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路径思考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路径思考探索

摘要:随着国内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也因此提升。而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重要途径,需要肩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这一重任。通过科学的开展管理工作,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早日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基于此,本文深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策略,供广大教育界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校管理;管理模式创新;新时代背景;实践策略分析

在高素质人才需求量提升的背景下,高校体制改革工作以及高校扩招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在为高等院校带来良好发展前景与广阔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来很多潜藏在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问题。结合目前形势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正处于发展机遇与发展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需要高校管理人员科学应对时展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将问题转化成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不仅是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提,同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核心内容

整体而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可以分为学生学习管理、学生行为管理以及学生心理管理几大版块,通过科学的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可以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核心素养发展、综合素质发展。具体如下:首先,高校学生正处于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面临重要的人生转折,通过高等院校的学习与生活,可以为学生积累宝贵的生活经验与工作经验。在此阶段,高等院校应当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对学生展开规划式管理、开放式管理,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在学生管理环节引入学分制度,可以起到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作用与效果,使学生理论知识与思想状态同时得到提升,配合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与记忆程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其次,行为管理也是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性内容,通过科学开展行为管理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观念,通过管理工作约束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当中的不良行为[1]。为此,高等院校应当对管理工作有清晰的认知,并且结合学生发展需求来设置行为规划,确保学生可以自觉自愿地遵守高校学生行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意识生成、身心健康发展。最后,学生管理工作也包括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引导与管理,发挥管理工作的隐性教育价值。相较于其他两种管理方式,心理管理工作难度较大,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状况会随着社会形势转变、接触事物增多而发生不同程度转变,因此在开展学生心理管理工作时,需要科学制定标准,既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同时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得到稳固提升,从而实现身心发展均衡。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学生展开思想层面、情感层面的科学引导,确保学生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以及日后的工作环节,拥有更加出色的表现,早日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2]。

二、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涵与重要地位

高校管理工作主要分为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管理工作两大内容,教学管理工作是指结合科研教学活动开展的管理工作,主要针对课堂教学活动、毕业实习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科研项目创新活动以及学科竞赛活动,而学生管理工作则是对教学活动以外的事物展开管理。具体可分为思政教育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精准扶贫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工作。长期以来,针对高校学生开展的管理工作,通常以专业为单位或者以班级为单位,以思政教育为主要抓手,强化人文素养教育与理念灌输,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与支持。由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可得:学生管理工作无疑是高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构成部分,在整个高校管理工作乃至高等教育发展环节都占据主要地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高校学生开展的管理工作也应当作出创新与调整,这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样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需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能力科学选择学生管理方式,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与个性化发展追求,确保高校改革工作紧随时展步伐。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培养与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升高等院校社会影响力,促进高校稳定发展、可持续发展[3]。

三、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存问题

(一)管理意识缺乏

近些年,随着国内教育事业发展,高等院校也结合时展需求,对教育活动做出了相应改革。但在管理工作方面还存在缺乏管理意识这一问题,追根溯源,缺乏管理意识是受到传统管理观念影响与限制,将管理工作看成简单的行为约束,对管理工作存在片面认知、错误认知,导致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更无法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与科学管理。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甚至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管理方式,站在高处与学生对话,没有意识到高校学生是管理工作的核心主体,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管理的状态,限制学生多元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甚至使部分高校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与抵触情绪,管理关系与被管理关系隔绝学生与管理教师的沟通与互动,成为限制管理理念创新的壁垒,长期处于管理意识缺乏的状态下,无法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4]。

(二)管理模式落后

在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为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使管理工作的价值与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就需要得到行之有效管理机制的助力与支持。但结合目前形势而言,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完整体系,多数高校采用传统管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更无法紧随时展步伐。与此同时,管理制度也无法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科学调整,学生思想状态与心理状态正在随着互联网发生转变,学生管理体系也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与个性化发展追求,管理工作欠缺全面性特征与可操作性特征,多数时间仍然采用说教方式,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学生管理工作成效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管理模式创新发展停滞不前。

(三)管理团队建设效果不佳

相较于高中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为宽松,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探索空间。但在社会形势转变的背景下,这种开放式管理方式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对学生缺少面面俱到的监管,很多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学习态度发生转变,将大量时间花费在娱乐以及游戏环节,这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开放式管理与规模化管理模式也显著降低了师生互动频率,导致管理教师对学生的情况理解不够深刻,因此无法做出科学调整。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高校管理人员结合学生现状来开展科学管理,然而高校当中的专业性管理人才又相对匮乏。例如很多院校将多个专业学生分配给一个辅导员,导致辅导员需要同时负责多个专业学生的管理工作,无法及时关注到每位学生的问题。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性培训,在遇到管理问题时难以结合实际情况出发来展开科学分析,处事能力与应变能力略显不足,这也成为限制学生管理工作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阻碍[5]。

四、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一)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创新学生管理意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新鲜事物出现会使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思想观念发生个性化转变,因此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应当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创新,紧随时展步伐、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多元化发展需求。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在以往的管理工作模式基础上展开调整与创新,管理教师应当放平心态与学生展开平等互动、平等交流,意识到学生在管理工作当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管理思想,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管理工作不仅起到维护学校秩序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保证学生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此,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管理人员都应当意识到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应当尽量避免由于强制性管理对学生的发展带来限制,使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或者抗拒心理。其次,管理方式需要符合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从说教式管理、强制性管理转化为引导式管理,通过鼓励方式与沟通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使学生感受到来自管理人员的关心与关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管理人员完成学生管理任务,发挥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

(二)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移动互联网完成普及,手机与电脑也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娱乐生活与学习生活的必需品,为此,高等院校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可以构建信息化交流平台,创新学生管理模式。首先,高校可以选择在信息化平台签到这种方式来保证学生出勤率。为保证以最小的代价来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高等院校可以将学生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社交软件微信作为签到工具,可以选择学生在班级群组当中签到,然后由班级管理人员统一上缴学生签到信息;或者直接选择在公众微信号当中进行签到,为保证签到效果,高等院校还可以积极完善微信公众号的各项功能,科学记录学生的签到情况,结合学生的出勤率来展开精准管理,与相关同学展开积极沟通,探索学生出现迟到、早退以及旷课行为的原因,若是学生学习态度出现问题,学生管理人员需要对学生开展学习观念教育与思政教育;若是学生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出现矛盾,管理人员也需要做好调解工作;若是学生受到家庭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影响,管理教师也需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校园的关心与关爱。与此同时,通过开发公众号还可以引入课堂检测功能,科学记录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与学习行为。高校门禁系统也应当呈现信息化发展特征,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日常生活展开统一管理,发放校园一卡通,在高校宿舍、高校图书馆以及实验室统一安装一卡通设施,使高校管理人员与学生家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在校情况,避免任何意外情况发生,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与思想健康。

(三)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保证学生管理效率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提升了重视,但仍然有部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失,无法满足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发展需求。为此高等院校应当积极引进专业化管理人才,同时对校内现有的管理人员展开科学筛选、有效培养,定期开展管理教师培训,保证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可以胜任学生管理岗位职责。定期开展管理人员测试,结合测试结果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调整,保证管理教师培训效率。与此同时,为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等院校应当尽量缩短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通过减少年龄差距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消除管理人员与高校学生之间的代沟,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学生管理氛围,可以促进高校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除此之外,高校管理工作者也需要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与职业素养,同时对新鲜事物要保持接受态度,及时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以及动态发展方向,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提升学生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这不仅是高校学生发展需求,同样也可以为高校管理人员赢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管理工作创新需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切不可急于求成,大刀阔斧地开展管理模式创新、管理队伍建设可能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势在必行。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创新学生管理方式,创新学生管理意识、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构建专业管理队伍,保证学生管理效率等方式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在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作者:韩亚梅 单位: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