、井井有条,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不同学生工作负责人之间经常会发生不应有的矛盾,因为每个内容负责人更多地强调自身的工作,忘却了任何一部分的工作都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另外,由于辅导员和所选班委的性格、能力和风格等方面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学生管理的效果过分地受到管理者的影响,甚至不同性格、能力和风格的管理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最终影响了高职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据此,本研究认为应该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成长创新一种有目标的、协同的和“学生本位主义”指导下的学生管理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征

个体的心理特质主要包含人格和能力两方面,对高职生心理特征的把握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在人格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处于成年早期,鉴于高考时的压力和家长控制,个体的自我同一性一般要延缓至青年早期来完成。换句话说,大学生涯是高职生自我乃至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的教育和管理要符合以及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此外,青年早期需要延缓偿付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之外,还需要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亲密感的建立。在能力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度过了思维迅猛发展的青少年期,感知力、记忆力和思维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智力即将进入一生的最高水平。因此大学生在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乃至于解决问题上有较高的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入大学之后,尤其是进入高职院校之后,个体的智力成长和教育重心都是特殊智力的发展,即能力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是简单地、僵化地把学生工作区分开来去管理,而是基于高职生人格的完善和能力的发展构建一套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和为学生服务的学生管理体系。

三、基于高职生心理特征的学生管理体系建构

首先,以学生心理发展任务的实现为管理目标。区别于以往的“分类化”管理,新式的高职生管理要有统一的目标来协同各方面的学生工作,使得学生管理成为一个有核心定位、有目标意识和有统一建构的工作。“生本主义”理念下倡导高职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根本上需要协助其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和提升心理品质,无论是学习管理还是人际管理要把“自我同一性的完成”和“亲密感建立”当做学生成长的中心任务,有利于这两任务完成的工作要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把具体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思想管理和人际管理等内容统筹在为高职生同一性完成和亲密感建立两大任务之上,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界定,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管理关系,进而促进管理工作高效、高质的完成。另一方面,学生心理任务的完成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高职生的人格成熟,这反过来会促进高职生主动地配合学生管理工作,甚至做好自我管理。其次,创建符合高职生心理特点的管理思路。(1)高职生由于学历上的缺陷,一般自我评价较低,有着普遍的自卑心理。这就需要高职生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可贸然批评和打击学生,他们的挫折耐受力需要一步一步培养,尤其是高职生刚刚入学后存在着诸多的适应性问题,要更多地采用柔性的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进一步开展班级管理工作;(2)高职生正处于人生选择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有着强烈的自我探索和社会探索的欲望。这就需要学生管理要积极开创学生进行人格建设和未来选择的实践机会,课堂给了学生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但是这些内容需要在具体的活动甚至工作中去历练;(3)人际管理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重中之重,但是又苦于没有适合的方法进行管理,然而人际的本质其实亲密感的建立,高职校学生管理应该以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学生活动等形式主动地促进良好人际的形成、预防不良人际的形成。

作者:王春娟 单位:山西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