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骨干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骨干专业建设

[提要]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是我国高职教育中长期规划发展的路线图,三年行动计划里非常重要的一项建设项目就是XM1———骨干专业,现结合物流管理骨干专业建设的途径,现状与特色,针对专业目前存在相关问题,提出专业建设的思路与具体举措。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骨干专业

2015年,教育部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XM1———骨干专业,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18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建成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由此可见骨干专业的建设对高职教育整体实力提升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骨干专业的建设途径

专业建设是高职教育的主线,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任务和重要抓手。从三年行动计划的建设要求看:有骨干专业的高职院校,不一定能评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但一所高职院校如果没有一个骨干专业,其评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的可能性基本没有。所以,可以看出有骨干专业是高职院校评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的必要条件,骨干专业的建设与评定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关键。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之一是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校建在开发区里,所以要建设高水平的骨干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其重要的建设途径。深度校企合作应具备以下四方面特征:一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专业建设诊断等项目的制定与完善工作中;二是要把企业真实的工作流程、内容、方法、项目和案例转化为各门专业课程教学的资源,要与教材的内容相互融合,专业的教师团队要和企业一起交流、合作、开发;三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方应共同派出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让学生能够在基地按照企业真实工作岗位流程内容进行实习实训;四是能够对企业的作业流程、经营模式、技术研发等进行诊断、评价、改进,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也能对企业的员工进行能力提升培训。

二、物流管理骨干专业建设现状与特色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于2002年。2003年开始招生,是江西省最早创办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每年保持在800人以上,其教师团队是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并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规划并建设有冷链物流、仓储、运输、国际物流等10多个物流专业实训室,先后承办多项省部级物流专业技能竞赛和技能培训。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十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具体如下: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省首创,服务三农

物流管理专业借助供销行业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优势,通过江西供销职业教育集团平台,整合政府、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大中专院校等相关资源重点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目前已建成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实训室,包括冷藏冷冻库、冷链物流沙盘展示区、冷链可追溯实训室、冷链物流产品智能实训室四个区域,实训室设备先进、功能完善,既能开展各项冷链物流教学实训,也能承接冷链物流企业相关仓储业务。

(二)国际物流桃李成蹊,遍布亚非

物流管理专业从2013年开始与广州赛时国际货代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开发校本讲义、共建校内实训室、校企师资互聘、共同开发广州国际货代市场业务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赛时订单班学生开展了“两进两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入学后在学校先进行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然后大二暑假到广州赛时国际货代公司进行两个月的跟岗实习,大三上学期回学校进行针对性的学结,大三下学期再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目前累计为赛时输送优秀毕业生120多人,许多同学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10多人通过层层考核成为公司驻肯尼亚、刚果、阿联酋等地区的商务代表,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物流管理专业先后与顺丰速运、德邦物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实践,学徒制班级由学校和企业分别指定老师担任班级导师,形成了“双导师”负责机制,共同指导学徒班学生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各项活动,提高了学徒班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将创新创业课程植入人才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和全省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三、物流管理骨干专业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骨干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优秀高职院校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够突出

对照国内标杆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科研成果基本为省部级,部级课题和权威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较少,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够突出,与国内一流水平专业仍有一定差距。

(二)校企深度融合有待加强

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开展的合作停留在较为浅层次的阶段,双方的了解和交流有待加深,需要建立校企深度融合长效机制,并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项目。

(三)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缺乏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专业带头人的战略视野还需进一步拓展,专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服务发展能力还有待提升。

四、物流管理骨干专业建设思路与具体措施

(一)建设思路

一是坚定不移的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物流管理专业应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通过整合双方优质资源、校企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瞄准行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结构特点,在对物流行业企业进行大量调查研究认证后,于2016年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调整为农产品冷链物流和国际物流两个方向,并且瞄准智慧物流行业发展。三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多维度助力学生成才。物流管理专业利用物流专业协会、顺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代物流实训基地等资源,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校内实训、举行专业技能比赛、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开展物流市场调研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把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

(二)具体措施

为把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打造成全国知名、省内一流、冷链和国际物流方向特色明显的专业,将开展以下方面的建设:一是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安排老师参加专业教学培训或会议,分批让老师寒暑假到校企合作企业学习锻炼,重点培养师风师德高尚、业务能力精湛、在行业内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部级教学名师,引进一批业务精湛的企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同时鼓励学校老师积极联合企业开展校企横向课题研究。二是形成有效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借助江西省物流采购联合会和江西省供销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整合平台拥有的政府部门、大中专院校、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特别是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咨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校企深度融合合作项目,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专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升级改造现有物流实训室,建成技术领先、功能完善的冷链物流和智慧物流实训室。借鉴兄弟院校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物流实训室建设的宝贵经验,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对原有物流实训室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健全物流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建部级示范实训基地。四是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物流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和职业教育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动态调整,积极探索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创建省级和部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争创省级精品微课。课程负责人要与校企合作企业联合开发校本讲义或教材,引入企业生产实际案例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回顾与提升策略———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8,(7).

[2]盖馥,李国艳,林桂花.高职院校校级骨干专业遴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0).

[3]李劲,唐晓林.高职高水平专业怎样建与评[N].中国教育报,2018-05-22(11).

作者:秦明